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何处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野夫  页数:208  
Tag标签:无  

前言

2008年的年初,我和一个从事出版业的朋友相约在建国门友谊商店里的星巴克咖啡店碰面。寒暄几句,朋友说:“愚姐,建议你看看野夫的散文,看几篇就行,你肯定喜欢。”    我们各自喝完饮料,聊了几句,随即分手。    翌日下午,我打去电话,说:“你推荐的文章,让我一夜无睡,让我痛哭流涕……我要认识那个叫野夫的人。”    五月中旬,四川发生大地震。下旬,我在北京见到了野夫。他个子中等,岁数中年,相貌中平,举止介乎文人、工人之间。不顾在座的其他朋友,我一把将他拉到自己身边,高声道:“我是你的粉丝!”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见茶几上摆放着四川受灾的图片,我问:“你去四川抗震救灾了?”    答:“是的。我这次到北京是为募集救灾款。”    原来这年春天,野夫去四川德阳市罗江县的农村搞社会调查,恰遇地震。他见损失惨重,决定留下来参与救灾。图片是他拍的,图片上的文字是他写的。从几句简单的介绍里,我知道了他的辛苦和能力、仁慈与悲悯。野夫不同于我,他不仅是写者,还是行者。    果然,他主持了一个几百人的演讲会,介绍灾区的真实境况。之后,他为罗江募集了近二百万元现金,成立了一个罗江县精神重建基金会。再后来,组织灾区农民开展精神重建活动,搞基层民主建设实验。野夫还培训当地农民自编、自演、自导电视短剧。片子完成,拿到县电视台播出,百姓们高兴;拿到外面,即在国际传媒大会(2008年杭州)上获得抗震救灾纪实片一等奖。最近,他告诉我:自己之所以去农村深入调研,做些实际工作,是准备写一部书《大地生民——中国基层政权运作现状的观察与忧思》。他说,这是一部社会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报告,而非报告文学之类的玩意儿。野夫不同于我,他不仅是行者,他还是思想者。能做他的粉丝,我很得意。    野夫,土家人,重感情,硬汉子。九个字的概括,注定其人生艰辛且曲折。十六岁年纪,给女同学写情书被告发,天天检查,学校罚站,父母责打,野夫以死相拼。自杀未遂,醒来后写下血书:不考上武大此生誓不为人。他是鄂西土生土长,视武汉大学为教育圣地。1986年,因“地下写作”的名分,令武大中文系系主任青眼相加。大学毕业后,野夫来到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政治处工作,本可以科员、科长、副处地拾阶而上,过着好日子。但人生拐点发生在1989年。1990年他脱下警服穿上了囚衣,被判处六年徒刑。服刑期间,父亲患癌症去世;出狱之后,母亲投江自杀。1996年正月,野夫独自来到北京。    现在已无人为重大的历史挫折而焦忧,眼下最揪心的事是挣钱、买房、就业、就医、留学。这能怪谁呢?我是很悲观的!所幸在悲观中我认识了野夫,所幸还有像野夫这样的人,在社会底层默默做事,苦苦寻觅。他这样的人也许象征着未来,寄托着希望。    今天,当我们的文人艺术家都争做“圣洁天使”的时候,野夫的文字却来扮演魔鬼,发出凌厉的声和另类的光。这是当今尘世中的挽歌。我不觉得他是在写作,他在跟我说话,也是独自沉吟。笔下那些砍断骨头连着筋的血亲,是怎样被一节一寸地搅碎榨干;那些美妙温软的情感,是怎样被一阵一阵的风雨冲光刮净——我读到的是他的心,看到的是他的泪。那独立之姿,清正之气,令我心生庄严。    如果说诗歌是面对天空的话,那么散文就是面对大地了。野夫的作品正是由哭泣的大地孕育出来的。微风漾水,淡霭凄林,有着很丰富的人生意味。他的写法,很传统。我说的传统是指他的胸襟、意绪、文思以及相对应的句式、布局和节奏。每一篇,都像块状物那般结实。情感浓烈,但有控制。文字朴素,又带着优雅。对人的描写采用线性白描法,对事物的思考也是东方式的,围绕着主脉一路探究、追述下去。作品是简单里有复杂;文字是平实中有华采。中国文学传统深厚,而非落后。能继承下来,真是要下些工夫的!    我以为:作品达到什么档次,就要看作者心灵是个啥档次了。因为心灵就在文字的后面!野夫的心灵就在文字的后面。

内容概要

  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大多都不知所云。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
  在野夫的笔下,母亲、外婆、大伯、瞎子哥等亲朋好友,仿佛就这么站在你面前,将他们的故事幽幽道来。除了能读到他们个人或悲惨或传奇的经历,你还会看到这几十年来大背景下的变革和变迁。

作者简介

  野夫,本名郑世平,网名土家野夫,土家族,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地区利川县。曾当过警察、囚徒、书商。2009年出版以剿匪平乱为题材的历史小说《父亲的战争》。散文集《江上的母亲》获2010台北国际书展非虚构类大奖,是该奖项第一个大陆得主。

