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胡敏 页数:228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 成功留学的黄金圈法则 你的孩子真的适合出国留学吗? 究竟怎样才能赢得名校的青睐? 出国了就一定能够满载而归吗? …… 我希望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能一起分析这些问题,然后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去年遇到一个家长,一见面就拉着我谈留学,他的知识面之广、信息之多让我震惊。他告诉我,从计划将孩子送出国开始,他看了不下20本关于留学的书,了解各种留学信息,忙得晕头转向,但结果却是:孩子不配合,很多申请材料不知道如何着手,留学日程一拖再拖! 如上现象在中国并非个案。在我所接触到的家长中,几乎所有家长都知道出国留学需要“做什么”:参加SAT(学术水平测验考试)、托福或雅思考试,参加课外活动等;大多数家长知道出国留学需要“怎么做”:早规划、早准备,要表现得与众不同……但是留学之路就是不顺利,问题在哪?我认为这其中还有一个最易忽略、最重要的问题没有回答,那就是“为什么”。作为家长没有回答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留学,是听从孩子心声还是盲目追随热潮?作为学生没有彻底想明白“为何出国留学”,是为了逃避国内高考独木桥,还是真正选择一种更优质的教育,实现人生理想? 遗憾的是,关于“为什么”的思考,很多计划出国的家庭无解。因为无解所以盲目,因为盲目所以留学申请准备效率低下。近几年,留学热潮持续高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留学诚信问题亦接二连三,“海待”“海剩”现象层出不穷,广大家长和学生徘徊在对名校的向往与对留学价值几何的疑问之间。留学成功者的经验千千万万、各有千秋,但是那些留学不成功的人其问题根源都大同小异,在我看来,成功留学追根究底就是要解答好三个核心问题: 为什么?(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留学?) 怎么做?(怎么做才能确保成功留学?) 做什么?(申请世界名校需要做什么?) 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这是我们思考人生与世界的方式,也是成功留学的“黄金圈法则”。思想引领行为!要想成功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这是整个留学最核心的问题,回答了它,我们才不会在遇到困难时徘徊不前,才不会在留学途中偏离轨迹,忘却留学初心;其次才是“怎么做”,这是方法;最后才是“做什么”,这是具体内容。很多家庭急功近利、盲目求快,直接从“做什么”入手,全然不思考“为什么”,结果迷失方向。黄金圈法则遵循着“慢即是快”的人生哲学,只有遵循了这个法则,回答好了这三个问题,才有可能最终留学成功! 接下来就是要帮助广大家长和学生解决这三个问题,我希望结合我自己孩子的留学经历及众多留学成功案例,从帮助学生找到心中的“为什么”,到怎么做才能确保出国后学习无忧,再到申请世界名校需要做什么,跟大家一起探索成功留学的方法和思路。当然,从准备申请材料到拿到名校录取通知书只是留学之万里长城第一步,书中跟广大家长和学生探讨的不仅仅是怎样走出去,还有出国后如何真正学有所成,有一个精彩的未来! “家有儿女要留学”主题讲座自2010年开始受邀到全国各大城市巡讲。“成功留学的黄金圈法则”作为我多年从事出国考试教育和留学服务工作的经验总结与浓缩,已帮助成千上万的家长和学生解答留学疑惑,众多学生从中受益、实现成功留学。 作为一名老海归,我希望自身的留学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能够对同学和家长有所启发! 作为一名留学生家长,我希望通过自己如何言传身教培养孩子,为广大家长朋友提供育子借鉴!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希望自己近30年的英语学习与教育心得,能帮助广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 这是写作本书的最初三种情感,也是本书内容的源泉,希望更多的学生、家庭能从《家有儿女要留学》中获益! 留学梦想是美好的,其实现过程是艰辛的,从名校申请到最终留学成功,这个过程绝非孩子一个人的战斗,而是父母与孩子的协同作战!这个与孩子一起寻找理想的过程就是父母与孩子一同成长的过程,就是传递爱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的意义已高于一切,因为亲情的力量无可比拟! 最后,我想感谢美国大学理事会全球副总裁美籍华人王湘波博士,与他的多次沟通和交流让我启发良多;感谢新航道留学服务中心美国部资深留学专家黄潇莹老师,她10余年的职业生涯及众多顶级名校的成功经验为本书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还要感谢我的儿子,在他赴美留学的这些日子里,我们有过无数次心与心的对话,正是这些对话让我更坚定了创作本书的决心,这其中蕴藏着亲情、关爱、责任、担忧与希望等种种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每一个留学生家庭正在经历的,也是每一个即将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即将感受的;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夫人陈采霞,这些年她给了整个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是我工作和事业的坚强后盾,她为儿子的成长成材付出了大量心血,更为儿子的成功留学保驾护航! 祝愿所有有理想的青年学子顺利出国留学并满载而归,开创精彩人生!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从留学动机讲起,一直讲到结束留学生涯的一本书。在《家有儿女要留学:成功留学,从为什么到怎么做、做什么》这本书中,作者将结合自身作为一名老海归、留学生家长、教育专家的身份,从“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三个方面向广大留学生及家长诠释成功留学的黄金圈法则。 《家有儿女要留学:成功留学,从为什么到怎么做、做什么》将带领广大留学生和家长近距离了解国外教育,剖析各类出国考试,内容贯穿孩子从萌生出国留学想法到准备出国留学,再到如何把握在国外的留学生涯,到最后的成功留学。作者结合自身孩子的留学经历及广大留学案例阐述各类出国留学问题,帮助广大家长和广大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下破解留学路上的各种难题。 对于想送孩子出国的家长来说,这是一本留学重要参考书;对于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这更是一本必备的枕边书。
作者简介
胡敏,教授,著名教育专家、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兼校长、留英学者。曾任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被媒体尊称为“中国雅思之父”,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胡雅思”。其开创的雅思、托福、SAT、考研英语和少儿英语等培训理念及教学模式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曾多次应邀赴英联邦国家、日本、韩国等世界知名大学和国际语言培训机构进行访问和讲学。在业内率先开发出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训教材和专著逾三百部,其中大部分被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奉为经典教材,是目前我国英语培训界出书立著最多的知名学者。曾获教育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和陈香梅教科文奖办公室联合颁发的“中国民办教育创新与发展论坛暨陈香梅教科文奖表彰活动特殊贡献奖”,英国文化协会全球“雅思考试20年20人”杰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
书籍目录
