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蒋家骏 页数:227 字数:233000
Tag标签:无
前言
1983年初。于洪师济南菜市新村寓所首次与师弟蒋家骏君会晤,相谈甚欢。他敦厚豪爽的谈吐和英俊伟岸的相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1986年春,老师80寿辰,北京陈豫侠师姑和雷慕尼师叔到济南为洪师祝寿。雷师叔住在洪师处,豫侠师姑住在许贵成师弟家。我与家骏君常一起向师姑、师叔请教拳艺剑术,有时一起到师兄家走访,从此结下笃厚的兄弟之谊。他坚实的拳架功底和熟娴精妙的剑法令我倾倒。起先,他曾师从照丕师伯习练陈式太极,后又到济南习洪师拳架,深得陈式拳真谛。他天资聪颖,悟性极强,勤奋刻苦,勇于实践,又得冯志强、陈金鳌诸人指点,是以功夫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末,即于徐州、淮阴一带传授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旋至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传拳,评价甚高。他恪遵师训,对学生要求极严,先讲明理法,每一动作反复示范,然后把手试验,教学颇具师风,是以学者日众。家骏君心胸宽广,义结武林,从无门户之见,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广涉百家,博采众长,将其精华融贯于打手实用之中,技艺渐臻上乘,其功夫为洪师门下佼佼者之一,并在海内外传播陈式实用拳法贡献突出。庄子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家骏君厚积薄发,日练拳数十遍,至今不辍,且从严从难,求细求精;教拳诲而不倦,一丝不苟.现身说法,循循善诱。长年累月积累了丰富的学拳与教拳经验;更难得者,其用心既细且苦,凡听老师讲述拳之理法、示范之技巧,无不一一默记于心,写成札记;再者,所去之处,凡遇名家名师,皆诚心求教,广搜秘笈,认真研究,故收藏武术资料甚多,这为他继承发展陈式太极拳,撰写太极拳著作奠定了深厚基础。
内容概要
本书详尽地介绍了陈式太极拳宗师陈发科、洪均生及再传弟子蒋家骏三代人对陈式太极拳研习、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感人故事。作者通过谈话和笔录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陈、洪拳师的精湛拳艺和对拳法、理法的精辟论述,表现了崇高的武德,也是作者追随先师学习研究太极拳的真实写照。《太极拳师门对话录:太极宗师洪均生言传身教原始记录》首次公开了陈、洪练拳习武的珍贵图片,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全书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是太极拳爱好者难得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蒋家骏,中国当代著名武学家、实战家太极拳名家、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太极拳总指导;徐州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
蒋家骏先生生于1942年,曾受教于阵昭丕先生陈金整先生、洪均生先生。陈豫侠先生四位名师。全面系统地罕习了陈式拳法,集陈式拳老架、小架,新架于一身。自1983年至2008年间多次参赛并获奖后又受邀讲学、担任裁判。其间在2007年10月,受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邀请,作为太极拳专家顾问,之后又受中央电视台之邀担任“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训练营”的总教练和技术指导。2008年初,在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擂台赛”上,又担任“陈式太极拳专家评委”、“说武论技”和“专家点评”等多项职位。
