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战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英]伦纳德•蒙洛迪诺,[美]迪帕克•乔普拉 著  页数:271  字数:21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世界上最神秘莫测的非他人的世界观莫属,因为世界观人皆有之、千奇百怪,且人人都坚信只有自己的世界观才是正确的。生活在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人宁愿跋山涉水数百英里去猎杀水牛,也不会吃当地河中的鱼,因为他们认为鱼是他们祖先的化身;《圣经•旧约》认为动物祭品可以安抚神灵的愤怒;罗马人相信用鸡的内脏可以预知未来;而古希腊人则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可以蓄奴,也坚信诸神的并存,诸如爱神、美神、战神、海神、猎神、地狱之神和丰收之神。那么当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相互冲突时会怎样呢?公元前399年,三名雅典公民指控苏格拉底不敬城邦之神、传播异端邪说、腐蚀雅典青年。最终这场不同看法和信仰间的相互较量以苏格拉底被处死刑而告终。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时宁愿失欢于众,获罪于邦,也绝不折腰。根据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曾申辩道:“只要我一息尚存,官能健全,就决不会停止哲学实践。”不幸的是,时至今日,在世界许多地方不同世界观的冲突依然会与暴力和死亡相生相伴。本书描述的就是两种世界观的冲突,但绝不是相互攻击。它源于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关于主题为“神的未来”的一场电视辩论。辩论的地点是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礼堂,观众主要是科学家和学生,也有一些普通听众,其中包括来自周边社区的迪帕克的粉丝。观众都有各自的信仰——毫无疑问有些是宗教方面的——也都有各自固守的世界观。在这场辩论中,当谈及一些物理学问题时,作为灵性学的捍卫者,迪帕克在提问环节问道:“在座的各位有物理学家吗?”伦纳德没有作声,其他人也没回应。但辩论结束后,主持人认出物理学家伦纳德也坐在观众席中,于是便邀请他走出来向迪帕克提问,而此时伦纳德却提出要教迪帕克量子物理学。迪帕克笑着接受了,但交谈后我们才发现,两个人的观点相去甚远,由此我们决定出版此书,把我们的观点呈现给读者。科学让人类走上了解开自然之谜的道路,让人类懂得了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如何开发新的技术,如何利用推理和观察而不是偏见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灵性学则让人们走上了内心超然境界的自我探索之旅。科学认为世界是实实在在的,是人类智力可以探索的;灵性学则认为宇宙是一种智慧设计,处处充满能量。按照迪帕克的观点,灵性学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回答科学无法解答的问题,特别是意识领域的问题。那么到底哪种世界观是对的呢?是科学能解释整个宇宙,还是古老的诸如冥想之类的灵性方法才能破解科学无法解释的谜团?鉴于此,本书将从三个领域展示不同的世界观:宇宙,抑或说物质世界;生命和人类大脑;最后,我们将探索终极奥秘——神。在对“宇宙”进行探讨时,我们就其诞生、本质和未来展开辩论;在对“生命”的解读中,我们就生命的起源、进化和基因进行辩驳;在“思维与大脑”的辩论中则涉及神经系统科学,以及有关“思维与身体”的种种问题。最后在对于“神”的辩论中,我们不仅谈到了主导之神,还涉及了宇宙中的神圣存在这一更为宽泛的概念。本书共涵盖18个主题,每章探讨一个主题,我们用各自撰写的文章来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每个主题中,第二个进行辩论的人因为手头有对方的文章,反驳起来游刃有余,往往会说服读者,因此,在孰先孰后的问题上我们将尽可能做到公正,以平衡这种顺序优势。我们都坚信各自所代表的世界观。尽管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措辞激烈,但论述的都是各自的真实见解。既然谁也无法忽视他人是如何感知世界的,那么,无论作为作者,还是读者,我们能作的最佳选择就是展开辩论。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比这更重要呢?迪帕克•乔普拉伦纳德•蒙洛迪诺

内容概要

  公元前399年,三名雅典公民指控苏格拉底传播异端邪说,最终这场不同信仰间的相互较量以苏格拉底被处死刑而宣告结束。数百年来,科学与宗教的争论从未结束过。《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描述的就是这两种世界观的冲突。但与前人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相互攻击与指责。物理学家伦纳德?蒙洛迪诺与灵性大师迪帕克?乔普拉分别作为科学与灵性阵营的代表,在《世界之战》中深入探讨了关于宇宙、生命和人类大脑的重大问题。
  科学让人类走上了解开自然之谜的道路,让人类懂得了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如何开发新的技术,如何利用推理和观察而不是偏见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而灵性则让人们走上了内心超然境界的自我探索之旅。科学认为世界是实实在在的,是人类智力可以探索的;而灵性则认为宇宙是一种智慧设计,处处充满能量。按照迪帕克的观点,灵性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回答科学无法解答的问题,特别是意识领域的问题。
  《世界之战》延续了《时间简史》和《大设计》的叙述风格,语言通俗,打开了大众的视野,使之能够到达知识和灵性领域的最前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但同时我们也需认识并接受思想、感觉、情感及其他认知模式的有效性。如果我们能将人类本质所含有的灵性、丰富性及完整性融入科学之中,肯定会大大加速人类的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世界之战》无疑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绝佳方式。

作者简介

  伦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
  著名物理学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了理论物理的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加州理工学院。曾与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合著《时间简史》和《大设计》。其著作《醉汉的脚步:随机性如何主宰我们的生活》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获得过“编辑推荐奖”、“年度最具影响力书籍”,并入围英国皇家学会图书奖。
  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
  伟大的心灵导师和畅销书作者,著有50多本书,并已被翻译为35种语言,畅销世界各地。同时是美国医师协会成员,临床内分泌学会成员,美国西北大学助理教授。盖洛普公司的高级研发科学家。他被《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20世纪百大英雄人物之一,称之为“另类医学的诗人先知。”

书籍目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科学与灵性学之战
 1 两种视角下的世界观
第二部分 宇宙
 2 宇宙是如何诞生的?
 3 宇宙有意识吗?
 4 宇宙在进化吗?
 5 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6 宇宙是一个生命体吗?
第三部分 生命
 7 生命是什么?
 8 宇宙中有设计吗?
 9 人类的本质特性是什么?
 10 基因是如何工作的?
 11 达尔文错了吗?
第四部分 大脑与思维
 12 大脑与思维是何关系?
 13 大脑可以控制行为吗?
 14 大脑真的像计算机吗?
 15 宇宙是通过我们来思考吗?
第五部分 神
 16 神是种幻觉吗?
 17 信仰的出路在哪里?
 18 是否存在根本现实?
