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余玮吴志菲 页数:292
内容概要
谁是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他们的言论对中南海的决策有何影响?这些享誉业界的高参们又是过着怎样的生活?作者采访的人物中,许多是政界、经济学、科学界、新闻界、法学界等领域中耳熟能详的名字。你要想了解这些人物和他们的见解,并了解这些享誉业界的高参们的喜怒哀乐及生活近况、学术理论背后的情趣逸事吗?那你只有亲自读读《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2》了。
作者简介
余玮,曾用名余新伟。中共党员,湖北赤壁人。曾先后供职新华通讯社、中华英才半月刊社、中华儿女杂志社,现供职某中央级新闻单位。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与《家庭》、《新华文摘》、《渎者》及中央电台等近500家海内外媒体刊播或转载各类作品近3000篇(首),并有作品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共计600余万字;出版有《第三只眼看人居》、《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与吴志菲合著)和《世纪小平》、《魅力陈云》、《追梦》、《孤独的夜玫瑰》等,获各级各类奖励或表彰近100次。个人传略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报、北京青年报、大众日报及《风流一代》等10多家报刊曾报道过其创作情况。
书籍目录
王梦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马前卒”厉以宁:满腹经纶一身情韵周叔莲:洞开工业经济理论的天窗茅于轼:“择优分配”自己的一生陈淮:站在市场经济理论的前沿钟朋荣:甘当“政府高参”与“企业外脑”曹思源:出入红墙的“破产”专家于光远:一位耄耋之年的“年轻人”陈翰笙:用了108年脑筋的“中国经济首脑”薛暮桥:理论与人生一样能接受时间的磨炼董辅礽:“市场之匙”开启改革窍门谢经荣:行走在学术与政务之间张开济:透过建筑品味设计苦乐彭吉象:文化引领新经济贺铿:用数字诠释人民中国伍淑清:“合资001”女主人的两重世界穆青:生活与作品同样朴实
章节摘录
王梦奎出生在河南省温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村子叫安乐寨。这是三国 时代司马懿的故乡,古称“司马故里”。“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安乐寨既不 安也不乐,有的只是战乱、灾荒、疾病与饥饿。我最早碰到的经济问题,就 是没饭吃。1943年,闹蝗灾,颗粒无收,靠树皮与草根充饥,当时饿死了很 多人,我算是幸存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梦奎开始上小学。尽管家境穷困,但他却天资聪慧 ,是安乐寨有名的“小秀才”。由于从小随母亲到外婆家住,使他很小就接 触到具有很深文化素养的堂外祖父。受堂外祖父的影响,王梦奎读书的兴趣 越来越浓,但那时乡下很难见到书,书店里的书也买不起。幸运的是,在上 小学时,校长指定王梦奎管理学校的小图书馆,利用课余时间到那里服务。 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课外书籍,并由此产生了浓厚的读书兴趣。 1952年初,不满14岁的王梦奎考入沁阳师范初中部。“我天资不高,在 这之前,有过两次落榜的记录。”王梦奎回忆说,第一次是1944年夏,他四 年级没读完便到10里外的南贾村考五年级,结果没被录取。当时,外祖父与 妈妈安慰他:年纪还小,离家又远,不去也好。两年后,六年级读了半年的 王梦奎报考沁阳中学,再次名落孙山,亲人又以同样的方式安慰他。 1951年底,王梦奎小学毕业。“家里人要我报考银行学校,因为银行学 校管饭吃,可以缓解家里经济困难,毕业后能有个铁饭碗,挣钱也多。”穷 乡僻壤长大的王梦奎,当时还不知银行为何物,越想越不踏实,吃光了所带 的干粮,半路返回。因为两次考场的失败和这次挫折,对考取中学自然格外 高兴。写榜的时候,考生不顾校方劝阻,拥挤着从窗缝里往里面偷看。恰巧 ,当王梦奎好不容易挤到前边能往里瞟一眼时,看到榜上正在写自己的名字 。他大喜,挤出人群,雀跃而去。张榜时,又把自己的名字看了又看,惟恐 跑了似的。沁阳师范当年只招了一个初中班,王梦奎对自己能以16名的成绩 被录取很满意。 “学校生活比较艰苦,家里也贫困。为了给我准备书费,妈妈到多家挪 借,才借到两块多钱。”王梦奎很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学习生活虽然紧张 但于自己是快乐的。“老师要求很严格,特别是语文老师,一字、一词、一 个标点,都要求准确无误。作文课常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优秀作文在班上 朗诵,并且贴出来。在这种气氛中,我长进很大,没想到后来自己还成了班 上板报的主要撰稿人。”从小学到中学,王梦奎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自己 所懂的、似懂非懂的或者根本不懂的书籍,使他这个偏远的乡下孩子开阔了 眼界,增长了见识。“我曾幻想当作家,在地方报刊上发表过诗歌、散文, 并试着写过小说。也曾希望成为历史学家,这是从故乡悠久的历史、大量的 文物古迹和丰富的民间传说中所萌生的遐想。” 王梦奎还透露,这时候,他也爱打打闹闹,常常为一个球的输赢争得面 红耳赤;想家的时候,也哭鼻子。初中时,王梦奎便要求进步,到高一才满 18岁便加入了党组织。“我是1955年考入沁阳一中的,当时大家都有一种朦 胧而强烈的使命感,大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劲头。这也是时代的产物。” 中学毕业后,爱好文学与历史的王梦奎在大学并没进文学系或历史系, 而是选择了经济学。“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经济建设日益 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当时我觉得搞经济学或许能够为国家多做点事。 ”在北大学习的几年里,读书的气氛随政治气候的变化而时浓时淡。但王梦 奎始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未敢稍许懈怠。1960年,他在校发表了第 一篇经济论文。他认为北大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两个方面:专业知识的把握 和治学方法的训练、科学和民主精神的培养。在北大所受的教育,使他享用 终身。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