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会谈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诸桥辙次  页数:248  字数:110000  译者:翟四可,蔡驎  
Tag标签:无  

前言

直到18世纪,西方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哲学,实际上不过是欧美哲学的同义语而已。这种令人惊叹的文化现象,整个19世纪也没有多大的改观,连黑格尔这样的一代大师,在就东方思想的地位和价值的评估问题上,也显得少了些远见,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中国及印度的思想表现出了非理智的冷漠,甚至固执地认为,那些未被当时多数西方人所知的东方思想无非是“真正的哲学”兴起之前的一种序曲。步他的后尘,一些西方哲学名流,在拒绝把中国和印度历史上的不朽思想家称为“哲学家”的同时,竟然不愿承认东方也有哲学。    其结果,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西方所发表的重要的哲学史著作,对旨趣不同的东方思想常常是悭吝得连一章的篇幅也不给。西方知识界的这种偏执,在进入20世纪后,随着大量有关中国和印度的思想著述相继在西方翻译出版,才开始出现根本性的转折,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得以形成了真正的东西思想和东西哲学的比较学问。    譬如罗素的巨著《西方哲学史》,取此书名本身,即显示了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区别,也是对东方的思想和哲学的世界地位的首肯。当然,时至今日,在对东西思想的价值评判中,不见得就已无存偏见和曲解,重视西方,轻鄙东方,这种思想意识和学术倾向,不仅西方人有,东方人也照样有,而个中原因,除历史、文化的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则是人们对东方思想和哲学的研究还远远谈不上深入细微而引致的隔阂。    并且,即便说东方思想,也绝非只有单一的体系。事实上,属于东方世界的各个国度、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思想文化,从来都是千姿百态、各呈特色的。就像西方思想因为浸润着多种文化源流的至深影响而表现出种种差异一样,东方思想也包含诸多个性迥异的体系,如中国思想、印度思想、日本思想等。所以,试图用一种凝固而单一的思维对东方思想的整体作某种一元的解释,所得结论必然是肤浅的,同理,用这样的理解去进行东西思想和东西哲学的比较,也不可能得出令人满意的成果。    诸桥辙次博士的这部(《三圣会谈》的高明处就在这里。它不同于以往的东方思想研究,或孤立进行某个点面的深入作业,或貌似宏观其实却不过是停留于浅表,对一些大而无当的课题作空泛抽象地解读,而这部《三圣会谈》是通过细究并比较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这三位东方思想史上的卓越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进而达成透视东方思想传统的底蕴这一旨意。当然,不能认为孔、老、释三家之说可等同于东方思想文化的总汇,但他们毕竟是古代东方世界思想精英的典范,其在文化意义上的影响恐怕很难以用适当的言语加以概括。    今天,孔子作为思想巨人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已是谁也无法撼动的,老子也早就是举世公认的古代著名哲人,而释迦牟尼不仅在佛教文化圈深孚众望,即便在当代西方,也是名贯遐迩的圣哲。总之,他们的思想和说教至今还在发生着作用,仅凭这一点,将这样的三位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加以横向对照,姑且不说文章立论如何,这个选题本身,就颇具启示意义,也表现了著者在学术上的敏觉和锐眼。    的确,要在十余万字的小书里,详尽细味三位非寻常人物的思想经历,是很难做到的。诸桥博士的做法是,铺陈材料,展开必要的议论,紧系三位先圣的思想特征这一中心环节,这样,既精炼了文字,也突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所以,通观全书,虽篇幅不长,但给人的印象并不淡然和模糊。    孔子的思想和哲学,主要是企图回答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这一点,怕已是耳熟能详的常识。以人为核心的思想贯通了孔子的全部学说,无怪乎黑格尔要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诚然,黑格尔的评语有其偏颇的一面,但它却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是的,详于人道略于天道的孔子哲学,严格说来它属于一种人本哲学和道德哲学。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核心的仁学涵义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仁”这个语词,并非孔子始作,但作为哲学概念将其内涵发挥到极致的,则是孔子的创举。“爱人”和“修己”,是孔子“仁”的另一层意义,显然这是“仁”的伦理道德范畴。“仁者人也”,是仁的另一层意义,它超越了伦理道德范畴,提出了人类对其本质的自我问题,即要求说明人之所以为人,故成了“仁”向完全意义上的哲学概念升华的标志。可以说,孔子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经济思想、文艺思想、学术思想以至整个思想体系的建构,都是以其“仁”的概念作为哲学基础的,亦即“仁”构成了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换句话说,孔子思想的全部内容也可归结为是以“仁”为核心的人本哲学指导下的关于人生和社会的学问。    众所周知,道家是先秦思潮中与儒家对立而生的一派。被人奉为道家始祖的老子,也一直被认作是消极无为的没落阶级的思想代表,以此与孔子积极进取的意识倾向相对照。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子思想较之倡导人本主义的儒家及其他先秦诸子,确要显得超脱一些。然唯其超脱,才使他有可能倾心于宇宙根本问题的思索,能在哲学高度对大干世界阐发诸多独特的见解。老子也因此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哲学家,他把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由自然世界的有序性,首创“道”这一范畴,用它反映整个自然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是“道”按照自然规律变化的结果,亦即“道”是自然世界的统一。老子以“道”论为核心的宇宙观表现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上,必然主张尊从“道”,顺乎自然,奉守“不争”和“无为”,而任何背离了“道”和自然的人为努力都将徒劳无益。老子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了他的小国寡民的理想政治的蓝图。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老子的有些议论不免会让人困惑,但若据以哲学视野,老子思想确有许多不同凡响、值得深味的地方。老子认识世界的思维路线和他解释自然界、人类的生生变化的辩证观念,无疑都是中国古代无与伦比的思想和哲学成就。    印度是一个擅长思索无限、憧憬未知世界的民族,由于对“普遍存在”的极度关注,故而在他们独特的思维方法乃至神秘的宗教思想中都充满了哲学的智慧。诸桥博士以“空”来概括释迦牟尼的思想基调,见地精湛。在释迦看来,不仅认识的主体是“空”,连构成思考对象的一切事象也皆“空”,这就是他所认定的万物万象的实相。用这个观念来体察人生现象,那么人生也势必是“无我”的,而尚未悟道的众生却往往追求“有我”,因众生的这种无知而发生的行为,也就成为人世间一切痛苦和烦恼的总根源。“空”观念的绝对性和普遍性,必然给它带来超越现世的特征,所以,释迦在伦理观上主张轮回转生,在方法论上则鼓吹脱离二极的“中道”。在解释世界各种现象的联系方面,释迦是以富蕴辩证精神的“缘起”说为其利器的。宇宙万般事象的发生,都基于“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现象之间,原来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着的。释迦自己也常说,懂得了“缘起”说,也就懂得了佛法的精神,可见,“缘起”说与“空”观念一样,是他学说的基本思想。    诚然,无论孔子、老子还是释迦牟尼,他们的思想体系都不无内在的矛盾和显见的局限。这些,在这篇短文中恐怕是难以一一细述的,而且,详论此题,也并非译者试作此序的主旨。

