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你会爱孩子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林怡  页数:321  字数:19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了解孩子的心,才能给他最好的爱。毫无疑问,每个父母都爱孩子。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拥有更广阔的未来,我们怀揣着百分百的爱心,呕心沥血在付出。可是,就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心,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孩子的“问题”。而当我们纠结于孩子的所谓“问题”时,我们给予孩子的便是自以为是的爱,有时甚至是一种伤害。“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句话令许多父母为之惊心,可这却是不争的事实。20年教子与早教从业者的经历,让我更深地领会了这句话的奥义。不管孩子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剥茧抽丝地剖析下去,我们总能发现,问题的根源都在父母身上。在灵魂深处,我们与孩子是一体的。父母身上携带的任何信息,都可能被孩子敏感地捕捉到,并对其产生影响。既然如此,是否意味着其他人对孩子的影响就微不足道呢?当然不是。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任何关系都无法与亲子关系比肩,因此,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的,永远是父母。父母才是孩子心灵最好的“饲养员”。父母的角色当好了,其他人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便可以被淡化,甚至消除,而孩子就可以从父母这里得到滋养,成长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亲子之间的这种关系带给了我们福音。只要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给他最好的爱,许多的担忧便会销声匿迹。在育儿的路上,我们便可以走得气定神闲。要想不做“问题”父母,给孩子更好的爱,我们就要掌握爱孩子的正确方法——将孩子视为成长的主体,依循他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需求,跟随他的视线和脚步,协助他、陪伴他慢慢前行。当然这需要父母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和孩子一起成长。另一个难以跨越的教养障碍源于父母急切的心态。虽然“孩子的成长是急不得的”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很多时候,我们不由自主就陷入某种固有的模式,恨不得一下子把孩子的“错误”纠正过来:孩子坐不住,常常左冲又突的,我要即刻给他按住,让他变文静些。孩子胆小、内向,这不行,会影响他将来的发展,要逼着他去闯荡世界。孩子发脾气了,这个坏秉性得速速修理。孩子太敏感,这还了得,以后怎么适应社会?必须赶紧想办法,让他的神经变得坚强些……我相信,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都有过这样的担忧与经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养孩子就像养花,每一种花都有他与众不同的特性。如果他是一株月季,我们就把他养成那株最美的月季,千万不要因为看到牡丹更富贵,就将牡丹富贵的特性赋予他;等他貌似成了牡丹,又嫌他缺少兰花的恬静与高雅,结果,总在纠结中难以自拔。懂孩子,让孩子成为孩子,协助他成长,才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林怡育儿会所成立后,我们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帮助家长们读懂孩子的心,了解他们作为不同种类“花种”的特性,以适合他们天性的方式协助他们成长。事实证明,家长懂得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爱孩子就更有章法,对宝贝们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看到孩子们的状态越来越好,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很多朋友问我:“林老师,为什么不来我们这里开会所呢?”原因很简单,我只想把这个会所做得更精致,开多了,担心应接不暇,无法保证质量。也有不少朋友通过各种方式联系我,提出各种问题,期待我去解答,但是,因为时间与精力有限,我很难一一满足,只能尽力而为。正因为这诸多的原因,促使我萌生了写作这本书的欲望。我很期待通过这本书,分享我的体会与经验教训,让朋友们从中获得一些助益。希望我在这里扑扇扑扇翅膀,以我微薄之力扰动一下早教界的气流,引发朋友们更多的思考。如果大家都试着贴近孩子的心,以正确的方式去爱我们的孩子,或许终有一天,真会引发早教界一场前所未有的蝴蝶效应呢!那是我非常期待的!林怡2012 年5 月25 日

内容概要

  孩子虽小,他的世界却一点儿也不简单。
  早教专家林怡凝结20年教子经验和110多个亲子教育案例,带父母走进小孩子行为背后的大心理:
  为什么我家孩子屁股像长了钉子?
  孩子太敏感,鼓励让孩子更“沮丧”?
  孩子发泄情绪,多大程度算ok?
  宝贝不乖的真相,让你明白孩子的心理特征;孩子的气质类型,帮父母找对教育方向;把握和孩子说话的诀窍,拉近亲子关系;认清上一代的心理伤痕,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懂孩子,才能爱得更有章法~

作者简介

  林怡,著名早教专家,亲子畅销书作家,林怡育儿网站、育儿会所创办人
  一个超级爱孩子的人,本着“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的理念,帮助父母学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用对方法去爱。她创办的林怡育儿网站,现已成为父母们咨询育儿问题、交流育儿经验的平台,育儿博客粉丝逾65万。
  目前担任《宝贝一家亲》《宝贝“书”计划》等多家电视节目、亲子网站、亲子机构的专家顾问,致力于早教研究与咨询工作,并为《妈咪宝贝》《心理育儿》《父母必读》等多家育儿杂志及报刊撰写早教专栏。
  曾出版畅销书:《林怡育儿体验与感悟》《0-3岁宝宝生长发育监测卡》《林怡说早教》《林怡教你玩游戏》等,作品网站累积销量超过45万册,口碑好,深受父母喜爱。

书籍目录

序 言 了解孩子的心,才能给他最好的爱
Part1 走进孩子的心 |
 孩子虽小,他的世界却不简单。
 他们幼小的心灵有哪些神奇的本能?与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怎样特殊的联系?他们语言的内涵有多丰富?他们最需要什么?最害怕什么?……了解孩子的心,是爱孩子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3 岁前的记忆去哪儿了?
 孩子越小,情绪感受力越强
 孩子天生都是心灵感应大师?
 宝宝“难带”,是在反抗爸妈?
 孩子心里有3 个小人儿
 孩子的儿语,你懂吗?
Part 2 孩子“不乖”的秘密 |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总有些行为让我们抓狂。孩子这些看似“不乖”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了解了这些秘密,我们就可以摒弃焦虑、对抗,从容面对,爱孩子更有章法。
 
