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龙门书局 作者:岳贤伦 页数:226
前言
序 别让您的爱成为一种负担 据媒体报道,甘肃榆中四中初二学生娜娜因为英语单元测试没考好,被英语老师叫到办公室,用一尺长的板子打了一顿,腿上出现许多瘀青。回家后,娜娜一直情绪低落,晚上睡觉时还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第二天,娜娜就说不想去上学了,后来发展到大喊大闹,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一开始,娜娜的母亲王女士觉得老师也是为了孩子好,没太当回事儿,等到娜娜精神异常时才意识到出问题了。2009年11月,她带娜娜去兰州大学第二人民医院检查。结果,娜娜被查出患有精神分裂症!经鉴定,这与老师的体罚有着直接的关系。 于是,王女士找学校理论,希望能为孩子讨个说法。但是学校给的答复和王女士之前的想法一样:老师并无恶意,初衷还是为了孩子好! 为了孩子好,就可以不管方法正确与否吗? 官员大搞形象工程,浪费税纳人的钱,可是追究的时候,他一样会说,他是为了当地经济好;护士不懂医学,就会帮倒忙,延误伤病者的治疗,可是她又何尝不是为了病人好?君不见。2010年7月份,深圳就有一名孕妇在产下男婴后,肛门被缝线了。其丈夫怀疑助产士因索要红包不成,伺机报复。可是医院方面是怎么答复的?助产士称,她见产妇有痔疮,便顺手给她做了个免费手术!一言以蔽之,我这还不是为了病人好? 如果只问动机、不问方法,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放弃对许多悲剧的追究和反思了?司机酒后驾驶,意外撞死了人,难道他不想避开这种不幸吗?回到教育本身,如果这个道理行得通,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责怪孩子甚至体罚孩子呢7难道孩子不想门门考满分吗?难道孩子不想成为伙伴中最优秀的那一个吗?难道孩子拆玩具,就是为了跟家长对着干?恐怕都不见得吧。 教育是个技术活儿,一样忽略不得方法,否则,家长的爱就会成为孩子的负担。我看到好些家长含辛茹苦、起早摸黑的,自己吃得普通,穿得普通,却拼命给孩子买名牌衣服、鞋子,甚至给他“配备”最时尚的手机、MP4。但是,孩子的成绩一样上不去不说,有时候还”叛逆”得很。最后,家长生气地骂道:”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呢?” 您以为这样说,孩子就会领情了吗?恐怕也不见得。 不是每一个付出,都会有回报;也不是每一份关爱,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为什么大人这么辛苦,孩子还很不“懂事”?其实,答案很简单,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您用错误的方式爱孩子,孩子自然也会用错误的方式理解您、回应您。 有感于此,我摘选了60个典型案例,以孩子给爸妈写信的方式带出问题,并结合我的工作与研究心得,与您共同探讨育儿的点滴心得。倾听这些孩子的心声,说不定里面就有您孩子的身影;交流爱孩子的方式,总有一个方法能帮您解决教育难题。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孩子更可怜。孩子的心,您要听听。爱孩子,永远不过时,但前提是一定得以正确的方式!您,做到了吗? 岳贤伦 2010年11月22日
内容概要
官员不懂经济,就会好心办坏事,浪费纳税人的钱;
护士不懂医学,就会帮倒忙,延误伤病者的治疗;
父母不懂教育,就会把爱变成一种负担。
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 “我每天起早摸黑的,都是为了谁?”
可是方式不对,你就是再爱他,他也感受不到温暖。
倾听60个孩子的心声,里面说不定就有你孩子的身影。
交流爱孩子的方式,总有一个方法能帮你解决教育难题。
作者简介
作者岳贤伦,笔名西岳,长年从事教育工作和理论研究。 另著有《抓住孩子成长的8大关键期》、《哈佛家训:情商版》、《一句话改变孩子一生》、《12岁前,习惯决定孩子一生》、《爱的教育(亲子互动版)》等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尊重,对待孩子就要像对自己一样
第1封信:不要再偷看我的日记
第2封信:给我留点儿面子,行吗
第3封信:请您尊重我的理想,好吗
第4封信:我想按我自己的兴趣学习
第5封信:我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第6封信:凡事请跟我商量一下
第7封信:别拿我的秘密不当一回事
第8封信:我强烈请求您尊重我的朋友
第9封信:别用命令的方式和我讲话
第10封信: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
第11封信:请站在我的角度上看问题
第二章 激励,恨铁不成钢不如把孩子炼成钢
第12封信:请您也赞赏我吧
第13封信:您不嘲讽我,我可以做得更好
第14封信:别用“没出息”来打击我
第15封信:您怎么总是给我泼冷水啊
第16封信:我真的是个笨蛋吗
第17封信:我能拿第一,主要是我的努力
第18封信:不要拿我的成绩跟别人比
第19封信:我不想做您眼中的天才
第20封信:您为什么反对我当班干部呢
第21封信:我也不想做事磨蹭
第三章 放手,线放得越长他会飞得越高
第22封信:我不想要您给我安排的时间表
第23封信:我不想做您的小木偶
第24封信:请留给我独处的时间
第25封信:妈妈,您不要只盯着我的分数
第26封信:我不是做习题的机器人
第27封信:我真的好想看看课外书
第28封信:难道学习之余,我就不能玩会儿吗
第29封信:我也想看会儿电视
第30封信:怕我受伤,就不让我踢球吗
第31封信:我不想做温室里的花朵
第32封信:不要禁止我和男生做朋友
第33封信:不要总是监督我
第34封信:请您不要再干涉我穿衣服
第四章 引导,治水——疏通比堵截更有效
第35封信:请别再干涉我花零用钱
第36封信:您怎么可以禁止我上网呢
第37封信:您为什么阻止我和同学去攀岩呢
第38封信:您的诺言何时兑现
第39封信:您怎么言行不一呢
第40封信:我该听爸爸的,还是该听妈妈的
第41封信:请相信我不是爱撒谎的坏孩子
第42封信:您一直唠叨我,我真受不了
第43封信:妈妈,我“懒”都是您给惯的
第44封信:请用实际行动支持我
