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人民军医 作者:彭静山 页数:195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即将迎来我们的祖父彭静山先生百年诞辰之时,人民军医出版社将他的经典著作《眼针疗法》易名为《彭静山观眼识病眼针疗法》再版,这是对我祖父最好的纪念,我们也希望,这本书“空缺”近20年之后,能够给广大中医从业者带来全新的收获。 祖父一生著述有十多种,《眼针疗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眼针疗法也被称作“彭氏眼针”。是祖父经过几十年潜心研究的成果,从1970年应用以来.为中医尤其是针灸治疗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当然,祖父在中医方面的建树和贡献决不止于眼针疗法,可以说,他从医70多年从没有停止过探索。 我们对祖父的回忆只能浮光掠影,并不能还原一个完全的彭静山,但我们希望,他一生对中医、对患者的精诚能够给广大读者以感奋和启迪。 1909年,祖父生于辽宁开原老城一个普通农户家中。曾祖父、曾祖母此前曾育有子女6人,均因疾病、贫弱而先后夭折。为使彭家香火有继,按照当地风俗,祖父一降生,就被一个特大号黑铁锅扣住片刻,寄意福大命硬.而祖父的乳名也被唤作“锅扣”。 祖父15岁时考取了开原县医专,就在这一年,曾祖父故去,祖父成了孤儿,由他的叔父供养上学。此后的几年中,祖父先后师从刘景川、刘景贤以及东北名医唐云阁、马二琴,苦学不辍,医术精进。1930年,虚岁22岁的祖父开始挂牌行医。
内容概要
眼针是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新的微针疗法。作者阐述了眼针的理论根据,眼区的划分及白晴络脉形色的变化,眼针穴位、针法、适应证、配穴原则、注意事项,眼针八区十三穴的研究和眼针治疗常见病的临床资料等,另首次公开了105个眼针疗法的案例。本书是一部关于眼针疗法的著述,对针灸教学、医疗、科研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供针灸工作者、针灸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彭静山(1909~2003),著名针灸临床家、教育家。15岁学医,受教于一代名医马二琴先生,22岁时开业行医,临证近70年,精通内、外、妇、儿、针灸,提倡针药并用,临床经验丰富。建国后,历任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和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副院长。
在1960年代,彭静山先生因遭受迫害而失去听力,在此后的临床实践中听诊受挫,他克服重重困难,突破望诊极限,根据《黄帝内经》“观眼察病”和《证治准绳》对眼的脏腑划分理论,于1970年代创眼针疗法。眼针疗法自1982年公布予世后,不少学者分别对眼针进行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其临床和解剖学结果均肯定彭氏的眼针穴区划分和眼针疗法的临床价值,使眼针疗法得到推广应用,并在海内外针灸界产生较大影响。
书籍目录
我的从医生涯和“针灸秘验”上篇 彭静山眼针疗法 第一章 眼针疗法的理论根据 一、心肝和眼的关系 二、脾和眼的关系 三、五轮学说 四、五轮八廓 (一)王肯堂论五轮八廓 (二)现代医家论五轮八廓 五、眼与经络的关系 (一)经络学说 (二)经络与各科的关系 (三)经络的个性与共性 (四)经络循行与眼的关系 第二章 观眼识病 一、望诊的发展 二、眼区的划分 (一)用八卦划区的来源 (二)命门与三焦问题 (三)眼区的划分及与脏腑的通联 (四)记忆眼图的方法 (五)眼区的深部解剖所见 三、络脉的形色 (一)络脉的形状 (二)络脉的颜色 (三)观察方法 第三章 眼针疗法 