书籍目录

序 尘世中的挽歌/章诒和
1.江上的母亲——母亲失踪十年祭
2.坟灯——关于外婆的点滴回忆
3.组织后的命运——大伯的革命与爱情
4.生于末世运偏消——幺叔的故事
5.别梦依稀咒逝川——悼亡友如波兄
6.大水井的守望者
7.瞎子哥
8.畸人刘镇西
9.幽人苏家桥
10.烈士王七婆
11.流放的书斋
12.故乡·故人·故事——关于拙著几种的注脚并答谢天下同道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江上的母亲——母亲失踪十年祭 一 这是一篇萦怀于心而又一直不敢动笔的文章。是心中绷得太紧以至于怕轻轻一抚就砉然断裂的弦丝。却又恍若巨石在喉,耿耿于无数个不眠之夜,在黑暗中撕心裂肺,似乎只需默默一念,便足以砸碎我寄命尘世这一点点虚妄的自足。 又是江南飞霜的时节了,秋水生凉,寒气渐沉。整整十年了,身寄北国的我仍是不敢重回那一段冰冷的水域,不敢也不欲去想象我投江失踪的母亲,至今仍暴尸于哪一片月光下…… 二 从母亲到晚年仍保持的决绝个性里,我相信她成为“右派”是一件必然的事。这样说并非基于纯粹的宿命观,而是指她诞生之初,血质里就被刻上了她父亲的烙印。她一生都在努力企图剪断她与那个“国军”将领的血缘联系,却终归徒劳无获。 我外祖母是江汉平原的大家闺秀,其父在民初留学扶桑八年,归国赴任甘肃省高法院长前,决定与天门望族刘家结为姻亲——那时的刘家三少爷(我外祖父)正成为黄埔八期的士官生,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在可能存在过的短暂幸福之后,作为战祸频仍年代的军人之妻,外祖母便带着我的母亲步入了她的孤独一生。 抗战爆发,外祖父撤退西南。刘家太爷故世,大宅日见凋敝。该地区又是各派军队拉锯争夺之地,无论哪一部短暂占领,徒具虚名的刘宅便成为征集粮饷的目标。外祖母带着我少年的母亲东躲西藏,饱受乱离之苦。最后因怕女儿受辱,外婆只好托乡里客商将我母亲带到湘西伯父家避祸。母亲在那里识尽炎凉,像一个女仆般做工求学。 三 日本投降当年,母亲独自踏上还乡寻母的艰难路程。当她找到捡棉花纺线度日的外婆时,劫后重逢的泪水湿透了她们的褴褛衣裳。次年,乡人传言外祖父衣锦还乡,授衔少将驻节武汉。母亲来到省城寻父,等待她的却是晴天霹雳——外祖父不信他的妻女还能侥幸存活,已经重新娶妻生子了。而且他隐瞒了婚史,因此不敢相认。 悲愤的母亲闯进了他父亲的一场盛大酒会,一时舆论大哗,外祖父回乡逼迫外婆离婚,从此父女反目,我母亲坚决改名换姓,以示恩断义绝。 天道往还,1948年,节节败退的外祖父奉命移师恩施,赴任途中被伏击,流弹洞穿了他壮年的胸脯——而最后为他扶柩理丧的竟是我终身寡居的外婆。 武汉次年易帜,革命大学招生,母亲投考,结业后竟又鬼使神差地被分往恩施剿匪土改——踏上了她父亲送命的路途。在这条充满险恶的山路上,她与我父亲邂逅相逢。一个平原遭遗弃的将门孤女,一个山中破落的土司遗孑,在那个伟大动荡的时代,偶然而又必然地结合了,并从此扎根深山。 四 外婆早已原谅了她的丈夫,母亲却永远在仇恨她的父亲。她无法在现实中去惩罚他,便极力在精神上去满足一种虚构的报复——改名换姓,不承认有此父亲,甚至不允许外婆去原谅。 然而这种背叛只能停留在自我泄愤的地步,因为这个政党曾一度很在意个人的血统以研究其阶级属性。在她报考革命大学那天起,她就要面对无数张表格。她总是试图说明她是她父亲那个阶级的弃婴,她和她母亲属于苦难平民。然而表格却限制了她的声辩,同时还作为一张早有预谋的标签贴上了她的面庞。 20世纪流行一个充满杀机的词叫“历史不清”,母亲被这个语词压迫得痛不欲生。当任何一个批判她的人诘问——你是不是军阀女儿,她就仿佛陷入一个悖论。她比别人还恨她的父亲,却又偏被他们视为同一个敌人。她觉得这个父亲不仅在生前遗弃了她,还在死后长久地陷害着她,她完全无力跳出这一血缘的魔沼。 1957年的母亲正当而立之年,这个来自遥远省城的女人,试图把她的教养植入那个土家山寨。其直率和刚烈却往往好心换来敌意,她对党的意见和她的出身被联系在一起时,只能戴上“右派”的高帽接受工人的监督改造。20年后终于彻底平反时,母亲已老去,所有曾经蒙受的屈辱和伤害不知向谁讨还。划处和平反都是一张纸,她深感前者重如泰山而后者却轻于鸿毛。 五 “文革”开始时,父亲作为矿长很快被打倒,母亲微薄的工资要维持全家的生活,那时她是小镇供销社可以双手打算盘的会计。外婆陪着失学的大姐重返平原插队务农,二姐当了矿工,父亲病危在武汉住院,十岁的我也肺结核穿孔而命若悬丝,我们家一分四处进入了生命中最艰危的岁月。攻击母亲的大字报依旧贴满门窗,频繁的抄家连缝纫机头也被拎走,母亲带着我忍辱负重地在小镇访医求药,她不能垮,她要拉扯着这个破碎的家一个不少地走进那渺茫的明天。 一次她带我到县城看病,回来时求熟人找了个便车,司机走出城后竟威逼我们从车厢下来,一生不低头的母亲为了我哀婉乞求,她看着扬尘而去的汽车悲愤难耐,又不愿让儿子看到一个母亲的窘迫和尴尬,只好将泪水默默吞下。她永远不理解人世间的恶竟至如此,人性何以被一个时代扭曲得如此不堪。 我小学毕业后,学校又以我有传染病为由不录取我上初中,我开始了短暂的少年樵夫岁月。当我在夕阳下挑着柴火蹒跚而归时,多能远远看见下班后又来接我的母亲,那时她已见憔悴了,乱发在风中飘飞,有谁曾知她的高贵?两个姐姐都已失学,她再不能让我沉沦泥涂。她不得不去求文教站站长,终于使我得以入学。 六 母亲终于带着全家迎来了1978年。父亲升迁,她获平反,大姐招工,我考上大学,外婆又回到我们身边。这时的母亲总算有了笑颜,她相信善良总有好报。即使那些迫害过他们的人也来我家走动,她依旧不假辞色。 1983年外婆辞世,1985年父母离休,1987年父亲患癌,1989年我辞去警职,随后入狱,母亲又开始了她的忧患余生。 父亲总想等到儿子重见天日,因此不得不承受每年动一两次手术的巨大痛苦。他身上的器官被一点点割去,只有那求生的意志仍在顽强茁生。真正苦的更是母亲,她不断拖着她的衰朽残年,陪父亲去省城求医。父亲在病床上辗转,60多岁的母亲却在病床下铺一张席子陪护着艰难的日日夜夜。只要稍能走动,母亲就要扶着父亲来探监,三人每每在铁门话别的悲惨画面,连狱警往往也感动含泪。每一次挥手仿佛就是永诀,两个为共和国效命一生的佝偻老人,却不得不在最后的日子里,因我而去不断面对高墙电网的屈辱。 我们在不能见面的岁月里保持着频繁通信,母亲总是还要在父亲的厚厚笺纸外另外再写几页。我在那时陷入了巨大的矛盾——既希望父子今生相见,又想要动员父亲放弃生命。他的挣扎太苦了,连带我的母亲而入万劫深渊。 七 1995年我回到山中的家时,只有母亲还在空空的房里收拾着断线碎布。那时父亲刚刚离去半年,他在楼顶奇迹般地种活的一棵花椒树,仿佛正盛开着无数只“眼睛”,一如死不瞑目的悬望。 母亲依然如往昔我的漂流归来一样,为我炒好酸菜鸡杂。拿出一大坛药酒说你喝吧,这是你爸为你泡的疗伤药。她怎知儿子的伤原在心的深处,却冀望一服古老的药方来疗慰。 为了求生,我不得不匆匆又出山。临行之际,母亲异样地拉着我的手说,你在武汉安顿好后,就接我过去吧,家里太空了,一个人竟觉得害怕。我突然发现母亲已经衰老了,她一生的坚强无畏似乎荡然无存,竟至一下虚弱得像一个害怕孤独的孩子。 八 我用朋友借的一点钱租了一所肮脏的房子,几件歪斜的家具也算撑起了一个家。母亲带着一个单开门的冰箱来了,我见上面许多修补的漆痕,心中无限酸楚——这就是两老一生节俭唯一值钱的遗产了,无常的灾难耗尽了他们的一切,我又怎生才能报答。 母亲在阴暗的房里一点一点拆她的毛衣,漂洗那些弯曲的毛线,然后又一针一针为我编织出一条毛裤。她说这过去的纯羊毛,现在不好买了,你穿着会暖和些。 她拿出一大本装订好的信纸给我,说这是她这些年来写的她的家族的回忆,我看见密密麻麻的几十万字,几乎页页漫漶着泪痕。她的手颤颤巍巍,哽咽着说这就算是留给你们三姊弟的纪念了。 向来给我做饭的母亲突然不做了,每天要等着我回去做才吃。她又说这房子白天好阴冷,她感到恐惧。我带母亲到居委会去打麻将,她去了一次就再也不去了,她说她和那些老人没有话说。我知道清高的母亲一生不苟时俗,向来也不会娱乐。 我那时和几个朋友凑了点钱编书想卖,每天回去母亲就要问有钱赚吗,我说生意没有这么快,她就又感叹物价涨了,城里生活太贵,然后说她要病了就是我们的拖累,她真想找我的父亲去。我每天在这个冷漠的世界疲于奔命,我求朋友的妻子给她免费的药,她心脏开始不适,我说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九 陪我住了十几天后,母亲要求到大姐那里去住。大姐在同城的另一个区,在长江的边上有一套狭窄的居室。大姐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我想也许能给母亲多一些欢乐和安慰,就让大姐来接走了她。 我依旧在人海挣扎,在没有电话的时代也疏于问候。根本在于我忽略了母亲的所有暗示,我不知道那时她去意已决,她已在暗自料理后事,在与我们姐弟委婉话别。 1995年的深秋午后,大姐打电话给我朋友找到我说,母亲早上出门现在未回,他们四处找也未能找到,大姐的语气有些惊恐。我还说,不会有事的,你们再找找吧。傍晚大姐在电话那端痛哭——她找到母亲的遗书了。 我带着几个弟兄赶去,大姐交给我从被褥里翻出的母亲的两封信和一串钥匙,匙链上还挂着父亲当年给她的一个韭叶金戒指,我的心顿时如沉冰海。 母亲平静地写道——我知道我病了,我梦见我的母亲在叫我,我把你们的父亲送走了,又把平儿等回来了,我的使命终于完成了,我要找你们父亲去了……请你们原谅我,我到长江上去了,不要找我,你们也找不到的。你们三姊妹要互相帮助,父母没能力给你们留下什么,我再不走还要拖累你们…… 十 我们连夜沿江寻找,多么希望母亲还徘徊在生死边上,给我们最后一线机会。 我们去公安局报案,他们说人失踪一月后再去备个案即可。我们去民政局求助,他们说没有寻人的职责。我们去电视台,他们说上级不允许播寻人启事,走失的太多了。我们自己复印招贴满街去贴,城管跟着就撕,逮着还要罚款。我的母亲就这样走失在她的祖国。 码头工人见多识广,他们说武汉下游的阳逻镇是长江的回水处,水上死者都会在那里漂浮回旋,你可以去那儿找找你的母亲。 我只身来到那个码头赁居,先找当地派出所求助。他们客气地说,你看这墙上挂着多少寻人启事,我们根本顾不过来,这里每天都有浮尸。以前我们还每具100元请农民捞起来埋上,我们登记个特征。现在经费包干,我们也没闲钱管了,你自己租条小舟去找吧。 我只好请了个胆大的渔民每天划着他的扁舟,陪我在此江湾逡巡。江面上果然有浮尸,我得靠近查看是否我的母亲。有的被浪花卷到了沙滩上,在阳光下发胀腐烂,堆满了苍蝇,远远就散发出恶臭。我生怕错过我的母亲,总要一一去翻看。许多天了,渔民也厌了,码头工人感于我的孝情,劝我别找了,根据他们的经验,武汉下水的这时早该在此出现了,要没见到,一定是被沿江的船锚挂在水底了,又或者被漩流带出了江湾,那就永远找不到了。我最后还是又沿岸上溯找回武汉,母亲终于仍是一去无迹。而两个姐姐则同时找遍了所有的亲友、寺庙,我们终于彻底绝望。 十一 整整十年过去了,秋水长天,物换星移,我们姐弟的隐痛和歉疚却从未平复。我们在一起相聚时,基本也尽量回避这个话题,谁都知道心上的创口还在暗夜渗血。 两个平民姐姐多少还有些迷信,早几年听说哪个神人,总要花钱去请教母亲的下落,并按所谓的高人指点去再作徒劳的追寻。又或者听某位故旧传言,在某处曾见疑似母亲的老人,便又要去打听,然后牵出万千余痛。只有我相信母亲真的去了,她一生的刚烈决绝,一生对我们的挚爱,在那个艰难勉强的时刻,她绝对会选择尊严而从容地赴死。她要用她的自沉来唤起我重新上路,来给我一个无牵无挂的未来。 一个68岁的老人,在经历了她坎坷备尽的生涯后,毅然走向了深秋的长江。那时水冷如刀,朝阳似血,真难以想象我柔肠寸断的老母,是怎样一步几回头地走向那亘古奔流的大河的,她最后的回眸可曾老泪纵横?可曾还在为她穷愁潦倒的儿女忧心如焚?她把她的神圣母爱撒满那生生不息的浩荡之水,然后再将自己的苍老骨肉委为鱼食,这需要怎样一种勇毅和慈悲啊。她艰难的一跃轰然划破默默秋江,那惨烈的涟漪却至今荡漾在我的心头。 1995年的冬天,我为母亲砌了一个小小的衣冠冢,边上同时安埋下外婆的骨殖和父亲的灰烬,然后只身踏上了漫游的不归路。 1996年我责编了第一本书稿《垮掉的一代》,看到金斯堡纪念他母亲的长诗《祈祷》,他不断回旋的一个主题就是他母亲最后的遗书—— 钥匙在窗台上, 钥匙在窗前的阳光里。 孩子,结婚吧,不要吸毒。 钥匙就在那阳光里…… 读到此时,我在北京紫竹院初春的月夜下大放悲声,仿佛沉积了一个世纪的泪水陡然奔泻,我似乎也看见了我母亲在阳光下为我留下的那把钥匙……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今天,当我们的文人艺术家都争做“圣洁天使”的时候,野夫的文字却来扮演魔鬼,发出凌厉的声和另类的光。笔下那些砍断骨头连着筋的血亲,是怎样被一节一寸地搅碎榨干;那些美妙温软的情感,是怎样被一阵一阵的风雨冲光刮净——我读到的是他的心,看到的是他的泪。那独立之姿,清正之气,令我心生庄严。——章诒和  《往事并不如烟》作者

