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戴维·申克 页数:247 字数:296000 译者:暴关宁
Tag标签:无
前言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棒球天才特德•威廉姆斯是一个万里挑一的击球手,同时也被广泛认为是他那个时代最具天赋的击球手。“我清楚地记得从夏伊布公园球场的看台上看他打出本垒打的情形。”约翰•厄普代克在1960年的《纽约客》中这样写道。“球从一垒手的头顶呼啸而过,凌空画出一道漂亮弧线,越过围栏后,势头仍旧未减。没有人能打出这种高水平的本垒打。”在大众的心目中,威廉姆斯几乎是人中之神,他那无与伦比的手眼协调性、超常的肌肉力量,以及异常敏锐的运动直觉,无不诠释着他是一个具有非凡运动天赋的“超人”。“特德就是有那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位列名人堂的二垒手博比•多尔说道,“威廉姆斯远远超出那个时代的芸芸众生。”在其他方面,据说威廉姆斯有激光般精准的视力,他能够在球离开投手的手指的一瞬间判断出球的旋转方式,并且能精确地计算出球能够逃离投手板的位置。“特德•威廉姆斯对球的观察力要高于世上任何一个人。”泰•科布说。但是,威廉姆斯却将这些溢美之词中提到的与生俱来的天赋说成是“一堆鬼话”。他固执地认为,自己所有的成绩不过是比赛投入的结果。“要想具备那种能力,除了练习、练习、练习之外,别无其他。”他解释道。“我能读懂球的原因是我总是很专注……这是长期刻苦训练的结果,与超视力毫无干系。”可能吗?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仅仅通过刻苦训练就能达到动人心魄的境界吗?谁都承认练习和努力的价值,但是,努力果真能将出局者或笨拙投手的僵硬动作转化为老虎•伍兹的威猛一击或迈克尔·乔丹的空中芭蕾吗?经过充实的大脑,能产生如爱因斯坦或马蒂斯那样广泛的好奇心和独到的眼光吗?平常的方法和基因能产生伟大的业绩吗?人们普遍不承认这一点,他们认为有些人生来就具有某些天赋,而其余人则没有;天赋和高智商犹如稀缺的精华,遍布于人类的基因库中;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发现它们并进行打磨,还要容忍它的局限性。但是,没有人告诉特德•威廉姆斯他的天赋会脱颖而出。孩童时代,他就不愿看到自己的天赋被人催发,就像沐浴在阳光中的花朵。他只有一个简单的念头,那就是成为最优秀的击球手。他用残酷而又不乏合理性的方式追逐着目标。“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对着球猛击,”他的一个儿时朋友回忆道,“他总是手不离棒,棒不离手。当准备做某些事时,他就会付诸实践并知道原因。”在圣迭戈的旧北部公园场地,距离他儿时住处两座公寓远的地方,朋友们回忆起威廉姆斯每天只要睁开眼就在击球,年复一年。他们讲述了威廉姆斯奋力击球直至球皮被击破的情形,以及连续几个小时挥舞着已经破损的球棒,直至手指起泡、鲜血涂腕的情形。有一个劳工阶层的小孩没有零花钱,威廉姆斯为了能连续击球,出钱雇用这个小孩为他捡球,而佣金则是他的中午伙食费。从六七岁开始,他便没日没夜地在北部公园场地挥舞球棒,直到夜色阑珊,华灯初上,他才会悻悻回家,睡觉前仍要拿着一卷报纸对着镜子练习击球动作。第二天,又是同样的一个过程。朋友们说他上学只是为了能在校队中打球。棒球赛季结束后,别的男孩都去踢足球或打篮球,威廉姆斯依旧围着棒球打转。当别的男孩开始与女孩约会时,威廉姆斯仍是一如既往地在北部公园场地里挥汗如雨。为了增强视力,他上街时会睁一只眼,挡一只眼,走一段,换一换。他甚至不去电影院,因为他听说看电影对视力有影响。“什么都不能阻止我成为理想中的击球手。”威廉姆斯后来回忆道。“回想起来……,当时就像励志书中讲的那般投入。”换句话讲,他为目标狂热、心无旁骛地努力,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他在心中确立了一个目标,并紧追不舍。”他的高中教练沃斯·考德威尔说道。对特德·威廉姆斯而言,伟大不是等待取得的东西,而是等待开发的过程。进入职业棒球队后,这种情况在他身上并没有改变。在威廉姆斯效力于小职业球队联盟圣迭戈教士队的第一个赛季里,弗兰克•谢伦巴克教练注意到他的这位新募队员总是早晨第一个开始训练,晚上最后一个离开练习场地。更有趣的是,每次比赛结束后,威廉姆斯总会向教练讨要用过的球。“你拿这些球做什么?”有一天,谢伦巴克教练终于忍不住问威廉姆斯。“卖给社区的小孩吗?”“不,先生。”威廉姆斯答道。“晚饭后,我要用它们进行额外的训练。”谢伦巴克深知一个完整训练日的艰苦,因此根本无法相信。他后来回忆道,“出于怀疑和好奇,晚饭后,我开车绕着威廉姆斯的住区转了一圈。他家附近有一个运动场,当然,我看见那小子将那两个用过的球打得满场乱飞。我看见特德正站在一块用做本垒板区的石头附近,一个小孩正在向他投球,另有6个孩子四处捡他打出的球。我当天给他的那个球上的缝线已经脱落。”即便是在职业球队中,威廉姆斯的训练强度也远远超出常规,以至于经常会因比赛结束而不快。“他曾不厌其烦地与队友和对手探讨击球技术。”传记作家詹姆斯•普赖姆和比尔•诺林写道。“他四处寻访那些伟大的击球手——霍恩斯比、科布等,并屡次向他们讨教技术。”他以同样的劲头研究投手。“投手习惯于指出击球手的弱点。”与威廉姆斯同在教士队效力的锡德里克·德斯特说道:“威廉姆斯从来不那样,投手挑不出特德的毛病,特德却能指出他们的不足。”