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作者:玛丽亚·蒙台梭利 页数:224 字数:225000 译者:董莎莎 林检妹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 玛丽亚o蒙台梭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伟大的儿童教育家。她在长期的儿童研究和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儿童之家”,发展了别具特色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并在不懈的努力下,向世界各国宣讲她的教育理念,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台梭利认为,童年是人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时期。在其著作中,蒙台梭利首先强调的就是发现儿童的成长秘密、发展儿童的内在潜力和规律,给儿童以自由,尊重儿童的自我发展和自由发展。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独立的、不断发展着的完整个体,有着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儿童身上这一自然发展的神奇力量,促使他们不断发展,使他们的生命犹如一幅潜能不断彰显和展开的画卷。蒙台梭利在探究童年的秘密时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迅速。因此,蒙台梭利提倡教育家、教师和父母都应该仔细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期,及时给儿童以引导、帮助和鼓励。 在蒙台梭利思想中,儿童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想要独立地探寻世界的奥秘,但是成人经常用自己的节奏代替儿童的节奏,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儿童来思考。成人应该明白,儿童不是容器,不是大人们的附庸,儿童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成人只有在内心深处尊重孩子,努力和孩子进行有效的、平等的沟通,认真研究和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需要,才能逐步发现孩子自身拥有无限发展的内在生命力,就像一颗蕴藏着生命活力和发展潜能的种子,它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吸收有益的养分,茁壮成长。这就要求我们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用心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并为孩子提供满足其心理发展需要的环境,从而帮助孩子内在生命力的自然发展。 我们每一位父母都认为自己爱孩子,甚至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但是,父母往往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正是自己的爱,或者说正是父母以爱的名义让自己孩子的心灵受到不利的影响和伤害。在此并非否定父母的爱,而是他们爱的方式与方法不对。正所谓“教子有方”,所以,除了爱,父母更应该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而科学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呢?它是“依照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孩子各个年龄段生理、心理成长的变化情形与需要,并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启发或诱导孩子心智与体能的有效活动,让他们发展成为最有用、最有效率、最幸福的人!”而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法,是一套非常实用的、操作性强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能在不损害幼儿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达到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教育法通过使用丰富的蒙台梭利教具,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以及自然人文教育,培养儿童独立、自信、乐群、注意力集中、意志坚定的优良品质,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蒙氏幼儿教育法始终贯穿其幼儿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其自由原则、独立原则的具体操作和体现。 本书是在综合蒙台梭利历年所写《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儿童》、《吸收性心智》五本重要著作的基础上,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编译而成。以发现童年的秘密为起点,在儿童有吸收力的心智的基础上,发现儿童的敏感期,同时在培养儿童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中给予日常生活中教育的指导以及学习的环境的准备,通篇围绕儿童发展的主线,给予家长和教师各方面的指导和提示,使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在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帮助,使得儿童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发现成长的秘密。从降生那刻开始,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儿童不仅是一种肉体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蒙台梭利称之为“精神胚胎”,儿童的精神深深地隐藏着,并不立即表现出来,他通过适宜环境的刺激和自身的努力形成着自己的个性。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觉醒,并按其自身规律使其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激活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学习与成人不同,他们不是用大脑而是用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并通过吸收周围环境的知识和经验,他们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儿童这种被称为“吸收性心智”,赋予了儿童巨大的学习能力。这一能力使他们以无意识的方式高效全纳地吸收周围的经验和知识,不仅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学习成人的生活和行为,而且创造他们自己的独特个性。 把握住儿童的敏感期。儿童从出生到6岁,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倾向。这时,儿童会通过各种感官,像一块海绵似的去吸收他所感兴趣的知识,这说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敏感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语言、动作、细节、程序、书写、阅读等分别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在敏感期内,儿童对相关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比如1-2岁的儿童对细节特别敏感,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细枝末节上。成人的作用在于把握住儿童敏感期的良机,让儿童获得做好的学习效果。 感受爱的力量。儿童来到这世界上改变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他的家人和他的周围世界。儿童的心中充满了爱,这种爱使他们以敏锐和激情的方式认识探索周围世界,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熟悉无睹的事物,感受生命和创造的快乐。可以说,儿童因爱而成长。成人如何成为儿童生活发展的导师、促进他们的发展显得极为重要。这提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的素质,激发成人的自我完善,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发展有利。 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教育。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种有秩序的、美的、富有吸引力的、能给儿童以安全感的环境,为儿童提供丰富的、适合儿童自由操作的活动材料,满足儿童活动的乐趣:环境的设置既要适合不同儿童的发展水平,有利于儿童独立进行操作活动,又要为儿童提供与小伙伴和成人交往的机会,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精华》是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及儿童之家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书中针对6岁之前儿童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对儿童的敏感期、感觉、运动、智力等基本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有助于家长指导儿童掌握阅读、书写和计算的基本技能,和进一步了解蒙台梭利教具。本书最为可贵的是,以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为基线,将儿童自由发展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最真实、最有助于儿童成长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不仅可以对家长,而且也可对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朱旭东
内容概要
凝聚蒙台梭利5部经典著作之精华
指导全球数亿孩子成才的教育圣经
被译为37种文字,风靡全球110个国家
北师大博导审定,更适合中国家长阅读及运用
《蒙台梭利教育精华》是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及“儿童之家”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书中针对6岁之前儿童发展的特点,指导家长和教师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并为孩子提供满足其发展需要的环境,通过在儿童敏感期的正确教育,充分发挥孩子的内在生命力,实现儿童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力、计算能力、运动能力、独立能力以及好性格的养成。
为什么孩子那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
为什么孩子会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
为什么孩子总喜欢跑动,一点儿也坐不住?
