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就大事十八讲

出版时间:2007-10-1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作者:常峰瑞 、  页数:357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个圣贤的美誉和骂名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里不再赘述。本书只讨论他成就大事的要素。影响一个人成功的要素可以举出上百种,综合起来,也有几个主要方面,天赋、环境、教育都会影响我们的人生道路,一些不可预知的偶然性也会发挥作用。天赋、环境、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三大要素,教育学上已有定论。教育万能论行不通,纯粹天赋说也行不通。曾国藩可取的一面,是他给人们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人人都可以成功。  秦始皇、刘邦等,固然伟大,离普通人却很遥远,可以瞻仰,而无法模仿。曾国藩则可以被一般人学习。他成为圣贤,他建立功勋,他当卖国贼,他娶小老婆而被骂,他跟咸丰帝伸手要权力,借回家奔丧的机会逃离江西那个烂摊子,凡此种种,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似乎一般人也都有。他的自我鼓励精神,他的小心谨慎作风,他的人才方法,他的良好大局观,他的儒缓毛病,以及坚忍执著等成就大事的品质,似乎都可以通过向他学习来获得。因为他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他也会犯错误,吃了败仗想自杀,被人骗了钱财无奈何,讨个小老婆,就被骂做是一个穿着长衫子的虚伪的男人。他也确实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小的时候,做对联要想老半天,回到家才有答案。但他又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天分,少年文章就有“金华殿中人”语气,27岁考中进士,37岁官居二品,这种成绩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他立志做圣贤,如果做不了圣贤,连人都不是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样的口气,这样的决心,也不是一般人敢说的。他又极具创造性思维,把团练分成团与练,建设一支新军队。曾国藩成就大事的品质肯定还有好多,非本书十八讲所能说完全。即使本书说十八讲,其实也不过十六讲。关于立志,本书分了两讲,关于人才,也分了两讲,因为立志与人才,对成就大事至关重要,所以多用了篇幅。这也是本书的诸多缺点之一,甚至连勤奋都没有讲,缺憾颇多。而且,曾国藩无法脱离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秉承的思想与传统,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今人应该辩证看待,批判性地加以吸收,完全盲从,那是有害的。七年前,我写了一篇短文,不文不白,基本勾勒了曾国藩的一生,今天收录在这里,作为一种参考:曾国藩从穷闭的农村走进京城,时满人当政,处处逆境,而十岁九迁,官居二品,已是不易。又以去职还乡的身份,募民勇而替制度之绿营,齐村蛮而扶将倾之大厦,将儒生而战百万之雄兵。当是时也,名不正,权不实,饷不足,朝野不予亲便,友朋不相就往,坚苦卓绝,一人而已。惟有气贯长虹.竭尽血诚,不计性命,报效愚忠一途也。连饮三番投江之恨,而能不舍其志,而能屡败屡战,而后渐趋渐强,逆境挺拔,勇猛精进,终于冬去春回,围九江,陷安庆,破金陵,军功卓著,万人瞩目矣。及至肃清海内,裁撤湘军,步圣人之大德,居功名于无形,朝野叹服,尽在规模远大、器识宏深之中也。已而倡西学,办洋务,师夷之长以自强,影响播及八十载,德行功名,可谓完满无缺矣。然所遭值事会,内忧外患,下猛药以取急效,虽成一时之功,而遗长远之痛,其攘外必先安内,杀人不完证据,外事以和为贵,凡此种种,非不知也,不得已也。且有不肖子,舍本逐末而效仿之,假公济私而承奉之,中国苦难,迢迢深远矣。然其内圣外王之誉,立德、立功、立言并三不朽,殆人之功也,殆神之力也?持大体,规全局,文正公之独特异长也。人者,气而已。气不衰竭,则志自刚;志其刚矣,则识渐长;识之长矣,则时可用。循时以进,功自然成,名自然存,如此而已。然曾公之志,尚在功名之外,故能贞其恒,故能成其大,故能享其久。吾辈中人,有愚而不能知者也,有知而不能行者也,有行而终见弃者也。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寸寸累功,终身不渝者也,少之又少,终成大事者,不多见矣。呜呼!苟立坚志,长卓识,而时不我与,其奈天何哉?因此而冥冥终身者,又不知其几何哉。

内容概要

  曾国藩从农村来,全无官场背景,却十岁九迁,官居二品,后来又镇压太平天国,那是他的奉献精神所致,为大清朝廷竭尽血诚,为他所属的利益集团竭尽血城。这种血诚精神是追求人生成功的重要保证,更是成就大事的必备品质。  曾国藩知道自己有儒缓的毛病,并不适合带兵,却能因病出方,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稳打稳扎,终于找到一套既适合自己个性、又针对对手弱点的打仗方法,而成就大功。一味模仿,盲目学习,完全不考虑自身特点,那就成了邯郸学步,横竖不是为了,更莫想成就大事。

