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台湾三军大学  页数:32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本书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本书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本书为第2册,涵盖了从春秋时代后期到秦末农民起义中的巨鹿之战为止的战争史内容。主要包括春秋时代的晋楚、吴楚争霸,秦国经商鞅改革后的崛起及其并吞六国的历场战争,秦朝与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的历次主要战争。

作者简介

  台湾三军大学
  台湾三军大学前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2000年再次改名“国防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钱穆(1895-1990),号宾四,江苏无锡人,知名史学大家、国学大师。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新亚书院。1966年移居台北,最高票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蒋介石特赠“素书楼”用以读书著作。所著归于《钱宾四先生全集》,全54册,1700万言。
  王云五(1888-1979),字日祥,名鸿桢,亦称岫庐,广东中山人。国学大师、出版界巨擘。23岁出任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因上书教育总长蔡元培建议教育革新,深得蔡元培激赏。次年去职后,胡适介绍任商务编译所所长,因与商务结下不解之缘,其后除一度从政外,先后主持商务凡40年。去台后,出任故宫中山博物馆联合理事会理事长、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主持“总统府”临时行政改革委员会。所著百余种,有“博士之父”之称。
  陶希圣(1899-1988),名彙曾,湖北黄冈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大讨论”中主将,知名政论家,两岸公认的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的权威。1927年参预北伐工作,从此以字“希圣”行世。1939年任职汪伪政府宣传部长,次年揭露汪日密约后,脱离汪伪政府,任蒋介石侍从秘书,为蒋起草《中国之命运》,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去台后,屡任国民党内和政府中要职。一生色彩斑斓,与各派政治力量结缘,但学术造诣甚深,著作甚丰,所著《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学养深厚,是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权威之作。
  蒋复璁(1898-1992),字美如,号慰堂,浙江海宁人。知名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博物馆学权威。北京大学哲学系、德国柏林大学图书馆学院毕业,韩国城均馆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圣若望大学荣誉人文学博士。历任清华大学讲师、北京大学讲师、北平图书馆编纂、国立编译馆编审、普鲁士邦立图书馆客座馆员。去台后,任中央大学、台湾大学、师范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行政院顾问”,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图书馆馆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主持影印出版《四库全书》。著有《图书与图书馆》、《中国图书分类论》、《图书馆管理法》、《论语集目》、《孟子集目》、《四书集目》、《易经集目》等,编著《珍帚斋文集》130余万字,主编有《徐志摩全集》《蒋百里先生全集》。
  陈致平(1908-2002),湖南衡阳人,琼瑶之父,著名史家。早年任中学教师,后任教于成都光华大学、国立广西大学、同济大学。1949年赴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文化大学,一度赴新加坡,任教于南洋大学。著有《秦汉史话》《三国史话》《中华通史》。以《中华通史》一书最为知名,曾荣获1981年台湾图书著作最高奖金鼎奖。
  方豪(1910-1980),字杰人,浙江杭县人,知名史家、神学家、中西文化交流史权威。历任浙江、复旦、辅仁、津沽等大学教授,并任系主任、院长等职。去台后,任台大教授、政治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西交通史》《宋史》《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李之藻研究》《方豪文录》《方豪六十自定稿》。
  宋晞(1920-2007),字旭轩,浙江丽水人,当代著名史家,研究宋代史之著名学者。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及史地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国防研究院四期毕业,韩国建国大学校名誉文学博士。历任海疆学校、台湾省立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中国文化学院教授,国防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兼文化组首席讲座,中国文化学院副院长、院长。美国圣若望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珠海书院讲座教授。著有《宋史研究论丛》《旅美论丛》《中国史学论集》《华学研究论集》《中国文化与世界》《清末华工对南非屈兰斯瓦尔金矿开采的贡献》等书。编有《正史论赞》《司马光史论》《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等书。
  屈万里(1907-1979),字翼鹏,山东鱼台人,史学家、《诗经》《尚书》和古文字领域著名学者。幼考生员,肆业北平私立郁文学院国文系,“九一八”而辍学。任职山东省立图书馆。1940年转任职中央图书馆。旋“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任助理员,十余年间,穷治文史。在台湾时期,历任台湾大学副教授、教授,“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及院士兼所长等职。1965年后,连续任美国普林斯顿高深研究所研究员及客座教授,及新加坡南洋大学客座教授,并在台湾各大学教授等职。为《诗经》《尚书》和古文字领域著名学者。1979年病逝。

