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刘予强  页数:268  

前言

  泽州县是山西省的农业大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各个时期都走在全省前列。20世纪70年代“五小”工业名闻全国,80年代农村“双文明”建设为全省创造了经验,90年代后,乡镇企业发展连续多年名列全省第一,1997年成为全省首批小康县,2001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之一。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泽州县按照省市新农村建设指导精神,依托多年小康建设的优势,全面创建以新产业、新村镇、新农民、新风尚、新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五新”型新农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在“全国县委书记、县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上,泽州县作为山西的唯一代表进行了经验交流。  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泽州县以“新农村建设在省市领跑”为目标,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他们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即“以县规划,典型引路,整体推进,连片建设”。以县规划,就是率先在全省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实施步骤、建设模式、评价标准等内容,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内容概要

  泽州的基本县情是农业、农村、农民。如何有效加快农村发展,历届县委、县政府进行了积极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农村双文明建设,到9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小康建设,再到新世纪初宽裕型小康建设,泽州始终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在全国小有名气,省市曾先后多次在泽州召开现场会,给予了充分肯定。2001年,泽州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0个农村和农业现代化试点县之一。

作者简介

  刘予强,男,山西阳城县人,1963年1月生,中共党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任离平市委副书记,晋城市城区区委副书记、区长,现任中共山西省泽州县委书记,山西省第十一届人代会代表。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及内涵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第二章 泽州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分析一、泽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二、泽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第三章 泽州县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一、城乡统筹型二、城市拉动型三、村矿结合型四、产业带动型五、生态文明型六、文化旅游型七、移民新村型第四章 泽州县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总结与交流以县规划整体推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六措”并举推动新农村建设争先发展整体推进全面创建“五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时俱进争先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泽州县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对高都镇大兴片纯农山区型新农村连片建设的思考加快推进全县纯农山区新农村连片建设步伐后记

章节摘录

  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90~1994年在9%~10%,1995~1997年下降至8%左右,2000~2003年继续下降至7%左右。五是城乡信贷存在巨大反差。长期以来,农村资金大量流人城市,信贷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民和乡镇企业贷款难,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六是城乡投资存在的巨大反差。1997~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连续9年低于城镇;农村与城市投资比连年递减,从1996年的0.3 0:1下降到2005年的0.1 8:1;农村投资占总投资的份额连年递减,从1996年的23.3 %下降到2005年的15.2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党的t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一些发达国家水平,但农村却还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现在,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3%,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60%,全国也还将有6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依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农业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为此,党中央反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越是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农村建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