为什么孩子不能顺利适应幼儿园和小学生活?
为什么有的孩子性格软弱,情绪不稳定?
你能否做到在家教中无论奖励和赏罚,都充分尊重孩子?
如何做到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然地展现和成长?
为什么孩子的发展会产生与成人的愿望相背离的情况呢?
……
这些在育儿过程中势必会遇到的难题,本书的作者早已为你做了解答。认真读完这本书,你将会有非常的收获。
作者简介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伟大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她在长期儿童研究和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发展了别具特色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并创立了“儿童之家”,在那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
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开发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内在潜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和健全的人格。
本书是在综合蒙台梭利历年所写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儿童》、《有吸引力的心智》五本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编译而成。围绕儿童发展的主线,给予家长和教师各方面的指导和提示,使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在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书籍目录
第一章成长的秘密
孩子的精神深深地隐藏着,并不立即表现出来,通过适宜环境的刺激和自身的努力形成着自己的个性。
奇迹:天使降临人间
成长:开始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
独立:让孩子按自然规律长大
帮助:而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
呵护:给孩子一张最适合他们的床
活动能力对道德和智力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让孩子的兴趣集中到某一件事情上
第二章巨大的吸收力量
孩子的学习与成人不同,不是用大脑而是用心理能力来直接吸收知识的。
让母爱回归天性自然
更多地关注婴儿的精神世界
世界上最敏锐、最热情的观察者
正确帮助努力模仿的儿童
内部的控制才能使孩子集中精力
孩子的正常发展来自于专注某项工作
最难得的是有意志力控制的服从
自由是发展的前提
将孩子想要占有的从事物本身转移到事物所包含的知识上
第三章敏感期的活力与激情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把握住孩子敏感期的良机,让孩子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什么是孩子的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1~4岁)
感官敏感期(1~4岁)
语言敏感期(1~4岁)
细节敏感期(1.5~4岁)
书写敏感期(3.5~4.5岁)
阅读敏感期(4.5~5.5岁)
动作敏感期(0~6岁)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文化敏感期(6~9岁)
第四章各种能力的均衡培养
创造者是孩子,不是父母,家长们一定要保持非常被动的态度,不能盲目、不合时宜地干预孩子。
注意力
想象力
运动能力
独立能力
智力
意志力
性格
第五章不要用爱控制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往往事倍功半,弄巧成拙,自认为尽了最大努力爱孩子,可孩子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成人眼里的孩子
育人的核心是爱
协助孩子自我发展
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
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孩子的自尊心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让孩子回归自然
己所不能,勿施于孩子
最好的奖励是孩子的自我奖励
第六章教育:正确满足孩子的需要
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以自然的方式去成长。
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用心观察孩子的行为
好老师让孩子终生受益
简单明了的授课方式
出人意料的写字才能
放养的孩子更健康
体格训练
感觉训练
常用的教学用具
附录:蒙台梭利生平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成长的秘密 十月怀胎是个幸福与企盼的过程,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总是满怀着期待和喜悦盼望着肚子里的胎儿顺利出生,然后悉心地呵护教育,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聪明的人。如果想让一切一帆风顺地进行,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什么是孩子?这似乎是个不言自明的无聊问题,孩子就是孩子嘛,他就在那里,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中宝,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然而如果在一些细节上认识不清,会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儿童成长的秘密天地里去探寻答案吧…… 奇迹:天使降临人间 新生儿的出生是一个伟大的自然奇迹。这个刚刚降临到世界上的小生命突然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他们不得不为此做着艰难的挣扎。当这个新生儿做出对他来说最困难的调节,从一种生活方式进入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人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照管他们呢?一个人的一生中再没有一个时期像出生时那样经历如此剧烈的冲突和挣扎,并承受那样大的痛苦。这个时期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 科学研究已经发现:一个人在婴儿期所经历的事情往往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和出生后在儿童期的成长,不仅对本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他整个人生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到今天为止,当一个婴儿降生的时候,所有人都只关心他的母亲。她确实受苦了,大多数人都认为分娩是母亲整个生命过程中最为艰难的考验。