送孩子出国留学是一种大爱家有儿女选择更优质的教育国外教育究竟好在哪里留学将给孩子带来什么找到孩子心中的为什么为孩子出国创造引爆点“好”孩子适合出国留学出国留学早决定、早规划、早准备选择合适的留学时间出国留学到底是谁的事情出国前一定要学好英语激发孩子的英语学习潜能如何让孩子爱上英语10 000小时英语学习理论从“考”大学到“申请”大学美国名校申请中的学术条件GPA:学习能力与态度展现分数是门道而不是王道名校申请中的自我淘汰现象课外活动应与众不同申请文书:“文”一定要“如其人”个人简历:侧重与学校及专业相匹配推荐信:熟悉为第一原则面试:不面则已,一面惊人世界名校申请成功案例美国大学分类及特点择校时应综合考量的因素学校与专业选择10问10答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美国大学本科录取形式美国研究生录取形式美国大学奖学金概况孩子如风筝,线在父母手留学生家庭如何度过“空巢期”没有规划就没有成功的留学宽进严出,严肃对待留学生涯专业学习依然是根本丰富多彩的社团与实践活动留学打工带来的多多益善关于留学打工的两个建议留学生毕业前应做的8件事独闯海外还是毅然回国选择去或留应考虑的个人因素选择去或留应考虑的客观条件留学生回国发展的劣势及建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留学? 送孩子出国留学是一种大爱 2010年临近寒假,也就是圣诞节期间,我跟爱人放下手中的工作,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这次不是去考察,也不是去学习,而是跟身在美国、一年未见的儿子豆豆度过一段一家团聚的时光。 阔别一年,我跟爱人在飞机上讨论着豆豆这一年来的变化,是不是又长高了,是不是又帅气了,是不是又有什么新鲜事情跟我们分享?到达夏威夷后,豆豆到机场接我们,戴着一个帽子,远远地就向我们招手,个头明显比我高出了一头。见面后,嘘寒问暖,一年的时间,孩子一个人在美国学习、生活,他又成熟了不少。 到达酒店后,安置好行李,简单的晚餐过后我们就开始聊天,也许是许久不见我们的缘故,豆豆恨不得把一年来自己经历的所有趣事都跟我们讲一遍。听着他讲述在异国的生活与人文风情,我们也是乐在其中,收获不少。 接下来豆豆一本正经地坐在床上,面对着我们说:“老爸、老妈,这次实在是有点对不住你们,让你们大老远折腾到美国来,原本要回家跟你们一块过寒假,但是这个学期假期短,同时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加上有些公益活动要参加,所以没法回去,请你们原谅。” 事实上,豆豆在电话中是邀请我们去美国游玩的,他做向导,因为他也知道我们在工作上都会比较忙,所以在跟我们通过好几次电话之后我跟爱人才最终下定决心,也算是给孩子的一个鼓励。 听豆豆说自己学业这么忙,我跟爱人都感到很惊讶,因为我们都没有在国外读本科的经历,而我唯一的留学经历也是在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那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再对比国内的大学,基本上大学生的业余时间也是非常充足的啊,豆豆在美国都忙些什么呢?好奇之下,我跟爱人都不约而同地让豆豆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一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豆豆说:“这学期我同时选修了几个专业方向不同的课程,一共8门,这其中有我喜欢的课程,也有我们专业必修的课程。选课的时候,负责选课的课程顾问说我选的课程难度太大,因为我的主修课是金融,而我选修的主要是电子工程、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学科跨度很大。根据他以往的经验,我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完成这些课程的。” 豆豆接着说,老师当时还说了一句很打击人的话:“到期末考试的时候,你会哭着来找我的,成绩肯定在D以下。” 那后来怎么样呢? “成绩出来后,选修的课程里有6门得了A,其他两门得了B。” 或许这样的成绩不值得一提,但我欣慰的是,他能够在坚持打两份工的情况下、在把自己主修课程学好的前提下,还选修了那些跨度大、连老师都认为根本不可能修完的课程,并且取得了这样的成绩。美国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我跟爱人一块算了一下,照这样下去他可能只需两年半就能把4年的学分修完,拿到第一个本科学位,节省出至少一年半的时间。 后来的结果是,在美国学习期间,豆豆不仅学习了3个专业:金融、会计、电子工程,还辅修了“幼儿语言习得”课程,这是后话。当时我们问他为什么同时学习3个专业,豆豆这样回答我们: “学金融是因为当时选择学校的时候对专业并不是特别了解,自己也不知道对什么感兴趣,所以听了妈妈的建议,学习了金融。这也是国内很多学生出国留学选择的热门专业。 “学会计是因为这个专业是我们学校的重点专业,在全美国排名都是前几名,我既然到了这个学校,为什么不借此机会去学最好的专业呢!我相信这对以后进入社会、走向职场是非常有帮助的。 “学电子工程是因为上大一的时候我逐渐对计算机产生了兴趣,刚好学校有相关专业,所以毫不犹豫就选了。兴趣使然。” 我说:“这些我们都还可以理解,但是幼儿语言习得跟你现在学的东西相差十万八千里,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啊,为什么会辅修这个专业?” 豆豆笑着说:“这是受了你们的影响。” 哦?我跟爱人满脸诧异。 “老爸、老妈你们在国内从事英语教学已经都快30年了吧,如果算上英语学习的话,那应该可以说是人生的主要经历都花在了英语教学上。因此我对英语教学非常好奇,而幼儿英语你们似乎也研究得比较少,所以想去了解一下,以后也有更多跟你们沟通的话题啊。” 从豆豆的谈吐中,我们看到了自信和从容。身为父母,我们为孩子的成长而高兴,也心疼孩子。然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就应该拼搏,一个勇于战胜困难的人才能够拥有未来,我们只能鼓励孩子。如今儿子已经拿到两个学位,同时还参加了许多课外活动。期间他已经获得了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通知书,并且有丰厚的收入。他未来的职业生涯也基本不需要我们操心。在美国的这几年,他原本只是一个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少年,到最后他不但找到自己所爱,同时还学到了学校里有相当优势的专业,让自己在职场中具备足够竞争力,在学校结交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学生。他找到了他的人生目标,并且一步一步在靠近,身为父母我们为他高兴! 这几年,我们无时无刻不牵挂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也曾多次经历去机场接送孩子的激动过程,每一次孩子从美国回来,再到每一次将孩子送上飞往美国的飞机,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有孩子在一起的日子,踏实、快乐、舒心、温暖,孩子不在身边的日子,挂念、担忧、期盼、希望……然而我们始终相信,正是这期间各种各样的情感交织才让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爱更深刻、更深沉!因此,送孩子出国是一种大爱! 家有儿女选择更优质的教育近几年,街坊邻居讨论最多的不再是“你的孩子在哪个大学上学”,而是“你的孩子在哪个国家留学”。家有儿女,父母们在一起讨论最多的除了家长里短,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孩子的教育。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孝道”文化的国家,教育似乎充当着一个重要的媒介:我们因为父辈们的教育得以成长,同时我们渴望给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教育以传递这种与生俱来的爱。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国际化大都市,再到漂洋过海,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最终落脚于“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上,而对于当下的“90后”、“00后”,无疑,留学时代已经到来。 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数量已经从2005年的11.8万人次增长到2011年的33.9万人次,年均涨幅超过19.19%,2012年中国留学生数量将突破40万人次,2017年将达110余万人次。几年前大家就已经开始讨论“留学热”,那时候更多的是一种预期,而今,留学热已经成为一种事实,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诸多留学利好因素让留学热潮只增不减,人民收入水平提升及国内教育资源不足更是为留学热升温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留学政策持续利好为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 作为一名老海归、英语教育工作者,我辅导过的众多学子如今已在各大学接受世界最先进的教育,他们有的甚至已经学成回国,成为各行业的精英;作为一名美国留学生的家长,我的孩子在国外教育下一步一步实现着他的人生理想,不论是哪种身份,我始终认为:对广大父母而言,送孩子出国留学是一种大爱! “为什么送孩子出国留学”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是目标的树立问题,成功的留学始于树立目标;对于父母而言,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我们究竟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我们要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与前些年因成绩不够好担心高考无优势而出国留学不同,如今的留学热所呈现的特点是许多应届高中毕业生,特别是名校“尖子生”放弃高考,留学已经成为了广大学生主动选择的一种“出路”,而不是无法过独木桥后的“退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越来越理性,“洋文凭”、“镀金”一说已经逐渐被学生们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出国留学越来越理性,而广大家长亦希望送孩子出国留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孩子的精彩人生尽一份力! 