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杨光奇 页数:302
前言
我家上人五世祖飞仙公朱炎昭,在豫东南、皖西北一带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不论军政要人,绅士老财,还是荒野老农,皆知仙公“朱老怪”,流传着他的很多故事。直到今日,依然有老人能熟记其诗,而收藏朱氏书画者更是遍布中原,这是令人颇感欣慰之处。我在十二三岁时,恰值“文化大革命”,我的家乡——阜南县朱寨镇,有飞仙公倾一生积蓄重修的“颖州朱家祠堂”,占地十多亩,并置祭田一百五十亩,煊赫一时,震惊四圩八乡。祠堂为古式建筑,青砖灰瓦,飞檐翘角,五开三进,中通道直,气势宏阔。历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没有损其毫毛,没想到1966年却遭到“红羊之劫”。我从小喜爱书画,红卫兵将祠堂里书画掠去焚烧。其中一幅中堂画是仙公手笔,我强行夺下,可惜楹联却被他们烧了,此事对我触动很大,至今清楚地记得联语的内容:“闲移画舫破山影,高卷珠廉延月明”。舟动山移,篇卷月明,诗意何等美妙。毁房扒屋烧字画,这惊心的一幕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从此我对五世祖更加敬仰,对其字画弥足珍爱,对其片纸只字,哪怕一首小诗都视若珍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仙公的诗书绘画造诣精深,不同凡响。为此我与父亲朱宗会开始收藏仙祖文物的漫长之路。
内容概要
在朱氏先人中,有朱元璋那样叱咤风云,开一代帝业的大英雄;有朱熹那样集儒学大成,开理学先河的圣哲。他们名垂青史,影响深远,让朱氏后人为之骄傲和自豪。在历史长河中,补不足在某一领域颇有建树,在某一时段、区域功业昭彰,贤声久传于民间的朱氏先贤。《江淮才子朱炎昭》的主人公——清末文举朱炎昭,就是位在豫皖交界的广泛区域,享有盛名,民间口碑相传的贤者。 朱炎昭本家五世孙朱洪勤先生,十几年来跋涉千山万水,尝尽千辛万苦,收集整理出散逸在民间的朱炎昭的相关资料。杨光奇先生依据这些资料,精心创作了《江淮才子朱炎昭》这部传记性小说。作品以白描、直叙的手法,勾勒出生于封建末世、挣扎于社会底层的“草根圣贤”朱炎昭的曲折人生。拜读完小说书稿,掩卷静坐,不禁回肠荡气,百感杂陈。前辈朱炎昭,出身寒微。灾祸频袭,却能安贫乐道,饱读诗书,胸怀大志。“得遂男儿慷慨志”,“直待扶摇三万里”,即是其胸中宏愿的迸发。“前生我是石,曾经娲皇炼。业已补青天,剩下者一片。”在封建社会没落腐败至极,国家濒危之时,他以补天之石自喻,志在匡扶世事,拯救天下黎民。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社会黑暗到极点的背景下,一介贫儒受腐朽势力挤压,生且艰难,何能救世?终归壮志难酬。叹息之余,而敬佩欣慰的是:他“坚心瘦骨有贞操”,不向黑暗势力低头,不与腐败世俗合流,别辟蹊径,展吐心意。救世无力,而倾情于教书育人,刻苦治学。
作者简介
杨光奇(1951——),河南郸城人。曾在省及国家级刊物发表文学作晶四百余篇,二百余万字。其中小说《亲人》、《老槐树下》、《画妖》分别获省、市优秀佳作奖;报告文学《为了六十五万妇女儿童》、《七彩人生》、《再生的力量》、《明珠璀璨》分别获“当代人”、“宋河杯”一、二等奖;新故事《耿老大买马》、《宝盒案》分别扶省、市优秀作品奖;其代表作长篇小说《一个农民的儿子》,受到广泛好评。朱洪勤。大专文化,经济师,安徽阜南县朱寨镇人,飞仙朱炎昭五世孙。现就职于淮北矿业集团运销处。业余酷爱收藏与著书。现收藏有先祖朱炎昭书画作品六十余件(套)和《飞仙东游记》《蔬香阁诗草》等手稿,曾主编《清代文举朱炎昭》、《安徽省各地方言大全》等书。并协助出版发行纪实性小说《江淮才子朱炎昭》一书。