 孩子“逆反期”,爸妈“头痛期”
 “三心二意”≠不专注
 舔着墙壁走,都是爸妈惹的祸
 我家宝贝是“磨娘精”?
 总是抱着大枕头的琳琳
 “一根筋”的琛琛,为何不转弯?
 脏话狠话, 恼人的“诅咒敏感期”
 打人也是爱?
 “捣蛋王”家里有个“大坏蛋”
 认生的孩子更聪明?
 爱你我就黏着你
 “妈妈,不要跟别人说话”
 天哪!孩子的重口味礼物
Part 3 关注孩子的个性 |
 孩子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搞怪行为,这与他们的年龄相关,也和他们的个性有着直接的联系。正因为孩子各个不同,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不同个性的孩子,要以不同的方式去教养。也只有这样,我们对孩子的爱才不会被扭曲。
 孩子个性不一样,教养大不同
 谨慎型孩子:旁观是参与的前奏
 雷厉风行型孩子:行动才是硬道理
 敏感型孩子:不切实际的鼓舞让他更沮丧
 叛逆型孩子:道理越讲越歪
 涣散型孩子:3 分钟热度,未必一无是处
 暴躁型孩子:热情是动力,冲动是魔鬼
 合作型孩子:你好我好大家好
 执拗型孩子:执著固然好,变通也重要
 特立独行型孩子: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说去吧
 散漫型孩子:管他天崩地陷,我自岿然不动
 别强求改变孩子的性格
Part 4 爱孩子,要用对方法 |
 了解了孩子的个性,也熟知了他们常犯的“毛病”,是不是宝贝的成长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呢?其实,养育孩子最大的挑战恰恰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我们自己。
 孩子的问题,都是爸妈的问题?
 妮妮画不完的画
 辰辰究竟在表达谁?
 你的宝贝被“催眠”了吗?
 爱孩子,怎么可以讨价还价?
 吓唬,让爱变了质
 感受缺失,孩子不是瓷娃娃
 给孩子多少关注才算够?
 到底该不该“打扰”孩子?
 给孩子一个宣泄的空间
Part 5 这样去听、说,孩子知道你爱他 |
 倾听孩子,让孩子自由说话,更让他的心有了自由的空间。
 表达不必拘泥方式,和孩子一起画画、打个滚、讲个故事吧,你会在其中感受他的快乐,他也会在你的一颦一笑里享受被爱笼罩的温暖。
 放慢你的教养节奏,别再对孩子说“快一点”
 躺在草地上的轮滑老师
 好故事胜过大嗓门
 保持沉默,让宝贝自己说
 共情,给孩子加满分
 幽默地对待孩子吧,快乐会播种
 灵活的变通,是爸妈的必修课
 暗示的魔法
 放大优点,才能正面管教
Part 6 好孩子来自好环境 |
 好环境是传递爱的温床。环境的好坏不以物质多寡或档次高低为标准,也不以给予了孩子多少关注来衡量,而以“关系”好坏为重心,以是否适合孩子为准绳。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让家为孩子遮风挡雨,成为呵护孩子心灵的港湾。
 爸爸和妈妈,在位却缺席?
 夫妻关系总是大于教育
 “妈妈和奶奶,我究竟该爱谁?”
 “亲子嫉妒”让孩子受伤
 家境好不好,和孩子优不优秀没关系
后记
 妈妈信箱 0 ~ 6 岁孩子妈妈最关心的问题 |
 孩子被欺负怎么办?
 孩子一刻也停不下来怎么办?
 孩子老扔东西怎么办?
 孩子说谎怎么办?
 孩子“窝里横”怎么办?
 孩子特别迷恋电视怎么办?
 孩子在公共场所失去控制怎么办?
 孩子得不了第一就发脾气怎么办?
 孩子听不得批评怎么办?
 孩子看见别人吃东西就要,怎么办?
 孩子总是打人、推人怎么办?
 孩子不肯去幼儿园怎么办?
 孩子不喜欢读书怎么办?
 孩子是个“破坏王”怎么办?
 孩子总拿别人东西怎么办?
 孩子总是捡垃圾,怎么办?
 孩子总不好好练琴怎么办?
 孩子有“自慰”行为怎么办?
 妈妈性情忧郁,会影响孩子吗?
 父母育儿观念差太多,怎么办?

