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师说文解字

出版时间:2008年6月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作者:吴桐祯  页数:248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每天都要说到、写到、听到大量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得以表达想表达的意思,领悟别人想说明的意思。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准确地运用词语,这就使我们说的话或者听到的意思大打折扣。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道听途说”,就是通过“看人家怎么用,自己就怎么用”,对不熟悉的词汇并没有仔细地查词典。另一个是“望文生义”,根据自己已有的字词知识来猜测、推断自己还不了解的其他词汇的意思。正因为如此,也就使每一个人所掌握的词语的质量打了折扣,而这是非常有害的。比如,作为教师向学生讲错了就会“误人子弟”,作为主持人和编辑向观众和读者表述错了就会“误导视听”,作为学生如果参加考试答错了题也会影响成绩。对词语一知半解,错用词话会降低一个人的水准,甚至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地麻烦。  应该肯定,在“听读说写”中“看人家怎么用,自己就怎么用”和“望文生义”的学习词语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方法,但它有很强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就在于忽略了词语形成过程中曾经历的“千变万化”。它让人只是通过词语的字面义去理解词语意义,而不知道在字面义的内部还有许多“制约因素”,隐含着诸多“奥秘”。不顾及这些“制约因素”而去运用和解释词语自然就要出现偏差或错误。本书就是指出这类常见的词语错误,并对这些词语进行追本溯源地分析,既让读者了解这些词语的本源,又让读者了解它的发展;既了解它的“字面义”,又了解它“字面义”内还隐含着的“制约因素”,了解它的奥秘,“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地理解这些词语,起到“纠错消疑”的作用。  为了让大家一目了然,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以及教学中经常用错和解释错的词语以及人们日常容易产生疑问的词语。相应的回答不敢说百分之百地正确,但必句句有根据,条条有佐证,丝毫没有主观臆断。所“溯”的“本”俱注明出处,对较艰深的文言都作了解释,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即或与文字写作无关的读者把本书当成故事书读也会增长认识,兴味盎然。尽管如此,笔者毕竟学浅才疏,书中定有疏漏不妥之处,敬祈读者不吝赐教。

内容概要

  《吴老师说文解字》(卓越网独家奉送)以提问的方式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词语进行了“溯本求源”的工作,既让读者了解这些词语的本源,又让读者了解它的发展;既了解它的“字面义”,又了解其中所隐含的“制约因素”,“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地理解这些词语,起到“纠错消疑”的作用。让读者避免在生活中写错、用错。本书句句有根据,条条有佐证,所“溯”的“本”俱注明出处,对较艰深的文言都作了解释,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即或与文字写作无关的读者把本书当成故事书读也会增长认识,兴味盅然。

作者简介

  吴桐祯,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曾任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主编并出版了《语文自学教材》、《教学指标》、《中学生阅读训练序列》、《中学生作文训练序列》、《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法》、《少年古诗词选读》、《培养语文自学能力教学法》(录像带)、《特级教师语文辅导》(VCD)等多部关于语言、文字类的书籍及录像带、VCD等。

