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俞长荣 页数:222
Tag标签:无
前言
斗转星移,倏忽之间,父亲远去已整整六年了。 先父俞长荣先生是国內著名的《伤寒论》研究专家,其毕生学术研究的结晶——《伤寒论汇要分析》一书先后由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建科学技术出版杜出版(即1963年版与1985年修订版).此书问世后,得到国內同行的普遘重視.但先父治学一向精益求精,他不止一次表示“仲景堂室学无止境,我虽年逾花甲,仍竭诚希望读者批评指教,以便不断学习,继续修订.”惜天不假以年,终竞赍志而没,实为深憾! 2007年秋,人民军医出版杜函约我将先生原著适当整理之后再版,我作为先生的儿子与学术继承人,自然责无旁贷,遂欣然应允,一年多来,主要做了下列几项工作: 1.根据编辑建议,将《伤寒论汇要分析》易名为《俞长荣伤寒论研究与临床带教》。 2.根据编辑建议,将原著若干部分作了调整改编,如总论部分增添了“《伤寒论》望闻问切及鉴别要点”等三节,突出了原著的临床参考价值;原著总论“《伤寒论》的流传”等5节则置于附篇. 3.原著有些注释、病例体例不够统一,此次作了调整;对原著个别不够精当或失误、缺漏的文字、标点符号等作了修改。 必须说明的是,我曾追随先生学习、研究、实践30多年,虽得其亲炙,仍不敢说得其真传。尽管为保证本书质量,我夙兴夜寐,反复揣摩,仍恐未能达到先生生前期待的完满,但修订毕竟是他的夙愿,因此,恳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教,以便今后继续修订,臻于完善。
内容概要
本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由八章六十五节,扩充为九章六十八节。把原第八章附篇改为“临床症状六经辨析(伤寒类证辨治)”,内容作了若干调整;而把附篇放在第九章,除保留原来的针灸治疗、汤药煎服法和处方外,着重讨论与伤寒辨证论治基本原则有关的一些专题。该书是《伤寒论》著名医家、学者俞长荣先生研究和应用《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既是俞长荣先生“临床带教”的范本,也是《伤寒论》的一种通俗讲本。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俞长荣(1919-2003),福建永泰人,中医内科专家。医承家传,后开业行医。1956年后,曾任福建省中医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主任、《福建中医药》杂志主编,福建中医学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福建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副会长。对《伤寒论》颇有研究。著有《伤寒论研究与临床带教》(即《伤寒论汇要分析》修订新版)、《俞长荣论医集》等著作,撰有《伤寒论精华在于诊治大法》等论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伤寒论》望闻问切及鉴别要点 第二节 《伤寒论》的精华:诊治大法及其具体运用 第三节 《伤寒论》辨证“整体、主次与先后”第二章 太阳病篇 第一节 太阳病的意义和机转 第二节 中风、伤寒、温病的鉴别诊断 第三节 太阳经证、腑证 第四节 桂枝汤的I临床运用 第五节 麻黄汤的临床运用 第六节 大青龙汤的临床运用 第七节 小青龙汤的临床运用 第八节 桂麻各半、桂二麻一、桂二越一汤的临床运用 第九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临床运用 第十节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 第十一节 葛根汤的临床运用 第十二节 小建中汤的临床运用 第十三节 太阳病发汗太过所致后果及其救治方法 第十四节 太阳病误行吐下所致后果及其救治方法第三章 少阳病篇 第一节 关于少阳病篇的编次问题 第二节 关于少阳病篇的提纲问题 第三节 关于少阳病篇的条文问题 第四节 少阳病的意义和机转 第五节 少阳经证、腑证 第六节 结胸和痞证 第七节 热入血室 第八节 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第九节 大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第十节 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第四章 阳明病篇 第一节 阳明病的意义和机转 第二节 阳明经证、腑证 第三节 栀子豉汤类的临床运用 第四节 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的临床运用 第五节 