后 记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科学与灵性之战第一章 两种视角下的世界观迪帕克——灵性视角向外看的人是梦中人,向内看的人是清醒者。——卡尔•荣格灵性学要想赢得未来之战,首先就要克服自身的一个主要缺陷。在大众的眼中,宗教一直以来都受到科学的质疑,宗教信仰被科学事实所替代,慢慢地宗教迷信消失了。这就是人们为何更愿意接受达尔文关于人类是由低等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的解释,而不是《创世记》中人类诞生的说法,也是为何我们会认为宇宙的诞生源于大爆炸,而不是由某个或众多神所创造而来。所以,首先要说明的是宗教和灵性学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有着本质区别。有组织的宗教已使自身处于被质疑的地位,但灵性学却并未受此影响。几千年前,世界不同文化中的灵魂导师都提出了关于生活的深刻见解,如佛陀、耶稣和老子。这些圣人教导我们,要想达到内心的超然境界,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中的苦难与挣扎。尽管肉眼所及的只有岩石、山脉、树木和天空,但它们却成为屏障,让我们无法看到更为广阔、神秘的内在现实。我们的五官无法触及拥有无限可能性的不可见领域,而通往这一神秘领域的关键就是意识。进入意识觉醒状态后,就像圣人和先知所描绘的那样,我们将找到万物之源:自身的觉知。而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前景是宗教无法实现的,原因在于:如果像耶稣宣称的那样上帝的王国真的存在,像佛陀教导的那样涅就意味着脱离苦海,像古老的圣人相信的那样宇宙就存在于人类思想之中,那么我们现在就不用再这样苦苦追寻真理。很显然,这些教诲并未为我们揭开事物的真相。所以现在信奉古老教诲的人越来越少,那些仍怀有这些信仰的人对此感叹不已,但更多的人甚至无须任何借口就不再信奉宗教,因为很久以前科学就向我们开启了一个新世界。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知识本身,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耶稣和佛陀坚信他们掌握了真正的知识,并用此来描绘现实。但2000年后,我们认为现在的我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科学庆祝着自己的胜利,却忽略了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灾难。原子弹让我们进入了大规模毁灭的时代,带给了人类无尽的灾难。人类的环境因各种设备排放的污染物受到了致命的破坏,而这些设备却假借科技之名,声称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但科学的拥护者们对此毫不在意,要么认为这只是科学带来的副作用而已,要么认为这是政府政策失败的结果。我们总是被告知,道德不是科学应负的责任。但当你深入思考后就会发现,科学其实和宗教面临同样的问题。宗教让人们在对神灵的崇拜中迷失自己,而科学在自然面前则有失敬畏,科学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自然是一种敌对力量,需要战胜它,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现在我们就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被问及人类是否会在地球上灭绝时,一些科学家希望它出现于几百年后,到那时太空旅行已完全可行,我们就可以抛弃现在居住的星球,踏上破坏其他星球的征程!所有人都知道人类现在所处的境地——人类的未来岌岌可危——而科学解决当前危机的最佳方法总是千篇一律。科学将利用新的科技拯救整个人类,利用科技来恢复自然环境,找到替代能源,治愈艾滋病和癌症,终结饥荒。只要你说出你所患的疾病,就会有人告诉你科学很快就能找到治愈方法。但科学是否具有这样的前景——能否将我们从科学本身中解救出来?即使可以,我们为何要相信它?其实,这种战胜了宗教、将生活完全看作一种物质追求的观点已经让人类走进了死胡同,而且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即使我们能奇迹般地消除污染和废物,我们的后代依然没有值得效仿的美好生活的原型,留给他们的只有日益堕落的生活:无休止的消费、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断升级的战争模式。一个中国学者曾严厉批评西方:“你们吃过了山珍海味,现在你们向我们施舍了一点儿咖啡和甜点,却要让我们全部埋单。”同样宗教也无法克服这一困境,它曾有过机会,但它没有做到,而灵性学却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为此我们需回到宗教的源头,但这一源头不是神,而是意识。几千年前的伟大哲人就为我们找到了比信仰还要强大的力量。他们教导我们,不要将现实仅仅与外在世界和有限的物质存在联系起来,而要将现实与内在智慧联系起来,让我们进入无限广阔的意识领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是耶稣、佛陀,还是其他的圣人,从本质上都是科学家。他们寻找知识的方式与现代科学无异:首先形成一个假设,一个需要被验证的想法;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其真伪;最后就是同行评审,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新发现,让他们来重复这一新发现。而数千年前提出的灵性假说包括三个部分:1.在所有可见的事物背后都存在一个不可见的事实。2.人类通过意识可以认识这一不可见的事实。3.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组织能力都隐含在宇宙之中。这三个观点与古希腊哲学中的精神观念相似,它告诉我们爱、真理、秩序和理性从更高层次塑造了人类的存在形式。它也告诉我们,无论是多么久远的古老哲学,包括那些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哲学都说明,更高的现实与我们同在。在后面的章节,我和伦纳德将针对人类存在的重大问题展开辩论,而我的任务是从灵性学的角度对它们一一解答——不是作为一个牧师或某种信仰的宣讲者,而是作为意识领域的研究者。当然我知道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它会让数百万虔诚的教徒们疏远我。但灵性学并不排斥人格化的神。灵性学认为宇宙中也包含一个非人格化的神,它存在于宇宙中的每个原子和我们身体中的每个纤维组织中。这一区分对那些拥有单一信仰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困扰,但非人格化的神并不会对个人的信仰构成威胁。让我们想想一位你所爱的人,然后想想爱本身。尽管你脑海中爱的形象是某个具体的人,但你知道爱在这个人出现在你的生命中以前就已经存在,即使他离开了这个世界,爱依然会永存下去。这一简单的例子就说明了人格化和非人格化的神之间的区别。作为某一宗教的信仰者,你可以将神具体化,想象成某个人,那是你个人的选择,但我希望你明白,如果神无处不在,那么神所象征的爱、怜悯、仁慈、正义,以及其他所有高尚的品质也充满整个世界。这一理念是各大宗教的共性。这种更高意识让伟大的哲人、圣人和先知获得了某种真知,这让科学感到深受威胁。但此处所说的意识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意识,后者无法达到这个高度。如果我问你,“你此时此刻的意识是什么?”你可能会开始描述你所在的房间,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和闻到的。当你有意识去思考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到你的情绪,你的身体反应,或许还能感受到隐藏于这些感觉之后的更深的焦虑或欲望。但意识之旅可以走得更远,带你进入另外一种现实,它既不关乎外在世界的物体,也不关乎内在世界的感觉和思想。其实这一意识之旅最终会将两个世界融为一体,超越时空的界限,让你进入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领域。然而,这就会引起一种矛盾,两种完全相对的现实如何融为一体呢?(烤面包的过程和梦见一块面包是完全不同的。)其实这一看似不可能的景象在一部古老的印度圣典《伊萨奥义书》中就有简要的描述:“这是完整的,那也是完整的。