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社区治理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吴群刚,孙志祥 著  页数:26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在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变迁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对社区管理的传统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新型体制的形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现实条件。吴群刚编著的《中国式社区治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在考察中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历史变革的基础上,分析了“单位制——街居制——社区制”的变迁关系,探讨了形成目前社区治理“困境”的主要表象及其深层次的原因,认为要把社区建设成为以认同感为纽带、居民和谐共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需要依托内源性的、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必须坚持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先导,以社区民主自治机制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作用,在宏观层面,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居民自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在微观层面,理顺和规范社区组织体系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建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最后,基于社区复合治理结构的构建和社区PPNP(Public-Private-Nonprofits Partnerships)模式的应用,从北京的实践出发,探讨了相应的公共政策取向和实证样本。

作者简介

  吴群刚  1974年4月生.浙江义乌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高级政工师。曾任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北京市社会办副主任等职,现任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香港政策研究所(HKPRl)兼职研究员、北京市人口学会常务理事。本职之余,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发表论著40余篇(部),相关成果曾获得北京市局级领导干部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2006、2008)、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等奖励。  孙志祥  1973年9月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社会学博士。曾任北京市民政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等职务,现任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没工作办公室社区建没处处长,北京市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一长期从事社区建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发表及出版论著30多篇(部)。

书籍目录

1 导论1.1 社区的初始含义1.2 社区概念的泛化与辨析1.3 作为地域性构成单元的社区1.4 社区建设的提出1.5 社区治理的兴起1.6 中国式社区治理:探索与实践2 社区治理结构的变迁2.1 基层社会管理的历史线索2.1.1 秦汉时期的基层社会组织2.1.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基层社会组织2.1.3 宋代至民国时期的基层社会组织2.2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社区的变迁和转型2.2.1 “街居制”与“单位制”的形成和各自发展阶段(1949——1958)2.2.2 “单位制”全面膨胀、“街居制”高度萎缩阶段(1958——1976)2.2.3 “单位制”逐渐解体、“街居制”逐步恢复和“社区制”萌芽发育阶段(1976——1999)2.2.4 社区制的探索发展阶段(2000至今)2.3 延伸性讨论3 社区复合治理的起点3.1 社区建设的现实困境3.1.1 管理主体单一化3.1.2 管理机制行政化3.1.3 社区自治浅层化3.1.4 社区参与初级化3.1.5 支撑体系薄弱化3.1.6 发展水平非均衡化3.1.7 工?队伍低度专业化3.2 延伸性讨论4 社区复合治理的逻辑4.1 治理的汉语语境4.2 社区治理4.2.1 社区治理的提出4.2.2 国家与社会理论视角中的社区治理4.2.3 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社区治理模式分析4.2.4 延伸性讨论4.3 社区复合治理4.3.1 社区复合治理的定义4.3.2 社区复合治理的本质4.3.3 社区复合治理的特点4.3.4 延伸性讨论5 作为复合治理维度的社区服务平台5.1 社区服务平台设置分析5.1.1 社区服务平台的产生5.1.2 不同类型的比较分析5.2 北京市社区服务平台设置现状5.2.1 东城做法5.2.2 西城做法5.2.3 朝阳做法5.2.4 东城、西城和朝阳做法的异同5.3 作为治理维度的服务平台设计5.3.1 设计时机的选择5.3.2 新型社区服务平台的目标模式5.3.3 分析与建议6 基于社区复合治理的政策取向6.1 政策目标的确定6.2 政策方案的设计6.2.1 规范社区服务站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承接6.2.2 规范社区工作职能,实现社区治理主体的适度分化6.2.3 规范社区运行机制,实现社区治理关系的有效互动6.2.4 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6.2.5 规范社区工作者管理,实现社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6.2.6 规范社区基础设施配置,实现社区硬件建设水平的提高6.2.7 规范社区经费投入,实现社区建设资金保障的制度化7 典型样本:社区复合治理的个案7.1 区县层次的样本:朝阳区构建社区复合治理结构的探索7.2 街道层次的样本: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建设“1510便利生活服务圈”7.3 社区层次的样本:海淀区华清园社区的“三化”案例8 结论附录 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基于中长期规划的视角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 导论  从德国社会学大师滕尼斯1887年在其代表作《社区与社会》(也译作《共同体与社会》,或《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①到1933年费孝通和燕京大学的几个同学在翻译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的社会学论文时,第一次将英文“Community”译为“社区”.②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社区”在我国只是一个学术概念,了解、关注它的人基本上仅限于从事社区研究的少数学者。“社区”概念诞生100年后的1986年,民政部首次把“社区”一词引入实际工作当中,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开展城市社区服务,“社区”开始从学术领域进入公共政策领域。①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社区服务”逐步延伸扩展为“社区建设”。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后,全国兴起了“社区建设热”,城市社区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国广泛推进。完善的社区建设和丰富的社区生活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这个国家的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社区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社区从一个书斋概念变成政府的政策实践,进而变成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理念,到现在已经开始逐步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方式,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在举国上下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的形势下,包括北京市在内的许多城市的社区建设工作都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着许多深层的矛盾与问题,必须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推动社区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梳理和审视“社区”、“社区建设”等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发展过程,非常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社区建设的本质,进而更加正确地把握社区建设发展的规律。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成员获取公共服务的重要场所,也是我们组织动员社会工作的主阵地,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首先是要打牢社区这个基础。吴群刚、孙志祥同志的新作,结合工作实践对此进行了富有创见的思考和总结。希望本书的研究能够引起对社区建设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讨论,动员社会各方,共同为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 梁伟  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徙和城市化的社会转型过程,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实现旨在良治的社区治理是前所未有的伟大社会实践和社会创新。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社区建设又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性任务。作者在亲自参与和积极推动北京市社区建设的实践中,认真总结了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区治理模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特征,比较了不同的社区管理典型案例和启示,精心设计了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提供了特大型城市组织和实施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主要经验和具体做法,是一部可为全国各地社区建设所学习、所借鉴、所分享的集理论与经验的智慧之作,也是一部可供几百万社会工作者提高专业素养的必读之书。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胡鞍钢  在转型时期,社区建设面临着"在陌生人世界中构建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共同体"和"在价值开放多元的环境中构建社会认同度高的意义共同体"两大挑战。本书将"治理"理念与中国社区建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对基层社会应对这两大挑战而进行的服务管理创新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强烈感受到,在理念和思路上领先的"中国式社区治理"一路走来,汇成了思想和实践的创新积淀,已然成为整个"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亮丽的一个篇章,应当在整个中国经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郑杭生

编辑推荐

  吴群刚编著的《中国式社区治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在考察中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历史变革的基础上,分析了“单位制——街居制——社区制”的变迁关系,探讨了形成目前社区治理“困境”的主要表象及其深层次的原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式社区治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