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吴伯凡,梁冬  页数:204  字数:13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序欢喜的秘密梁冬我小时候特喜欢一个以沧桑为主打的歌手,如果用统计合并的方法研究他的歌词,排名靠前的包括:孤独!寂寞!冷!我当时是相信苦逼美学的,再小的时候,我们还被洗脑:学海无涯苦作舟,癞蛤蟆就别吃天鹅肉,不要自取其辱……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以悲催作为一种人生潜台词和底层代码,它就像一种原始病毒,一旦我面临新的人生际遇,它就又会轮回变异。例如:在高考选择学校的时候,我北大清华都不敢报,觉得自己是在小地方广州参加高考的,结果那一年我们班成绩比我低50分的都上了清华,尽管他是自费——那个年代,自费也就是一年多交两三千块钱。后来,大学追女孩,稍微漂亮点的我都不敢放马过去,要不是人家女生下最后通牒,可能还一直是大学光棍一枚。工作时被安排做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和那些动不动就和国际政要讨论地球未来的同事一起吃饭,我简直无地自容,最后只能辞职跑掉。后来好不容易进一家互联网公司管品牌,才发现自己连QQ都不会用……和搞技术产品的人一讨论,他们一句“你不懂”,我立马就落荒而逃。是什么让我这样在旁人看来混得还可以的人,却在内心里充满了焦虑和自卑呢?我问自己这个问题,但始终想不出答案。直到有一天,我参加了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的私人聚会,有些人带了原配去参加,我才被吓到了。他们的老婆居然那么难看,言行也不太得体,品位还不如我家的那位……我感到五雷轰顶。原来那些在媒体里被描绘得如此有思想、有影响力、有财富的人们,也活在不能事事如意的人生里。我于是认真、持续地观察了他们,发现他们都很坦然承认和接受这一切,然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尽可能享受能反复带给自己快乐的工作,或是赚钱,或是演讲,或是创作。于是他们开始很有自信了。我有点明白了。其实欢喜的第一要务就是承认和接受现状,所谓“如来”二字,于我而言,就是“如”实承认我现在面临的一切都是必然和活该“来”的。然后,在接受现状的态度下放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承认自己现在孤独寂寞冷,那就开始“穿上衣服滚”,在床上滚一百下就很热了;承认自己不是高富帅,还特喜欢白富美,那也放马去追,大部分的白富美卸了妆以后也是女丝一枚;喜欢讨论国际风云就去订份《参考消息》,一年以后你也可以看出基辛格的《论中国》有点矫情……我常和朋友们说:连雷军都敢做乔布斯第二,你有什么好自卑的。今天,在“冬吴相对论”结集出版的时候,我为这本书起了个名字叫《欢喜》,因为我居然发现了欢喜的秘密,那就是承认现实如来,然后立马去改!当然,还有一些关于欢喜的秘密,都在这本书里展开了,那却是吴伯凡老师对此的多维度哲学加持,感谢吴老师的渊博教诲,让我们能快乐地把常识变成哲理,又把哲理变成笑话。人笑多了,就成了个欢喜的人。

内容概要

欢喜是一种状态,它是幸福自在的标志,也是充盈人生的基础。
人们之所以会痛苦、郁闷、焦虑、沮丧、恐惧,之所以有怨、恨、恼、怒、烦,是因为受困于自己的心;心灵被禁锢,心智模式错误,自然无法发射和接收幸福的信号。
本书的两位作者,吴伯凡博学多识,梁冬机智豁达,他们融合东西方智慧,在故事和幽默中明说事理,在轻松写意之中播种心性改变的种子。用梁冬老师的话说,就是“让我们能快乐地把常识变成哲理,又把哲理变成笑话”。
为什么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疾病?“抱怨”病毒的危害何在?人生为什么要养喜神去杀机?搞好了定位,就能成功吗?非典型性雄辩症患者是如何赢得辩论输掉世界?是什么决定一个人的财商……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扇门,它是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是人生的另一幅图景,它通往快乐、幸福、充实、成就,但只有用欢喜才能打开它。

作者简介

吴伯凡,《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冬吴相对论”主持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9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从事哲学、基督教神学和社会理论研究。2001年进入媒体行业,并从事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管理学、商业史的研究,曾任《环球企业家》总策划、《创业家》主编。现任《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21世纪报系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主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事观察员、节目主持人。著有《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一书及译著多种。
梁冬,正安生命资产管理教育学者,正安中医创始人,“冬吴相对论”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专业,1998年进入凤凰卫视,因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深得观众喜爱,成为知名节目主持人。2004年从凤凰卫视辞职,在广州拜师学习中医。2005年,应李彦宏之邀加盟百度;2007年,离开百度创业,先后创立太美科技和正安中医。除了“冬吴相对论”外,还制作和主持电视节目《国学堂》,在旅游卫视播出。

书籍目录

序言 欢喜的秘密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
高效率的无效果
量子学中的智慧
积极的沉默
抱怨这种病毒
有毒的瘾头
养喜神,去杀机
钝感力
心理的留级生
定位的误区
寻找定见
从内心微笑
非典型性雄辩症
用心体验世界
爱的技艺
信念的力量
植物的智慧
解题和解风情
官人、商人和情人(上)
官人、商人和情人(下)
幸福的开关
道歉是情感止损
我们都是吓大的(上)
我们都是吓大的(下)