这一完整性映射出那一完整性。当这一完整性融入那一完整性时,两者就融为一体,达到了真正的完整。”乍一看,这一描述看似玄妙,但当我们意识到“这”指的是外在世界,而“那”指的是纯粹的意识,这段文字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两个世界本身都是完整的,正如我们所知,科学在长达4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看作一种探索宇宙的完整方法,而灵性学同样具有完整性,它认为万事万物背后都隐含着某种完整性,而最终只有这种不可见的完整性才是至关重要的。灵性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拥有了众多伟大的研究者——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任何人都可以像重复和验证科学原理一样,去重复和验证他们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灵性学所承诺的未来——一个充满智慧、自由和成就的世界——并没有随着宗教信仰时代的衰败而消失。现实就是现实,且只有一个,永远存在。这就意味着,某一时刻外在世界必须和内在世界相互融合,我们无须在它们中间作出选择。在这个相互融合的世界中将会有惊人的发现,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因为科学与宗教的争端已让每个人都懂得,要么你只能面对现实,去解决每日生活的棘手问题(科学),要么你只能被动地退回到内心的信仰(宗教)。当宗教无法实现其承诺时,我们就必须在上述两者间作出抉择,但作为宗教更深渊源的灵性学却并未失败,它已随时作好准备去迎接科学发起的挑战,并坚信可以实现其承诺。人类意识创造了科学,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科学现在却将科学的创造者——意识——排除在外,这也注定会让科学处于孤立无援、不断萎缩的境地,让人类生活在一个思想贫瘠的世界。其实,我们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思想荒芜的时代,它处处宣称无神论,嘲笑宗教是封建迷信、幻想和欺骗。事实上它嘲笑的并非宗教本身,而是宗教所倡导的心灵之旅。我担心的并非科学对神的攻击,而是科学潜在的危险:物质主义迷信。对于科学无神论者而言,只有在真实的物质世界中才能找到现实,否则他们的研究方法将无从谈起。如果世界果真如此,科学肯定早已硕果累累,破解了所有的谜团。但事实远非如此,物质主义迷信正在不断瓦解。我们的感官只让我们看到了“外在”的物质,如森林、河流、原子和夸克等。但是在物理学的前沿研究中,自然界是非常渺小的,物质会分解,进而消失。在此,物质的测量标准改变了我们原有的想法,每个观察者都会为他所观察到的现象而着迷。其实这是灵性学早已了解的宇宙,此时积极的参与代替了被动的观察,我们会发现其实人类就是宇宙创造中的一部分,最终我们将得到无尽的力量和自由。科学从未达到纯粹的客观,也永远不会。否定主观体验的价值就会失去生活中的很多意义:爱、信任、忠诚、美、敬畏、好奇、怜悯、真理、艺术、道德和思想本身。神经系统科学一般认为思想并不存在,它只不过是大脑的副产品而已。正如人工智能专家马文•明斯基所声称的,大脑无非是肉做的机器而已,它是我们的主人,它从化学构造上决定着我们如何感知世界,从基因上决定着我们如何成长、生活和死亡。在我和伦纳德对重大奥秘辩论的过程中,那些伟大的圣人和智者时刻在提醒我们,其实核心问题只有一个:什么是现实?是基于因果关系的自然法则的结果呢,还是源于其他?我们之间世界观的冲突有一个很好的理由——现实是否存在于可见的物质世界,宇宙是否诞生于空洞且无意义的宇宙空间。只有当你了解了现实的本质才能解释这些奥秘,否则你就会像“盲人摸象”这则寓言故事中的盲人一样,抱着象腿的盲人说“大象像一棵大树”,抓着象鼻子的盲人说“大象像条蛇”,诸如此类。其实小时候学过的“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源自古老的印度。六个盲人分别代表我们的五种感官和思想,大象则代表着印度教中的“梵”(一切存在)。从表面来看,这则寓言故事是悲观的——如果你只拥有五种感官和思想中的一种,你就永远也无法看到完整的大象——但是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看似简单,却被人们所忽视的信息:大象的存在。它就在我们眼前,耐心地等着我们去了解。这就是可见的物质世界和不可见的内心之旅可以相互统一的深刻真相。宗教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基于意识的灵性学就不会成功。我们必须找到真相,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唤醒几千年前就被圣人所预言过的深远力量。未来取决于我们的决定,时间将会证明一切。伦纳德——科学视角人类的精神越向前发展,我就越是坚信真正的信仰之路不在于对生命和死亡的恐惧,也不在于盲信,而在于对理性知识的努力追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孩子们总是认为一切都围着他们转,其实整个人类也曾这样认为,总是觉得自己才是宇宙的中心,一切都是围绕着我们旋转。从古到今,人类一直都对宇宙充满着好奇心,然而在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时候,我们却缺乏了解宇宙的工具。人类生来就是一种富于创新和想象力的动物,我们不会因为缺乏工具就止步不前,因此我们就会凭空想象出很多景象,但它们却并非基于现实,而只是被创造出来以迎合我们的需求。我们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愿意相信正义可以战胜邪恶;有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正注视着我们,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因某种原因来到这个世界。这些古老的宇宙观正是因其迎合了我们的需求,从而让我们得到了某种心理安慰。宇宙如何诞生?生命缘何而起?人类从何而来?古老的传说和宗教观让很多人相信人类是由上帝创造而来,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现在科学已经可以解答人类存在的诸多根本问题。科学给出的答案源于观察和实验,而非人类的偏见和欲望。它符合事实,基于真实的自然,而非我们所希望的自然。宇宙总是令人惊叹,这对那些懂得了一些宇宙知识的人来说尤其如此。我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它就显得越发神奇。牛顿曾说过,如果说他比别人看得更为远些,那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现在我们就可以站在那些伟大科学家的肩膀之上,去了解更为深入、更为神奇的宇宙真相。现在我们知道了人类和地球是源于物理学原理的自然现象。我们的祖先觉得夜空神奇无比,但要是他们能看到恒星在几秒之内就会爆炸,其光芒要比整个星系还要夺目,他们就更会对宇宙充满敬畏。现在科学家既可以用望远镜去观察数万亿英里之外的类似地球的星球,也可以用它去观察宇宙的内部,比如,一个小小的斑点就由数百万原子构成。现在我们知道了地球只是众多星球中的一个,人类是由其他物种进化而来的(我们并不希望邀请他们到我们家里来做客,但他们确实是我们的祖先)。科学向我们表明宇宙是浩瀚的、古老的、美丽的、奇异的,有着无限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此,黑洞会让时间停止,有意识的生命源于几种矿物质。在如此浩渺的宇宙中人类或许显得微不足道,但重要的是,作为无数无意识原子集合体的我们可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宇宙的本质。迪帕克觉得科学解释过于简单,软弱无力,将人类简化为原子的集合体,与宇宙其他物质毫无区别。然而相比削弱不同国家特有文化的宗教观点而言,科学知识要做得好很多。事实上,宗教所宣扬的人类特点——情感、直觉和对权威的服从同样也可以从其他灵长类动物,甚至更为低级的动物身上找到。但是,猩猩无法推算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猕猴也不会仰望星空,去思考星球的运行轨道为何是椭圆形的。而只有人类才能进行神奇的思考和推理过程,这被称为科学;也只有人类才能了解自身,了解宇宙的诞生,发现构成人类的原子。人类的胜利在于我们的理解力。正是因为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对人类起源的思考以及对地球的洞悉,才让我们有异于其他物种。