第一次看到托尼•弗雷塔斯投球时,那时我们都并肩坐在长凳上,特德说:“这个家伙不会给我一个我能击中的快球。他会浪费这个快球,让我击出弧球。他将落下比分,随后会扔给我一个曲球。”事情的发展正如特德所料。经过在北部公园场地10年不懈的努力,以及在小职业球队联盟磨炼4年之后,1939年,威廉姆斯以一个大牌击球手的身份正式加盟大职业球队联盟,并使球技日臻完美。1941年,在他效力于波士顿红袜队的第三个赛季里,他成为他所在的时代的唯一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能在一个赛季里打出400个本垒打的大联盟球员。在随后的1942年,威廉姆斯以飞行员的身份应征进入海军。检测显示他的视力非常出色,但还在人类的正常视力范围之内。在20世纪的一些小提琴演奏家身上,也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相比过去几个世纪,他们进步的速度超越前人。我们知道这一点是由于我们固定的基准,就像愉快的《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巴赫《第二号D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组曲》——那是长达14分钟难以演奏的小提琴作品。这两首作品在18世纪被认为是很难演奏的,但现在许多小提琴学生不仅常常演奏,并能演奏得很好。这怎么可能呢?跑步者和游泳者何以如此之快,棋类玩家和网球运动员的技艺何以如此娴熟?如果人类能像果蝇一样,每一代的繁殖仅需11天,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将此写入遗传学和快速进化,但进化和基因的运行方式并不是这样的。这里有一个一语中的的解释,但它对家庭生活和社会而言却不无激进。话是这样说的:有些人因训练而变得比以前更坚强、更灵巧。我们擅长某些事情,是因为我们知道如何使自己变得更优秀。天赋不是等待取得的东西,只是等待开发的过程。这根本不是我们以前所习惯的看待天赋的方式。对于类似的说法,如“他一定具有这方面的天赋”、“优良的基因”、“与生俱来的能力”、“天生的跑步健将/神射手/演说家/画家”,我们的文化将天赋视做稀少的基因资源,你或有或没有的东西。智商或诸如此类的测试支撑了这一观点,学校还据此开设了课程。记者和许多科学家,始终如一地证实这一点。基因天赋图已经成为我们所理解的人性的中心部分。我们从DNA和进化中学到的东西支撑了这一观点:基因使我们成为自己的蓝图。不同的基因造就了具有不同能力的不同的人。世上何以出现形形色色的个人,如迈克尔•乔丹、比尔•克林顿、奥兹•奥斯伯恩,以及你?但是,基因天赋的整个观念都被证明是不可靠的——在误导和误解的小溪之上可怜地漂流了几十年。近年来,大量科学证据浮出水面,提出了一幅全新的图表:天赋并不稀少,潜藏的天赋还有很多。据此观点,人类的天赋和智慧并不像矿物燃料那样短缺,而是像风能一样充裕。问题不在于我们缺乏基因,而在于我们尚不能充分发现现有的基因。这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基因没有显著的区别,从而造成优势和劣势。差异当然存在,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新科学认为,我们中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真正极限;新科学认为我们中绝大多数人还没有着手挖掘科学家所谓的“未开发的潜能”。新科学同时还为人类呈现出宏大的乐观精神。“我们无法得知存在着多少无法实现的基因潜能。”康奈尔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斯蒂芬•塞西这样写道。由此可知,次等基因在逻辑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大多数差等生很可能不是自身DNA的囚徒,而是还没有开发自身的真正潜能。新的图表并非简单地宣告了从“先天”到“后天”的转向,相反,它揭示了“先天和后天”何以成为明日黄花,同时唤醒了我们对自己何以成为自己的重新思考。因此,本书从一个对基因工作机理的全新阐述开始,随后详细考量了天赋与智商的新基石,然后再将其融为一体,于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发过程便呼之欲出了,我们虽然无法完全将其掌控于心,但我们可以影响个人、家庭,以及激发天赋的社会。虽然我们满怀希望,但是新的图表也带来了新的道德问题,我们仍需努力克服。教人对号入座是非常愚蠢的,也并非本书的目的。然而,新科学告诉我们,将平庸视做大脑的自产之物同样是愚蠢的,还没有投入大量资源和时间便认为自己知道了真实的极限,同样也是愚蠢的。我们的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基因。它们是柔性的、可塑的,即便成年也是如此。只要你足够虚心,满怀希望并拥有非凡的决心,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可以追求卓越。
内容概要
你还在迷信智力测验吗?你还坚持认为贝多芬生来就是天才,而你注定平凡一生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是上了“基因决定论”的当了!
