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汤液经方(下部)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冯世伦,张长恩 主编  页数:213  字数:174000  

前言

  《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已出版五年,受到国内外中医界好评,不少读者感慨:“最能学以致用,并能明了《伤寒论》本质。”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煌非常推崇胡希恕先生,高度评价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的研究成果,赞其“是一位独特的经方研究者和坚定的经方实践家”。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关注,振奋了后来人研用经方的信心。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的贡献颇具历史意义,缘于诸多原因。后世医家多以《内经》释《伤寒》,造成“《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李心机语),以致长期以来不能理解张仲景医学、经方医学,使用经方者越来越少。近代有不少人士,如章太炎先生在民国初即指出了其症结,但亦由于历史诸多原因,未能全面理解《伤寒论》,未能阐明《伤寒论》的学术价值、特点和六经实质。胡希恕先生继承王详徵对《伤寒论》的研究成果,并对《伤寒论》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如《伤寒论》注解、《金匮要略》注解、《伤寒杂病论》以方类证、《伤寒杂病论》病位类方等研究,对经方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比如“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仲景著作基本取材于《汤液经法》”“中医辨证施治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伤寒论》中的阳气,实指津液”等,更突出的是,画龙点睛地指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阐明了六经的实质。但由于多种原因,胡希恕先生的科研成果未能在其生前出版。我们有幸聆听胡希恕老师讲课和临床带教,承继其辨六经、辨方证的经验。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更体会到胡希恕学术思想的宝贵。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国汤液经方》的再版本,内容反映了胡希恕对经方研究的主要成果,其研究重视对《伤寒杂病论》原文注解。原书分为《伤寒论传真》和《金匮要略传真》两册出版,更便于读者学习。《金匮要略传真》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胡希恕后期的研究成果,同时增加了作者新的认识和体会,并探讨了方证的六经归类,体现了对经典的继承和弘扬。读此书紧密结合临床,更容易解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本书以通俗的解释,希望从各个侧面解读张仲景原著,是中医爱好者正确理解《金匮要略》并应用经方的必备用书。

作者简介

冯世纶,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老中医,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经方

书籍目录

上篇 《金匮要略》导读 第1章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皆源自《汤液经法》 第2章 《伤寒杂病论》的方证起源 第3章 怎样认识《伤寒杂病论》的理论 第4章 理法相应识方证 第5章 认识经方再思考 第6章 认识吉益东洞 第7章 效不更方浅识 第8章 如何学好《伤寒杂病论》下篇 《金匮要略》原文注解 金匮要略方论序(原序) 第1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第2章 痉湿喝病脉证并治第二  栝楼桂枝汤方  葛根汤方  大承气汤方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防己黄耆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白术附子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一物瓜蒂汤方 第3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百合知母汤方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洗方  栝楼牡蛎散方  百合滑石散方  甘草泻心汤方  苦参汤方  雄黄熏法方  赤小豆当归散方  升麻鳖甲汤方 第4章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鳖甲煎丸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  蜀漆散方  附方:   (一)牡蛎汤   (二)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 第5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侯氏黑散方  风引汤方  防己地黄汤方  头风摩散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乌头汤方  矾石汤方  附方:   (一)古今录验续命汤   (二)《千金》三黄汤   (三)近效术附汤   (四)崔氏八味丸   (五)((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第6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天雄散方  小建中汤方  黄耆建中汤方  薯蓣丸方  酸枣仁汤方  大黄廑虫丸方  附方:   (一)《千金翼》炙甘草汤   (二)《肘后》獭肝散 第7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甘草干姜汤方  射干麻黄汤方  皂英丸方  厚朴麻黄汤方  泽漆汤方  麦门冬汤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桔梗汤方  越婢加半夏汤方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附方:   (一)《外台》炙甘草汤   (二)《千金》甘草汤   (三)《千金》生姜甘草汤   (四)(《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五)《外台》桔梗白散   (六)《千金》苇茎汤 第8章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  奔豚汤方  桂枝加桂汤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第9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栝楼薤白白酒汤方  栝楼薤白半夏汤方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人参汤方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橘枳姜汤方  薏苡附子散方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乌头赤石脂丸方  附方:  九痛丸 第10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厚朴七物汤方  附子粳米汤方  厚朴三物汤方  大柴胡汤方  大建中汤方  大黄附子汤方  赤丸方  大乌头煎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乌头桂枝汤方  附方:   (一)《外台》乌头汤   (二)《外台》柴胡桂枝汤   (三)“外台》走马汤  瓜蒂散方 第11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  旋覆花汤方  麻子仁丸方  甘姜苓术汤方 第12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苓桂术甘汤方  甘遂半夏汤方  十枣汤方)  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方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泽泻汤方  厚朴大黄汤方  小半夏汤方  己椒苈黄丸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五苓散方  附方:  《外台》茯苓饮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方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第13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文蛤散方  栝楼瞿麦丸方  蒲灰散方  滑石白鱼散方  茯苓戎盐汤方  猪苓汤方 第14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越婢汤方  防己茯苓汤方  甘草麻黄汤方  麻黄附子汤方  黄耆桂枝苦酒汤方  桂枝加黄耆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枳术汤方  附方:  《外台》防己黄耆汤 第15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茵陈蒿汤方  硝石矾石散方  栀子大黄汤方  猪膏发煎方  茵陈五苓散方  大黄硝石汤方  附方:   (一)瓜蒂汤   (二)《千金》麻黄醇酒汤第16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第17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第18章 疮痛肠痛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第19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第20章 妇女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21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第22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章节摘录