当然科学带来的副产品就是,我们既拥有了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能力,也拥有了利用自然来破坏人类的能力。然而人类的道德选择取决于人类的本性及其所处的文化。事实上,人类在懂得万有引力定律之前就已经懂得了向敌人扔石头,在懂得了煤燃烧的热力学原理之前就已经学会了向敌人发射火球。有组织的宗教和灵性学宣扬与人为善、不能作恶,然而事实远非如此。东方的宗教并没有阻止亚洲的血腥战争,西方宗教也没有阻止欧洲的战争历史。事实上,在宗教名义下被屠杀的人要远远超过死于原子弹爆炸的人。宗教除了教人们一心向善、充满爱心以外,还成了人类相互憎恨的工具。鉴于此,迪帕克提出的和平灵性学路线理所当然地成为受大众欢迎的选择,但是迪帕克的形而上学论已远远超出了灵性学的范畴,无法对宇宙的本质作出解答。迪帕克相信宇宙是一种智慧设计,处处充满爱,这听起来撩人遐想,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迪帕克批评科学将生命看成从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对于迪帕克而言,唯物主义意味着科学家不应去关注事物本身,不应有想要占有它们的欲望,而只应去研究科学家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可以用仪器探测到的、可以用数量去衡量的事物。迪帕克对比了可见的和可以测量的宇宙和内在的、不可见的、具有绝对优势的“拥有无限可能”的内在领域,这一“超然领域”存在于我们的感官之外,是一切可见事物的源泉。迪帕克激情澎湃地宣称只有接受这一超然领域,科学才能打破局限,最终拯救这个世界。但是只是辩称这一内在领域可以打破科学的局限,可以拯救整个人类,或者辩称这是圣人和先知教给我们的,并不表明这一切就是事实。如果你现在正在吃一个芝士汉堡,而我告诉你,在某个你看不见的地方会有一块菲力牛排,你就会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只有这些答案才能让一个信念成为现实。所以迪帕克的观点要想具有说服力,这些问题他就必须要回答。正如迪帕克所说的,问题的关键是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迪帕克批评科学否认“主观体验”的价值,但当一个科学家描述氦原子“非常重”,而另一个科学家描述其“很轻”时,科学并未否认主观体验的价值。科学家有着客观精确的测量观,以及客观精确的测量工具。他们竭力确保测量观念和测量工具不受“爱、信任、忠诚、美、敬畏、怜悯和惊叹”等情感的影响,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会否认这些情感。科学家会受到直觉和主观情感的指引,但他们同时也意识到另外一面的重要性:验证。科学总是遵循着观察、理论和验证这一循环过程。这一过程会不断重复直到实证证据与理论相符为止。但是如果概念的定义不够精确,实验控制不够严格,这一方法可能会失败,因此科学方法的这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可以区分好科学和坏科学、真科学和伪科学。迪帕克说耶稣是科学家,他是吗?当耶稣受到侮辱时,他或许不会利用实证的方法去验证不同的应对方式。他可能不会尝试将自己的另一半脸伸给其中一些人,将另外一半人用钩子吊起来,去看看到底哪种方法更有效。或许当迪帕克称耶稣为科学家我就表示反对,这似乎显得有些愚蠢,但这也引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术语的运用。这在本书后面的部分非常重要:当谈论科学问题时,运用术语要非常谨慎,绝不能随便滥用。或许在辩论时使用不精确的词语很容易,但却很危险,因为辩论想要具有说服力,最重要的就是其微妙而精确的用词。当然我并不是说科学就是完美无缺的。迪帕克说科学从未达到绝对的客观性,在这点上他是对的。科学中所采用的概念都来自人类大脑,具有主观性;而有着不同大脑结构、思维过程和感官构造的外星人或许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但对他们而言这些方式是同样有效的。如果说我们的概念和理论有任何主观性的话,那么我们的实验同样具有主观性。从科学家的实验可知,他们都倾向于去发现他们想要发现的,去验证他们想要证明的。是的,科学和科学家有缺陷,但这并不是怀疑科学方法的理由,而是说明我们要更为严谨地遵循科学方法。历史向我们证明科学方法确实有效。人皆凡人,孰能无过。一些科学家或许刚开始会抵制一些新的、革命性的观点,但当实验证明了某个理论,它就会很快成为社会的主流观点。例如,1982年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发现了幽门螺杆菌,认为它会造成溃疡。可是他们的发现并不被人们所接受,因为当时科学家们坚信生活压力和生活方式是导致胃溃疡的主要原因。然而更多的实验验证了他们的观点,到2005年,科学家们确认,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近80%的胃溃疡都是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沃伦和马歇尔也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当然如果迪帕克可以验证他的观点的话,科学也同样可以接受。当那些看似令人兴奋的理论不被科学界所接受时,批评科学狭隘保守的声音就此起彼伏。但科学历史表明,拒绝接受这些理论的真正原因是它们没有得到证据的支持。事实上,尽管像相对论和量子不确定性这些看似荒诞的想法向传统思维方式发起了挑战,但它们之所以能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原因只有一个:它们得到了实验验证。而形而上学和迪帕克的灵性学却不愿修正和拓展他们的观点以接纳新发现。他们总是固守古老的文本、阐释和观点,而不愿意接受新发现。偶尔当他们想要利用科学来解释他们的观点,一旦发现科学不支持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立即背弃科学。而当他们真正使用科学概念时,他们的应用又是如此的随意,以至于与原意已大相径庭,所以他们得出的结果不可避免是无效的。你不能期望科学能回答有关宇宙的所有疑问,或许自然界永远都存在人类智力所无法了解的奥秘。而其他类似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之类的问题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即科学和灵性学相结合的视角。它们完全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尊敬。只有当灵性教条与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相矛盾时,科学和灵性学才会面临冲突。对迪帕克而言,一切的关键就是对意识的理解。不可否认,科学才初涉这一领域。那些没有思维的原子是如何产生爱、痛苦和快乐的?人的大脑又是如何产生思想和意识的?人类大脑有着100亿个神经细胞以及1000亿个更微小的细胞,数量几乎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相当,但恒星几乎不会相互作用,而大脑的每个神经细胞都与数千个其他的神经细胞相连。这使得人类大脑要比包含星系和恒星的宇宙更为复杂,更难理解。这也是为何我们在理解宇宙方面取得了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对我们自身的了解却总是进展缓慢。这是否暗示我们就无法了解我们的思想呢?如果只是因为当今的科学还无法解释意识,就认为意识是科学所无法了解的,那么你就太过目光短浅了。即使意识的起源太过复杂,人类目前还知之甚少,也并不能证明意识就存在于某种超自然领域。事实上,尽管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到现在还是个谜,但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意识的运作方式同样遵循着物理定律。例如,在神经系统科学实验中,被试者大脑中的思想、感觉和情感都是由大脑中某些特定区域和一些特定的大脑活动引起的,如移动手臂的愿望、想到某个特定的人——詹妮弗•安妮斯顿和特里莎修女。科学家现在已经发现了“概念胞”(concept cell),它会在人们识别出某个概念时被激活,比如某个特定的人、地点或物体。这些被称为“概念胞”的神经细胞是一个特定想法的细胞基质。它们会在每次你看见特里莎修女的照片时被激活,无论她穿着什么衣服,摆出什么姿势。