第五章 包容,用最博大的心容纳最难容的错
第45封信:妈妈,请您包容我的不足
第46封信:妈妈,请您宽容我的错误
第47封信:您怎么一天到晚老指责我呢
第48封信:我不是故意想把遥控器弄坏
第49封信:难道您就不能给我解释的机会吗
第50封信:我跟您“顶嘴”并不是不尊重您
第六章 关爱,给稚嫩的心一缕温暖的阳光
第51封信:我想有个温暖的家
第52封信:我只是想让您多陪陪我
第53封信:您情绪不好,不要拿我出气
第54封信:请别再用语言威胁我
第55封信:打我是为我好吗
第56封信:妈妈,请您给我哭的权利吧
第57封信:我想跟您好好谈一谈
第58封信:别让“好孩子”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第59封信:请您加入我的爱心行动
第60封信:让我在爸爸妈妈之间做选择有意思吗
章节摘录
版权页:这时候的家长,不妨对孩子表明立场,表示尊重孩子的隐私,并协助保护孩子的个人空间,减少孩子的疑虑、不安,使孩子信任家长,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尊重,从敲门开始尊重孩子的隐私,可以表现为更多的细节,如:父母进入子女的房间应该先敲门;不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整理或移动孩子的物品事先征求孩子的同意,等等。这些细节,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被当做大人一样的尊重。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进入孩子的房间也需要敲门。家长经常告诫子女进入别人的房间要敲门,但是父母进入孩子的房间却很少敲门。当孩子还处在婴儿期的时候,孩子的所有事都是父母决定的。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不以身作则,孩子又怎么能在父母的引领下养成好的习惯呢?守护孩子不如培养他的独立意识有的家长在知道孩子有小秘密后,心理落差很大,认为孩子已经不把自己当“守护神”了,孩子已经不再是父母臂弯里的小宝宝了。其实,孩子有了小秘密,正是孩子长大了的表现。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沟通,试着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并且要相信孩子,理解和包容孩子在成长中的稚嫩做法。父母应引导孩子积极地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孩子树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让孩子在问题中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应该以孩子的朋友的姿态出现,不能采用发号施令的方式,一定要让孩子在融洽的气氛中放松身心,与父母进行心灵的交流。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有的家长认为,“食不言,寝不语”,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进餐习惯,禁止孩子在餐桌上说话。往往是孩子兴致刚起,就被父母责备的眼神打压了下去。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就这么丢失了。所以说,吃饭时也要增进父母孩子之间的感情。书中的观点很切合现在的家庭,父母虽然忙,但和孩子的沟通不能少。 ——草帽鱼 孩子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孩子还不肯领情,为什么还出了如此的差错?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很迷惑,为什么有的孩子先天都很正常,越到后来越是出现各种问题?看到这本书我才明白为问题的症结所在。 ——胡同2号 一些家教专家说过,为人父母是天下最难做的职业。之所以说难做,是因为年轻的父母,都想做个好父母,做个称职的父母的,却偏偏做不好。其实这也难怪,人生第一次当父母,哪有第一次就做得完美的呢?既然是第一次当父母,还为什么不借鉴、学习他人的经验,不来认真了解孩子的心声呢? ——嘎嘎美梦 孩子的成长教育,是不可逆转的,当初没有教育好,后面想要转变过来,是要付出上百倍的努力的。如果年轻的父母们,早早地从他人那里,从书本中学到这些知识,了解孩子的想法,用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顺应孩子的天性做出正确的处理,换个方式爱孩子,大概事情就会很不一样吧。 ——我是河东狮
编辑推荐
《妈妈,请换个方式爱我:孩子写给父母的60封信》:有付出,未必有回报。有关爱,未必有温暖。60封信,60个苦恼的孩子,还有60个爱子心切的父母。用他们的成败经验告诉我们一句很简单的话:不要让您的爱成为孩子的负担!知名教育品牌“孟母堂”隆重推荐!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走千里儿不愁。真的是孩子不孝顺,不懂父母的爱吗?恐怕未必。只是双方表达爱的方式不同罢了。孩子的错都是父母的错。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他们受到了不幸的教育。家长只问分数好不好,不管孩子心情糟不糟;恰似农民种庄稼,只问庄稼高不高,不管叶子黄不黄。要学会真诚地赞美孩子,而不是像对宠物一样说句“你真聪明”。家长认为“食不言,寝不语”,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进餐习惯,禁止孩子在餐桌上说话。往往是孩子兴致刚起,就被父母责备的眼神打压了下去。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就这么丢失了。生活中,妈妈常常对着看电视的孩子大喊:“别看了!赶紧写作业去!”或者想让孩子帮忙时.就会喊:“xxx,快去把拖鞋给我拿来!”在这种命令的口气下,孩子只有服从和执行的份儿了。其实,妈妈的这种表现是把孩子当做了自己的一件私人物品,没有把孩子当做平等的对象来看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