国外教育究竟好在哪里 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结果。广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出国留学,正是因为国外教育有其独特的地方,尤其是美国的教育。 据新浪教育调查统计,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50%的学生最希望留学美国,而他们的最主要理由是“教学质量好,国内对学历认可度高”。在我所接触到的家长中,几乎所有人在谈到“为什么送孩子出国留学”这个问题时,都会脱口而出“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前沿研究成果”。那么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教育究竟好在哪里,值得我们忍痛割爱将孩子送出国去? 1. 告别升学独木桥,条条大路通名校。 在国内,一提到高考,人们就会自然而然想起一个词:独木桥。“80后”、“90后”、“00后”学生的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除了高考,没有其他的选择,我们懂得其中的煎熬。正因为如此,更多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再受此煎熬,如果在同样努力甚至更轻松的环境下,就可以让孩子接受到最好的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的高考犹如一根强有力的“指挥棒”,“一考定终身、一分定命运”,考试分数决定学生能上的大学和专业,一旦被某一个大学的某一专业录取,基本上就没有调换的可能。尽管很多学校都可以调换专业,但是可能性微乎其微。一些学生因为考试失利,进入职业学院或中专、大专,我们通常会认为这些学生成绩很差,哪怕后来他们通过自学、参加考试获取了本科学历,社会也无法像对待统招的学生那样“一视同仁”,他们依然会受到区别对待。尽管目前在国内教育界也有一个普遍共识,认为统一、单一的评价机制是中国教育弊病的根源所在,教育改革首先要改掉“独木桥”,然而要想改掉多年来沉积下来的“习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关于考试在教育中的角色,英国伊顿公学校长托尼?里特曾做过一番阐述:“学业成绩并不是唯一。英国传统的所谓自由式教育理论是不错的,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政府用考试的形式评测学生也没错,可如果做得过头了,就向学生发出了错误的信息:考试是最重要的。中国就是这样。”在国外,尽管学校录取也要通过一些考试,但是录取绝不仅限于考试成绩,而是综合考核学生,以更科学、全面、合理的方式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事实上,对中国学生而言,能够在一种更为科学的考核机制下衡量自身的成长,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认识与人生鞭策。 美国有近4 000所大学,高校招生量大,学生们无须通过激烈而又残酷的“高考”也能顺利地进入大学,而且入校后,往往是大学二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才最后选定专业,这之前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确定自己的兴趣与未来的方向。美国大学采取“宽进严出”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申请他希望就读的任何院校,如:学生可以选择先上社区学院,然后在修完课程拿到相应学分后再申请理想的名校,毕业后可以顺利拿到统一的名校毕业证;学生也可以先上美国的普通大学,通过努力,最后也可以通过转学的方式进入较好的综合型大学甚至世界顶级名校。并不是说学生一开始就要去名牌大学、去热门专业,只要学生的选择适合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最终都能进入梦寐以求的名校求学。 2. “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下的精英教育。 事实证明,过早地判断孩子是否适合在某个领域或者专业里发展并不利于孩子的未来成长。在中国,高等教育依然沿袭着严进宽出的做法,学生进大学需要经过层层考试过关斩将,一旦跨进大学校门便大功告成,在学校里将被当作“人才”来培养,获得学位轻而易举。在校期间学校按照统一、既定的标准来培养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教师活动为主导,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职业上的可塑性,缺乏发展潜力。 美国大学的学科学习目的是为学生的专业选择提供足够的基础,这些基础知识将成为学生今后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学生自身的专业、兴趣上,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刻苦钻研选择走“精英”的道路。因此在大学里,美国教育不是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明白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强调的是一种通识教育。 3. 中国学生“为上大学而上大学”,美国学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在国内,很多学生为了进名校最终可能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在校所学内容由学校统一规划,系统性强,即便自己有其他专业的兴趣,也因应对所学专业的考试而无暇兼顾。除了应试能力,真正掌握的知识不得而知,很多学生为的就是毕业时顺利拿到一个毕业证书。尽管学校给学生提供了选修课程,但是可选范围也集中在其中的几十门,选择的空间非常有限,学生很难往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方面拓展。 美国高校给学生提供通识教育,学生入学前可以选择专业,也可以不选择专业,学校提倡学生们在学习中发现个人的兴趣爱好。在选课上有上千门甚至近万门课程可供每个学生自由选择,这些能够帮助学生挖掘个人潜能,鼓励他们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创造,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在校期间,学生既可以选择连续读完所有课程而毕业或者学有余力多学习几个专业,也可以选择中途休学,等到条件成熟时再完成学业。美国教育承认和接受学生个体能力上的差异,为各种学生量体裁衣,帮助学生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 4. 中国强调学生知识的系统性,美国强调知识的运用。 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在美国,学生从走进大学校园的那天起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毕业后将走向何方?他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以后能够用于实践。 我们经常看到中国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得金牌,在与美国大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他们的理论知识确实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在知识的应用、实验和实践能力上却让我们望尘莫及。2010年,一项针对全球发明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的欠缺。 5. 中国传授与灌输知识,美国侧重探索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中国高校里,目前主要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书本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老师在讲台上汗流浃背地唱独角戏,学生听得很累却不知所云,最终还要为通过考试而在考前拼命复习书本知识。 在美国,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是帮助学生学会去探索知识。教学过程更重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明白要想成为精英就需自己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与老师共同在课堂内外探讨知识。美国的“Liberal Arts Colleges”(通常我们称为“文理学院”)教育的侧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由思维,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它主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6. 