它们甚至会在你一读到她的名字时就会被激活。科学既然已经可以解答有关宇宙诞生的奥秘,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它终会解开意识之谜。科学会一直发展下去。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可以利用神经细胞活动来解释意识,如果科学确实证明我们所有的思维过程是由神经细胞中的特定离子引发的,这也并不表明科学就否认精神领域的价值——爱、信任、忠诚、美、敬畏、好奇、怜悯、真诚、艺术、道德和思想本身。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去解释某件事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它的价值。但还有一点也同样重要,那就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我们对思维过程所作的科学解释无论从美学上还是灵性学上都不令人满意,也并不代表这种科学解释就是错误的。我们对事物的解释必须以真相为主导,而真相不能为了迎合我们而进行调整。然而不幸的是,由于目前缺乏有关意识的较为完善的科学理论,所以那些不够精确的推论使得意识与物理学定律相矛盾。哲学和形而上学都无法解释核磁共振仪、电视或烤面包机,它们能解释意识,能解释宇宙为何是现在这个样子吗?或许它们可以,但就像迪帕克从宇宙意识来进行阐释一样,我也要坚持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怀疑论。在我们的辩论中,迪帕克认为自己处于劣势,但数据调查的结果正好相反。根据随机抽样的结果,只有45%的美国民众相信进化论,但却有76%的美国民众相信奇迹。如果一个总统候选人不申明自己的宗教信仰,他是不值得信任的,而如果他否认进化论却会给他带来政治上的优势。科学并不像迪帕克所想象的那样是现代生活的主宰者,而是不被人们感激的仆人。科学得出的解答总是历经千辛万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史蒂文•温伯格将毕生精力致力于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如电子、介子和夸克,但他却写道,他从未觉得这些粒子有趣。那他为何还要这样甘于奉献呢?这是因为他相信在人类的思想史上,他的研究是最有潜力去洞悉支配整个自然界的基本法则。成千上万的科学家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去研制大型强子对撞机,一种价值数百亿美元的粒子加速器,但他们可能也从未觉得校正那些精细仪器的生活会多么有趣。(当然也有很多科学家会觉得饶有兴趣!)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执著,其实和温伯格研究介子的原因一样。人类对于周围环境的疑问与其他动物完全不同。在面临新环境的时候,老鼠可能刚开始会在周围乱窜,在脑海中记住周围的环境,然后当它们感觉安全时就会停止探索。但是人却会问:我为什么会在这个洞里?我是如何到这里的?最近的咖啡店在哪儿?人类钻研科学是由于我们期望知道人类的生活是如何融入浩瀚的宇宙的。这正是人类有异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然而科学给出的解答只有正确的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亲爱的读者,我希望当你在思索迪帕克看似极具吸引力的世界观时,记得也去想想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话:最重要的就是你绝不可欺骗自己,因为你自己是最容易被欺骗的。

后记

伦纳德|虽然我和迪帕克都希望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一个人们超越了自己最糟糕冲动的世界,但作为科学家,我不允许自己所希望的世界运转方式去驾驭我对世界运转方式的理解。|19世纪中叶,有人请英国一位知名的物理学家评价“桌灵转”(table-turning)现象。当时人们狂热地认为“桌灵转”会产生灵性的接触,可以让他们和死去的人交流。当参与者坐在桌子旁,双手放在上面,就会出现这种被信以为真的接触。过一会儿,桌子就有了生气,翻转、倾斜、移动,有时连参与者也会一起动起来。迈克尔•法拉第是电动机的发明者,电磁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决心对这一现象进行严格调查。他参加了两场这样的集会,在集会上他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难度大、错综复杂而又颇具独创性的实验,这些实验让他明白了“桌灵转”是怎么回事。法拉第指出,运动开始只不过是人们自然呈现的坐立不安,然后,在某个点上,参与者的轻微躁动与其他人的躁动重合,这种躁动放大增强,桌子就会轻轻移动。满怀期待的参与者就会跟着动起来,这样就无意中进一步加大了运动,结果就好像桌子有了意识。这种效果相当激动人心,参与者无意地推拉桌子,而不是被桌子拉动,他们会真的认为这就是与另外一个世界的交流。但法拉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人人都会偶尔遇见些神秘而又无法解释的事情。一旦遇到,思想开明些总没有什么坏处。但是被动接受现成的答案,不认真考虑是否有其他的解释,或者不严肃地审查所谓证据,那就算不上思想开明,而是头脑空空。不幸的是,人类天生好像更满足于明确却又证据不足的解释,而不接受另外的假设,因为它需要更多调查分析才能解决问题。我并不是想把迪帕克的灵性学——有着古老的东方哲学和宗教根源的学说——和19世纪的“桌灵转”等灵异活动相提并论。我只是利用这个例子来说明纵观历史,科学经常用来检验非传统的想法,而且有时候,也会接受这些想法。例如,时空测量是主观的,有赖于观察者的位置,这些想法在1905年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之前听来很陌生,很难理解,迪帕克的思想对当今科学家来说也大抵如此。当然,爱因斯坦的同龄人也有些根本不接受相对论的,但这并没有妨碍它成为物理学主流。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相对论的预测与实验观察相符。不幸的是,迪帕克的学说和思想却并非如此。在这本书中,我已经试图指出迪帕克的观点与现代科学的冲突。作为回应,他提到了科学对其他宇宙观是顽固抵抗的,他认为科学家只局限于用传统唯物主义视角来透视世界。迪帕克认为宇宙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存在非物质的精神领域,这些不能说是宗教观点。然而,像宗教对待这些问题一样,迪帕克的信仰远没有科学的信仰那样开放,可以接受质疑,可以适时而变。《天主教百科全书》明确地警告我们,怀疑天主教的启示不仅是“心智错误,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道德反常”,“怀疑天主教就是完全否认天主教”。迪帕克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但他的主要观点在我们看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无法改变,甚至不能质疑的,因为这些观点都源于数世纪甚至上千年前伟大的东方哲学。而在科学领域,情况恰恰相反,我们一直在不断地修正完善我们的想法,也乐意抛弃先贤们的传统思想,不管是牛顿的、爱因斯坦的,还是玻尔的,只要有证据能推倒他们的观点,我们就毫不犹豫。科学正是因为接受质疑而得以蓬勃发展。远不同于任何宗教,科学始终是开放的、虚怀若谷的,可以包容世界观的各种重大的变革,可以接受时空腐朽等类似异端邪说的看法,以及预测中的不确定性等类似悖论。甚至随着我们对宇宙了解的深入,连迪帕克讲到的科学所固守的唯物主义也改变了。最初,科学界只把那些可见的、可触及的事物视为真实存在;后来接受了无形的力场、看不见的原子,甚至还有不可见的夸克。科学乐于接受新的真相,科学不能接受的是虚假的东西。因为没有固定程式,所以说科学是开明的。科学不在乎地球还是其他什么星球是宇宙中心,不在乎银河系是唯一的还是千千万万个星系中的一个,甚至也不在乎宇宙是否唯一。科学不会因为发现人类起源于类人猿或者什么菌群而深感冒犯,不会因为死后会变为尘土而恼火,不会因我们的意识没有魔法而生气。达尔文在研究人类起源时也没有说,“我们必须剔除创造的意图”。相比起来,迪帕克却写道,“如果要超越糟糕透顶的冲动,唯一的方法就是能够让人人得益的更为高远的目的”,而正是“灵性学恢复了目的和方向在进化中的合理地位”。我认为有目的的生活很好,但不应该将其混淆为相信自然界也有固定为法则的目的。