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刘晓午 页数:316
Tag标签:无
前言
序一 中国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 成思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著名管理学家) 中国经济的发展全球瞩目,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关注不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中国企业管理乏善可陈,中国经济如何能发展好?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好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国必然有一批管理良好的企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企业主要是学习苏联的企业管理模式。但这套管理模式未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将群众的智慧和管理者的权威结合起来。而当时西方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则被认为是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异端邪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管理科学才算真正发展了起来。最初是钱学森等人写了一篇文章,明确指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此后系统工程在企业管理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到西方去学习管理科学。我本人也是1981年到美国学习管理,后来取得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随着管理学院在我国的成立和MBA学位制度的建立,我国有关人士才开始比较全面地了解西方的管理,才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引进西方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并且开始培养我国自己的管理人才。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我国的企业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发现我国的企业管理不能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探索自己的管理模式。 我认为,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任何管理学理论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美国的汽车市场被日本企业占领了一大部分,当时美国有人惊呼日本人“厉害”,因而非常重视研究日本的经验。当时我正在美国学习,我所在学校的一位教授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Z理论》,介绍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但是美国企业向日本企业学来的一些管理方式却难以应用,最后还是由美国的两位学者写出了《追求卓越》一书,总结了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 这一情况说明由于国情不同、文化不同,绝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管理方法。我们需要消化吸收外国的管理理论,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所以我主张要研究中国的案例,从中总结经验,再进一步将这些经验上升为管理科学的理论,不断提炼我们自己的管理模式。我认为,民族的、开放的、创新的三方面统一才是中国的先进管理模式。 (1)“民族的”。要具有民族特色,首先是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东西,包括管理哲学。另外,现在中国的企业生存环境跟国外是不一样的,中国企业是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下,在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下形成的,一定不能脱离这一实际。所以民族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这个前提我们要坚持,如果离开这个前提就谈不到中国特色了。 (2)“开放的”。如果我们真想发展中国的模式,那必须善于吸收国外一切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只是守住我们传统的文化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兼容并蓄,才能殊途同归,达不到殊途同归就达不到德鲁克所说的“分享”。现在国家倡导“两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实际上也是吸收了很多国外的理论和经验。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来看,我们也在不断吸收很多国外的东西,例如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我们吸收之后,与我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最终将它改造成中国特色的宗教。 (3)“创新的”。任何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企业每天都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坚持技术、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努力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推出新产品,才能够做到“基业长青”。 只有上述三方面统一的模式,才是真正的中国先进管理模式。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整体论与还原论相结合的系统管理哲学思想,认真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深入总结我国企业的管理经验。 我在第七届《中外管理》恳谈会上讲过,企业家要自觉、自律、创新、学习。我衷心希望我国的企业家能够注意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与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相结合,努力创造出各种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内容概要
