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班布尔汗 页数:336 字数:3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了解历史可以鉴往知来,所以人们都对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只是对于不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来说,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常常来自小说、戏剧或坊间野史,虽然其中表现的历史富于故事情节,饶有趣味,但距真正的历史相去甚远。近来这个情况正在得到改变,不少历史工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写出了大量的历史普及读物,特别是央视的“百家讲坛”以通俗生动的语言正说历史,都在不断地重新唤起人们对了解国家和民族的真实历史的热情。 专家和民众热议的历史并不是平衡的,就目前而言,仍然集中在中国历史上几位著名帝王和若干朝代上,未进入大家视野的重要历史还有不少仍付诸阙如。例如蒙古族的历史,诚然已有几部成吉思汗评传、忽必烈评传的著作问世,也有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播出,但都是关于蒙元时期蒙古族处于巅峰之时的作品,反映蒙元之后蒙古族历史的作品则少之又少。事实上,蒙元之后的蒙古族仍然长期活跃在中国乃至亚欧的历史舞台上,对中国和世界继续发挥着重要影响。以中国的历史而言,近代国家疆域和多民族格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这一时期蒙古族的活动有关。因此,写出一部展现明清时期蒙古族活动的通俗读物,让大家了解这段应当了解的历史,无疑是我们应当关注的一项工作。 使我十分欣喜的是,我面前的这部《最后的可汗》正是我们所期盼的这样一部书稿。它全景式地展现了蒙元之后的蒙古政治史,有北元在位短暂的也先汗、使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中兴的达延汗、从西藏引进佛教的俺答汗、客死西北的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也有同清朝争夺天下的准噶尔汗国、统治西藏青海达七十余年的和硕特汗国、迁徙至伏尔加河流域而后又毅然回归的土尔扈特人,对于不为人们熟知的察合台汗国余波叶尔羌汗国、金帐汗国余波西伯利亚汗国也做了描述,而占据波斯之地的伊儿汗国,则作为外篇予以介绍。这些历史涉及中国北方、西北方和新疆以西的中亚广阔地区,史实复杂,头绪纷乱,从既缺乏而又零散的史料中扒梳出头绪来,经过几代史学家的努力还不能说问题已经全部得到解决,即使看明白现有的相关论著,据此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再作表述亦非易事。 但是本书稿作者做到了,作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通读了相关论著,对不少史料也有所掌握,所以能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将上述历史一一写出。作者并不满足于仅仅记述历史过程,还对历史做了深入的思考,夹叙夹议,对历史的兴衰沉浮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作者的语言功底也值得称道,文笔简洁流畅,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不乏精彩的文学性描绘,使读者能够较为轻松地读完全篇。可以说,作者成功地完成了提供普及这段历史的读物的任务,确实难能可贵。 据作者小引所说,本书稿的内容曾在网上连载,并得到了网友的关注,他们表示对所写的历史“很不了解”,甚至“闻所未闻”,言外之意似乎是“因此而知道了”或“开始对此感兴趣”。读者的关注和反应,当是对作者的鞭策,促使作者对书稿做进一步的加工,努力趋于更加完善。经过修改后的书稿提交出版,自然会让更多的人关注这段历史,其普及面也会宽阔得多,而这正是作者所期盼的。 作者是一名年轻人,挚爱史学,学习勤奋。他的名字班布日,在蒙古语中有“火炬”、“幼虎”之意,愿他能一如既往地像他的名字一样,以虎虎生气不断点亮晦暗的历史,取得更大的成功。
内容概要
那是一段波澜壮阔、云谲波诡的历史。征伐与祈祷、动荡与和平、忠诚与背叛、权力与毁灭、阴谋与爱情、荣耀与挫败、冲突与融合……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历史大戏曾经华丽上演。而那段历史,却并不为人所熟知。 蒙古帝国的寂灭如同它的辉煌一样,短暂而倏忽,元朝灭亡后,蒙古人似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他们去了哪里?有哪些不为人熟知的传奇和嬗变?在此后数百年当中,他们究竟在做些什么?曾经令人胆寒的“上帝之鞭”有着怎样的作为与挣扎?那些帝国王室的末代后裔有着怎样的历史结局和归宿?有哪些至关重要的历史拐点与谜团? 本书介绍从元至正二十八年元朝灭亡(公元1368年)到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东归四百年当中盘根错节、惊心动魄的蒙古历史全方位展现蒙古民族在这段时期内的征战、迁徙、分合、改革、荣耀、梦想、挣扎、毁灭、泪水、亲情等等。梳理众多错综复杂、不为人所明了的历史事件。 一部后蒙古帝国的政治史。一部近半个世纪依赖的边疆形成史,一部绘声绘色的蒙古民族变迁史,一部游牧民族由辉煌到寂灭的衰亡史,一幅浓墨重彩的末代可汗群像图——他们桀骜、落寂而又具有鲜美时代特征的谢幕过程!
