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汉明  页数:217  字数:153000  

内容概要

  
60年的曲折,60年的积淀,60年的成功,一家从边陲小镇成长起来的酒厂,是如何具备了朝前走、往大做、向上挺的经验和意志?如何成长为一家拥有“北方第一窖”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作为一个乡土企业家,张义庆身上蕴藏着怎样的商业智慧和人格魅力?内蒙古大草原的历史与文化,给了这家酒厂怎样的哺育与底蕴?
  
在这些大大的问号下,《黄河之水天上来》从做人、责任、勤学、爱才、创新、战略、细节、文化九个角度,解开了河套酒业稳健成长的奥秘,处处体现出本土的商业智慧。如同品酒一样,但愿大家从这本书里,品味到乡土中国的品牌成长奥秘。

作者简介

   汉明,资深传媒人,擅长于从文化视角观察经济现象,著有《八百年不败的温州商魂》、《从伊利、蒙牛到永业》。

书籍目录

序 做中国酒业品牌的常青树
引论 河套酒 从内蒙古跃出的一匹“黑马”
一、 厚道是做出来的
 十五岁挑起养家的重担
 一句话影响张庆义一生:往街上走
 把对党的感恩写进家谱的人
 哥哥永远惦念着妹妹的眼神
 一个踩着小板凳走上金工岗位的人
 一束塑料花积聚的情感力量
 贮存期差两天 不能开票--走廊里听到张总的电话
 不要让经销商难倒在一个瓶盖上
 检验单 一份特殊的礼物
 儿子,爸爸不能告诉你--儿子的眼圈红了
 做一个眼睛大的人
 善待走了又回来的员工
 爱心有多大 世界就有多大
 让厚道成为习惯
 用“两个凡是”的原则来请客
 喝河套酒喝成了一种信仰
 口碑让河套酒成为长跑冠军
 酒道贵真 用产量保质量
 从真出发--做有价值观的企业
 沉甸甸的厚道 静悄悄地生长
二、 天下粮仓 世界分享
 大义辞表弟 铁腕治偷酒
 半夜里跟踪张总的人
 我们不能跟风跑
 大年二十八的风雪夜归人
 从局长到厂长的抉择
 那天 张总三杯酒醉了
 “非典”时期食堂里唯一吃饭的人
 天下粮仓 世界分享
 真诚拥抱改革开放
 自觉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把高楼建立在自己的土地上
 做以商招商的桥头堡
 企业家不是在享受业绩,而是承担责任
 发展责任是履行其他社会责任的根本前提
 家国情怀与责任尽到位
三、 学习是最重要的工作
 一周至少读一本书
 做事情要做到专业水平
 迈开脚步 奇迹无限
 虚心请教专家学者
 从一支荧光笔上发现的问题
 想成功 “学做悟”一样都不能少
 “三本管理”--河套酒业的独特知识库
 变小镇心态为空杯心态
 烩酸菜与河套酒业的整合术
四、 七步之内有人才
 张总是一个爱才的人
 20年本土化打造的精英团队
 生生不息的科技团队成长线
 专业高效的质检团队壮大线
 生龙活虎的营销团队活力线
 鼓励员工岗位成才成名成家
 河套酒业 不会忘记那些艰苦创业的人们
 河酒人奋斗型人格的人文基因
五、 创新从质疑开始
 思想解放--从黄河开河想到的
 策略创新--北方完全可以生产浓香型白酒
 品牌创新--“卖一瓶有一瓶”的河套王
 科技创新--致力于成为机械化酿酒的引领者
 营销创新--小区域高占有 精耕细作大内蒙
 制度创新--河得泉 资本和产品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六、 战略上做有根的企业
 做有根的企业-- 一种向下用力的习惯
 做有根的企业 让企业的每一步都走在通向未来的脚印里
 做有根的企业 一种畏因的思维
 深根固蒂 长生久视之道
 战略执行需要“魂道术”三者的高度统一
 做有根的企业与企业仿生学
 河套酒业 本根思维的民俗学土壤
七、淡雅浓香细节出
 大事业从扫院子做起
 用磁铁吸附车间砖缝里的铁屑
 扫地与著名企业成长
 从扫地开始 与“差不多”告别
 胶带有皱 马上开会
 装料工人的每一个动作都有规定
 交接工作讲道德 河酒人办事万无一失
 挪一棵大树 张总都知道
 每一个屋檐风格都是一致的
八、 感恩天地 和谐成长
 感恩水土,感恩地气--天人和谐
 双向带动 造福家乡 --乡企和谐
 保经济保民生 --政企和谐
 欢迎同行 关键点拨 -- 同行和谐
 是团队不是团伙 --人心和谐
 “五个和谐”营建河酒人的幸福感
九、 挖掘文化而不是炒作文化
 一个标识 吹来草原和黄河的风
 传说、文物、民俗--破解河套酒文化的三个密码
 三个传说一个魂--农耕与游牧的融合
 士已去 酒犹暖--一件文物营建的士气与正气
 不为喝酒为红火--民俗中蕴含的情感力量
 两馆一团一刊建设--软文化需要硬投入
 品味诗意 拒绝缩略--酒道馆印象
 骑士文化与英雄情结--在斛律金雕塑前
 绿色生活方式--奶酒车间观感
 名酒背后是文化圈
 靠真情走遍天下
 伸出我们的双手
后记:真实本好美--河套酒业的商业逻辑与张庆义的企业哲学
附:河套酒业荣誉榜