神童、音乐家、艺术家、运动明星是万众瞩目的“天才”,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他们身上的出众天赋是非常罕见的,并且上天只将这种神秘的礼物赐给了极少数的幸运儿。书中作者讲述了很多关于天才的故事,读后你会发现,达?芬奇、贝多芬、乔丹等有着杰出成绩的人无一不曾刻苦磨练自己的技巧,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经典的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懂得延迟满足自己欲望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功;被告知“你一定很用功”的斯坦福大学学生,比被告知“你一定很聪明”的学生,学业成绩更优秀。所以,相比先天,后天的环境、教育方法、个人的努力对“成就天才”而言更关键!
忘掉基因是一成不变的“蓝图”吧,别再以为天赋是上天送给人们的“礼物”。本书综合认知科学、遗传学、生物学、儿童发展学等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人人体内都藏着一个天才”的新观点。找到成功的激情,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失败,不断努力,延迟享受,拒绝自满,将体内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你就可以创造出非凡的人生。
作者简介
戴维·申克,美国著名作家,迄今共出版了5本书,其中包含《失忆》、《信息烟尘》(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寂静的春天》)与《不朽的棋局》。他目前担任《大西洋月刊》的通讯记者,同时也替各大杂志、电台撰稿,如《纽约时报》、《国家地理》、《纽约客》、《连线》、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等。
书籍目录
引 言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VII
第一部分
天赋的秘密,你了解多少?
第1章
我们眼中的天才:基因究竟有多重要?
钟形曲线与豌豆实验:基因决定一切
你眼睛的颜色不是由基因决定的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
成长的环境与方式对个体的成功更关键
第2章
其实,我们可以更聪明
智力测试的分数,什么也说明不了
改善智力,我们大有可为
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至关重要
智力是动态的,取决于我们的努力
第3章
天才的背后是长达1万个小时的刻苦练习
经过练习,你也能成为记忆大师
莫扎特的才能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刻苦练就的?
10年时间与10 000个小时的练习
第4章
男人的忠诚度真的是由撒谎基因决定的吗?
杰出人士的技能可能在克隆体身上重现吗?
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詹姆斯
为什么有的双胞胎非常相似,有的却大不相同?
第5章
小时候是神童,长大了却未必是成功人士
为什么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大器晚成?
是什么阻止了神童成长为成功人士?
“你一定很聪明”与“你一定很用功”
第6章
心态决定成就:黑人为什么更擅长田径运动?
牙买加运动员夺得奥运金牌的“秘密武器”
追求成功的文化与心态孕育出成功的人
第二部分 培养非凡成就
第7章
找到开启天赋宝库的金钥匙
发掘你的动力
做最严厉的自我批评者
注意负面因素
了解你的极限,然后忘掉它
延迟满足,拒绝自满
设定心目中的英雄
寻觅良师
第8章
引领孩子迈向成功人生的四个阶梯
相信孩子潜能无限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坚定的支持
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自制力
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孩子的失败
第9章
营造良性竞争的社会环境,鼓励因材施教
每种天赋都必然来自于竞争
没有差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学方法
第10章
如何改良你的基因?
生活模式可以改变遗传基因
我们的个人行为会对后代产生重大影响吗?
后.记 潜能要靠自己发掘
附.录
致.谢
章节摘录
智力并不是上天的礼物,会伴随着我们从生到死且一成不变,相反,它是一系列成长技巧的集合,为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所驱动。谁的智力也不是生来就注定的。智力(及智商分数)是可以提高的。成人中几乎没有人完全开发出真正的智力潜能。有人断言人的智力是固定的,无法再提高。我们必须反对这种蛮不讲理的悲观论调。伦敦是出租车司机的噩梦,它是一个大得荒谬,道路错综复杂得可笑的城市丛林,在混乱中存在了1500年之久。这个城市在布局上没有曼哈顿或巴塞罗那那样的规则网格结构,而是由罗马人、维京人、撒克逊人、诺曼人、丹麦人和英国人的殖民街道粗糙地拼凑在一起。以查林十字街地铁站为圆心,周围9.6公里的区域内,是一片纵横交错、混乱无比的区域,有大约25000条街道分布在这里,它们以任何可能的角度相互连接或交叉,其中不少还是死胡同,胡同的尽头连接着公园、纪念碑、商店或者私人住宅。为了获得驾照,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必须牢记这些角落和缝隙。在这一行当中,这些渊博的知识被大家称为“学问”。好消息是,这些学问一旦被记住,就会逐条镶嵌在出租车司机的大脑中。英国神经病学家埃莉诺·马圭尔在1999年发现了这一点,那时她与同事正在从事一项针对伦敦出租车司机的马圭尔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并将之与其他人进行对比的工作。与其他人相比,经验丰富的出租车司机有着明显增大的后海马状突起(大脑的这一部分主要负责记忆空间标志)。