编辑推荐

读《乡关何处》,野夫的文字有种深沉与压抑的大悲之情,文字朴素优雅,但感情浓如烈酒。章诒和在给《乡关何处》写的序中说:野夫的文章,让她一夜无睡,让她痛哭流涕…… 这恐怕是大多数读者读完本书的共同感受。感谢野夫用他的血泪写成如此真挚的文字,震撼人心。诚如章诒和所说“我以为:作品达到什么档次,就要看作者心灵是个啥档次。因为心灵就在文字的后面!野夫的心灵就在文字的后面”。那些失散的亲友故人,那些漫漶风化的人间故事,都在暗夜里鞭策人们几近麻木的神经。千回百转,长歌当哭,命运从来都是不由自主的,况乎身在江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乡关何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7条)

 
 

  •     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大多都不知所云。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  在野夫的笔下,母亲、外婆、大伯、瞎子哥等亲朋好友,仿佛就这么站在你面前,将他们的故事幽幽道来。除了能读到他们个人或悲惨或传奇的经历,你还会看到这几十年来大背景下的变革和变迁。
  •   野夫——永远不放弃!!!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大多都不知所云。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
  •   作为早就形成的读书喜好和对阅读对象以及出版社越来越多的挑剔和苛刻,我极少会对自己涉猎范围进行调整,包括接受一位新的阅读对象的突然进入。野夫就是在我对兴趣之外的一切极为排斥和封闭自我的时候突然让我记住了这个诗化的名字。
    他写的关于父母的著作《江上的母亲》和《父亲的战争》两本书,不知道什么缘故,我直接跳过了,可能是觉得太过沉重不忍卒睹,转而买了他的三本书(《乡关何处》《1980年代的爱情》《身边的江湖》),并甘之如饴地依次开读,且在喜欢上那些精心雕琢和用心打磨的文字以及早就被风干的往事后而一发不可收,对于文字间流露出的对逝去风物的缅怀啧啧叹息,时不时掬一把辛酸的老泪,不断摘下眼镜看着空虚的一角,别梦依稀咒逝川,往事难追,俱已成风,只留下喟叹,似一匹迷途的老马,在无人的旷野,发出孤寂的悲鸣。
    不同于高军笔下的风俗人物的谐趣横生,亦不同于高晓松笔下对逝去青春岁月看开的祭奠和怀念,更不同于阿丁笔下对时代人情的冷嘲热讽和自我解救。野夫用一支如椽大笔,时而静思,独望窗外,时而感怀,淌一把热泪。那些颤抖的文字,那些逝去的记忆,那些早已被历史的门紧锁的秘而不宣的往事,那些阴暗潮湿的历史一角,永远蜷缩着一个人,内心挣扎彷徨、谨小慎微、惶恐不安、跟不上时代的变迁,流连在过去的深巷,找不到出路,看不到未来。只见幽暗的历史波诡云谲,时而刮过一丝阴冷的风,时而落下一场淋漓的雨,都永远让一个人重拾丢弃的戒备,武装自己,在那个诚信尽失、丧尽天良的围城里,小心翼翼地洞察着一切,却再不言语。
    故乡于斯,不过有亲情的羁绊,是温暖的港湾。等到那些至亲的姓名被刻上历史的墓碑,标记着一段被不愿或不敢提及的历史,也让无家可归、无乡可思的浪子回头找不到岸,再没有一丝对于故乡的熟稔。所谓的落月屋梁之思,天涯相伴之念,不过是存留心间的一纸残片,随着幽深的岁月,被风化在历史的深处,燃烧在那些墓碑的周围,随着伊人的安息做久远的叹息。那块通往故乡的路标,那辆通往故乡的客车,那条永远歪曲的斜路。正在被疯长的杂草掩埋,一如淹没斯人的最后归所。随着苍茫的岁月远去,世代更替,时移世易,日月星移,都不过人世一瞬,让它都随风去吧。
    故人于人,父亲,母亲,父老乡亲,记得和不记得名姓的人,都在时间粗枯拉朽的巨大撼动下,终于地动山摇,向过去的时代依次做最后的告别,就像不得不逃难背井离乡的难民,一步三回头,却不得不走向更远的未知。再也不信什么麻衣柳庄,更不相信什么苦尽甘来。从大地生根发芽的个体面对无常的造访,惶恐却又充满期许。无论循着屈子的脚步投江,抑或是在岁月洪流下失去光明、迷失方向,都是无法回避的宿命,只能归于宿命。家族的兴衰荣辱与大环境的水乳交融,流淌出一幅绝世独立的悲喜。或疯癫、或胡言乱语,都是时代赋予那一代人涂抹不去的烙印,直至生命的尽头。
    故乡于事,多难忘。那些承载悲凉人生的故事,那些充满恐慌的眼神,那些日渐残败破落的庭院,诉说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落寞,成为荒诞流年幽暗岁月里最好的注脚。无论是投江的母亲、挚爱的外婆、守望水井的老者或者是孤老一生的瞎子哥,再或者畸人刘镇西、幽人苏家桥还是烈士王七婆,那些至今依然闪烁着光鲜的名字,都被历史重重地大锤嵌入岁月深厚的内核,耶稣般被钉在鲜血横流的十字架上,动弹不得,见证一段风云变幻的苍白过往。故事就是历史的长河,有人深陷其中永远游不出历史的旋窝,有人溺死岸边被野兽蚕食成为永恒的悲者,有人挣扎游到了岸边,却一不小心又被一双巨大的脚揣进失去方向的长河。故事就是故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如今,你我都是身落异乡的游子,故乡只是偶尔才会想起的名词。我们都在各自设置的牢笼里忙碌,一直到死。谁都不愿提及昨日的悲苦,仿佛会淹没来世。谁都想把自我的奋斗写成故事,仿佛可以名垂青史。我们都在来时的路上各自迷失,以为光鲜了自己就可以把曾经统统删去。等到红颜迟暮英雄老去,才明白,一切都不过是自我对人世的放逐。两行老泪,伴着佝偻身躯入土,一曲高歌,杜鹃声哀斜阳墓。
  •   千回百转,长歌当哭。那些失散的亲友故人,那些漫漶风化的人间故事,都在暗夜里鞭策人们几近麻木的神经。野夫告诉人们,命运从来都是不由自主的。集子中的《江上的母亲——母亲失踪十年祭》是我第一次接触野夫的散文,那是一个寂静的深夜,聆听一篇广播散文,叫《寻母启事》,眼泪不由自主地滚落枕边。于是,去寻野夫这个作者,于是寻到这本书。
  •   如果说沈从文的文字是小龙女和逍遥派的中和,既有小龙女的清新动人,皆顾逍遥派的飘逸,同时又暗含杀招的话;那么野夫的文字则是江湖中最为刚猛的降龙十八掌,掌掌扑面打来,罡风四射。
    野夫的散文因其经历,天生带有一种悲凉和苍劲,就像一面大网,将你裹入其中而不得挣脱,越扎越紧,最后会因为他而痛彻心扉。野夫的散文集《乡关何处》更多的是一种经历的回忆,而因为作者成长所处的特殊年份,他个人的回忆录则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和时代的悲剧。开篇《江上的母亲》中,野夫的母亲因为家庭血统的原因,在那个以血统论人好坏的荒谬年代,母亲备受坎坷,带着儿女好不容易活着走了出来,又因为儿子参加那一年在北京的学生运动操碎了心。最后当母亲知道自己病后,为了不拖累儿女,这个决绝的母亲选择了将自己永远葬在了长江——自杀。野夫在这篇的结尾是:我在北京紫竹院初春的月夜下大放悲声,仿佛沉积了一个世纪的泪水陡然奔泻。而我们何尝又不是读完无语凝噎了?
    野夫的文字也是无情的,因为他会摧残掉你自以为是的对文字把控的自信,对于一个爱码字的文字爱好者来说,如果自己没有粗壮的神经,也许在看完野夫的散文后,会再也没有勇气提笔写任何东西了。曾经觉得李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虚伪,明明写不出来还找理由,现在才发现李白乃真性情也,而野夫就是那个题诗在上头的崔颢。野夫的文字最大特点就是简洁古雅,充满力量感和血性,但又皆有细腻流畅。在《坟灯》篇中,野夫这样总结自己外婆的一生: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知道那一丝的甜蜜。这用心血,用岁月研磨的文字试问世间能有几人写出?
    野夫的文字除开悲天悯人的情怀外,还有这对这个社会,对近代历史的思考和批判。也正因此,野夫的文字在那痛彻心扉的悲凉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在《大伯的革命与爱情》中,野夫提出了对那场火热又近似狂热的革命的反思:这是44年之后的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他们一起重游了伤心故地,那江上逝水,湖畔春波,有谁曾知当日惊鸿又照影重来?他们重登黄鹤楼,遥看孤帆远影,可曾想过这“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祖国,就是他们曾经要为之奋斗的一个未来。(这一段和小说《亮剑》里面赵刚夫妇自杀前的反思多么相似!)因为对政治和时代的思考,野夫的作品有着一般作品没有的思想境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但是讽刺的是作品的生命力并不意味着在现实中的畅通,野夫的作品前几年在大陆是无法出版的。
    野夫的字,带血,带泪,值得一看。
  •   说明:《尘世挽歌》中的文字,已经在网上读过,一半以上读过不止一遍,听说实体书出版,毫不犹疑买了一本,并想推荐给更多人:读读野夫,读读这些会刺痛你的文字。           在鼓吹成功、强调幸福、虚造和谐的盛世中,野夫的文字让我知道散文中并非所有眼泪都是做戏的道具,还记得读《地主之殇》(本书改名为《乡绅之殇》)时的震撼与感动,理性与血性比例调配得恰到好处。家族惨剧本身就是珍贵的民间记忆,野夫不局限于此,他的文章有对时代断裂、传统崩溃的深层思考,家族“旧”血书写了国之“新”颜,除了死去的亲人,像祖父一样,在变态的时代,人性、底线、伦常、尊严……凡是有价值的美好,统统死无葬身之地。因为《江上的母亲》,我在办公室电脑前悄悄流泪,当时很冲动地想去安慰那个夜半痛苦的男人。现在我知道,生命中有许多伤口,会在余生中不停淌血。许多人选择自我催眠麻木度日,记忆却不会轻易放过他们,总会在人毫无防备的时候,让人看到那血淋淋的伤口。江上的母亲,成为野夫永远无法痊愈的伤。倔强的母亲选择一个人有尊严地离去——她是那么要强的人,为了生活,为了子女,一生饱尝屈辱。生,无法选择,于是母亲选择一个人悄悄地死去,时运乖戾,一个女人只能用如此决绝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清高与尊严,夫复何言!      之后读了野夫写给异时空恋爱对象李清照的赞词,忽然有点不适应了,印象里很受伤的男人忽然写起小煽情文章来,他迷恋漱玉烹茶的优雅姿态,全文弥漫着不可救药的恋爱完美主义情绪。只是生活太粗砺,理想在里面很难左右逢源。不久,他写了他的朋友李斯,文字天才、艺术青年、特立独行的酷客、血性汉子,晚景(精神状态)难免凄凉,酒醉后打车无法找到初恋的她,风光无限的中年成功人士,不复年轻时的勇武,只能在哭声中缅怀理想主义,伤感。     ……      野夫记录他身边的人物,至亲最爱、故乡的小人物、良师挚友,歌颂人性光辉,重温苦涩中一丝丝温情的甜,追问为何好人不得平安。是呀,经历丧乱后,个体生命依然很容易被新政权的大机器碾为齑粉。理想变得优柔寡断,生活必须斤斤计较,越来越物化的价值观,越来越遥远的记忆,让生命变得轻飘飘,新世纪以来,装扮得华丽的民族,丢掉了灵魂,内在荒芜一片。经历几个世纪的文祸,文字也变得抖抖索索,小心翼翼。野夫的散文,用男子汉的理智与血性洗去现代散文阴柔的小家气做派。那些带血的文字,就像旷野中受伤的野兽,发出阵阵呼喊,敲打我们那根叫做疼痛的神经。循着疼痛的神经,会找到心底的爱,找到迷失的理想,找到追问的勇气,找到拒绝同流合污的理由。      我检讨了一下自己的文字口味,是的,我有点重口味,所以特别偏爱野夫带有痛感的文字。想想看,写作者敲打键盘时不得不再次经历痛苦,他需要用理智克制情绪过度,然后用朴素干净的汉语记录不该被遗忘的记忆,尤为难得的是,写作者巧妙的感情投入,不多不少——过多则可能情浓理荒,过少的结果很可能是言之无味。一面记录一面追问,一面缅怀一面哭泣,一面追问一面思考,野夫给予新散文更多可能性;野夫的文章让我们增进对汉语表达能力的信心:只要有足够的真诚、理性、思想、学力,完全可以写出情理交融的优美散文。      “笔锋常带感情”,这是20世纪之交青年人最爱的梁启超的看家本领。梁启超没有野夫(或者说跟野夫同一时代)的经历,所以梁启超笔下,感情以慷慨激昂为主调,激励了一代代青年。野夫笔下,感情以沉痛悲壮为主,字字如珠,击打着被扭曲和麻木的神经,很痛吧,不要怕,这是在疗伤啊。      我无力写下如此有力量的文字,能做的只有:向疼痛的文字致敬!