蒋锡培,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2008CCTV中国经济十大年度人物。
1989年,蒋锡培带领28位亲朋好友创立远东,如今他带领下的远东控股集团已成为中国电缆业杰出的行业领袖、中国500强企业。他凭借自己的智慧、胆识和勤勉架构了引人注目的“远东模式”。他首次以民营企业家的身份成为党的“十六大”代表,而被誉为红色企业家,成为改革开放30年里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人物。
本书通过日志形式,从多个角度来梳理、总结蒋锡培管理思想和远东经营模式,描述蒋锡培对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之道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独特经验和智慧。相信本书对众多读者、创业人士和企业管理人士都是一种难得的经验和借鉴。
作者简介
刘晓午,中国经济界资深评论家和观察家。早年在联想公司从事品牌和文化专员工作,后在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工作,现为《中国经营报》评论员、主任记者,也是中央人民电台《经济之声》、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中信出版社、蓝狮子签约作家。同时,受万润咨询研究院邀请,担任特约首席经济顾问,
个人邮箱:lxw0106@sina.com
书籍目录
序一 中国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
序二 中国制造业应脚踏实地走向精致化
一月 爱是精神原点
1月1日 爱,从这里出发
1月2日 “作为人,何谓正确”
1月3日 境界决定企业家的命运
1月4日 成为令人尊敬的企业
1月5日 高举信念之旗
1月8日 “仁爱”治企
1月9日 成功源于爱
1月10日 爱是起点
1月11日 在组织里播下爱的种子
1月12日 为乡亲谋幸福
1月15日 创造财富是为了分享
1月16日 凭什么让社会尊重
1月17日 做企业为了什么
1月18日 诚信是最小投资、最大回报
1月19日 像钟表那样持续创造价值
1月22日 幸福就是竞争力
1月23日 生命中的另一半
1月24日 我的父亲母亲
1月25日 企业家精神需要“好时基因”
1月26日 生活在变,但不变的是价值观
二月 红色理论
2月2日 我的偶像是邓小平
2月3日 感谢改革开放
2月4日 市场与政府,两手都要抓
2月5日 踏准节奏
2月8日 人没有信仰是一件很难过的事情
2月9日 我为什么要入党
2月10日 学习党的管理
2月11日 把“堡垒”推向市场一线
2月12日 “三个三”教育
2月15日 不怕当有产者
2月16日 企业不能总是埋怨
2月17日 听党的话,跟政府走,把握机遇
2月18日 既不越位,也不替代
2月19日 民营资本要定好位
2月22日 “一缸黄鳝有10条泥鳅进去就活了”
2月23日 “企业就是孩子”
2月24日 红色民营企业家
2月25日 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
2月26日 最朴实的就是最深刻的
三月 “和灵”之舞
3月1日 “树根”代表着百年根基
3月2日 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3月3日 “和灵”是迈向成功的大智慧
3月4日 传统文化是宝藏
3月5日 “灵”的方法论
3月8日 “三和”之道
3月9日 首先是“人和”
3月10日 “利他”就是“利己”
3月11日 企业文化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3月12日 让文化具有黏性
3月15日 企业文化“三步走”
3月16日 赢在执行
3月17日 内外兼修企业识别系统
3月18日 重感情、重友情、重亲情
3月19日 榜样的力量
3月22日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3月23日 渗透力
3月24日 输出我们的文化
3月25日 既学苏商,又学浙商
3月26日 永葆激情
四月 活的战略
4月1日 “过河”理论
4月2日 生存是胸怀抱负的基础
4月3日 有放弃,才有战略
4月4日 不做卖不掉的产品
4月5日 红杉不倒的秘密
4月8日 没有目标很可怕
4月9日 格局决定结局
4月10日 10年战略
4月11日 战略为本,策略为纲
4月12日 在完善中执行战略
4月15日 既要做加法,也要做乘法
4月16日 惊人的“一单”
4月17日 “主业”是养儿子,“投资”是养猪
4月18日 “相对多元化”
4月19日 战略“三波论”
4月22日 告别机会主义时代
4月23日 全球化突破成长瓶颈
4月24日 国际化发展要防止早搏和错失时机
4月25日 打造企业高层次竞争力
4月26日 当战略遭遇细节
五月 非常营销
5月1日 牵住营销这个“牛鼻子”
5月2日 先设点,后生产
5月3日 零距离贴近客户
5月4日 我要营销,而不是要我营销
5月5日 以点带线,条块结合
5月8日 为客户提供总体解决方案
5月9日 客户需要的并不是更多船桨的船
5月10日 建立服务链联动机制
5月11日 营销退后,设计先行
5月12日 砍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5月15日 一切以客户满意不满意为评价标准
5月16日 售前、售中和售后,一个也不能少
5月17日 优化双方的价值链
5月18日 一盘青菜的故事
5月19日 超出客户期望,哪怕是一点点
5月22日 让营销插上品牌的翅膀
5月23日 金杯、银杯不如大家的口碑
5月24日 法律是一条底线
5月25日 知法用法
5月26日 在“困境”中寻找商机
六月 全面品牌管理
6月1日 品牌的“五四三二一”
6月2日 “四抓一创”
6月3日 没有文化,品牌就是空中楼阁
6月4日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6月5日 品牌的“马太效应”
6月8日 首席品牌官的诞生
6月9日 品牌管理的自我提升
6月10日 “四度三品”
6月11日 你的品牌有愿景吗?