作者简介
班布尔汗,本名班布日,蒙古族,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天涯社区“煮酒沦史”板块创建人之一,现任版主之一。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历史网文,涉及多个历史领域,广受好评。 其中,《三国中的君子》《崇祯子孙的最后结局》《决战天山一中亚枭雄与中兴名臣的较量》等文入选“天涯煮酒论史精选”丛书。
书籍目录
序 小引 序幕 帝国的两次崩溃第一章 草原乱世 ——动荡的北元第二章 一载帝国 ——也先的可汗梦第三章 亦真复亦幻 ——达延汗的中兴第四章 将刀剑付与香烟烛灰 ——俺答汗的佛缘第五章 末世绝响 ——林丹汗的挣扎第六章 持教法王家族的兴衰 ——和硕特汗国第七章 步履蹒跚的圣战者 ——叶尔羌汗国第八章 游牧民族的终极亮剑 ——准噶尔汗国第九章 迁徙时代的终结 ——土尔扈特汗国第十章 冰海雪原的孤独守卫者 ——西伯利亚汗国外篇 蒙古的“波斯帝国” ——伊儿汗国史话补录 血浸袈裟 ——罗卜藏丹津的反清斗争附录 世系表 蒙古(元)帝国可汗世系 和硕特汗国世系表 叶尔羌汗国世系表 准噶尔汗国世系表
章节摘录
帝国的两次崩溃 “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们的牧马之地”。 成吉思汗的这句豪言在他的孙子,帝国第四任大汗蒙哥汗时几乎变成了现实。世界上的国家只剩下已经征服和即将征服两类。大汗坐镇蒙古高原,察合台、窝阔台、钦察、伊尔四大汗国即如坚盾般护卫着帝国的安全,又如出鞘的利剑随时准备向任何地方攻击。 空前辽阔的疆域,空前巨大的财富,空前强大的军队激发着着空前蓬勃的征服欲望。 从斡难河开始,帝国的铁蹄踏过黄河、锡尔河、阿姆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伏尔加河、多瑙河。此时的蒙哥汗,希望能够跨过另外两条著名的河流——长江和尼罗河。 (一) 折鞭钓鱼城 尼罗河,蒙哥汗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旭烈兀。1252年,旭烈兀率一万两千名蒙古骑兵西征,挡在路上的亦思马恩派穆斯林、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亚美尼亚、安条克等国家要么被荡平,要么主动归附。随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也被攻陷,向埃及前进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 而长江,蒙哥汗留给了自己。躲在长江身后的,是无比富庶而又历来柔弱的南宋,这是一场势在必得的战争。 1258年,蒙哥汗兵分两路大举南征。宗王塔察儿(成吉思汗弟斡赤斤之子)统率东路军攻打荆襄、两淮,而攻打四川的西路军,则由他亲自率领。 这是一支4万人的劲旅,在当时的世界上,超过2万人的蒙古军队,就足以让任何敌人遭到毁灭。何况,这还只是两路大军的一路而已。 踌躇满志的蒙哥汗在进军的路上就已经开始考虑战后的缴获分配了。 踏上征程的时刻,没有人会告诉他,从祖父开始的辉煌会在这次看似必胜的征服战争中走向黯淡。 可汗的荣耀,结束在一个名叫“钓鱼城”的弹丸之地。 在蒙哥汗一路强攻之下,从七月到十二月,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今四川广元西南)、蓬州运山城、阆州大获城、李居山(今四川南充市)、大良山、隆州(今四川仁寿)、雅州(今四川雅安)先后陷落。 而此时,塔察儿率东路军攻打长江中游的樊城,却几乎无功而返。于是,蒙哥汗改命弟弟忽必烈统率东路军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派遣元帅兀良哈台自云南包抄南宋。 两路大军成为三路,而且是战略大包围,南宋命运岌岌可危。 1259年初,蒙哥汗的兵锋,迫近四川东大门合州钓鱼城。 这座要塞是南宋名将余玠创建的山城防御体系中的核心堡垒,并经过现任守将王坚的进一步完善,在南宋将士的心中,这里是坚不可摧的。 