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范瑞强 编 页数:168
内容概要
本书由具有临床经验的皮肤病专家编写,全书分为15章,在介绍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红斑狼疮的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特色疗法,并介绍了国内知名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和国内外对该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记录了他们的治疗思路、用药特色及效方、验案。另外,本书还介绍了红斑狼疮的食疗方法和自我保健疗法。本书内容新颖、实用,适合皮肤科中、低年资医师、医学院校学生、中医爱好者、皮肤病病人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范瑞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性病学组副组长等职。对红斑狼疮、痤疮、皮肤真菌病、性病、湿疹等有较深入研究。主编专著10余本。
书籍目录
第1章 概述
第2章 流行病学
第一节 发病情况
第二节 种族、年龄、性别对SLE发病的影响
第3章 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4章 临床表现
第5章 实验室检查
第6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一节 SLE的诊断标准
第二节 药源性LE的诊断
第三节 LE的鉴别诊断
第7章 治疗方案
第8章 中医治疗
第9章 西医治疗
第一节 红斑狼疮的治疗原则
第二节 一般对症用药与治疗
第三节 SLE各阶段的治疗用药特点
第四节 SLE糖皮质激素治疗
第五节 免疫抑制药治疗
第六节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第七节 其他药物治疗
第八节 血浆置换
第九节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第10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11章 疗效标准
第一节 SLE疾病活动性
第二节 累积损害
第三节 生命质量
第12章 预防与护理
第一节 预防措施
第二节 护理措施
第13章 预后与转归
第14章 名医经验
第15章 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有“瘟毒发斑”“热毒发斑”“阴虚发斑”“血热发斑”之别。按病机归类亦有“血热发斑”“阴虚发斑”“血瘀发斑”之分。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多变,虚实夹杂,症状多样,如以浮肿为主,可称为“水肿”,以胁肋胀满、胸痛气憋为主者可称为“悬饮”。总之,由于病情发展的阶段不同,累及脏腑各异,病人临床表现有别,尚可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痹证”“心悸”“肾着证”“脑损证”“虚劳”等病名。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散见于历代文献,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或阴阳毒病脉证治》记载:“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关节痛、发热、溃疡、咽喉痛、出血等表现极为相似。《素问·痹论》中“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述痹证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颇多相似。《诸病源候论·伤寒阴阳毒候》更形象地描述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由病初的手足雷诺现象,皮肤和关节病变逐渐累及全身多个脏器,直至发生循环衰竭的病情演变过程,“阴阳毒病无常也,或初得病,便有毒……或十余日后不瘥,变成毒者。其候身重背强,咽喉痛,糜粥不下,毒气攻心,心腹烦痛,短气,四肢厥逆,呕吐,体如被打,发斑,此皆其候。重过三日则难治。”还指出皮疹面部转向全身,毒邪由皮肤转向内脏的过程。《诸病源候论·温病发斑候》则对阴阳毒发病机制作了阐述:“表症未罢,毒气不散,故发斑疮……至夏遇热,温热始发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纹也。”明代《疮疡经验全书》则认识到阴阳毒总有体质素虚的内在基础,“脏腑虚寒,血气衰少,腠理不密,发于皮肤之上,相生如钱窍,后烂似鸦,日久损伤难治”。
编辑推荐
《红斑狼疮中西医特色治疗》: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十余位知名专家倾力编著。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优势病种的学术成果集中展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