  《本经》所以依托神农之名,一是确与神农有关;二是因在神农时代虽没有文字,但已积累了不少防病治病知识,后世记载其内容权当属于神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说:“神农时代大约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即在黄帝之前。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9年至1984年对河北省蔚县的多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6处房屋,形制基本相同,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半地穴式建筑,这些房屋都是在生土层上向下挖深约50厘米,四壁和居住面都用草拌泥进行抹平,然后用火焙烤,居住面平整而又坚硬,火堂位于屋子的中央,同时又发现许多石器、陶器等属仰韶文化。又于1995年在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遗址考证,恰好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也与史书中记载的神农氏时代相对应。这些考古资料证实了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逐渐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j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为了防寒、防止生病则盖窝棚、房屋而居;为了进一步防寒,则于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门向南开;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显然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阴阳之理。同时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用火烤、熏烤或热熨皮肤感到舒服,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而解;或用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解(也因之经方又称“汤液”),或用大黄、芒硝可以解除便秘之苦……当时虽没有文字,但积累的经验被流传于后世,当有文字后便记载下来。《本经》所记载:“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柴胡,味苦,平。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大黄,味苦,寒。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汤液经方(下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本书是《中国汤液经方》的再版本,内容反映了胡希恕对经方研究的主要成果,其研究重视对《伤寒杂病论》原文注解。原书分为《伤寒论传真》和《金匮要略传真》两册出版,更便于读者学习。《金匮要略传真》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胡希恕后期的研究成果,同时增加了作者新的认识和体会,并探讨了方证的六经归类,体现了对经典的继承和弘扬。读此书紧密结合临床,更容易解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本书以通俗的解释,希望从各个侧面解读张仲景原著,是中医爱好者正确理解《金匮要略》并应用经方的必备用书。
  •   整本书体现出胡老的学术思想,对于我们学习金匮有非常大的帮助。
    读胡老的书走上中医这条路的,顶。
  •   质量到是不错,光顾学伤寒了,还没来得及读
  •   中医的优势就是总有前人之师
  •   看看喽
  •   感觉贵了,一般的书
  •   内容还不错,解释的很好,就是价位高,让人难以接受。
  •   书的质量怎么说,那个纸质闻着很难受,有点看不下去
  •   这本书太一般,写得太略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