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龙门书局 作者:程超泽 页数:224
前言
中国股市的长周期繁荣在2008年因为世界金融大危机而被非常规阻断。笔者认为,这一长周期繁荣将于2011年起作为一个牛熊临界重新开始繁荣。在熊牛交替的重要时刻,以什么样的视野和高度看待中国未来股市,将决定投资者今后的财富结果。我们非常相信,今后多空分歧将始终伴随大盘战战兢兢地前行,大成交,大震荡将是一种常态;随着大盘碎步盘升向上,市场投资者的心态矛盾也就加大。迷茫的不仅仅是散户,从每次基金年报、季报以及券商研究报告等中我们不难发现,机构对不断上行的大势时时保持着警惕,一方面,每次股价上行突破历史高位,抛盘就如潮水般涌出;另一方面,正在到来的长牛市车轮仍然滚滚向前,虽然震荡不断,但我们的“未来5年的牛步不会停歇”的观点将不会改变。 笔者想要告诉投资者的是,与其被大盘走势长期折磨得整天局促不安,毋宁“长痛不如短痛”,作一次“遵义会议”式的总结和沉淀;而沉淀则是为了更大踏步地走向“万里长征”。为此,建议投资者做如下几件事情。 1.将投资中国股市的思维不失时机地从熊市矫正到“中国超级长牛市”的正确轨道上来。中国证券市场经过2005-2007年底的历史性转折,其长期繁荣才刚刚开始。大牛市只是因为被突如其来的世界大危机撞了一下腰,而有所减缓、震动。中国经济未来的璀璨前景没有也不可能因为世界大危机而有任何改变,即使改变,也只是短暂的。 2.无论是美国股市,还是中国股市,所幸的是,发生在2008年的这类大危机从一个历史长河看总是一个例外,总是非常短暂。在大多数情况下,世界总是不断进步的,经济增长高潮迭起,股市也总呈现出线性向上发散的大趋势状态。我们可以发现,曲线尽管跌宕起伏,但总趋势是一直向上。按照著名道氏理论,只要“一浪高过一浪”就是牛市,因此按最长期趋势,我们得出重要结论:股票市场上只有牛市,没有熊市。 3.中国未来长牛市反映的是当下乃至未来中国经济的四大现象:一是人民币将长期升值是对中国股市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传导效应,即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资产的全面重估和整体升值。二是全球性资本充裕而引起的严重泛滥。世界金融大危机将流动性从危机深重的发达国家向经济仍然向好的金砖五国[注:“金砖五国”来源于英文BR:ICS一词,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因这五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一词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五国”],特别是向中国涌动。这种涌流的速度因为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而不断泛滥。三是股权分置改革给中国股市带来的巨大制度变迁效应,必然在未来中国股市运行中得到充分反映。四是对中国经济还将长期高速成长,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行业和上市企业绩效的大幅增长的预期,必然要给予中国崛起和中国脉动估值的高溢价,而估值的高溢价必然要反映在未来中国的股市里。上述四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与叠加效应,不仅是中国股市未来由熊转牛的主要原因,也将是中国股市走向超级长牛市的现实和潜在源泉。 4.在长牛市的思维模式下,坚决摒弃因为惧怕赔钱而轻率作出放弃中国长牛市投资的错误决策。以什么样的视野和高度去看待中国即将或者说正在扑面而来的新一轮大牛市,并将逐渐演变为你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的长牛市格局,将决定你今后财富的多少和生活的幸福程度。在长牛市和巨大财富效应面前,任何裹足不前和优柔寡断,都只会使你坐失一生最好的投资机遇。针对长牛市暴利机会显著增加的特点,操作策略上就要学会“贪”,要敢于追逐五成,翻倍,翻番,甚至翻10倍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从熊市的只追求一二成甚至更少的利润目标,大幅提升到长牛市的五成甚至一倍数倍的赢利目标。 