我也赞同迪帕克对人们该如何生活、如何对待他人的想法。虽然我和迪帕克都希望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一个人们超越了自己最糟糕冲动的世界,但作为科学家,我不允许自己所希望的世界运转方式去驾驭我对世界运转方式的理解。迪帕克认为,在是否存在一个隐秘而看不见的领域等问题上,科学过于保守。以历史的观点来看,科学的确多次驳回了看不见的领域存在的认识,但这并不是因为科学没有进行检验。伟大的科学家要具备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好奇心,数百年来,从法拉第到费曼等科学家都考虑过这些问题。但科学家所具备的,还有另外一个了不起的特点,那就是善于怀疑,因为用虚假的解释来满足好奇心毫无乐趣可言。我们的理论必须与我们在真实世界所观察到的相符合,迄今为止,这促使我们始终拒绝存在非物质领域的想法。事情的表象总是具有欺骗性,要找到准确的解释并非那么容易。星系、恒星和人类从混沌中的诞生似乎只有超自然才能解释得通,比如桌子很明显的自我转动现象。人们在思考时,可以自由谈论看不见的领域、无形的现实、引导进化的有序力量,可以用奇闻趣事来阐明思想,可以通过类比来争论是非曲直,可以使用含糊不清的日常口语,可以用“爱”和“目的”等可心词汇来使自己的文章充满生气,甚至可以求助古代圣人和先前的文献。这些说法或许很有吸引力,但科学要响应更高的权威——自然界实际运转的方式。当理查德•费曼打算根据自己新的理解修正量子论时——这一重写可能会使物理学家对现实的理解改变——他起初也是采用了简单的例子和类比。但是后来,他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精确自己的想法,解决所有的细节,准确界定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模式能够产生相同的预测,他又利用老方程式重新计算了几乎所有前人已经计算过的数字,当所有这些都得到实验证实后,他才相信自己的想法,发表了这革命性的著作。对于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来说,提出新颖有趣的观点,或者形成既有吸引力又可行的新理论倒是司空见惯。但难就难在理论能禁得起现实的检验,被人接受。探讨真理的科学方法给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知识财富,这是用其他方法不可能得到的。迪帕克反复提到科学应用的破坏性。但是不要忘记:一个无视科学真理的世界就会深陷迷信的黑暗、无知的痛苦。几个世纪以前,人类一直生活在一个瘟疫横行、污垢不堪、生活困苦、疾病肆虐的世界。那么再想想科学变革带来的生存状况的改善。作为一名医生,迪帕克很清楚,如果我们都依靠他的智慧传统而不是科学方法去认识世界,我们就还在遭受天花、肺结核、小儿麻痹症、肺炎等疾病的肆虐之苦;经常会有女人死于分娩;我们还在喝着肮脏而又病菌密布的水;我们会因为农业跟不上世界范围的粮食需求而忍饥挨饿;也不会有安全可靠的避孕措施来帮助人们限制孩子数量,而允许那些有条件养育孩子的人去生养。简而言之,我们也许仍然垂死挣扎在中世纪之前的生活状况下,因为古老的智慧传统没有办法代替科学。我不是说科学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意识是迪帕克世界观的核心,但也是科学的最后要塞。如今科学甚至还没有个令人满意的可操作性概念。我们都像极了事业初期的迈克尔•法拉第,在他研究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电磁学时,对电的阴阳两极的特征描述都颇有争议。关于意识是否具有根本的生物特性,如今在科学界也有许多类似的争论。我们仔细寻找,认真观测,但是至于我们试图研究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把握。然而,并没有理由认为意识将无法解释,没必要着急下结论,相信意识是什么非物质的解释。当今,物理学中有许多秘密,从暗物质的本质,到最近刚发现的宇宙膨胀的加剧,再到可以观测到的,与标准模型有出入的独特的新型微中子,所有这些秘密都会改变甚至彻底颠覆现行理论。改变也好,颠覆也罢,哪一种结果都是科学理论的自然进化。当我和其他科学家谈及这个问题时,大家普遍希望看到这种非常规事件。这是因为形而上学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受到个人信仰的规约,靠愿望实现来操纵,然而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发现的喜悦而振奋。科学家的梦想就是发现新事物、新现象,尤其是那些能够改变现有理论的新发现。20世纪科学家发现了强核力和弱核力这两种新的力,引起了强烈轰动。如果我们能够发现意识存在的证据,轰动也不亚于此吧,而现在所需要的就是令人信服的数据。如果真有那么一天,许多科学家都会踊跃参与其中,去证明或是驳斥这一领域的存在。我赞成建立在观察和证据之上的世界观,这样的世界观不必否认人类精神的富足,也不必拒绝宇宙的奇迹。关于人类行为是受自然法则所支配的思想,爱因斯坦写道:“这就是我的信仰,尽管我清楚地知道这种想法还没有得到充分论证,但如果一个人能彻底弄清楚自己到底知道什么,了解什么,那么就没有人不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除非他过于自恋自爱。”诚然,我们很自负,很难接受人类不是宇宙的中心。但是科学的成功从根本上说在于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有开放的观点,有拥抱真理的渴望。科学也许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探索之路也不是一片坦途,但科学会坚持不懈地去寻找解决途径。迪帕克|墨守成规的科学即将摇摇欲坠,意识即将取而代之登上舞台。不要期望倒下的物理学家们尸横遍野。其实结果不是灵性学战胜了科学,而是灵性学使科学得以延伸。|对许多读者来说,不存在两种世界观之战,或者即使有,一方是既弱小又徒手空拳,而另一方却拥有坦克、机器人和精良的炸弹。科学全副武装,而抛弃了传统宗教教义的新灵性学只是个羽毛初长的雏鸟。我倒建议它们两个没必要再打了,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墨守成规的科学即将摇摇欲坠,意识即将取而代之登上舞台。不要期望倒下的物理学家们尸横遍野。其实结果不是灵性学战胜了科学,而是灵性学使科学得以延伸。扩展后的科学就纳入了伦纳德所回避的观点:宇宙是有目的的。(当伦纳德说我固守几千年前的清规戒律时,如果考虑到新灵性学与当代科学的密切联系,他不可能是认真的。)他自己也想到了科学得以延伸的指导原则,“符合更高的权威——自然界实际运转的方式”。但不幸的是,他没能遵循自己的指示。面对后达尔文进化论的证据,意识的量子基础,以及试图把大脑和思维等同起来的徒劳,伦纳德却不愿意直接承认,而只是勉强地相信,未来科学会解释这一切的。我邀请他不妨正视一下现实,这没什么可怕的,但就像他对待《天主教百科全书》一样,他所关注的科学不允许他接受与科学并不相悖的灵性学。所有认定思维是有物质基础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些怪异现象,因为这会瓦解他们的世界观。伦纳德也赞成应该过有目的的生活,但他却将这种生活与科学割裂开来看待。我一直很困惑,科学家怎么会认定宇宙没有意义,没有目的,然而,显而易见的是,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即使是消遣度日,读一本神秘小说,或者去接打完球回家的孩子等等区区小事不也对我们很重要吗?如果生活充满意义,那它肯定是有缘由的。如果我宣布我们之间的战争已结束,我需要拿出证据。我在本书中已经提供了许多证据,从大脑的可塑性到基因的易变性,从量子真空到超越时空的领域,这些都响应了罗杰•彭罗斯爵士提出的“新的见解”。25年前,我在波士顿的医学同事拒不相信身心之间有什么联系,现在大家普遍认可我们的思想、情感、情绪可以迅速传递给每一个细胞,细胞膜接受来自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微观上看,这就是个用分子书写的世界。如果再次回到过去,要是有医学教授还嘲笑思维会影响身体,我就会脱口而出,“你怎样扭动脚趾?难道不是你的思维给脚发出了指令吗?”我已经反复声明,我不是传统上神的卫道士。但我却不能生硬地把灵性学与宗教的精髓割裂开来,两者都是个人修行的过程,最终得到意识的超越。开始这样的修行是现实的需要。我坚信现实是渴望被人了解的,人类的进化恰恰响应现实的呼唤。科学是一种回应方式,但却不是唯一的;灵性学也一样可以有效地作出回应,解答现实的问题。