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动物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美)布鲁克斯  页数:379  字数:347000  译者:佘引,严冬冬  
Tag标签:无  

前言

   这将会是你读过的最快乐的一本书。本书介绍了两位活得充实的成功人士,他们拥有令人向往的职场生涯,赢得了朋友的尊重,而且为自己生活的社区、所在的国家和全人类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令人惊异的是,这两位主人公并不是那种生下来就出类拔萃的高智商天才。他们的确在“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和智商测验之类的评估中取得过马马虎虎的成绩,但他们在身体和思想方面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天赋异禀的迹象。他们的长相还算顺眼,但算不上出众。他们喜欢打网球、徒步旅行,但他们在高中时代并不是同学和朋友们公认的运动健将,也没有人断定他们能够在某些领域取得伟大的成就。然而,最终他们拥有了成功的人生,认识他们的人都觉得他们是上天垂青的幸运儿。   他们到底是怎样取得成功的?他们拥有经济学家所谓的“非认知性技能”,此类技能包括所有无法被轻易辨认和测量但却能让人生活幸福、事业有成的潜在特质。   一方面,他们拥有很好的个性。他们精力充沛,诚实坦率,值得信赖。在遭遇挫折时,他们会坚持不懈地尝试,也肯承认错误。他们拥有充足的自信心来应对风险,也具备足够的诚信来持守承诺。他们尝试发现和弥补自身的不足,为自己的过错赎罪,并且拥有足够的自控力,以免因一时的冲动而做出恶劣的举动。   另一方面,他们也拥有另一种同样重要的能力—“街头聪明”。他们善于对人物、情境和观点作出解读。如果让他们面对一大群听众,或者将堆积如山的文件、报告摆在他们面前,他们直觉就知道该怎么办—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怎样做能取得丰硕成果、怎样做只是白白浪费时间。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的技巧,就像娴熟的水手在大海中导航的技巧一样。   古往今来,教导人们如何取得成功的书籍不计其数,但这样的书籍往往只描述了生活的粗浅表面。它们会介绍成功人士选择了什么样的大学就读,学习了哪些职业技能,怎样理性地做出决策,具备哪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这样的书籍往往聚焦于成功的外在表象:智商、金钱、名望或者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本书所探讨的是更深层面的东西。书中的故事强调了内心领域所起到的作用—情感、直觉、偏见、盼望、遗传倾向性、个性特征和社会行为准则在潜意识领域中的影响。该领域的各种因素最终形成了人的个性,使“街头聪明”不断发展完善。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意识变革的时代。在过去几年里,遗传学家、神经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在研究人类成功的内在机制方面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他们的一个核心发现就是,影响人们活动最主要的因素并不是意识层面的思维,而是潜意识层面的思维。   潜意识并不是孑遗器官,需要我们去征服它才能作出明智的决定。潜意识也并非见不得光的阴暗黑洞,充斥着被压抑的性欲。相反,潜意识是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的选择以及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思维活动都发生在潜意识当中。这些潜藏在意识之下的进程正是造就成就的原因所在。   在《陌生的自己》(Strangers to Ourselves)一书中,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蒂莫西·威尔逊(Timothy D. Wilson)提出,人的思维在任何时刻都能同时接纳多达1 100万条信息。然而,即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人也只能有意识地关注这些信息中的40条而已。威尔逊写道:“部分研究人员甚至提出,几乎一切思维活动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所谓‘意识’或许只是一种幻觉。”或者说,意识所起到的作用只不过是在为潜意识的所作所为寻找解释而已。   