一、临床实践 (一)眼针的穴位 (二)取穴原则 (三)眶内眶外的刺法 (四)选针 (五)练针 (六)眼针的各种刺法 (七)进针法 (八)手法问题 (九)起针问题 (十)眼针适应证及配穴治疗 (十一)注意事项 二、眼针眶区十三穴的研究 (一)心区穴 (二)肝区穴 (三)脾区穴 (四)肺区穴 (五)肾区穴 (六)上焦区穴 (七)胆区穴 (八)胃区穴 (九)大肠区穴 (十)小肠区穴 (十一)膀胱区穴 (十二)中焦区穴 (十三)下焦区穴 三、眼针病例举要 (一)中风类 (二)高血压类 (三)扭伤类 (四)震颤类 (五)神志类 (六)胆道蛔虫类 (七)口眼歪斜类 (八)痹证类 (九)过敏性疾患类 (十)发热类 (十一)少腹痛类 四、病人针后得气的体会 五、眼针治疗几种常见病的临床资料 (一)眼针为主治疗中风167例临床观察 (二)眼针治疗中风242例临床观察 (三)眼针对偏瘫预后的探讨 (四)对几种常见病的临床资料统计 (五)眼针对血压调整作用的观察 (六)眼针对中风偏瘫下肢抬高即刻效应的临床观察报告下篇 彭静山眼针疗法医案 1.双眼5区丝络明显,色暗红 2.双眼3、4、5区丝络明显 3.双眼5区丝络明显 4.双眼1、6区丝络明显,6区模糊成片,1区色紫黑色 5.双眼2、4区丝络鲜红 6.双眼3、6、8区丝络鲜红易见 7.双眼2、4区丝络明显 8.双眼3、6区丝络明显 9.双眼3、4、8区丝络明显 10.双眼3区丝络明显,色鲜红 11.双眼4、3区丝络明显 12.双眼2、6区及右8区丝络明显,右8区尤为鲜红隆起 13.双眼4、8区丝络明显,4区色暗,8区色鲜 14.双眼3、2区丝络明显 15.右眼8区丝络曲张 16.双眼4、5区丝络明显 17.双眼8、2区丝络明显 18.双眼8、2区丝络明显 19.双眼4区、左2区丝络明显 20.双眼3、7区丝络明显 21.双眼8、2区丝络明显 22.双眼2、4区丝络明显 23.双眼3、8区丝络明显 24.双眼3、7区丝络明显 25.双眼4、3区丝络明显 26.双眼3区丝络明显 27.双眼3、7区丝络明显 28.双眼3、8区丝络明显 29.双眼8、2区丝络明显 30.双眼3、4、2区丝络明显 31.双眼3区丝络明显 32.双眼3、8区丝络明显 33.双眼4、5区丝络明显,左眼7区丝络也明显 34.双眼8区、左眼2区丝络明显 35.双眼3、2区丝络明显,8区丝络也明显 36.双眼2、3、8区,右眼5区丝络明显 37.双眼7、5区丝络明显 38.双眼8、3区丝络明显,4区丝络明显、色暗 39.右眼7区、双眼5区均有较粗大的丝络出现 40.双眼4、6区丝络明显 41.双眼2、7区丝络明显 42.双眼2、4、6区丝络明显 43.双眼3、4区丝络明显 44.双眼8、3区丝络明显曲张 45.双眼8、4区丝络明显 46.双眼2、4、8区丝络明显 47.双眼6、8区丝络明显 48.左眼5区丝络明显,均双行并行 49.双眼2、8区丝络明显 50.双眼2、6区,右眼4区丝络明显 51.双眼8区、右眼4区丝络明显 52.双眼5、6、8区丝络明显 53.双眼6、8区丝络明显 54.双眼6、8区丝络明显 55.左眼6、4区,双眼8区丝络明显 56.双眼3区丝络明显 57.双眼4、8区丝络明显 58.双眼8、2区丝络明显 59.双眼1、8区明显变化 60.双眼1、3区,左眼6区有变化 61.双眼8、6区丝络明显 62.双眼3、2区有变化 63.双眼2、3区丝络明显 64.双眼4区,右眼2、6区丝络明显 65.双眼3、8、6区丝络明显 66.双眼2、8区均有鲜红血管显见 67.双眼4、6区丝络明显 68.双眼8、4区丝络明显 69.双眼8、4区丝络明显 70.双眼3区丝络明显 71.双眼2、4区丝络明显 72.双眼4、8区有鲜红管鲜红 73.双眼2区丝络明显 74.双眼4、8区有血管变化 75.双眼1区丝络明显 76.双眼4区丝络明显 77.双眼3区有血管鲜红 78.双眼4区丝络明显 79.双眼8、4、6区丝络明显 80.双眼4、6区丝络明显 81.双眼8区丝络明显 82.左眼1区、右眼3区有鲜红血管显见 83.双眼4、6区丝络明显 84.双眼6区丝络明显 85.双眼8区变化明显 86.