  •   我最早知道野夫是在08年,一位做出版的朋友传给我书名为《尘世?挽歌》的电子书,叫我一定要读。对中国文坛这些歪瓜劣枣早已失去信任的我,将信将疑的读了起来。第一篇《江上的母亲》让我有“身体的敏感部位被触碰”的感觉,读完全书,则已经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从那后,我便在网上追着野夫的文章读,像是夜路里追着一位长辈的火把。      总算是老天开眼,野夫的这本散文集在今年5月以《乡关何处》之名在内地出版了,尽管一些篇章被拿掉了,但能出来就是好事——于野夫,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于读者,能亲炙切到当代中国最好的散文;于中国文坛,也算是挽回颜面。      这次买回书重读后,我喜不自禁地发了条微博:“我一直认为,@土家野夫 、章诒和 、高尔泰、陈丹青是当代散文最重要的收获。章老太的文字是贵族的幽怨,高老头的文字是自由鸟的啼血,陈教授的文字是猫头鹰的直视;而野夫的文字则有着青铜的质地、狼的孤独、厉鬼的哀号,楚辞的瑰丽想象,他是以文字完成了对狰狞庙堂、以及权力戏子熊召政们的复仇。”对于“青铜的质地、狼的孤独、厉鬼的哀号”,大家好理解,而对于“楚辞的瑰丽想象”则有争议,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梁艳萍(网名“漫游者粒子”)就认为,“‘楚辞的瑰丽想象’描述野夫的散文不够精准。野夫的散文基本都是写实的,他将诗歌的语言节奏浸入散文,伤痛惨烈、泣血哀歌是其文字的表征。……”对此,我的解释是:“楚辞的瑰丽想象”着眼的不是虚实,而是一种美学风格,乃至一种文化类型,即巫楚文化。      野夫是出身于湖北利川县的土家族人,在《乡关何处》的后记中,他自己交待说:“在古代,这里乃巴国的腹心,也因此民俗至今犹带巫风。” “巴人(今土家族)的巫风传承由来已久,虽经历朝羁縻压制,但在我的童年,还能在乡下寻常感染到那些神秘民俗。”这些话其实透露了野夫散文最隐秘的精神来源(原书名《尘世?挽歌》也源自汉代宫廷好楚辞、“酒酣之后,继以挽歌”的传统,钱钟书云:“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      李泽厚在《华夏美学》里写道:“以屈原为最大代表的中国南方文化,开始就具有其独特的辉煌色彩。刘勰所称赞的‘惊采绝艳’,是这一特征的准确描述。无论工艺、绘画、文学以及对世界的总体意识,想象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浪漫不羁;官能感触是那样的强烈鲜明,缤纷五色;而情感又是那样的炽烈顽强,高昂执着。”(《文心雕龙*辨骚》)。它们把远古童年期所具有的天真、忠实、热烈而稚气的种种精神,极好地保存和伸延下来了,正如北方的儒家以制度和观念的形式将礼乐传统保存下来一样。南国的保存更具有神话的活泼性质,它更加开放、更少约束,从而更具有热烈的情绪感染力量。”而到屈原的时代,巫楚文化与北方文化进行了交流、渗透、融合——“《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
  •   能够遇上一部好作品是不易的
    读研的时候,经常听到一位爱诗的同学在寝室里面念叨野夫的名字,去年曾有机会在成都西西弗书店听他做讲座,遗憾因故未能前行。还好只是错过了他的人,没有错过他的书。
    在阅读《乡关何处》之前我并没有了解过关于这本书的任何背景,但从书衣上“故乡?故人?故事”以及章诒和的名字已经让我基本上知道这本书的调子。开始读之后发现果然如此,并且比想象之中来的更要深沉。实际上,叙述关于那个时代发生的往事的作品并不少,层次却有着很大不同,有些作品过于偏重对那个时代的抨击,有些作品如记流水账般像祥林嫂那样述说各种苦楚,初读会让人心生感触,读的多了又会觉得过于干瘪。《乡关何处》与那些作品不同之处在于,亦有不满亦有抨击,但是作品中包含了更多关于人生的思考,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意味。时政一直在变,但是乡土、故人、别离却是生命中永不消逝的情怀。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回首人生中经历的重大变故,并试图以文章的形式将他展示于众的时候,常有一种总也写不完、道不完的感觉。野夫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将情感表述的如此淋漓精致,不见雕琢却又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确实是很见功底的事情。
    在向朋友推荐此书时,我这样说,“这是继王小波之后,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中文作品”。如此推荐并非是要为这部作品贴上怎样的标签,不过是为了表现它对我内心带来的冲击感。能够遇上一部好作品是不易的,在遇到一部好作品后能够真切的体会到作者的心意并为之感动也是不易的。《乡关何处》给我带来了非常好的阅读体验。
  •   农村问题是先进的一个主要话题,故吾日思夜想欲购《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然资金不足,遂放弃。而无意中选购《乡关何处》,亦无悔。我们的故乡正在慢慢变样,但更多的是消失,故乡没了,故人亦离去,故事便只是一种纪念了,我们背井离乡的人太多了,数年之后,便很难从后人口中得知乡关何处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野夫的笔下,故人、故事以及难以企及的故乡,沉重的字句之间流露出一段无尽的乡愁,故乡不应是一块必须冷掉的裹脚布,也不应该活在先人的记忆中,而是今人的眼中与心中,正如《我的中国心》一般,这些都是烙上印记的,不应忘却,忘却故乡,是一种背叛与冷漠。
  •   第一次接触野夫的文字就是手上这本《乡关何处》,很久没有散文集能够吸引我的阅读了,《乡关何处》竟然让我挑灯夜读至凌晨,一气呵成读完。我个人以为,书名应该是取自“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
    野夫的文字功夫甚是了得,字里行间的笔走游龙,他将汉语操持得顺风顺水,而字字又重若千钧,有力透纸背的份量。有些词语明明很简单,经他一腾挪,个个暗藏张力,读来让人感慨良多。
    好的文字确确是需要作者的年龄和历练来造就的,野夫生平的跌宕和曲折更甚于小说,他看到过听到过经历过太多的苦难,这些苦和他的人生缠绕纠结在一起,幸而他是个博学者和写作者,愈艰难愈能调制出生之甘露,这些甘露最终成为他血脉的一部分,在每个暗夜里贲张,然后凝结成一字一句。读他的作品,无时不刻不感受到厚重,那些至纯至性的肺腑之言,让人黯然泪下,读《江上的母亲》和《坟灯》时,尤其如此。
    书里写了十个人十段故事,有作者的至亲,也有挚友,书写的都是他们经历的风雨人生。已然故去的,只留追忆;才华横溢埋没乡间的,权当作了个小传;这些人和事无一不折射出那个时代和其间发生的变革,那些不堪的回首,现在读来仍让人意难平。
    08年大地震,他不仅赴灾区抗震救灾,更不遗余力地为灾区募款,后募得近二百万元,成立了一个精神重建基金会。当时就在想,时代给了他那么多的苦难,他是有所怨恨的,虽然整部作品里找不到明确的字眼,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无奈和自嘲,还有镇定但是却痛彻骨髓地讲述,分明让人感受到了恨意。但他仍然保有着天性中的仁慈和悲悯,恰恰是他所经历的苦难,让他更懂得苦难。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用这句话来诠释,再恰当不过。
  •   正如野夫所说,故乡对很多人是必须扔掉的裹脚布:对他,则是久久难以割舍的乡愁。有乡愁的人是善良的。我一直这么觉得。更多的时候,我们怀念一个地方,大多是因为在这个地方遇见了人,发生了事。我们久久不能忘却的应该是一种感情。
    我无法诉说是怎样的心情读完,钦佩?羡慕?伤感?或是感恩? 于作者,他只是遇见了和他同等的人:于我们却是一个个传奇。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执笔,历经沧桑后则处之淡然。最亲近的人离去,是久久不能忘却的伤痛。当伤痛成为一种习惯,便不觉得痛了。
    你的母亲,按你说的是决绝的个性,她的失踪是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母亲的伟大,怎么样度过了她的一生,怀着怎么的心情出走,害怕连累她的孩子,留下了那把钥匙。
    你对外婆的感情更甚于你的父母,隔辈亲说的应该就是这样。你的外婆疼你,爱你。用她独有的方式供养着你。
    你的好友,在你应该是异性兄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传奇,在自己的故事里,在你的记忆力。
  •   命运从来都是不由自主的,况乎身在江湖。 那些失散的亲友故人,那些漫漶风化的人间故事,都在暗夜里鞭策人们几近麻木的神经。
  •   好久没有这样读书了。越洋平稳的十小时飞行,不知不觉地在酣畅的阅读中过去。翻开扉页之后居然立刻就是那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于是,手不释卷,一气读完。一路浸情在野夫笔下的故乡和故人的故事当中,无法自拔。那些小人物的悲苦命运,那些令人愤懑无望的乱世和不公,那发自胸臆的感慨和唏嘘,激发出的是源源不断的一路痛哭流涕,以至于最终用光了随身携带的面巾纸,只好红肿着眼睛向空姐讨纸巾。