章节摘录

第一章厚道是做出来的河套人自古就厚道,厚道是河套人的古老民风,张庆义经营的河套酒业传承并升华了河套人的厚道。营销跟着人心走,人心跟着情义走。河套酒业的厚道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从人心到事业再到产业,厚道在这里不是苍白的词语,而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十五岁挑起养家的重担解密河套酒业,首先要从张庆义谈起。张庆义是谁?张庆义一向低调,在这里确实需要介绍一番。作为河套酒业的当家人,1991年张庆义来到河套酒业后,领导企业踏踏实实做事,最终让草原上的小草长成了黄河边上的大树。人们开始询问,高端白酒行业竞争如此激烈,为何河套酒业还能分享荣光?河套王是怎样成王的?张庆义是个怎样的高人?高人来自于平凡,张庆义可以说是苦根上结出的甜果果。张庆义成长的历史折射着那一代中国人共有的苦难与辉煌,分享他的奋斗史,对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一种励志。而分析张庆义的成长环境,有助于我们了解他发展河套酒业的一些最初动因。从古至今,有无数惊天动地的人物,几乎所有的杰出人物都有一个艰辛的童年。张庆义1943年农历2月17出生于杭锦后旗三道桥乡樊平圪旦村。和许多河套地区的穷苦人家一样,张庆义家里的日子很苦。当地人讲:一门一窗,人起炕光,门背后立着半截水缸。据张庆义回忆,当时家里没有褥子,火炕用油打得光光的,全家只有两床被子。说起过去人所吃的苦,张庆义闭上眼睛,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在回味那种苦涩。他说:“那会儿的人太苦了,什么东西都吃不上。”寒冷与饥饿在那个年代是家常便饭,更何况是张庆义这样三代同堂、入不敷出的特殊家庭。尽管笔者一再问询,张庆义回忆自己的童年,确实没有能当孩子王的迹象,他不是那种领着全村孩子捉迷藏的孩子。当时村里的张家人有七八户,他在孩子辈里算是年长的,谁家有了活计都愿意支使张庆义。张庆义听使唤,一支使就去,而且干啥像啥,长辈很放心。在他的记忆里,他没有时间玩,主要精力都用在放牛、担水、耕地、挖渠上。张庆义在村里念的小学,那里的小学坐的是泥台台,一到冬天冻得坐不住。因为张庆义的舅舅在陕坝镇,为了让孩子们开眼界上好学,母亲力主搬进镇里。张庆义的父亲是一个老实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全家迁至陕坝镇后,张庆义的父亲在杭锦后旗电池厂做短工,也就是夜勤人员,月收入二十多元,还不稳定,母亲无业而且多病。张庆义作为长子,下有一弟一妹。1956年张庆义从三道桥黎一小学转学至杭锦后旗东二街小学。张庆义读书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虽然吃些苦,但也为自家孩子的突出表现喜在心头。天道无常。1957年,母亲因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悲痛之中,张庆义更加努力地读书,比同龄的孩子更懂事了,俨然是一个小大人。母亲去世的第二年,张庆义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杭锦后旗一中(现奋斗中学)。正当他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向往时,灾难再次降临这个不幸的家庭,他年幼的妹妹得了怪病,久治不愈,本来窘迫的家境更是捉襟见肘。一家五口靠父亲二十多元的收入生活,连温饱都难以维系,更没钱给妹妹医病,张庆义小小年纪就陷入了人生的艰难选择之中。新学期到来时,张庆义特别喜欢闻到新书油墨的芬芳,同学已经准备新学年的书包了,张庆义却没有像以往那样表现出迎接新学期的欢欣。张庆义特别喜欢读书,他想通过读书改变全家人的命运,可条件已经不允许了。可放下书本务工养家,对喜欢读书的张庆义来说,决心哪有那么好下的?母亲去世后,只能由年迈的奶奶过来给全家做饭。一天清晨,看着张庆义一边拉着风箱一边看书,奶奶轻轻叹了一口气。张庆义的目光从书上移开,看到奶奶的白发在锅前的蒸气中轻轻飘动,想想弟弟在等着钱念书,最主要的是,妹妹还病倒在炕上,全家只靠父亲二十多元钱怎样过日子?此时张庆义再也不能犹豫了,他一下子把书扔在一边,流着泪向父亲提出了辍学做工贴补家用为妹妹治病的想法。老实巴交的父亲只是闷头抽烟,他看着儿子那因缺乏营养而稚嫩的面庞,真不忍心同意儿子的选择。