就这一发现本身而言,什么也证明不了;理论上讲,天生具有较大后海马状突起的人都会有较好的空间感,因而更有可能成为出租车司机。让马圭尔的研究名声大噪的是她随后又将后海马状突起的大小与出租车司机的驾龄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很显然:驾龄越长,后海马状突起越大。这很好地说明了从事与空间有关的工作让出租车司机的大脑产生了积极的变化。马圭尔从而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这些数据说明后海马状突起的变化是后来发生的。”进一步讲,她的结论很好地支持了最近其他人在小提琴演奏家、盲文阅读者、冥思爱好者,以及脑血管破裂患者研究中的发现:大脑会根据特定经历进行调整或自我重建。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利昂·艾森伯格在一次综合评论中说道:“环境改变之后,大脑皮层具有强大的重建能力。”这就是著名的“可塑性”,即每个人的大脑都具有按我们的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内部构建的能力。可塑性并不是说我们生来具有几乎相同的潜能,而是说我们所有的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很明显,正是由于可塑性的存在,使得无论一个人处在什么年龄段,都无法确定他的真正智力极限。
后记
潜能要靠自己发掘自从特德•威廉姆斯时代之后,圣迭戈北部公园这一部分就没有发生过太大变动。他儿时位于犹他街4121号的住所在那里,距此两街之隔的棒球训练场也还在。现在被人们称为“特德•威廉姆斯球场”。围栏之外已经被小联盟签下。一个晴好的下午,我来到这里,场地空空如也;再也没有人在这里疯狂地挥舞球拍,直至衣服开线、皮肤磨破;再也没有人用吃午餐的钱雇别人捡球。或许,取而代之的是一些11岁的儿童正在别的地方全身心地练习着大提琴,或者正在编写一款将要改变世界面貌的全新软件。看着这块空荡荡的场地,我不禁联想到一个场景:特德站在本垒的位置,大声喊着让他的伙伴再发一个球,来个力道更大的球;我似乎看见一些没有戴手套的孩子站在外场试图将球接住,但却抓空了绝大多数的球。球棒在不停地击打,劈啪作响,特德时不时地咕哝着“就这样,就这样”。每击失一个球,或者击打动作不规范,他都会注意一下自己的站姿和挥拍方式。他细心观摩球是怎样离开接球手的手、怎样旋转和运行,以及自己开始击球的时间,还有肩部、臀部和手腕的动作。我又想到了我的两个孩子,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对某种技艺抱着这样的决心。我也不知道我是否想让他们这样。实际上,我想让我的孩子有一个大大的梦想,然后永不放弃。我不能代替他们勾画未来,连试一下都不敢。但我可以将父母曾经告诉过我的东西告诉他们:任何梦想都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毫无疑问,你可以有你的梦想并铭记在心。上一代人与这一代人所不同的是:我的父母告诉我时,凭借的是直觉、信念和经验,而我凭借的是直觉、信念、经验,除此之外,还有科学。
编辑推荐
《天才的基因》编辑推荐:关于IQ、天赋与遗传基因,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别再拿基因当借口了,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天生的天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一直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们后天的成就取决于我们先天的遗传基因。于是,我们常听到一些话,比如:“他一定很有天分”、“他一定有优良的基因”、“他有着与生俱来的能力”、“他是天生的画家”,这些都表明我们的文化把天赋当成事关遗传的稀缺资源。不然,还有什么能造就伟人与庸才,如篮球飞人乔丹、美国总统克林顿、音乐大师贝多芬,还有你?现在,科学研究证明,我们的人生成就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遗传基因上存在着开关,由后天环境决定它的开关是打开还是闭合。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我们的遗传基因之间一直在相互作用着,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或多或少又可以为我们所控制。所以,别再拿基因当借口了,我们的能力不是硬邦邦地封存在基因中,而是具有较强可塑性的,即使成年后仍是如此。
名人推荐
《时代》杂志:为何基因不能决定人类的命运?瑞典北部偏远地区,积雪覆盖,似乎很难和前端科学—遗传学有联系。该国最北部的一个县城北博滕(Norrbotten),几乎人迹罕至,平均每平方英里仅有六人。虽然人口稀薄,却蕴藏着丰富的人类基因密码。19世纪的北搏腾,与世隔绝。人们靠天吃饭,如果遭遇歉年,就得挨饿受罪。年成的好坏,没有任何先兆,也无法预测。比如说,1800,1812,1821,1836和1856,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生存环境极端恶劣。而1801,1822,1828,1844和1863年,却是五谷丰登,饫甘餍肥。早在20世纪80年代,拉斯.奥雷.本内博士(Lars Olov Bygren),预防保健专家,就想探索丰年和歉年对该地区儿童的长期影响,不仅仅孩子本人,还包括他们的后代。本内现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他随意选取了99名1905年在北搏腾奥佛卡利克斯教区(Overkalix parish)出生的孩子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详尽的历史档案,一直追溯到他们的父母以及祖父母。本内和其他两位同事确定了孩子父辈们和祖父辈们年轻时的食物供给情况。同时,他们四处收集材料。有资料说,子宫发育不仅影响胎儿成长,也影响着成年后的健康。本内深深地被吸引了。1986年,柳叶刀刊发了长达两页具有突破性的科学论文:如果孕妇营养不良,孩子成年后患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本内还想知道影响是否早在怀孕前就开始了。