内容概要

乘车的孔夫子、坐青牛的太上老君、骑白象的释迦牟尼……儒、道、佛三圣齐聚庐山五老峰。高端会谈,强强对话,悉数道破天、地、人的东方哲学。
与强调逻辑和辩证的西方哲学不同,东方的哲学观念更质朴、自然、平和。
在《三圣会谈: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日本极富盛名的汉学大师诸桥辙次,以通俗流畅的语言、诙谐幽默的笔法,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三教之圣”形象,全面介绍了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即儒、道、佛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东方哲学的思想精要。
天、地、人、中庸、盛衰、生死……在儒、道、佛三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中,具备不同的含义和价值。本书从这些每一个东方人都深切关注的问题出发,阐释三种哲学思想的异同和交融,及它们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每一个身处东方社会中的人,都在这三种思想的交互影响下度过自己的一生——领悟儒、道、佛的思想,即是探究东方人的精神家园。
《三圣会谈: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

诸桥辙次(1883~1982年),日本著名汉学家,文学博士。1908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此后任东京文理科大学教授,曾获日本文化勋章、朝日文化奖、紫绶褒章等殊荣。著有《中国古典名言事典》、《儒教讲话》、《庄子物语》、《古典的睿智》等。

书籍目录

译序
原序
第一章 选定会谈场所
一 山容奇绝的庐山
二 三圣驾到
三 成立[五老会]
第二章 爱好
一 饮食和音乐
二 山和水
三 婴儿礼赞
四 纵论大自然
第三章 孔子的进退
一 家系和名字
二 人生大事件
三 行为和进退
第四章 老子和释尊的生涯
一 老子的生涯
二 释尊的生涯
第五章 三圣论人
一 知足·玄德之人
二 君子和小人
二 中庸之人
四 [乡愿]
第六章 三圣的生死观
一 生死一如——释尊的生死观
二 天命——孔子的生死观
三 顺其自然——老子的生死观
第七章 释尊的[空]
一 佛教的基本法典
二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空]观
第八章 老子的[无]和孔子的[天]
一 [无]是天地之始
二 作为万物本原的[天]
第九章 关于[中]
一 中道和中庸
二 学问·教育·政治
第十章 关于仁、慈和慈悲
一 孔子的[仁]
二 [仁]即人
三 仁者的风采
四 释尊的慈悲
译后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昆仑山,还是蓬莱山? 还有哪些名山可以考虑呢?昆仑山和蓬莱山无疑也是理想的场所。尤其蓬莱山,与日本的关系也很密切。《列子·汤问》中就有记载说,渤海东面有大海,大海之中有岱舆、员峤、方壶、瀛州、蓬莱五山。 相传在蓬莱山长有产珠玉的树木,如果吃了这树上的果实,就能够长生不老。中国历史上首先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晚年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为觅得此药,曾渴望亲往蓬莱,但却因病逝于途中而未能如愿。这个传说很有意思。根据古代传说提供的材料,蓬莱山当在日本境内,所以,蓬莱后来也就成了日本的别名。并且,从日本本土去那里不过一个昼夜即至,来去还算方便,因此,蓬莱山称得上是三圣会谈的理想场所。 不过,仍有一点小麻烦。据《山海经》载:“非有道者不至此岛”。