章节摘录

Part1  走进孩子的心孩子虽小,他的世界却不简单。他们幼小的心灵有哪些神奇的本能?与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怎样特殊的联系?他们语言的内涵有多丰富?他们最需要什么?最害怕什么?了解孩子的心,是爱孩子需要迈出的第一步。3岁前的记忆去哪儿了?谈到3岁前的记忆,我特别想提到曾经困扰我多年的一个梦。这个梦可能让人感觉有些沉重,读起来不是那么轻松。但是,这是我切身的体验,对我来说,它比其他的案例更有说服力。于是,斟酌再三,我还是决定将这个梦与爸爸妈妈们分享。从记事起,我就时常被一个噩梦所困扰。奇怪的是,每次做这个梦,梦的细节总是惊人的一致,就像一个高质量的电影拷贝。梦境真实而清晰,这使我感受到的恐惧更加深刻而真切。这个梦总是从一个黑暗的管道开始。管道不大不小,刚好能容下我的身子,但又卡不住我。周边没有任何依托物或者可供抓握的东西,于是,带着极度的恐惧与无助感,我头朝下坠落……坠落……我多么渴盼有什么东西挡我一下,让这种坠落停止。但是,没有。坠落带来的恐惧是那么的深切,以致我感觉那条黑暗的管道很深,深得没有尽头。在坠落的同时,隐隐约约,我能听到一些含混的声音,这些声音增添了更多恐怖的意味。接着,我看到一个如豆的光源,就如我小时候见到的煤油灯的小火苗,在我眼前摇曳。这个黄色的光源显得有些浑浊,看得不是太真切,但是轮廓还算分明。它也是我恐惧的源头之一。我紧盯着这个光源,在极度恐惧中醒来。醒来后,那种恐惧的感觉依然真实,仿佛一切还在进行中。这个噩梦困扰了我很多年,总在我状态不太好、比较疲惫的时候袭来。某天,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莫非这就是我出生时的记忆?奇怪的是,当我如此去认知这个噩梦之后,它便奇迹般地遁去了。很多年过去了,这个梦再也不曾搅扰我的睡眠。而今,这个梦带给我的不再是恐惧,而是一种温暖的感觉。这个坠落的梦困扰我多年,也直接引发了我关于3岁前记忆的思考,更对我养育自己的孩子产生了很多积极的意义。这些年,我也接触到一些孩子,发现他们能够准确回忆起3岁前的经历。不过,他们各自的表现可能不太一样。会所有个小会员,在他1岁半的时候,有人为了逗他开心,即兴玩起了一个游戏——从地上捡起一片枯树叶,在两只手里倒腾几下,然后藏在某只手的手心里,让小男孩来猜树叶在哪里。小男孩看着人家玩这个游戏,似乎没有理解这个游戏的规则,也没有对游戏显现出特别的兴趣。大家觉得无趣,也就不再这样逗他。但是,时隔一年半,就在小男孩快3岁的时候,某一天,看到满地的落叶,小家伙居然从地上捡起一片树叶,玩起了他1年多前看人玩过的“猜树叶”游戏。更有趣的是,因为他的手太小,每次倒腾完,那片树叶总是露了一大截在外面。可他一点儿都不在乎,完全沉浸在这个游戏里。而且,当有人问他为什么玩这个游戏,谁教他玩的,这个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也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可见,他对这个游戏的记忆是以画面的形式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呈现的。琛琛1岁半的时候,有一次跟着奶奶出去玩儿,曾看到一辆卡车翻到沟里。过了很久之后,当我带他再到那个地方玩时,他竟然很兴奋地告诉我:“妈妈,我昨天在这里看到一辆卡车翻沟里了。”他混淆了时间,却清晰地记得那个场面。如果没有故地重游,不是那个场所触发了他的记忆,也许他一辈子都不会再提起这件事呢。倘若他语言能力发展得不够好,即便他事后记忆被触发,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一切,我可能就会自以为是地判定他把3岁前的记忆弄丢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如果我们接他回家的路上问他学了什么,吃了什么,他往往回答“不知道”。于是,有的爸爸妈妈就会因此很焦虑,生怕孩子融入不了幼儿园的生活,或者学习能力有问题等等。但是,如果不给孩子压力,当遇到某个恰当的场景时,孩子的记忆却很可能被触发,于是,他所谓“不知道”的结论就会被他自己的表现所推翻——他可能突然念起在幼儿园学的某首儿歌,跳起老师教会的某个舞蹈动作,甚至开始描述他在幼儿园的经历。于是,他那些看似弄丢了的记忆经由某些画面触发,就会奇迹般地重现。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我们很难回忆起3岁前发生的一切,很多人就误以为孩子3岁前的经历对他不会产生影响,或者影响甚微。因为这种认识,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不太注意我们的言行,结果就会无意间对孩子产生影响,带给孩子很多负面的东西。直到某一天,这些影响在孩子身上呈现出来,我们才想起要去解决问题,并把问题归咎于孩子自己。殊不知,问题的根源在我们身上,与孩子无关。我们对孩子的影响,从他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3岁前经历的一切不会白白浪费,它们会以某种方式在我们心灵深处刻下印痕,通过潜意识发挥作用。潜意识不辨好坏,对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特别青睐。因此,在孩子的童年,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温馨的、奇妙的记忆,就相当于给他的潜意识输入了正面积极的养分,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曾在博客上发了一篇《3岁前的记忆去了哪里?》的文章。出乎意料的是,这篇博文很快就引起强烈的反响,一天之内被点击将近15 000多次,并且不少人在这篇博文后发表评论,声称他们清晰地记得3岁前的经历。一位网友提到:“我一直记得一个场景:我穿着橙色的衣服,扶着椅子站在地上(应该还不会走路),阳光从大门口照进来,很温暖。”另一位网友则写道:“用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爱能带给彼此无尽的奇迹。3岁的女儿,重遇一岁半时的早教老师,一眼就认出他了,并且直接喊出他的名字,信任地坐在他的怀里,与他拥抱,就像一岁半时那样。相信,这就是爱的力量!”正如上述两位网友提到的那样,儿时那些温暖的回忆确实能带给我们爱的力量。我自己,一直记得一个很温暖的场面:屋后,菜园子里。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在微风中摇曳,飘来阵阵淡淡的花香。蜜蜂嗡嗡着,在花丛中飞舞。而我,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留着当年流行的“西瓜皮”发型,拎着一个蓝色的塑料小手袋,满心欢喜盯着大门,等待爷爷出现。春日的阳光照在我身上,暖融融的,让我安心、喜悦。那是我第一次准备去远行——跟着爷爷去十几里外的资江对岸看姑奶奶。那时,我不到3岁。那么多年过去,这个温馨的场面始终历历在目。每当想起这个场景,我的内心深处就有个声音响起:总有些场景值得重温,总有些未知令人期待。成人后,当我沮丧、悲伤、失落的时候,这个场景就会在我情绪极度低落时乍现,给我爱的力量。当然,一些负面的记忆未必都是不好的。我们不可能,也无须给孩子一个十全十美的环境。毕竟,他将来终究要面临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如果完全没有面对挫折的经验,孩子长大后就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去自我调适。况且,某些负面的记忆也会触发我们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最终转化成正面的能量。很多艺术家的辉煌成就都得益于他们童年的创伤经历。了解了3岁前记忆的去向与作用,我们就可以尽可能营造一个温暖而充满爱的环境,带给孩子更多快乐而美好的早期记忆。比如,在每周固定的时间,爸爸/妈妈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去同一家店买他最喜欢吃的蛋糕;和孩子反复玩儿同一个游戏,几分钟就行。爸爸妈妈们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给孩子的记忆银行存储些温馨的片段。当然,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孩子在3岁前有了一些创伤经历,我们也无须过于焦虑。放下它,淡看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宽厚的爱,他自然会从中获得疗愈。孩子越小,情绪感受力越强一个才几个月的小婴儿坐在婴儿椅上。他的妈妈坐在对面。妈妈双手握着婴儿的小手,正在逗孩子玩儿,看起来十分愉悦。小婴儿被妈妈逗得咯咯发笑,手舞足蹈。突然妈妈沉静下来,一脸漠然。小婴儿看着妈妈,继续叽里咕噜“说”着话,看妈妈没有反应,他一边笑,一边用小手拍打妈妈。妈妈依然一脸漠然。小婴儿再度尝试,想要吸引妈妈的注意,可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于是,他沮丧地哭了起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表明,即便是几个月的婴儿,他们对妈妈的情绪也有着强烈的感受力……