但可惜的是,市场上有太多的投资者,甚至包括受投资者信赖的基金经理们,即便买到好股票,最多也只是赚两三成,甚至赚一成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早早地溜之大吉,入“宝山”仅捡“芝麻”而回。究其原因,关键还是以往熊市思路作祟:其一,怕亏钱的思想仍很严重,以至于有一点利润就十分满足,思想上也特别容易患得患失,特别怕纸上利润化为乌有,一有风吹草动就马上抛出,结果往往错失大行情、大牛市和长牛市给他们带来的大红利良机。 5.一旦认定中国股市长牛市格局,就要坚决做一个中国价值投资的麦田守望者,尽管守望是孤独的,有时甚至是十分磨人的。用巴菲特的投资眼光和选股原则,精选长牛市能获益十倍,甚至更多倍数的大牛股,然后在价格相对低估或调整市股价相对低点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坚决买进。一旦买人,就长久地照看并集中持有那几只股票。只要中国股市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保持投资组合至少几年不变。可能的话,持股越久越好。同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用平常心看待长牛市途中的任何涨涨跌跌,始终不被短期股价波动所左右。 6.如果坚决遵循价值投资理念,注重投资过程,享受长期成果,等到十年后,当我们站在中国股市的山峦之巅,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巅峰一刻,我们一定会庆幸,当年自己的投资正处在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发轫期和股市长牛市的底部,由于采用“坚决不离不弃”的富有远见的价值投资策略,我们手中的股票早已成倍、几倍、十几倍,甚至数十倍地增长,而今,自己也早已因为股价的倍乘效应而成为中国长牛市的赢家,正幸福快乐地生活着,享受着人生。 然而,长牛市里,就在少数投资人采用价值投资法则理念时,更多投资者却在规划其股票投资组合时所花的时间甚至还不如会一个客、做一顿饭、度一次假或买一件衣服的时间长。报纸杂志诸如“当前十大金股”等标题,轻而易举地就成功诱导短线投资大众做出轻率投资买卖的决定。市场分析师更是工于心计,让投资人换股票比换舞伴还快。而中国股市过去十多年来不断反复震荡的多空头市场氛围,早已使投资者形成了“短线投资”的单一思维模式,他们认为没有必要花更多时间去进行小心翼翼的股市研究,而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花钱将股票买人,等待短时间内股价上涨,然后获利了结。这种增长型投资法多年来在中国股市一直大行其道,配合增长型投资法的必然是各类小道消息、假信息、谣言的漫天飞舞。然而,就像人类所有的坏习惯可能导致不幸后果一样,由错误投资理念给中国投资者带来的金融悲剧在过去一再重演。更可悲的是,当灾难过后不久,投资者又故态复萌,很快忘记了刚发生过的金融悲剧,照样周而复始地从事新一轮的短线投资行为。 中国股市的投资理念太需要正本清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已在世界发达国家盛行的价值投资法则给中国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价值投资法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产于美国,由格雷厄姆创立,并由巴菲特集大成取得极大成功的一种投资哲学和投资策略。这一投资策略已是世界众多最伟大的投资大师,如沃伦·巴菲特、沃尔特·施洛斯、马里奥·嘉伯礼、迈克尔·普莱斯、约翰·内夫、约翰·坦普尔顿等屡试不爽的一种经典投资法则。 如何将价值投资法则简化,成功的捷径就是与成功的价值投资大师为伍。“与成功的投资者为伍”,这是沃伦·巴菲特的一句名言,也是罗伊·纽伯格的忠告。在我的这本书里,我将近几年来自己收集的世界上最享誉盛名的成功的十几位价值型投资大师的语录汇编成册,与读者共享大师的价值投资经验。他们的价值投资经验各式杂陈,大相异趣,却提供给我们不同的掘金思路和方法。 