猪苓汤的临床运用 第六节 三个承气汤的临床运用 第七节 伤寒发黄的证治第五章 太阴病篇 第一节 太阴病的意义和机转 第二节 太阴病的治法 第三节 理中丸(汤)的临床运用 第四节 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第六章 少阴病篇 第一节 少阴病的意义和机转 第二节 少阴寒化、热化 第三节 少阴病应用汗、下法的意义 第四节 四逆汤类的临床运用 第五节 真武汤的临床运用 第六节 附子汤的临床运用 第七节 黄连阿胶汤的临床运用第七章 厥阴病篇 第一节 对厥阴病篇条文的见解 第二节 乌梅丸的临床运用 第三节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运用 第四节 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 第五节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临床运用 第六节 白头翁汤的临床运用第八章 伤寒类证辨治 第一节 有关消化系证候的辨治 一、舌生苔 二、渴 三、咽痛 四、烦(微烦,虚烦,心烦,烦躁) 五、心中懊■ 六、呕吐 七、不能食 八、心下满 九、腹胀满 十、腹中痛 十一、便秘 十二、下利(自利) 十三、发黄(黄疸) 十四、霍乱 第二节 有关神经系证候的辨治 一、头痛 二、身、腰、骨节、四肢疼痛 三、眩晕 四、不得眠或嗜眠 五、俨语 六、发狂(如狂) 七、直视、不了了、睛不和 第三节 有关呼吸系证候的辨治 一、咳 二、喘 三、短气、气上冲 第四节 有关排泄系证候的辨治 一、出汗 二、小便不利 第五节 心悸及各种出血证候的辨治 一、心悸 二、各种出血 第六节 发热的辨治 一、发热的概念与类型 二、六经发热的病机及其特点 三、几点体会与讨论 第七节 恶寒、恶风的辨治 一、恶寒、恶风的概念 二、六经恶寒恶风的表现 三、临证体会第九章 附篇 第一节 《伤寒论》的流传概况和价值 第二节 伤寒与六经的涵义 一、伤寒的涵义 二、六经的涵义 第三节 《伤寒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四节 《伤寒论》制方遣药的特点 第五节 怎样学习《伤寒论》 第六节 《伤寒论》各家注解校勘意见选评 第七节 《伤寒论》有关针灸治疗的记载 第八节 《伤寒论》有关汤药煎服法的记载 第九节 处方 (附:古今衡量比较)
章节摘录
《苏沈良方》说:“此药(小柴胡汤)《伤寒论》虽主数十证,大要其间有五证最恰当,服之必愈:一者身热,心中逆或呕吐者可服,若因渴饮水而呕者不可服,身体不温热者不可服;二者寒热往来者可服;三者潮热者可服,四者心烦胁下满或渴或不渴皆可服;五者伤寒已差后,更发热者可服.” 刘栋说:“凡柴胡汤正证中,往来寒热一证也,胸胁苦满一证也,默默不欲食一证也,心烦喜呕一证也。病人于此四证中,但见一证者当服柴胡汤,不必须其他悉具矣.”山田很赞同刘栋的见解,他说:“征之论中用柴胡诸证,有但认胸满胁痛而施者,有但认胸胁满不去而施者,有但认寒热如疟而施者,可以见其说之正矣。” 我在初版中赞同以上两家意见,并认为小柴胡汤的适应证当是:口苦咽干目眩为一证,寒热往来为一证,心烦喜呕为一证,胸胁苦满为一证,胁下痛为一证.现在看来,这样说法太简单化了,应作如下两点补充说明:一、就条文而言,“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见于第101条。此条是接第100条并遥承第96条而来.文中“伤寒中风”四字不可忽视。自第96至104条都是记述小柴胡汤的主证、类证及鉴别证,实际是论少阳病的治疗大法.伤寒中风是指少阳病.第100条少阳病而兼营血虚亏腹中急痛,里证急,故先予小建中汤,后予小柴胡汤.第101条是补充前条,意指服小建中汤后,腹中急痛解除而少阳证未罢,此时少阳证候不一定全部存在,只要见到其中主症之一便是,不必悉具。至于少阳主证在96条已说得很清楚了。二、就实践而言,小柴胡汤善于和解枢机而无偏胜之弊,伤寒、温病、各科杂病均可应用,适应范围甚广。“但见一证”可以灵活掌握,但不是无原则的灵活。本论所谓“证”,不仅是症状,还内含着病机(参见第九章第五节),掌握病机即是原则。用于外感病时,必须抓住邪在半表半里这个关键,用于杂病时,应抓住肝胆郁逆这个关键。在这两个关键的前提下,但见一证可以考虑应用本方。 本方主药柴胡,功能疏肝开郁、和解表里,为寒热往来要药;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从内而彻;半夏止呕除逆;人参补虚,助生发之气;甘草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所以,本方为外感发热疾病呈现寒热弛张或间歇热、自觉胸胁苦闷、胃部不适、心烦喜呕的主要方剂。
编辑推荐
《俞长荣伤寒论研究与临床带教》的总论和附篇部分对《伤寒论》进行了宏观而入微的分析,为读者学习、把握《伤寒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