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牟兆新、 刘喜民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04出版)  作者:牟兆新,刘喜民 著  页数:306  

前言

本教材是由人民军医出版社组织,多所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教师编写,供高中起点三年制、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专科医学各专业使用的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坚持把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目标,编写内容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接轨,与国家资格认证接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顺应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力争推陈出新,打造精品教材。  本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技能与应用相结合,在内容上本着实用为先、够用为本的原则,删繁就简,注重实用性、系统性、科学性。与同类教材相比有以下特点: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分述,可供不同专业教学灵活应用;每章增设重点内容提示和思考题,以便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到专科生专升本考试的需要,书中的专业名词都增加了英文单词;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扩大知识领域,在正文中增加了与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链接。本教材安排了120学时的内容,其中系统解剖学94学时,局部解剖学26学时。内容编排上以系统解剖学为主,名词术语均与系统解剖学统一。人民军医出版社对本教材的编写非常重视,编写人员由参与编写的各院校推荐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写作能力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担任。插图由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王文勇等老师编绘、修改。路兰红、唐亮老师承担了本书的大量文秘工作。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本专业相关教材,在此向相关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参编院校及对本书给予大力支持的有关领导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对书中存在的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人体解剖学》供高中起点三年制、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专科医学各专业使用的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坚持把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目标,编写内容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接轨,与国家资格认证接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顺应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力争推陈出新,打造精品教材。