章节摘录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有网友来信说:你们不能老讲心法、愿力这些东西,在那儿单方面地乐观和想象,应该面对现实,从浪漫主义回到现实主义。我当时就有一个感触,一个人寻求公平的时候,一定是遭遇了不公平,或是看到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才会产生这样的感叹和要求。我们想澄清一下,这里讲的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不是无视周围那些不如意甚至是让自己很痛苦的东西,然后在心里头给自己放松和减压。我们所讲的愿力和心法,即使它看起来是不作为,也是一种积极的不作为。尤其是对那些负面环境有积极的作用,这才能体现愿力和心法的正向价值。比尔·盖茨给年轻人提出过11条忠告。盖茨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非常乏味的有钱人。他的乏味其实就是骨子里的现实主义,他有自己的逻辑,因为无趣的人一定有他的理由。盖茨的第一个忠告是,世界充满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造它,而是要去适应它。他还有一个忠告: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来自于实力。盖茨的第一句话很值得玩味。一上来就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千万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要去适应它。公平不是相等、相同,这个“平”也是有差异的,是一种平衡状态。如果一个人的眼里只有不公平、不公正、谁不遵守规则,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当人的念头总被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所纠缠的时候,他的状态就会非常糟糕,因为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一个人心有不平,他就会抱怨、评判,就会以一个完美的准则来评判周围的事物,尤其是评判周围与他相关的一些事情,这样他满目所及可能都是不公平。这不是说真有那么多不公平现象,而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意识雷达”,一旦产生了“这对我不公平”的念头,他就只能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而不会注意那些公平、美好的事情。这就像说一个人的老婆怀孕了,他就会看到街上的孕妇多起来了。其实并不是这段时间里增加了很多孕妇,只是他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一个人的“意识雷达”里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头,就往往什么都不做,他并没有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在抱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把抱怨当成了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一见面就开始抱怨,老板、同事、配偶甚至天气都是他抱怨的对象,但他从没想过怎么去改变它。一个月之后再见面,他又在抱怨类似的东西。所谓抱怨,就是对当下现实的不接受和抵触,不愿意直面现实,不愿意想积极的办法去改变它,所以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惰性。我们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惰性。通过发泄不满、找到不公平,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为而寻找各种借口和托词——这事儿怨不得我,怨谁呢?怨别人。一个人陷入这种状态以后,他就会既不满又等待,但等到什么时候、等什么东西他又都不知道,也没有真的想过,就像《等待戈多》的主人公一样。他的批评和抱怨并不意味着他有实质性的见解,也没有表明他有一种要改变现状的意向。不抱怨并不是闭上嘴不说话,不是逆来顺受,更不是要容忍不公正、丑恶的现象和坏人坏事,甚至去为虎作伥。关键是要直面现实,要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对于要做些什么,心里要有数,这叫作管理。抱怨不是管理,它只是抱怨而已,所以批评家和评论家往往是不受欢迎的。在一个组织乃至一个社会里,批评家往往也是不受欢迎的。比如,影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导演挣的钱多,股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基金经理挣得多。因为在这些领域里,前者不如后者对社会的贡献大。《快公司》杂志的一篇题为“如何面对公司里的批评家”的文章说,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埋葬的诸多英国历史名人中,没有一个是评论家。当然,评论和议论是不一样的。评论是中性的,正面的和反面的都可以。抱怨是种非议,这种状态是有损人心智的,不光是非议别人,关键是会暗伤到自己。非议了别人之后,还会损害自己的心智健康。晋代“愤青”辈出,因为当时的门阀制度阻碍了寒门学子的上升之路。怀才不遇的左思写了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制度的不满,诗中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意思是说有一棵松树,虽然长得非常高,但它长在了山涧里,而矮草因为生在山上,结果比松树还高,盖过了松树。这首诗表达了他的不满、哀怨和愤怒,堪为愤青的代表作。它抗议了一种不公平,对一个人来说奋斗一辈子而不得的事情,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却是与生俱来的。人的青年时期总是充满激情,容易激动,“愤怒”和“青年”是联系在一起的。周作人曾经说过:“一个人二十岁不恃才傲物,必无用;三十岁还恃才傲物,准无用。”愤怒、对不公正和丑恶事情的敏感,是一个人有生命活力的标志之一。如果一个人处处逆来顺受,证明他的生命活力是比较低的。前面说到抱怨是一种心理病,与这个并不矛盾。许多疾病的发生其实是正常现象,只是因为它积累得过量了。从某种角度来说,“发烧”是年轻人的专利,人长大了以后就不怎么发烧了,如果到了三四十岁还动辄发烧那就不正常了。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经历两种状态,一种是发烧的状态,另一种是发热的状态。发热是指运动以后,整个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冒汗、体温升高。而发烧是内在的一种病,是由于身体的内耗造成的发热。过于关注不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它就是一种内耗,是一种自我折磨。总是盯着不公平,又不采取任何实际的行动,就会总是处于憋闷、郁郁寡欢的状态,最后就会生出病来,这就是发烧了。但是,如果面对不公平的时候能够站出来,哪怕只是做一点点事情,也能产生机体上的运动,那就是发热。发烧可能是因为内在的经脉和关节不通,造成温度升高;发热恰恰是关节非常通畅,运动速度加快,导致活力增加,出现了发热的反应。曾经有个经济学家说不要把发烧当成是回暖,经济有时候是不健康的发烧,而不是回暖。就个人而言,如果长期处于愤怒和抱怨的状态,以为这样能显示你的才气、智慧和与众不同,就接近于发烧的状态了。比尔?盖茨说,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有些人自尊心强到病态,这就有点像发烧,周围发生一点点变化,都会导致他剧烈的内心反应。这种反应只会危及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并不能变成外在的成就。一个人在没有取得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对公平的过分期待,其实是与病态的自尊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总觉得四周的人在歧视他、无视他的存在,总在问为什么别人不如自己还比自己过得好,他就会获得某种代偿性的满足和解脱。因为最终这些都要导向不作为,抱怨也好,过分强调自尊也好,他最后的结果都是不作为。