蒋家骏先生著有《陈式太极单刀图说》,《陈式太极拳技艺法门》,《陈式洪架太极拳法传真》、《太极拳师门对话录》、《六十年学拳讲习录》、《洪均生陈式太极拳》、《蒋家骏太极拳文集》等。在《武林》杂志、《中国功夫》等杂志连续发表有关太极拳械理论文章约四十余万字,其中代表作有《拳经总歌臆解》、《王宗岳答问》、《太极拳武术属性研究》、《陈式太极拳行功走架打手要求》,《陈式大枪释密》、《陈式粘剑技艺法门》等。
书籍目录
师门对话录附录A 太极拳争鸣与探讨附录B 功深面壁不求闻达——永忆恩师洪均生先生附录C 陈式洪架太极拳法传承表后记跋
章节摘录
插图:1983年10月10日早上,我和洪师到黑虎泉练拳。我先练了一路和二路拳,洪师在一旁指点,每发现问题,洪师就让我停下来,手把手地校正,不厌其烦,就这样,连续有一个多钟头。我担心洪师劳累,就劝他休息一下,刚好徐州的王贯来到,洪师就停下来招呼来人。接着又抽了一袋烟。济南王世仁师兄的孩子,很喜欢这个拳,请求拍摄我和洪师推手的照片,洪师欣然答应。对于推手的八法,边拍摄,洪师边讲解,大约有数十张(可惜这些珍贵的照片,我至今未能看到,不知流落何处)。下午一直和王世仁师兄研究拳法,又一起参观了北极庙,游览了大明湖。晚上在王师兄家吃了晚饭,兄弟俩谈拳论艺。相见恨晚。晚饭后他送我到洪师家,一起听洪师讲拳。洪师针对太极拳的实战技击作了精辟论述.其中有“攻防实用法”的三十六字,这曾经是武术家的不传之秘,洪师对这三十六字,逐字讲解,我记录整理如下:1.观指用眼睛观察。远视谓之为“观”,近视谓之为“临”。实战中要求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从不同的方位、角度观察对方的动作,判断对方是进是退,是虚是实?尤其要注意观察对方神情的变化,因为对方下一步的行动往往会不自觉地从神态上流露出来。2.察一指审时度势;二指观察。《易系辞》中说:“仰以观于文,俯以察于地。”晋王弼注:“分别别析也”。分析对方之动静,察其行动之意图,权衡双方之形势,是对敌搏击中不可忽视的战术问题。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引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之意,就是要求做到充分了解对手,知道他的长短优劣之处,从而避长就短。3.窥意指暗中观察、窥探、窥测、窥伺。在实战临阵之时.暗中观察对方的动静,等待进攻的时机,是对搏开始前双方的一种心理活动。
后记
多年以来,有许多爱护我的长辈、关心我的朋友以及无数爱好太极拳的拳友,曾多次约我出书,也有数家音像公司约我出光盘,均被我婉言谢绝。绝非是本人自命清高,实则自以为水平所限,本着“献丑不如藏拙”之理,深恐以讹传讹。贻误他人,而酿成终生之憾!近十余年来,抱憾于失去恩师的沉痛,愈加怀念跟随洪师学艺的时光,因此发奋学习.每有疑问,必观看随身珍藏洪师84岁时摄下的录像,再追忆先师生前所授,亦每有所得。迄今,吾年已近古稀,为了让洪师真传不灭,也为了验证我一生所学,遂著书立稿,将洪师拳法公之于众。在此,我特别提出,要感谢我的师兄何淑淦,在炎炎的夏日,他耐心地读完了我的手稿,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而且冒着酷暑为我写序。我从中感受到了真诚的同门之谊,兄弟之情!还要感谢我的小妹田芸,虽为女流,聪慧过人,才思敏捷,毅力坚强,对太极拳理法之领悟超乎常人,为可造之才。自从我写书以来,一直帮我整理打印文稿,拍摄、编辑图片;我每一次易稿,她都是夜以继日、认真负责的重新校对。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令我甚为感动!我最要感谢的是曾经呵护我教导我的先辈们;感谢那些历年来鼓励我支持我的兄弟、朋友;感谢那些时常惦记着我向我发起过挑战的对手们。是他们成就了今天的我,不仅让我粗略地掌握了太极拳的技术,更让我从极富哲学理念的太极拳中体悟到做人的道理。此外。我还要感谢本书的主编刘观涛先生,自从他约我出书,我们曾有过多次交流,我从中获得了很多的鼓舞和动力,因而了解到刘先生也是武道中人,对太极拳有着同样的热情和爱好,这也是我选择人民军医出版社出书的意义。继《洪均生陈式太极拳——陈式洪架太极拳法传真》之后,我又整理出当年跟随洪师学拳时记录的“学拳日记”(遗憾的是自1975-1985年之间,近10年的日记遗失。
编辑推荐
《太极拳师门对话录:太极宗师洪均生言传身教原始记录》:太极拳大学蒋家骏回忆与其恩师陈式太极拳宗师陈发科、洪均生研习太极拳的感人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