就是说,不能领会“道”的人是去不成的。如此说来,作为主持人的尚由子就不能去了。 那么,昆仑山又如何呢?据说昆仑山上有一处景色秀美的瑶池,池周围布满了璀灿的珠玉。很久以前,昆仑山就以西王母的传说而闻名遐迩。西王母原本实有其人,后来便成了神仙。相传周穆王即位十七年曾游览过昆仑山,因遇见美女西王母,竟然乐而忘返。另外,汉武帝也曾在昆仑山得到西王母所赐的仙桃。这种仙桃每三年结果一次,凡人吃后,能够长生不老,所以是十分珍贵的物品。自古以来,西王母手捧仙桃的形象,也常常成为画家们创作的主题。 昆仑山上不仅有众多的金殿玉楼,山上还长有一种玉色的草木,它所结的果实,人只要吃上一个,就如酒醉一般,可以把三百年间的世事忘个精光。真可谓神奇的境地,以它作为会谈之地,一定会使会谈增添不少魅力。不过,细细琢磨一下,这些毕竟都是《列仙传》、《神仙传》中的故事,虽不乏趣味,但如过于强调这一点,并以此作为三圣会聚地点的选择依据,恐怕有所不妥。 排除了上述地点,最后便想到庐山。 独有庐山最理想 庐山位于江西省星子县,山高1400多米,方圆2500里,称得上是一座群峰叠起的大山,而且山上山下随处可见名胜古迹。从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说法,正因为此故,尚由子曾二次登庐山考察。第一次在1918年,那次还谈不上是什么考察,不过是短暂的走马观花。第二次是在1921年,尚由子住在庐山的中心区牯岭这一避暑胜地,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每天在山间的名胜走访调查。 庐山山貌的奇绝秀丽自不待言,还有许多从峰谷间奔泻而下的瀑布,景色壮美无比。在日本人的心中,白乐天可与清少纳言的文才相媲美,他的诗句“香炉峰上雪卷帘”很早以前就在日本广为流传。这个香炉峰就是庐山中的一座山峰。另外,李白的诗《匡庐瀑布》、欧阳修的诗《庐山高歌赠刘凝之》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深受日本历代文人的喜爱,人人皆会吟咏。庐山不仅与文人墨客关系甚密,而且和道家、佛教、儒教也有着种种关联。 如此看来,把庐山作为三圣会聚之地,实在最理想不过。象征儒、道、佛三教关系的“虎溪三笑” 庐山又名匡山,关于匡山一名的由来,还有一番故事。传说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弟兄六人个个精通老子的道术,他曾多次受到朝廷的任命,但都婉言谢绝。后来匡俗隐居庐山,成了仙人。匡俗升天后,只留下他所居住的“庐”屋,这就是庐山“庐”字的含义。把庐山称做匡山,自然源于匡俗之姓。人们把匡俗的姓和他的“庐”屋相联,也就成了匡庐。并且,在庐山的山麓,散存着不少与儒、道、佛三教有关的遗迹。 譬如“虎溪三笑”,就是这类轶事中的一个。在中国晋代,一年夏天,住在庐山东林寺的慧远法师正闭门修行。按照佛门的戒律,夏天的闭门修行,得三个月不出寺门一步。在此期间,有一天,陶渊明和陆修静登门来访。偶遇知巳,慧远高兴万分,竟然忘了闭门修行的佛规,临别时,把两人送出了寺门。就在三人过虎溪桥时,不知是否为提醒慧远意识自己已经破戒,突然从林中传出一声虎啸,三人不禁哑然,继而又若有所悟地放声大笑,这就是所谓“虎溪三笑”。这个传说十分有趣,不无讽刺意味,也一直是后世画家极为喜爱的题材。 当时,慧远法师不用说是佛门人士;陶渊明固然以诗人著称于世,但他的世界观可说是受到儒教的充分浸润的;陆修静则是个不折不扣的道士,梁武帝下达迫害道教诏敕时,他曾甘冒杀身之祸致力于复兴道教的活动。所以,慧远和陶渊明、陆修静的会面,也可以看作是儒、道、佛三贤的雅会。 所以,若是如此探寻始末根由,庐山无疑最有趣味。当然,庐山之妙不仅于此,它还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关于这一点,请不妨读一读我的游记《西游漫笔》。下面,特给大家介绍欧阳修的名篇《庐山高歌赠刘凝之》,它能帮助我们想象庐山那奇秀无比的景观。