包括威尔逊在内,这本书提到的绝大部分研究人员并没有激进到这种地步,但他们的确相信,意识之外的心理活动能够形成我们的思想见解,影响我们的判断抉择,塑造我们的个性特质,为我们提供生存发展的技巧。耶鲁大学专家约翰·巴奇(John Bargh)认为,就像伽利略“将地球从宇宙核心这一特殊位置挪开”一样,这场心理学革命已经“将意识从人类行为核心这一特殊位置挪开”了。这本书也会告诉你,意识并不是日常生活的核心。书中的故事会为你指明一条更深层次的成功之道,同时也会重新定义成功的概念。   充满情感的潜意识世界   尽管人类是通过科学手段才认识了自己的内心领域,但这片领域并不是枯燥刻板的,而是充满了情感的魔力。如果说针对意识的研究更偏重于理性与逻辑分析,那么针对潜意识的研究就更偏重于情感与感性认识。如果说表层思维偏重于个体力量,那么深层思维则偏重于人际关系的力量。如果说表层思维渴求地位、金钱与喝彩,那么深层思维则渴求和谐与关爱—当人们为考验、目标和爱而全心投入时,自我意识就会悄然消散。   如果把意识比做站在指挥台上的将军,置身于世界之外来观察世界,以线性思维和语法逻辑来分析事物,那么潜意识就好比数以百万计的侦察兵,散布在世界之中,不断发回潮水般的信号,引发瞬时响应。他们与周围环境之间没有距离,完全融合在环境当中。他们的活动范围十分广泛,也会渗透到别人的思维、情境和观念之中。   这些侦察兵为事物涂抹上情感的意味。当偶尔遇到老朋友时,潜意识就营造出亲切的暖流;当不慎陷入黑暗洞穴时,潜意识就营造出恐惧情绪;当面对美丽的风景时,潜意识就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感觉。领悟光明令人高兴,感知不公产生义愤。每种感觉都有着特殊的含义、质感和力量,使思想里充满着感受、刺激、判断和欲望等反应。   这些信号并不足以控制我们的生活,但它们足以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如同精神层面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一样引导我们,让我们跟随既定的轨迹前行。如果说如将军一样的意识凭借数据思考,用规范的书面语说话,那么如侦察兵一样的潜意识就将情感具体化,使用小说、诗歌、音乐、图片、祷告和神话作为表达形式。   我并不是一个轻易表达感情的人,我妻子很清楚这一点。或许你也听说过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把中年男人的大脑跟脑电波扫描仪连接起来,让他们观看恐怖电影,然后向实验人员描述对自己妻子的感觉。仪器显示出他们在这两种状态下的脑电波图形一致—无论在看恐怖电影还是想到妻子时都处于深深的恐惧当中。我很理解这种感受。尽管如此,但如果你忽略了我们心中爱慕、恐惧、忠诚与反感的情感波动,就忽略了内心最基本的领域,忽略了那些足以决定你想要什么、怎样观察这个世界、如何进取、如何坚持克制的心理过程。所以,我会从内心活动的角度出发,介绍两位幸福的主人公。   写作本书的首要目的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你了解到,当我们的生活处于充裕状态,情感受到恰当的滋养与指导时,我们的潜意识系统是什么样子。通过上千个现实案例,我会试图阐明意识和潜意识是如何互相影响和配合的,意识“将军”是如何“训练”潜意识“侦察兵”并听取其汇报的。从另一个层面阐释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Daniel Patrick Moynihan)的观点,即人类进化的核心真理在于潜意识进化的重要性。人性的核心真理在于意识可以影响潜意识。   我写这本书首先是因为,迄今为止,尽管很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对潜意识展开过研究,但他们的工作成果往往互不相关,成了学术上的一个个孤岛。我会试图把他们的学术成果融会贯通,以便进行全面的叙述。   其次,我会尝试展示此类研究对我们理解人类本性的方式所造成的影响。脑科学研究或许不会创造出全新种类的哲学,但却可以为某些备受质疑的哲学观念提供有力的佐证。当今一些研究结果提醒我们,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社会关系比个体选择更为重要,性格比智商更为重要,灵活应变的有机系统比线性呆板的机械系统更为重要,群体智慧比个体思考更为重要。简而言之,强调理性逻辑的“法国式启蒙运动”失败,强调感性认知的“英国式启蒙运动”获胜。   再次,我会尝试分析这些研究结果所带来的社会、政治和道德结论。弗洛伊德首次提出“潜意识”的概念时,对文艺评论、社会思潮甚至政治分析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现在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潜意识的概念,但这些新的研究结果还未给社会思潮带来广泛影响。   