但是新生儿就没受苦吗?人们只关心母亲是否受到了强光和噪音的干扰,但是对来自不受任何干扰、恒温之处的婴儿又有什么保护措施呢?事实上,同母亲一样,新生儿在分娩时也面临着一道难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经过分娩,婴儿就彻底脱离了赖以生存的母体。从新生儿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他们就面临着生存的考验,他必须依靠尚未发育成熟的器官来维持弱小的生命。我们知道,婴儿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恒温的羊水中,母亲用身体保护着他不受到伤害,在那个最适宜的环境中,他一点一点长大。然而,随着分娩的来临,新生儿从母体温暖的羊水中来到了空气里,他必须尽快学会适应这个对他来说全新的世界。原来在母亲子宫里安心长大的胎儿,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就经历了这么一场生死的考验。婴儿那脆弱的身体被挤压着,带着一些委屈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急需大人的爱抚。而这时候我们又做了什么呢?在分娩的时候,人们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母亲的身上,婴儿只是被粗略检查一下,确定他身体健全就完事了。 然而,当产妇在舒适的房间里放松休息的时候,有谁想起了同样饱受辛苦的婴儿呢?新生儿应该得到精心的照料,而在他出生之后,满屋的人由于缺乏经验都不敢碰这个新生儿,他实在太娇小脆弱了。因此我们必须要彻底地了解婴儿的特质,婴儿那稚嫩的身体非常敏感,照料婴儿一定要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并且要以婴儿自身的需求为主。要知道仅仅用一双强有力的手去牢牢抱住婴儿是不够的,他必须被正确地托抱,并且动作要轻柔舒缓。同时婴儿出生以后,不要立刻包裹住他,婴儿应该像画中描绘的那样裸露着,应该让婴儿保持在妈妈肚子里时的姿势。事实上,新生儿也无须穿任何衣服,即使是刚刚出生的第一个月也不需要。当然由于胎儿一直生活在母亲体内,当他出生后显然需要保暖。但这种温暖主要应该来自外界的环境而不是他的衣服。好在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已有所提高。 一般来说,对于新生儿,人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他的身体和物质方面的照料,还不能说是充分考虑到新生儿的真正需要。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已经为婴儿做了不少的事情,但是还要做更多的事情。我相信,在人们更好地了解了婴儿的特点以后,他们就会找到更好的方法来照料婴儿。对于新生儿的保护,不仅仅是使他避免受到身体上的伤害,同时也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使他的心理能够适应周围的世界。 对于婴儿来说,出生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适应。他们不像动物那样天生就有既定的行为模式。身体还远没有发育成熟的婴儿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直到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必须构建自己的精神生命,建立自己对外表达的机制。很多人说,婴儿成长的起点不只是在身体方面,更是在精神方面。这是因为,人类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是心理方面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必须要通过精神的指导和控制来进行。 那些富裕的家庭会给婴儿提供奢侈的物质享受,华丽的摇篮和昂贵的奶粉,但是却常常忽视了婴儿的心理需要,岂不知心理的健康比物质上的享受更加重要。对于婴儿,他最好呆在远离嘈杂的采光通风的房间,在这样的房间里,光线和温暖都能够及时调控到婴儿适宜的范围。 父母对待新生儿的态度不应是怜悯,而应怀着一种崇敬之心,敬畏这个小生命,把小生命的心灵看成是一个我们无法完全了解的未知世界。 我曾经看到一个婴儿掉进地上放着的水桶里,险些被淹死。当这个婴儿突然下沉时,他张大了眼睛,不断伸展着他那小小的胳膊和腿,下沉好像吓到他了。这是他经历的第一次恐惧。婴儿要经历的第一次还有很多,而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婴儿适应这个世界。在婴儿出生的最初几天里,应该让婴儿和母亲多接触,多交流,育婴室的温度、光线、声音要尽量与婴儿出生前一致,随后逐步向外界温度变化。移动婴儿时也要注意,不应该用手臂去抱,最好是用鸭绒被轻轻托住他们,不论抱起还是放下,动作都要轻,以免婴儿受到伤害。在母亲和婴儿之间有一条特殊的纽带,婴儿从母亲那里获得一种力量,帮助他适应外部环境。可以这么说,出生只不过改变了婴儿与母亲的位置,从母亲的体内到了体外,其他方面的联系与交流并没有改变。母亲能够帮助婴儿顺利适应周围环境,使他们踏上争取独立的道路。 但是如果我们把对婴儿的照料和对母亲的照料比较一下,并想象一下照顾他们的方式有哪些不同,我们就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了。我们让母亲拥有绝对的安静,为了不打扰她而把她的孩子抱走,只是在喂奶的时候才抱回来;我们让婴儿穿上漂亮的衣服,并用花边和丝带把他打扮起来,这些使他不得安宁。 我们把婴儿从摇篮里抱到肩上,接着把他放下来,送到他母亲的身边,只是为了不想让一位刚分娩的母亲遭受更多的劳累,但是我们这样折腾一遍宝宝,有没有考虑到婴儿的感受呢?有人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婴儿还不知道痛苦或者欢乐,对他过分小心翼翼是愚蠢的。对于那些危在旦夕、不省人事的成年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身体上的帮助,而不是思想感情上的关切。然而,如果我们这样对待婴儿,是毫无道理可言的。 好在我们不断认识到人生命中第一个时期的重要性,并不断挖掘它的潜力。正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那样,婴儿如果在出生后第一个月里遭受到痛苦与压抑,将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在婴儿阶段就发现一个人成长所需的要素,那么我们将能在婴儿身上发现人类未来幸福的源泉。 过去的人们不太重视新生儿,尽管新生儿刚刚经历了人生最艰难的危险阶段。对于许多初为人父母者,当孩子来到人世时,虽然知道他们身上蕴藏着一种能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的力量,但是却几乎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照料他们。 简单地说,对于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在最初的日子里,应该让婴儿与母亲待在一起,尽可能与母亲多交流和接触。 ● 从孩子降生到满月,应该给予婴儿一个极其安静的成长环境。不要让婴儿突然受到过大的刺激。 ● 婴儿对外界温差往往不适应,所以应该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25~28℃),同时室内的光线不能太暗或者太亮。 ● 刚开始最好不要给他穿衣服,也不要用布把他包裹起来,但是一定要让婴儿在室温下保暖,因为这时候他的体温还不能够随着温度的变化而自行调节。 ● 移动婴儿和抱起婴儿都要注意,不应该用手臂去抱,最好是用软垫轻轻托住他们。抱起放下的动作都要轻。 成长:开始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 一些心理学家对人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这一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认为这个过程可以明确地分成不同的阶段。过去有观点认为,人在刚刚出生的时候没有什么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逐渐增大。根据这一理论,新生婴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是非常渺小的,其价值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目前,心理学家已经放弃了这一陈旧的观点。他们现在认为,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类型。这些阶段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同时,他还与人身体成长的不同阶段密切联系。心理学的发现认为,不同成长阶段之间的心理变化非常明显,因此人们无不夸张地说,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当一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后,另一个阶段随之而来。 这一系列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出生之后到6岁这一时期。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不同的小时期。第一个时期是0~3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我们了解得还不是很多,而且我们也无法直接对儿童施加任何影响。事实上,接受0~3岁儿童的学校目前还不是很多。第二个时期是3~6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类型也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是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更多地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周围成人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儿童的人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掌握了语言,手和大脑的协调能力也大幅度提高。这种变化可以很容易通过新生婴儿与6岁孩子的对比看出来。我们姑且不论这些惊人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否认的,那就是6岁的孩子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学校教育了。 心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6~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稳定发展期,表现得健康而快乐。他们心理方面的变化很小,只有从身体方面可以看出他们在持续成长。也许一个对人类毫不了解的外星人来到地球,在没有碰到真正的成年人之前,他很有可能会把这些十多岁的孩子当成成年人。 第三个阶段是12~1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有相当大的变化。这个阶段也可以分成两个小的时期:一个是12~15岁,一个是15~18岁。这一阶段也有身体方面的变化,身体在这一阶段基本长成,18岁之后,身体不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增长的只是人的年龄。 现在,我们的教育已经认识到这些不同的心理类型。0~6岁的第一个阶段已经明确得到认可,并且6岁被普遍认为是比较重要的时期,因此从那时起孩子就可以上学了。但是,目前教育界对0~6岁儿童的认识还不够,他们仅仅是看到一些明显的事实,如新生婴儿与6岁孩子的显著差别,他们还没有对此阶段的儿童重视起来,给予其更多的关注。 第二个阶段得到认可的程度是最高的,起因是基于一个普遍的事实,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儿童在12岁左右就进入了中学。这说明,人们普遍认为,6~12岁是最适宜接受基本文化教育的,而且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可以在心理上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的。他们已经有足够的耐心去听讲和学习,理解教师的意识,并坚持学习。这就是为什么这一阶段被认为是接受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期。 12岁以后,孩子就进入到另外一个阶段的学习,中学教育。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非常关键,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少年的性格在这一阶段也表现得非常不稳定,有一种叛逆的倾向。但是学校并没有关心这些,他们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事先就制定好了作息时间表,要求学生必须遵从。学生们不得不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讲,花费很多时间来学习。 大学是这些年学校教育的最高级别了。不过,我们的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仍然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只不过课程量会更大,知识也会更加丰富。很多大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穿着怪异,而这些学生成群坐在教室里听课,看起来有些古怪。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却被当作儿童来对待。他们必须坐在教室听课,服从教师的要求,一些稍微具有冒险性的事情都是不被允许的。 然而,我们忽略了一些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开发这些年轻人的头脑才应该是教育的目标,因为将来社会所需要的是这些年轻人的智慧和经验,这些年轻人将来有可能成为医生、律师或工程师。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年轻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取得学位呢?他们可以赚钱养活自己吗?他们能够合格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吗?企业会将设计方案教给这样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吗?这个年轻的律师能打赢官司吗?