他们斩杀了蒙哥汗派来的劝降使者,准备决一死战。 从成吉思汗以来,不知有多少城池的守将宁死不降,而最后的结局,都是人与城玉石俱焚。对这样的强硬,蒙哥汗毫不在意,下令攻城。 岂料,钓鱼城的城防和守军的意志一样牢固,蒙古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时间一天天过去,伤亡在一天天增加,而钓鱼城仍然屹立不倒。 到了六月,天气逐渐炎热,军中疟疠、霍乱横行,士气低落。大将术速忽里提议留少量军队困扰,而以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与忽必烈等军会师。 这是比顿兵坚城之下好得多的策略,但蒙哥汗没有采纳,他无法容忍一个小小的要塞竟然让自己无计可施,无论打上多久,死伤多少人,他也要拿下钓鱼城。 这个决定,让蒙哥汗付出了的生命代价。 是年七月,蒙古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此次南征的总指挥蒙哥汗死于金剑山温汤峡(今重庆北温泉)。 有记载说他是身患痢疾,有记载说他是被炮石所伤。但重要不是原因,而是结果。随着蒙哥汗的死,蒙古帝国的征服巨浪迅速退潮,率东路军包围鄂州的忽必烈,从云南经广西北上进至潭州(今长沙)城下的兀良合台相继退军。远在西亚的旭烈兀听说大汗死讯后,也率主力东返,留守在叙利亚的部队被埃及马布留克王朝军歼灭。 这一次,蒙古军没能挺进尼罗河,也没能跨过长江。非但如此,蒙古帝国自己却开始分崩离析。 分裂,源于同时举办的两个“库里台大会”。 蒙古没有先王指认继承人的传统,每位大汗的即位都要由贵族宗王召开“库里台大会”进行推举。 这样的民主形式,在小国寡民时还能勉强运行,而来决定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往往出现危机。成吉思汗而后的三位大汗,或多或少都要有些麻烦,甚至要有人丧命。 这一次,危机是最严重的。 蒙哥汗死后,其留守帝国都城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北)的幼弟阿里不哥在留镇漠北的宗王阿速台(窝阔台后王)、玉龙答失(蒙哥之子)、昔里吉(蒙哥之子)、阿鲁忽(察合台后王)、木哈儿(旭烈兀之子)、阿兰答儿、脱里赤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即大汗位。 而与此同时,与蒙哥汗一同南征的忽必烈返回开平,在合丹(窝阔台之子)、阿只吉(察合台之子)等西道诸王和忽必烈弟末哥、诸王塔察儿、移相哥(成吉思汗弟哈撒儿之子)、忽剌忽儿(成吉思汗弟哈赤温之子)、爪都(成吉思汗弟别勒古台之子)等东道诸王的推举下,即大汗位。 一夜之间,帝国出现了两位大汗。按照蒙古传统,选汗的“库里台大会”应在斡难河之地举行,而且必须有各系宗王参加。阿里不哥没有召集所有宗王会议,有违传统,而忽必烈在汉地自行集会选汗也有违传统。两个都不太名正言顺的大汗,只能要靠实力来证明谁是正统了。 兄弟二人同室操戈,各汗国、宗王也分别加入双方阵营,经过四年内战,阿里不哥败北,被忽必烈终身监禁。 大汗总算只剩下了一个,但经过这场动乱,蒙古四大汗国中的三个都开始各自为政。除了亲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坚持臣属之外,忽必烈统治区域仅限于中国、蒙古本土和西藏。西方很多史家干脆称其统治的区域为“忽必烈汗国”,降格到与其他汗国平等的位置。 这是蒙古帝国的第一次崩溃,那座小小的钓鱼城,是名副其实的“上帝折鞭处”。 (二) 重组帝国的努力——忽必烈的“大元朝” 一生以草原游牧文明为本位的成吉思汗,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农耕文明的皇帝,被自己的孙子追认为“太祖武皇帝”。自己的建立的“也客.蒙古.兀鲁斯”(大蒙古国)也演变成了“大元王朝”。 对于他来说,忽必烈是典型的不肖子孙——一个违背了传统,违背了他的箴言的孙子。 当然,忽必烈是决不会承认自己的不肖,他不止一次的努力将那些不听话的堂兄弟们拉回自己的控制范围,与窝阔台汗国海都征战,坚持对于察合台汗国汗王的册封,尽力维持对伊尔汗国的宗主权,都是在彰显自己是蒙古帝国的合法大汗。 