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李娟 等 著 页数:410
前言
清代名医叶天士云:“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可见多读书、读好书是成为一名好医师的前提。然而,自古至今,各种医书汗牛充栋,各种资料目不暇接。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正如晚清名医雷少逸在《时病论》所感叹的:“甚矣!医道之难也。”因此,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读到文章的精髓,在纷呈的信息中快速获取有用的东西,是一个难题,更何况许多身处基层的同行,有许多医学著作是无法阅读到的。因此,作为重点医科大学的学者,占有文献、科研和临床的优势,我们一直觉得有义务和责任解决这个难题。 2004年,对我们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作为有光荣历史的第一军医大学,响应中央军委号召,集体转制,脱下军装,投身到地方的建设之中,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具有30年历史的全军惟一的中医系也扩建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正是在这不平凡的时刻,我们决定,集中力量,编写一套反映中医药学术渊源,介绍在我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医学名著、名医经验、妙验方剂的书籍,作为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纪念,作为我们融入地方医疗保健事业后的献礼。这一想法,得到了人民军医出版社和南方医科大学的大力支持,寒暑两易,终于完稿。 邵尧夫在《渔樵对问》中说:“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本套丛书的编写目的,就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能使己目“无所不观”的“天下之目”,为中医理论和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经验,为中医学术发展作出贡献。本套丛书分肝胆病证、脾胃病证、肾系病证、心脑病证、肺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急性病证、外感病证、肢体经络病证、妇科病证、儿科病证、眼科病证共12册,每册按中医病名分章,各章之下,再细分为“名著经典精讲”、“名医经验精粹”和“名方应用精析”三部分。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既要有学术性、系统性,又要有理论深度;既要注意可读性、实用性,又要考虑到所选内容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力求突出中医特色,保持中医病证分类的规范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所选内容尽可能包括生理病理、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文献入选的时间跨度则从春秋战国至今。 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但愿本丛书的出版,能够给读者带来便利和收获。我们也真诚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改。
内容概要
《经络肢体病证妙谛》分痹病、痿病、痉病、颤病、腰痛等5章,以名著经典精讲、名医经验精粹、名方应用精析的形式探讨了各种肢体经络病证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名医诊治经验等,以帮助中医医师领悟其中的奥秘,使之悟于心中,触类而旁通,达到切实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作用。《经络肢体病证妙谛》内容丰富新颖,科学性强,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主要供中医临床医师使用,也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古文献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第1章 痹病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一、《黄帝内经》:痹病的病因、分类、证候、治法等二、华佗《华氏中藏经》:首次提出了七情致痹说三、张仲景《伤寒论》:风湿病的辨证论治及一些名方四、张仲景《金匮要略》:首次提出风湿病名,论治风湿类疾病理、法、方、药五、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痹病的病因病机并记载了《养生方》的多种引导法六、孙思邈《千金方》:痹病晚期可致骨关节 变形,内服汤药之余的外治诸法七、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痹病的病因、病机八、王怀隐《圣济总录》:收录大量治痹之方体现多用虫类药的制方特点九、王焘《外台秘要》:收集大量古代验方,记载了针灸、酒药、膏摩等治疗方法十、朱丹溪《丹溪心法》:弃“痹”、“历节 ”、“白虎”之名而另立“痛风”病名十一、喻嘉言《医门法律》:痹病的病名统一并提出要明其理以治十二、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详细论述了痹病的症状、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十三、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瘀血痹病一说,为痹病的辨证论治做了补充十四、唐容川《血证论》:支持瘀血痹病十五、尤怡《金匮翼》:痹病分类、诊断及治疗十六、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痹病的成因及治疗的独特见解十七、叶天士《叶选医衡》:纠正了当时医家对痹病名称的诸多错误称呼十八、李用粹《证治汇补》:把痛风与痹病分开论述并提出痛风的病因十九、吴鞠通《温病条辨》:全面系统论述外感热病二十、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总论》:卫气、荣气、宗气功能失调时导致痹病的发生二十一、虞抟《医学正传·痛风》:提出“痛风”并论述其病因、病机、治法二十二、王肯堂《证治准绳》:根据脉诊对痹病进行分类二十三、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法》二十四、朱《普济方》:“历节 风”的病因以及辨证分型二十五、《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痹病的“死证”二十六、赵廷儒、李玉峰《赵李合璧》:痹病与痿病的病因症状区别二十七、许叔微《本事方》:痹病的食疗法二十八、怀远《医彻·痿痹》:痹病与痿病的鉴别二十九、汪蕴谷《杂症会心录》:提出要分清痹病虚实三十、周学霆《三指禅》:痹病的脉证与治疗三十一、程文囿《医述》:痹病不同于风证、风痹病三十二、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风、痿、痹三证的异同三十三、周慎斋《周慎斋遗书》:论及痹病的各种证型三十四、张璐《张氏医通》:提出肩痛和背痛皆属痹病三十五、程国彭《医学心悟》:提出温阳祛寒行气活血的治法三十六、姚止庵《素问经注节 解》:提出痹病存在五脏的闭塞不通三十七、庞安《伤寒总病论》:利小便以祛湿三十八、许克昌、毕法《外科证治全书》:针对病因以祛风除湿药治疗痹病三十九、张骥《内经方集注》:在治疗寒痹上提出“熨药方”外治法第二节 