如今,人们普遍对年轻人缺乏信心,原因何在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年轻人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去听讲,而仅仅听讲不能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才。只有实际工作的经验才能使年轻人成熟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年轻的医生需要实习几年、年轻的律师需要专家指导、年轻的工程师需要做几年的助手才能真正投入工作的原因。不仅如此,为了能够从事这些实际的工作,这些毕业生还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推荐,同时还要克服许多障碍。遗憾的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年轻人都面临着这种尴尬处境。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纽约曾经发生过一次毕业生游行,数百名无法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举着这样的条幅:“没有人雇佣我们,我们没有饭吃。我们将来会怎样?”没有人能回答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弊端,脱离了人们的实际生活,而且数年来都不能改变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的工作仅仅是认识到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而已。 在过去,没有人关心那些2~6岁的孩子,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各种各样的学前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担负起这些孩子的教育。但是今天同过去一样,大学仍然被视为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为在那里读书的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随着心理学家研究的深入,目前出现了一种相反的认识倾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0~6岁,我同样相信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不仅如此,人的心理也是在这个阶段定型的。这种观点激发了我们对生命潜能的研究,尤其是对新生儿和1岁左右婴儿的研究,因为科学家发现这个时期对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对新生婴儿的兴趣,丝毫不亚于过去对死亡的兴趣。人死之后是什么样子的?早期人类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但是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激起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这就是我们在新生婴儿身上发现的无限潜能,这是人类过去完全不了解的。 人类为什么必须经历如此漫长的婴儿期呢?没有一种动物是这样的。在这一成长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呢?毫无疑问,有一种创造力的潜能一直在发挥作用。婴儿刚刚出生时什么都不知道,可是一年之后,他却什么都知道了。婴儿刚刚出生时没有知识、没有记忆、没有任何主观的东西,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成长。动物却不是这样,猫在出生时就可以“喵喵”叫,刚孵出的小鸟和刚出生的牛犊也可以发出和他们的成年个体一样的声音。但是初生的婴儿却没有这种能力,他们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我们也许不能解决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但是我们却可以对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充满无数变化的过程,人们想要了解这一过程是非常困难的。 婴儿的大脑和我们成人完全不同,他们的大脑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在出生的第一年中,他们不但完成了语言的创造,同时发音器官也发育完善了。他们时刻都在为智力等的发展做准备。但是这些工作都是儿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婴儿与成人不同,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只是同时创造着知识和不断发展学习知识的意愿。 那么儿童是怎样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知识的呢?我们认为是这样的,周围事物唤醒了婴儿的热情和注意力,于是,在婴儿与周围事物之间就产生了一种互动。在这种互动中婴儿不断汲取着知识。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儿童是怎样学会说话的呢?我们认为,婴儿天生就有理解人类声音的能力。但是婴儿周围有上千种声音,他们却只接收到了人类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这可能说明儿童天生具有听取人类声音的能力,在周围众多声音之中,人类的语言给婴儿留下的影响最深刻,而且一定是极为强烈的,促使婴儿的神经系统产生热情,在内心激起情感共鸣,进而促使他们发出相同的声音。 对此我们可以进行对比例证--音乐会上优美的旋律会改变听众的表情,听众的头和手也会随着旋律的节拍运动。而婴儿无意识的大脑里对语言声音的这种反应比人对音乐的反应要强烈得多。婴儿随时受到周围声音的感染,人们很少看到他们的脸颊和发音器官在动,其实婴儿的每一个器官都在静止中随着准备学习如何发声。 我们上面提到了婴儿是如何获得声音的,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准备学习语言的呢?语言是怎样成为其心理人格的一个部分的呢?婴儿时期学习的语言被称为母语,母语与其他后来学习的语言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就好像真牙与假牙的区别一样。 那么这些最开始没有任何意义的声音又是如何赋予含义和思想的呢?儿童不但学习了单词和单词的意思,也学习了句子和句子的结构。我们理解语言就必须理解句子的结构,单词的顺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句子的意思。假设我们说“玻璃杯在桌子上”,跟我们说“上桌子在玻璃杯”,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意思,而且后面一句的意思还很难捉摸。所以说,儿童只有通过理解单词的顺序,才能了解句子的意思。 那么,所有的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有的人说,“儿童记住了这些东西”,而婴儿期的孩子尚不具备记住这些东西的记忆力,相反,他们正是需要建立起这种记忆力。在此过程中,婴儿通过不断的学习塑造了自身。他们逐渐学会了自己的母语,一种心理的化学反应在他们体内进行,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使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部分。