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徐如祥 编 页数:619
前言
地震伤害是一种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它在瞬间即可导致大批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2008年5月12曰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由于发生在人口较为密集、地形构造十分复杂的川西北高原,加之此次地震的破坏力巨大,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大、分布地域广、基础设施毁损严重,使得应急医疗救援的难度非常大。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如何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力争在创伤救护的“黄金时间”内赶赴地震灾害现场实施有效救援,确保伤病员救得出、运得走、治得好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总结的课题。我国是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深入研究地震伤害的特点、规律,努力提高应急医疗救援的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刻不容缓。作为广东省应急医疗救护队的副总队长和南方医科大学医疗救护队队长,我深感有责任和义务需要把我和应急医疗救护队的110名队员到达都江堰后连夜徒步奔赴震中的映秀镇和水磨镇、耿达乡等重灾区救援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思救援工作存在的不足与教训,因此,我与30余位参与救援王作,并在医、护、康复和防疫、心理干预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共同编写了《地震灾害医学》一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本次地震伤害应急医疗救援的组织协调、人员组成与技能培训、救援物品的准备、现场救护、伤员转运和后方医院救治、康复,以及对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卫生防疫处理和心理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期望能对各级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应急医疗救护人员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尤其是对破坏性地震灾害的应急医疗救援王作提供指导和帮助。本书是卫生部重大社会公益项目和广东省重大灾害应急医疗救援科研专项基金特别资助的重要课题,得到了国家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科技厅、财政厅,南方医科大学及其珠江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特此表示真诚的感谢。此外,本书有些引用的资料和图片的原著者、拍摄者不明,请主动与我们联系,以便修订时注明,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我们的学识和水平有限,对地震灾害医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为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一线医疗救援工作人员,他们回顾、总结参与这次地震灾害医疗救援的经验与教训,分43章详细论述了地震灾害应急医疗救护队伍的组织、急救医疗物品的准备、灾害现场伤员紧急医疗救援、快速安全转运、次生灾害的防范、卫生防疫、心理干预,以及地震灾害所致休克、大出血、骨折、挤压伤、颅脑创伤、脊柱脊髓损伤、胸腹部创伤、头面部创伤等复合伤、多发伤的临床特点、现场紧急救护、伤员转运和护送,入院后急诊处理、专科救治和康复措施等。本书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特大地震伤害应急医疗救援的最新理念、最新技术和最新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可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机构、伤员接收医院、应急医疗救护人员及临床医护工作者参考。
作者简介
徐如祥,原系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副院长.广东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颅脑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2008年5月调任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神经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8年,擅长颅脑损伤、脑肿瘤、脑血管病等临床救治及基础研究。现兼任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北京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神经医学杂志》总主编、《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及国内外10余家医学期刊编委。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20佘项,获经费资助2000余万元。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主编专著7部。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以上奖项14项。已招收、培养博士后7名,博士生68名,硕士生45名。
荣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青年医药科技之星和第三届中国医师奖.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和教育部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5月带队参加5•12汶川特大地震一线抗震救灾,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广东省优秀党员、广东省十大新闻人物。