名医经验精粹一、张仲景有关痹病的论治二、吴生元辨证治疗痹病的经验三、陈纪藩运用通法治疗痹病的经验四、陈瑞春运用经方治疗痹病经验五、房定亚教授治疗痹病思路及用药特色六、王新陆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以治痹病经验七、李有伟中西医结合辨病治疗痹病的经验八、王士福教授治疗痹病体会九、谷越涛老中医用活血逐瘀的方法治疗痹病的经验十、蔡宗良运用通邪除痹法治疗痹病经验十一、吕继端益气活血善用虫药以治痹病经验十二、刘仕昌教授祛风除湿治疗痹病经验十三、路志正综合治疗痹病经验十四、唐玉秀教授针灸治疗痹病特点十五、严大波应用蛇虫类药治疗伤科痹病经验十六、张国恩教授中晚期类风湿关节 炎治疗经验十七、张沛虬治疗痹病经验十八、张绪培治疗痹病用药经验十九、朱良春教授辨治痹病的经验二十、朱晓鸣运用活血药治疗风湿痹病经验二十一、杨德才经验通痹1号治疗痹病二十二、黄伟元特拍渗透疗法治疗痹病的经验二十三、李娟善用清热除湿法治疗痹病的经验第三节 名方应用精析一、宣痹汤二、独活寄生汤三、五苓散四、桂枝芍药知母汤五、桂枝加附子汤六、当归四逆汤七、桂枝汤八、乌头汤第2章 痿病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一、《黄帝内经》:痿病的定义、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二、陈无择 《三因方》:痿病的病因病机与柔风脚气相鉴别三、张从正《儒门事亲》:痿病的病因病机四、李东垣《脾胃论》: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治疗验方及预后五、朱丹溪《丹溪心法》:痿病的治疗原则——滋阴法六、李时珍《本草纲目》:痿病的病因病机——燥七、虞抟《医学正传》:痿病的治疗原则八、张介宾《景岳全书·非风》:痿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九、程文囿《医述·痿》:痿病病机证治及与痹病的鉴别诊断十、李用粹《证治汇补·痿躄》:痿病的病因、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十一、《冯氏锦囊》:痿病与痹病的不同病因十二、唐容川《血证论》:治疗原则、与脚气病的鉴别十三、王清任《医林改错》:病因、治疗原则、鉴别诊断十四、赵廷儒、李玉峰《赵李合璧·痿病》:痹病与痿病的鉴别十五、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总论》:痿病的病因病机十六、怀远《古今医彻·痿痹》:痹病与痿病的鉴别十七、叶桂《临证指南医案·痿》:痿病的病因病机十八、何梦瑶《医碥·痿》: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十九、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痿病的病因病机二十、《古今医统大全》: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第二节 名医经验精粹一、朱丹溪治疗痿病的经验二、明清诸家治疗痿病的经验三、原明忠治疗痿病的经验四、陈金亮治疗痿病的经验五、程亦成治疗痿病的经验六、施杞治疗痿病的经验七、郭炎林治疗痿病的经验八、陈亦人治疗痿病的经验九、邓铁涛治疗痿病的经验十、费开扬治疗痿病的经验十一、滕宣光治疗痿病的经验第三节 名方应用精析一、地黄饮子二、补中益气汤三、补阳还五汤四、虎潜丸五、独参汤第3章 痉病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第二节 名医经验精粹第三节 名方应用精析第4章 颤病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第二节 名医经验精粹第三节 名方应用精析第5章 腰痛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第二节 名医经验精粹第三节 名方应用精析
章节摘录
第1章 痹病 痹病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以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僵直、畸形,关节肿大、灼热,外邪内舍于五脏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古代医家很早就对本病作了详细的观察与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证候分类及演变等内容均有论述,奠定了中医对痹病认识的基础。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中提出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首治疗方剂,历代医家在《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临床实践经验,在理论和治疗上不断发展进步。根据痹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认为痹病属于西医中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的风湿类疾病,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痛风等。 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 一、《黄帝内经》:痹病的病因、分类、证候、治法等 1.《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以冬遇此为骨痹,以春遇此为筋痹,以夏遇此为脉痹,以至阴(六月也)遇此为肌痹,以秋遇此为皮痹。”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具有里程碑性的医学典籍,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书中专门论述了痹病的病因、分类、证候、治法等,并单列了两篇“痹病”专论(《痹论》、《周痹》)。论痹首见于《黄帝内经》,其提到风、寒、湿三气杂合入侵机体,使气血凝滞不行,产生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之证,是为痹病。因三气的偏盛不同,痹病表现特征亦有区别:风善行而数变,故风气盛,则疼痛游走无定处,名行痹;寒主收引,使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剧烈,名痛痹;湿性黏滞重着,故肢体沉重,痛有定处,或麻木不仁,名著痹。这是从病因角度对痹病的最早分类,迄今仍有指导意义。 2.《灵枢·阴阳十五人篇》:“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 3.《灵枢·五变》:“粗理肉不坚,善病痹”;“腠理而肉坚者,善病痹。” 这些皆说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致皮肉不坚而病痹。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气调血畅,濡养四肢百骸、经络关节。营卫相调,卫外御邪,营卫不和,邪气乘虚而入。营卫之气的濡养、调节、卫外固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在气血充沛、正常循行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气血不足、营卫不和不但是本病的重要内因,而且是病情发展变化的主要机制。从病因上看,素体气血亏虚、后天失养气血两虚、大病重病之后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或劳倦思虑过度等,均可导致风寒湿热之外邪乘虚而人,流注筋骨血脉,搏结于关节而发生关节痹痛。
编辑推荐
·囊括了1000多种名著的经典论述,阐述各种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用药 ·精选了800多位古今名医的临证应用经验,点拨了其遣方用药的精妙之处 ·剖析了500多首千金名方药物组成、配伍法则及效用,介绍了现代用法和研究进展;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急性病证妙谛外感热病证妙谛肺系病证妙谛脾胃病证妙谛心脑病证妙谛肝胆病证妙谛肾系病证妙谛气血津液病证妙谛经络肢体病证妙谛妇产科病证妙谛儿科病证妙谛眼科病证妙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