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精要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瞿岳云 编  页数:53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高达80%,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是我国政府予以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本届政府切实关心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优质卫生资源集中分布在大中城市,加上农村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发展相对落后,农村人口就医看病难的问题依然成为普遍现象,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已引起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其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  中医学是我国一门独特的医学学科体系,几千年来它既成为人们预防、医疗、保健和康复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充满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传统文化。即使现代西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医学,中医药学仍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和现代化学药物所带来的曰益增加的毒副作用,中医学等传统医学已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医学这种以追求自然为主体思想的医学与诊疗方法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疗法”。中医学的“简、便、廉、验”以及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情结等,使中医在农村更有用武之地。在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得到大力发展,重在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同时,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与临床能力的培养,对解决农村人口就医难问题,落实国家相关医疗卫生政策,大力提高中医药在基层、农村的服务范围,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与人民军医出版社共同组织编纂了这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实用中医系列丛书。

内容概要

  本书包括中医入门必须掌握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药、针灸等内容。本书编写特色鲜明:中医基础理论部分避繁就简,从宏观角度阐述中医的精髓,指导自学者快速领悟中医理念;中医诊断部分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便于应用和推广;方药部分引用经典及常用的中药与方剂,让读者能够学到规范的中医药知识,以指导临床实践;针灸部分则力求实用,操作简单、安全。本书尤其适合中医爱好者、中医院校的学生学习阅读。  《中医入门精要》共设四篇,以构建理、法、方、药完善的系统理论体系。第一篇为中医基础理论,主要阐述中医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预防治则的基本理论。第二篇为中医诊断学,主要阐述望、闻、问、切的基本诊断方法,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及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的主要内容、运用要领。第三篇为方剂学,主要阐述中药的性能、炮制、用法等基础知识,方剂的组成、变化、剂型的基础知识,以及常用方剂的配伍功效、主治病证,为便于记忆,并附有方剂歌诀。第四篇为针灸学基础,除阐述经络的基本知识外,还重点介绍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方法。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第1章 中医基础理论概论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第3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第4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第二节 血 第三节 津液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第5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论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第6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 第二节 内伤 第三节 病理产物 第四节 其他第7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原理 第二节 基本病机第8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第二节 治则第二篇 中医诊断学第9章 中医诊断学概论 第一节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10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内容 第二节 问现在症第11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第二节 局部望诊 第三节 望 舌 第四节 望排出物 第五节 望小儿指纹第12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第二节 嗅气味第13章 切诊 第一节 脉诊概述 第二节 正常脉象 第三节 病理脉象 第四节 按诊第14章 八纲辨证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第15章 病因辨证第一节 六淫辨证 第二节 情志辨证第16章 气血津液辨证 第一节 气血病辨证 第二节 津液病辨证第17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心病辨证 第二节 肺病辨证 第三节 脾病辨证 第四节 肝病辨证 第五节 肾病辨证 第六节 胃肠胆膀胱病辨证 第七节 脏腑兼病辨证第18章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第一节 六经辨证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三节 三焦辨证第19章 病案 第一节 中医病历书写通则 第二节 中医病历书写格式 第三节 中医病历书写示例第三篇 方剂学第20章 中药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 第二节 中药的炮制 第三节 中药的用法第21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 第二节 方剂的变化 第三节 方剂的剂型 第四节 方剂与治法第22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第二节 辛凉解表  第三节 表里双解第23章 清热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第二节 清热解毒 第三节 清营凉血 第四节 清脏腑热 第五节 清虚热第24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第二节 温下 第三节 润下 第四节 峻下第25章 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 第二节 调和肝脾 第三节 调和胃肠 第四节 截疟第26章 温里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 第二节 回阳救逆 第三节 温经散寒第27章 祛风剂  第一节 疏散外风 第二节 平息内风第28章 祛痰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 第二节 清热化痰  第三节 温化寒痰 第四节 祛风化痰第29章 祛湿剂  第一节 清热祛湿 第二节 利水渗湿 第三节 芳香化湿 第四节 温化水湿 第五节 祛风除湿第30章 润燥剂第一节 轻宣外燥  第二节 滋润内燥第31章 理血剂 第一节 活血祛瘀 第二节 收敛止血第32章 理气剂 第一节 行气 第二节 降气第33章 消导剂  第一节 消食导滞 第二节 健脾消食第34章 补益剂 第一节 补气 第二节 补血 第三节 补阴 第四节 补阳第35章 安神剂  第一节 滋养安神 第二节 重镇安神第36章 开窍药 第一节 凉开 第二节 温开第37章 固涩剂 第一节 固表止汗 第二节 固肠止泻 第三节 固精止遗 第四节 固经止带第38章 驱虫剂第39章 涌吐剂第40章 痈疡剂 第一节 外痈 第二节 内痈第四篇 针灸学基础第41章 腧穴概论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 十四经脉腧穴定位、主治、操作第42章 刺法概论 第一节 毫针刺法 第二节 针法、针感、补泻和出针第43章 灸法概论 第一节 艾灸 第二节 其他灸法

章节摘录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自然、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理性认识。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必然地要接受哲学思想的支配。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毫无例外地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始终贯穿着唯物论观点和辩证法思想。  中医学认为生命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人体脏腑机能活动的综合。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抟,形神乃成。”(《类经》)说明父母之精相合,“以母为基,以父为檐”(《灵枢·天年》),形成胚胎,产生了形与神皆俱的人体。  形与神的关系,实际上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中医学吸取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思想精华,结合临床实践,正确地分析了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它一方面指出“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肯定物质的“精气”是生命的根本,是第一性的;另一方面又指出“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明确指出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并不是人们头脑里所固有的东西,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们头脑中来,再经过头脑加工的产物。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精神活动和具体的生理功能。而人的形体又须依靠摄取自然界一定的物质才能生存,所以说“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气血又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气血的营运,又必须受神的主宰,这种“形与神”二者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中医学理论中的形神统一观,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根据。  中医学对疾病的发生,不但从自然界去寻找致病根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机体内部去寻找致病根源,说明病理变化,从而对生命、疾病和健康的内在联系作出了唯物主义说明。它认为病邪侵犯人体,首先破坏阴阳的协调平衡,使阴阳失调而发病。但发病的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同时,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  中医学理论不仅包含着唯物论观点,而且还充满着辩证法思想,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各个方面。

编辑推荐

  《中医入门精要》尤其适合中医爱好者、中医院校的学生学习阅读。面向大众、面向基层简便廉验、博大精深,中医学是我国一门独特的医学学科体系,几千年来它既成为人们预防、医疗、保健和康复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充满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传统文化。  中医入门精要、中医经典精讲、中医民问疗法、常见病中医诊治、中草药识别与应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入门精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