科学不应该是内心修行的敌人,如果伦纳德认为他所坚信的科学的“更高权威”禁止对内在的探索,那我会很失望,这就好像在说,维多利亚时代的迷信活动中轻叩桌面就是我们的灵性范式。难道会有人相信佛陀和柏拉图组织降神施法?事实上,世上伟大的灵性学大师都是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他们的信念和发现完全不亚于爱因斯坦,一样有根有据,而爱因斯坦虽说怀疑宗教,但从没有否认所有伟大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对自然的敬畏和好奇。伦纳德很重视怀疑这个科学工具。我也赞同,但是严厉的带有敌意的怀疑论没有任何好处。怀疑论者就像真理的卫道士那样守在路边,不让任何不达标的人通行。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只看到了典型的范式。如果只根据打台球的好坏来判断一个人的话,莫扎特也不会过关,错就错在你看问题的角度。我曾经在英国给听众谈论身心关系,一个面红耳赤的人跳起来大喊大叫,“这全是一派胡言,别听他的,一堆废话!”听众躁动不安,我也有点震惊。我问道,“先生,你是谁?”“我是英国怀疑主义协会的头儿。”“这我倒有点怀疑啦。”我说,听众们哄堂大笑起来。伦纳德就近乎压制好奇心协会的成员,是泛怀疑论所造成的后遗症患者。但我猜想,他也会像爱因斯坦对宇宙存有敬畏之心,充满好奇,那么我就来说说宇宙具有的这些特点。在创世大爆炸的瞬间,很显然自然法则是在最初10–43秒的瞬间出现,在这个难以想象的短暂一瞬,宇宙中所有组成要素集合到一个比句号的数万亿分之一还要小的空间里。在大爆炸之前的“量子时代”,除了到处翻滚动荡的能量之外,什么也没有。即使“量子时代”这一概念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之前还没有什么物理定律,因此也没有什么电磁之类的东西存在。如果相信严格的唯物论,人的大脑也应该在几十亿年前翻腾的能量汤里就业已决定了。如果这样,我们会是什么样子:在这个极其和谐的宇宙中,许多常量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哪怕只有十亿分之一的部分发生了变化,一切都会面目全非。仅仅因为在10–43秒大爆炸随后发生的事情,你就能阅读、会思考、会打台球、会玩爱情游戏了。且不提时间和空间,如果没有光,没有地心引力,没有电子,那我们人也就不复存在了。之前所发生的已无从知晓,就因为这一点,科学也只不过是猜测,与我所倡导的灵性学也没有什么不同。事实上,富于幻想是件很令人感激的事情。在物质创造之前,唯物论寸步难行。在没有观察的客体之前,客观性也无从谈起。如果宇宙的命运是瞬间决定的,为什么就不能是被创造的一瞬间呢?伦纳德那声振聋发聩的“不”毫无意义。好像他的方法并没有给我们指出任何出路。我们的主观意识唤醒了我们的原始冲动,化无为有;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创造力、高深的智慧和自由意志。凡夫俗子们不会仅仅因为科学摈弃主观性而放弃个人感情和灵感。科学不应该进行如此尖锐的防守。汪达尔人不会冲进实验室,去拿《圣经》与实验较量。尽管有少数反动的宗教活动,但我们还是认可科学代表了非常好的先进的事物。象牙塔本应取代山头上的圣城成为现代神学精神的传播之地。但不幸的是,从象牙塔里没有传播出什么有益的知识,而是制造出大量的原子弹、生化武器,还有神经毒气。大多数科学家都对武器研究的存在摇头叹息,但随后还是各行其是。恶魔制造势不可当。有些科学家饶有兴致地参与到这一有利可图的死亡事业。人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果断:完全靠科学统治的世界将会是人间地狱。理智的思考在实验室里合情合理,但科学如果把信仰、奋斗、爱、自由意志、想象力、情感,还有更高层次的自我当做我们易犯错误的大脑虚构编造的幻象而抛弃,那我们就要立即努力去拯救科学了。我不想用我对灵性学的热情去难为别人——我们都知道热情一旦与宗教排他性联系起来,破坏性会有多么可怕。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千千万万的人已经放弃了有组织的宗教。将近100年前,弗洛伊德就嘲讽宗教信仰是为那些没法辩护的事情提供的无望辩护。但是抱负是值得保护的,而且不是科学能够实现的,除非科学愿意打破横亘在内外世界之间的那堵墙。10年前,你很难想到对意识兴趣浓厚的人,竟然同时可以从事一项令人尊敬的科学事业。现如今,成百上千名来自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开会探讨意识已不足为奇,量子论被翻来覆去地用于解释大脑活动、光合作用、鸟类迁徙和细胞形成。而就在物理学的面前,许多聪明的人们正在开创一个新的领域:量子生物学。这就意味着一门新的具有延展性的科学不再是愚蠢的想象。不过很显然,拯救行动需要更大面积地展开。在我们身边,人们饱受空虚的折磨,充满了欲望的渴求;有片真空需要填充,这是个精神的真空。还能有什么更合适的词汇吗?只有给人们治愈痛苦的希望,我们才能真正地清楚未来的意义。让科学也参与到疗伤的行动中来吧,因为我们也需要了不起的科技来填补空虚的心灵,救治被放逐的灵魂。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两种世界观的相互碰撞和对弈,《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两位作者针锋相对,却都言之有物,相互尊重。感谢我们能生活在一个观点爆炸的时代,可以获得如此开阔的视野。不论持哪种世界观,开阔自己的视野都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生活。    ——李欣频,台湾文案天后,著有畅销书《14堂人生创意课》系列    太棒了!《世界之战》肯定会成为衡量其他科学或灵性学书籍的金标准。本书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旨在解开人类生存的奥秘。宇宙有目的性吗?人类在宇宙中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本书勇于对一些人类生存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他们的有些见解令人震惊,发人深思。    ——加来道雄(Michio Kaku),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理论物理学教授,其著作《未来物理学》和《不可能的物理学》被评为《纽约时报》畅销书    科学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有能力不断探索意识和所有事物起源——一个对于东方灵性思想最为神圣的领域。然而由于科学入侵了灵性领域,势必会引起不可避免的冲突。    ——基普·S·索恩(Kip S. Thorne),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物理学教授,著有《黑洞与时间弯曲》    《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是探讨科学与灵性学关系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著作之一。    ——肯·威尔伯(Ken Wilber),超个人心理学家,著有《恩宠与勇气》、《意识光谱》等

编辑推荐

《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这个世界是冰冷的逻辑,还是有温度的绽放?在剃刀般锋利的思想交锋中,观察自己内心的微动,终极对决,拥抱对手后,你会坚定地选择谁?《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看两大高手对决——《时间简史》、《大设计》作者、物理学家伦纳德•蒙洛迪诺,世界级心灵大师、《时代》评选的20世纪百位英雄人物之一迪帕克•乔普拉,科学与灵性阵营的两大代表人物,就有关世界观的问题展开大辩论,用最简单的语言诠释生命、宇宙和未来。科学与哲学,理性与感性——肯•威尔伯、张德芬、李欣频倾情推荐的跨界阅读。

名人推荐