书籍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目录:
第二卷 春秋(下)
第十三章 吴楚战争——初期之战争
第一节 吴国之兴起
第二节 吴楚两国之地理形势
第三节 吴楚初期六十余年之战争
第四节 申论
第十四章 吴楚战争二——鸡父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之导因
第二节 鸡父地理形势
第三节 鸡父战斗经过
第四节 战后状况
第五节 申论
第十五章 吴楚战争三——吴破楚入郢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楚国之政情
第三节 吴国之政情
第四节 孙武、伍员之才略
第五节 吴楚作战之兵略与地形
第六节 吴伐楚之作战方略
第七节 初期作战经过
第八节 吴破楚入郢之战
第九节 战后之政局
第十节 申论
第十六章 吴越战争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吴越地理形势
第三节 吴越之政情与国势
第四节 伍子胥范蠡文种与吴越战争
第五节 吴越争霸方略
第六节 第一阶段之作战——吴破越
第七节 第二阶段之作战——越灭吴
第八节 战后局势
第九节 申论
第十七章 春秋末期之局势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各国概况
第十八章 申论春秋时代
第一节 国家规模之建立
第二节 战争形态与战略之发展
第三节 战术之变迁与发展
第四节 结言
第三卷 战国时代
第一章 战国时代全般形势
第一节 时代形成之导因
第二节 战国七强国之地理形势
第二章 魏霸中原时期
第一节 魏文侯建国与其霸业
第二节 魏国霸业之衰落
第三节 申论
第三章 齐霸中原时期
第一节 田齐之兴起
第二节 齐魏桂陵之战
第三节 齐魏马陵之战
第四章 秦孝公之图强与商鞅变法
第一节 秦国变法前之概况及列国形势
第二节 秦孝公与商鞅
第三节 商鞅变法及其功效
第四节 秦在变法时期与变法后国势之扩张
第五节 申论
第五章 六国抗秦与苏秦合纵
第一节 合纵前之全般形势
第二节 苏秦合纵之进行
第三节 合纵之失败
第六章 秦惠文王之扩张与张仪连衡
第一节 张仪相秦与远交近攻
第二节 北灭义渠南并巴蜀
第三节 连衡事秦
第七章 六国抗秦与赵武灵王之变法
第一节 武灵王即位时之国势
第二节 武灵王变法改制之动机
第三节 武灵王变法改制之经过
第四节 武灵王武功之扩张
第五节 申论
第八章 六国抗秦斗争间齐燕两国之混战
第一节 战前之形势——齐伐燕之战
第二节 燕昭王之励精图强
第三节 乐毅伐齐之战
第四节 燕之易将与齐田单反攻
第五节 申论
第九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一——南路伐楚之战
第一节 昭襄王时代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昭襄王扩张之方略
第三节 南路攻楚诱执楚怀王
第十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二——中路伐韩魏伊阙之战
第一节 战前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两军作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之形势
第十一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三——南路破楚拔郢之战
第一节 战前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秦楚地理形势与秦军作战方略
第三节 作战经过
第十二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四——中路攻大梁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魏之地理形势与秦之进攻方略
第三节 作战经过
第四节 华阳战后之形势
第十三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五——北路伐赵之战
第一节 战前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赵国之政情
第三节 秦国之政情
第四节 秦赵两国之地理形势
第五节 阏与之战
第六节 长平会战
第七节 信陵君救赵之战
第十四章 诸侯再合纵抗秦与二周之灭亡
第一节 周赧王合纵抗秦前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周赧王合纵抗秦与其败亡
第三节 燕赵之混战
第四节 东周君之合纵与其灭亡
第五节 魏信陵君河外破秦之战
第十五章 申论
第四卷 秦代
第一章 秦统一中国
第一节 统一前之全般形势
第二节 秦始皇及其辅佐人物
第三节 秦始皇初年之形势
第二章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作战
第一节 作战总方略
第二节 灭赵之战
第三节 灭韩
第四节 灭燕之战
第五节 灭魏之战
第六节 灭楚之战
第七节 灭齐之战
第三章 统一后政治军事与经济之建设
第一节 建立政制
第二节 经济建设
第四章 北逐匈奴与边防之筹划
第一节 匈奴与塞外形势
第二节 秦始皇之筹边方略
第三节 蒙恬北逐匈奴之战
第四节 修建长城与充实边防
第五章 南征南越之战
第一节 南征动机及一般形势
第二节 地理形势与交通概况
第三节 秦之南征作战方略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开辟
第六章 秦末纷乱
第一节 始皇逝世后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陈胜吴广之发难
第三节 刘邦项梁田儋之起兵
第四节 反秦军之全般形势
第五节 秦章邯击灭陈胜战役
第六节 秦章邯灭魏及破齐楚军战役
第七节 申论
第七章 秦之灭亡
第一节 全般形势
第二节 项羽救赵巨鹿之战
第三节 刘邦西向入秦之战
第四节 申论
结言
《中国历代战争史》总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春秋(下)~秦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楚汉战争~东汉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三国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5册):两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6册):南北朝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7册):隋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唐代(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9册):唐代(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五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宋辽金夏(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2册):宋辽金夏(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元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明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册):清代(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清代(中)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清代(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太平天国