书籍目录

A“哀鸿”为什么能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爱屋及乌”是因爱屋子而连屋上的乌鸟也爱吗?“安分守己”是守自己的什么?为什么是“按部就班”而不是“按步就班”?B两方拉一条粗绳,为什么叫“拔河”?“拔云眼中钉”写成“拔去眼中丁”对不对?为什么用“百尺竿头”比喻极高处?为什么失败称为“败北”?是“板荡显忠臣”还是“坦荡显忠臣”?和某人只见过面无深度为什么称为“半面之识”?女婿是因为不是亲生子才称“半子”吗?为什么“爪牙”由原来的褒义词发展到今天变成了贬义词?鲍鱼不是名贵鱼吗,为什么用于“鲍鱼之肆”?为什么称始祖为“鼻祖”,称远孙为“耳孙”?为什么要慎用“闭门羮”这个词?为什么用“必操左券”预祝人胜利或判断人必获胜利?“陛下”、“阁下”为什么含有尊敬之意?“表寸心”是谦词吗?是表达一点儿心意吗?“勃然变色”是因为发怒而变了脸色吗?“不信邪”是古语还是今语?“不可一世”的“一世”是一个世界吗?“不可思议”是贬义词吗?“不以成败论英雄”是人失败后的自我安慰之语吗?“不屑”的“屑”与“纸屑”的“屑”含义相同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寡”是指财富少吗?“不齿于人”是不被人们提起吗?“不修边幅”是衣裳边儿破了而不加以修理吗?C“惨无人道”、“惨不忍睹”的“惨”都是凄惨的意思吗?“苍黄”与“变化无常”何干?“苍生”为什么被指代老百姓?“草长病牛羊”这句话合理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字面义和实指义有多大距离?“差强人意”是稍稍不让人满意吗“车载斗量”不是载的少吗?为什么却是形容多的?“沉鱼落雁”是鱼、雁嫌自己不美而沉、落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鱼”是怎么回事?“乘龙佳婿”说的是谁乘龙?“魑魅魍魉”是四种怪物吗?“痴人说梦”是痴呆人说梦话吗?为什么“尺布斗粟”可以指兄弟不和?“出类拔萃”的“萃”是精华的意思吗?“出人头地”是高出人一头的意思吗?为什么要慎用“处心积虑”一语?为什么用“吹牛”指爱说大话,用“拍马”指取悦于人?为什么称捧人为“吹嘘”?“蠢蠢欲动”是蠢笨的敌人(坏人)准备捣乱吗?D为什么称行(hang)家里手为“大方之家”?“大手笔”、“如椽之笔”、“椽笔”、“大笔”含义相同吗?“大放厥词”的“厥”是错误的意思吗?“大器晚成”的“器”指的是器具吗?“大观”可以指人吗?文章为什么论块,为什么有“大块文章”之说?为什么“大快朵颐”能形容吃得很满意?为什么不可轻易地称呼人为“大师”?“待人接物”是对待人和接受物吗?“待字闺中”的“字”是指婚书吗?“丹心碧血”的“碧”为什么能形容血的颜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哪句话正确?“道听途说”只是在路上听到了别人说的话吗?为什么用“登龙门”称颂考试达到某一等级者?“雕虫小技”的“雕虫”指的是文章吗?哪一种情况才算是“掉书袋”?女婿为什么称“东床”,又称“令坦”?“东”、“西”是两个方位词,为什么合起来倒成了一切物件的泛称?“东道主”、“东家”、“做东”,为什么凡与主人有关的都与东有关?“动天地,感鬼神”只能用来形容英雄人物吗?形容人胆大常用“斗胆”,是由文学夸张而来的吗?“独占鳌头”为什么用龟鳖之头代指第一?独眼者与龙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随意编造叫“杜撰”?是“欢渡春节”还是“欢度春节”?