书籍目录

第一讲 血诚第二讲 儒缓第三讲 乘时第四讲 谋略第五讲 大局第六讲 基业 第七讲 立志(上)第八讲 立志(下)第九讲 高明第十讲 坚忍第十一讲 胆气第十二讲 刚直第十三讲 多助第十四讲 狠绝第十五讲 小物第十六讲 中庸 第十七讲 人才(上)第十八霁 人才(下)

章节摘录

  第一讲 血诚  竭尽血诚者,必有所成就。肯为国家竭尽血诚者,必将为人景仰。影响曾国藩成就大事的要素很多,哪个可以列为第一呢?本书侧重于个人成功,而不是历史问题,所以把血诚列为第一。跟他同时代的人,有立功的,有立言的,也有立德,而能称并三不朽者,仅此一人。他是个书生,来自农村,全无背景,却能官居极品,统兵三十万,号令天下人才,成功镇压太平天国,靠的就是他的一片血诚。  他是在为谁尽那一片血诚?说高一些,是他的人生理想。儒家培养的就是竭尽血诚之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做人生理想。湖南农村至今保持着耕读传家的传统,仍然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所不同的是,君字已经改为国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的一种人生态度,曾国藩早年就发达了,所以他要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曾国藩出生在偏僻的农村,如果不是大清朝廷的科举考试,无论他多么聪明,无论他怎么奋斗,都不可能在十年间爬上二品高官。27岁考中进士,37岁做大官,这样顺遂的官场道路,一般书生想都莫想。正是清政府给了他机会,所以他拥护清政府,感谢清政府,主动站在清政府一边,自觉报答它。他自己也说:“我一个穷人出身,却摄居高位,如果还不知足,连鬼神都不会答应了。“从此以后,我定要竭尽血诚,精忠报国,决不顾个人私利。”同样的利益立场决定了,他所要竭尽血诚的对象,必然是大清朝廷。这是他的阶级性所决定的。  但他对大清朝廷又不满意。满清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朝,社会矛盾被盛世掩盖了,鸦片战争则像掀锅盖一样,把清朝的腐朽揭露开来。曾国藩来自社会底层,知道老百姓的苦,做官以后,又看到官场的糜烂贪暴,所以他跟一般官僚不同。他痛恨官场的黑暗腐败,正是官吏的贪暴和压榨,逼迫百姓造反。所以他用“不爱财、不怕死”来要求自己,想整顿吏治,革除弊政,维护和更新大清朝廷的统治,希望出现像唐朝、宋朝那样的中兴局面。但是,除了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让大清朝廷多延续了五十年之外,中兴局面始终没有出现,因为那是一种幻想,他不可能实现。  尽管他对大清有不同的看法,又无野心推翻它自己做皇帝,所以他别无选择,只能把自己的血诚奉献给大清,希望整朝纲,兴利除弊,维系大清王朝的统治。  他能看到大清的腐败和危机,是由他的家庭背景和他所交往的一群书生决定的。他来自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也多少感觉到他们的反抗情绪。而湖南地方的一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他们一直生活在农村,早已察觉到某种斗争风暴,并在谋划准备。江忠源一战即镇压雷再浩起义就是明证。他体气本弱,为了做一个圣贤,学成文武艺,卖给帝王家,天天搞理学家那一套静坐修身工夫,结果吐起血来,最后不得不放弃,从此也睡不好觉了。那时他身在官场,知道学问有成,才能做大官、获大福、享大名。他的理想还在三者之外,想做一个圣贤。什么是圣贤?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这就是真圣贤。圣贤未必能够富贵双全,孔子不曾富贵,他的几个著名学生,也不曾富贵,朱熹也没有当什么大官,但儒家理想已经流淌在曾国藩的血液里。  曾国藩一直跟家乡的朋友有书信往来,讨论学术问题,也交流对时局的看法。他们深受儒家影响,家庭环境和政治理想也相近,惟独曾国藩官运亨通,但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渴望把农村的意见传递给曾国藩,上达天听,曾国藩也渴望从他们那里了解情况,筹思对策。往来最为频繁的是刘蓉、郭嵩焘、江忠源、欧阳兆熊、罗泽南等人。  正是在这些充满书生血诚的好朋友的鼓动下,当咸丰皇帝下令征言时,曾国藩连上十四封奏章,希望整顿吏治、革除时弊、培养人才、训练军队,为国家做万一之想。最后一封奏章,更是直接批评咸丰帝的三l大缺点,惹得龙颜大怒,差点获罪。  曾国藩惹恼皇帝,既是他个人的书生血诚,也是他身后那一群人的书生血诚。他知道自己是在冒险,又不能不做:“官至二品,不为不尊,若于此时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刘蓉鼓励他说,你说了却不见效,不能以此来推卸责任,你是国家大臣,“不爱钱,不怕死”可表明你的志向,却不能尽大臣报国的忠心。罗泽南则说,有所畏惧,就不敢说,这是大臣贪恋权位的私心。在他们的鼓动下,曾国藩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大胆呈上了批评信。事后他自己也感到恐惧,过了一个月,跟咸丰皇帝表明心迹说,我“无朱云之廉正,徒学其狂;乏汲黯之忠诚,但师其憨”。  这些支持者,多数成为湘军集团的骨干分子。书生血诚是这个集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官逼民反,他痛恨这个东西,所以想整顿吏治,想为国为民,咸丰帝却不听,他们的一片血诚算是白费了。  就在这个时候,洪秀全造反了,他获得了新的机会。在湖南办团练,他不顾舆论,大肆杀人,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的血诚。在长沙练兵,不顾旁人指责,不管职权侵越,结果遭到士兵追杀。咸丰帝要他赶快出兵,去救援安徽,他三次都拒绝了,搞得皇帝大为不满。凡此种种,就是因为他的一片血诚,要报效国家,要感激朝廷,不怕负恶名,不怕担骂名,也不计个人利害得失。他还把这种血诚作为思想武器,灌输给那些朴实的农民,开创了为私人武装做政治思想教育的先例。  咸丰八年(1858),他从老家复出,仿佛变了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官都有了很大改变,处处忍让,委曲求全,完全不似先前的激进、暴躁。但他对清政府的看法,以及要竭尽自己一片血诚,都没有变化,因此能在六年之后,攻陷南京,使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太平天国失败之后一个月,即同治三年(1864)七月二十九日,他给皇上写了一个奏章,《遵旨查办道员禀讦知县讯明定议折》,全文八千三百字,是曾国藩传世的所有文章中最长的一篇。  他遵旨查办的,是一起以权谋私,公报私仇,官员内部相互倾轧的严重案件,涉案官吏多达数十人,一年前由沈葆桢报告朝廷,朝廷命令曾国藩复审,要他亲自提调人证卷宗,秉公办理。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才了结该案。由于案情复杂,涉案人员较多,都是官差,他不得不谨慎。正是为了把案件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把对涉案人员的处分及处分理由奏报明白,所以才花了一年时间,用八千三百字,对每一个涉案人员,如何处分,为何那么处分,都写得详实明白,有条有理。这么长的奏章,谁都读着发昏,也可知他所付出的心血。  ……