他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行是因为这个游戏规则不对,是因为有坏人当道;有些事情不愿意做不是因为自己不行,而是因为自己比别人更有自尊等,这些实际上是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让自己免于面对当下的艰苦劳作和努力,在一个相对没有危险的角落里自怨自艾,以获得心理上的暂时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做事情不见得立马会有什么改变,但在做的过程中却没工夫去抱怨了。就好比一个人在爬山,突然不小心下滑了,这时他必须面对当下,快速决定怎样才能攀住一块石头或是抓住一把草,从最危急的状态当中挽回局面。这个时候他不会想到谁对自己不好、老板怎么对他不公平、老婆怎么对他不好,因为在他面对生命危险时,这些东西全部被屏蔽掉了。反过来说,若一个人的大部分心思都被抱怨、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所占据,他实际上并没有真切地面对当下。有一次我去赶火车,时间很紧张。我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有个人重重地踩了我一脚。如果是在平时,有人知道踩了我一脚却连声“对不起”也没说,那我即使不跟他吵起来,心里也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会很生气,会抱怨或愤怒。但是那个时候我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因为要赶火车,我整个心思都只关注能不能赶上火车,我没有时间去管别的事情。所以,当一个人心里有很多不平之叹,或者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怀才不遇的时候,他应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不是像许三多那样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无事生非”的意思就是无事生非议!一个人如果处于闲散、无所事事或准无所事事的状态,就会产生非议或对周围的一切指指点点。所以一个单位内如果有很多人在非议别人,那只能说明这个公司冗员太多。如果一个公司忙到人手永远都不够,哪有时间去抱怨别人,去指责生活不公平?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个闲人,起码在这个阶段比较闲,说明你还不够努力。所以说,愿力、心法不是消极的避世主义,而是真真切切地改变人生。要学会积极地沉默、积极地等待,学会以正面的心态来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信任别人、理解别人、欣赏别人,而不是挑剔别人、抱怨别人、憎恨别人。一个老是抱怨不公平的人,最终很可能要失败。一个人的心里存什么念头,他就会看到什么东西;他所看到的那个东西,最后会变成他的现实。经济学中有“马太效应”的说法,它指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这个词是从《圣经》里来的,出自《马太福音》第25章。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有钱人要出门,他给了三个仆人数额不等的钱,一个给了五千银子,一个给了两千银子,一个给了一千银子,让他们都拿去经营。后来,得到五千银子的仆人又赚了五千银子,主人说,这一万银子就归他所有。第二个仆人用两千银子赚了两千银子,主人说这四千银子也是他的。第三个仆人得到了一千银子,心里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给那两个人五千、两千,才给自己一千?而且,他除了对主人怨恨外,还有一个偏见。他认为主人非常苛刻,付出少、要求多。他甚至怀疑这是主人设的圈套,所以他把这一千银子埋在地下,主人回来之后,他就对主人说:“这是一千银子,你是一个不播种却要求收获的人,你是一个不给予却要求得到的人,我知道你给我一千肯定最后还会要回去的,所以我把它埋在地下了,现在我还给你。”主人听了以后说他是懒惰、心存怨恨的人,于是把这一千银子给了第一个仆人,就是那个已经挣了五千银子的人。最后主人说了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我们必须承认世界是不公平的,然后要去直面它。在面对不公平的时候,要想到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做什么。我们要多少改变一下自我,就算没有大的改变,至少在做事情的时候,也不会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感受所谓的不公平。我们都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若一个人抱怨世界不公平,这个不公平的力量也会反过来加给他。所以,抱怨世界不公平或者努力寻找世界公平其实是一种心理病。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在商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人的层次越高,越是对商业话题、企业管理中技巧层面的问题不敏感,越是要从历史、诗歌、哲学、宗教当中去汲取营养。由此我们想到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就是解套。股票市场上的解套是基本含义,这里说的“解套”是一个比喻。事实上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面,很多人非常不快乐。无论是商界人士还是大众,很多人受困于身心灵问题,被套牢的情形非常普遍。在股市上被套牢是有形的。其实,我们处在一个公司、一个家庭、一群人当中,也面临着被套牢的问题,而这些都是无形的绳索。人们有时候能强烈感受到这种痛苦,但又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给绑住了。用卢梭的话说就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有时候一个企业被套牢,从而在市场上被动,与企业领导人、管理团队的心智模式被套牢有关。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指我们在行动和表达的时候暗中遵循却又没有意识到的那个套路,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就非常推崇“心智模式”的概念。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很好地解释了心智模式的概念。她讲到有一个人经常生病,可能是因为她小时候一生病,父母就更加关心她、给她买好吃的。所以,每次她一遇到挫折就开始生病,而且还病得不轻。反映到身体上,就是会有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表面上看这是细菌感染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可能是她的心智模式有问题,而且很可能与她从童年开始养成的对生病的“渴望”有关。谈到运气,其实一个人的运气好坏往往和心相有关,就是“相由心生”,内心有什么潜在的期待,最后就会梦想成真。这里谈的心智模式跟张德芬讲的不太一样。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里曾经举过几个跟心智模式有关的例子。第一个是彼得?圣吉的亲身经历。