双眼4、3区丝络明显 87.双眼8、4区丝络鲜红 88.左眼2区、右眼8区丝络鲜红 89.左眼4、6区,右眼6区丝络明显 90.双眼1、8区丝络明显 91.双眼3区丝络明显 92.双眼8区,左眼4区丝络明显 93.双眼6、4、8区,左眼2区有丝络明显 94.双眼1、6、4区有丝络明显,以下焦为重点 95.双眼2、6、3、8区有丝络出现,左眼3区为陈旧性病灶,右眼5、7区亦有丝络出现 96.双眼2、6、5、8区丝络较为明显 97.双眼6、2、3、8区有丝络出现,右眼3区丝络明显 98.双眼2、6、3、8区均有丝络 99.双眼6、2、3区,左眼8区、右眼7区有丝络出现 100.双眼6、2、4区均有丝络出现,右眼5、7区均丝络明显 101.左眼1、3、8区,右眼8区,双眼6区均有丝络出现 102.双眼2、6、4区均有丝络出现 103.双眼2、6、8区,右眼5、4区,左眼3区均有丝络出现 104.双眼2、6、4区有丝络出现,以8区最明显 105.双眼2、6、3、8区均有丝络出现,左眼7区亦有丝络出现附录 眼针治疗胆绞痛(附122例临床分析) 眼穴诊断及眼针治疗临床初步观察代后记 百年彭静山,永远的眼针疗法
章节摘录
上篇 彭静山眼针疗法 第一章 眼针疗法的理论根据 王肯堂(1549—1613年)是明代医学家,字宇泰,江苏金坛人。早年习读文史,兼精医学,曾任福建参政等职。晚年退居故乡,广泛搜集历代医学文献,编著《证治准绳》四十四卷,另有杂病、类方、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等,后世汇刻称《六科准绳》。书中对各种疾病的证候和治法叙述颇详,为医家所重视。 我耳聋之后想利用得天独厚的视力,探索诊断疾病的新路。读《证治准绳》,见《目门》卷七在论述五轮八廓部分引有华佗的一段话:“华元化云: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难内之何脏腑受病也……”华佗的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经过深入钻研,终于总结出“以目代耳”的“观眼识病”,进而又发展为眼针疗法。 宋以后眼科分眼睛为五轮八廓:眼睛分阴分阳。《内经》说:“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故阴阳合转而精明,此则眼具阴阳也。”进而更详加论述地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气血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此则眼具五脏六腑也。”后世五轮八廓学说实来源于《内经》。 一、心肝和眼的关系 五脏心、肝、脾、肺、肾,而心和肝经独与眼有密切关系。《内经》说:“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又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后世中成药明目羊肝丸,以羊肝为主药,属于脏器疗法。是由内经学说派生的。 《内经》又说:“心合脉,诸脉者皆属于目。”心、肝两经都和血有密切关系,眼睛的营养,发挥视力,皆关系到心、肝的功能。 二、脾和眼的关系 这个学说是李东垣提倡的。东垣治一切病以培养脾胃为主,他说眼睛于脾胃的关系极为重要。并引证《内经》:“诸脉皆属于目。“心事繁冗。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故脾胃虚弱,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血脉逆行,邪害孔窍,天明则日月不明也。”东垣主张五脏六腑的精气,都是禀受于脾土而上贯于目。眼睛与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三、五轮学说 五轮是把整个眼球由外向内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属于五脏。