为了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不致枯燥乏味,我增加了每位大师的投资经历,这些经历用故事形式娓娓道来,和投资大师语录配置在一起,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本书一边通过对格雷厄姆、费雪、巴菲特、彼得·林奇、罗杰斯、索罗斯等故事的讲述,一边汇总了他们理解的价值投资定义与原理,他们各自不同的价值投资理念、风格以及投资策略,使本书成为较为系统完整总结国际级大师价值投资的一本定位和风格都很独特的图书。我相信,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一定会得到极大的启迪和收益,这也是本书编著的最终目的。 为了阅读和查考上的方便,本书按照每位大师的出生年份来作为编排,例如,伯纳德·巴鲁克出生于1870年,是本书投资大师中最早期的一位。第二位我们叙说的是杰西·利物莫,他出生于1877年,在我们目录排序上自然排在巴鲁克后面。以后的投资大师亦然,以此类推。 最后,请允许我转引用一段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语录作为本序的结束。林奇是众多投资人心目中的偶像,也是一位不论何时都能用简洁语句诲人不倦的语言大师。林奇说:“假如我有一块钱,把它给了你,那一块钱就变成了你的了。但假如我给你的是一种观念,则我们两人便同时拥有了它。”今天,我们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共同分享投资大师的理念和经验,然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我们各自的投资实践中。
内容概要
《投资大师经典智慧全集》用故事形式讲述彼得·林奇、格雷厄姆、费雪、巴菲特、罗杰斯、索罗斯等十几位世界顶级投资大师经典的投资理念、风格以及策略,看他们如何预测市场走势?如何在艰难时代赚取利润?让读者在轻松、生动的阅读中分享华尔街投资巨人的投资智慧,掌握通胀时代的投资法则。
《投资大师经典智慧全集》由程超泽编著。
作者简介
程超泽,198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社会学博士。1992~2003年任职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1998~2004年任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2004年移居澳大利亚,现任职《悉尼时报》财经主编。近年来已在国内外中英文杂志上发表40余篇论文,出版13本专著。代表作有:《走出山坳的中国》《中国人口增长的多重危机》《世纪之争——中国: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亚洲怎么了:亚洲金融风暴全景透视》《第四次浪潮——全球资本一体化》《中国经济:崩溃还是成长?》《中国经济:增长的极限》《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起点上》《大财五年:你一生中最好的投资机会》《警惕!中国式股市大崩盘》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投资大师——伯纳德·巴鲁克
第二章 百年美股第一人——杰西·利物莫
第三章 传奇金融预测家——威廉·江恩
第四章 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
第五章 成长投资之父——托马斯·罗威·普莱斯
第六章 世纪长寿炒股赢家——罗伊·纽伯格
第七章 成长型投资大师——菲利普·费雪
第八章 全球投资之父——约翰·邓普顿
第九章 最后的秘密武器——查理·芒格
第十章 指数基金教父——约翰·伯格尔
第十一章 股神——沃伦·巴菲特
第十二章 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
第十三章 市盈率鼻祖——约翰·内夫
第十四章 美国式传奇——威廉·欧奈尔
第十五章 最富远见的国际投资家——杰姆·罗杰斯
第十六章 最具传奇色彩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
第十七章 高买更高卖——大卫·雷恩
章节摘录