有一次他出去旅游,看见一个人不小心掉到了瀑布下的深潭里。深潭里有一个很大的旋涡,这个人掉进去之后,本能的反应就是拼命往岸边游,但是水流湍急,他根本游不出来。时值冬天,他挣扎了十几分钟,最终因体力耗尽不幸死去。然而不到一分钟,他的尸体就被冲到岸边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时的水呈涡流状态,人顺着水下的涡流就能被推到岸边。往往人们越是抵抗,越是与环境抗争,反而越陷越深,没有任何益处。彼得?圣吉写道:“他生命最后一刻努力要做到的事情,在他死后一分钟之内就实现了。”这个人的心智模式就是被套牢了。他不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系统,他太自以为是了。他的行为遵循头脑中固有的反应模式,即掉到水里就要拼命地游向岸边。实际上他被套牢了,却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另一个例子跟人类的飞行梦想有关。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一直想圆飞行之梦。发明家们看到鸟在飞翔的时候不停地扇动翅膀,以为机翼也要不停地扇动。早期的飞机之所以飞不起来就是因为太重了,或者说扇动的力量不够大。大家一直在按这样的心智模式设计飞机,飞机就一直没有发明出来。后来发明家以为飞机的翅膀相当于船的桨,桨在水里划,船就往前走,也形成了一个心智模式。再后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因为他们跳出了以前的心智模式,实际上机翼不是鸟或桨而是帆。在飞行达到一定速度后,机翼上下就形成巨大的压力差,相当于从下面把它顶上去,或者说是从上面把它吸上去的。这样看来机翼就相当于帆,就像风吹着船在走。从桨的想象发展到了帆的想象后,这才有了飞机。所以,一个人如果跳不出心智模式,其行为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这是精神错乱。”心智模式往往套牢了我们,有人称之为内心的魔障。企业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不断变革,发现问题就改,但仍像吉姆?柯林斯说的那样,形成了恶性循环。越变革越糟糕,越糟糕越变革,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对事情的判断有偏见,心智模式错了。有时候,问题常常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因此不可能用同样的思维模式去解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引起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本身来解决。”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广告公司的老总非常喜欢四合院,终于在北京二环内找到了一个四合院,装修得还特别漂亮,公司里面谁也不能住,只让一个做饭的阿姨住在里面,因为她早上起来要打扫卫生。但是阿姨很生气,她说:“我在农村住的就是平房,怎么到你们这儿还住平房?”依她的心智模式,住上了楼房才叫幸福。现在还让她住平房,她就觉得不幸福了。这就是农村人的心智模式和城市人的心智模式发生了冲突。个人或企业在面临困境时,首先应该问一个问题:除了考虑事情做得对不对之外,这个事情本身有没有问题?问题背后还有一种限制性、制约性的东西,这个根子要是不挖出来,再怎么变革都不能解决本质问题,就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现在,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福、很苦恼,好像活在一个自己挣脱不了的套子里面。比如有些人总想跳槽,因为觉得有人跟他作对,结果跳到另外一家公司,发现还是有人跟他作对。再比如有的人离一次婚是因为不满意,再结婚还不满意,于是就再离婚,于是出现了习惯性的跳槽、习惯性的离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解脱呢?比如前面举的一个人掉进深潭的例子,你就要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系统是什么,否则你只会凭本能不停地挣扎,最后的结果是被旋涡吞没。这就涉及弗洛伊德说的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比如一辆马车是由马、车夫和客人组成的,就相当于本我、自我和超我。这匹马以为马车由它决定,它在不停地走,以为离了自己车就不能动。事实上,马车走到哪里不是由马而是由车夫决定的。聪明的马知道这一点,不聪明的马还以为自己有自由意志。其实,决定马车最终到哪里的不是车夫,而是那个客人。客人说要到哪儿,车夫就驾着马车到哪儿。所以,有时候人们觉得自己在挣扎、在痛苦、有很多苦恼,就像一匹愚蠢的马,老以为自己可以主宰命运,而不知道真正决定命运的东西就隐藏在内心中。有些人就像马一样,不知道背后还有车夫和客人。这个比喻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某些人特别容易生病,什么病流行他就得什么病。也许是因为这个人在童年时一生病就得到更多的关爱,没病的时候就被人忽视。弗洛伊德讲到,一个家庭里第二个小孩出生后,第一个小孩一定会生病,因为只有生病才能赢得关注。很多人被内心潜在的需求和愿望所支配,形成了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观念。比如,只有生病才可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得到更多的情感和照顾等等。一旦这种潜在的愿望形成了,它就像种子一样在内心里发芽长大,形成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这种潜藏于内心、暗中支配人行为方式的力量叫作瘾。于是,虽然在理智上知道某些行为和做法是有害的,但我们还是会去做。比如,谁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还有人选择继续吸烟,这就是被内心中看不见的力量所支配,这种力量就是瘾头。表面上我们被生活中的某种东西给困住了,比如很多人抱怨婚姻有问题、老板有问题、公司有问题,他们常常归罪于外在,实际上他们是被内在的心智模式所牵制。某种东西像瘾头一样牵制住了他,时刻在操纵他,他自己却浑然不知。如果不仅不追溯背后那个瘾头,还不停地用归罪于外在的思维方式去解套,那就根本解不了套。跳槽,离婚,甚至出国……解套方法很多,但就是解不开,还是被套着。有些人或企业往往把各种不如意都归于直接原因或外部原因。这就掩盖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有没有发现自身的问题。有一种说法叫受害者心态,就是一种归罪于外在的心态。他们总觉得周围白痴当道、草包横行,自己怀才不遇,总是郁郁不得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个可恨之处自身往往意识不到。卡内基曾经说过,人是永远不会自认有错的。他曾经去关押重刑犯的辛辛那提监狱调查过,那些犯人最后留下了各种自白,但没有一个人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犯罪归于社会的原因、朋友的原因、同事的原因或家庭的原因。人总有一种归罪于外在的心态,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可能有一个魔障,它像一个监狱,在内心里把自己关起来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婚姻不满,抱怨配偶不理解自己;有的员工对工作不满,抱怨老板不尊重、重视自己;有的企业对客户不满,抱怨客户不了解他们的产品。