但在现实中,他知道自己已无法回到祖、父、兄的时代,那个依靠传统、武力和血缘维系的帝国已经一去不返。他必须找到新的方法来重组帝国。 他需要法统,一个新的,从根本上确定他地位的法统。 在东亚,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皇帝是“天子”,是中央之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谁拥有皇帝的称号,谁就是万邦之主。这代表代表文明、神圣、传统的称号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是现成的法统。 一向被称为“天朝”的中国不是即将被自己所征服了么?一向被称为“天子”的中国皇帝不是就要成为自己的俘虏了么?这个古老而神圣的法统自己为什么不能接手呢? 成为天子,成为皇帝,就可以既稳固汉地的统治,又给自己帝国大汗的身份带上新的光环。 于是,在坚持自己是正统的“蒙古大汗”之外,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提出要“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成为了中国皇帝。 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说,忽必烈“使蒙古帝国成为中国帝国。……他就成了具有15个世纪悠久历史的帝国的合法君主。他的王朝……只希望追随以往的22个中国王朝的步伐。” 这话有些道理,但与其说忽必烈是把蒙古帝国变为中国帝国,不如说他是在把两个帝国用并行的方式合二为一,并借此将蒙古帝国从新组装。 既然是并行,作为最高统治者,也就不得不身兼二职。 而身兼二职,尊号就不得不麻烦一些。忽必烈将自己之前的蒙古可汗全部追认了皇帝庙号,成吉思汗为“太祖”,窝阔台为“太宗”,贵由为“定宗”,蒙哥为“宪宗”,亲生父亲拖雷虽然只做过监国,也被追认为“睿宗”。自己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自然是“世祖”。 而为了表明“蒙古大汗”的身份,汗号也不能废除,忽必烈汗号为“薛禅汗”。以后诸帝一体因循,元成宗铁木尔,汗号“完泽笃汗”;元武宗海山,汗号“曲律汗”;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汗号“普颜笃汗”;元英宗硕德八剌,汗号“格坚汗”…… 1372年,南宋灭亡,中国皇帝也只剩下一个,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一切似乎都大功告成。 可惜,在武力来决定法统的时代,任何华丽的外衣都只能是装饰。忽必烈从始至终,都只能做个不太名副其实的蒙古大汗——那些兄弟汗国根本不买他新建法统的账,在手中的只有一个虚名。 虚名就虚名吧,至少别的兄弟连虚名都没有,他们只能去做自己的“金帐汗”、“察合台汗”和“伊尔汗”。而他自己,也只能专心地作好更实在的工作——大元皇帝。 可是,可汗和皇帝是不同的,可汗属于放牧的草原,属于铁血的战争,属于残酷的征服;而皇帝,属于耕作的原野,属于书册典籍,属于礼仪教化。 做皇帝,是要汉化的。 这,原本不是问题。忽必烈曾经极为仰慕汉文明,蒙哥汗时受任掌理漠南汉地,便大力延揽汉族儒士,推行汉化。在他的“金莲川幕府”中,有着成群的汉人儒士,刘秉忠、杨惟中、姚枢、郝经、王文统等便是其中精华。在他们的辅佐下,他正纪纲、定法度、立省部、明黜陟、宽赋税、轻徭役、绌债负、重农桑;在他们的策划下,他违背传统与阿里不哥争位;在他们的簇拥下,他成为了大元皇帝。 而在他的军队中,史天泽、李璮、张柔、严忠济等都是手握重兵,独当一面的大将,也是他得以定鼎天下的重要保障。 然而问题还是出现了。 在他刚登上帝位,正在与阿里不哥鏖战之时,他所信任的江淮大都督李璮以山东全境反叛,而这李璮的岳父又是他所倚重的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 虽然在忽必烈的派兵进剿下,李璮仅坚持了五个月便身死族灭,王文统及其子王荛也以同谋罪被杀。