章节摘录

  第十八章 申论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之形成,与其政治军事之发展,已详述于第一章中。总括言之,春秋时代,由于外患之侵迫,以及国内铁器之发明使用与学术之进步,促使文化作划时代之跃进。由春秋初年散漫无组织之封建社会,逐渐进化为一种小型国家。再由许多小型国家互相兼并,成为一种疆土广大,人民众多,及军队坚强之新型国家。此种进化之过程,在春秋历史上层次井然,最能看出其痕迹。兹就春秋时代政治与军事之进化过程作一简要之述叙,以作春秋全史之总结。  第一节 国家规模之建立  中原民族,实际上至春秋时代,方开始于近代国家规模之建立。因为古代人民以畜牧狩猎为生,迁徙靡定,人口稀少,故无固定之国土与疆界,亦无固定之国都与政府。周初施行封建制度,虽分封功臣子弟于各地,建立许多封建诸侯之国家,然其性质等于近代之驻防军,其时诸侯之国都,即为军队之军营。因当时军队之给养,系属“井田”之屯田制,故又划封以附近之若干土地使自耕自给,而军队则常集中驻屯于国都所在地,遂形成如古代希腊之城国。至春秋时代铁器发明后,农耕之技术进步,农产日增,因而农耕之土地,遂成为诸侯争夺之对象,诸侯土地疆界之划分日益严格,于是乃有固定之国土。  周代封建所封之国极多。自周代开国至于春秋之初,已历三百五十余年,诸侯各国均已经十余代子孙相传之繁衍,其原有之统治组织久已隳坏。故至春秋时代,封建诸侯各国,率皆成为散漫无组织之社会。  春秋时代之演变即以此种无组织与无固定疆土之原始封建国家,逐渐组成强有力之新型国家。兹体察其建国经过,概有如下之步骤:  强化政府组织及其权力 欲建立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以为领导,齐国之管仲首先创导此项理论。管仲初登相位,即从事于其“内阁制度”之建立,并引用多方人才参与其事。因才任职,分工各司所事,充分发挥权能政府下人才与组织配合之功用。其后晋文之治晋,楚令尹子文之治楚,百里奚蹇叔之治秦,以及以后子产之治郑,伍员之治吴,范蠡文种之治越,均首先注重政府之组织与权力之加强,而后始能领导国家臻于强盛之途。是为春秋时代建国强国之第一步骤。  严密地方行政组织及社会组织 管仲之治齐也,首先将散漫无组织之人民全部纳入社会组织之中。划全国为二十一乡,将人民划分为士农之乡与工商之乡,并设轨里连乡各级地方行政区域,并各设乡官,以管理其行政与教育。一面并依照此项地方行政组织,编组军队,将社会组织,政治组织与军队组织,熔为一炉,将经济生产与军队组成,合为一体。如此不仅中央政令贯彻于全国,有如指臂相使之效;同时全国国民,皆在此种军事组织之下成为全国皆兵,凝成强大之武力,桓公时代齐国之强盛即由此而成。以后其他诸侯各国,莫不步武此种思想,加强其国家之组织。是为春秋时代建国强国之第二步骤。  先富国而后强兵 管仲已将国家政治组织及社会组织严密健全之后,遂即展开全国人民从事生产,开辟山林矿泽及海上渔盐之利,又展开与诸侯各国之贸易通商,并从事与诸侯各国之外交活动。于是,齐国国库富裕,军实充足。又以上述国民军事化之组织与教育,军力因以强大。此种富国强兵之思想,后来亦为各国诸侯所仿效,如晋悼公购买戎地,扩展农业,实行社会化经济,民生富裕,国库充盈,因而得以动员四军,施行三分罢楚之战略。又如楚令尹孙叔敖在蓼六地区开辟水利,扩展农田,建立北侵之基地,使原有申息基地,形势益为扩张。吴王阖庐除奖励农耕及工商之业外,并亲自牧鸭以为民倡,扩大农村之副业,增加国家之资源,于是其兵益强,遂能破楚入郢。故先富国而后强兵,乃春秋时代建国强国之第三步骤。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份,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    18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战法,战争进程及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全面,认识较深刻,颇能“言人所不言”。  该书战略分析层次清晰,注重创新性。战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对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具体战争计划与实施方案等不同层次,上一层战略制约着下一层战略。本着这一认识,《中国历代战争史》对每一历史时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叙述,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当时的战略格局、参战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参战各方战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层层剥笋,有很强的说服力。  该书能在大陆地区正式出版,并以横排方式适应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信将会对大陆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近代战争史,促进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颇有助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 刘庆    专业军事人员与权威历史学家的联手,是本书质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了“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后者保障了“史”的底蕴。  ——知名历史学者、《布局天下》作者 饶胜文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战争史》由蒋介石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钱穆、王云五、陶希圣等史学大家倾力襄助,一部空前权威的中国古代战争通史,两岸军方分发军中将校阅读的第一读本,16年编纂,5年修订,18巨册,500万言,800幅地图,中国现代史上顶尖军事专家和史学名家的集大成之作!  军方专家,俱久历战火、将校之选,史家当中,钱穆、王云五、姚从吾、黎东方、陶希圣、蒋复璁、陈致平等名家悉数效力。囊括全台湾史家、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  18巨册,500万言,再现中国历史4600年当中500余会战全景。  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  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  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  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  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  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  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  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历代战争史第二卷主要分为春秋下,战国,以及秦代3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春秋(下)主要集中在南部楚吴越三国纷争,这一部分主要有价值的要点在以下几条。
      