最后,我将试图对抗当前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偏见:意识决定论。意识往往并不会注意到更深层次发生的事情,以为自己就是主角,可以处理一切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并不是它所能控制的。它所创造出的世界观只强调它能理解的那些要素,却忽略了其他部分。   我们习惯了按照这种狭隘的方式描述我们的生活。柏拉图认为只有理性才是人类大脑中的文明因素,只要理性抑制住大脑中野蛮原始的情感,我们就应该感到高兴。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就是智慧的最高层次,人只要用理性克服不良癖好和迷信,就能获得心灵的解放。19世纪末出版的《化身博士》   (Dr. Jekyll and Mr. Hyde)一书集中阐明了这样的观点。主人公的正面人格—科学天才“杰克尔博士”(Dr. Jekyll)代表了他的意识,而主人公的负面人格—野蛮、残忍的“海德先生”(Mr. Hyde)则代表了他的潜意识。   这样的荒谬学说并不少见,其中一些已经销声匿迹,但人们仍然普遍不了解潜意识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学校招生时仍然靠智商测验而非实践能力来评价应试者。诸多学术领域仍然把人类当成理性的、可以实现效率最大化的机器。现代社会已经异化为一个巨大的机器制造车间,向人们灌输难懂的生存技能,却忽视了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和情感能力。孩子们接受严酷的训练,以应对无数次考试。然而,对于像跟谁结婚、跟谁交朋友、喜爱什么、憎恶什么、如何克制冲动这样真正重要的人生决定,他们几乎只能靠自己慢慢领悟。我们善于谈论物质激励,但不善于谈论情感和直觉。我们善于传授技术技能,但对于像性格这样更加重要的东西,我们几乎不曾谈及。   写作本书的另一个目的   新的研究成果让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自己,但我承认,本书之所以引述这些研究成果,只是为了回答更为具体的问题。我的职业是政治与政策评论员。最近几十年间,美国重大政策的结果往往令人失望。自1983年以来,美国政府一再改革教育体制,然而在无数激励机制的诱惑下,仍然有超过1/4的高中生选择辍学。我们努力减少种族歧视,让黑人能取得跟白人一样的成就,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我们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读大学,却不明白为什么相当多的大学生最终无法毕业。   我们使出浑身解数来遏制日益蔓延的不平等现象,刺激经济流动性,为孩子健康成长而遏制单亲家庭潮流,避免因党派立场导致的派系纠葛影响政治局势,改进经济结构以避免经济危机。近年来,俄罗斯尝试培育真正的自由市场经济,中东地区尝试民主政治,非洲努力刺激经济发展,而这些努力大多以失败告终。   这些失败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建立在对人类本性过于粗浅的认识之上。许多政策仅仅是基于非常粗浅的人类行为模型,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只关心可以定性测量的特征与关联的书呆子们提出的。立法者会投票通过这样的政策,尽管他们几乎对人类行为的深层根源毫不了解。执行这些政策的官员对人类的了解也仅限于“什么是无法让步的底线”、“什么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条件”,所以这些政策会失败,以后的政策还会失败,除非相关人士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的本性。   关于两个人的成功故事   为了阐明潜意识能力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能力在恰当的情境下如何让人取得成功的,我会跟随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足迹阐述这些问题。早在1760年,卢梭就完成了代表作《爱弥儿》(Emile),这本书旨在论述人类应怎样接受教育。卢梭不是把自己局限在对人性的抽象描述当中,而是塑造了一个名叫爱弥儿的主人公,并且为爱弥儿设计了一位导师,借助两人之间的关系来展示幸福具体是什么样子。这种独创性的模式让卢梭大有发挥空间,可以将文章写得兴味盎然,描绘出普遍趋势是如何影响个人生活的。   虽然我根本比不上卢梭的才气,但却可以借用他的方法。为了阐明新近的科学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我塑造了两个主人公—哈罗德和埃丽卡,借助这两个人的言行来展示人生的变化过程。整个故事以当代社会为背景,也就是21世纪早期,因为我希望描述当前人类生活方式的不同侧面。