后记

完稿了,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不清楚这本书会带来什么样的反响。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观点的理解常常有偏差,有时候甚至南辕北辙。所以我在写每一篇文章时都试图考虑得更全面些,以免带来歧义,但是仍然可能会有考虑得不周全的地方。因此,我非常期待读者朋友抱着参考的目的去读,千万记住没有任何一本育儿书能让您“照方子抓药,根治百病”。这段时间,我一边写书,一边抽时间在微博回复问题。回复的问题越多,我就越困惑。我发现一些家长不看我给其他人的回复,雷同的问题一提再提,或者虽然看了我以往的回复,但根本就不想尝试在这些基础上去变通。我想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家只关心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去作更多的探究,抱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态度在寻求帮助。二是我们习惯了遇到问题寻求标准答案,缺乏变通的技巧。可实际上,很多问题是有共性的。学会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去变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在这样一个快餐文化盛行的社会,大家都难得沉下心来阅读专业图书。所以我很想让我这本书故事性、趣味性强一些,使读者读来更轻松、更富有趣味。具体效果有待检验,我只能说,我尽力了。习惯了快餐文化的我们都喜欢直奔主题,遇到了问题,最好直接告诉我处理问题的办法是123;孩子几个月,告诉我怎么样教育就OK,我照着这个步骤回家一试,灵了,万事大吉,不灵则视为“庸医”。一切都简简单单,可操作性强。殊不知,孩子的个体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怎么会有一种解决所有家长的问题的方法?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自己在懂孩子的基础上变通出来的。因此,这本书,我特意写了一章“关注孩子的个性”。我很想以我的经验教训警醒大家:个体差异永远是存在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之大甚至出乎我们的想象。养育孩子,从来就没有哪种方法可以让你照着一成不变地去实施。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如果机械地去操作,就一定存在问题,甚至反而可能带给孩子不良影响,不如跟着感觉走的好。养育孩子不像生产产品,只要管理好生产线,出好产品的概率就大大提升。明白这点,这本书才能对您起到作用。孩子有他生理的生命,也有他心理的、灵性的生命,他们永远都在成长。对于一个永远都在成长的孩子而言,方法也必须是活的,需要跟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很多家长在咨询我时,常常会说:“这个方法我用过了,但是已经不灵了。”不灵就对了,说明孩子又成长了。但是这个方法不灵,未必就不能用了。我们依然可以变通了,换一种方式去用,一样有效。爱孩子,有法可依。但是,法为器,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去用,产生的效用一定各个不同。武侠书里的练武之人都期待得到一本武林秘籍,以为从此便功力大进。然而,无论是《葵花宝典》还是《九阴真经》,一本武林秘籍招式并不多,融会贯通了,才懂得变化,才能见招拆招,以不变应万变。不同的人练同样的功夫,有的人把握一二,有的人把握八九,功力自然也就悬殊之甚。有招只是入门,从有招到变招,再归于无招,才能出神入化。爱孩子,要有方法,用对方法。但是,只有以孩子为出发点,摆脱惯常的思维定势,才能顺应他的需求去变通,让同一个方法变幻出不同的套路,为孩子欣然接受。当我们彻底摒弃自我中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感受,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变通时,才可以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顺应孩子发展的需求,举一反三,进入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另一个令我忐忑的是,做这一行久了,我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这件事,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不得,或者道出来就变了味道。养育一个好孩子,很多时候靠悟,并不可教。与孩子相处的时候,看到孩子的某个行为,某种现象,只要你懂孩子,你很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处理。可是要说出来,让它成为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很难。也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常常陷入困境,有头大的感觉。我原本想在这本书里写一篇家长平和淡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的文章,但最后还是去掉了。大家都知道平和淡定的好处,可就是很难做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修炼初期,我们“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看到孩子有某个问题,盯着的就只是那个问题,一心想的都是如何去改造孩子。修炼中期,我们“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阶段,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而不仅仅是纠结于孩子的某个行为是否有问题。我们会明白,原来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有其积极意义。进入这个阶段,我们的焦虑少多了,但还是不断有焦虑的时候。继续修炼到某个高度,我们才会归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此时,再看孩子的某个行为,我们会由衷而欣慰地感叹:这才是孩子呀!孩子就该这样!到这个阶段,我们不会再纠结于去改造孩子,而是全然地接纳孩子、理解孩子,我们自己也变得淡定、平和、内心强大。养孩子便如顺水行舟,轻轻松松。就算偶尔遇到某些问题,我们也不会停留在表面,而是会试着读懂孩子内在的需求,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此时,我们会发现,爱孩子,其实很简单,我们根本就无须费尽心力去寻求应对的方法。方法就在那里,自自然然,如同水,放入不同的容器,就呈现不同的形状。这种变化不是刻意的,只要顺应容器的造型,自然融入就好。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还有很多话想说。孩子们总在给我灵感,给我智慧,给我深深的感动与震撼。跟孩子们在一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他们时时都会带给你惊喜。因了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也许,不久的将来,我还会再度产生写作的冲动吧。最后,感谢这本书的编辑王雪颖女士,感谢李涛先生、田明女士及林怡育儿会所的所有老师们。感谢的理由各不相同,大家自能知悉,这里不再赘述,就此打住。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养育孩子需要带有一颗童心。父母都能感觉孩子,但没有童心可能难以理解孩子。读读林怡《别以为你会爱孩子》,跟随她用童心去理解孩子,走进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心理专家 著名家庭治疗师李子勋每位父母都会在育儿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扰。读读这本书,你会拥有强大的信心,提醒自己孩子需要什么,你又能为孩子做些什么。一个个故事里透露着尊重、理解和对孩子深深的爱,让人感动不已。——育儿专家 前《妈咪宝贝》主编赵京文这本书从纠正了我倚老卖老的教子观,缓解了我和儿子之间的很多矛盾,也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真正愿意用心了解我的孩子。和他接触多一些,发现儿子带给我的不仅是不同阶段的惊喜,还有自己引导他成长的喜悦。感谢~~ ——一位3岁孩子的妈妈  李芝平

编辑推荐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编辑推荐:包含林怡20年的教子经验和110多个亲子案例,帮妈妈们理解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规律,更为她们解除育儿的不安和忧虑。疲倦时读一读,就可以重获信心和力量。早教专家林怡潜心20年经验力作,帮千万父母走出育儿焦虑,了解孩子恼人行为背后的原因。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感动推荐!

名人推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养孩子就像养花,每一种花都有他与众不同的特性。如果他是一株月季,我们就把他养成那株最美的月季,千万不要因为看到牡丹更富贵,就将牡丹富贵的特性赋予他,等他貌似成了牡丹,又嫌他缺少兰花的恬静与高雅,结果,总在纠结中。懂孩子,让孩子成为孩子,协助他成长,才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7条)

 
 