“顿开茅塞”的“茅塞”是比喻人的头脑的吗?“咄(duo)咄逼人”的“咄咄”是指凶狠的话吗?E凡是坏消息都可用“噩耗”指代吗?“恩同再造”的“再造”是再造一个“我”吗?“耳提面命”的“提”是拎着吗?F“发愤”与“发奋”含义相同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防备百姓说话吗?“风雪载途”的“载”是装载的意思吗?“风声鹤唳”只是两种声音,为什么能有惊慌失措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一词为什么要慎重使用?“风流”为什么既是褒义词又是贬义词?“冯妇”是女子吗?“肤浅”是像肉皮儿那么浅吗?为什么说夫妇如宾友,兄弟则如手足?z只是被判了死刑但尚未执行的人能说他“伏法”了吗?“斧正”作为谦词谦在何处?帝王的女婿和马有什么关系?G“甘拜下风”与“五体投地”含义相同吗?“肝胆相照”的“肝”和“胆”怎么能相照?“刚愎(bi)自用”的“自用”是自作主张吗?“高足”为什么用“足”代指弟子?“高屋建瓴”的“建”是修建之意吗?“各得其所”的“所”是处所吗?“钩玄提要”的“玄”与“要”含义相同吗?“狗尾续貂”可以理解为以坏充好吗?“呱呱坠地”的“呱”应怎样读?“沽名钓誉”、“待价而沽”,两词语中的“沽”为什么语义正相反?“骨瘦如柴”是说骨头很瘦吗?“冠冕堂皇”的“堂皇”是形容“冠冕”的吗?“鬼才”和“人”怎么能挂上钩?“国宝”与“国器”没有区别吗?H“孩提”是“提孩”的倒装吗?为什么称男子为“汉子”?“沆瀣(hang xie)一气”能比喻气味相投吗?“河东狮吼”可用来比喻一切凶悍女人吗?“和为贵”的“和”是和睦、和平之意吗?“哄堂大笑”是笑声充满一个大堂吗?为什么用“花甲”指六十岁?为什么妇女怀孕可称“身怀六甲”?是“画虎不成反类狗”还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华氏同功”、“扁鹊再世”、“和缓之家”均可用来称颂良医吗?“化干戈为玉帛”的“干戈”怎么能成为“玉帛”?“患得患失”既已“得”着了,为什么还“患”?“黄泉”的“黄”是因为泥土是黄色的缘故吗?可以用“黄雀在后”比喻民警抓获盗窃犯吗?“回天之力”、“无力回天”的“回天”,是把天翻转过来吗?使出“浑身解数”是使出全身的解脱方法吗?J今天称职务的高低时用“级”,这“级”由何而来?“疾风知劲草”的“疾风”与“劲草”各代指什么?“急于星火”的“星火”与“急”有何联系?对于“表演艺术家”的“家”,现在是否有滥用的情况?“间不容发”为什么能比喻极其危险?“将领”和“将军”有区别吗?“结发夫妻”的“结发”是指夫妇俩的头发缠在一起吗?为什么“解铃还须系铃人”?  ’墨块上所印的“金不换”是墨块的品牌吗?“斤斤计较”是一斤一斤地计较吗?“泾渭分明”的“泾”与“渭”,哪个清哪个浊?四国赛中中国女足名列第四.可称中国女足“敬陪末座”吗?“赳(jiu)赳武夫”能用来形容英雄人物吗?为什么称皇帝为“九五至尊”而不称“一百至尊”?“举案齐眉”怎么有了夫妻相敬的意思??为什么称优秀演员为“角(jue)儿”?“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指彼此间不亲密吗?K凡创立学派的人都与“开山”有关吗?“康庄大道”可以实指人走的真正大道吗?“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刻”与今“一刻钟”的“刻”相同吗?“空穴来风”是从洞穴里来的风吗?“空洞无物”是贬义词吗?“不积跬(kuI)步”是不积累半步吗?KLMNOPQRSTUVWXYZ