我会在同一个时代内描述主人公的整个人生轨迹:出生、上学、交友、恋爱、工作、成功以及老去。我会通过这些情节来描述基因对个人生活的塑造作用、大脑生化反应的机制,以及家庭结构和文化范式对个人人生道路的影响。简而言之,我塑造这两位主人公,是为了搭建起具体与抽象之间的桥梁。   关于交流的故事   哈罗德和埃丽卡经历着人生的磨炼,逐渐变得成熟、睿智,这是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让人愉悦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发展进步的故事,是两位主人公继承双亲与祖辈的优良传统,经历考验与磨炼,最终决定相守一生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关于交流的故事。当你深入地看待潜意识时,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开始变得有点模糊,那些构建我们思维的过程在人与人之间是相通的。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我们这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别人成为了现在他们那样的人。   作为会思考的个体,我们与其他动物截然不同,因为我们拥有理智天赋。罗丹的著名雕像《思想者》就表现出了这种人类气质—手托下巴、独自沉思。事实上,我们远胜于其他动物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拥有非凡的社会技能,包括教育、学习能力、同情和感情流露,以及文化与制度的缔造、复杂社会精神结构的构架等。我们是什么?我们就像思想感情的核心交通枢纽,亿万种感觉、情绪和信号每时每刻都汇聚在这里。我们是信息中心,尽管对具体过程并不太了解,但我们还是有能力对交通状况进行疏导—转移注意力,作出选择与承诺。当我们的交流网络足够完备时,我们才能够真正拥有自我。我们寻求更深入、更彻底的沟通,这是我们最关注的事情。   因此,在开始讲述哈罗德和埃丽卡的故事前,我希望先向你介绍一对真正的伴侣,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Douglas Hofstadter)和卡罗尔·霍夫施塔特(Carol Hofstadter)。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是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与夫人卡罗尔真心相爱。他们经常推掉宴会的邀请,自己在家做饭,饭后一起洗碗,反思不久前两人之间的对话。   不幸的是,卡罗尔因脑瘤去世了,当时他们的两个孩子分别只有5岁和2岁。几周后,道格拉斯偶然看到卡罗尔的照片,于是在自己的著作《我是一个奇异的环》(I Am a Strange Loop)里写道:   “我凝视着她的照片,感觉自己似乎就在她眼睛深处,突然我泪流满面,自言自语道:‘那不就是我嘛!那不就是我嘛!’这句话勾起了我很久以前便有过的种种想法,我觉得我们夫妻俩的灵魂已经融为一体,我们俩灵魂的核心内容是对孩子们未来的希望与梦想。我觉得我们的这些想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充满默契,我们俩已经做到了心心相印,正如我在结婚生子前所朦胧憧憬的那样。我意识到,尽管卡罗尔已经去世,但她心灵的核心部分并没有因此完全丧失,它深植于我的大脑中。”   古希腊人常说:“痛苦是通往智慧的必经之路。”妻子去世带给道格拉斯的痛苦,让他产生了特殊的感悟。作为科学家,他每天都在反复证明这一点。感悟的核心内容在于,在我们难以察觉的潜意识领域中,存在着一些能够在人生旅途中引导我们的观念和情感,这些观念和情感会通过友谊和爱情传导。潜意识并不是充满原始本能冲动的领域—充满了痛苦和恐惧,而是灵魂得以碰撞、交汇、升华的领域。潜意识会自动收集悠悠岁月里积累的人类智慧,承载着全人类的灵魂。本书无意涉及神学领域的问题,但如果造物主的确存在,那么他肯定也存在于潜意识领域之中,让大脑产生感情,让爱引发神经元的重组。   潜意识是冲动的、情绪化的、敏感且不可预测的,它有着自身的不足,需要克制和监管。不过,它也可以大放异彩。它可以处理海量数据,做出勇敢、创新的决策。最重要的是,它具备惊人的交流能力。人们的潜意识都是外向的,它希望人们开朗、健谈,在工作、恋爱、家庭生活、社交、工作团队中多多交流。它希望让人处于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中,因为这是人类达到成功状态所必需的。它渴望和追寻着爱,追寻着如同霍夫施塔特夫妇那样的共融。在人能够拥有的所有幸福当中,爱与共融是最美妙的一种。

内容概要

  一个关于爱、性格和成就的故事,而且很快会成为你读过的最幸福的成功故事。