中国学生毕业后往往不具备马上上岗的能力,美国学生毕业后更能迅速上岗适应工作,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 美国教育培养学生在今后的主流社会里能得到雇主的认可,能取得职业发展的成功,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领袖,这是大多数学校的教育理念。很多美国大学与一些大中型的企业都有实习合作项目,学习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用一两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到公司全职工作。在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利用专业的实践机会,增进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提高毕业后迅速上岗的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教育的培养理念是根据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来培养人才,但这些人才是否能适合社会需求,是否适合当前多元化社会竞争的发展需求却是个未知数。四年的大学时间里,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时间去企业做短期实践工作,时间短,能够学到的技能往往非常有限。 留学将给孩子带来什么 1. 享受优质的教学及教师资源。 有对比,才会找到差距。正是因为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国内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形成的巨大差距,所以国内广大学生选择了出国留学。根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全球首发2012~2013年世界大学排名显示,在排名前200的高校中,美国仍然以76所的总数独领风骚,英国31所总数位列第二,北京大学排名第46,清华大学排名第52。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如果无法在考场中考出好成绩,那基本就意味着与名校无缘了。然而如果打算出国留学,经过精心的准备,也许学生比较轻松地就能被世界名校录取,排名甚至在北京大学之前,享受到名校优质的教学及教育资源。 在国内,潜意识里我们常常会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应该是“大而全”,判断一个大学的优劣首先关心的是学校有多“大”、学科有多“全”、人数有多“多”,结果就恰恰忘记了教学质量,而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教育质量则受到极大影响。与国内大学贪大求全不同的是,国外的大学不求大而求小,以“质”取胜,因为小所以更能够确保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有高素质的学生,才能赢得各种各样的美誉,小就是美!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曾说:“我们不愿也不可能成倍地扩大,因为我们学校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长期专注于两件事:一是本科生教育,二是学术研究。这是我们大学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据悉,在普林斯顿大学绝大多数大一新生进校后都是十几个人在一个班上课,学校为学生配备最资深的老师,为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学校在扩大学生数量上会显得非常慎重。对比在国内,很多大学的授课基本上难以达到这样的小班教学,也难以实现这样的师生比例,很多公开课甚至是100~200人在一个大教室里进行,上课效果如何保证?这就像教育培训当中小班教学与大班授课的差别一样,效果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再比如,以科研实力著称的加州理工学院的规模并不大,只有1 000余名研究生和900余名本科生,然而在2012~2013年世界大学排名中该学校却能位列全球第1位。在物理、行星科学、地理学等领域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截至目前,加州理工学院已经摘取了32个诺贝尔奖。这所学校不求大而全,而是追求小而精,重点集中在几个最重要的科学领域,学校会花重金吸引世界上最好的师资,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在学校任教,学校的师生比例基本保持在1∶3。学院规模小,就有利于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相互认识与交往,学生与教授之间的关系往往非常融洽。 不仅如此,国外的大学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美国大学的图书馆一般都是24小时开放,图书报刊及电子资源非常丰富。在国内我们评判一个学校图书资源是否丰富可能主要是看这个学校有多少藏书,而在美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指标是图书馆的利用率,图书馆一定是全面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还有一些世界顶级教授的公开课、视频课件等,学校都免费提供给学生,这些都是国内大学很难分享到的。 2. 更多专业选择机会,帮助学生找到兴趣所在。 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向孩子们强调,专业的选择要根据兴趣而定,然而,兴趣又从何激发呢?很多学生都是到了大一的第一学期后才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又“移情别恋”。然而很多时候“恋人”就在前面,可是有道鸿沟怎么也跨不过去,无法与自己心仪的专业牵手,这就是国内很多学生面临的现状。对于任何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悲哀,因为这短短的几年青春,可能就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一生。但是在美国,学生有充分的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豆豆也是在大二时才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如果是在国内基本上是没有机会的。尽管国内大学里也有选修课程,但是选择的范围都非常有限。我先后在湘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发现我们的选修课程跟国外的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国外的选修课程通常都有上千门供学生选择,然而国内是什么情况呢?每个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学生们需要选修下学期的课程,学校会给学生发一张选修课表,让他们在纸上进行“勾选”,然后再根据学生们的选择进行统计,开设相应的课程,可选项少之又少,失去了选修课的初衷。 相比之下,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鼓励学生们多选专业,也为学生们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专业提供服务。比如,在美国素有“南部哈佛”之称的莱斯大学,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两个以上的专业,而且经常是“文”“理”类结合进行选择。正如莱斯大学校长戴维?利布朗所言:“许多同学来莱斯上学前有自己的想法,入校后由于环境变化,同时对自己更了解了,学生可能会改变最初的选择,所以学校给学生更多机会进行专业考虑,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的探索,让他们跟随自己的兴趣和热情。”专业的选择不仅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更是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激发更多的创造发明能力。 以前有学生问我:去国外上大学要比国内轻松还是辛苦?我相信只要想学有所成,不论在哪,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美国,学生既可以选择有职业竞争力的专业学习,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还可以根据个性需要涉猎其他专业领域。这也许就是美国教育的一个诱人之处,只要你想去做,就一定可以获得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而在国内可能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可以说,美国学校基本上在做的一项工作是:尽量帮助同学们在学习期间找到个人的兴趣所在,尽可能地提供机会,挖掘出学生的特长、潜能。