父母年轻时的经历是否能改变遗传呢?当时,这种想法似乎冒天下之大不韪。毕竟,多年来,主流生物学,一直向我们灌输,不管行为习惯如何,不管后果如何(比如破坏短期记忆,肥胖导致死亡加速等),但真正的基因(DNA)不会被改变,换句话说,一旦我们有了孩子,孩子的基因,仍是一张白纸,所有不良后果,全都一笔勾销。更为重要的是,环境对物种的作用力通常不会很快显现。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去年11月刚刚庆贺过150岁生日,教导我们进化需历经数代和数百万年的自然选择。但是本内和其他科学家收集的大量历史史实显示极端的环境条件(比如濒临饿死)会在人类卵子和精子的遗传物质上留下深深的印痕。基因标记会在短时间内将新特性传递给下一代。比如,本内研究显示,奥佛卡利克斯教区那些赶上丰年的幸运男孩们——从正常饮食到暴饮暴食——其儿孙辈会折寿许多,和经历荒年的男孩们子孙相比,平均寿命要减少6年多。本内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01年荷兰Acta Biotheoretica杂志上。在考虑社会经济变化因素后,寿命差距上升到惊人的32年。本内 援引了同事提供的北搏腾其他地区的资料,显示女孩也适用。简而言之,经历过丰年海吃海喝的年轻人,产生了类似生物链的效应,即他们的后代要比他们早逝几十年。这可能吗?认识外基因(epigenome)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不能单单从自然环境和后天养育入手。本内收集整理的数据——以及其他科学家20多年来地孤军奋战——诞生了一门新学科——实验胚胎学。该学科主要研究基因变化,在不改变遗传密码的前提下,新特性如何成功潜入下一代。基因表达模式(patterns of gene expression)受细胞物质外基因所控。外基因,高于基因,通俗点说,基因之外(前缀epi-,意即上面)。正是这些外基因“标记”,发出指令,控制基因开关。通过外基因标记(epigenetic marks)作用于基因,环境等后天因素比如饮食,压力,孕期营养,就会影响下一代。实验胚胎学传递出的消息,让人喜忧参半。先说说坏消息,有证据表明,生活习惯比如吸烟,暴饮暴食会改变DNA外的外基因标记,使得肥胖基因占据主导地位,而长寿基因则退居末位。我们都清楚,抽烟或者肥胖,健康受损,缩短生命。但这些不良影响也会波及后代,增加患病和早逝风险,即使他们尚未出生,也越来越有明朗。好消息就是科学家正在尝试控制外基因标记,开发一种能抑制坏基因,激活好基因的药物。2004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首次批准了一种外基因药物。氮杂胞苷(Azacitidine),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一种罕见的恶性血液肿瘤。该药通过外基因标记不断激活血液母细胞基因,提高该组基因的主导地位。据总部设在新泽西州的Celgene公司介绍,MDS重症患者服用氮杂胞苷后,平均能多活两年,而采用传统疗法的患者,存活期只有15个月。自2004以来,FDA已批准其他三种外基因药物,工作原理都是通过激活肿瘤抑制基因,冻结肿瘤。对于进行中的外基因研究,我们寄希望于只要轻触生化按钮,基因就能清楚如何抵抗疾病入侵—包括癌症,精神分裂症,孤独症,老年痴呆症,糖尿病等—让坏基因去冬眠吧!最终,我们就有了自己的王牌,可以叫板达尔文。颇为有趣的是,科学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知道外基因标记,但直到90年代末期,外基因现象还被视作DNA的余兴节目。说实话,外基因标记的重要地位,从未被忽视。毕竟脑细胞和肾细胞的DNA完全一致,却如此不同。科学家也早就清楚,当外基因在遗传过程对基因进行取舍时,在子宫中孕育的新生细胞就会不同。最近,科学家越发意识到实验胚胎学能够说明传统遗传学不能解释的某些科学奥秘。比如为什么同卵双胞胎,一个有躁郁症或者哮喘,而另一个却若无其事?为什么患孤僻症的男孩是女孩的四倍呢?为什么北搏腾地区饮食的两级分化也会导致寿命发生巨大变化呢?以上种种,基因或许都相同,但显然基因表达模式发生了偏差。生物学家打了一个比喻:如果基因是硬件,那么外基因就是软件。“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在苹果机上运行Windows。他们芯片都相同,好比基因都相同,但是软件不同,结果就完全两样了。如何孕育一个健康的鼠宝宝实验胚胎学听起来博大精深,但它的化学机制相当简单。达尔文告诉我们基因进化需历经数代,而研究人员发现只有增加一组甲基,就能改变外基因。甲基是有机化学的基本单位:一个碳原子连接三个氢原子。甲基附加到基因上某个特殊点的过程,称为DNA甲基化。DNA甲基化具有改变生物物理特性的重要功能,早在70年代就曾有人提出。但是,直到2003年,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肿瘤专家Randy Jirtle和博士后学生罗伯特.沃特兰(Robert Waterland)撩开了DNA甲基化的神秘面纱,人们才有幸一睹芳容,无不为之惊叹。那年,他们用刺鼠做实验,测试刺鼠基因调节——一种刺鼠独有的基因,能产生黄色皮毛,但也增加肥胖和糖尿病风险。其中一组怀孕刺鼠的饮食富含维生素B(叶酸和B12),而另一组基因完全一致的怀孕刺鼠,并没有给与产品营养加强。维生素B扮演了甲基捐赠人的角色:他们提供的甲基,附着在刺鼠基因之外,改变基因表达模式。这无需改变刺鼠的DNA结构—仅需补充一定的维生素B——刺鼠妈妈就有了一个健康的鼠宝宝,体毛和体重都很正常,但却远离了糖尿病。其他研究也表明环境控制着基因表达。比如说,果蝇接触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眼睛上就会长出一个不同寻常的瘤,这种变异现象至少会遗传到至13代(第2代到第13代,都没有直接接触这种药物)。蛔虫在喂食了某一种细菌后,关闭绿色荧光蛋白选项,更显矮矮胖胖,新特性至少延续40代——数据援引美国生物学季评,Eva Jablonka(实验胚胎学先锋)和Gal Raz(特拉维夫大学学者(Tel Aviv University))合作完成的科学论文。他们一共列举了100种外基因遗传。外基因改变是否会一直持续呢?或许会吧。我们要牢记外基因不是进化。它不改变DNA结构。