儿童通过他们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动作是儿童学习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新生婴儿要在襁褓中生活数月,这期间他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但不久之后,他就自己独立行动了,并且一点点地学会动作。他的语言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现在他开始学习动作。不仅如此,他还会以惊人的速度学会许多其他的东西。他不断学习着周围的每一件事情--习惯、传统、宗教,这些都将深深地印在他的大脑里。 当然儿童对动作的学习也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它固定的规律的,每一个动作的学习都有其特定的时期。在儿童开始学习动作时,他的大脑也已经开始学习周围的环境,发展着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当他开始学习第一个动作时,无意识的就开始变成有意识的。例如,你会看到一个3岁的孩子在反复不断地玩弄一些东西,这也许就意味着他无意识的动作开始变得有意识起来,他开始对以前无意识学习的东西进行研究,就这样,一开始无意识的游戏就变成了有意义的工作。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儿童的学习也是从手的动作开始的。 婴儿从降生之后,就逐渐学习着各项能力,逐渐建立起他的个人力量,以适应环境和社会给他提出的要求。他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并且具备理解力和思考力。在他6岁的时候,儿童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了,并且有了足够的耐心去听成人讲话,这些都是儿童不断发展的结果。 而我们主要探讨的就是0~6岁儿童的发展。最近心理学的研究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人们都被儿童这一神奇的世界深深震撼着。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工作不是教育他们,而是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帮助。如果我们做好准备,正确对待儿童的智慧,理解他们的需要,进而延长他们具有这种吸收知识能力的阶段,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如果我们能帮助儿童毫不费力地学习知识,那将是对人类多大的贡献!如果儿童能在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学习了知识,那将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啊! 对儿童成长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教育革命,现在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知道为什么性格形成的阶段,也就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十分重要,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需要正确的帮助,教育要做的就是要减少妨碍他创造力发展的任何障碍,最大限度地发展他的潜能。教育成了一种向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帮助的手段,而不再是一个灌输语言和观点的过程。 这就是基于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发现的教育的新方向--向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并提高儿童的这种潜能。 独立:让孩子按自然规律长大 如果儿童没有心理回归倾向,他就会努力实现自身的独立。一般说来,儿童的发展会指向独立的方向,犹如离弦之箭。在儿童刚刚出生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了独立的进程,在成长过程中,他会不断地完善自己,克服各种阻力。这是因为儿童体内有一种重要的力量在起作用,使他们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种力量被帕西o纳恩先生称为“有目的的行动”。假如我们想在意识生活中找到与此相似的东西,那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观意愿”了。不过这种比喻可能也不大恰当,主观意愿是受到人的意识的限制的,而“有目的的行动”则属于生命本身,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天然的推动力、进化的源泉。这一重要力量可以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催生各种行为。如果儿童的正常生长不受任何干扰,在其身上就会显现出一种“生命的愉悦”,他们就会充满活力,快乐地成长。 儿童要求独立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发展”的基本体现。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对儿童的自然发展给予足够关心,儿童就会逐步达到独立。这不仅适用于心理发展,也适用于身体发展。因为身体同样存在向前发展的倾向,而且愿望非常强烈,也许只有死亡才能阻止这种倾向。 下面我们就对这一过程及其各个阶段进行研究。儿童出生之后,离开了母亲子宫这个“牢笼”,开始迈出独立的第一步。此后,儿童产生了面对世界、学习和吸收各种知识的强烈愿望,可以说,儿童生来就有征服世界的欲望。通过在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知识来完善自己,儿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这是儿童出生后第一阶段的标志,这说明这个世界对于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儿童喜欢这个世界,或者说,世界对儿童具有丰富的感官刺激。 儿童首先开始工作的器官是感觉器官。试想如果这些器官不直接吸收东西,它们又起什么作用呢?环顾周围环境,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我们能够看到视野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我们能听见什么呢?我们能够听到听觉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我们的感知范围非常之大,但是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分辨出某一种声音的。这些感觉器官只是记录着外界的刺激,所以我们最初听到的是一种声音的混合体。之后,随着与环境的交流,经验的积累,我们才能分辨出声音之间的差别,这个过程恰好符合完全形态心理学。 这是一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形态,也就是说儿童首先要吸收所有的东西,然后再一一加以甄别。 