  •   从林怡的第一本专著《林怡说早教》开始,我就不仅是一个忠实的读者,还是个超级自觉的宣传员,已经不记得买过多少套她的书,赠送友人中的新手爸妈。跟大家介绍她时,有时就简单的一句话——她是用一个普通的信封,也可以跟孩子玩两三小时而乐此不疲的早教专家。记得儿子刚出生时,接受一个访谈,在被问到升级做了爸爸妈妈,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我和先生不约而同地说了四个字——责任重大。是啊,我们把小天使带到这个世上,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我们是那样深深地爱他!爱就一个字,可是,我们真的了解爱的情感、拥有爱的能力、掌握爱的技巧吗?我们真的会爱吗?我们爱对了吗?读着林怡的新作《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不由回忆起儿子成长的点滴,庆幸着能够结识林怡,了解她的育儿理念,实践她的育儿方法,随着儿子的成长,努力地学着去爱,学着做合格的父母。这是一本爸爸妈妈的自我修炼指南。可能世上没有一个父母没有为他们的天使苦恼过,儿子不到六岁时也曾淘气得令我抓狂——“天呐,人家说七岁八岁狗都嫌,可这小子还不到六岁怎么就这么讨厌呢?!”我付出了那么多,可他怎么成这样了呢?当我把疑问的焦点聚集在儿子身上时,似乎问题总不会那么轻易地解决,而当我从愤怒中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的时候,往往就是化解问题的转机。是啊,当我们在用食指指着孩子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同时有三个手指指着自己。我们想过没有,我们指责孩子胆小,是不是自己童年的恐惧经历延续至今并被孩子感知到了?我们嫌孩子不尊重老人,是不是我们和婆婆的相处之道被孩子模仿了?我们不喜欢与人的谈话被孩子打扰,是不是我们忽略了他的存在?……书中,林怡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生动地告诉我们,我们身上带着各种信息,都会被孩子神奇地感知到,并且无形中对他施加影响。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的,确实是为人父母的我们自己。从先天来看,孩子遗传了我们很多基因,这是我们无法更改的。但是,从后天来看,我们是孩子的镜子,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自身问题的真实映射,这些问题是我们可以通过自我修炼改变的,而我们改变了,孩子自然就改变了。所以,正如林怡书中所说,养育孩子,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那么,怎么修炼呢?林怡在书里出了许多招儿——在我们被激怒时,要先关注自己的情绪;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要淡定,不要外在的虚荣;阅读心灵修养等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做瑜珈等灵修运动,适时做些心理学的自我分析……其实,林怡自己就是按照这样的自我修炼指南做的,所以她才能一直保持着那么从容淡定的心态,成为朋友和孩子们共同喜爱的人;而她优秀的儿子琛琛,也正是在她的心灵养料滋润下,成为一个自信达观、内心强大的男子汉。其实,自我修炼的结果,不但能够改善亲子关系,与任何他人的关系调整,道理与亲子又是何其相似呢!真的希望,经过修炼,我们都可以做到更棒,我们的世界,可以更加地和谐。这是一本读懂儿童成长密码的葵花宝典。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清楚明白、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的,孩子们似乎更爱用他们自己的成长密码来表达感情。儿子哭着来到这个世上,为的是告诉大家——我来啦!儿子一次次把玩具从高处扔下,为的是感知空间的概念和自己与外界的互动关系。儿子非常在意来访的客人穿了我的鞋子,因为他正处于秩序敏感期。一次儿子站在床边拉了臭,居然抓着玩起来,看似恶心的事情,只是口欲期的正常反应。甚至,已经结束一年级学习的小豆包,在上了两天托管班后回来告诉我,“我不喜欢顺顺(他同班的男生)”,其实只是因为老师表扬了顺顺,而他渴望做得比顺顺好。读着林怡的新书,回想起儿子成长的路上,我努力学习着破解他的成长密码,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林怡所说的——爱孩子,首先要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心,迈出爱的第一步。是啊,孩子的许多行为,不能简单地用“对”和“错”,“好”与“坏”来判断,要听其声,辨其容(形),才能真正读懂他们的成长密码。为什么孩子那么逆反?孩子三心二意就代表不专注吗?孩子为什么会舔着墙壁走?为什么总抱着大枕头搂着破被子?为什么一根筋不转弯?为什么孩子总找碴儿?为什么不允许妈妈跟别人讲话?孩子说狠话、打人骂人,就是有暴力倾向吗?……原来,孩子逆反是因为自主意识在萌生;孩子舔着墙壁走是因为口欲期的舔食需求被过度抑制了;孩子着按着安慰物是在寻求安全感;孩子一根筋是秩序感的典型体现;孩子总找碴儿是在尝试自我控制的一种需求;孩子说狠话、打人骂人只是因为处于“诅咒敏感期”,他们想引起关注或表达愤怒的情绪……书中,林怡对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成长密码进行了“破译”。她告诉我们,孩子的心里居然有三个小人儿——“父母”、“成人”和“儿童”,“父母”负责告诉孩子规则,“成人”由孩子的生活经验喂养,会权衡利弊、规避危险,而“儿童”,则是与生俱来的欲望和冲动,三个小人儿三足鼎立对孩子的发展最有益。她还告诉我们,孩子的各种搞怪行为,背后与其个性直接相关,谨慎型、雷厉风行型、敏感型、叛逆型、涣散型、暴躁型、合作型、执拗型、特立独行型、散漫型……我们不应该强求孩子改变性格,而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个性因“人”施教。这简直就是一本读懂孩子成长密码的葵花宝典啊!如此宝典一册在手,了解了孩子成长的秘密,又何愁无法摒弃焦虑、对抗,从容面对孩子呢?仅仅进行了自我修炼并懂得了爱的理念,在生活中不免还显苍白无力。为了“对付”精力无穷、鬼灵精怪的儿子,我们不得不使出十八般武艺。爸爸随口编的故事,从小陪着他长大,里面的“刘蹦蹦和大灰狼”,分别是儿子喜欢的自己和爸爸,而爸爸总借着刘蹦蹦来表达赞美或批评,给儿子留足了自我修正的空间。儿子在学校贪玩尿湿了裤子,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先表扬老师给他换的粉裤子好漂亮,然后告诉他妈妈小时候也有过这样很糗很糗的时候,共情大法,让不安的儿子立刻平静下来。儿子四岁半就能够自主阅读,我们从未说过一句“来,咱们来认字吧”,相反,这成绩极大程度上受益于林怡传授的方法——玩字卡,即和字卡藏猫猫、把字卡扔到空中、踩在脚下,把字卡拼成“我吃红色的爸爸”等古怪的句子。当然,当着儿子的面,对朋友同事夸他爱读书,也大大激发了他的自豪感。,连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陌生的叔叔,也告诉别人,“我都能读三国演义的文言文啦”,而这自豪,更增强了他对阅读的痴迷。这次,林怡的新书里,我再次看到了她曾介绍过的许多小技巧。用画画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倾诉秘密;通过讲故事,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现实,愉快地接受“指令”;耐心地倾听,而不是急于指点,给孩子宣泄的空间;利用孩子的“泛灵性”,让“小脏孩”和病毒、细菌“对话”,乖乖地去洗手等等等等。真的感谢她的指引,相信写下这篇书评,也会给大家带来福音吧。
  •   每一个孩子是上帝带给我们的小天使,身为家长的大人们大多都会倾尽所有地去呵护和关爱他们。然而,我们有时可能会发现很多自己的爱并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自己给予孩子的爱非但孩子不领情,更甚至于促成越来越多矛盾的爆发。那么,我们究竟该去怎么样才能科学合理地爱孩子呢?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或许可以带领我们每个关爱孩子们成长的家长从一个比较直观,清晰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揭示和探讨。爱不是没有盲目的,所谓的爱更应该是通过智慧的教养进行正确地展开和实施。
