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郝飞、 宋志强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2出版) 作者:郝飞,宋志强 编 页数:536
前言
皮炎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特应性皮炎是这一类疾病的典型代表。特应性皮炎因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伴剧烈瘙痒,严重影响患者本人及家庭生活质量。此病在工业化国家患病率很高,达15%~20%。因此,特应性皮炎已成为变应性炎症性皮肤病研究领域中进展最显著、知识更新最快的基础和临床课题。我国特应性皮炎发病率相对较低,且因研究起步较晚,认识上不够全面,常将特应性皮炎视为一般的皮炎湿疹,而忽视了对本病的防治。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加强对本病的研究与认识,避免类似于工业化国家高发病率的情况在我国发生,是摆在我国皮肤科学工作者面前一个重要课题。郝飞教授主持编写的《特应性皮炎》参考了近10年来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内容涉及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动物模型、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疾病严重程度评价、各种治疗手段以及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尤其是注重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临床的指导。同时,本书很多内容对其他类型皮炎湿疹同样有指导价值。相信本书的问世,对促进我国皮肤病学界同仁对本病的认识,规范本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加强防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相信,在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皮炎湿疹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一定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
内容概要
《特应性皮炎》作者根据特应性皮炎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快、新成果多的特点,广泛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基础研究成果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及免疫学等理论,分22章详细阐述了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动物模型、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其评价,以及健康教育、疾病转归等。还有外用糖皮质激素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的评价,特异性免疫疗法、变应原检测与规范、瘙痒的处理、光疗的应用,以及中医中药等热点内容。《特应性皮炎》内容新颖全面,理论性、实用性强,适合皮肤科医师阅读,也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医学生学习参考。
书籍目录
第1章 概论第一节 特应性皮炎概念的认识一、命名二、基本概念及认识过程三、变应性与特应性的关系第二节 特应性皮炎、哮喘、变应性鼻炎的比较一、临床和实验证据比较二、共性与个性比较第三节 特应性皮炎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二、国内研究近况三、问题与展望第2章 特应性皮炎病因学第一节 特应性皮炎与遗传一、遗传因素对发病的作用二、发病基因研究三、动物模型研究第二节 特应性皮炎与变应原一、吸入性变应原二、食入性变应原三、化学变应原四、虫媒变应原五、生物变应原第三节 特应性皮炎与微生物一、金黄色葡萄球菌二、疱疹病毒三、马拉色菌四、白念珠菌五、皮肤癣菌六、霉菌第四节 其他与特应性皮炎有关的因素一、环境因素二、职业因素三、社会地位及生活方式四、家庭关系五、压力·六、精神应激第3章 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二、发展历程三、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研究第二节 流行特征一、时间分布二、地理分布三、年龄分布四、性别分布五、种族分布第三节 危险因素一、遗传因素二、环境因素三、社会、经济因素四、精神因素五、生活习惯六、感染因素第四节 发病趋势一、病期变化二、人群结构改变三、过敏原变化第五节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_第4章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第一节 皮肤屏障功能一、正常皮肤屏障功能二、皮肤屏障功能评价三、皮肤屏障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四、皮肤屏障异常与发病机制第二节 细胞免疫异常及其机制一、免疫效应细胞功能缺陷及异常二、细胞免疫异常及紊乱机制第三节 体液免疫异常及其机制一、血清免疫球蛋白紊乱与B细胞活化异常二、IgE在皮肤炎症中的作用_三、lgE与特应性皮炎的自身免疫紊乱四、超抗原在体液免疫紊乱中的作用第四节 角质形成细胞的致病作用一、炎症放大效应二、激活KC的细胞因子三、活化KC分泌过量的炎症因子及其分子机制四、KC参与致病的其他机制第五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致病作用一、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分布二、IgE结合受体的表达与功能调控三、治疗靶位第六节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致病作用一、致病特点二、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分化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分泌的介质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激活五、两类细胞参与致病的证据六、治疗靶位第七节 