但是如果有另一种儿童,他们没有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恐惧感,外部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成了恐惧之源。显然,这两种情况有着很大的区别。研究表明,如果婴儿在6个月左右开始接受外界的影响,他的生长就会保持正常。这些可以从婴儿的身体发育中找到证据,也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测试。例如,婴儿的胃开始分泌胃酸帮助消化,婴儿开始长牙,身体开始发育成长。其结果就是,婴儿在6个月大时不仅可以吃母乳,而且可以吃一些与母乳混合的食物。在此之前,婴儿还是无法消化吸收母乳以外的食物。自此开始,婴儿就已经达到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程度。当他们6个月大的时候,婴儿似乎在说:“我们可以不再依靠母亲,我们可以独立生活了。”当然我们知道,这只是婴儿自己的一种想象,并且类似的情况还将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会因自己对父母的依赖而感到难堪,他们会努力设法回报父母。 大约也是在6个月左右,儿童第一次能够发音,这可以看作是儿童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此后,儿童还会继续成长,不断发展,直至完全独立。一般说来,儿童一旦开始说话,他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别人也不必像以前一样揣摩他的需求,因为语言是人们之间交流的工具,儿童掌握了语言,就开始了社会交流。 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这是儿童独立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起初什么都不会做的儿童现在已经开始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并且能够听懂成人说话,这说明儿童同时具有了倾听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当儿童长到1岁大,他开始学习走路,逐渐摆脱了不会走路的束缚,这意味着儿童又掌握了一项本领,他可以四处乱跑了。假如有陌生人接近他,他就会跑掉或是躲藏起来。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人是逐步发展的,一步步迈向独立。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让他自由或想让他自由的问题了,他的自由独立已经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状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大自然赋予了儿童成长的机会,独立的能力,促使儿童自由地发展。 就儿童的成长而言,学习走路非常重要,不仅仅因为行走是复杂的肌体活动,是儿童体质发育完善的标志,还由于它是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内完成的,与语言学习和认知周围环境等是同时进行的。对儿童身体来说,走路是一件极端重要的事情。因为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需要经历学习行走的过程,其他哺乳动物一生下来就会走动,有的几分钟后就能奔跑了,人类则不然,刚生下来好像什么也不能干,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培养这些能力。 用两腿站立和行走看似简单,其实需要由几部分组成的非常复杂的神经结构,其中之一就是在大脑底部的小脑。小脑是控制运动和平衡的器官。可以说,儿童的行走很大程度上与小脑的发育有关。当儿童长到6个月时,小脑开始以很快的速度成长,直到14~15个月以后,这种成长速度才会渐渐放慢,到4岁半,儿童的小脑会基本发育完成。在这一时期,儿童实际上同时进行两方面的发育,不仅小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了,而且行动器官也发育成熟了。一个发育正常的儿童6个月大时能够坐起来,9个月时能够爬行和打滚,10个月左右可以扶着东西站立,12~13个月开始迈步行走,到儿童15个月大的时候,他就可以平稳地走路了。 上文提到的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对于儿童发展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与运动有关的神经系统发育成熟了,脊柱神经才会形成,这样脊柱神经就会把大脑的指令传达给腿部肌肉,儿童才会开始行走。假如脊柱神经没有发育成熟,命令就无法传递。走路是由许多复杂因素协调发展完成的,因此说,控制肌肉的脊柱神经非常重要。 行走必需的第三个因素是骨骼的发育。我们知道新生婴儿的骨质很软,腿还没有变得结实硬化,他还无法承受身体的重量。在婴儿开始走路之前骨骼必须变硬。另外,出生时还没有完全闭合的头骨上的囟门此时已经长合,所以即使儿童摔倒,一般也不会伤及大脑。 在儿童的小脑、脊柱神经和骨骼发育成熟之前,一般不要教儿童走路,因为走路是需要一系列身体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完成的,这要求各个相关器官必须首先成熟。走路是儿童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违反了这其中的自然法则,只能给儿童带来危害。同样,我们想阻止儿童走路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根据自然规律,他们的相应器官已经成熟,必须投入使用。在自然语言中,“创造”一词不仅仅意味着做了什么,还意味着所做出的东西随后发挥作用。一个器官形成之后就会开始发挥它的作用,这一功能性的工作被称为“环境经验”。如果没有获得这种经验,就可能意味着器官没有正常发育,或者说没有发育完全。因为只有正常发挥其作用,才意味着发育完全。 儿童只有不断吸收周围环境的经验,才能够得到完全发展,我们将这种经验称为“工作”。学会语言之后,儿童就开始不停地说话,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们。也许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让儿童保持沉默。即使如此,我们所要做的仍然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如果儿童走路和说话受到妨碍,他就得不到正常发展,他的发展就会受到束缚。相反,让他们自由地走、跑、跳则会促进儿童的发展。 所以说,儿童通过获得行走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独立性。他们想要自由地发展,当且仅当他们可以自由地使用这种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同时,这种逐步的独立性也促进了儿童的发展。现代心理学认为,发展不是必然的,任何个体的行为都是环境经验的产物。 如果我们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儿童进行发展,我们就会为儿童的每一次进步而感到高兴。同时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无法对儿童提供实质上的帮助,我们更会对他们取得的每一次进步而欣喜不已。但是,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儿童的发展可能会因为环境经验的缺失出现逆转或减慢。