这些抱怨产生了一种假象,抱怨者把问题归于别人,仿佛自己是一个受害者,于是获得了片刻的安宁。这样的心智模式就是不能获得解脱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瘾头。受害者心态可能来自于幼年或童年时希望被别人不断关注、安慰的一种癖好。这种癖好就像我们曾经讲过的意识雷达,若一个人的头脑中开启了这种雷达,他就总是会发现各种不公平,因为当他对公正有一种癖好时,他就对不公正十分敏感。本来这件事不存在公正与不公正之别,或者别人偶然说的一句话里并不包含敌意,他也能感受到某种敌意,这是他自己的意识雷达探测到的。这里存在一个映射关系,人接收信息就会作出反应,别人明明没有敌意,但你感受到了敌意,那你随后的行为就有敌意了。而且你的敌意别人能够接收到,他本来没有敌意也会报之以敌意,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你就“梦想成真”了。有这样一个案例。据说国外的警察抓到两个嫌疑犯后不敢打这两个人,就用手铐把他们各铐一只胳膊,让他们互相打。刚开始两个人还有一种默契,我不打疼你,你也不打疼我。但是在此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总能在某一次感觉到,对方打自己的这一下比自己刚才打对方的那一下要重。有了这种意念后,他下手肯定要重了,这一重就反馈到对方身上,对方一定会用更重的拳头来还击。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两个人都被打得鼻青脸肿的。这是一种映射游戏。如果两个人能够形成一种默契、事先沟通好了,说万一打重的话并不是有意的,或者说,当一个人觉得另一个人打重了,他就有意打轻去还击,这个游戏就玩不起来。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觉得对方是敌意的,形成了这种心智模式,最后伤己伤人。这个案例可能有助于一些员工心智的解套。有些员工总希望在气势上压倒别人,也会用这种姿态对待领导,虽然可能会稍微收敛一点,不那么明显。而领导觉得这个人是自己的下属,还那么嚣张,就要打压。员工又反过来想,自己已经是下属了,领导还这样打压,就该反抗,于是映射关系就形成了。最后,这名员工不堪忍受,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仍会被领导打压。遇到这种人,你不仅要同情他,还要帮他分析内心的心智模式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如果他不能从自己内心去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命运就会被套牢,永远无法解套。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若一次又一次踏入类似的命运中,就需要审慎而冷静地思考,如果不能找到根本原因、发现错误的心智模式,就会一次又一次犯下同样的错误。就像西方谚语里讲的,如果第一次出轨是不小心,第二次出轨是情有可原,就可以预见他会第三次、第四次不断出轨。巴菲特在讲到投资时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第一次不诚实,第二次还不诚实,我几乎不能够指望他以后会诚实”,因为他的心智模式就是不诚实。正如一个哲学家所说:“只有从未偷情的女人,没有只偷过一次情的女人。”……

编辑推荐

《冬吴相对论·心时代文集之一:欢喜》名为《欢喜》,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冬吴相对论·心时代文集之一:欢喜》的主题其实是“拒绝一种成功——成功地变成苦逼青年”。依冬吴两位老师的说法,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是苦逼教育,是被吓大的;许多本来很写意的东西都逃不了苦逼化的宿命,比如:庄子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结果,我们现在被教育“学海无涯苦作舟”,飘逸情调就这样成为了苦逼意识。所以,我们要以《欢喜》来破除苦逼意识,如果继续揣着苦逼意识去找幸福、找成功,只能越走越累、越走越黑。“冬吴相对论”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商业脱口秀广播节目,已播出5年,数千万粉丝每期追听。本书以“欢喜”的心法为主题,撷取“冬吴相对论”中听众最有共鸣的25期节目,改写对话体,连缀成文章,结集而成。梁冬的机智幽默、吴伯凡的博学多识,在书中完整呈现。在跟随两位老师“把常识变成哲理,又把哲理变成笑话”的快乐神游中,我们心中的欢喜之门也悄然开启。海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欢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5条)

 
 

  •   来自《欢喜》的摘抄: 关于端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少抱怨多做事: “盖茨的第一个忠告是,世界充满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造它,而是要去适应它。他还有一个忠告: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来自于实力。” ——理想状态只存在理想中,接受存在即是“合理”,才能安心做人做事。即是取得了成就,也没必要太在意自己的尊严,应该意识到此刻的尊严其实来自于他人眼见的成就。 “如果一个人的眼里只有不公平、不公正、谁不遵守规则,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当人的念头总被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所纠缠的时候,他的状态就会非常糟糕,因为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第一次听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对企业家和小老百姓来说或许是至理名言,对法官来说未免讽刺。如果把这里的“公正”定义为人心中一厢情愿的理想模式,不寻求也罢;如果换个方式,将“公正”置于现实生活之中,以客观条件构筑这一概念,话说出来也许就不那么“耸人听闻”了。 “所谓抱怨,就是对当下现实的不接受和抵触,不愿意直面现实,不愿意想积极的办法去改变它,所以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惰性。” ——“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惰性”,这个话很是道理,补一句:抱怨也暴露了一个人的无能与无力,所以,如果不能根除,至少也不要大方厥词,把尖酸的抱怨当做炫耀的资本暴露在他人面前。 “关键是要直面现实,要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对于要做些什么,心里要有数,这叫作管理。” ——这也是生活。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耶稣说的,可见抱怨不得,抱怨的人尽皆知了,仅有的一点也要失去了。 