嗜酸性粒细胞的致病作用一、嗜酸性粒细胞与特应性皮炎二、嗜酸性粒细胞的调控作用三、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机制四、颗粒蛋白的释放五、嗜酸性粒细胞与IgE介导的迟发相反应六、治疗靶位第八节 特应性皮炎与Thl/Th2失衡一、辅助性T细胞分型二、特应性皮炎的Thl/Th2模式三、调控特应性皮炎Thl/Th2分化的机制四、皮损中Th细胞的趋化机制五、平衡治疗第九节 炎症因子和介质的致病作用一、细胞因子异常二、趋化因子与特应性皮炎三、其他炎症介质与特应性皮炎第十节 非免疫因素的致病作用一、精神因素二、内分泌因素三、代谢因素第5章 特应性皮炎的动物模型第一节 概述一、特应性皮炎的特征二、疾病进展的标志三、研究现状四、动物模型研究的意义第二节 天然动物一、鼠模型系统二、狗模型系统第三节 变应原或化学诱发动物模型一、尘螨及其提取物二、三硝基氟苯或二硝基氟苯三、食物抗原诱导模型第四节 转基因动物模型一、IgE转基因小鼠二、IL4转基因小鼠第6章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第7章 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序评估第8章 特应性皮炎的实验室检查第9章 物应性皮炎的诊断第10章 特应性皮炎的鉴别诊断第11章 特应性皮炎的合并症、并发症和相关综合症第12章 特应性皮炎中医认识和辨别第13章 特应性皮炎治疗概论第14章 特应性皮炎一般治疗第15章 特应性皮炎瘙痒及止痒疗法第16章 特应性皮炎糖皮质激素外用疗法第17章 特应性皮炎外用钙调神经磷酸抵制剂评价第18章 特应性皮炎的系统药物治疗第19章 特应必性皮炎光化学疗法第20章 特应必性皮炎的特异性免疫疗法第21章 特应必性皮炎某些新的生物疗法第22章 特应必性皮炎的病程和转归附录
章节摘录
三、问题与展望(一)遗传学基础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众所周知,特应性皮炎与遗传密切相关,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某一条或一组基因决定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和发展。由于研究的对象不同,特别是选择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已经影响到基因多态性与发病关联的分析。因此,难以明确关键的相关基因及其功能,就很难开展基因治疗并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发展。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也是特应性皮炎遗传学基础研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鉴于众多研究分析发现,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和转归,如何将环境因素与遗传学基础联系在一起,分析两者相互作用可能是今后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相信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免疫学技术和理论不断更新,可望改变目前孤立地研究各种不同易患基因及环境中危险因素,使特应性皮炎发生机制研究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也为特应性皮炎病因学治疗和其他治疗学基础提供更有价值的证据。(二)临床表现多样化与诊断标准不统一鉴于特应性皮炎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不仅存在复杂的皮肤损害,也同时合并较多的皮外症状,使得有人怀疑此病并非为一独立疾病,而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上即可以有典型不同时期皮损改变,也可以表现为不典型皮损改变,特别是成人型特应性皮炎。既可以表现合并呼吸道过敏病史的混合型,也可以表现仅为皮肤受累的单纯型,甚至临床和实验检查缺乏变应性证据的内源型,这给临床认识乃至诊断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到目前为止,实验室尚缺乏任何一项指标明确或否定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常常依据国内、国外制定的诊断标准来建立疾病的诊断,这就给诊断标准的确立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应用于临床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因此积极推进对特应性皮炎l临床表现的认识,不断改进和统一现有的诊断标准,对指导特应性皮炎的合理防治十分重要。期待符合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不久会应运而生。(三)治疗方法研究与疾病有效控制近20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模式已发生很大变化,已单纯从使用皮质类固醇类制剂等免疫抑制和抗炎治疗,已转向恢复皮肤屏障,选择性使用免疫抑制或免疫调节药以及光疗等立体化治疗模式。然而,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目前尚缺乏安全有效控制特应性皮炎发生和发展的方法。特异性免疫疗法是一个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从病因学角度改善患者预后的方法,然而,因疗程长、疗效不肯定而难以满足临床需要。今后需改变特异性免疫疗法的策略,提供多价变应原制备技术和方法,改进免疫途径,并联合其他免疫调节剂,使特异性免疫疗法获得最大的效益。特应性皮炎是一个合并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变应性炎症。因此如何改善皮肤屏障功能,阻断疾病的病理生理环节,是今后治疗学研究另外一个热点。
编辑推荐
《特应性皮炎》参考了近10年来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从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动物模型、临床表现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介绍,书中尤其注重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临床的指导。同时,《特应性皮炎》很多内容对其他类型皮炎湿疹同样有指导价值。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