6月12日 延伸品牌价值链
6月15日 品牌创造价值
6月16日 走出品牌困境
6月17日 “劣币驱逐良币”
6月18日 降低价格弹性
6月19日 “1+1+1〉3”
6月22日 新型媒企关系
6月23日 第一次打广告
6月24日 拿出自己真实的一面
6月25日 只有五指合拳才能形成冲击力
6月26日 打造国家标准
七月 事业经理人
7月1日 “齿轮”文化
7月2日 适人适岗用好人才
7月3日 让企业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
7月4日 “六子登科”
7月5日 员工头上没有“天花板”
7月8日 打破经理人“婚姻”围城
7月9日 事业经理人三大内核
7月10日 企业家要从“船主”走向“船长”
7月11日 哥伦布的故事
7月12日 重视“知”本的回报
7月15日 绩效薪酬体系再造
7月16日 把员工当做“客户”
7月17日 “龙虎榜”和“黄灯亭”
7月18日 不唯所有,但求所用
7月19日 “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
7月22日 “心”管理
7月23日 学会欣赏员工
7月24日 快乐工作
7月25日 院士走进工厂
7月26日 不必非让儿子接班
八月 管控之道
8月1日 质量天条
8月2日 下道工序是用户
8月3日 错,不在精益管理
8月4日 万丈高楼平地起
8月5日 现场永远是对的
8月8日 正确地做事
8月9日 大战略、小核算
8月10日 把小事当大事做
8月11日 警惕“组织病”
8月12日 坚决服从,快速反应,马上行动
8月15日 没有家族的家族式企业
8月16日 打破“一言堂”
8月17日 危机
8月18日 管理好自己
8月19日 同向摩擦和逆向摩擦
8月22日 “热炉”法则
8月23日 让我们都来讲普通话
8月24日 不能让工具左右了企业
8月25日 企业过冬须逆境守和
8月26日 应对危机的“六板斧”
九月 变革与创新
9月1日 企业家就是创新者
9月1日 企业家就是创新者
9月2日 渐进式革新为王
9月3日 站稳踩实,整体推进
9月4日 被动为主,主动为辅
9月5日 “三位一体”的“生产函数”
9月8日 组织的自我扬弃
9月9日 反弹理论
9月10日 革新需要妥协
9月11日 天时、地利、人和
9月12日 组织再造
9月15日 电缆行业的“阿里巴巴”
9月16日 颠覆性创新
9月17日 “技术产业化再难也要做”
9月18日 “电缆产业链企业需自尊、自重、自救”
9月19日 让“曲线”笑起来
9月22日 别让经验害死自己
9月23日 创新要落地
9月24日 打造创新力
9月25日 “危”中有“新”
9月26日 创新无极限!
十月 改造我们的学习
10月1日 学习是对员工的投资
10月2日 终身学习
10月3日 向“他人”学习
10月4日 对标补差
10月5日 心中的标杆
10月8日 别做思想的“搬运工”
10月9日 镜子转向自己
10月10日 改造我们的学习
10月11日 打破组织的边界
10月12日 挑出鞋子里的沙子
10月15日 自我超越,终身修炼
10月16日 塑造“公司人”
10月17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0月18日 360度的培训
10月19日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10月22日 企业大学
10月23日 向大学学习百年之道
10月24日 大学无处不在
10月25日 既懂《孙子兵法》,又懂《共产党宣言》
10月26日 运用“中国式”语汇
十一月 你也可以创业
11月1日 从不动摇
11月2日 诚信是人生储蓄卡
11月3日 是太阳总会升起
11月4日 “失败”是好事
11月5日 培养商业悟性
11月8日 抬头看天,低头走路
11月9日 没有无能的员工,只有无能的领袖
11月10日 每个季节都是冬天
11月11日 放大镜
11月12日 给伙伴回报
11月15日 冒险者
11月16日 时刻准备着
11月17日 走路快一点
11月18日 能睡的素质
11月19日 “快”即是“慢”
11月22日 任何人都可以成功
11月23日 激励自己,什么时候都不能少
11月24日 做一个“不聪明”的人
11月25日 耐得住寂寞
11月26日 大学生不要匆忙创业
十二月 责任与慈善
12月1日 用责任称量财富
12月2日 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空间
12月3日 三维责任模型
12月4日 将责任转化为竞争力
12月5日 不解雇一位员工,还得留住人
12月8日 人心是企业的未来
12月9日 作秀没有必要做20年
12月10日 行善不分企业大小
12月11日 慈善不分“高调”、“低调”
12月12日 不仅看财务报表的“投资”
12月15日 不发展绿色战略,就是死路一条
12月16日 没有“1”,再多的“0”也没意义
12月17日 不检测,就不投标
12月18日 为什么不用好的技术?
12月19日 弃“小道”,走“大道”
12月22日 办好教育事业
12月23日 没有先例也可以创造先例
12月24日 年轻人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12月25日 让员工有尊严地生活
12月26日 常怀感恩之心
后记 愉悦和兴奋的精神之旅
编辑推荐
蒋锡培作为民营企业家杰出代表、CCTV年度经济人物、红色企业家,一直为社会和媒体所关注。 蒋锡培独特的包含红色理论、“和与灵”文化、企业责任观及独特变革理念、管控之道在内的“远东模式”对于目前中国工业的发展有独特指导意义。本书对之进行了详细解析。 蒋锡培管理思想的首次公开出版,作者系远东的长期观察者并能够接触第一手的资料,全书内容翔实可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