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王燕平 页数:160 字数:8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自然疗法的必修课程。在继承民间中医外治法精华的基础上,用经络及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为指导思想,使其更加完善。这些疗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经济实用,且无毒副作用,是我们防病保健的绝佳妙法。学习面诊和手诊,有助于更好地指导自然疗法的运用,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针对潜在疾病做到早期预防。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医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整体观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三、社会环境、心理、精神与健康的整体性 第二节 辩证论治第二章 中医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属性划分 三、阴阳相互关系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基本概念 二、五行属性 三、五行生克、制化关系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的应用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的关系 第四节 经络 一、经络概述和功能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定位取穴法 四、常用经穴 第五节 藏象 一、五脏(心、肺、脾、肝、肾) 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三、奇恒之腑 四、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中医学整体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与自然是统一的。《黄帝内经》:“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也就是说人类万物都是由天地之气化育而成的,人类万物是大自然的子女,大自然是人类万物的父母。自然界有人类万物赖以生存的必须条件,如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来自于大气层,吃的饮食物由大地供给……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四季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有很大影响,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更迭,人应“顺应四时而适寒暑”不得违背自然规律,因为人的五脏和五季气化是相通的: 春(风)气通于肝,夏(火)气通于心,长夏(湿)气通于脾,秋(燥)气通于肺,冬(寒)气通于肾,我们养生就要遵循这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 气候千变万化,无时不在影响人体健康,如果人体调节功能低下,不能适应就会发生疾病,有些病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天易患肝病,如眩晕,夏天易患心病如卒中、脑溢血,长夏易患脾病如泄泻,秋天易患肺病如气管炎、肺炎,冬天易患肾病如肾炎、水肿。哮喘往往会在季节交接之际发生冬三月(公历12月、1月、2月)阴气最重,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人很难熬,冬三月的死亡率最高。 昼夜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有影响,有些病白天轻,夜里加重如“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高烧往往也会在午后或夜间定时周期性发生。 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这种节律如日节律,七日节律、月节律、季节律、年节律等,都和天体(日月)运行有直接的关系,地球的自转,绕太阳的公转以及月球绕着地球的运动,这一规律在人体有着自然的对应关系,如月球绕地球一周是28天,女性月经28 -30天。 地理条件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疾病的发生。我国土地辽阔,东西南北环境气候差异极大,人们的生活习惯及防病方法也有不同。《素向·异法方宜论》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柄。”“中央者,其地平以温,天地所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其治宜导引按跷”。说明因地理条件不同,生活习惯,疾病发生,治疗方法就会不同。 所以,中医在天人一体的思想指导下,对于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域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和选方配药。 三、社会环境、心理、精神与健康的整体性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的变迁会影响人们的情绪,甚至导致身心疾患。良好的环境有利用健康,所以我国政府提出创建和谐的社区。 中医高度强调七情的调节,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可过极。人要正确对待压力,随遇而安,不为七情所伤,不为名利所累,逆境中不悲观消沉,得意时不大喜自傲。做到“恬谈虚无”才能“精神内守”才能“病安从来”。 以上三个观点便是中医整体观思想,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成为中医重要特点之一。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