      礼节性战争与土地兼并式战争,固然在国力差距,同时也受政治文化认同所影响。春秋五霸时期,由于有周宗室与华夏文化作为政治号召,晋国联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荆楚蛮族的军事联盟能够获得长久成功,且基本维持联盟内政治版图稳定。楚国之影响力,始终未能有效北入中原。
      
      而春秋后期,楚,吴,越三国之间,固然有经济形态和社会风俗方面的相似,却没有共同政治文化认同,所以其战争早于中原地区,直接进入战国式的土地兼并战争。
      
      而吴楚,吴越战争中,亦有大量值得后世借鉴的战略战术闪光点,比如吴国一战破楚十倍于己的七国联军,攻占楚王都;越王卧薪尝胆,内政外交方方面面努力,最终攻破吴国。这两次重大战役书中均有详述,这里不再赘言。
      
      然而原始蛮族,固然可以用军事共产主义增强其国家民族战斗力,这种制度终究不能持久,因为军事共产主义只有在物质匮乏状态下才能维持,而蛮族军队战斗力全靠领袖亲自带队,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以维持凝聚力。一旦征服战争胜利,蛮族领袖及其军队依靠掠夺致富,便迅速丧失进取心,以及战斗凝聚力。此非中华文明之特例,乃世界文明历史常态。
  •   可以参看《中国历代军事战略》,虽然成就不如《战争史》高,但有些观点,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做个比较
  •   值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好书!半文言的叙述和评论,增大的阅读的难度,这不仅是这本书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的烙印,更是保留了那么一丝历史的蕴味,右手执书,左手持图,文图对照,使人在细细品味的同时如同置身历史的战场上。
  •   儿子喜欢的战争史,地图册很好!
  •   看到作者就应该知道这本书的分量。当年离开大陆的那些大家书写了属于他们的历史,收藏吧,绝对值得。
  •   虽然战争离我们久远,但战争的阴影始终没有散去,我们需要从前人的智慧中借鉴,和平从来不是自然而然,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   看后还是说:"不错"
  •   好书,绝对精彩,半文半白的叙述,既保证了阅读的可读性,又通过附属地图,确定了史料的立体性。难得一见的好书,建议多读。
  •   还差7套就集齐了!
  •   书很不错,借得读!
  •   印刷给力,书很好,快递给力,当当买书还是不错的
  •   不错,还行,物流稍微慢了点
  •   军迷绝对必收书籍,地图制作的尤为精良
  •   不容错过,值得品读收藏。
  •   看完第一本觉得不错,买了第二本
  •   还可以看,就是有点小贵。
  •   角稍微折坏了一点,还不错。
  •   只能说还可以,因为背面图案跟新华书店买的其他册比较图案很模糊,比较纠结是不是正品
  •   书不错,趁着活动收了。
  •   限制字数,谁还认真评价,jd的居心叵测!
  •   收齐这套书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