1877年7月26日,杰西·利物莫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家境穷寒,父亲在新英格兰务农为生,生活现状不能满足年幼的杰西。父亲要他辍学,子承父业,才14岁的他就毅然离家远走高飞。他起程前往波士顿,口袋里只揣着母亲给的几块钱。 在潘伟伯公司(Payne Webber)他找到一份抄黑板的差事,工资微薄,每星期才6美元。潘伟伯雇有行情收报员,坐在营业厅,行情收报机的股票报价一进来,就得尽快扯开嗓门大喊。利物莫的新工作是一听到报价喊出,赶紧将数字抄写在大黑板上。黑板盖满了这家经纪公司的整个墙面。 利物莫在学校时数学就很好,华尔街的报价行情正好投其所好,尽可发挥所长。他天赋异禀,数字过目。不忘,有如相片般牢记脑海。其实,小时候在学校,他一年就念完三年的数学课程。他趁在潘伟伯上班之便记住了各种股票价格和代号。他贪婪地研读行情,全神贯注紧盯着报价纸带。他也开始做笔记,把抄黑板时抄到的数字记下来,而且很快就发现,里面有一些形态跃然纸上。他在像日记般的笔记簿里记下几千笔价格变动,埋首研读它们,寻找那些特殊的形态。由此可见,15岁那年,利物莫已经能十分认真地研究股票形态和价格变化。“在职训练”让他目睹股市里的交投活动以及人们是如何参与市场的。他注意到,大部分人的行为举止乱无章法,不照一定规则或既定计划去做,也不肯下工夫研究股市和走势,所以投资股市稳赔不赚。 他是和朋友一起做的第一笔交易。他们凑了5美元买了百灵顿股票,因为利物莫的朋友认为这只股票会涨。他们在一家空壳证券商下单买卖。空壳证券商很适合拿小钱去投机。投机客基本上是赌股价下一步往哪里走。也就是说,这是非常短线的操作,万一股价走势对你不利,赔掉10%之后,你会遭到断头噩运。这等于是实施10%保证金的规定。利物莫因此养成习惯,在操作生涯的大部分时候都严格恪守认赔出场守则。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经验的累积,他更上一层楼,能在损失不到10%的时候就断然认赔出场。 投资百灵顿之前,利物莫就查了他们最近的交易形态,相信价格一定会上涨。他在15岁第一次买卖股票,最后分到3012美元利润。他继续在空壳证券商交易。16岁时,靠交易股票赚到的钱已经多于潘伟伯给他的工资,于是他辞掉工作,开始全心全力在空壳证券商进行股票交易。 利物莫赚进很多钱,损害到空壳证券商的利润。20岁那年,波士顿和纽约两地的空壳证券商都下达禁足令,不准他进场买卖。但他依然来回涉足两地的空壳证券商,如果在某座城市被发现,就跳到另一座城市去操作。由于操作十分成功,有人称他是“拼命三郎”。空壳证券商不想和他扯上关系,更不希望看到他用赢钱的操作手法从他们那里不断把钱掏走。 此时的利物莫踌躇满志,决定前往纽约,操作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股票。毕竟,那里是群英荟萃之地,他准备在这个广阔天地里一试身手。他选了一家经纪公司开立账户,用2500美元当本钱。以前在空壳证券商操作股票的账户里资金一度高达一万美元,好不容易赚来的利润慢慢赔掉,利物莫终于尝到投机苦头,也从中知晓操作不见得一直那么容易。因此他开始分析自己哪些错误是造成亏损的原因。分析自身过去犯下的错误,是利物莫十分重要的成功特质。利物莫在第一阶段的分析期间,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他性子急,老认为非进场操作不可。急性子到了市场,往往一冲动就忍不住要操作,却很少获利。他为这个错误付出了惨痛代价。直到今天,我们市场上的许多投资人还在犯着和利物莫早年犯的相同的错误。 但早年的利物莫懂得不断学习,他发现,在股票市场中失去耐性,是一个人所能犯的最大错误之一。从经验中他学会了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他用心观察,所以对自己的判断满怀信心,也不会因为市场经常发生小波动而分心。经验日积月累,他的策略也开始开花结果。到30岁,操作起来已更为得心应手。这时,他发展出试探性操作策略。试探性操作策略是在操作之初先建立小部位,如果操作顺利,只要走势往他预期的方向行进,就继续加码买进(或者放空)更多股票。这即是他的金字塔操作策略。P12-14
编辑推荐
程超泽编著的这本《投资大师经典智慧全集》一边通过对格雷厄姆、费雪、巴菲特、彼得·林奇、罗杰斯、索罗斯等故事的讲述,一边汇总了他们理解的价值投资定义与原理,他们各自不同的价值投资理念、风格以及投资策略,使本书成为较为系统完整总结国际级大师价值投资的一本定位和风格都很独特的图书。相信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一定会得到极大的启迪和收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