    野夫的文字其实很平和朴实,一点也不煽情。感动人的是那些他笔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平实语言的字里行间,野夫为读者呈现了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作者以饱含血泪的文字,在令人悲愤和震撼之余却又激励其意志燃起希冀。野夫让读者看到在巴山巫水之间、乱云飞渡之际,那一个个血肉之躯,在紧接地气的社会底层,传承着古老的文化,激扬着百世流传的隽永文字,以一腔热血和铮铮铁骨,捍卫着精神的尊严和渗透在骨髓血脉中的高贵。人性的美好和善良,居然就这么着在他的文字中得以了弘扬。那些由浑浊昏暗背景下一个个小人物组成的画面和场景,燃给读者的是一种莫名升腾的希望的火焰。
  •   信仰是个很难探讨的话题,太多人固守本来不存在的信仰自得其乐。
    身边的很多朋友不止一次的告诉我,我们这批人从未体验过什么是青春,我们在温床里日复一日,为那些本来就微不足道的规则如履薄冰般生活,每当我的朋友们大义凛然地告诉我年轻应该是什么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无非是《颐和园》中那批高唱《一无所有》义无反顾踏上卡车的那群学生和之后光怪陆离般变幻的场景,文艺点说,就是余虹日记里那句”我只想强烈地生活。”
    可终究无处可寻,只是支离破碎的飘零在你前行的路上。
    直到抵不住网友的推荐读到了野夫的文字。
    那是怎样一种激情,或者说是怎样一种经历,能让隔了久远时代的我,真实地感动,流泪,反思?
    勇敢而决绝的母亲,善良却坚定的外婆,儒雅却悲恸的大伯……时代和个人的撞击,永远触目惊心。
    我在野夫隐忍的文字下读到了上一辈人有过的炽热和时代留给你的冷笑话:那些时代发展过程中自动磨灭的野蛮和血腥,那些你从未听说过的啼笑皆非,那些历史自动遗忘的“一代功成万骨枯” ,那些用青春的热血浇灌的悲剧命运,一次又一次让我在深夜里泪流满面。
    这一刻,所有的不理解化为了绵延的喟叹。
    再回到信仰,顿觉不仅难探讨且沉重。我们这一代人,面对波诡云谲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为信仰存活。
    禁不住的思考和感动汹涌而至。
  •   野夫,悲怆的家世,传奇的人生,让他的故事格外的有感染力。在他的笔下,母亲、外婆、大伯、瞎子哥等亲朋好友的故事让你感同身受,仿佛你正经历着。《江上的母亲》让我动容,泪水涌动,一个有故事的人才能写出有故事的画面,写出活生生的人。
  •   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野夫的命运之书,章诒和作序推荐)
  •   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野夫的命运之书,章诒和作序推荐)
    很赞
  •   《红楼梦》这部作品从初中看到大学,一直很喜欢。我认识的朋友当中有几位对红楼和土家野夫算是有一定的研究,算是受到他们的影响,我也开始读野夫的作品。对于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不敢妄自点评,但是最起码的对于重温红楼诗词是有作用的。看了那些诗词曲赋,我总是能想起小说中的一些情节以及87版电视剧的一些画面,对于我自己来说,肯定是收益颇丰;野夫的文字呢,在不经意间总是能打动我自己。《乡关何处》我前后看了两遍,江上的母亲、外婆的坟灯等让我了解了一些属于野夫那个特定年代的历史,更让我知道了身边一直都有那么一些特立独行的人。总之,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还有他其他的作品如《1980年代的爱情》等都不错,情感真挚,我想唯有真实的深入心灵的东西才能打动人。
  •   读此书中故事,不时有心酸涕下之感,却又欲哭无泪。正如书中说的:“一代人的沉浮滇沛,是怎样地浓缩了这一巨变家国的青史啊。”曾经在读完台湾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后,感慨说为什么中国就没有人去书写那些在时代沧桑巨变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呢?今天,它就在《乡关何处》里。我想,这是与作者的经历分不开的。大学毕业后在海口公安局工作,却因1989年事件影响,于1990年被判处六年徒刑。服刑其间,父亲去世,出狱之后,母亲投江自杀。书中,写了母亲、外婆、大伯、故友以及其他许多故乡小人物的故事,悲欢离合,却让人揪心不已。盛世社会,浮华背后,仍然有一个“小社会”、“底层社会”,那些人物也是历史的刻印与见证者,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不可淡忘。
  •   野夫是真性情的人,竟曾让我艳羡那曾万里相送直到天涯海角的苏家桥。曾隐约知道他家族的故事,在懒人听书中听到第一篇篇名《江上的母亲》,竟在刹那间泪湿沾巾。短短五字,已足以使人泪流满面。他写母子二人进城求医,搭顺风车被司机无礼赶下车,高傲的母亲为重病的儿子哀求,局促而不知所措,他对着那扬长而去的汽车慨叹:“人性的恶竟至于如此!”劫后余生之时,他却因陆四事件被诱捕于街上,年迈的双亲竟经历着晚年丧子的惨痛。他出狱后生活无着,不愿拖累他的母亲,竟蹈江而死,他沿江苦寻,连尸首都不得。他说,恍若巨石在喉,耿耿于无数个不眠之夜。倾吐之余,势必呕心沥血,肝胆具焚。他写外婆为救他被父亲的棍棒误伤,小指骨折竟隐忍到死,又与我的外婆何其像啊!又与全天下的外婆何其像啊!他写大伯与恋人半个世纪的分割,明明相爱却彼此误解,一如席勒《阴谋与爱情》。那种重量,远过《目送》。我也哑然失笑于时代曾赋予我们怎样的烙印。一下子买了三本,剩下两本送给珍视的人。
  •   思享家系列丛书,最喜欢这本和《旧山河》。
  •   这是我在看过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之后的又一部大美散文。
    算是看过不少散文了吧,年近不惑的我认为,高先生的寻找家园,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以及野夫的这本书,当是我读过的最美散文。
    在当今,每一个人的故乡正在或已经沦陷。而我,早已失却了故乡。一个民族的悲剧,最大的悲剧,是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   秋凉如水,把自己沉浸在浓酽的夜里,我仿佛能看见野夫,能看见他眼睛里射出的纯粹的光。卑鄙是卑鄙者的护身符,高尚是高尚者的不归路。经历了扭曲的时代,幸存的野夫似乎勉强在那条不归路上活了下来,不知是麻木还是淡然,他用一种平和的语气讲着那些惨烈的故事,却愈发的惊心动魄。行文凝重流畅,强烈推荐,因为这是一只啼血的杜鹃,燃尽生命讲述的故事。
  •   夏日,清风,歪在沙发里看野夫。他带我们回到那个悲凉荒蛮的时代,故乡故人故事,扑面而来带着一股远古农耕时代气息,苦难悲情渺茫,这气息距今不过二三十年,伴随着他那一代青春岁月,而今却感觉逐渐随风散去,散尽在太平盛世,歌舞升平,而野夫仿佛最后的游吟诗人,传述着沉重而难以忘却的时代荒凉。
  •   在微博关注野夫多年,他出的这本书我也是早有耳闻了的,却一直不敢看。早看过一些人评论此书为“尘世挽歌”,这个评价相当贴切。

    因着柴静的一篇介绍野夫以及《乡关何处》的文章,我终于斗胆拜读,果不其然,读罢开篇的《江上的母亲》与《坟灯》两篇,忍不住掩卷落泪。我不敢想象作者本人是如何杜鹃啼血式完成这字字血泪的文章。他狠狠扒开自己内心最痛的伤处展示于尘世中浑浑噩噩的人们。