上、下眼睑为肉轮,属脾;内、外眦为血轮,属心;白睛为气轮,属肺;黑睛为风轮,属肝;瞳人为水轮,属肾。 中医学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发展的,唐初的《干金》、《外台》都提到眼病发生的原因和保护眼睛的方法,如:“生食五辛,热食面食。饮酒不已,房室无节,夜读细书……”等,并提出治疗眼疾的许多药方。然而首先提到五轮的是宋初《太平圣惠方》。该书由王怀隐等著,书成于淳化三年。 四、五轮八廓 眼科学专书《银海精微》,旧题唐.孙思邈著。据考为宋以后人所作。首为五轮八廓总论。五轮如前所述,至于八廓则说:“大抵目为五脏之精华,一身之要系。故五脏分五轮,八卦名八廓……至若八廓。无位有名。” 明傅仁宇著有《审视瑶函》,为眼科专书。首篇说:“五论者五赃精华之所发,名之日轮,其象如车轮圆转,运动之意也。八廓应乎八卦.脉络终纬于脑,贯通脏腑以达气血。” (一)王肯堂论五轮八廓 中医眼群在宋、明之际有很大发展,五轮八廓学说,也日臻完善。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对五轮八廓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他说:“五轮,金之精腾结而为气轮,木之精腾结而为风轮,火之精腾结而为血轮,土之精腾结而为肉轮,水之精腾结而为水轮。气轮者目之自睛是也,内应于肺,西方庚辛申酉之令,肺主气,故日气轮。金为五行之至坚,故白睛独坚于四轮;肺为华盖,部位至高,主气之升降。少有怫郁,诸病生焉。血随气行,气若怫郁则火胜而血滞;火胜而血滞则病变不测。火魁金,金在木外,故气轮先赤。金木而后病及风轮也;金色白,故白泽者顺也。风轮者白内青睛是也,内应于肝。东方甲乙寅卯、厥阴风水,故日风轮。目窍肝。在时为春,春生万物,色满宇宙,惟目能鉴,故属窍于肝也。此轮清脆,内包膏汁有涵养瞳神之功,其色青,故青莹者顺也。世人多黄浊者乃湿热之害,惟小儿之色最正,至长食味则泄其气而色亦易矣。血轮者,目两角大小皆是也,内应于心,南方丙丁巳午火,心主血,故日血轮。夫火在目为神光,火衰则有昏瞑之患,火炎则有焚燥之殃。虽有两心,而无正轮。心君主也,通于大眦,故大眦赤者实火也。心包络为小心,小心为相火也,代君行令,通于小眦,故小眦赤者虚火也。若君主拱默,则相火自然清宁矣。火色赤,惟红活为顺也。肉轮者两睥是也,中央戊己辰戌丑未之土。脾主肉,故日肉轮。脾有两叶,运动磨化水谷。外亦两睥,动静相应。开则万用,如阳动之发生;闭则万寂,如阴静之收敛。土藏万物而主静,故睥合则万有寂然而思睡,此脏纳归静之应也。土为五行之主,故四轮亦脾所包涵。其色黄,得血而润,故黄泽为顺也。”“八廓应乎八卦,脉络经纬于脑,贯通脏腑,以达血气,往来以滋于目。廓如城郭然,各有行路往来,而匡廓卫御之意也。”乾居西北,络通大肠之腑,脏属肺,肺与大肠相为阴阳,上连清纯,下输糟粕,为传送之官,故日传导廓;坎正北方,络通膀胱之腑,脏属于肾,肾与膀胱相为阴阳,主水之化源,以输津液,故日津液廓;艮位东北,络通上焦之腑,脏配命门,命门与上焦相为阴阳,分输百脉,故日会阴廓;震正东方,络通胆腑,脏属于肝,肝胆相为阴阳,皆主清净,不受浊秽,故日清净廓;巽位东南,络通中焦之腑,脏属肝络,肝与中焦相为阴阳,肝络通血,以滋养中焦,分气以化生,故日养化廓;离正南方,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心与小肠相为脏腑,为谓阳受盛之胞,故日胞阳廓。坤位西南,络通胃之腑,腑属于脾,脾胃相为脏腑,主纳水谷以养生,故日水谷廓。兑正西方,络通下焦之腑,脏配肾络,肾与下焦,相为脏腑,关主阴精化生之源,故日关泉廓。脏腑相配,内经已有定法,而三焦分配肝肾者,此目之精法也。盖目专窍于肝而主于肾,故有二络之分配焉。左目属阳,阳道顺行,故廓之经位法象亦以顺行。右目属阴,阴道逆行,故廓之经位法象亦以逆行,察乎二目两眦之分则照然可见阴阳顺逆之道矣。” 附:主要医籍八卦与八廓通联脏腑异同表 关于八廓学说,眼科书上众论纷纭,各执一词,《银海精微》说八廓“有名无位”,有的医家说是按古传八卦应乎八廓,唯《医宗金鉴》提出八廓应属六腑,但没有说明准确位置。