编辑推荐

  曾国藩从穷闭的农村走进京城,时满人当政,处处逆境,而十岁九迁,官居二品,已是不易。又以去职还乡的身份,募民勇而替制度之绿营,齐村蛮而扶将倾之大厦,将儒生而战百万之雄兵。当是时也,名不正,权不实,饷不足,朝野不予亲便,友朋不相就往,坚苦卓绝,一人而已。惟有气贯长虹,竭尽血诚,不计性命,报效愚忠一途也。连饮三番投江之恨,而能不舍其志,而能屡败屡战,而后渐趋渐强,逆境挺拔,勇猛精进,终于冬去春回,围九江,陷安庆,破金陵,军功卓著,万人瞩目矣。及至肃清海内,裁撤湘军,步圣人之大德,居功名于无形,朝野叹服,尽在规模远大、器识宏深之中也。已而倡西学,办洋务,师夷之长以自强,影响播及八十载,德行功名,可谓完满无缺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曾国藩成就大事十八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骗子的销售方式
  •   购买的时候,该书籍20元特价,同时购买了四本书准备圣诞节送人,货到之后,发现配送三本,唯独少了这本最需要的书籍,投诉多次,至今没有解决。理由是,当时没有货,请重新购买。我就不明白了,没货是不是要先知会我一下,另外的书还要不要发货?如果我不需要是不是该一并退款?
    目前书籍已经涨价至29元,重新购买这本书加上运费需要34元。客服昨天下午给我打电话,我说我诉求很低,不要求三倍赔付,只需要按照我购买的价格马上补货给我,客服说他处理不了,稍后让经理给我回复,我等到晚上十点半还是没有音讯,于是再次拨打电话,客服说这个时间经理不会给你打电话了,明天12点前联系你。为什么不能打电话不通知?这就是当当处理投诉的方式吗?
  •   书的内容一般.没太多可圈可点之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