书籍目录
第1章 地震灾害简史第2章 地震灾害发生的特点第3章 特大地震灾害医疗救护问题与对策第4章 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的物资准备第5章 地震灾害现场伤员急救技术第6章 地震灾害现场伤员救护、分类与转运第7章 地震灾害的自我防护与自救互救第8章 地震次生灾害第9章 地震灾害后的卫生防疫第10章 创伤后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第11章 严重创伤与酸碱平衡失调第12章 严重创伤与水及电解质平衡第13章 急危重症伤员重要脏器的功能监护第14章 创伤性休克的救治第15章 严重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第16章 严重创伤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第17章 颅脑创伤第18章 胸部创伤第19章 腹部创伤第20章 泌尿生殖系统损伤第21章 脊柱脊髓损伤第22章 骨盆骨折第23章 四肢骨折第24章 周围神经损伤第25章 断肢和断指再植第26章 皮肤撕脱伤第27章 挤压综合征第28章 复合伤第29章 血管创伤第30章 烧伤第31章 耳鼻咽喉及颈创伤第32章 眼部创伤第33章 口腔及颌面部创伤第34章 儿童及其他震灾害伤特点与处理原则第35章 老年人及其地震伤害特点与处理原则第36章 孕妇及其地震伤害特点与处理原则第37章 地震灾害时慢性病急性发作第38章 地震严重创伤的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第39章 地震灾害心理创伤与心理干预措施第40章 地震创伤的高压氧治疗第41章 地震伤员营养支持第42章 地震伤员康复治疗第43章 地震伤员的护理附录A 震区防疫手册附录B 手术常用器械附录C 常用药品
章节摘录
插图:(六)损伤脏器间的相互作用MODS的脏器功能不全大多并非由创伤直接损伤所致,而是创伤激活炎症和代谢途径致远隔脏器损伤。各脏器损伤机制虽有共性,但也有差异;脏器损伤后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缺血、再灌流的研究中,肺最易受损,可发生轻度功能障碍或致ALI/ARDS,其机制尚不清楚,但研究发现有其他损伤脏器的作用:如缺血再灌流损伤肝组织后,库普弗细胞释放TNF-la,P-选择素上调,自由基增多,可以损伤肺组织;颅脑损伤,可能由IL-8介导,激活粒细胞与小胶质细胞,脑缺血使急性期反应蛋白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清amyliod等增多均参与肺损伤;缺血再灌流损伤肾脏后,上调肺组织的黏附分子,使粒细胞、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增多,肺的钠、水通道功能障碍,促进肺功能障碍;肾损伤后不能排出有毒物质,也能促使并发ALI/ARDS。肠道再灌损伤后可引起肺组织粒细胞淤滞、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可有因肠道释放自由基、粒细胞和细胞因子经门脉与体循环进入肺组织而致其损伤;另外肠屏障功能受损,肠内细菌、内毒素经血液或淋巴人肺。二、炎症反应失控肠道是炎症反应失控的重要策源地,组织缺血再灌流以及再灌流介导的内皮细胞激活是炎症反应失控和MODS发生的共同途径,而炎症细胞激活和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才是引起MODS的根本原因,是MODS发病机制的基石。由于严重感染与炎症反应的失控关系最为密切,细菌感染曾被认为是炎症反应失控和M。DS的唯一原因。但临床上确实存在无任何感染证据的MODS伤员,尸体解剖资料也显示部分MODS伤员没有感染证据或感染早已治愈。1991年,Goris用酵母多糖成功地制备了MODS动物模型,据此提出了“全身性炎症综合征”的观点,将MODS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机体对外来刺激产生的“自身防御反应”过度所致。后经过多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人们普遍相信MODS是在致病因素诱发下,机体发生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所致,在某种程度上机体的反应性在全身炎症反应出现与否及反应的轻重中起着决定性意义。然而,机体对创伤、失血、感染等外来打击的炎症反应原本是有益的防御机制,至于为何会变成有害的自身损伤和内稳态失衡,有关机制探索如下。(一)两相预激学说1985年,Ditech提出MODS的二次打击学说。该学说认为休克、创伤等各种原因导毁的缺血、缺血再灌流以及感染或机械刺激等,均可直接损伤组织细胞而对机体形成第l相打击(First hit)。第l相打击所造成的组织器官损伤是轻微的,但可引起炎症部位的单核一巨噬细胞被激活,释放出少量促炎细胞因子,激活毛细血管内皮,募集中性粒细胞而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此时免疫细胞及多种体液介质的参与程度有限,产生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和组织修复,如无特殊因素,炎症反应可逐渐消退。但在该相打击中,单核一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因被激活而处于激发状态,当病情恶化或继发感染、休克等附加的致伤因素产生时,就有机会使处于激发状态的免疫细胞再度激活,发生第2相打击(Double hit)。在第2相打击中,最重要的特点是炎症反应具有放大效应。这是由于处于激发状态的免疫细胞即使接受强度小于第l相打击的刺激时,也会引发极其剧烈的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炎性细胞因
编辑推荐
《地震灾害医学:汶川特大地震求援回顾与经验总结》是卫生部重大社会公益项目和广东省重大灾害应急医疗救援科研专项基金特别资助的重要课题,得到了国家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科技厅、财政厅,南方医科大学及其珠江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特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地震灾害医学.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回顾与经验总结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