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高文瑞 页数:28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既有知识性又有可读性的文集。作者以史家的眼光、作家的文笔、专家的探求精神,对古都北京的一些历史文化遗迹作了执著而深情的探索、准确而新颖的解读、通俗而生动的展示。内容丰富多彩,描述神形俱现,使读者从皇家行宫陵寝的遗迹、宗教寺庙的变迁和城池、胡同的演进,去体会京都历史的深邃和厚重,从山水胜境、名苑名人和店铺字号、手工工艺、风俗习惯中,去欣赏北京这片热土上的优美风光和古今情趣,它给文物古迹增添了彩光亮色,给史书、志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点亮了古今文物,激活了历史文化,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使读者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尽情享受艺术的美感。
作者简介
高文瑞,男,汉族,北京市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
作者曾长期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创作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散文、小说、随笔、特写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并十几次获奖。《愧对母亲》2009年5月获全国首届母爱主题散文征文优秀奖。《修志中难以承受之轻》2002年7月获《人民文学》“‘三个代表’忠实实践者’”报告文学征文优秀奖。《在圣火中冶炼》1991年获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优秀文艺文艺作品纪念奖。《钳王的悲喜剧》1990年获北京作家协会庆祝建国四十周年报告文学征文二等奖。摄影作品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上千幅。参与书画摄影集《大家看清水》的摄影、编辑。
著有:散文随笔集《人生风情》、报告文学散文随笔集《直面时代》,编著存《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辞典》(合作)。著作受到多家报刊的评论。个人辞条收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辞典》《青年作家辞典》《中华兴国人物辞典》等辞典中。
作者现任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区县志指导处处长,参与编纂《北京民俗志》《著述志》等地方志书,组织指导审读《川底下村志》《大华山镇志》《卢沟桥乡志集》《北京市平谷区军事志》《清源西里社区》等村镇志书。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山水 金章宗游历的北京山水 耶律楚材的西山情结 京城水源白浮泉第二部分:城池、胡同 北京城池的变迁 难忘梁家园 老北京的会馆 老北京的报刊第三部分:寺庙 解疑报国寺 普觉寺与退谷 漫话铁壁银山第四部分:鸣虫、工艺、字号 京城人玩蟋蟀 话说景泰蓝 城南旧事 饮料史话第五部分:京畿 北京历史上的行官 小汤山行官怀古 北京历史上有几个万柳堂 良乡古韵遗存 悠久名村燕家台第六部分:陵寝 明陵十三帝志读(代后记)
章节摘录