    他的经历之多本身即是一部长篇时代剧,交往的人亦如同剧中性格命运各异,在这个大时代苟且偷生的小人物,人物虽小,却个个大有来头。

    看野夫文字,猜想他必是一身铮铮铁骨快意恩仇却满怀柔情的血性汉子。他的狷介与侠义,都化为感性文字,等待知音人。
  •   有人说,故乡在我们转头离开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那么,故乡、故人、故事就都成回忆了吧!野夫先生的《乡关何处》不仅仅是故事感人,更多的是震人心肺。宿命真的存在吗?真的是历史使然吗?我没想到自己人生之外还会有那样的人生,我没想到回忆除了已成遗憾外还有痛心。乡关何处?我们回不去了,那么魂灵呢?
  •   第一次听到野夫的名字是在柴静写的一篇博文中,那次对其有了一个模糊粗浅的印象。感觉其颇有侠士之风,于江湖之中怡然自得,对社会不公敢于怒目直斥。此书通过对故人故事的回忆,让人唏嘘感慨之余,充满对真正故乡的向往。
  •   以前买了几本都松给朋友了,现在终于把思享家这个系列收集全了
  •   欣赏、喜欢、崇敬,这些词之于某些人,总会觉得还是寡淡了些。对我来说,这不多的几位里,有沈从文、黄永玉,现在要再加上一个----野夫(郑世平)。用他在《乡关何处》里的一句来表达吧:“迷失于这个时代的同道,往往只能拿文章当接头暗号;仿佛前生的密约,注定我们要在今世抵掌,然后一起创世,或者再次站成人墙,慷慨赴死。”
  •   尘世挽歌不能再版,只好如此。
    野老的文字,酣畅淋漓,痛快。
    简单用手里的书对了对挽歌的实体书,为喜欢的朋友补充下。
    比如:大伯一篇主体内容没变,但诸多不和胖蟹因素没了
      1、只是他当时并未足够的认识到,自家两代人头颅相许的事业,最终竟成为他一生的玩笑。
      这句删了
      2、警局也没把这些动乱孩子视为真正的敌人,于是关押一月后,全部交保释放,而且都还保留了学籍【放在今天,这样的事简直可谓匪夷所思了】。
      【】里的删了
      3、竟然会在辞典上衍生出一个专有的义项——特指中共。
      义项后面的没了
      4、而且,有组织就会有纪律,面对这种暗中制定秘密掌握的律条约法宣誓----这一古老的习俗却是向中国自古而来的江湖黑帮学习的。在孙中山最初把这一封建迷信甚至残酷的手段引进到现代社会的党团制度中时,其誓词曾经是非常骇人听闻的——叛党违誓者将被诛杀老幼。在“联俄联共”的北伐时代,我们今天的组织,也学会了这一手段,所以“抛头颅、洒热血”这样血腥气十足的语言,才会成为我们今天仍然流行的恐怖汉语。
      这段只剩下到宣誓前面的一行了
    5、他们为何会选择对一面画着凶器的旗帜起誓,要去从事一件确实违背当时政府法律的危险事业呢?那么多的才子才女要投奔延安,要不惜斧钺加身地去造反革命,
      这里删了
      6、无论国共,都在考虑要如何保存实力,以便为日后的党争天下埋下后手伏笔。
      消失了!
      7、为何要“地下”?这里有个历史问题一直为今天的人们所困惑----不是已经国共合作了吗?原来西安事变之后,达成的合作协议,其中规定共产党不得在战时的国统区发展党员,搞破坏统一抗战的活动。但是中共有自家的算盘,岂能为战乱中的民国政府所左右----这就是何功伟和大伯的父亲等无数党人,竟然在抗战之中死于自己国家法院审判的原因。同样这也是“皖南事变”之后,延安除开抱怨而不敢揭竿向内的深因所在。
      删了
      8、许多年之后,大伯才知道,就是这个白皮红心的保长,竟然在50年被土改工作队给镇压了【而当年还有很多此类的悲剧发生】。
      删了
      9、他从此错过了他今后的官运,却迎来了他的厄运
      删除
    10、而正是这些长信,向我揭露了一段可悲的历史,也揭露了一个党领导的黑暗内心。
      删除
      11、官痞
      改为“人”
      12、这个运动似乎是建国后第一次针对知识分子的迫害----革命开始要吞噬自己的孩子们了。
      删除
      13、民间谚语说----跑得过初一,跑不过十五。这是指在劫难逃的意思。新中国为何要一再开展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呢?尤其是那些党内知识分子,那些过去革命的急先锋,为何要重复历史的兔死狗烹,被逐步剪除呢?
    14、革命和革命的结果,完全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他们那一代理想主义青年,之所以要舍命加入与他们原不相干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因为他们听信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信毛泽东所说的要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联合政府,相信多党共存,言论自由,结社合法,人权平等等等画饼。
        结果当共军进城之后,才发现真实的社会是等级森严,言路闭塞,个人崇拜,物权归公,民权剥夺----这难道就是几代人抛家舍业流血牺牲要为之奋斗的中国吗?难道储安平先生早在40年代预言的----国民党手上,民主是多少的问题;共产党手上,民主是有无的问题----这一谶语就这样轻易兑现了?
        这样的困惑在初去延安的知识分子心里,也曾经有过。但是经过整风洗礼之后,多数坚持此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思想则基本阉割,即使残存,也不敢再斗胆放言了。于是大伯看见的他那些敢跟国民党叫板的先锋斗士,在新中国都变成了胆小谨慎唯唯诺诺的佞臣。更何况革命成功的盛宴还在开办,只要恭顺,多少也能参与分赃;于是明眼人也会明哲保身,转眼就能世故起来。
        但是那些在白区坚持战斗的知识分子党员,对他们而言,胜利来得太突然,他们还沉浸在要实现民主社会的梦想之中。因此,当突然看见新社会的格局,远不是自己当初的想象之时,他们多数开始深深的困惑了。他们在等待时机,在酝酿思想,他们终将要发言。
      消失