章节摘录

  A  “哀鸿”为什么能比喻流离夫所的灾民?  “哀鸿”源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意思是说:大雁飞呀飞,嗷嗷其声悲。这些贤明的人,说我真辛劳。“哀”取自诗的第二句,有悲伤、痛苦之意;“鸿”取自第一句,即鸿雁。鸿雁是候鸟,它要秋去南方,春去北方,有流离之苦。韩愈在《鸣雁》诗中用“嗷嗷鸣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表达灾民流离之苦。因此,后人用“哀鸿”比喻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的灾民。  “爱屋及乌”是因爱屋子而连屋上的乌鸟也爱吗?  从字面上讲是这个意思,但不能这样理解。“爱屋及乌”是从《尚书大传?大战》的“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或王守仁(《象祠记》中的“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节缩来的。它的原义,前者是:爱人,同时也爱了这个人屋上的乌鸟,后者是:君子爱人,推及到爱他屋上的乌鸟。所以“爱屋及乌”的“爱”是爱人,“及乌”是推广爱的意思。《象祠记》中的那句话是由灵、博两个地方还保留有“象祠”引出的。象是古代舜的同父异母兄弟,传说象对父母不孝,对他哥哥舜傲慢不敬。但为什么灵、博两地还保留着象的庙,对象很尊敬呢?于是王守仁推想:君子的爱人推及于爱他屋上的乌鸟,更何况对待圣人(指舜)的弟弟呢?如果把“爱屋及乌”的“爱屋”理解为爱屋子,那就大失原义了。  “安分守己”是守自己的什么?  “安分”是安守本分,如白居易《咏拙》:“以此自安分,虽穷每欣欣。”“守己”与“守身”相近。“守身”是洁身自爱,使不为外物所移。《孟子?离娄》有:“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后由“守身”推“守己”,可以认为:“守己”乃是遵守合于自己身份的规矩,不越格。“安分守己”则可理解为:安于本分,遵守合于自己身份的规矩。“安分守己”多见于明清的小说中。如《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的“如今再说一个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即是。  为什么是“按部就班”而不是“按步就班”?  因为“按部就班”由《文选?陆机》:“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中节缩而来。“部”是门类的意思,如“经、史、子、集”即是四部;“班”是排列等级,引申为依次,《国语?周语上》:“太史赞王,王敬从之。王耕一坺(ba),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是说:太史在前引导,天子恭敬地跟在后面。天子耕一下,百官依次每人耕三下,轮到庶民就耕完了整片籍田。其中的“班”即是依次之意。这样《文赋》中的那句话直译就是:然后选择意义按照门类,考究词句依照次序,意译就是:写文章时结构要安排得当,选词造句要合乎规范。“按部就班”也用来形容做事按照一定的顺序。如将“按部就班”改为“按步就班”,则不是《(文赋》所指的原义了,可理解为:按照步骤,依照次序。按照“语言是发展的”这一规律,虽失原义,亦非大谬,但应以贴近原义者为佳。  两方拉一条粗绳,为什么叫“拔河”?  《隋书?地理志下》中有这样的记载:“楚又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其中的“牵钩之戏”即是演变成为拔河游戏的最早的活动。这一活动起源于水军,通过这一活动,水军既可娱乐健身又可“讲武”“教战”(实战演习)。活动形式是人和船之间的拖拔。后来这种活动由水上发展到陆地,由水军发展到民间;由拖船(牵钩)改为两方拉一条粗绳。由于这种活动由水中、由“讲武”“教战”演变而来,再加上这种活动确实可以鼓动两方“力拔山河”之气,所以有人就给起了“拔河”这样一个气势磅礴的名字。据《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书可知,“拔河”这一活动也被引入宫廷。从《封氏闻见记》一书所述的情况看,当时“拔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和今天一样,用长四五十丈的粗绳,由两方参赛人对面而挽,中间立大旗为衡量粗绳移动的标志点,以显示粗绳的中点向哪一方移动从而决定胜负,另一种是粗绳的两头分别分出许多小绳套,可以套在人的肩膀上,然后两方的人同时背对背向前拖,被拖得倒退的一方为负。  “拔去眼中钉”写成“拔去眼中丁”对不对?  两个都对,都有根据,而且“眼中钉”或“眼中丁”都指的是憎恨的人。据《新五代史?赵在礼传》:“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日:‘眼中拔钉,岂不乐哉。’(赵在礼在宋州为官,残害百姓,不久,在礼被罢官,宋州人非常高兴,互相厌贺说:‘把眼里的钉子拔除了,怎么能不高兴呢。’)”