关于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引起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本身来解决。” ——这话本来有些悲观,好像一个人自己走进去的局,很难凭自己的力量走出去的。但时过境迁之后回头看看,如果豁然开朗,也间接的验证自己的成长了。 “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这是精神错乱。” ——这话说的刻薄,却可能打碎很多人的执念。 “真正的幸福感来自于充实感,来自于卓有成效的那种感觉。” ——付出后得到回报就是幸福,付出了没回报辛苦,没付出没回报无谓,没付出有回报不自知。人类尽管力量微薄,但是凭微薄的力量获得微薄的成效,却可以获得充实的幸福感,也难说这是不是劳碌命的业障。 “只要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子,你就有可能吸引和整合宇宙中的各种能量来帮助自己。” ——宇宙的力量不好说,至少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会被有意无意的调动起来。 “一个人做事太多太杂,他的频率就必然很弱……据心理学家统计,人在一天中所动的念头有6万多个,其中95%以上是毫无用处的。有些人一天下来什么事情都没干,就是因为开的“程序”太多了,消耗了巨大的能量。” ——自然,因为精力有限 关于忍耐——“积极的沉默”: 《菜根谭》里说“觉人之诈而不形于色,此中有无限乐趣” ——有三个条件达成这种状态:第一,觉人之诈;第二,不形于色;第三,有无限乐趣。如果不能“觉人之诈”,乐趣的前提就没有;但是,如果可以做到“觉人之诈而不形于色”,却难以体会“乐趣”呢?做到前两件是能力,做到最后一件是态度。看来如果换个视角看人际的尔虞我诈,也不失为一种人生趣味,还是不要太自作悲苦了。 “服从力不是低三下四。基于倾听的服从力是一种积极的沉默,它表现为被动的超常主动性。许多在第一时间反应的人成不了大事,就是因为他的反应只是细节的、随机的、自然的、机械的,而不是整体的、全局的,最后他只能是略有小成而已。”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一种逆境中的具体呈现。 烦恼与喜乐: “烦和恼最大的区别在于,烦是对不确定的焦虑,比如有五件事情等待处理,但你没有时间想清楚应该怎么处理,你就会觉得有五件事情在拖着你,于是心生焦虑。而恼是你明确知道要什么,但是对方没有做到,于是产生了恨意和对别人的不满。” ——这样的细致解读也有趣。 《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福不可徼(jiǎo,贪求不止),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菜根谭》里还有一句话,叫“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测之人情 ——一句话,别人管不了,还是管自己 “相由心生”……究其原意,“相”来自于佛家,指的是人内在心法的外化,是说一个人外在的世界。 关于钝感和执行力: “……有时过于敏感其实是对自身的一种伤害……很多国人也很聪明,会花很多时间来思考为什么别人要用那种眼神看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其实,这样做会浪费很多时间,耽误很多事情。” ——嬛嬛说过“不要为不值得的人,不值得的事耗费精力”。所以在使用我们的精力之前,不应该一股脑子用别人说的话,做的事来困扰自己,而是应该首先判断说话做事的,到底是怎样的人。 “……理智天平永远朝着“可能不行”的那一方倾斜……非常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非常害怕事情没做好会有什么后果” ——这个原来叫“哈姆雷特综合征”,是庸人自扰,最终一事无成的的代名词。 曾国藩说“一念求全,万绪纷起” ——把真正要干的事情给忘了,处于一种自我麻痹、自我挫败的状态中。 “执行力强的人关注事情怎么样,而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怎么样。” ——在社会里混,还是要做实干派。 “做到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这四点,才是一个自律的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一种标准,个人觉得“承担责任、尊重事实”这两点最重要;因为前提本来就不是现成,承担责任的前提是之道“责任”是什么,尊重事实的前提是要认清“事实”。 外在的“定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自我认知”和外化的“执行力”: 《论语》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是本身固有的能力,或者是固有的某种频率。 只要把现在的东西做得再好一点点,哪怕是同样的定位,也还是有很大的增值空间的。 做人要有本事,就是自身的资源和禀赋,这跟定位没有关系。定位再好,如果没有本事,在这个定位上也做不出好东西来。 上苍给你一个东西,是让你用它来长本事的,是来锻炼你的。当你有这种心法的时候,你会发现工作中的那些艰难还真是上天给你的恩赐。你能这样来理解,你自己内心就不会有那么多纠结和痛苦,也真的能从逆境中获得你本来可能会丢失的东西。你会懂得包容,学会随机应变,学会在失败中学习,学会抓住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   很喜欢梁冬和吴伯凡两位老师的欢冬吴相对论,欢喜这本书值得一看!
  •   冬吴相对论这档节目在08年冬天有缘与其相识,甚感荣幸。他们俩总能带来非常的观点论建,也正是这种思想的碰撞让我这个懵懂的江右屌丝有了点自己的思想看法,也开始爱上了中国的文化,开始觉得自己很肤浅开始去读些书了。这本书很多观点是做节目的内容,读来回味无穷。令人愉悦发人深省。对于我等城市中拼斗的可以不那么苦逼,那么悲催,多些喜庆,少些抱怨与戾气。所谓养喜神去杀机。好了,就写到这吧,真的建议可以读一读。
  •   梁冬和吴伯凡是两个睿智并勤奋的家伙,我经常听他们的“冬吴相对论”,因为时间的缘故,现在只能偶尔听,买本书仔细研读吧,他们把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一起了,文人谈经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喜欢梁冬主持的节目国学堂,继而知道了他还在做的 另一档很火的节目冬吴相对论,这本书是其中的精华,从另一个角度看生活,看经营,读后细品,别有滋味。
  •   非常喜欢听央广经济台的冬吴相对论节目,《欢喜》是节目精选文字,清心、静心、修心至精品。
  •   冬吴相对论·心时代文集之一:欢喜(任志强推荐)
  •   冬吴相对论,节目没有系统听过,因此看这本书还是会觉得蛮有趣的,喜欢话唠梁冬在那里絮絮叨叨的跟你分享他的心得,那么热情洋溢和激动万分。媒体人,还是这样的比较可爱!
  •   在故事和幽默中明说事理,在轻松写意之中播种心性改变的种子。用梁冬老师的话说,就是“让我们能快乐地把常识变成哲理,又把哲理变成笑话”。
  •   这本书自然不用说了,一直都是冬吴相对论的粉丝,也是在一期节目中听到的,所以决定买来看看,听和自己看到一个是主动学习一个是被动接受,自然感觉是不一样的,内容丰富,感受很多,推荐好书
  •   大红色封面很“欢喜”。书的内容是《冬吴相对论》的精选,非录音版对话形式。值得收藏。慢慢品味修炼。
  •   冬吴相对论 一种欢喜的心态
  •   在跟随两位老师“把常识变成哲理,又把哲理变成笑话”的快乐神游中,我们心中的欢喜之门也悄然开启
  •   冬吴相对论1.2,都看了,这个必须看。看完之后就会明白到底什么是“欢喜”,为什么要“欢喜”,“欢喜”什么!必须推荐!