各书互有异同,归纳列表1—1。 (二)现代医家论五轮八廓 四川眼科名医陈达夫著有《六经法要》。陈氏论八廓说:“五轮是讲人体的组织功能,八廓是说某种眼病发生的表现,并非每个病员都有廓病,更不是正常人也分八廓。所以八廓之说,似乎无用。有的人不知其由,遂在著作中加以否认。如《银海精微》首创“五轮八廓”却说是没有定位。既无定位,何必有名?《医宗金鉴》虽未说没有定位,却没有指出位置和说明八廓的用途。只有《审视瑶函》画了八廓定位,肯定了他的用处,说八廓是用来辨认眼病血丝的。这个理论,十分有力。但可惜它未加深讲。仅于图案上面画出左右两眼,两眼上胞各写上四个卦名,两眼下胞又各写出四个卦名,使学者无从辨别,那就更不能临症时拿来应用了……”近代眼科名医庞赞襄,著有《中医眼科临床实践》,对五轮的解说颇详。庞氏说:五轮学说,是基于眼与脏腑关系的原量,将眼从外向内分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五个部分等,是用来指导临床诊治眼病的一种理论方法。 1.肉轮指上下胞睑,就是眼睑部分(包括睑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睑板、睑结膜等)分别属脾胃。因脾胃主肌肉,所以叫肉轮。其主要功能是保护眼球。 脾与胃相表里,故肉轮疾病多与脾胃疾病相关。如眼睑炎症用清理脾胃湿热之剂,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2.血轮指内外眦的血络,即两眦部的血管包括内眦部的泪阜和泪点。泪点古代叫泪窍或泪堂,是排泪液的通道。两眦血络,在脏属心。心主血,所以叫血轮。血络的作用是输运血液精气以濡养其分布部分之组织。 心与小肠相表里,故血轮疾病多与心或小肠的病变有关。如两眦部的实热性病变,用清心泻火之剂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3.气轮指球结膜与巩膜,一般称白睛。白睛在脏腑属肺,肺主气,所以叫气轮。其作用犹如表壳,以保护眼球内部的精细组织。 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气轮病多与肺或大肠有关。如肺热引起白睛的病变,用泻肺清热之剂治疗,就可收到良好效果。 4.风轮指黑睛(包括角膜和虹膜),角膜呈球面且透明,有透光和屈光作用,虹膜呈棕黄色或棕黑色,古称为黄仁(又名睛帘)。由于虹膜的展缩作用,使进入眼内部的光线适当,视物清晰。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所以叫风轮。它有透光、集光和调节光线的作用。 肝与胆相表里,故风轮疾病多与肝胆疾病有关。如角膜炎症,用泻肝之剂多能奏效。 5.水轮指瞳人(亦叫瞳子或瞳神),也就是瞳孔部分,但其实际范围包括眼内各组织,如神水(房水)、睛珠(晶状体)、神膏(玻璃体)、睛膜(脉络膜)、视衣(视网膜)、目系(视神经)等。瞳人在脏属肾,肾主水,所以叫水轮。其功能特别重要,房水是充满于前后房内的透明液体。供给营养晶状体及玻璃体等组织。晶状体是活动的屈光组织,它能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清晰;玻璃体除有屈光作用外,还起着维持眼压的作用。葡萄膜因含有丰富的色素,使眼球后部形成暗箱,它又有丰富的血管。能营养视网膜等组织;视网膜则是唯一的感光组织;视神经的功能是将光、形、色觉传入大脑。所以这些组织的病变,均可发出不同程度地视力障碍。 肾与膀胱相表里,故水轮疾病多与肾或膀胱病变有关。如肾虚所致的青盲病,用补肾之剂就能奏效。
编辑推荐
观眼识病:观察患者眼睛,即可知病在何经,发手何经,病之新久,证之寒热虚实以及轻重转归,预后良否。 眼针疗法:将眼眶周围分为八区十三穴,对应脏腑。眼针疗法可治多种疾病,对各种痛症和脑部疾病疗效尤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