外基因改变是受环境压力后的生物反应。这种应急反应经外基因标记,能延绵很多代。但一旦环境压力因素被移除后,外基因标记将逐步消减,而DNA密码历经时间变迁后,又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当前,只有经过自然选择,基因才会发生质的变化。即使外基因干预不能永久遗传,其巨大能量不容小觑。2009年2月,神经学科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刊发了一篇论文,指出即使如记忆那样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通过对上一代的外基因调控,下一代记忆能力也会有进步。论文描述了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 )生物化学家Larry Feig的一次鼠类实验。有遗传性记忆障碍的老鼠,从小在有玩具的环境中长大,加强运动和特别照料。实验证明,借助外基因干预,显著改善长时程增强(LTP),虽然不再对他们的子孙特别照顾,记忆力也有了明星提高。LTP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传递形式,记忆形成的关键,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科学家为啥对外基因如此兴奋,甚至略显亢奋。科普作家戴维.申克(David Shenk)在其即将发行的新书我们都是天才,是什么误导了我们?(The Genius in All of Us: Why Everything You've Been Told About Genetics, Talent and IQ Is Wrong)写到:实验胚胎学就是一名好的引座员,以“新模式”向我们展示了“先天和后天”之争的真相。他称外基因“或许是遗传学自发现基因后,另一项最重要的发现。”遗传科学家已承认我们之前或许怠慢了早期的自然主义者,他们对现代实验胚胎学的创建功不可没。饱受达尔文主义者诟病的拉马克.詹•巴帕梯斯特(.Jean-Baptiste Lamarck (1744-1829))主张进化有可能发生在一两代之内。他推定由于环境因素和选择倾向,动物们终生都在与时俱进。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长颈鹿脖子如此长,是因为他们的先祖为了够着高处营养丰富的树叶。相反,达尔文认为进化不是出自物种改善条件的良好愿望,而是残酷的,公平的自然选择结果。据达尔文理论,长颈鹿几千年来的长脖子,是由于长脖子基因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占据上风。其时,达尔文要比拉马克足足年轻了84岁,更有能力的科学家,他赢得了胜利。然而,随着外基因学的创立,科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拉马克当年的思想火花。揭秘奥佛卡利克斯很显然,19世纪北搏腾丰年和歉年导致了该地区人口外基因改变,这点早在2000年初本内已经很清楚。但是他不清楚它的作用原理。有次,他偶然看到马库斯.彭布雷博士(Dr. Marcus Pembrey,)一篇名不见传的科学论文。彭布雷博士是伦敦大学学院著名遗传学家。该论文发表在意大利期刊(Acta Geneticae Medicae et Gemellologiae,)。彭布雷博士这篇论文现被认为实验室胚胎学上一份开创性文献,然而当时却是饱受争议,主流学术期刊都拒绝发表该论文。虽然,他是一名坚定的进化论者。在这篇论文里,他用现代实验胚胎学的观点质疑达尔文:如果环境压力和工业社会变革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进化要求基因迅速做出反应,情况会如何?如果基因顺应进化需求,无需数百年和世世代代的演变,数代之内就发生改变,情况又会如何?缩短的时间表意味着基因本身并没有充足时间变化。但彭布雷推测外基因标记可能会有调整。但他不知如何验证这个伟大的设想,论文发表后,就被束之高阁了。。但是2000年5月,他意外地收到了本内的一封电子邮件——而之前,他一点都不清楚在奥佛卡利克斯地区进行的调查。两个人很快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着手讨论如建实验平台,揭秘奥佛卡利克斯。彭布雷和本内知道,他们得重现奥佛卡利克斯环境,问题是有谁愿意充当这样的志愿者呢?一组食不果腹,另一组暴饮暴食。而且没人希望60年后再验证结果。幸运的是,彭布雷有机会利用另一组宝贵的遗传数据库。他曾经长期担任埃文纵向研究父母与孩子(ALSPAC)董事会成员。创建人Jean Golding是彭布雷的朋友,某大学的流行病学家。ALSPAC一直关注了1991-1992年出生的孩子和其父母。为了这次研究,他们共招募了14024名孕妇——70%来自布里斯托尔地区,并且在其为其20个月的招募期都怀孕了。自ALSPAC项目成立后,志愿者(家长和孩子)每年都要接受全面的医学测试和心理测试。最近,我遇到了其中一名志愿者,项目成立之初,他还是婴儿,现在都17岁了,非常健壮。随同医生为他量了量身高(178厘米,即5英尺8,不包括高耸的金色头发),左腿骨的骨密度为1.3克/平方厘米,高于平均水平),我们还检查了他的其他身体体征。收集这些数据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揭示个人基因类型和环境压力相结合后,对健康和发育的影响。ALSPAC数据提供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见解:不断上升的花生过敏,含有花生油的婴儿润肤露可能脱不了干系。孩子的哮喘病,与母亲怀孕期间的高度焦虑有关。过分干净的小孩患湿疹风险较高。彭布雷博士,本内和Golding——如今已经在一起工作了——他们利用这些数据, 2006年在欧洲人类基因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联合发表了一篇迄今为止外基因研究领域里最有突破性的论文。它指出14024名父亲中,有166名父亲承认11岁前,即青春发育期前,他们就开始吸烟了。男孩青春期前,雄性基因遗传还未显现,因为他们还不能形成精子。(而女孩就不同了,卵子与生俱来。)这说明青春期前后是外基因改变的重要阶段:如果环境因素欲作用于Y染色体的外基因,什么时间进行基因干预比较合适呢,而不是说等精子形成后再调整。