    相较于市面上层出不穷的育儿类书籍,本书的最大特色还在于是作者结合了20年教子经验,穿插入内110多个亲子案列,深入浅出地探讨着育儿的心经。在书中,作者首先便是通过序言的形式告知着家长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只有发现孩子们的需求,我们才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最好的爱。当然啦,切莫小看这些小不点们的有关想法。小小娃娃,却是有着同样复杂的世界。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并不能够绝对地以一种成人化的角度加以实施。相反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是耐下性子来真正地感知孩子们的心声。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我们看到的是诸多家长们为之头疼的孩子问题。透过表象,我们家长实际更需要的是发掘问题背后深层的孩子们的用意。积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我们需要的是挖掘出孩子们“不乖”的小秘密。很多孩子的问题或许可以找到发生的真正根源。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才能带领着孩子心服口服地一一克服问题和改正缺点。事实上,我角儿本书的第三部分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作用。关注孩子的个性。同一棵树上不可能掉下两片相同的树叶;同一条河流中不可能流动着同样的水流。同样的,孩子们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在这个章节中,我们更应该根据不同个性的孩子实施和开展不同的教育引导和启发方法。走进孩子的世界,针对他们的特色,我们家长才可以因势利导地带领着他们走在健康成长的人生之路上。尽管学习在孩子,但是引导在家长。做好一名合格的引导员,孩子感受着无与伦比的贴心关爱,他们也会逐步认识和发现以往的不足和缺点的所在,找到正确的方向,在那片温馨的成长氛围中茁壮成长。
    事实上,本书最后结尾的妈妈信箱也是相当地经典和使用。直接以问题形式的抛出,让我们书外的读者可以有针对性地看待有关的孩子问题。这里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很多或许都是孩子们的通病。而在书中,我们却可以得到有关的专家式的讲解和分析。颇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就让我们一同跟随着《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走进孩子的世界。
  •   20年教子经验 110多个亲子案例 一部带千万父母走出育儿焦虑的心灵读本 早教专家林怡潜心力作 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感动推荐
  •   以前当孩子的时候,总觉得日后自己会是个好家长。那个时候,总觉得自己会很了解孩子,很懂孩子,会很科学地教育孩子。现在当上了家长,也很自以为然地认为自己是个好家长,很自以为然地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很懂孩子,会很科学地教育孩子。可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还不轻。
    这本书是讲育儿的。这是大面上的东西,如果从细节上看,这本书最主要的内容是教会你爱孩子。对,就是爱孩子。有人说了,哪个家长不会爱孩子呢?这句话其实大有问题。诚然,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就连虎毒都不食子呢,何况人乎。但是爱孩子不代表会爱孩子,这是两码事。如果你认为自己很会爱孩子,那你就应该读读这本书。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对。
    又有人说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凭什么这本书上讲的爱孩子的方法就是对的,我自己爱孩子的方法就是错的呢。这话说得有道理,凭什么早教专家林怡讲的就是对的呢?就凭她书的销量累积四十五万册嘛?这一点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有说服力的是什么,就是这本书。书就摆在这里,你只要耐心读完它,你就会明白,自己在爱孩子上还有多大的差距。
    我这样讲并不是要为这本书做广告,我是真的认真地读过了这本书。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或者说是孩子在家长心中的地位。有人说了,孩子在我心里的地位最高了,谁都比不上。是这样嘛?不尽然。林怡举了几个例子,她拿我们的孩子与自己热恋时的恋人做对比。通过这个对比,我们才发现,我们是爱孩子,但是这种爱更像是一种对待东西的爱。孩子就像一块宝,我们总想把它带在身上,拿在手里。可是孩子是人,它们需要的爱并不是我们那种对东西的喜爱,而是我们对恋人的爱。如果把孩子与恋人一比,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还是不够爱的,至少爱的方式是不对的。所以,最起码的,我们应该把孩子上升到人的高度。你要先想到它们是人,它们需要的爱是对人的爱。
    这一点是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除却这一点,本书也是相当出色的。全书三百二十一页,近二十万字,二十一个印张。篇幅很大,内容很多。不像其他的某些育儿类作品,书中套话、虚话连篇,有用的内容非常少,本书内容丰富,而且很务实。全书几乎处处充斥着育儿的实例,每一个章节处,林怡大师都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最贴近此种情况的实例。这些实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理论以及她想说的意思,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懂孩子,爱孩子。
    除了前面的理论课外,二百九十五页之后的妈妈信箱也很有意思。这里面为我们提供了家长们最关心的具体的问题,也给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虽然这些办法不一定能够适合每一个家长和孩子,但至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知道遇到此类的问题应该怎么想,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借鉴。
    爱孩子不容易,但其实也很容易。爱孩子要从孩子出发,想孩子所想,这才能懂孩子心思。只有懂他,明白他,理解他,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爱他。爱你的孩子吧,从阅读此书开始。
  •   这本书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毫无教育经验的父母按照自己童年时的经历或者是道听途书来的别人的经验是可怕的,很多人认为男孩必须打才成才,那些自信而好强的父母不知道那是多么大的伤害,看看林怡的书,放下一切无条件爱孩子,从心出发,认真的对待这个你带到世界来的小生命,他会成长为怎样的一个人,完全取决于你对待他的态度!记住一句话:孩子的问题是大人的问题,不要把那些问题都归罪于孩子不听话、脾气倔,这中间有我们的责任和我们自身的问题,所以,修正自己,才能引导好孩子,我们只是他们人生的引导者,不是主导者!
  •   我很喜欢林怡《别以为你会爱孩子》这本书,对育儿大有帮助。
  •   听了林怡老师的课之后就来当当选了很多她的书,这本也是我强力推荐的一本,每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爱的方式不对也许会影响孩子一生,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对我改变很大,之前我觉得宝宝很顽皮,很任性,坏脾气,自从听了林怡老师的课看了她的书之后,我觉得宝宝的这些顽皮和任性是因为他还不会表达他的想法,他在用他的方式来学习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我会学着站在他的角度陪着他一起成长,谢谢林怡老师:)
  •   早就慕名林怡的书,买来一看果然没有让人失望,建议父母们都应该好好看看,从中了解真正爱孩子的方式
  •   文字如人,书中处处体现林怡那种热爱孩子的点点滴滴,我想每个当父母的,只要有林怡这种对孩子的真爱,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挺好的
  •   很喜欢林怡写的书,生完宝宝后第一套育儿方面的书箱就是林怡的书,我也一直关注她的博客和微博,对她的理论很赞同也很好接受,所以有新书出版怎么能错过呢,赶紧买来看看,学习一下。在育儿道路上焦虑的父母都来看看吧!
  •   这本书从孩子的心灵,个性,行为,告诉我们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个体,我们该如何去对待,如何去教育;然后又从家长的教育方法上进行分析,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是爱孩子的,理解孩子的;家庭的和谐关系,好的环境,也是孩子成长的爱的必要因素。“爱孩子,要用对方法”,什么样的方法才是对呢?我们多少知道些处理矛盾的方法,但我的老公,却总是用些旧的教育方法,例如,总是用恐吓孩子的方法来让孩子认识事情,这样不但不能让孩子完成事情,还让孩子觉得父母在说谎,因为父母说的,总是没兑现。所以,教育的方法真的很重要。读到:放慢你的教养节奏,别再对孩子说“快一点”。这点确实很惭愧呀,我们现在,总是催孩子,快一点。可是孩子总会无视,然后继续慢慢地做自己的事情。书里的方法很实用,最喜欢“蜗牛散步”那首诗。