父亲心疼儿子,儿子已经长高了一些,但毕竟还是一个孩子!父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的无言其实已经是默许,毕竟生活所迫,1958年7月,张庆义报名参加了杭锦后旗机械厂的招工,15岁就成了一名学徒工。从此,他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帮助父亲一起支撑起这个家。一个月以后,张庆义把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资18元钱放到父亲的手中,马上可以给家里买米和面,也有钱给妹妹买些药了。看到这些,张庆义的心里像吃了蜂蜜一样感到欣慰,一个男儿的奉献史由此开始。15岁实现经济自立,用自己的双手改善家里的生活,这完成了张庆义一生中一次重要的积极心理暗示。这不仅对他的家庭有重要改变,也成为他建设家乡、建设河套酒业乃至建设意识超强的心理基因,最终形成了他“在家乡的土地上建设高楼”的思想。经济自立,这对于张庆义的独立人格、奋斗型人格、富而思进的性格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美国等发达国家强调让孩子早早自立,而在那个年代张庆义早早实现了自立,这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自我激励,长期压在他心头不能给家里分忧的压力化解了一大部分。工资可以养家,可以帮助妹妹治病,张庆义还可以自己买一点书接着自学。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张庆义后来遇事就常常变不利为有利,并能抓住这些有利因素朝着成功的方向迈进。中国人讲究长子要担当,张庆义恰恰是一个贫困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长子。长子意识对张庆义的做人做事方式也产生了影响,这让他认识到担当有担当的苦涩,但担当也有担当的甜蜜。之前张庆义只是小家的长子,河套酒业如今成为整个杭锦后旗工业经济的支柱,张庆义成为了这个大家的长子。一句话影响张庆义一生:往街上走分析张庆义的学习动力与商业才华的形成,笔者发现,张庆义祖上经商的积淀几乎没有,也没有出现特别有知识的人,他们家是从陕西的府谷走西口来到河套的。但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他的家里人却像这个时代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有着对知识、对城市、对现代化中国的无限向往。对张庆义学习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在母亲去世50周年的时候,张庆义把张家和姥姥家的长辈都请来,吃了一顿饭,回忆母亲的为人处世。张庆义说母亲对人热情、尊老爱幼,性格坚强,即使在病危时,躺在炕上都不会哼一声。他说他父亲不爱说话,母亲对他们这些孩子来说太重要了。这辈子他永远记着母亲说过的一句话-“往街上走”,虽然才四个字,却是一个农村妇女的全部理想与志向。老人家所说的街上是指城市。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凭粮票才能吃饭,为了让孩子们念好书,母亲做主,全家搬进了陕坝镇。不要小看这个陕坝镇,在那个年代,陕坝就是街上,就是现代化与品质生活的象征。离开了土地,搬到陕坝镇后靠什么生活?那个年月上班的人家过日子尚且困难,没有班可上的人家所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一段时间内,张庆义全家仅能靠一辆毛驴车过日子。“一吃一喝一吸溜,阳婆底下一圪蹴。”长期在温饱线上挣扎,这是传统河套百姓生活的生动写照,而从母亲这一代人开始,他们试图转变这种守旧的人生,他们向往文明,模模糊糊的直觉判断里,城市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母亲已经远去了,而母亲的理想在张庆义这一代扎下了根。母亲得了阑尾炎,最初只看中医,不重视西医,本来一个很简单的手术,却让母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件事对张庆义影响很大,笔者猜想,张庆义后来苦心钻研科学技术,一直坚持向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看齐,牢牢抓住技改不放,大胆试水机械化酿酒,也许与这一情结有关系。