他们三人仔细研究了166名早期吸烟者儿子的资料,结果发现他们9岁前的体重指数要明显高于其他同龄孩子。这也意味着他们成年后,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高于其他人。寿命也非常有可能缩短,和奥佛卡利克斯地区暴饮暴食的后代会有相仿的命运。“ALSPAC和奥佛卡利克斯都具有发育敏感期和性别差异性的共同特征,从侧面证实了他们的假想:祖先环境因素会沿父系一代遗传。”换句话说,你10岁做出一个愚蠢的决定,都有可能改变外基因。如果那时你就开始吸烟,你不仅犯了一个医学错误,更是一个灾难性的遗传错误。探索实验胚胎学的潜力如何利用外基因善呢?200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投资1.9亿美元建立一个多功能实验室,便于国民了解“外基因何时,如何控制基因。”2008年10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开始兑现诺言。圣地亚哥外基因研究中心(科学家协同工作的网络新兴平台)和加州索尔克研究院(the Salk Institute)的高级研究机构拉霍亚(La Jolla,)联合宣布——他们已经成功绘制了“人类外基因详细地图”。宣言有点夸张了。事实上,科学家仅仅绘制了两种细胞外基因的某一部分而已。(胚胎干细胞和另一种基本细胞纤维原细胞)。据索尔克研究院的生物学家埃克(Ecker,)说,人体至少有210种细胞类型,甚至更多。所以,埃克认为国立卫生研究院的1.9亿和工程浩大艰巨先比,简直是“九牛一毛”。还记得人类基因计划吗?该计划2000年3月已经完成,他们发现人类基因里至少有25000种基因,绘制所有的基因图大概需要30亿美元。 而人类外基因包含的基因标记,目前尚未探明,数量之大,完全超出了想象。这个数字可是以百万计的。一张完整的外基因地图还要求计算机能力有重大突破。一旦完成外基因计划(欧洲已经开始了),人类基因计划看起来就像15世纪的孩子用算盘做数学作业,非常小儿科了。实验胚胎学潜能是非常惊人的。几十年来,我们受制于达尔文进化论,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我们一直以为,DNA,,是铁一般的代码,我们撼动它。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是DNA的修补大师,DNA听命与我们。破译外基因密码还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相信外基因时代已经来到。纽约时报书评:天才是怎样炼成的想成为万众瞩目的天才吗?激励大师们说了,“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天才,只等你自己去挖掘”。不信?看看大卫•申克的这本新书吧。讲科学道理,用事实说话,让你心服口服,从今天起就开始为自己的天才之梦奋斗。或许你曾经不止一次听到过这种说法:我们大多数人的大脑在用的部分只有10%。这多半只是臆想,这种说法不知出于何处,是否准确也还有待考证,但因为其言下之意就是还有绝大部分的大脑尚待开发,听起来非常诱人,所以这种说法一直很有市场。要说我们自身的潜能不可估量,还有巨大的潜在智力只等激活,没有谁不爱听的。瞧瞧,多省事啊,这种感觉就像爱上了一个人,这个人却早就是自己的老婆或丈夫了,或者赶着要做一桌菜,到厨房一看却都是现成的。不需要出门,甚至连睡衣都不用换了。从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到托尼•罗宾斯(Tony Robbins),激励大师们一直都在向我们保证,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天才,只等你自己去挖掘。现在大卫•申克(David Shenk)给我们带来一本新书——《每个人都能成为天才》(The Genius in All of Us),他在书中指出,我们并非“基因先天不足”,事实上有“大量的潜能”等着我们去开发。我们的问题“并不是先天不足”,而是“一直以来,我们在开发利用自身潜能方面的无能”。事实就是“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真正的极限,而对于科学家所称的‘未开发潜能’,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还未曾想到要去释放这些潜能”。这本书富有创见,对信息过剩、健忘、国际象棋之类侃侃而谈,起初你还以为申克改行要做精神导师了。但是后文他又展现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实例,以支持他的观点。实际上,本书的科学研究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新兴学科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的相关内容,这一学科主要是研究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从克里克(英国物理学家佛朗西斯•克里克)和沃森(美国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那个年代起,我们就倾向于把基因看做是一系列非常明了确凿的指令,是构造人的蓝图。然而,在过去20年里,一些科学家开始认为这一生命蓝图其实远没有这么简单。“研究发现,这些基因指令自身也受到其它输入物的影响,”申克写道,“因为环境刺激、营养、荷尔蒙、神经冲动以及其它一些基因的作用,基因经常被激活或失活。”这也就意味着基因也充满了变数——从娘肚子刚出来时的基因好并不保证你就会成为天才,基因不好也并不意味着你这辈子就没多大个出息。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我们的遗传基因之间一直在相互作用着,没准儿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或多或少又可以为我们所控制。科学研究内容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讲人类自身有非凡的才能,以及这种非凡的才能是如何培养的。我们习惯性地认为那些出众的天赋是非常罕见的,上天只将这种神秘的礼物赐给了极少数的幸运儿。