  •   喜欢林怡的书,一个爱孩子的人,语气也平和
  •   书不错,如何做父母也是要学习的,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林怡的智慧教养经正好引导着着我们。小欢的孟子,让我想起儿时的小人书,趣味生动,至今让人怀念,而小欢的孟了正是图画的方式来描述深奥的孟子学说
  •   20年教子经验 110多个亲子案例 一部带千万父母走出育儿焦虑的心灵读本
  •   当宝宝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就特别抓紧这一短暂的自由时光。这时的他们还得全听我的,我想去哪想吃什么,决定权都由我说了算。因为我知道,等他们一旦与我身体分离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将由他们来支配,而我只能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地养育他们。想要控制他们完全按照我的意愿做事将一去不复返了,我能做的仅仅是:尽力让他们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养成一个有着良好健全的品格,能够自食其力的社会人而已。所以当他们从一出生起,我就没有给他们过多的要求,也没在他们的身上加载过多过重的希望。因为我不希望他们从小生活在大人们的期望和关怀过多的压力之下。
    没有生养过孩子,就拿书来进行指导。当我看到书中写道“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时,内心立刻就被震慑住了,头脑中迅速闪过一幅幅与宝宝斗智斗勇的画面,我犹豫了、我惊慌了。之前我做的这些那些事对吗?对他们有没有造成我不知晓的伤害呢?
    只有不做问题的父母才有可能培育出好的孩子,既然宝宝才是成长的载体和主人,作为父母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他们的特质和发展需求,从旁进行协助和陪伴他们呢。相信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可以过得比自己好,相信大家都知道拔苗助长的故事,那么在宝宝成长过程中,我们有没有按捺住自己急切的心情,有没有犯同样的错误而导致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呢。
    可能因为我自己是从事管理工作的,发现有时候养育孩子和做管理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就好比我们对所负责的项目制定的目标。有了目标我们就要做目标计划书,提纲性地列出所涉及的内容及步骤,然后进行详细说明及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那么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难道仅仅是提出要求就行了吗?No,接下来就要撰写针对每个孩子各个阶段的计划书。这份计划书由谁来写?我觉得不是老师,不是祖父母,而应该是与孩子最亲密的父母。当你在抱怨或斥责你的孩子之前,你应该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计划书写了没有,是针对你的孩子的吗?你预见到这些问题了吗?你有解决方案吗?有的话恭喜你,你是一名合格的父母。没有的话,也别气馁和沮丧,赶快拿起这本书吧,选择你所需要的内容,它将......。
  •   林怡是早教专家,专家的观点自有其独到之处
  •   说实话,育儿类的书市场上很多,但是这本却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书中既有说理,又有实例,还有方法,相信对每一个新手父母都会有所启迪。我们总是从成人的角度或者自以为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想和处理问题,结果却是付出了很多,没有达到目的,或者患得患失。所以,育儿是门大学问,不仅要了解孩子,还要自身修身养性,很是需要修炼。
  •   是一本值得细细读慢慢品的书,林怡的名字在很多早教的网页和书籍都有推荐,这是买的第一本。
  •   非常好,林怡的育儿观念直到我们学习
  •   林怡是我看过写早教最好的作者
  •   喜欢林怡的论调,还不错,通过亲子案例说明了大小道理,还要不断的学习哦!
  •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我们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未必都是对的,别以为你会爱孩子,父母之爱是需要学习的,从孩子的心理需要出发,这本书真心不错,推荐给所有用心的父母。
  •   读后能换个视角来看待孩子的行为,我们自以为的想法和爱未必是对的。书里对孩子的心理、情绪、个性和所谓的问题,都有独特的见解,读了真的不那么焦虑了,最重要的是能理解了。
  •   已阅读过一遍,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其中宣扬的一些理念还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应该来说,不可能有一本书能将育儿的问题全部讲到,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特别之处,面对自己的孩子,还需要每位妈妈用心、耐心!从书中可以感觉到,作者是一位温柔、和蔼的妈妈,而且内心非常强大,绝大多数时候都能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同时作者也是意志非常坚定的,自己认准的事情再苦再难都会坚持,我想这些优点也是普天下的妈妈值得学习的。该书还值得多研读几遍,相信会有更多的感受!
  •   读过很多亲子教育的书,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作者在里面举了很多例子,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让家长明白了,原来孩子的世界是这样的,孩子的思维是这样的,对于教育孩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推荐大家购买
  •   这本书很赞,提到了许多孩子有的通病,爸爸妈妈要如何与之交流,比如当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时,是听不到父母大声叫唤的,这时候最好不要干扰他,即使打断也不能通过叫唤的方式;比如正向的行为要强化,对于孩子不乖的行为要淡然;等等
  •   读这本书,犹如在和一个好朋友谈话,身心具喜,更让人高兴的是,不知不觉中还收获了许多育儿的经验,虽然孩子已经6岁了,但依然觉得很值得
  •   大概翻了翻,还没来得及细看,感觉不错。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一位妈妈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从不奢望在亲子教养书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不过是学习一种理念而已。同期买了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相比之下那本更超值。
  •   看了这本书,解了育儿好多迷团,自己真得学着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得益非浅.在这推荐给正为育儿烦恼的妈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   林怡的书买了好多,读来总会受益匪浅,喜欢
  •   林怡,书写的太好了。看了林怡你就不用去啃枯燥的孙瑞雪李跃儿了,小巫也不用看了,直接看这本吧。特别棒,思路清晰。
  •   爱孩子是天性,但是有偏差的爱犹如毒药。作为有责任心的父母,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最有个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迪,也让我更加了解我的孩子。
  •   很好 喜欢林怡老师的书
  •   林怡的书感觉写的很贴近生活,不是空话套话,让做嘛嘛的还是有所收获的,快递送货很快,服务态度也很好。
  •   这本书里头的案例很生动,简单的道理,分析的也很清晰。教育孩子就是要有底线,有原则,黑白分明。孩子才能明白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将爱心和毅力结合。