  作者在书中精心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角色,他们是一对美国的夫妻:丈夫哈罗德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妻子埃丽卡则是来自贫民区破碎家庭的中墨混血儿。哈罗德和埃丽卡经历着人生的磨炼,逐渐变得成熟、睿智,这是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让人愉悦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成功和交流的故事,是两位主人公继承双亲与祖辈的优良传统,经历考验与磨炼,最终决定相守一生的故事。
  它不同于一般励志书所定义的表象化的成功——高智商高学历、一技之长、令人羡慕的工作、显赫的身份地位。本书所探讨的是更深层面的东西。关于成功,本书的观点是: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社会关系比个体选择更为重要,性格比智商更为重要,灵活应变的有机系统比线性呆板的机械系统更为重要,群体智慧比个体思考更为重要。

作者简介

  戴维·布鲁克斯,《纽约时报》著名且非常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他曾任《标准周刊》杂志的资深编辑,也为《新闻周刊》和《亚特兰大月刊》等杂志撰文。他还为每周播出的PBS夜间新闻节目担任时事评论主播。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 决定相爱
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印象
初次约会,互生好感
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爱的角色
第2章 经营婚姻
新婚夫妻的磨合之道
新生命的孕育
第3章 亲子世界的交流
生活完全被打乱了
母亲与婴儿间的非语言交流
镜像神经元与模仿能力
笑是一种本能的社交方式
第4章 探索与认识世界
学习识物
独一无二的神经元网络
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复杂的想象力
故事里的世界与现实世界
第5章 童年世界的快乐与痛苦
童年期的依恋关系影响人的一生
因害怕而哭泣的男孩
第6章 高中时代的社交与学习生活
校园中的社交高手
社会能力不等于学习能力
多愁善感的英语老师
青春期的思维构建
高中生活与古希腊世界
第一步:读5本书
第二步:培养专业技能
第三步:写日志
第四步:完成论文
思维方式的内化与自动化运用
第7章 埃丽卡的人生起点
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改变环境从而摆脱贫穷
第8章 学会自我控制,找到人生方向
“兰花儿童”的反常性情
先别着急吃棉花糖
重新认识性格与行为的关系
训练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
人生梦想被点燃了
第9章 大学生活:找到通往成功的路径
所谓的“天才”都是后天努力造就的
执行力和组织力是企业家成功的关键素质
文化圈子不同,思维方式各异
来自朋友和家人的阻力
在丹佛大学的文化资本积累
智慧生物以思维构建世界
能够孕育进步与成功的文化
成为社交网络中的黏着剂
第10章 智商不足以决定一切
成功不是光有高智商就行的
钟与云的差别
辞职并创立自己的咨询公司
第11章 创业成功的关键
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用行为经济学来包装产品
可预测的非理性行为
寻找事业上的合作伙伴
第12章 哈罗德的人生规划
人生中的奥德赛时期
朋友圈的快乐生活
怎样才算幸福的人生?
命运安排的浪漫邂逅
第13章 从工作伙伴到亲密爱人
热恋中的情侣
爱是一种动机
融合的渴望
迷恋、爱与幸福
爱欲让我们在一起
第14章 职业生涯遭遇新的危机
自负是人类的本能
理性主义思想的繁荣
危机已经到来
第15章 理性动物还是社会动物?
聪明又糊涂的潜意识
直觉的神奇力量
因为谦逊所以机智
第16章 一次扭转乾坤的会议
回归核心业务,企业再造卓越
第17章 婚姻遭遇危机以后
越来越远的两个人
是时候离婚了吗?
匿名戒酒聚会带来了内心的改变
露营活动唤起了生活的激情
第18章 凭道德感完成自我救赎
为自己的出轨行为感到羞愧
道德感是一种直觉反应
与生俱来的对错感
道德感的触发与道德习惯的培养
道德观的强化
找回自我,回归生活轨道
第19章 近距离体验激烈的总统大选
一次感人至深的竞选演讲
你会把选票投给谁?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竞选辩论
成功入主白宫
第20章 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缺少人情味的政府政策
群体孤独与社会信任感的缺失
假如政府推行柔性政策会怎么样?