    删了得地方不影响故事,但文章的深意就只能自己体会了
  •   从个人体验出发写故乡、故人、故事,展现人与社会的命运,彰显人性与神性,野夫为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   同时买了四本:野夫的《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张允和的《最后的闺秀》、何兆武口述的《上学记》和陈徒手的《
    人有病 天知否(修订版)》,都是不错的书,了解过才买的。
  •   作为早就形成的读书喜好和对阅读对象以及出版社越来越多的挑剔和苛刻,我极少会对自己涉猎范围进行调整,包括接受一位新的阅读对象的突然进入。野夫就是在我对兴趣之外的一切极为排斥和封闭自我的时候突然让我记住了这个诗化的名字。 他写的关于父母的著作《江上的母亲》和《父亲的战争》两本书,不知道什么缘故,我直接跳过了,可能是觉得太过沉重不忍卒睹,转而买了他的三本书(《乡关何处》《1980年代的爱情》《身边的江湖》),并甘之如饴地依次开读,且在喜欢上那些精心雕琢和用心打磨的文字以及早就被风干的往事后而一发不可收,对于文字间流露出的对逝去风物的缅怀啧啧叹息,时不时掬一把辛酸的老泪,不断摘下眼镜看着空虚的一角,别梦依稀咒逝川,往事难追,俱已成风,只留下喟叹,似一匹迷途的老马,在无人的旷野,发出孤寂的悲鸣。
  •   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买了这本书。作者是湖北人,于我是老乡。里面写的利川、孝感的很多地方我也熟悉。可能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他的淳朴和感性都体现的很深刻。作者用着并不华丽的文字,缓缓记叙着自己的外婆、自己的母亲,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种种。某一个夜,我就看着野夫写她母亲的那篇文章,我看哭了。实在是感触颇多。有一天,我也要去为我的外婆、我的爸爸妈妈、所有我生命中重要的人,去写一篇文章。这本书因为包含着深刻的感情,所以我一定要推荐一下。
  •   @小西amoon 推荐。看到野夫写外婆,幸自己外婆身体健康,不必落字肝肠寸断。看张志超和王冰松的感情,生命不是小说,悲剧却一再登台重演。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看完我马上去百度提问想知道文中可恶的“罗某”到底是哪位领导人。我的一时之气和张志超几十年命运的波折,份量差太远
  •   刚看了2篇。其实江上的母亲几年前在某杂志转载看过。当时印象非常深刻,简炼平静的文字里却充满撕裂的无法缝补的痛,觉得作者这个人这个家甚至他周围一定充满“故事”,因为太好奇了,看完还专门看了看作者,“野夫”,貌似不认识,前些天偶然链接到柴静一篇博文,当时第一段一看完,就心里暗暗对自己叫“这是不是在说那个写过关于母亲投江的文章的貌似叫野夫的人?”,继续看下午果然在说野夫。原来不止是一篇文章,有很多,果断过来入手一本。推荐大家都可以入手一本。只是给出版社提个建议,前后封页不要硬皮可以不?换软页可以不?手感很不好,不亲和。
  •   开始是因为读了柴静的《日暮相关何处是》才买下这本书来读。那时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安静下来,完整的读过一本书。但是《乡关何处》,我是读完整了的。他开篇:这是一篇萦怀于心而又一直不敢动笔的文章。是心中绷得太紧以至于怕轻轻一抚就砉然断裂的弦丝。却又恍若巨石在喉,耿耿于怀与无数个不眠之夜,在黑暗中撕心裂肺,似乎只需默默一念,便足以砸碎我寄命尘世这一点点虚妄的自足。——野夫《江上的母亲》。他把感情用淡淡古语写得浓烈伤人。情可动人,亦可伤人。我没有经历过的一些起起落落,他们在经历,我没有遇见过一些文人雅士,他们在遇见。
  •   江上的母亲,让我一度没有勇气读完,不时眼睛湿润。
    我是个不善表达的人,内心被触动的思想,还是继续埋于心底吧。
    但是我强烈推荐土家野夫的这本文集——乡关何处。
  •   最早看到野夫的文字是在《读者》上看到的,那篇《江上的母亲》,当时看完整个人非常震憾,我流泪了,这就是野夫文字给人的力量。书中写了外婆,大伯,每一篇都是那样的震憾人的心灵,我想这就是野夫的魅力。一个人心灵处在什么层次,他的文字可能就是最好的表达。野夫的心灵,就是这些文字的后面。野夫的痛,野夫的坎坷,读了这本书,你会有更多的了解。
  •   关注野夫很久了,之前都是在微博,只是觉得这个人挺能说,而且说得挺是那么回事。真正想到买这本书来阅读,还是基于柴静的博客。看之后发觉,真是非常好的文字,没有卖弄文笔,没有故作深沉,没有假装幽默,只有从文字透着的点点深情,无论是对母亲,还是对外婆。
    我也爱我的外婆,在她离世时我也很难过,可是我写不出这么能够寄情的文字,但是在野夫的文字里面,我仿佛觉得那就是我想写的,我想说的,我一度在每晚路过公墓大门时,会想着外婆在那黑黑的山上会不会非常的孤单,谢谢野夫!
  •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或深或浅的故乡、故人情节。野夫的笔下,流露的是其对故乡故人的真挚情感,追随他的笔触,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灵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或许也会触动你内心的柔软。。。。。。
  •   含着泪读完一遍,再一遍依旧热泪盈眶。柴静说,“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野夫没有表述这样的原话,但他怀念故乡、故人、故事的文章,让人读后倍感苦涩的,就真正定义了什么叫做“深夜痛哭”和“人生”。
  •   野夫的名字是在一个同学的博客中第一次见到;我的同学对他十分的推崇,让我印象深刻。
    后来,在网上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她的作品,思想角度我无法评论,但却不知不觉的被他的故事吸引,因此深深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底;其实对他了解更多的是从柴静一篇《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博文中得来的,又恰好最近总想整理一下我小时候故乡的一些渐不可闻的传说又无从下笔,因此想买此书来借鉴一下;
    无论如何,此书虽被阉割过但内容很好值得购买。
  •   是的。标题是我看完之后的感觉。工作之后许久不曾读散文。是看到微博上读者评论,说读此书心恸泪垂无数感慨。购书后读来,名不虚传,当代作家(大陆地区)文字有这种味道的不多了,几乎是仅见---质朴、精练、隽永的文字。感情深沉而浓烈,属于男人的酒一样的感情,动人心魄而又不动声色。
    就书中文章内容而言,第一篇江上的母亲,那么沉痛尖锐,可以先给天下所有苦难中的母亲。第二篇坟灯,苦难中的温情温柔令人动容,这个外婆也可以先给所有的慈祥的外婆。之后的篇篇都是关于同辈师友奇人怪才,世事变幻,底层人物的情感,种种时代碾压下的人事更迭,令人服膺长叹。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文字好,故事好,情感好。用家史写国史,时代史,令人手不释卷。或许以后会成为语文课本教材吧。
  •   野夫老师的书一如既往的文笔优美,读后有思。江上的母亲,坟灯,读后的夜晚都会掩面拭泪。。
  •   其实是第一次看野夫的书,首先看烈士王七婆,就觉得这写得忒带劲,武侠式的江湖人生,快意恩仇,而特可怕的是流氓还有文化. 看人家的诗写得那叫一个豪情, 今夜/大河奔流/南海北国相安无事,故乡走向黎明/路边的客栈醉了过客与老板娘.此刻谁的娇躯胆敢靠上我的肩,我将是他一生永远的依靠.今夜/我一人/等于万人同聚,今夜/我沉默/等于万声齐唱.今夜/我一个真小人,像伪君子一样坐着. 野夫的文字写得干净利落,就像是被压缩过的,一字是一字的蹦得干脆,深得吾心,大爱呀.
  •   故乡·故人·故事,拿到手迫不及待地读了两个章节,野夫的笔端是让人害怕的情感,好作品,值得一读!
  •   以前不了解野夫,在同学推荐下买了这本书,野夫特殊的身世或是家庭让他有很多不同寻常的故事和经历,读完该书后,不禁深深为他书中的人物感叹。每个人都像是传奇,命运的错过总是让人生充满悲凉,无可奈何或是孤独老去。这真的是很赞的一本书。
  •   野夫把一个个至亲的故事讲来,每个篇幅都不长,可被时代裹挟的人们经历的跌宕起伏,即便在完全无关的我看来,依旧是唏嘘长叹、泪不自已,可想在旁陪伴、血脉相连的野夫感受的深刻。当他看尽人世无常、命运起落,心中伤口估计早已结出坚硬的疤,却非要把它挑开来,用故事祭奠故人,那该有多疼。
  •   不得不说,第一次看到这书是在网上,对网上的介绍本人通常持怀疑态度,尤其是作家这个行当,总有不小心就被忽悠的感觉。但是看了几篇文章之后,真心觉得这书值得一买,所以买了一本,虽然好多篇文章都看过了,还是拿来收藏吧,好书总是忍不住要这么干的。
    野夫的文章丝毫不见野性,或者说这种野性被一种悲凉,无奈或者什么东西给掩盖了吧,掩面深思者有,低头啜泣者有,我想读文章能达到共鸣,能有所思就是一种成功吧。
  •   最喜欢的老师推荐的,一开始觉得野夫的笔力是不是过头了,文白夹杂杀气腾腾的,好像是古代酒气熏天的游侠,一面怨气丛生喊打喊杀一面还要保持吟诗作赋泪洒青衫的格调,颇觉得分裂和不适。。看到中间就差不多被这个内心柔软的硬汉子给俘虏了。仗义,重情,身边是一个又一个被时代、命运绑架的奇人异士,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坟灯》《畸人刘镇西》两篇。看过本书我有些困惑,是不是作家**的思想作品必定要用苦痛人生来换取?平坦的人生是否也等于平淡和平庸?我们总说平淡是真,那么小时候直到现在偶尔还会做的梦又算什么呢?对于野夫这样的人,苦痛到底是意味着什么?我不可能说去羡慕这些人诡谲的一生,但到头来还是忍不住怅然若失吧。书制作得不错,纸质也是我喜欢的~
  •   我看过江边的母亲。我被打动了。我固执的选择了野夫的书。因为我喜欢这个叫野夫的男人。我喜欢他的深情。喜欢他的忧伤。喜欢他骨子里的慈悲和多情。我常常有深深的无助和失落。我身在故乡,我却在寻找故乡。我以为我寻找的是安放一颗飘零的心的地方。其实,我是在等待一个可以让我平静的理由。
  •   刚好当当搞活动,一口气买了一堆书,其中就有这本乡关何处。只能说相见恨晚。阅罢,饥不可待的上网又买了另一本看不见的江湖,并下载了几乎所有他已出版的其他文集。土家野夫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老愤青,一个特别清醒的审视者。一个必将被记住的悲惨的一代人代表。
  •   《乡关何处》是老师推荐的,老师在教室花了两节课时间给我们读了“坟灯”,然后我就知道我一定会买下它,我很喜欢他写的书的方式,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最后的感悟却给人很深的印象,要的不就是这种效果吗?现在想起野夫把自己的外婆送回了家,我就想起我要好好爱我的奶奶,奶奶我爱你!
  •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时阅读的书。在新浪好书榜上无意发现野夫的这本书,试读畸人刘镇西一章之后我觉得应该马不停蹄地买下它。于是今天到手。乡关何处,正如我从何而来往何而去的命题一样,昔日乡土已成今日欲望都市,浮躁现实唯利,我们不得不将自己打磨得更加圆滑,日复日,年复年......这一路丢失的可能有儿时纯真的回忆,外婆家的天井,路边的青苔;也可能有刘镇西般的风骨,瞎子哥样的淳朴;甚至是曾经坚守的爱情。和快乐的人在一起你会变的快乐,和悲伤的人在一起你亦会变得悲伤,可是今夜,我愿意沉沦在这样的悲伤
  •   没看过野夫的作品,一个朋友是做图书的,推荐这本书中的《母亲的故乡》,所以看看。不喜欢这个书的硬壳包装,看书是不方便;不喜欢这书的字大行稀,感觉在凑数。
  •   平时喜欢拿到书就马上看完的我,这次竟然乖乖地每天只看一小篇儿,因为实在不舍得一次性把它看完,花了一周的时间,我静静地看完了《乡关何处》。或许,未曾离乡的孩子不会懂得离愁别恨,而我却从土家野夫的文字里读出了锥心泣血的思念。它不同于而今世面上流传的正能量满满的积极人积极事歌功颂德彪炳人生,而以一种并不张扬却情深意切的语调,披露自己,指向年代,向读者朋友娓娓道来,他和他的家人朋友的那些生活小事。土家野夫,恩施来的一条汉子,他,不肤浅。
  •   这本书反复看了许多遍,时而叹息,时而落泪。看过太多揭露批判这段艰难岁月的书,一个又一个厄运堆积,反而显得不真实,仿佛人就是为苦难设计的容器,一步步被压垮。而本书不是这样子的,本书的时代、社会都只是舞台,苦难是幕布,真正的主角是人--人在渺小中坚强,在残酷中乐观,在冰冷中温情,在庸碌中冲撞&;hellip;这是上个世纪的人性记忆,关于最微末却最伟岸的人的故事。野夫的文笔典雅冷峻,既不夸大苦难,也不炫耀人性,可正是这种静静叙说,给以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   今天刚刚买来这本书,还没有阅读。书是朋友推荐的,野夫的《父亲的战争》和《乡关何处》。从毕业以后就很少读书了,慢慢人就懒惰了, 整天泡在网上,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脑子空空的,精神世界极度匮乏,说草包其实也是恰当的。努力多读点书吧,岁月让女人贬值,气质和内涵应该可以挽救一下,不要一张口就让人觉得很肤浅。
