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人民军医 作者:王振琴 页数:17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是一名传统的中医针灸大夫,安徽省名老中医周德宜先生的关门弟子。 我的恩师周德宜。早年承业于其舅父——安徽省著名老中医陈粹吾。恩师悬壶济世50余载,精研《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医学典籍,精通医理,博采众长,又善于在临床中详体细察,辨证施治。他的学术思想重在通经络、祛痛邪,但从不忽视扶正;他一贯主张“一针二灸三拔罐,疾病去一半”。他生前经常教导我:“身为传统的中医针灸大夫,不要见病就用药,是药总有三分毒。大凡必须用药时也应配合针灸以提高疗效。”所以,恩师治病多以针灸为主,适当配合中药,其取穴选药,精当简要,治疗数种沉疾痼症,屡见奇效。 作为恩师的关门弟子,为了传承和弘扬恩师的学术思想,除了在临床实践中尽可能地运用和弘扬他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外,我一直希望把体现他的医术的文字面诸世人。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的一些从医心得在安徽省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新安晚报》上连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一连载又把更多的疑难杂症患者带到了我的跟前。 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一位针灸医生的临床手记》,实现了我与广大读者分享我的经验和感悟的愿望,我的经验并非完全出自我本人,有很多来自恩师的指点和教诲。能让更多的医者学到恩师的绝技,这也是我和恩师的愿望。 本书中的“临床手记”部分,上百篇手记只是我临床实践很小的一部分,但每一篇手记,我都力求还原治疗的“全景”,这些手记既是一份份医案,也是一篇篇“医患关系史”,我记录这些、呈现这些,从专业的角度看超出了医案的范畴,但作为一个医者,我也有义务让大家知道,我们治疗病人,光治病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许多患者,尤其是经历了难以言状的疾病过程的患者,心理的创伤往往伴随着肉体的病痛,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精神苦痛就是疾病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每一句诉说,听上去似乎与病情无关,但深一步看,又怎么能无关呢?有关!甚至非常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和病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不是琐屑,而是人性化治疗的一部分。
内容概要
本书介绍了王振琴医师对内、外、妇、儿以及皮肤科疑难杂证的经络诊断,并采用针灸、刺血加拔罐、艾熏、推拿等技术进行治疗的经验。以病例介绍的形式,生动地记录了从接诊到治愈的整个过程,是一部启迪临床思路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医者手记。适于中医师、针灸师和针灸爱好者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王振琴,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为安徽名老中医周德宜的关门弟子。从事中医针灸临床三十余栽,善将中医之针灸、刺血、刮痧、穴位埋线等传统的纯物理疗法综合运用,医治多种疑难杂症颇见成效。著有《足部保健刮痧》一书,在《中国针灸》、《美国综合医学》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书籍目录
内科 1.为日本病人治疗中风偏瘫 2.休学年的大学生重返校园了 3.邻居女儿的煤气中毒 4.智障孩子的气管炎 5.哮喘治愈后的故事 6.变应性鼻炎真的需要她背井离乡吗 7.他一年内两次嘴歪 8.“歪打正着”竟治愈了他的高血脂 9.四肢软瘫的小吴凡 10.慢性浅表性胃炎让她疼痛不已 11.令人发怵的中午12点 12.她被眩晕症困扰了3年 13.半身不遂的老人 14.风水先生的“治病高招” 15.巧合般的应验 16.刺血竞治愈她几十年的晕车症 17.考上大学的她为何休学 18.纯物理疗法治愈哮喘 19.血管性头痛死死地缠绕着她 20.他的脑中为何鸣响 21.位置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22.抽动不已的面肌让他难以面对观众 23.喉痹(假延髓性麻痹)使他不能进食 24.刺血治疗眉棱骨疼痛外科 1.淋巴管炎让女孩的双腿粗如柱子 2.小女孩的腿脚可以跑跳了 3.久治不愈的“缠腰火丹” 4.德国友人的急性腰扭伤 5.小应涛的“爪形手” 6.“鬼剃头” 7.她患上“无名肿毒”后 8.17岁的少男为何得了慢性前列腺炎 9.谨防白领一族的健康杀手——颈椎综合征 10.“千疮百孔”的背腰肌 11.缠绵不休的发际疮 12.少年学子的烦恼 13.“砍头疽”患者的福音 14.他患了手指骨髓炎后 15.难以愈合的压疮收口了 16.孝子放下心头重石 17.从“生不如死”说起 18.腱鞘囊肿让他开了3次刀 19.她终于扔掉了拐杖 20.疼痛扰人的“网球肘” 21.美籍华人的肩周炎 22.老太的压疮里竟长出了“蛆虫” 23.靓女的头为何变成了“花地图” 24.脑外伤后遗症让她的腿瘸了8年 25.他被人踢中左胸以后 26.他的血红蛋白含量为何只有70克/升 27.她终于逃脱了截肢的危险 28.“模式化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29.为台湾同胞解除难言之隐……妇科儿科 五官科皮肤科经络系统疾病 附:我的医术传承之路
章节摘录
内科 1.为日本病人治疗中风偏瘫 2000年初,日本东京的相山忠义先生突发脑卒中,半身瘫痪。住进了东京某医院,在接受了近2个月的纯西医治疗后,主症未见好转。眼看着和自己患一样病的中风者,在医院住了半年多还是躺在床上,不能自理,完全靠家人伺候。相山忠义只好将康复的希望寄予自己的第2故乡——中国。相山忠义原是生长在中国的日本人,1945年日军投降后因为年幼而被父母遗留在中国,是中国的养父母辛辛苦苦把他养大,并且从小学一直培养他读完了大学,中年以后才回到了日本。所以他对养育了自己的中国怀有很深厚的感情。一直在中国长大的他,对中国的医学非常崇敬,他记得小时候一旦自己有点小病小灾的,养父母总是带他去看老中医,几副中药病就好了。所以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顶住了一切压力,在一大群日本友人怀疑的唏嘘声中,不远万里,拖着半身不遂的身子,在孩子们的帮助下,回到了自己第二个故乡——合肥。 记得那还是初夏的一个早晨,我来到科里,刚穿上白大褂。只见诊室外有两个人扶着一位半身不遂的患者走了进来。当我得知面前这位个子矮矮的,脑袋大大的,满脸病容的人是个日本人,我的态度刹那间变了,变得有点生硬(抗战时,日本鬼子炸毁了我祖上在上海的楼房,让我的祖辈们到处“跑反”以此来躲日本鬼子)。所以我的内心深处非常反感他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