但内外两个深受重用的汉臣竟会叛乱,这大大打击了忽必烈的汉化热情。 趁此机会,一直对忽必烈重用汉人不满的色目人群起进言:“回回虽时盗国钱物,未若秀才敢为反逆”。色目人善于理财,没有汉人儒士那么多的礼教大义,又和蒙古人一样是外来者,只要在帮助皇帝搜刮财富之余满足自己的私欲,便不会有什么野心。感到汉人终究与自己不一条心的忽必烈开始重用色目人。任命中亚费纳客忒人阿合马领中书左右部,后又兼诸路都转运使,和左右部并入中书,最后超授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列于相位。 将“屡毁汉法”的阿合马拔擢为宰相,标志着忽必烈停止了汉化进程。有元一代,蒙古传统的分封采邑制、官工匠制、驱奴制、朝会滥赐制、商业上的斡脱(高利贷)制等原封不动的保留了下来。 这些落后的制度和在中原实行的税粮制(包括地税和丁税,规定地税多者交地税,丁税多者交丁税)以及在江南实行的两税制(夏秋两季缴税)同时施行。国家财政、地方财政、贵族食邑互有交叉,奴隶制与商品经济同步运行,出现的抵牾和混乱,可想而知。 忽必烈时的元帝国最为强盛,强盛得将种种问题掩盖。但这一国多制却是一粒种子,一粒帝国再次崩溃的种子。 1294年,元世祖、“薛禅汗”忽必烈驾崩。因为太子真金先他而死,皇太孙铁木尔继位,是为元成宗,“完泽笃汗”,其人“垂拱而治,可谓善于守成者矣”,对于那粒种子,既无培育,又没有改动。 成宗的太子也是先他而去,因而其死后皇位传于皇侄海山,是为武宗、“曲律汗”。这位皇帝喜欢大修庙宇、行宫,对于朝臣滥赏无度,虽只在位四年,那粒种子已经茁壮成长。 之后,虽有仁宗、“普颜笃汗”爱育黎拔力八达和英宗、“格坚汗”硕德八剌两位皇帝试图改革,将那种子根除,但一个受制于母族,一个英年遇弑,均未能成功。 随后的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仅维持了五年的平静。在其死后,帝国经历了“两都之战”、“三帝更位”,然后便是权臣燕帖木儿的专权,朝局混乱的无以复加。那粒种子随之长成了参天大树,将帝国的养分吸取的所剩无几。 除非有人能挽狂澜于既倒,否则,帝国的再次崩溃便是时间问题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全景式展现蒙元之后的蒙古政治史——北元在位短暂的也先汗、使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中兴的达延汗、从西藏引进佛教的俺答汗、客死西北的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也有同清朝争夺天下的准噶尔汗国、统治西藏、青海达七十余年和硕特汗国、迁徒至伏尔加河流域而后又毅然回归的土尔扈特人…… ——蒲音湖·序 当那群黄金家族的子孙开始在草原与中原之间彷徨的时候,这个庞大帝国的基础便开始动摇……这是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也是个充满迷惘的时代。金戈铁马之外,人们还需要去寻找未来,去尝试种种与自己的传统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并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与思维方式。 这是一段故事,更是一段文明的冲突史、值得我们去品味借鉴。 ——《大帝国的涅槃》作者 江上苇 这部作品绝对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填补了许多历史爱好者的阅读空白。 作者以简洁晓畅的文笔讲述了一段湮灭在时光深处的故事一蒙古帝国的衰亡史。许多人都知道这把“上帝之鞭”曾经深刻影响过世界历史的进程,可在忽必烈之后的几百年间,这个草原帝国到底演绎过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翻开这部作品,我们看到的也许不只是一道风景,更是一座解密历史真相的宝藏。 ——《权臣之死》作者 王者觉仁 这本书气势恢宏、引人入胜。