书籍目录

绪论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二、人体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三、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四、人体的组成和分布五、人体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第一篇 系统解剖学第1章 运动系统第一节 骨和骨连结一、概述二、躯干骨及其连结三、颅骨及其连结四、四肢骨及其连结第二节 肌一、概述二、头颈肌三、躯干肌四、四肢肌第2章 消化系统第一节 概述一、内脏的概念二、内脏器官的一般形态和结构三、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第二节 消化管一、口腔二、咽三、食管四、胃五、小肠六、大肠第三节 消化腺一、涎腺二、肝三、胰第3章 呼吸系统第一节 呼吸道一、鼻二、咽三、喉四、气管和支气管第二节 肺一、肺的位置和形态二、肺段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三、肺的体表投影四、肺的血管第三节 胸膜一、胸腔、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二、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隐窝三、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第四节 纵隔一、上纵隔二、下纵隔第4章 泌尿系统第一节 肾一、肾的形态二、肾的构造三、肾的位置四、肾的被膜五、肾的血管与肾段第二节 输尿管第三节 膀胱一、膀胱的形态和膀胱壁的结构二、膀胱的位置和毗邻第四节 尿道第5章 生殖系统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一、内生殖器二、外生殖器三、男性尿道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一、内生殖器二、外生殖器三、会阴第6章 腹膜一、概述二、腹膜与腹盆腔器官的关系三、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第7章 脉管系统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一、概述二、心三、肺循环的血管四、体循环的动脉五、体循环的静脉第二节 淋巴系统一、概述二、淋巴管道三、淋巴器官四、淋巴组织五、人体各部的淋巴引流第8章 内分泌系统,第一节 甲状腺第二节 甲状旁腺第三节 肾上腺第四节 垂体第五节 胸腺第六节 松果体第9章 感觉器第一节 眼一、眼球二、眼副器三、眼的血管第二节 耳一、外耳二、中耳三、内耳第10章 神经系统第一节 概述一、神经系统的分部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一、脊髓二、脑三、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第三节 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一、感觉传导通路二、运动传导通路第四节 周围神经系统一、脊神经二、脑神经三、内脏神经第二篇 局部解剖及临床应用第11章 头部第一节 概述一、头部的境界和分区二、头部的主要体表标志三、头部的体表投影第二节 颅部一、颅顶二、颅底第三节 面部一、面部的体表标志二、面部软组织的层次三、面部浅层的血管四、面部浅层的淋巴管和淋巴结五、面部浅层的神经六、腮腺咬肌区第12章 颈部第一节 概述一、颈部的境界和分区二、体表标志三、体表投影第二节 颈前区一、皮肤二、浅筋膜及其内容三、颈深筋膜及其间隙四、颈前区的内容及结构第三节 颈外侧区一、枕三角二、锁骨上大窝第四节 胸锁乳突肌区一、颈襻二、颈动脉鞘三、颈丛四、颈交感干第13章 胸部第一节 概述一、胸部的境界二、胸部的体表标志第二节 胸壁一、胸壁的层次二、乳房第三节 胸腔一、胸膜及胸膜腔二、肺三、纵隔第14章 腹部第一节 概述一、境界二、腹部的分区和器官在腹前壁的投影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一、体表标志二、层次三、腹股沟区四、腹前外侧壁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第三节 腹膜和腹膜腔一、概述二、腹膜腔的分区三、结肠上区器官四、结肠下区的器官第四节 腹膜后间隙一、范围及内容二、肾三、输尿管四、腹部大血管五、腰交感干和腹腔丛第15章 脊柱区第一节 概述一、境界与分区二、体表标志第二节 层次结构一、浅层结构二、深筋膜三、肌层四、深部的血管和神经五、椎管及其内容物第三节 应用要点一、听诊三角二、腰上三角三、腰下三角四、腰椎穿刺和硬膜外穿刺第16章 盆部第一节 概述一、境界二、体表标志第二节 盆筋膜一、盆壁筋膜二、盆膈筋膜三、盆脏筋膜第三节 盆筋膜间隙一、耻骨后隙二、骨盆直肠隙三、膀胱阴道隙四、膀胱宫颈隙五、直肠后隙第四节 盆腔器官一、膀胱二、直肠三、前列腺四、子宫五、子宫附件六、阴道七、盆腔的腹膜第17章 会阴第一节 境界和分区第二节 尿生殖区一、皮肤和浅筋膜二、深筋膜三、筋膜间隙四、会阴筋膜间隙与男性尿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五、女性会阴六、会阴中心腱第三节 肛区一、皮肤及浅筋膜二、坐骨肛门窝三、肛管四、肛门括约肌第18章 上肢第一节 概述一、境界和分部二、体表标志三、体表投影四、上肢的轴线和提携角第二节 腋窝一、腋窝的构成二、腋窝的内容第三节 肘前区一、浅层结构二、深层结构第四节 手部一、手休息时的正常姿势二、皮肤及浅筋膜三、手掌深筋膜四、屈肌支持带和腕管五、指屈肌腱和蚓状肌六、手掌骨筋膜鞘七、手掌筋膜间隙八、手指第19章 下肢第一节 概述一、境界和分部二、体表标志三、体表投影第二节 臀区一、境界二、皮肤和浅筋膜三、深筋膜四、梨状肌上孔五、梨状肌下孔第三节 股前内侧区一、境界二、浅层结构三、深筋膜四、肌腔隙和血管腔隙五、股三角六、股管七、收肌管第四节 腘窝一、境界二、内容第五节 踝管一、位置和构成二、踝管的内容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一)进化发展的观点人类是亿万年进化发展而来,属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故人体的形态结构仍保留着与动物类似的基本特征。如脊柱位于躯干的背侧,两侧肢体对称,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全身披有毛发,用乳汁哺育下一代等。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由于劳动的出现,人的大脑高度发育,成为思维器官,出现语言功能,人的四肢分工明确等。即使是现代人,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一直处于新陈代谢、分化、发育的动态之中。例如血细胞的不断更新,以及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和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等。此外,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和劳动条件等,也影响着人体形态的发展和变化。不同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基本相同,但也会出现异常、变异。所以,人体结构在种族之间、地区之间和个体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异。(二)形态和功能相互联系的观点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形态结构决定器官功能,如血细胞含有血红蛋白,故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功能的改变又可影响器官的形态结构,如加强体育锻炼,可使肌肉发达,骨骼粗壮;长期卧床,可导致肌肉萎缩,骨骼细小。人类的上、下肢虽为同源器官,但由于直立和劳动,使得上、下肢有了明显分工,上肢以技巧性劳动为主,关节灵活;下肢以负重为主,骨骼、肌肉强壮,关节以稳定为主。(三)局部和整体统一的观点人体是由多个器官、系统组成的有机体。人体各部之间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影响,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彼此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我们学习时从单一器官、系统人手,但必须注意器官系统与整体的关系,注意器官系统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脊柱的整体功能体现在各个椎骨和椎间盘的形态上,如某个椎间盘的损伤则可影响脊椎的运动甚至脊柱的整体形态。(四)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名词及形态描述较多。因此,学习人体解剖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3个结合:①图、文结合,学习时做到文字和图形并重,两者结合,建立感性认识,帮助理解和记忆;②理论学习与观察标本相结合,通过对解剖标本的观察、辨认,建立理性认识,形成记忆,这是学习人体解剖学最重要的方法;③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基础是为临床服务的,在学习过程中适度联系临床应用,增强对某些结构的认识。

编辑推荐

《人体解剖学》:供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社区医学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使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体解剖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