  •   这本书是冬吴相对论的一个小总结,辑录了几个重要的心法成散文形式,真正体会他们的思想,还是要听他们的mp3,很好的传播正能量的书,但绝不是成功学或大众心理学。
  •   喜欢冬吴相对论,支持梁冬,支持国学!
  •   作为《冬吴相对论》的忠实粉丝,冬吴联合出的书还能错过吗?书的封面什么的都是硬皮,绝对能不用担心会损坏什么的,纸质也相当好,当当的合作伙伴:中信出版社是我相当喜欢的出版社,所以这本书的质量就不用挑剔什么了,大推荐~!!内容基本是节目提及过的观点, 不过呢,进行了一个有机整合,使得在多个节目中强调过的重要观点在这里能够得到一个系统的介绍,相当不错~!!
  •   作为《冬吴相对论》的忠实听众,我听过该节目从第一期到最近一期的所有节目。俗话说“抱一而终,必有所得”,几年听下来,确实很有长进。这书是对后期部分节目的整理,看一看就当复习了
  •   是冬吴相对论节目的集子比广播内容更简练一些买来收藏
  •   喜欢这本书,因收听中国经济广播电台 午间的冬吴相对论,而购买此书,针对时事做出评断,值得收藏
  •   冬吴相对论的节目不错,连续听了几年!!有时还反复听!!
  •   精装版啊,喜欢冬吴相对论,书虽然是节目的精华,但可读性极强。
  •   书还没看,听过广播里的冬吴相对论,看到这本书就买下来,智慧的语言和智慧的文字,一定是有魅力的~
  •   梁冬的国学堂是一直在听的,吴伯凡老师跟他一起主持的节目也是在听的。这本书看后让人心灵沉静,买了两本,一本送了朋友,反馈很好,出差没带其他杂志,又把这本书看了一遍。极力推荐。
  •   听了冬吴相对论 真的是正能量满满
  •   一直喜欢梁冬是因为他凭着个人的能力获得不菲的职场回报。前任百度副总裁华丽转身,投入到一项令人放松之余亦可真诚面对自身健康需要的事业,毫无悬念地奔往成功,不得不说与之心态有莫大关系。这本书将他与吴老师的思想交汇演绎得平凡易懂,带领读者修行心灵。推荐。
  •   这本书我以前买过送人了,由于实在太好看,外加平时也是冬吴相对论的忠实听众,决定再买一本放家里&;hellip;
  •   从 追电台 到 追书本,冬吴相对论,棒!
  •   这是一本我过年旅游时带出去看的书,大部门都在冬吴相对论中听过,但以文字的形式表述时另有一番滋味。
  •   一直在听也非常喜欢冬吴相对论,确实让人有很多领悟。我用笔在书上标记了很多处。
  •   作为<冬吴相对论>的资深粉丝,这本书当然要买。也好看的。
  •   一直很喜欢听冬吴相对论,书写得也不错呢!好评!不过,还是希望当当能注意封面的干净整洁,买到好几本脏了的书了
  •   书没看过,一直在听“冬吴相对论”,喜欢也有收获。
  •   喜欢《冬吴相对论》有一段时间了,发现听还是不过瘾,很多观点需反复思考和斟酌。书是必须的!序,一样精彩
  •   很赞的一本书,一直都在听冬吴相对论,后来把这本书买来收藏,内容非常赞!
  •   听了&;ldquo;冬吴相对论&;rdquo;来买的这本书,看了对自己启发很大,很好!
  •   平时总是听冬吴相对论,知道出了这本书,就买来瞧瞧,还可以吧!打发时间随便瞧瞧!
  •   还没看 但是一直听《冬吴相对论》 感觉不错 所以就买了这本书
  •   冬吴相对论的粉丝必看
  •   很喜欢,因为听冬吴相对论,所以想购入
  •   很熟悉冬吴相对论,非常喜欢,大力推荐。
  •   是一本相当棒的书,和冬吴相对论里的观点一样。
  •   听冬吴听了好几年了,过往的MP3都有,二位节目中的观点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相比于MP3,书更厚重一些,别有一番滋味。支持。
  •   冬吴相对论忠实听众不解释
  •   《冬吴相对论》见解独到,讲的也都是身边的事儿,很有趣。
  •   摘自冬吴相对论,读后受益匪浅。
  •   冬吴相对论,顶之!很不错!
  •   和冬吴相对论一样经典!
  •   真的很好看,冬吴相对论作品、
  •   冬吴相对论,怎么能不买呢,呵呵~
  •   冬吴相对论精华总结
  •   因为冬吴相对论才买的,值得珍藏!
  •   《欢喜》这本书确实不错,非常喜欢梁冬的风格,不论是主持的《国学堂》还是这本《欢喜》,相当有营养,讲的都是中国文化的大道理,却又能用当代的“潮语”或者当今中外的例子来阐明,相当喜欢这本书。梁冬加油!
  •   一直听冬吴,节目里说出书了,果断支持!!
  •   喜欢梁冬的不容错过。看过了国学堂,再看欢喜,就如在迷雾中看到了可走的路,欢喜就是既且喜。读过会有更好的感受。
  •   一直有收听两位老师的音频节目,现在出书了感觉很欢喜,拿到手后,封面设计很漂亮,内页的纸张用得很好很有手感,当然最重要的是内容也没有让我失望,给在工作和生活中感觉浮躁的人给予一颗心灵镇定剂,值得阅读。
  •   因为喜欢国学堂,所以打算买本书来看看,结果就选了这本,喜欢它的名字----《欢喜》。自己看书,会因为见解的局限,理解有限,看别人的感悟和运用,自己也能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书中的世界。从这本书,我知道了要记时间帐,要先苦后甜。
  •   喜欢,一直喜欢梁冬的主持,冲着他买了这本书,尽管还没看,但是这封面设计实在让人欢喜!