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治方法
发展教育来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
权力有限但活力十足的政府
第21章 退休后的生活可以更精彩
正念冥想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从文学和艺术中寻找快乐
欣赏和享受艺术的本能
自己动手创作艺术品
旅行的意义与旅途的收获
第22章 生命的终结之旅
活在过去的回忆中
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
生命的最后时刻
致谢

章节摘录

   人类的思维是一台自负的机器。意识相信是它自己完成了那些它其实并没有去做的事情,还会虚构出各种故事,造成它似乎能控制许多事情的幻象。90%的司机认为他们的驾驶技术超出平均水平,94%的大学教授认为他们的教学能力超出平均水平,90%的创业者认为他们的新公司会成功,98%参加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领导技能达到或超出平均水平。   大学生们普遍会高估他们得到高薪工作、出国旅行以及成年后不离婚的可能性。买衣服的时候,中年人总觉得自己应该能够轻易减掉几磅肉,因此选择买号码偏小的衣服,即使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绝大多数会逐年发胖。参加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巡回赛的高尔夫选手预测他们70%的6英尺推杆球会一杆落洞,然而事实上只有54%的球在这个距离内能一杆落洞。   这种自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高估他们控制自己潜意识倾向的能力。他们花钱成为健康俱乐部的会员,却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持续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人们会高估他们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宾夕法尼亚州有一半的学生声称,如果有人胆敢当着他们的面发表性别歧视言论,他们一定会严词反驳。当研究人员暗中安排这样的事情发生时,只有16%的人真正提出了反驳。   人们会过高估计自己知道的事情。保罗·索梅克与爱德华·鲁索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衡量公司总经理们对自己所在行业的了解程度。广告行业的经理们回答说他们有90%的把握保证自己是对的,事实上他们当中有61%的人答错了。计算机行业的经理们自认有95%的把握答对,事实上他们当中有80%的人答错了。鲁索和索梅克一共对2 000多人进行了该项测试,发现其中99%的人都高估了自己。   人们不仅仅高估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还会高估自己能够知道的事情。生活当中总有一些领域(比如说股票市场)太过复杂随机,以致我们没有一丁点儿把握来预测任何短期事件。但这似乎对人们的实际行为没有任何影响,整个股票交易行业都表现出了这一点。布拉德·巴贝尔和特伦斯·奥登分析了66 000单亏损的股票交易,发现大部分交易都是最为自信的股票交易者进行的,并且表现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人们因自己的好运气而陶醉。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闻全通过研究证明,当股票交易者经历了一连串的好日子之后,他们的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从而造成过度自信的错觉。他们坚信自己凭借深谋远虑赢得了这一良好机遇,自以为看透了市场,致使他们对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   人们还会高估对作出决定的诱因的理解能力。他们编造故事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即使他们对真实的过程一无所知。人们会作出决定,之后再欺骗自己,杜撰自己作出这个决定的合理原因,努力向自己证明在当时的情境下作出这样的决定是恰当的。哈佛大学的丹尼尔·吉尔伯特提出,我们有一种心理免疫机制,它能够夸大那些证明我们正面品质的信息,忽略那些会让我们怀疑自己的信息。在一项研究中,如果受试者被告知他的智商测试成绩很糟糕,那么他就会花多得多的时间去阅读报纸上那些揭露智商测试缺陷的文章。如果他的主管对他评价不错,那么他就会更有兴趣去阅读那些描述他的主管相当聪明、具备极强洞察力的评估报告。   自信跟实际能力并没有多少关系。大量研究表明,跟那些能够表现得更好的同事相比,缺乏竞争力的人往往更容易夸大自己的能力。一项研究显示,在逻辑、语法和幽默感测试中分数较低的人尤其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很多人不仅仅缺乏竞争力,他们还拒绝承认自己是多么无能。   