  •   是因为以前看柴静推荐过这个人,才动了心思,买他的书.虽然野夫经历曲折,但他的文字,初看的时候,并未打动我多少,却能感觉到乡间文人特有的那种迂腐气,不是特别喜欢他的文字.但今天早上,细细读了两篇,透过这些文字,后面的人和事,却让我想到了故乡的人,透出阵阵悲凉,竟不自觉哭了.适合农家子弟,个人努力,又喜欢文字,这样的人来读.
  •   野夫用情太深,字句间浸透的情感是那般绵密深沉,将读者的心揪住不放。故乡、故人、故事,随着岁月的长河,缓缓地消逝在天涯的另一侧。
  •   真心不错的一本书,野夫的文字让你看到想哭却哭不 出来,用血泪些的书,用心写的书,尤其是写外婆和江上的母亲,极力推荐看。
  •   其实这本书的《尘世挽歌》电子版已经看过,大部分文章在野夫先生的博客里边也都看过。刚开始看《 江上的母亲》这一篇的时候,看得人只想哭。我只能说,这是能打动人心的好书。 这次买这书去参加野夫先生8月份的讲座,到时候一睹先生的风采。
  •   第一次看野夫的乡关何处,是从微博中知道的,但是总是按耐不住想去了解更多的心情,只是笔墨所触全是泪滴,使我没有看下去的勇气,江上的母亲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抛开世间的点滴,可是被生活折磨,使这位坚强的母亲撇下了这世间最爱的那个人,毅然决然将自己投入那滔滔江水当中。
  •   看野夫的乡关何处,看了两篇,其中大伯的革命和爱情最让人感慨唏嘘。我想原本在当权者编写的教育课本里塑造起来的世界观会逐渐改变,曾经从虔诚相信的学校里学来的洗脑式知识在残酷的现实和发达的信息面前支离破碎,但想要重新搭建一个全新的世界观起来就很难了。
    9.21
    陪uu,她玩她的玩具,我看我的书籍。乡关何处看完了,颇具古风的文笔让我还想买他的其他书来拜读。他对那些目前还很神秘的年代的叙述,荒唐的时代带给个人的悲剧,也让我很感兴趣。
    10.1
  •   书不错,书里的文章更好。野夫的文章是有血有肉的,读江上的母亲河外婆的故事,让我忍不住哭了。书中对个人命运在时代大洪流下的无奈刻画得真实鲜活,在这个时代,这般有力的文字,并不多得。
  •   绝对的好书。我已经把它列入到和电影《暖春》一个级别,催泪啊。终于看到了中国作者里描写个体命运的作品了!不是只着重人物背景的大时代,而是深入背景之中,寻找个体的背影。才能将大时代的深重和赤痛刻画的如此深入心湖。毕竟无论大时代如何宏大和进步,都是要一个个个体承担和推动的。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眷恋和家园。读此书,仿佛就读到了自己。
  •   我在微博里曾经分享过,看土家野夫先生的这部作品,躺在床上是很难读的,必须正襟危坐。书中的历史,书中的故人,书中的宿命,似乎都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从遥远的地方奔袭而来,将你我撞到。有趣的一件事情是,读完《烈士王七婆》的第二天早上,微博中我关注的一位博主就转发了七婆的诗作,于是就关注七婆,没想到他马上也关注了我。几个私信交流,侠士之风已经宛如在眼前。冲七爷抱拳:他日相见,互敬三碗。
  •   之前听一个人说,看这本书看的老泪纵横啊。。。然后就买了。。。"许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会从一些异乡残梦中哭醒 我又看见了婆婆或者父母。梦破之际,泪干之余,总不免幻想,假设在人间之外真有一个阴间,那该多好啊。在这个世间走失的亲人,还能在另一个世界重逢,那死亡就变得毫不恐怖了。那些爱过你的人,只不过是在下一站等你,等你赶去时,还能和他们相聚一家,彼此再次开始生活;你在此间欠下的情,正好在彼处补偿,那一切都能得到救赎,该是一个怎样美好的情景。即使还要重新经历贫穷、苦难、迫害和伤痛,但仍然有那些至亲和你一起,生生世世,不弃不离,那还有什么不能面对呢?
    但死亡又确实如同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没有人真能告诉我彼岸的消息。那些先我而去的亲友都像失信的人,他们饮过忘川之水后,或者都已经记不得我们这些被落下的孩子,使得偶尔的托梦也变得那么难以置信。这个世界有无数种宗教教导我们怎样去认识死亡,如果没有一种给我承诺 我还有机会与我的亲友劫后重逢,那它即使许给我一切功名利禄,于我又有何用?
    许多见过我外婆的人,偶尔见到我还会感叹 好人啊。可是好人却无好命,这几乎已经是这个世界的潜规则。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知道那一丝稀有的甜蜜。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亲情故事,每个墓碑下都埋葬着一部残酷长篇。真正掘开之时,这些苍白的文字又何以能承载那无数的往事?如果没有在天之灵,你的写作不过是在给自己的心灵埋单 你在今世欠下的许多,都该在今世把它埋下而已。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改变这个世界什么"如果你有时间,真的可以看看、
  •   野夫写外婆、母亲也好,大伯、友人也罢……每个读完都令人沉浸在刚才的阅读语境中
  •   我是通过柴静的博客知道这本书的,在当当试读了第一篇《江上的母亲》,觉得很有触动,于是毫不犹豫地下了订单。八月份去云南,这本书随身带着,好几次看得热泪盈眶。但是,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经历过一些事情的人未必会有较深的感触。从云南回来时,邻座的一个大学生也借过去看,但很快就还给我了,说不怎么好看。那是野夫用血泪写出来的心中的呐喊,没有足够的阅历,哪能体会得到那看似平淡的文字下汹涌的情感?
  •   第一次看野夫的文字,没想到这么动人。用词遣字是我最喜欢的风格,故事述说的方式也很朴素,情感表达充分又有所克制,写母亲、外婆及朋友的几篇,读来几欲泪下。
  •   关注土家野夫的微博,看到推荐此作品,看了,喜欢。去过巴山蜀水,感到了国民革命军在荆楚大地的历史,情怀激荡,沉默无语。
  •   随着社会的前进,我们的迁徙越来越频繁,大多成年的人都会离开故土,我们对故乡的情感也在白天被这个聒噪的世界所掩盖,只有到夜深人静时,橘黄的灯光下,捧起野夫的《乡关何处》时,这一切关于故乡的情愫,又一股一股地萦上心头
  •   很不错的一本书,讲述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战争无情的时代,野夫把他母亲的刚烈坚强,外祖母的善良,大伯对爱情的专一,老李的随性,不随波逐流等这些用故事的形式描述的淋漓尽致和深入人心,个人看了两遍。
  •   特别是江上的母亲,看了哭哭了看,还有写外婆的《坟灯》,写《大伯的革命与爱情》都是经典之作,其他几篇文章也能感受到作者生活的沉重和充实。这真是一本爱不释手的书,你不愿意停下来,即使话题很悲伤。看完之后你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会怀念自己的故乡,敬畏生命的可贵与脆弱。
  •   很早就从豆瓣上看到此书介绍,纠结了半晌才买下,“中二病”总是不喜欢众人的喜欢。。。幸好,买下了!七月流火,掩卷大哭。。。。野夫经历的岁月离我辈甚遥远,但是,那种感情,那种千古的人心人性,那种撕裂心肺的痛只是在他低声简略的诉说中就足够的震撼心灵。。。。幸好,看了【乡关何处】;幸好,给周围好友推荐;幸好,朋友们皆喜欢。。。。。
  •   野夫的笔下,他的外婆,他的妈妈,他的大伯,他的朋友,每个人的故事都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那个年代独有的悲剧。让人唏嘘。
  •   《乡关何处》,刚刚到手,让人充满兴趣去读。它完全来自作者的生活,来自故乡,虽曰故乡、故人、故事,其实是趣人,趣事!我们的生活中需要苏家桥,王七婆这样的人。他们是散落民间的隐人、高人、甚至侠士!白描,速写,轻快地勾勒,一个一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人物透过文字这种符号,出现在眼前!爽!
  •   野夫先生的文章,总是能让我非常感动!尤其是《江上的母亲》一文,心痛泪流!这套书,是我今年阅读过的最好的一套书,值得大力推荐!
  •   野夫是一个传奇的人,他身上的故事我们这一代是不可能拥有。记得有一句话:活着,就是对人生种种责任承担的自觉,不管是晴天还是阴云密布。我关注野夫的微博,关注的他飘零在江上那浓浓的乡愁。
  •   网络版的尘世挽歌已经拜读过,又正值《乡关何处》热销。自知更大的悲恸都隐藏在删减的部分。唯有通过野夫巨大的悲凉文字感受那些不能言语的事实,已化作一种情感在字里行间,欲说还止。我是一个90后,虽未经那种命运的刁难。而当代的青年又何尝不是被当做无知者,哄骗过来的?我们已经长大,什么是真实,不需要别人来告诉。有些话别人说了百遍亦能从逻辑的微妙中窥见隐瞒的事情,有些话我们听不进去,有些话却是笃定地相信着。身为青年,亦有自己的辨别能力,也许只是与生俱来。
  •   野夫一个真正的土家汉子。细腻的文笔、“江上母亲”感人的细节让我泪下......
  •   在新浪微薄上有很多的人提到野夫,党史就很好奇他是个怎样的人,这是第一次看他的书,了解到他是深受89、64事件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的文字给人内心安详,随着他的文字走进他的故事,随他喜随他悲,第一次看书能够看到泪流满面的就是她的《乡关何处》。
  •   野夫的散文集《乡关何处》更多的是一种经历的回忆,而因为作者成长所处的特殊年份,个人的回忆录则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和时代的悲剧。
  •   故乡,已经在我们生命里渐行渐远;故人,身上打满了时代的烙印;故事,催人泪下,令人唏嘘。
    一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漂泊的、始终在路上的痛苦反思的灵魂其高贵之处。
  •   之前读过江上的母亲一段。这次读来,并为流泪。但读到,野夫先生那些挚友时,不禁拍案叫好。此种有个性之人,离我们好远了。羡慕野夫先生。
  •   很喜欢野夫的文字,篇篇沥血,字字刻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大悲之情压抑在心头,久久不能释怀。殊不知是野夫遇到了那些故人,还是故人遇到了野夫。很值得一读,推荐!
  •   书中每一个人物都在那个时代有着悲怆的命运,无奈地、坚强地活着~~~土家野夫的文字有一种宽厚、悲凉、大气的风格,动情之处让人不免潸然泪下。
  •   购买此书是因为:最先在网上看到野夫的“民国履痕”,太好的文笔了,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马上上网找了相关的书来看。第一遍电子版的“尘世挽歌”,后来又看了野夫博客集的电子版,之后促使我购买了这本文字版的“乡关何处”。每个看过的人至少会流一次泪吧!太感动了!
  •   偶然在一本读者杂志看到作者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非常感人,于是,马上上网淘宝,竟然没有找到作者的这本书。前几天,偶然发现一个出版社集结成册出版了野夫的文集。毫不犹豫买了。读时能让人良心颤抖的文章。喜欢作者,喜欢作者写的书。。。
  •   非常喜欢野夫的书,刚看了《乡关何处》的“江上母亲”,忍不住热泪盈眶,希望可以得到心灵的洗礼。
  •   看一篇哭一回 很久没有这样让眼泪肆意了 书中我仿佛又听到了儿时外婆在汉阳西桥北街的巷口喊我回家吃饭的殷切 感受了父辈在那个岁月中的艰辛 还有他们的那些街坊、朋友的故事……谢谢野夫!
  •   作者从身边的人和事讲起,讲术故乡故事故人,道出了那些普通人的遭遇,感触很深。尤其是《江上的母亲》那篇,在深夜阅读,感动的泪流满面
  •   整本书都充斥着淡淡的乡愁,作者的文章让我看到不一样的过去,那是我这个年龄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过去,看到奇特的奇人,看到悲惨的身世,看到倔强的畸人很朴实的语言描述,在平淡中见到许多闪光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野夫这个作者,并一直关注下去
  •   野夫的作品读起来让人有垂泪的欲望,关于故乡与人生,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无常~
  •   野夫的故乡夹杂酸楚的滋味,文字在感情面前总是显得无力,感情有时无法用什么来描述,一切比喻只是比喻。
  •   其实一直不太看散文,自己平时比较爱看的,一般是民国年间作家的散文,比如周氏兄弟的、丰子恺的之类,不知道为何,很喜欢那种文体。看了野夫,忍不住向人推荐了好多次,文笔干净洗练,很传统很有韵味的汉语,看得出功底深厚且有意淬炼,阅历丰富,经历坎坷,国事家事人事,一并入心头,宣泄的情感,但有节制。许多年没有看到这样的文字了。
  •   野夫的文字非常真挚、朴素,非常恰当地写出了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也是每个人物命运的必然,特别喜欢写他外婆那章,让我想起我外婆,有着深深的共鸣,其他人物也都非常性格鲜明,可惜时代也给他们带了属于他们的命运,像在看一段历史,历历在目。。。
  •   故乡 故人 故事!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那人 那事 。用词朴实 但散发着深入骨髓的震撼力!读来让人细细琢磨 深入思考!动情处虽未亲身经历 但却使我泪流满面!文笔实在了得!毫不做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