申克在书中写到,实际上,科学研究表明这种非凡的才能其实是这些人在某一方面进行“高浓度”钻研的结果。这本书还讲到了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的科学实验,他想看看他能否通过训练使一个普通人具备惊人的记忆力。于是埃里克森选了一位小伙子,并称他为“S.F”。实验开始时,S.F的记忆水平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短期记忆只能记住7个数字,但是到了实验结束时,S.F已经能够准确无误地记住80几个数字,多么不可思议。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总结认为,如果智力训练的方法得当,“人的记忆力水平似乎并没有极限”。这类针对普通人的实验室实验,书中还有很多,除了这些实验而外,申克也穿插讲述了一些天才的故事,比如泰德•威廉斯(Ted Williams)、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 、莫扎特(Mozart)、贝多芬(Beethoven)等,所有这些有着杰出成绩的天才不一不曾磨练自己的技巧,一刻也不懈怠。通过这种理论和实例的结合,这本书让我们开始形成一种全新的“成功观”。申克告诉我们,他有一个“宏大的目标”,就是将这些散见于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搜集起来,“提炼出一种新的通用语言,用一种全新的说法和暗喻”去取代过去那些误导人的说法。忘掉基因是一成不变的“蓝图”吧,别再以为天赋真的是天送给人的“礼物”,还等着老天爷打好了蝴蝶结给你送来。“我们千万不能再抱有那种想法了。”他热切地说道。他提议,我们应该把基因组想象成一块巨型控制板,上面有着成千上万的开关和旋钮,我们可以关闭或打开基因,或者调节基因的高低。另外,别把天赋看成一样“东西”(thing),要把它看作一种“过程”(process);我们不能拥有天赋,却可以练就天赋。1874年,弗朗西斯•高尔顿首次将“nature”(天性)和“nurture”(培养)二词对立起来,从那时起,这种观念就逐渐在人们心中生根,这种比喻也深入人心。要想一举颠覆沉淀了上百年的传统观念,确实算得上是雄心壮志了。然而,申克却让读者相信,这种观念的革命非常有必要,而且他也正在为这场革命有条不紊的做着准备。他讲述动人的故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科学研究,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那些超乎寻常的表现,比方说,他在书中写到,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往往是受到了嫉妒、忿恨等一些并不光彩的情感的驱使,他又在书里讲了一些稀奇事,从这些事看来天赋似乎有其地缘规律,而且天赋似乎并非是永恒的,他还在书中驳斥了先天基因决定一切的假说。书后有大量的尾注,篇幅几乎和正文一样长,趣味性也不亚于正文,单从尾注的数量就可以看出申克给自己揽了个多么棘手的活儿。写这本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斗争过程——他主张的新观点去和现在的主流看法相搏斗的过程,书中的质问、辩论、惊异,这一幕幕都让我们亲眼见证了作者一路写来的艰辛。申克并没有忘记要给读者一个交待——我们所有人都在等待那个答案,究竟怎样才能变成天才?他甚至单列一章“怎样成为天才(或者成为大师就行了)”。作者并没有摆出激励大师们的那一套陈词滥调,却像这则小笑话:“请问怎样能到卡内基音乐厅?”“练习,练习,再练习。” 一样充满了民间的智慧与幽默。申克写道,不论你想成为哪个方面的佼佼者,你必须反复不断地练习,就像埃里克森说过的,“不断努力,不断提高目标,每次都将目标定得高于自己目前的水平”,而且还要习惯“频繁的失败”。这又叫做“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假以时日,大脑就会发生变化,创造新高便成为可能。你会看到长期以来传说中的“潜能”,最后释放出自己的潜能!申克并未详细阐述具体的过程,但是从他的话我们也能看出这并不容易。“你必须有欲望,有很强烈的欲望,强烈到让你永不言弃,强烈到让你准备好去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睡眠、友谊,甚至不惜有一个坏名声,”他写道,“你的生活方式会变得不同,一直保持昂扬斗志,而不仅仅只保持几个星期、几个月,年复一年,你都得保持。你是如此得想要得到这种天赋,你不仅要准备去失败,更要渴望经历失败:享受失败,在失败中学习。”在这个自助环节中,申克的论述有两处软肋尤显突出。其一是得到这种天赋所必需的极大的驱动力和自律力从何而来。申克告诉我们,贝多芬一个乐句的草稿就可达6、70份之多,泰德•威廉斯打沙袋可以打到双手流血。最后,申克也许会说,这种狂热的专注是“与生俱来的”——但若不是天生的,那我们每个人都能激发这种狂热吗?我们肯定不能回到从前,让童年的我们就苦苦练习,进而崭露头角,就和申克描述的莫扎特、马友友(Yo-Yo Ma)等众多天才一样。他谨慎地说,我们并非生来就没有限制——只是“在我们耗费巨大资源,投入大量时间以前”,没人知道极限在哪里。同时,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出,这些极限最终将自己暴露出来,也将使得我们大多人对莫扎特的高度望而生畏,不敢逾矩,申克也有意绕开了这个问题。这本书里,一方面“伟大”、“天才”之类的字眼比比皆是,一方面他又传达着一种相比之下更为谦逊的信息:训练能够提高水平,没准儿会超出你的想象,书中气氛紧张逼仄。读罢此书,又感觉申克并没有做虚假承诺,也许是因为他自己也正在虔诚地践行着这些建议。在一条脚注中,他讲述了自己奋斗的过程,竟让人有几分莫名的感动。“我的写作态度很简单:我把我写的都看成垃圾,直到我能写出不一样的东西。一个句子,一段话,或一个章节,我一般会写20次、30次、40次——一直写,写到我满意为止。”正是这种不厌其烦的写作态度,造就了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佳作,饶有趣味,意义深刻。大卫•申克也许还不是一位天才,他需要的只是时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