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人民军医 作者:韦永红 编 页数:252 字数:297000
前言
“一个月学中医”系列丛书,共编写了能体现中医中药知识构架的理、法、方、药和临床应用范例的八本中医中药通俗读本,包括《一个月学中医基础》《一个月学中医诊法》《一个月学中医辨证》《一个月学中药》《一个月学开中药方》《一个月学针灸》《一个月学推拿》和《一个月学四季养生》。通过对这套中医中药通俗读本的介绍,使中医中药的相关知识以通俗易懂的面目,展现在热爱中医中药的广大民众面前。只有被民众认同的科学知识才能具有生存的土壤和无限的生命力,也才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中医中药是发生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医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毫不夸张地说,中医中药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中医中药的存在和发展,就没有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之今天。近百年来,西学东渐,这既给中医中药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由于东西方文化和东西方民族认识事物的理念和方法的差异,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使西方文化对中医中药的冲击和挑战大于机遇。如果认真而深刻地回顾和总结近百年来西学东渐,以及中医中药发展缓慢的历史,就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发生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医中药,是以传统而古老的思维方法和文字表述方式存在的,使得那些自幼受现代文化、现代理念、现代思维方式影响的青年学子,或者喜爱中医中药的中青年人,无法用现代思维方式和现代文化理念轻易地去解读中医中药知识,更不用说对中医中药知识的继承和传扬了。
内容概要
本书由中医药学专家结合多年临床教学经验编著而成,共分30讲。前5讲总体论述了方剂学的发展史、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的组成、剂型及用法等基本知识;后25讲具体阐述了25种常见病(证)的常用治法和方剂,每讲由概述、常用处方和小结构成。该书以病证为纲,以方剂为目,精析后世公认的经典名方,简明实用,起到“授人以渔”的目的.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书籍目录
第1讲 方剂学简史第2讲 治法第3讲 方剂组成与变化第4讲 剂型第5讲 煎服方法第6讲 表证-解表剂第7讲 便秘-泻下剂第8讲 少阳证-和解剂第9讲 里热证-清热剂第10讲 暑病-祛暑剂第11讲 里寒证-温里剂第12讲 气血虚证-补益剂第13讲 肾虚证-补肾方第14讲 遗泄病证-固涩剂第15讲 失眠-安神剂第16讲 闭证-开窍剂第17讲 气病-理气方第18讲 出血证-止血方第19讲 血瘀证-活血方第20讲 风病-治风剂第2l讲 燥证-润燥剂第22讲 中焦湿盛证-燥湿和胃剂第23讲 湿热证-清热祛湿剂第24讲 水湿壅盛证-利水渗湿剂第25讲 寒湿证-温化寒湿剂第26讲 风湿证-祛风胜湿剂第27讲 痰证-化痰剂第28讲 食积证-消食剂第29讲 虫积-驱虫剂第30讲 痈疡常用方剂
章节摘录
(二)常用治法对风病的治疗古人有: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所以,用祛风药或熄风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的方剂,可称之为治风剂。治风剂根据功效分为疏散外风与平熄内风两类。 1.疏散外风剂 适用于外风所致诸病。外风诸病,是指风邪外袭,侵入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所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鼻塞不闻香臭、口眼喁斜、猝然晕倒而半身不遂等症。常用辛散祛风的药物,如麻黄、防风、川芎、白芷、荆芥、薄荷、乌头等为主组成方剂。常用有以下几种配伍:配清热药,如黄芩、生地黄、石膏、知母等;配祛风痰药,如天南星、白附子等;配活血药,如地龙、乳香、没药等;配养血药,如当归、熟地黄、白芍、胡麻仁等。 2.平熄内风剂 适用于内风病证。内风的临床表现,常见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猝然晕倒、不省人事、口眼喁斜、半身不遂等症。内风有虚实之分,治法与处方配伍用药自亦有异。热极动风和肝阳化风,属于内风之实证,治宜平肝熄风,常用钩藤、羚羊角、天麻、代赭石、龙骨、牡蛎等平肝熄风药为主组方。多配:清热药,如栀子、黄芩、石膏、寒水石、滑石等:配滋阴养血药,如生地黄、白芍、玄参、龟甲等;配安神药,如茯神、夜交藤等。温病后期,阴血亏虚,虚风内动,属于内风之虚证,治宜滋养熄风,常用阿胶、鸡子黄、白芍、生地黄、麦冬等滋补阴血药为主组方。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