两种世界观的相互碰撞和对弈,《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两位作者针锋相对,却都言之有物,相互尊重。感谢我们能生活在一个观点爆炸的时代,可以获得如此开阔的视野。不论持哪种世界观,开阔自己的视野都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生活。——李欣频,台湾文案天后,著有畅销书《14堂人生创意课》系列太棒了!《世界之战》肯定会成为衡量其他科学或灵性学书籍的金标准。本书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旨在解开人类生存的奥秘。宇宙有目的性吗?人类在宇宙中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本书勇于对一些人类生存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他们的有些见解令人震惊,发人深思。——加来道雄(Michio Kaku),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理论物理学教授,其著作《未来物理学》和《不可能的物理学》被评为《纽约时报》畅销书科学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有能力不断探索意识和所有事物起源——一个对于东方灵性思想最为神圣的领域。然而由于科学入侵了灵性领域,势必会引起不可避免的冲突。——基普•S•索恩(Kip S. Thorne),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物理学教授,著有《黑洞与时间弯曲》《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是探讨科学与灵性学关系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著作之一。——肯•威尔伯(Ken Wilber),超个人心理学家,著有《恩宠与勇气》、《意识光谱》等生活中的众多冲突都源于不同的世界观,科学与灵性学之间的冲突则尤为突出。在我读过的此类书籍中,《世界之战》最为精彩。迪帕克•乔普拉和伦纳德•蒙洛迪诺在这场辩论中,紧扣辩论核心,论述精辟,让人欲罢还休,欲放不能。本书是科学与灵性学之战的经典之作。——迈克尔•舍默(Michael Shermer),《怀疑论者》杂志发行人;《科学美国人》杂志专栏作家;查普曼大学和克雷蒙研究大学客座教授,著有《达尔文为何重要》和《有信仰者》迪帕克•乔普拉用他优美的文笔,解释了为何无处不在的量子场暗示着宇宙是一个充满动力的生命体。《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值得人们去阅读,也势必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被人们津津乐道。——汉斯•彼得•杜尔(Hans Peter Duerr),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退休所长迪帕克•乔普拉和伦纳德•蒙洛迪诺在辩论中都为他们各自的世界观而据理力争。但是读完《世界之战》后,我更坚定了一个信念,他们该休战了,因为科学和灵性学就像是‘量子硬币’的正反面。——斯图亚特•哈梅罗夫(Stuart Hameroff),医学博士,麻醉学和心理学教授;亚利桑那大学意识研究中心主任意识是在生命出现之后才存在于宇宙之中的,还是它本身就以某种形式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在《世界之战》中,两位作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乔普拉认为意识始终存在,而蒙洛迪诺却坚持任何事物都诞生于物质世界中,并认为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乔普拉的观点。即使你已经对这一问题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本书依然会让你收获颇丰。——亨利•斯塔普博士(Henry P. Stapp),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著有《思维、物质和量子力学》和《有意识的宇宙:量子力学和观察者》《世界之战》聚焦科学和灵性学之间的冲突。迪帕克•乔普拉医生和物理学家伦纳德•蒙洛迪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思维和意识的本质到神,再到大脑。这两位大师的激烈辩论激励着我们去塑造自己的世界观,让我们竭力将科学的实证研究与让我们生活更有意义的主观体验结合起来。——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 Siegel),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临床精神医学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正念认知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第七感:自我蜕变的新科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界之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科学与灵性,终将融为一体。科学从山脚开始,一步一步仰视宇宙实相。灵性高居山顶,俯视山河大地。人类需要多角度凝视宇宙实相、生命实相。这不是世界之战,这是世界大同。
  •   一直对科学和灵性世界非常好奇,最近一直在看有关佛教和西方灵性方面的书,有很多不解,希望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   您喜欢这本书匪夷所思,鬼魅灵性!值得研读!吗?
  •   让人对科学这一信仰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   这本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毒科学
  •   国庆期间的碎片时间读完,双方观点的公正呈现,对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确认大有裨益
  •   非常好,不多评判,如是观两种不同的视角
  •   对我而言,看书增长知识是其次,而书本身有趣,好玩,才是第一位。这本书吸引到我了,是一种辩论的书。
  •   今天刚收到,看了一眼目录,好书,推荐
  •   硬书壳,封面很炫,很神秘。内容通俗易懂。
  •   本书不错,虽然还没看,但是已经被吸引了。
  •   书很好,发货很快,质量也不错
  •   很好!双方都很中肯,很有启发!
  •   书错挺好的
  •   喜欢书的封面,内容嘛,随意啦
  •   非常精彩的辩论,表达了两种世界观的精华。虽然不像一开始预想的那样,是介绍两种世界观的融合,即便到了最后也没有对两种世界观的融合作出展望。。。
  •   两个阵营相互讨论是好事,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两个阵营发展的程度不够,基本找不到共同语言,或者是辩论双方的能力还不足,缺乏对对方的包容性。所以,书的内容基本没什么可鉴借之处。两个人背向出发,所看到的风景可能完全不一样,直到双方突然相见,才发现他们的目的地是相同的,原来地球是圆的。在他们能相互看见之前,他们之间恐怕是没有共同语言的。
  •   没有心静能力,看不下这本书去,看惯小说的就不建议你买这本书。看透了,会对生活有帮助。
  •   很好的一本书,好好!
  •   第17章开头讲到康德,声称康德是十九世纪上半页法国哲学家,可以看出,里面参与讨论和论辩的人并未认真阅读、至少是未认真引用康德,连康德这样重大的哲学家国籍与年代都完全搞错得没边儿,再一看批驳康德的论点,完全不对马嘴。引过康德的一句话来,就说怎么不对。可是,康德任何一句话都有其比其他哲学家、甚至是科学家都要严格得多的语境,否则不可能正确理解!至少可以说,引用康德的这个所谓科学家的认真程度特别值得质疑,甚至我要否定!科学家尤其需要认真、严格,特别在被引用者的最基本信息方面,更是不容商榷、而不只是不容忽视这样简单!
  •   这本书的内容读起来还是要有些基础的 因为涉及到很多领域内的东西了 不过真的很不错 引发深思啊 灵性与科学如何决定未来?
  •   大师们过家家的感觉。。
  •   “人乃万物之灵”,灵指什么?当然是灵性了!!!有人到处挥舞“伪科学”政治大棒呢!收起你的“伪科学”大帽子,自个戴着,擤擤鼻涕,一边玩去吧!花岗岩脑袋!
  •   中信终于堕落到明目张胆地出版伪科学书籍了,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   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
  •   书的内容很吸引人,买来看看
  •   比较前沿的东西作为了解吧
  •   好书,有灵光,要认真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