白浮果 昌平州的东南有一座孤山。此山不高,70多米,名气不小。仅名称就有多个:龙泉山、龙山、神山,还称凤凰山、白浮山、神岭山。《光绪顺天府志》引《明一统志》:“考神岭山,即神山也。”不同的志书中有不同的叫法。龙泉山周围类似的山峰多,且相距不远,后几个的名称也就笼而统之了。 此山引人,是这里源源不断的泉水。水量大,且稳定。村子叫白浮村,泉也称为白浮泉了。泉水发自龙泉山的东北麓,半山腰有一块盆地,清澈的泉水从山根处的碎石间奔涌而出,形成一潭清水。《日下旧闻考》载:“潭东有泉出乱石间,清湛可濯。”明初在泉上修建了九龙池,池壁用的花岗岩,龙头用汉白玉雕刻,嵌入石壁。泉水便从九个龙口中流出了。 清代,这里俗称鳌鱼沟。《光绪顺天府志》中记载:“昌平神山泉即今龙泉寺鳌鱼沟水。”《光绪昌平州志》又载,“南沙河不日发源一亩泉,而日发源鳌鱼沟,何也?曰:今昔水势不同也。鳌鱼沟水势较大,论今之水道,当以大者为纲”,详细说明了白浮泉要比周围其他的泉水流量大。 有了泉水,也就有了这座山上的人文景观。 离泉不远处有龙泉寺。《昌平州志》:“龙泉有二。一在州东都龙王祠下,一在州西神岭山下,亦有龙潭。”寺内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正殿内供奉着弥勒佛。 寺后有76级台阶,笔直,可达山顶,上有都龙王庙。都龙王庙建于元代。寺院不大,有50米见方。正殿配殿格局规整。东西两边建有钟楼鼓楼。正殿门口的楹联:九江八河天水总汇,五湖四海饮水思源。横批都龙王祠。寺内供的是人面龙王。大殿两侧的墙上绘有《东游巡踪》彩色壁画。现在,色彩暗淡,墨迹不清。 为何叫都龙王祠?当地人有两种说法:此庙是北京规模最大的龙王庙,再是统管所有龙王。道教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的说法;佛教也有无量诸大龙王、如毗楼博义龙王、婆竭罹龙王等记述。于此可知在元代,泉之重要,山之重要。 寺因泉灵 此山常能形成独特的小气候,都龙王庙的意义进一步扩大,历朝都有修护。明代洪武八年曾重修。 光绪年间也有记载。《光绪昌平州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李鸿章上书皇帝,奏章中说:据昌平知州吴履福禀称,“该州白浮村北凤凰山,旧有都龙王庙,每遇水旱祈祷辄应。”而今年春夏以来,天久不雨,庄稼都生了虫子。这里的人们“诣山虔祷,旬日间甘霖大霈”,被虫吃的庄稼也“得雨复生”。秋天收成很好,乡民共同庆贺。当地官民准备自筹资金,重修庙宇,希望能御赐匾额。臣李鸿章核实了此事,“早晚秋禾,皆得及时补种,实属御灾捍患,功德及民。”他也恳请皇上“天恩俯准”,能颁发匾额一方。 光绪皇帝看罢李鸿章的奏折,回复了《上谕》,并果真“恭书匾额一方,交李鸿章祗领,敬谨悬挂昌平州凤凰山都龙王庙。匾额四字为:祥徵时若。” 因此,遇到干旱少雨,便由地方官绅或耆老率领,每户出一男丁,抬三牲厚礼,上香祈雨。每年农历六月十一至十三日,龙泉山还有庙会。内容丰富,不仅可看州官到都龙王庙上香的全过程,还有戏曲、花会表演、购物等。早年山脚下曾有戏楼,坐南朝北,10米见方,高5米,楼顶为单檐起脊。戏台5米见方,前面有木制护栏。 龙泉山神奇,也就有一些传奇故事。山半腰曾有一古洞,且载入志书。《日下旧闻考》援引《畿辅山川志》:“龙泉山在州东南五里,山顶有都龙王祠。山半一洞,尝有人附石而下,初狭渐广,行里许,水声砰訇,不敢前。洞北麓有潭,深不可测。”在《光绪昌平州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古洞自清末便没了记载。为何消失?这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和想像,也引出了一些故事:说是八国联军火烧颐和园后,和尚保护国宝,拉回三车藏在山洞里。后来慈禧张榜要杀死护宝之人,于是和尚便把古洞堵上了。如今无人知道洞在何处。 关于龙山,还有一段民间传说:龙王敖广把儿子小黑龙下放到龙泉山。小黑龙工作不敬业,使这里连年干旱。柴王爷一气之下失手用独轮车轧死了小黑龙。小黑龙也訇然晦悟,变成了这座神山,口吐清泉,源源不断,于是有了白浮泉。 按庙内乾隆十七年制的《都龙王庙置田碑记》载:龙泉山上有三个寺庙:“一白衣庵,一龙泉寺,其峰顶侧都龙王庙焉。”早年,人们来龙泉山游山玩水。白浮泉、上寺、下寺、戏楼和古洞,成为人们喜爱的景观,成为昌平州人游览的佳境。《光绪昌平州志》所载,时人评选的燕平八景,白浮泉名列其中,有《龙泉喷玉》诗为证:“凭虚欺薄泻飞泉,矫矫翔龙出九渊。峭壁危崖愁绝倒,琼珠玉粒讶空悬。风定涧头声细细,雨余谷底水涓涓。怪来爽气清入骨,过客临流思欲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