《赵在礼传》就是“眼中钉”的出处。另据杨慎《古今风谣》:“宋真宗时童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这《古今风谣》又是“眼中丁”的出处。上述童谣说的是:宋真宗在位,丁谓专权,丁谓怕寇准妨碍他,就把寇准调往雷州去了。寇调走后,人民十分不满,就编了指斥丁谓的歌谣。当时“钉”、“丁”可通假,而且读出来更不能分辨是此“丁”还是彼“钉”,所以丁谓听了也无可奈何,不便明说“拔去眼中丁”就是指的自己。其实眼中并不能生“钉”,真正能生的乃是“疔”。  为什么用“百尺竿头”比喻极高处?  “百尺竿头”乃佛家语。它的字面义是“百尺高的竿子的顶端”。佛家语用以指极高处,比喻道行修养到达极高境界。此语常与“更进一步”、“复进一步”连用,用来勉励人在工作和学习上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要继续努力,更求上进。《景德传灯录?湖南长沙景岑(cen)号招贤大师》中的“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修行已然达到极高的地步还须要再进步,十方世界才是全身)”是此语的出处。后来人们活用此语后出现了各种情况:如宋?朱熹《答巩仲至》的“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所以姑且再谈一谈它,或许可以小助于继续努力,更求上进的趋势)”。此处是“百尺竿头”与“更进一步”搭配。明?高琦《文章一贯势:“末梢文字,最嫌软弱,更须百尺竿头,复进一步。(文章的结尾处,最忌讳收结无力,此处更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此处是“百尺竿头”与“复进一步”搭配。《(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的“后人见了这本传奇,亦曾题过四句偈(ji)语,为作者缘起之言更进一竿云”。此处干脆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简化成为“更进一竿”。  为什么失败称为“败北”?  这与“北”字的含义有关。“北”在甲骨文里像两个人背对着背。今日的楷书“北”仍可以让人想象到“二人背对着背”。《说文解字》也说:“北,从二人相背。”由此可知“北”就是“背”的原字。由于“北”有以背向着对方的意思。因而把“败”和“北”连结起来它就有失败了让人追着跑,也就是逃跑的意思。如《列子·力命》中,管子讲鲍叔牙如何对待他时说:“吾尝三战三北,鲍叔牙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我曾经与敌人三次战斗三次败逃,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是胆怯,他知道我有老母需要我奉养)。”此中直接用“北”代“败北”。再如《史记?项羽本纪》:“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我身经七十多次战斗,抵抗我的被我打败,我进攻时必然把对方征服,从来没有失败过)”。此中则用了“败北”。  是“板荡显忠臣”还是“坦荡显忠臣”?  某电视剧中一个民国初年的国务总理和一个副总理对话,这位总理的话中有“疾风知劲草,坦荡显忠臣”之语。这里显然是把“板荡显忠臣”误为“坦荡显忠臣”了。这两者虽仅是一字之差,但意义相差得太大了。“板荡”最早出自《诗经?大雅》的两篇诗名,一篇为《板》,一篇为《荡》,内容都是揭露周厉王无道的。周厉王无道造成乱世,这样后人就把这两篇写乱世的诗的篇名连起来代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宁。“板荡显忠臣”即是乱世把忠臣呈显出来。如岳飞《五岳祠盟记》有“自中原板荡”之语,这“板荡”就是指中原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宁。  和某人只见过面无深交为什么称为“丰面之识”?  “半面之识”语出《后汉书?应奉传》,其中谈到应奉这个人记忆力特别好,他从小到大,凡所经历的事一概不忘。他读书一次能看五行,看过不忘。他在当决曹史时,行经四十二个县一次记录了近千个囚徒的情况,回来以后,太守问他囚徒的情况,他能把每个囚犯的姓名、犯罪轻重,一点都不错地说清楚。有一次应奉去见袁贺,袁贺没在家,但袁贺家门内有人在造车,造车匠从门缝里露出半个脸来瞅他,数十年后,应奉和造车匠在路上相遇,应奉立刻就把造车匠认出来并招呼车匠。这“半面之识”就是从《后汉书·应奉传》文中的“匠开半户出半面视奉”而来。后来人们就称见过一次面或相识未深为“半面之识”。  女婿是因为不是亲生子才称“丰子”吗?  从“半子”的出处看,没有不是亲生的儿子才称为半子的意思。“半子”语出《旧唐书?回纥(he)传》:“时回纥可汗喜于和亲,其礼甚恭,上言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唐德宗下诏书把成安公主下嫁给回纥可汗。回纥可汗对于唐朝与回纥和亲非常高兴。他对唐王十分地恭敬,对唐王说:以前我们是兄弟的关系,现在把咸安公主嫁给我,我即成了子婿,是半个儿子啊!