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郭小梅 编 页数:408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人们生活消费水平不断上涨,传统生活方式不断变迁,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也显著升高,且发病年龄显著年轻化。2005年全球5800万死者中,心脑血管病是最重要的死亡原因。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约300万,约占总死亡人数的40%,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200万人,现患脑卒中700万人,其中2/3有程度不同的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每年新发心肌梗死患者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其中1/3丧失劳动能力。心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已成为我国和全世界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众多心脑血管病致病因素的危险水平持续上升,新的危险因素明显增多,多重新老危险因素聚集叠加。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超重与肥胖、糖尿病及缺乏体力活动。我国每年新增高血压或血脂异常患者约1000万人,高血压或血脂异常现患人数已超过2亿,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压或血脂异常患者。我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35.8 %,全国烟民高达3.5 亿,被动吸烟者为5.4 亿。估计每年与吸烟有关的死亡人数近100万。我国每年至少新增超重人数1000万人,超重人数已超过2.4 亿,肥胖人数超过7000万。糖尿病现患人数也已超过3000万。局部地区调查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0%~20%。我国大部分居民膳食结构不够合理、摄入能量过多、缺乏体力活动,是导致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内容概要
编者在总结自己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病临床防治研究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最新文献、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及最新心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以问答的形式,客观、简明、详细地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的新进展,系统介绍了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吸烟、糖尿病、超重与肥胖、代谢综合征,以及遗传基因、炎症因子、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等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知识。本书体现了当今国际心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核心内容,反映了目前心脑血管疾病诊断、评估、治疗和预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进展,可供广大内科医师、心脑血管病专科医师和防治研究者、广大医学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供具有医学基础知识的心脑血管病患者阅读。
书籍目录
第1章 动脉粥样硬化 一、基础知识 二、病因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四、临床表现 五、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六、非药物治疗 七、药物治疗 八、其他治疗 九、风险评估与预防第2章 冠心病 第一节 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二、流行病学 三、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 六、预防 第二节 稳定型心绞痛 一、一般特点 二、诊断 三、治疗 第三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一、一般特点 二、诊断 三、治疗 第四节 急性心肌梗死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一般特点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第五节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第六节 缺血性心肌病 第七节 冠心病猝死 第八节 冠脉造影、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术第3章 脑卒中 第一节 缺血性脑卒中 一、概述 二、病因和诱因 三、发病机制 四、诊断 五、治疗 六、并发症 七、预防 八、预后 第二节 出血性脑卒中 一、概述 二、病因 三、诊断 四、治疗 五、预后第4章 传统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第一节 高血压 一、血压的基础知识 二、原发性高血压- 三、继发性高血压- 第二节 血脂代谢异常- 一、脂质的正常代谢与功能 二、当今世界的血脂流行病学现况 三、血脂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及机制 四、血脂异常的临床诊断- 五、血脂异常的预防与治疗 第三节 吸烟- 一、概述- 二、吸烟的致病作用机制 三、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 四、烟草依赖与戒烟治疗 第四节 超重与肥胖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及危害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四、病理生理 五、临床表现 六、诊断 七、治疗 八、预防 第五节 高血糖与糖尿病 一、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诊断 四、糖尿病的治疗 五、糖尿病并发症及其处理 六、预防 第六节 代谢综合征 一、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诊断标准 四、治疗 第七节 年龄与性别 一、年龄与心脑血管疾病 二、性别与心脑血管疾病 第八节 心理现象 一、基础知识 二、心理现象与心血管疾病 三、诊断与评价 四、干预与预防第5章 新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第一节 遗传基因 一、基础知识 二、单基因遗传病与心血管疾病 三、多基因遗传病与心血管疾病 四、分子诊断 第二节 炎症因子与凝血因子 一、C反应蛋白 二、同型半胱氨酸 三、纤维蛋白原 四、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药-1 五、磷脂酶A2 六、白细胞介素-6 七、白细胞介素-18 八、低脂联素血症 九、肿瘤坏死因子-α 十、脂蛋白(α) 第三节 不健康膳食结构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二、常见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三、不健康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 四、均衡膳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第四节 缺乏运动 一、运动的基础知识 二、运动与心脑血管健康 三、运动与心脑血管疾病 四、中老年人的运动锻炼 五、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运动处方第6章 科学生活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一、科学生活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二、合理膳食 三、适量运动 四、戒烟限酒 五、充足睡眠 六、心理平衡 七、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详细目录
章节摘录
插图:7.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动脉粥样硬化的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大量的研究表明本病是由多种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riskfactor)或易感因素。流行病学发现,与本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有: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②可以调控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致动脉粥样硬化饮食、酒精摄入、缺乏体力活动、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8.年龄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如何?本病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年以后,本病的患病率、发病率、病死率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在一些青壮年人甚至儿童的尸检中,也曾发现其动脉有早期粥样硬化病变,提示粥样硬化病变可以从儿童开始。9.性别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如何?冠心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性别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在成年男性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而女性在绝经前,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较男性轻;绝经后,女性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显著增加。10.家族史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如何?本病在家族中有聚集发生的倾向,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家族史是较强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早发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推荐
《现代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对策》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