  •   喜欢国学堂好几年了,爱屋及乌听了相对论,还是一样的喜欢,虽说书的内容多听过,但是必须支持正版,支持梁冬,这么多年,你不能白听啊。
  •   听冬吴听了两年半了,买一本书静静读读吧,只是价格我觉得还可以更低,不过为了自己喜爱的书,多花点钱也无所谓!冬吴加油!
  •   小女子一直都是冬吴的忠实听众,从当初偶闻偶听到如今的忠心追随,自然不会放过东吴老师力荐的书籍,这本书非常不错,用最简单最易懂的语言诠释剖析人性的各方面,真的很不错~
  •   用梁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连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的对话是自己讲出来的吗?!着实让他们自己都感觉到欢喜!
  •   一直在听冬吴,支持一下,跟MP3听得感觉不太一样,会有新的感悟。。。。
  •   喜欢梁冬和吴伯凡老师的书
  •   冬吴粉的枕边书,一本值得玩味的书,很棒
  •   喜欢冬吴,只要是冬吴出的书都会买。
  •   喜欢它纯而暧的封面。喜欢其中作者之一主持的娱乐节目,虽然看书才知道他并不喜欢当时的境遇。但一打开书,看到序的第一句话,仿佛又看到一个着西服在那里开讲的人。 书中有很多话写到了心里。我喜欢看标题,哪个最吸引我就先看,“养喜神,去杀机”读下来后,一下就让我特别的安宁。字字珠玑。再回头慢慢看,比如:承认现实如来,然后立马去改!立马画上标记。我喜欢标记,写些小字。记录看书时的感悟。书里的:承认自己现在孤独寂寞冷,那就开始“穿上衣服滚”,在床上滚一百下就很热了……还是这个味道,买吧,值!得!
  •   冬吴里的很多思想都挺有启发的
  •   支持冬吴!
  •   印刷很不错,纸质偏黄阅读起来很舒服,喜欢冬吴所以来买
  •   依然是凉粉了,很喜欢梁冬和吴柏帆,这对活宝很有意思。
  •   这本书是我买的东吴系列的第二本,希望继续加油,继续给大家指导。梁冬,吴伯凡,相当不错!
  •   喜欢看到喜欢的主持人看过就买了,欢喜是一种处世原则
  •   一直听梁老师和吴老师的节目,所以看到这本书,毫不犹豫的买来,很好,没听过节目的更值得买来看
  •   这是买的第二本,觉得不错,买了送给朋友!欢喜,是一种正能量,现在的人相对比较缺少一种随喜赞叹的能力!努力,改变自己
  •   作者用很轻松调侃的笔调告诉我们作为人应该如何选择活着的状态,即欢喜。读《欢喜》,可能会颠覆你头脑中的很多常识和事理,又发人深省,甚至大彻大悟。
  •   相当相当相当的不错。。。吴伯凡和梁冬的知识面非常渊博,洞察力极强,分析问题一针见血,有相当的深度,非常过瘾的阅读体验!准备多买几本送人~~
  •   一直在听东吴相对论,很喜欢这个节目,买书支持一下,并回顾一下以前听过的东西。
  •   在这个节奏瞬息万变的时代,选择在每天上班坐公交车上看这本书能让自己在一天的工作中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真是难得的静心。虽然现在只有25岁,但是书中的内容绝对可以给所有在城市中lost的人们给以安静给以力量。一颗欢喜心,诚然面对所有。
  •   很久没能静下心来看书了,这本欢喜,是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看的书。这本书可以帮我解读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原来,读懂自己是那么快乐的事情!
  •   很不错的一本书,五年前在广播中听过这个节目,一度的很痴迷,后来的大学生活浑浑噩噩的过去了,现在正处于低自信的迷茫期,偶然间想起,找着了这类书,曾经的年少情怀似乎一下子回来了,希望借此来给自己一些勇气。
  •   一直都很喜欢梁冬吴伯凡值得拥有
  •   听过冬吴的人都懂,这本书是节目中的精华,以前买过一本,觉得不错,送人了,这是又买的
  •   一本正能量的书,特地买了两本,一本送人,一本自己看,梁冬的《国学堂》一直在看,不错。
  •   一直以来就是东吴的忠实听众,得知节目内容集结成册出书,正如书名,倍感欢喜。作为东吴迷,这本书是必定要收藏的!
  •   说了一些接地气的哲学,保持一种欢喜的心情,为了更好的生活。
  •   喜欢梁冬的主持风格,喜欢他分享的心得,推荐大家读一下,虽然不能改变许多,但能换来你一时的平静与快乐
  •   可能是《东吴相对论》的文字版,内容和节目本身一样精彩。推荐!
  •   朋友问,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说,一本让人找到人生欢喜的秘密的书籍。顿时,勾起了他的购买欲哈。嘿嘿。。
  •   很喜欢梁冬的节目,希望本书也精彩,希望多搞些活动。
  •   一直相信东吴相对论,两位老师搭档绝配。
  •   浮躁社会中的清泉,让我们清醒,让我们学会更从容,拥有一颗欢喜的心来工作与生活。
  •   不抱怨,不怨恨,从自省开始对待自己的生活,欢喜人生决定权在你自己。
  •   一本小书,静静流淌到你心里的每个角落,令你欢喜异常,感觉找到了心的归宿。
  •   欢喜并不是要求对这个社会的无奈,而是培养一种心态,不要觉得别人怎么样,只要觉得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
  •   好书,把道理讲得通俗易通且有趣,贴近生活, 什么角色看这书都可以找到定位, 真的不错!我喜欢梁冬老师
  •   各种欢喜,通过这本书的引导建立一种健康心态的培养
  •   将欢喜带着朋友和喜欢的人,让大家一起有一个欢喜的状态。看见我们从未看见的过的世界。真好!
  •   经常听广播的东吴相对论,忍不住买本书看看。
  •   能让人深入思考的一本书,梁冬可谓鄙人的人生导师,希望自己能多接触有深度的书籍。书精美大方,让人爱不释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