“半子”乃是由“兄弟”一下子变为“子婿”的恭敬之语。由于回纥可汗自称“半子”而且他的地位也很高,后来就以“半子”代指女婿。民间所说的“一个女婿半个儿”、“姑爷有半子之劳”等语均源于此。  为什么“爪牙”由原来的褒义词发展到今天变成了贬义词?  就语言发展的观点来说,词义乃是一个永远在竞争、替换以及分化的过程。某词的出现有一定原因,而词义的分化甚至被别的词义替换也有它一定的原因。鸟兽有爪牙,这是鸟兽生存必须凭借的工具。因此古汉语根据“爪牙”一词的效用,将其引申使用,用来指代君王的得力助手、武将、勇士,也就是说称谁为“爪牙”谁就是君王生存必须凭借的工具,、因此这“爪牙”一词乃是褒义词。如《诗经?小雅?祈父》即有“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之句。这句话是卫士向祈父(官名)抱怨:“我”身为王的爪牙之士,为什么调我到这忧愁之地,使我无法安居?此外《资治通鉴》在写到吴黄武元年破蜀有功的陆逊时,有“此诸将或任心腹,或堪爪牙,或是功臣”之句,此句把“爪牙”、“心腹”、“功臣”并列,可以看出直到宋朝“爪牙”仍是赞誉之词。  但后来由于官僚体系的出现并正常化以及官僚知识分子自主价值的逐渐提升,再加上“爪牙”毕竟是鸟兽身上的一部分,所以作为文臣武将的官僚知识分子,不再愿意用“爪牙”来比喻自己,在“爪牙”与“武将”、“勇士”等词之间他们宁愿用“君王的得力助手”、“武将”、“勇士”来指代自己,而把“爪牙”一词让给别人。这样“爪牙”一词就开始分化,直到现在此词的褒义方面完全被“武将”、“勇士”等词所代替而变成了偏重比喻坏人之帮凶的贬义词。  鲍鱼不是名贵鱼吗,为什么用于“鲍鱼之肆”?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如同进入了卖鲍鱼的店铺,在里面呆长了就会闻不到鲍鱼的腥臭味)”,这句话在刘向《说苑·杂言》和《孔子家语》中都用来说明和坏人一起呆的时间长了,受坏人影响,就会对坏人的举动习以为常。“鲍鱼之肆”由卖鲍鱼的店铺发展为比喻坏人聚居的地方,又发展为比喻不良的环境。为什么“鲍鱼之肆”得到了这样的发展呢?这是因为古代“鲍鱼之肆”的“鲍鱼”并不是今天作为名贵鱼的“鲍鱼”,而指的是腌渍的成鱼。这种鱼年深日久会有一种腥臭味,所以卖这种鱼的店铺自然会有腥臭味。谈到“鲍鱼”的腥臭味,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不能不提起,那就是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事件。秦始皇出游,七月暑天死在了距离长安两千余里一个叫沙丘平台的地方。丞相李斯因为秦始皇死在了路上怕“诸公子及天下有变”,所以对始皇的死没有公布,用车拉着尸体往长安走,一切如常。百官奏事都由宦官接下,但是有一件事瞒不了,那就是let久尸体会发臭,因此李斯“乃诏从官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也就是下诏书让随从官员弄了十斗咸鱼放在车上,用咸鱼味来掩没尸体的臭味。既然“鲍鱼之肆”的“鲍鱼”不是今天名贵的鲍鱼,那么今天的鲍鱼古代称为什么呢?据史料载,古代乃称为鳆(fu)鱼。  为什么称姑祖为“鼻祖”,称远孙为“耳孙”?  人在胎里,鼻先成形,与“始”有关,故称始祖为“鼻祖”。远孙因离得太远,已在玄孙之外,查辈分不能一一查出,只是“耳闻”,故称“耳孙”。“鼻祖”语出《汉书?扬雄传上》:“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和周文王有族亲,始祖在汾隅)。”  “耳孙”语出《汉书?惠帝纪》:“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上造这种第二级爵位以上的人和他们的孙子外孙直到耳孙,有罪时要受刑。)”另外《尔雅》认为: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耳孙即仍孙,为八世孙。  为什么要慎用“闭门羹”这个词?

编辑推荐

  为了让大家一目了然,本书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这些问答主要涉及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以及教学中经常用错和解释错的词语,还有人们日常容易产生疑问的词语。本书指出常见的词语错误,并对这些词语进行追本溯源的分析,既让读者了解这些词语的本源,又让读者了解它的发展;既了解它的“字面义”,’又了解其中所隐含的“制约因素”,“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地理解这些词语,起到“纠错消疑”的作用。 本书所作的答问句句有根据,条条有佐证,没有丝毫主观臆断。所“溯”的“本”俱注明出处,对较艰深的文言都作了解释,故事性强,通俗易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吴老师说文解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