因为,更多的事实证明,改变世界的往往不是那些专家、教授和科研人员,而是像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这样的一类人,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大学里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沿着兴趣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兴趣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带来持续不断的激情与好奇心,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非常赞同弗里德曼先生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到的方程式: CQ(好奇心)+PQ(激情商)>IQ(智商) IQ很重要,但是CQ和PQ更为重要。一个拥有学习激情和发现好奇心的学生会比一个拥有更高智商但却缺乏激情的学生进步得更快。因为好奇心强同时又拥有激情的人通常都善于自我学习和自我激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专业、领域,这样在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努力往往更容易成功。 3. 结交国际朋友,拓展国际视野。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每到学期开学,好学校的门口总是呈现出一幅“门庭若市”的景象,大家都挤破头希望进入更好的学校学习,为什么?因为学习的效果,除了取决于学习内容、指导者、学习环境、教材、课程设置、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跟谁一起学,即学习的伙伴。好学校因其能够培养出好学生,而提高了入学标准,相应的学生整体素质亦会更高一些。除了课堂知识,学生的学习收获经常来源于与同学的互动交流和思想的碰撞,茶余饭后的交谈,餐桌上的调侃,同学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等都可能会给我们启发。可以说,学习的伙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学习的内容更重要,正如去什么地方旅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一起结伴旅游! 有一次,一位海归老师在讲座时展示了一张他在国外跟学生们一起吃饭的照片。这张照片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这张照片里一共有8个人,这8个人分别来自7个不同的国家,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带着不同的英语口音,代表不同的文化风俗、个性特征,可以说每个人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际性”!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聚在一起,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彼此学习的地方。他们来自世界不同的角落,有着不同的语言、民俗和思维习惯,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喜好、习惯与交流方法,这对以后个人在工作上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国际化的今天,也许我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职场中就会面临这样的场景。如果我们不能够彼此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不了解对方的习惯特征,不具备国际视野,就很难开展正常的沟通,难以融入到国际交 流中。 不仅如此,身为过来人我们都知道朋友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比尔?盖茨与好友保罗?艾伦在1975年创建了微软,乔布斯也是和他的朋友一起创立了苹果公司。 不论是出国读本科,还是读硕、读博,归根结底,离开校园后每一个人都要进入社会走向职场,这时候可能比机会、能力更重要的是你的人际关系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你在学习时所接触的圈子层次决定着未来职业发展的层次,这就是所谓的圈子。而走进世界名校,跟那些来自全世界的优秀学生一起学习、生活,成为朋友,成为以后的工作伙伴、事业伙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进入了精英阶层,未来的起点会更高。 4. 激发个人潜能,为未来职业做铺垫。 从中美两国在学生录取方面的差别我们可以知道,美国的教育更人性化,且具有灵活性,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的学生在中国考不上好的大学,并不意味着在智力、学习等方面不如其他学生。我遇到过一个学生,他在计算机方面非常有天赋,从小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但是他的考试成绩就比较差。而因为很多编程的语言和材料都是用英文写的,所以他对英语的兴趣比较浓,这样的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严重偏科。要想进入国内的好大学,希望很渺茫。后来在我的建议下,这个孩子毅然放弃了国内的高考,因为即便参加国内高考,他基本上也很难考上“一本”类的学校。他的特长是计算机,这很有潜质,同时他对此非常感兴趣,他的英语也还行,因此他要做的是学好英语,取得出国考试成绩。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最后申请到了澳大利亚的一所学校,世界排名是前100名,这比在国内挤破头去学那些原本他不擅长甚至讨厌的东西要更切合实际,也更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当然,美国课堂之所以能够成效显著并且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是因为美国的课堂是探讨式、开放式、互动式的,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万籁寂静般地在课堂上一味“填鸭”。美国的老师在课堂上希望学生多提问,参与探讨,甚至反驳老师的观点,然后开展讨论,美国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课堂上也是如此。在西方人眼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不是权威,学生可以大胆地反对老师的意见,可以直呼其名,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老师非常渴望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展开讨论。就拿教师节来说,美国的教师节在5月第一个整周的周二,这一周也被称为“谢师周”。但美国教师节是非官方、非法定的节日,因为欧美国家淡薄师生关系,认为老师仅仅是一个职业而已。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发现自己的潜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常常强调取长补短,结果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某一弱项科目后寻找各种机会帮助孩子弥补短板。尽管水桶原理源于美国,然而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国外,尤其是美国,他们的教育重心是寻求每一个人身上的优点、强项,鼓励每个学生把自己的优点发挥到极致。一个是“补”,一个是“取”,效果却截然不同。如果你只热衷于你的强项,其他的不喜欢或不擅长,那么你可以把你的强项发挥到极致,这就是他们的教育。可以说美国的大学给了各种不同特点的人更多的选择机会,而这些机会更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 5. 促进自我成长与完善,增强职业综合竞争力。 对于留学生而言,出国留学是人生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个时期正是每个人人生中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优秀的人格往往在这时得以塑造。而丰富的海外成长与生活经历本身就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留学期间,学生在国外复杂的环境下,需要处理诸如学习、生活、与不同的人沟通交流等各种事务,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大二期间,豆豆参加了一个叫IBIP的项目,全称是“International Business Immersion Program”。因为是个重要项目,对参加者要求很高,而且能折算成4个学分,豆豆就报名参加了。这个项目的内容就是采访中国各大城市中大型企业的CEO(首席执行官)或董事长(绝大部分为上市公司),听创始人讲述创业历史,然后整理出总结报告。 2010年5月,豆豆的项目组由两名美国老师带队来到了中国,两周行程里安排了北京、石家庄、武汉、杭州、上海、香港等多个城市和地区的参观访问。在北京的时间是3天4晚,因为采访行程安排满档,所以在北京期间,豆豆几乎没有时间回家。而且除了采访,他还要做同学和老师的导游,带队的美国老师亦把豆豆当成了得力助手。