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郑杭生、 等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08出版) 作者:郑杭生
内容概要
《"大民政"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夯实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基础的"北京经验"》阐述了作为“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经验”以“民生为重”的核心主旨,确立和型塑自己在全球城市中的高端形态,迈向世界性国际化大都市过程的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核心内涵、独特品质和实践方向。
作者简介
郑杭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规划和评审组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高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等。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社会学系第一任主任,副校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评审组成员和召集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教材编写组第一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等项目多项,出版著作和教材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约300篇。着重研究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迄今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有: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等。1991年10月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入选“2007(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505名学者名单。2009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50名之一。
书籍目录
前言 民生为重造福于民的体制创新探索——从社会学视角解读“大民政”的本质和重大意义 小引 什么是“大民政”和“大民政格局”一、“大民政”——现阶段中国特色现代民政的艰辛探索 第一,从过程来看,“人民政”是对推进现代民政的艰辛探索 第二,从本质来看,“大民政”是对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艰辛探索 二、“大民政”——从原有社会管理体制转向新型体制的不懈努力 第一,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相结合 第二,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第三,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第四,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第五,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第六,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三、“大民政”——从社会成员无感增长转向有感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大民政”——夯实世界城市建设基础的北京经验的生动体现 五、“大民政”——促进“国家与社会”新型关系建构的有力抓手上篇 核心研究报告 导语 “民生北京”“福利北京”与中国未来的一种对话——社会学视野下的“大民政”及“北京经验”一、在“大民政”中与“北京经验”不期而遇 二、“北京经验”:独特品质、核心内涵和实践取向 三、“大民政”与迈向世界性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 四、“大民政”与“民生北京”、“福利北京”五、“大民政”与“小康之后”的深思、期待和抱负 第一章“大民政”与迈向世界城市的“北京经验” 小引 世界社会保障和福利发展视野中的北京“大民政” 一、社会转型与保障和福利:另一个视野中的“现代故事” (一)从济贫到保障:西方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初期 (二)贝弗里奇报告:“福利国家”的第一步 (三)另一个进程:作为社会权利的保障和福利 (四)福利国家的危机与历史的迂回 二、西方社会保障福利制度演变过程的内在悖理 (一)效率还是公平:市场化经济始终的困扰 (二)不平等的合理化:保障福利制度与社会分层结构 (三)商品化一非商品化一再商品化:社会保障福利的演进 (四)所享与所得:福利的普惠承诺和国家的有限能力 (五)不等价的世界体系交换与社会福利的世界格局 三、“人民政”三问:Why?What?How?(一)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民政”(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民政”(三)我们怎样构建“大民政”第二章 北京“大民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一、北京“大民政”初澜 (一)北京“大民政”研究的双重意涵(二)回眸“大民政”理念的提出(三)2008年的北京记忆二、北京“大民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一)问道新途:“人民政”理念的确定 (二)革新传统:从补缺救助走向普惠民生 (三)民生主轴: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人民政” (四)制度建设:不断九级版的“大民政” (五)“大民政”的传播扩散:叩响“福利北京”的大门 (六)北京“人民政”的最新动态 三、走向成熟的“中国经验”:北京“大民政”的价值意涵 (一)“大民政”的基本內涵 (二)“大民政”的价值意涵 四、民生唯重与科学发展:“大民政”的时代精神 (一)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初级发展走向科学发展 (二)民政理念的现代化:历史拐点上的中国社会 (三)民政视野的现代化:作为社会权利的福利 (四)民政方略的现代化:为民之政的一场变革 五、讨论:发展、适度、从容 ——“大民政”的中国智慧和持久活力 (一)积极和主动的发展 (二)动态和可控的适度 (三)自我调节的节律从容 第三章 “大民政”与构建“国家一社会”新型关系 一、“大民政”蕴含的理论与方法论意义 (一)“人民政”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 (二)“大民政”中的“个体与整体”关系 (三)“人民政”中的“社会与国家”关系 二、从“大民政”看“国家一社会”的中国理念 (一)“国家一社会”的中国理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 (二)中国传统福利保障体系中的“国家一社会” (三)“人民政”中的国家责任与社会力量 三、“大民政”与“政府—市场—社会”的合作三维 (一)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方式及其困扰 (二)“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应对“失灵” 四、“政府—企业—社会”关系的中国探索 (一)“政府—企业—社会”的有效合作 (二)“政府—企业—社会”:社会保障福利的三维复合体 (三)“政府—企业—社会”的不同作用及其局限 (四)“大民政”表达的“北京经验”:民生经济,责任政府,互助社会 五、讨论:“大民政”彰显的“国家—社会”新型关系 (一)现代民政:“国家—社会”新型关系的产物 (二)“政府—市场—社会”:避免越位与缺位 (三)“大民政”的公平正义新意涵 第四章 “大民政”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大民政”的体制制度转变与技术创新 一、从社会资源到民生资源:现代民政的立足点 (一)社会资源:“政府—市场—社会”合作关系的聚焦点 (二)“大民政”的现实议题:社会资源的开发汲取与优化配置 (三)“大民政”与社会资源向民生资源的转变 二、民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大民政”的结构协调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大民政”的制度完善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大民政”的机制联动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大民政”的功能互补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小结 三、“大民政”的民生服务技术创新 (一)“大民政”的技术创新意义 (二)“大民政”的技术创新实践 (三)“大民政”的技术创新平台 (四)“大民政”的技术创新与民生资源的社区化配置 (五)民政技术创新案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四、讨论:“大民政”的制度和技术创新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下篇 专题研究报告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导语 “民生北京”“福利北京”与中国未来的一种对话 ——社会学视野下的“大民政”及“北京经验” 大约自2006年始,对“中国经验”的研究和探索在郑杭生教授率领的学术团队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性内容。在此后的连续几年中,这支团队行行重重、步履匆匆,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不同城市和社区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调研。在这样的过程中,面对如此众多的具有地方气息、本土色彩的实地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点状截面和持续时段的双重把握,一个个“那里”也转变为了“这里”,原本陌生的经验逐渐成为了亲熟的体验。在这种连续的和不断扩展的实地调查中,“中国经验”渐渐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激发、创意、构造以及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也因如此,努力理解并着力显现“中国经验”的全景,成为这个团队进行学术思考和创新的一个动力来源。 一、在“大民政”中与“北京经验”不期而遇 2010年9月,在这个持续的学术行程中,我们再一次幸运地“不期而遇”——北京“大民政”经验闯入了我们的研究视域。与以往的研究经历相比,这次遭遇了引起的内心反响既有相似,但更有不同。如果说“郑州经验”展示了社区建设这项世纪性的“建设性工程”,如何垒起基层平安的点点基石,浇注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深圳经验”通过多方面的制度创新实践,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新型现代社区的独特风格;而“杭州经验”以其日常生活的生动与淡定品质,对人生和人性的精彩与精致体悟,以及厚重底蕴和深沉活力给人震撼性的感受,等等。那么,迄今为止,“大民政”所展现的“北京经验”则是全新的——这是我们首次遇到的来自部门的“中国经验”,或者说,这是我们记人“中国经验”并进行研究的第一个部门经验案例。 对“中国经验”认知的更新,深化了和扩展了我们对“中国经验”的理解。此前,对于什么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这一问题,郑杭生教授做了这样的思考:“中国经验”、“中国模式”是中国社会上下结合、共同探索、互动创新的结果,其中三个层次的相互推进十分明显:既有中央“自上而下”的推进,又有基层“自下而上”的推动,还有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连接上下的促进。这三个层次,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共同创作、不断完善,融合成具有独特气派、独特风格、又有某种普遍意义的“中国经验”。这里,地方经验、基层经验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经验”一个个亮点、一个个支点,共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社会主义历程的一个个轨迹点、成长点。显然,在整个“中国经验”中,地方经验、基层经验和部门经验都有着重要的位置。然而,在我们多年的研究中,还没有遇到能够成为典型的部门经验案例。也因如此,“大民政”所表现的“北京经验”可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弥补,它为我们的研究注入了全新的内容。
编辑推荐
《"大民政"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夯实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基础的"北京经验"》编辑推荐:北京乃至全国民生和社会建设领域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件大事,更是民政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方面的一件幸事。大民政理论作为民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政王作创新的璀璨结晶,又是民政文化繁荣的思想基础;既是新时期首都民政实践的思想引领,又是首都民政文化发展的灵魂所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