书籍目录
前言序言永远怀念五世祖飞仙公——纪念朱炎昭诞辰一百七十八周年第一章 灾荒岁月苦匝地兵乱时日奈何天第二章 马蹄踏塌旧石桥儿女痛悲小泉河第三章 堤陵葬别老娘亲荒寺跪拜二郎神第四章 孤儿避兵颍州城飞仙题诗环翠亭第五章 兄栖太和妹涡阳烽烟一惊两牵肠第六章 群丑獗狂大池边弱生救女深水潭第七章 于庄卜卦李半仙杏店拜父朱启元第八章 篱下三年无闲日床头百天有孝子……
章节摘录
妇史小兰长得漂亮,与家丁一起密谋,以请张小栓赶车为名,将张小栓害死在荒郊,又以张小栓生病为由,将张小栓的媳妇史小兰骗进家中,欲收为妻室。史小兰拼死抵抗,被张三脚踢死在床前,悄悄埋了。张三脚知道张小栓撇下一个三岁的儿子,由其奶奶照护,便在月黑风高之夜,领着家丁偷偷地前去放火烧房。这时,张履垣正去给张小栓的老娘送面,听说其儿子、儿媳被害之事,气得七窍生烟。正要出门找张三脚算账,恰巧见张三脚带人偷着放火。张履垣一拳打死张三脚,携起张小栓的小儿逃跑了。朱炎昭听完,像听一个传奇故事,紧紧地扣住了心弦。忙问道:“你们逃到哪里去了?”“我和这个小儿逃到归德府(今商丘)、毫州、宿州、蒙城、涡阳,因张三脚家勾结官府,追查过紧,我带小儿又来到了这鹿邑丁寨,干脆削发当了和尚。”朱炎昭急问:“你带的小儿哪里去了?”“你看这是谁?”张履垣一把拉过慧明,让他倚在自己怀里,拍拍肩膀,宽慰地笑了。朱炎昭顿然所悟,长舒了一口气。“慧明今年才十六岁,”张履垣目光郁郁地看了看慧明,若有所思地说,“我不想让他像我一样,一辈子光当和尚。”朱炎昭忙问:“您的意思是……”“我的意思是让他还俗。”张履垣说,“我是想找一个可以依托的人,托付与他,使慧明能为张小栓延续后代。”“哦,原来如此。”朱炎昭说,“这样好极。你叫我来,莫非想叫我照护慧明?”张履垣合掌说道:“老枘正有此意。”“我一月五两银子的束惰,足够我和云昭、慧明三人的吃穿用度,您放心吧。”“不不不,”张履垣摇手道,“我只是想让慧明跟着你读书,他的吃住仍在寺内,寺主持智仁,是我师兄,量他也不会怎样。你初来乍到,没有立足之地,我怎会让你负担费用呢!”朱炎昭认认真真地说:“我和云昭以后就称慧明三弟吧。”张履垣立马站起,向朱炎昭弯腰一礼,朝慧明喝道:“还不跪下,给大哥谢恩!”慧明扑通一跪,谢了恩。喜得朱炎昭连忙将慧明扶起。说话间,咚咚咚,几声炮响,忽听一阵阵人喊马嘶,正南方腾起一股股尘烟,弥漫着南半天上空。一时,只听到丁寨村乱成了一团。大人的喊叫声,小孩的哭闹声,车轮的嘎吱声,响成了一片。张履垣伸手拿起禅杖,说道:“跟着我,不用怕,我走哪您走哪。”说着瞪圆了眼睛,一股杀气地向大门口冲去。
后记
朱炎昭是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书画家。他一生著诗文三千余(篇)首,有《蔬香阁诗草》、《东游记》传世;作书画万余幅,至今广散民间。其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堪称清朝之最。朱炎昭族人之后朱洪勤,在淮北矿集团任科长,酷爱艺术。多年来,他收集朱炎昭诸多资料,潜心研究,颇有建树。他在去河南省郸城县朱屯的一次考察中,结识了郸城县原政协副主席李四端。李四端曾主编《朱炎昭作品选》一书,二人自此交往甚密。当我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之后,李四端推荐我写朱炎昭,并提供《朱炎昭作品选》一书,朱洪勤很是欢迎。于2010年正月初,我随朱洪勤到其故乡常白庄实地采访,返回郸城后即着手写作。至五一节,因资料尚不完善,我又到当地朱寨镇,边搜集边写作。历时两个月之久,于端午节完成此书。
编辑推荐
《江淮才子朱炎昭》是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