河套,这片在几代人奋斗中逐渐兴盛起来的土地,无论是战争,还是干旱,这里的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奋斗。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地区,农业现代化是人们的梦想。张庆义的奋斗富有传奇色彩和励志色彩,张庆义及河套酒业全体员工这些年在黄河边上的奋斗,恰恰折射了河套几百万老百姓几代人的命运。他们读懂了时代,有着坚定的使命感,那就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让河套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型,向现代化进军。从苦难出发,奋斗改变命运,把人生最美的岁月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分享世纪荣光。从这个角度看,河套酒业的美酒有着更多的含义,张庆义带领全厂员工的奋斗史有着更深的典型意义。从农村种地到机械厂做工再到河套酒业做经营者,张庆义用一生实践着母亲“往街上走”的志向。后来他不但走进了陕坝,而且走进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走进了北京,也去过纽约、巴黎等世界名城。眼光开阔的张庆义又把看到学到的知识用于家乡的建设中,最终让一个现代化的河套酒业这样一个品牌巨人屹立在了黄河岸边,屹立在了河套大地。张庆义衣着朴素,全身都找不出一件奢侈品的影子,他从来不抽烟,因为年轻时买不起烟。张庆义的成就感不在于自己有多少钱,而在于品牌经济已经帮助家乡融入市场经济的时代洪流。在纪念母亲的特殊日子里,想到含辛茹苦养育自己长大却没有看到今天的母亲,张庆义想说的是:母亲,我没有忘记你的激励,儿女没有给你丢脸。张庆义是一个喜欢文化的人。他告诉笔者,识字以后,他读得最多的书是《岳飞传》,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连同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一起,深深地影响着张庆义的一生。张庆义对母亲的感情很深,当时家里很穷,母亲想方设法给他们做各种好吃的。当时村里与陕坝有30里的路,要走整整一天,他每次放学回家,母亲早早就在村口等着。他永远不会忘记母亲期盼自己回家的眼神。近年来,张庆义和他的弟弟张庆升主持修了家谱。母亲生前居然没有一张照片,只能请一位画家创作了一张母亲的画像。这种贫穷与落后给张庆义带来的情感触动是可以想见的。做事情,要么不做,做一定要做好。失去了母爱,家里没有背景,不管做什么,有个工作就不错了。要想有口饭吃,张庆义就得把事情做到最好,要想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打拼,努力工作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甚至在家庭情感的表达上,张庆义回到家里话也少了,他把更多的情感转移到了工作上。张庆义一直想把自己“往街上走”的成果告诉母亲,而母亲永远走了,子欲孝而亲不待,张庆义转而在工作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编辑推荐

人和人的差别是不大的,同样的事情,就看你怎么把握。——张庆义一家位于西北的边陲小镇杭锦后旗的“小酒厂”一家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创业、而今基业长青的中国名企这家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走稳了每一步的河套酒业它的背后,有着怎样感人的故事和不屈的奋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黄河之水天上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一个人创造了一个酒业的奇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