纵横数万里,跨越数百年的一段蒙古帝国后史清晰呈现,足见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及独特的视角,行文严谨而不失活泼,涌动着英雄之血气,仿若带人进入那段战火连绵的悲壮岁月。 ——《岁远必诛——汉帝国的扩张》作者 醉罢君山 班布尔汗是一位来自蒙古的网络作家,他的作品如同草原上翱翔的雄鹰,给人以开阔而宽广的视野,让读者领略到真正的草原雄风。 ——《草根说史》丛书主编 西门送客 由于宗教、尚武轻文、民族习性等等各方面影响,有关蒙古帝国值得信赖的史料并不多,加之它并没有正式地为自己记录历史,于是蒙古帝国的前世今生就成了令所有人都好奇但却都难以系统描述的故事。 要将这些星散的记录整理成章,并非易事。值得庆幸的是,班布尔汗进行了这项工作,而且还让晦涩的史料变得通俗易懂且具有观赏性。 ——《凋落的红颜——中国后妃往事》作者 招福
编辑推荐
铁与血的征战,文明与野蛮的冲突,辉煌与寂寞的交织,不可驯服的精灵,难以逆转的命运,荡魄惊魂的故事……这个草原上升起的庞大帝国轰然崩塌,日暮西山余晖轻斜天涯远,月笼北国犹照江山过客归。 全景再现公元一三六八年到一七七一年蒙古民族波澜壮阔、云谲波诡的历史。知名蒙古史研究专家蒲音湖作序,天涯·煮酒论史版主,班布尔汗最新力作。 天涯知名历史写手王者觉仁、江上苇、醉罢君山、西门送客、招福联袂推荐。 全景式展现蒙元之后的蒙古政治史——北元在位短暂的也先汗、使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中兴的达延汗、从西藏引进佛教的俺答汗、客死西北的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也有同清朝争夺天下的准噶尔汗国、统治西藏、青海达七十余年和硕特汗国、迁徒至伏尔加河流域而后又毅然回归的土尔扈特人…… ——蒲音湖·序 当那群黄金家族的子孙开始在草原与中原之间彷徨的时候,这个庞大帝国的基础便开始动摇……这是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也是个充满迷惘的时代。金戈铁马之外,人们还需要去寻找未来,去尝试种种与自己的传统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并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与思维方式。 这是一段故事,更是一段文明的冲突史、值得我们去品味借鉴。 ——《大帝国的涅槃》作者 江上苇 这部作品绝对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填补了许多历史爱好者的阅读空白。 作者以简洁晓畅的文笔讲述了一段湮灭在时光深处的故事一蒙古帝国的衰亡史。许多人都知道这把“上帝之鞭”曾经深刻影响过世界历史的进程,可在忽必烈之后的几百年间,这个草原帝国到底演绎过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翻开这部作品,我们看到的也许不只是一道风景,更是一座解密历史真相的宝藏。 ——《权臣之死》作者 王者觉仁 这本书气势恢宏、引人入胜。纵横数万里,跨越数百年的一段蒙古帝国后史清晰呈现,足见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及独特的视角,行文严谨而不失活泼,涌动着英雄之血气,仿若带人进入那段战火连绵的悲壮岁月。 ——《岁远必诛——汉帝国的扩张》作者 醉罢君山 班布尔汗是一位来自蒙古的网络作家,他的作品如同草原上翱翔的雄鹰,给人以开阔而宽广的视野,让读者领略到真正的草原雄风。 ——《草根说史》丛书主编 西门送客 由于宗教、尚武轻文、民族习性等等各方面影响,有关蒙古帝国值得信赖的史料并不多,加之它并没有正式地为自己记录历史,于是蒙古帝国的前世今生就成了令所有人都好奇但却都难以系统描述的故事。 要将这些星散的记录整理成章,并非易事。值得庆幸的是,班布尔汗进行了这项工作,而且还让晦涩的史料变得通俗易懂且具有观赏性。 ——《凋落的红颜——中国后妃往事》作者 招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