回到美国,老师甚至把很多报告内容让豆豆翻译成中文,因为这些报告要发给中国的接待单位。后来他们整理了一份上万字的访谈报告,国内受采访者收到后对他们给予了很高的赞赏,有些机构甚至直接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当然他们也获得了4个学分,而对于参与项目的每一个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们从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能面对面地与各位成功的企业家交流、采访,这样的学习比书本更直接。在美国很多学校都有类似的实践活动,这些经历对豆豆后来进入美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咨询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非常有意义! 6. 融入国际文化,成为国际人才。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要想成为国际人才,掌握一门国际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全世界60%的广播节目、75%的电视节目是用英语进行的,互联网上多达80%的信息都是英语,绝大部分国际会议以英语为第一通用语言,英语还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 对于留学生而言,可以充分借助在国外的学习机会将这一国际语言掌握扎实,掌握用英语与世界各国的人进行交流的能力。文化上的融合一定建立在语言的沟通与融合基础之上,在国外不仅能丰富人生阅历,更可以接受异国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国际文化的熏陶是无法从纸上得来的,是独一无二的留学经历带给学生的成长经验。 诚然,国际语言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文化方面的沟通,表现在精神层面、传统文化、思维模式、交流方式等很多方面。如今中国正在成为全世界瞩目的中心,中国在走向世界,世界更在走向中国,在这样一种大好的形势下,市场需要的是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国际化人才。与语言条件相关联的还有沟通和自我表达的能力,即使掌握多国语言,如果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最好的自己,也不能称之为国际化人才。 每一个年轻人都想成为精英,实际上我们身上还承载着一种使命,这种使命就是要发扬光大中国的文化。事实上,越是成功的人士,他们越是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思想、哲学上有很深的修养。所以,作为国际精英人才,我们应该德才兼备,在新的大环境里,我们要善于与世界沟通,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国际精英的标准和要求。 找到孩子心中的为什么 国外教育优势固然明显,能带给学生的收获也丰富,然而真正让一个人最终下定决心出国留学的星星之火一定根植在学生心里,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正渴望,才能开启成功的留学生涯。 为什么要出国留学?一千个留学生会有一千种答案。那些成功出国留学的人一定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理由,而那些未成功出国留学的学生几乎都是因为缺乏留学目标,被动留学。出国留学一个理由就已足够,对任何一个留学生而言,只要他用心把握好留学生涯,那么他在留学期间都将收获满满。 诚然,在国外上大学不是简单的获得知识、获得更有含金量的文凭,留学的意义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的。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调查统计,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33.97万人,占全球总数的14%,居世界第一。其中2011届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的最主要理由排序依次为“增强职业综合竞争力”、“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增加见识,了解他国文化”、“接受先进的教育方式”、“去国外就业和长期居住及其他”。“增强职业综合竞争力”和“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两项共占54%,可见提升个人竞争力已成为留学的主要理由。 记得豆豆在大三暑期时回国,有一天,我们聊到他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他告诉我这三年来在美国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目标;第二,已经融入到国际文化中;第三,培养了自己独立学习、工作、生活的能力。而三年前,他提出要去美国上大学时的三个理由是:第一,希望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第二,想挑战自己的潜能,跟世界上其他同龄人竞争;第三,渴望融入到国际文化中。我想相比预定目标,出国留学给孩子所带来的收获远不止这些。 常常有人问:为什么要留学?其实,留学并不需要太多理由,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留学目标。就如我们刚上学时老师常问的“为什么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回答吗?其实,关键不在于问题是什么,而是我们内心究竟渴望什么样的答案,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只有带着一种理想去留学,去学习,去追求,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记得以前读到过一则饶有趣味的关于放羊娃的对话: “狗娃干吗呢?” “放羊。” “放羊干啥呢?” “卖钱。” “卖钱干啥呢?” “娶媳妇。” “娶媳妇干啥呢?” “生娃。” “生娃干啥呢?” “放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放羊有放羊的悠然自得,留学有留学的苦尽甘来。你是想成为一个与时俱进,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知识技能的国际型人才,还是偏安一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留学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生梦想的途径,是一种追求。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留学是失败的,当年他几经波折去法国留学,历尽艰辛,因为种种原因而中途辍学。但正是由于他在法国的那段人生经历和磨炼让他不断探索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出路,结识了许多后来对他帮助颇大的朋友;在磨砺了意志的同时,他在国外的所见所闻,让他具有了开放的眼光,为他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奠定了视野基础。如此,谁又能漠视留学对邓小平整个人生的影响呢! 1997年,我赴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目标就是要真切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增强自身的英语语言与文化方面的学术底蕴,同时探究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与思维差异,所以面对众多打工机会我没有动摇过对于专业的钻研,为回国从事英语教育奠定了强大的基础。留学并不需要太多理由,不论是迫于国内就业形势而出国深造,还是为实现父母的心愿;不论是为报效祖国,抑或只是为了证明自我,重要的是每一个理由都应该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留学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段成长经历,而不是结果。我们一定是为了某种愿望,为了心中的某种理想和追求而出国留学! 为什么要出国留学?答案千千万万,每一个人的内心一定有一个能让自己满意,或者能让你的未来满意的答案!作为学生要做的是找到这个答案,并以此为目标,开始行动;而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激发孩子内心的渴望,并帮助他们去实现梦想! 为孩子出国创造引爆点 诚然,正如我在前面所描述的,豆豆的成长是与美国独特的教育体制分不开的。如果豆豆在国内上大学,也许他也和国内的同学一样,按部就班,熬过“黑色六月”然后挤上大学的“独木桥”,伫立在大学校园门前,不得不孤注一掷选择一个他根本不知道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前途的专业——因为自己不知道选择什么专业而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金融,但是最后发现不喜欢,又无法调换专业——也许豆豆的人生将截然不同。