后记

本书著者诸桥辙次(1883~1982),是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汉学家,文学博士。1908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此后历任国学院大学教授、东京文理科大学名誉教授、都留文科大学校长等职。    曾因卓越的研究业绩获得朝日文化奖、日本文化勋章、紫绶褒章等殊荣。    诸桥博士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大汉和辞典》、《广汉和辞典》、《中国古典名言事典》、《儒教讲话》、《庄子物语》、《古典的睿智》等,另有《诸桥辙次著作集》(10卷)。    本书日文原著于诸桥辙次逝世前三个月,即1982年9月由日本讲谈社发行初版,后又列入该社的学术文库。中译本即根据该书1985年的第八次重印本译出。    翻译过程中,曾参阅了任继愈先生的((老子今译》和夏延章等先生的《四书今译》,在此一并致谢。    译文如有疏误,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译者    2011年冬至

编辑推荐

现代社会浮躁异常,急需一种与强调逻辑和辩证的西方哲学不同的古老东方的哲学,以质朴、自然、平和的观念抚平人心。《三圣会谈: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中,三位不同时空的智者以“开会”和“闲谈”的形式,阐述东方哲学,形式新颖活泼,在现当代同类作品比较少见。作者诸桥辙次是日本知名汉学家,著述甚丰,在学术界地位不凡。《三圣会谈: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师》适合于中学生、大学生,对哲学、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圣会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具体内容还没看,但这种题材形式非常好。
  •   故事构架好,读起来轻松
  •   除写作方式较好个,内容一般,也没有太多深意。
  •   报纸推荐的书目买本看看,有些角度很有趣。但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常常不是一个外国人能真正领悟的。有戏说的意味。茶余饭后读读,感觉比较轻松。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