  •   林怡的书都写得活泼又有料。
  •   非常喜欢林怡,受用。
  •   看了这书,值得我们党父母的好好反思,一腔热情所可能带给孩子承受不了的爱。
  •   这本书写的蛮好的,会帮助年轻的父母们少走一些弯路,和孩子一起共同快乐成长。
  •   看了这本书,发现之前自己确实有太多不足的地方。书中讲到的很多事例我和孩子都经历过,也苦恼过。确实,如何带好孩子教育好孩子没有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可能主要还是取决于父母自身的心态和心境。
  •   正在拜读中,有些理念也是看了以后会问“原来是这样啊”原来小孩子的感应能力是这样子的。其实真正爱孩子,就要求少了,只希望他健健康康成长,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   刚开始看,写的不错,和之前看的那本儿童敏感期有些相近,作者似乎借鉴了不少其他专家的教育方法,其实万变不离其中,就是要爱孩子,不着急,等他慢慢自己长大
  •   这个数比较具体又生动的表述了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坏”,引导我们初为人父母的人群去思考自己应用什么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非常值得开了又看的书~!
  •   我家宝贝女儿现在2岁9个月。为了教育孩子买的。还没看完。已经吸取了一些营养了。值得推荐
  •   孩子是父母的宝,怎么和孩子沟通,此书本可找到答案
  •   为人父母不容易,得空要多点阅读育儿书刊,一起努力^_^
  •   孩子一些常见现象都说到了,还探讨了背后原因和对策,并举了很多例子,很值得思考和参考。读书后让我面对孩子时的心平静了很多,期望自己能做到在她的基础上发散,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   虽然我还没有孩子,但是书中例子的确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以前帮亲戚带孩子,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看了书才知道,原来是自己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内在需求,还错怪了孩子,以为孩子故意找茬,羞愧啊……现在的反省,我想应该有助于将来抚养自己的孩子。这本书值得反复翻看,对大人了解孩子很有帮助。
  •   读完了!准备多次阅读,里面讲到的一些理论需要进一步理解消化!说得非常好!林老师是个很懂孩子的人,通过这本书,可以更理解孩子!
  •   孩子的教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每一种孩子的特质类型,到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本书让我们更理性地爱孩子,不要自以为是因为爱孩子,那我们爱孩子的方式都是对的,其实不然。
  •   朋友推荐给我的,我感觉林老师写的非常贴近生活。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也潜移默化像林老师一样跟宝宝交流,效果非常好。一次,我晚饭吃多了,自言自语到:“哎哟,刚刚吃多了,要吐出来了!”2岁半的宝宝马上安慰我:“妈妈,勿要紧额,侬吐出来了,宝宝帮侬擦掉。”我不知道有多少30个月龄的宝宝能在这种场合说出这样的话。我只知道我对于宝宝平时的一些无意过失,都是采取感同身受的方式处理。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啊!
  •   书不错。从心理角度告诉我们,应该理解孩子,而不是盲从的制止
  •   很好的一本书。不仅讲述孩子各个阶段的特性,还教会我们大人自身的成长。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修为的过程,最需要的就是淡定的心境。我们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孩子也是教会我们成长的老师
  •   从心理上理解孩子,应该学习
  •   切合实际。指导我们怎么去爱孩子。希望大家都能看看,让孩子能够快乐的成长。
  •   翻了下,不错。要多多学习。了解了孩子的确才是最幸福的爱。
  •   这本书写的不错,我家的小朋友就是林老师所说的谨慎型的,其实养孩子要放宽心,别过于紧张,顺气自然就好。
  •   这本书非常好,给我的震动很大,发现我给孩子的爱不够浓,不够有耐心,我耽误了宝宝2年的时间,现在要重建宝宝安全感,希望见效快
  •   让人耳目一新,分析孩子心理很到位,看了颇有收获
  •   朋友借我看过这本书,现在打算买来送给其他朋友。也看过不少类似的书,觉得这本写的蛮好,让宝妈们不要动不动就在孩子身上找问题,而是更多地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看完书会觉得真滴是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但同时也会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好好珍惜这份礼物。宝妈们,加油!
  •   孕妈妈一枚,庆幸这么早就读到这本书,解决了心中很多疑惑。强烈推荐有孩子准备要孩子的爸爸妈妈们购买
  •   作为家长要与孩子成为朋友,爱也分很多种,看看这本书来学习学习。
  •   已经看了一半了,感觉这本书写的案例都很具有代表性,难得的是针对孩子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好的行为,她也举出了如何应对。
  •   多看些别人经验,给自己以后教育孩子得问题上能好些
  •   真的还是要多从各角度来观察孩子, 爱,并不简单
  •   在爱孩子方面的确在不少地方有共鸣,平时可能往往以爱之名,却行害之实,自己却浑然不知。读后让自己有很多反思和改善。
  •   内容很深入人心,感觉可以更了解孩子,读懂他
  •   书挺好的,很多案例分析,相信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会有收获
  •   爱孩子
  •   很好,看了书很有感慨。教育孩子首先要明白孩子的想法,希望自己能做到。
  •   每个孩子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   很多实用的案例说明,看起来很轻松,学到很多东西,2岁到5岁的孩子家长真的应该看看。
  •   写的不错,孩子也有些行为确实能对得上号
  •   从报纸上知道了这本书,这书主要是针对学前儿童教育的。虽然孩子已经过了这个时期,但我觉得有些理念还是对我有所启示。
  •   现在养孩子不容易啊,得好好学习。
  •   看看再说吧,现在育儿专家太多了。
  •   这个还没看完,多个孩子空间,让他慢慢成长
  •   在本书中我学会了如何尊重我的孩子,建议大家看一下!
  •   每次孩子一哭闹,就想到这本书里讲到的案例,于是就告诉自己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判断孩子到底是什么情况,为什么哭闹,应该用什么办法平息他的哭闹。看过这本书后比以前对孩子的态度更平静了
  •   这本书看了一半了,感觉很实用,现在教育孩子需要家长不断的学习。
  •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 我很庆幸发现了这本书 里面真的写的很好
  •   育儿的另一面,学习别人的经验,成为自己的能力。
  •   家有2-3岁宝宝的家长必读,帮助了解宝宝语言行为背后的意义,了解宝宝才能更好地帮助宝宝成长。
  •   孩子还太小,没有什么时间看,我觉得不错
  •   教育孩子的好书,有孩子的家长看看
  •   教育孩子的好书.值得学习
  •   能够解答很多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的一些困惑,非常实用,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
  •   没事看看会更了解孩子。很不错
  •   很适合初为人母的家长 如何去感受了解孩子 和孩子相处
  •   值得看看,了解孩子
  •   我觉得挺好的,但是孩子还小。
  •   孩子很喜欢,故事性强,内容丰富。质量也很好。
  •   有些内容看了很有启发,在面对孩子的各类问题时有了平常的心态!
  •   刚收到书就一口气看了100页,真是一本好书,亲子案例更是看到了自己和宝宝的影子,语言简练,易懂,推荐!
  •   孩子很喜欢,是正版,对家长有用
  •   这本书是朋友介绍的,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沟通。
  •   这是一本没有太多的大道理,没有高深得难以理解的理论,轻松的实例,就能解决很多育儿难题的好书。。
  •   这是一本能让想做好父母的家长走出教养误区的好书,值得拜读,受益颇多。
  •   很好的一本育儿书,很实用,很管用,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