而今,豆豆选择了出国留学,接受了另外一种教育,开始了另一种更充实的人生。 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选择,对于留学,很多家长与学生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选择。如今,高考俨然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站在青春的十字路口,一边是中国的高考,一边是出国留学,作为父母我们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人生选择,找到让孩子选择出国留学的“引爆点”。 上高二第一学期的时候,豆豆所在的学校(清华附中)有一批去美国参加交流活动的名额,豆豆报名参加了,经过筛选后,被选上去美国交流了一段时间。交流回来后豆豆果然长见识了,有了很大的变化,对英语学习重视了很多。尽管我跟爱人都是从事英语教育工作的,但是豆豆的英语一直表现平平,而这次则不知是什么缘故突然开始把英语当回事。 一天晚上,豆豆放学回来后,一家人准备吃饭,洗完手豆豆早早就帮我们把饭盛好了,一本正经地说:“老爸,老妈,我想去美国上学。”老实说,当时我们感觉很诧异,尽管这么多年我培训和辅导过众多学生成功出国留学,飞赴世界名校,但是似乎对于自己的孩子是否出国留学却没有好好琢磨过。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越是身边的人越容易忽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不太称职的父亲。 我当时没有发表什么意见,只说了一句:“想去美国上大学,可以,先把托福、SAT成绩拿来,看到成绩,咱们再谈这件事。”果不其然,他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狠学英语,他此前的英语成绩非常普通,我们也从来没有指导过他,后来他参加考试,把两个成绩单摆在了我们面前,成绩还算不错,于是他开始申请留学。 关于留学,很多家长困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非常想让孩子出国留学,让他到国外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不知道孩子想不想去,这可怎么 办呢? 很多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赢在了起点,而是赢在了转折点。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的基因,只是我们需要在恰当的时候创造“机会”,给予“刺激”,加以“引爆”。我想如果当时没有一次去美国的亲身经历,没有直面美国美丽的大学校园,没有体验过美国的文化,他又怎么能对美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又怎么会在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在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之间做出选择呢?有对比才有区别,孩子才能发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才容易做出判断。这次亲身体验比我们在国内给他上100堂课要更实际。当然,被“引爆”的不止豆豆一个人,在一块同行的交流生中,最后有10余个孩子决定不参加国内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 同样,如果没有那种自身要去美国学习的“内心的渴望”,我想豆豆是很难在一年内通过两个考试并取得较好成绩的,而我也不会赞同他出国。因为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愿望,即使出国去了也是白白地溜达一圈,灰溜溜地回来,什么也感受不到,什么也学不到。有的学生跟随父母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去了国外,回来后没有任何想法,没有出国学习的冲动。这样的学生,我建议家长一定不要再刻意去要求他们去国外留学,至少不要急于让孩子出国留学,因为他自己已经亲身感受了国外的生活环境都还没有产生留学渴望,那即使出去了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上也会很被动。 那到底如何激发孩子的出国欲望?给大家几个可行的建议: 1. 提供机会。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国际交流活动,如国际游学、夏令营、冬令营、交流生项目等,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国外教育、优美环境与良好的学习氛围。 2. 开阔视野。多参加一些留学讲座,多了解成功留学的人讲述的海外生活及故事,参加教育展,激发他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 3. 激发目标。帮助孩子找到兴趣和目标,从而引导孩子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更好的方法。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留学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梦想,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精彩的留学之路从为什么开始,有了目标才会有方向,明白了为什么才能从容地备考留学,才会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应该去做哪些准备。 “好”孩子适合出国留学 留学固然是好,但是当广大家长将目光聚焦在留学带来的优势,当家长们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该送孩子去哪个国家”这类长远问题的时候,大家往往很容易忽略问自己一个问题:孩子真的适合出国留学吗? 2010年暑期,有位朋友介绍了一位家长过来。这个家长事业做得很大,40出头,算是一位成功人士。他找到我说:“胡老师,我想把孩子交给您。只要您帮我把孩子送出国,花多少钱我都愿意。”因为还没有跟孩子见过面,所以当时我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我说:“请先让我跟你的孩子聊一聊。”后来我跟他的孩子单独约了时间做了一次交流。跟孩子聊完后,我了解到这个孩子不仅学习基础较差,更大的问题是身上还有很多坏习惯。如网瘾很大,经常通宵熬夜玩网游;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平时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基本上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很难自理。试问这样的孩子,送到国外去,父母又怎能放心呢?即便一定要让孩子出国,也一定要把这些不良的习惯纠正过来,把学习基础打牢后方可考虑送到国外留学。只有这样,孩子出国后,才能够开展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留学?简而言之,我认为至少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好”孩子可以出国留学。 诚然,孩子原本没有好坏之分,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个性不同的孩子。之所以这里借用一个“好”字来概括,主要是想借助我们常常说的“三好学生”中的“好”的概念进行一个类比。在此,我引入中国教育里“三好”标准中的德、智、体三方面进行大致概括。 1. 德,即指孩子在思想上的自强自立,有辨别是非和约束自我的能力。 如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6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在家里孩子可能享受的是衣食无忧的待遇,生活、学习无忧无虑,遇到什么问题,都是家长们帮助解决。国内学习期间,在学校有老师来管理和约束,回到家后有父母督促进行学习,然而到了国外基本上只能依靠自己进行自我管理。就像一根弹簧,在国内受到父母和老师的约束,处于一种压缩状态,但是一旦到了国外,突然没有任何人在身边进行管理和约束,处于极度的伸张状态。巨大的反差之下,如果孩子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的话,非常难以把握期间的平衡,容易出现各类问题。例如,很多年龄小的学生,到了国外后根本没有目标,每天除了正常上课外,业余时间自由自在,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于是习惯性地打开电脑,开始玩游戏,越玩越上瘾;更有甚者,通过影视、报纸杂志和网络接触到大量不健康的东西,由于抵御能力差,容易走上歪路,最后无法自拔。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目前定居美国,每次回国我们都会不可避免地聊到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一次他跟我提到他儿子所经历的一件事情。他的儿子在高中时候交了很多朋友,其中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后来卷入了毒品事件中,而这个学生最开始只是因为在晚会上觉得很好奇,所以尝试了一下别人给他的毒品,却一发不可收拾,最后被学校开除。