所以我们认为,应该重新把握教育的目的,教育的首要条件是为儿童的成长提供环境,以保证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做意味着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观念,遵循自然的法则,与自然协调工作,而不是仅仅取悦孩子或者让他做喜欢的事情。 走过这一步之后,儿童会获得更高层次的经验。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发现,他总是想要扩大自己独立的范围,他总是想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他想自己拿东西、穿衣服,干一些自己认为奇特的大事。这些都是出自他们的心愿,不是我们要求他们做的。他们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大人会感到对此失去了控制而想方设法去阻止他们。这时,我们需要明白,我们阻止的并不是儿童的行动,而是自然的法则,这是很不明智的。 儿童在逐步摆脱对成人的依赖的过程中,还会要求精神上的独立。他开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取经验,寻找到各种事物发生的原因,而不是依靠别人。人类的个性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我们要给儿童全部的自由,社会必须让儿童独立或让他们正常地发挥作用,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根据对生命和自然的观察而得出的确凿事实,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所以我们说,只有通过自由和环境经验才能使儿童的发展成为现实。 当然,我们不能把成年人所理解的独立和自由的概念强加给儿童。因为,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他们本身也缺乏对自然、自由和独立的正确理解。目前人们确信,自由、独立和生命本身的意义只有在儿童身上才会有真正的反映。自然会根据每个个体的年龄和需求给予人们自由和独立,它把自由变成了生命的法则:不自由,毋宁死。 在我看来,自然界的方式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帮助和基础。这样说来,似乎成长中的婴儿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场景而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小部分。儿童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事实,他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接近真理。正因为如此,儿童成长所获得的自由,拓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 那么,什么是儿童不断获取独立这一过程的真正目的呢?这个目的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自于能够保护自己的不断发展的个性,这其实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会发生,任何生物都具备这种能力,能够独自发挥作用,但是儿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获得了自由和独立,同时也不断完善着自身和其生存的环境,这就是儿童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地方,也是儿童发展的真正目的。 婴儿的第一本能是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去做事情。他争取独立的时候第一个有意识的要求就是保护自己,使自己免受他人的阻碍,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实现自我要求。如果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最好的生活就是坐在那里什么也不用做的生活,那么婴儿在出生前的生活是最好的了。他在子宫里时,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妈妈为他完成的。但是如果什么也不做真的是生命的最佳状态的话,那么为什么儿童还要学习吃饭、学习说话,为什么还要艰难地学习走路、独立做事情,为什么还要为自我探索世界的过程而感到欣喜和高兴呢? 儿童向我们证明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儿童不仅向我们证明了知识的价值,还表明自然的教育方法与社会教育方法的不同。儿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寻求身体和思想上的独立。他想要自己学习知识,吸收周围世界的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当我们给予儿童自由和独立时,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们是在给予一个不停劳动的工作者自由,因为他们不工作就无法生存。这种生存的法则适用于所有的生物,违背它只能是一种倒退。 生物界的所有物种都充满活力,生命就是这种活力的最高表现形式。社会的活力是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生命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达到完美的程度。有些人想少工作,想让别人替自己工作,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衰退现象可以溯源到儿童时期。原因是婴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没有人对他们适应环境的努力进行帮助,而婴儿自身的能力又有限,使得儿童对这些失去了兴趣。这些儿童喜欢他人的帮助,喜欢依赖他人,比起交朋友,更喜欢睡觉。他具有一种退化的倾向,科学将其称之为“回归子宫的倾向”。正常出生和成长的儿童会逐步走向独立,而他们则逃避独立,这其实是一种退化现象。 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对这些非正常的儿童进行教育,我们如何才能对偏离了正常发展轨道的衰退情况进行治疗。这些非正常的儿童不喜欢他们的环境,因为他们认为环境中包含着太多的困难和阻碍,在他们眼里,这些困难和阻碍是难以解决的。如今,有专门针对这种孩子的研究,称之为儿童精神病理学。在西方国家还出现了很多儿童指导诊所,并研究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如游戏疗法,为这些儿童提供帮助。 儿童的学习环境中不应该有很多障碍,环境中的障碍越少越好,最好能全部消除。现在儿童生活环境中有很多可以吸引他们关注的东西,在为那些非正常的儿童创设生活环境时更应该提供丰富的刺激环境,让他觉得其实困难和阻碍没什么大不了。同时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帮助这些儿童进行发展。我们应该遵循生命和自然的一些基本原则,把有衰退迹象的儿童从懒惰变得热爱工作,从无精打采变得充满热情,从恐惧变得高兴,让他们尽享生命的乐趣。从懒惰到充满活力的过程,就是一个治疗的过程。这和一个正常儿童的发展道路是一样的,它的基础就是以自然规律为依据的新式教育。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