这位同学也曾经让我同学的儿子尝试一下,然而同学的孩子拒绝了,所以才避免了走上错误的道路。朋友跟我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还十分后怕。事实上,这些孩子最开始的表现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因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导致因为一次的错误判断而走上另一种人生道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可以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后来,我同学的孩子则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孩子到达国外后接下来将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如果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无法自立自强,就难以应对各种学习、生活上的问题。 2. 智,即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与沟通能力。 时代发展到今天,每个人所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学习能力。很多家长对于国外的教育了解得比较片面,有的家长认为在国外学习孩子会很轻松,有的家长甚至抱着“让孩子免受国内教育的煎熬”的心态,送孩子出国留学。其实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国外的教育实行的是“宽进严出”,如果要想在毕业时有一个良好的成绩,那么在校期间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激励。我曾经辅导过一个学生,是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子,被加州理工学院录取,她到美国后给我发来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就是向我诉苦,她在邮件中 说道: 胡敏老师,您也知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作为一名女孩子,我当然也喜欢打扮。我以为到了美国后学业就可以轻松一些,也有时间趁着“女大十八变”之机变得可人一点儿。没想到,美国的大学并不是那么好读的,到了美国后很多时候忙得连打扮的时间都没有。 您也知道,加州理工学院对科研是极其重视的,我选择6门课程,这是正常的数量。但是每门课后,我们每天都有大量的作业要做,需要开展各种调查、研究、实验,需要查阅各种资料,多方面沟通,好在我的英语算扎实,否则我都害怕自己挺不住啊! 看完她的邮件我既哭笑不得,又为她捏了把汗。在美国,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因为没能按时拿到学分而无法正常毕业。美国实行的是学分制,如没有取得相应的学分是无法拿到学位证书的。据统计,在四年制高校里,平均只有不到60%的学生能顺利毕业。不仅如此,由于中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亦相差甚远。中国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缺少沟通和交流。学生课后的学习更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完成的,缺乏主动性和自控能力。而国外的学习完全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业亦大都需要课后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开展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锻炼的是学生的协作、独立思考与整合各种学习资源的能力。很多课后作业亦并非国内的“练习题”,而是给出一个课题,让同学们自己去查阅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然后撰写调查报告,考验学生的独力学习能力。 尽管美国大学对上课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管理也显得很松散,但每门课程作业繁多、考试不断,更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自我激励。记得豆豆刚到美国那段时间,刚开始可能还不太适应美国大学的教学节奏和习惯,我们经常跟他通过MSN(微软公司推出的即时消息软件)沟通,看到他几乎每天都要为完成各项作业而熬夜。好几次写作业写到凌晨2点还没写完,我在电脑上通过MSN看到他那边一直处于忙碌状态,心里真是既心疼又着急。后来再聊起熬夜的事,豆豆说了一句十分引人深思的话:“比起我现在的用功程度,我在中学的时候简直就没用过功!”当然,豆豆之所以说这话可能也是因为他选修的课程特别多。按照学校规定,学生一学期最少要修12个学分,最多可修18个学分,正常情况下学生会修15个学分,豆豆第一个学期就选了19个学分的课,超过了学校规定的上限。到了第二个学期,豆豆“变本加厉”要求修28个学分。就这样,每个学期多修几门课成了豆豆的家常便饭,一天到晚节奏很快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我相信要顺利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说学习能力是完成大学学业最基本也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3. 体,可以理解为健康体魄和生活自理能力。 尽管豆豆在去美国读大学前已经有过两次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第一次是去韩国,第二次是去美国,但是那时候有老师或家长陪伴,出点什么问题也有人从旁协助解决。而去美国读大学则意味着所有事情都要孩子独立承担、独立解决,心里还是有点担忧的。平时在家里孩子很少干家务活,早上起床不用他叠被子,吃完早点就上学,晚上回家吃完晚饭,他就去书房学习,饭碗基本也是我爱人收拾。所以在豆豆去美国的前一天晚上,我和爱人对豆豆说:到美国安顿好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用电脑摄像头把宿舍给我们扫一遍。豆豆到美国后,很激动地带我们“远程”参观了一下他的宿舍,当看到书桌上整齐摆放的各类书籍,看到床上叠放整齐的被褥时,我跟爱人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很多时候其实不需要孩子给什么承诺、保证,只要通过一些小事情、小细节,就能够感觉到孩子的成长。 在国内,家里几乎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学习去。家庭的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而孩子又是以学习为中心,所以为了能够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父母基本上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活,久而久之孩子这种天然的“劳动”权利慢慢就被剥夺了。根据2009年《中国独生子女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家庭让孩子每天都做家务的家长很少,除了最简单的家务如整理书本和床铺的有22%、洗自己衣服的有61.9%之外,其余家务基本不涉及。这样到国外后意味着除学习以外还要接受生活的锻炼和磨砺,会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吃饭问题。尽管目前在国内有各种各样的西餐,但是美国和中国的很多生活方式和习惯还是有很大不同。有的学生在国外第一年住在学生宿舍,自己没有条件做饭(许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做饭,不知道炒菜时什么时候放盐,什么时候放味精等),所以只能吃学校的伙食。尽管每顿饭看似很丰盛,但大部分菜肴都接近墨西哥或意大利口味,再加上典型的美国油炸食品,蔬菜基本上是生吃,很多学生都需要有很长的一段适应时间,一些学生最开始时往往会出现肠胃不适应的现象。于是,很多家长害怕孩子到了国外后饿肚子,会在孩子出国前一周“传授”孩子一个不挨饿的妙招:蛋炒饭。可以说最简单,也最温饱。但是孩子不可能天天吃蛋炒饭,不可能天天吃汉堡,还是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如果孩子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那这些都不再是问题。 我相信有了“德、智、体”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孩子出国留学会变得更优秀! ……
编辑推荐
《家有儿女要留学:成功留学,从为什么到怎么做、做什么》:成功留学黄金圈法则,解决你留学征途上的一切烦恼。 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留学?怎么做才能确保成功留学?申请美国名校需要做什么?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学校和专业?孩子出国了,父母怎么办?如何度过一个成功的留学生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