所以确实可以说,人类通常是自负的。但埃丽卡在Intercom公司的同事们不仅习以为常,而且也不避讳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他们的首席执行官布莱思·塔戈尔特总想着随意更改已经成形的组织架构,每到一家公司,他就向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和“陈旧思想”宣战。结果,他的改革热情时常演变成对经验丰富的经理们和久经时间检验的惯例的公然藐视。他会在午夜时分发布通知,而这些内容常常只是他头脑一热想出来的,这会在所有部门引起混乱。他遵循着听起来很美妙但通常与现实生活无关的格言和规则。他会在花了数周才准备好的报告会上不耐烦地坐下,然后心不在焉地评论:“我觉得这些想法真是不值一提。”随后在助理们的哄笑声中,他把大家丢在那里扬长而去。   他迫切地希望被人们看做英雄式的改革家,于是他带领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重组,进入没人熟悉的市场和领域。公司的组织架构变得太过臃肿而难以管理,为了寻求最新最前沿的技术,他还不得不忍受着复杂得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财务审批手续和组织架构图。   每次开会时,他总是最先发言。他是如此固执,以至于在他说完后没有人愿意挑战他或质问他。与此同时,公司高管层鼓励各业务部门进军新领域,进行多样化经营。根据他们的理论,在很多不同的市场领域投放大量的产品似乎就能帮助公司规避风险。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他们涉足的领域越多,对各个领域的关注和了解也就越少。这种策略给予负责交易的经理们更多的权限,却把一生都专注于特定市场、对特定市场如何运作了如指掌的技术产品经理们边缘化了。   比起研究怎样改进产品,公司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管理它的组织结构。为了找到比较各个产品部门业绩的方法,经理们设计出了貌似客观的成功标准,而这些评估体系跟长远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经理们耗费了更多的时间试图弄明白他们如何才能玩转这些评估体系,而不是去想如何才能实实在在地可持续发展下去。   经首席执行官授权,财务部门也开始研究晦涩难懂的风险管理机制,这对极少数自称理解这些机制的人来说似乎很高明,但却让现实中的风险分析变得一塌糊涂。埃丽卡注意到,没有人在表格中用不同颜色标注出预测数据。在其他任何一家公司,历史数据都会显示在白色的背景上,而预测数据则用黄色背景或者下划虚线加以区分。而这些家伙简直是一群混蛋,他们对他们的预测能力如此自信,以至于懒得去作这种区分。他们深陷于大男子主义的文化中,根本不会承认他们对有些事情一无所知。   奇怪的是,公司越来越多元化,管理层却变得越来越因循守旧。他们遍布世界各地的办公室里充斥着大量来自各个领域的员工。或许你会认为这样的人员结构能够孕育多样化的想法和期望,并且足以让这些观点和期望处于均衡状态。然而一次又一次,即时沟通和基于这种沟通的即时评判滋生了从众心理和让人惊异的智力趋同文化。他们一次又一次在面对同样态势时作出同样错误的判断和处理。也许这就是整个公司(或者全世界经济)都依赖于“用黑莓手机立刻作出决定”的商业文化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当这一切正在发生的时候,公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仍在绘声绘色地鼓吹公司的成功。在电话会议、销售会议以及自我吹捧的公司培训会上,吹嘘着本公司是美国最伟大的公司,甚至是世界上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   所有这些事情中,最让埃丽卡感到沮丧的就是:在这么多的会议上,她没办法提出任何补充意见。她并非看不到公司存在的巨大问题,但她周围的同事们似乎全都是大怪兽,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讨论分析问题。埃丽卡有着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和谈话风格,其中强调的是文化、社交生活和心理学。她认识的所有新同事看问题的方式都跟她不同,他们的想法是基于收集大量的数据、设计策划方案和构造系统而产生的。这两种模式看起来毫不相干。   也许是在某所商学院里,也许是在别的地方受到的培训,反正这群混蛋确实接受过某种方法论的训练。训练结果是他们试图将管理变成科学,他们尝试研究各种机构,有些人研究“动态系统理论”,有些人研究“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分析”、“田口方法”或者“质场分析”。还有人研究“发明式问题解决理论”,这是一种由俄罗斯人发明的基于建模方法的培育创新力的技术。此外还有“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埃丽卡在维基百科网站上搜索过这种理论,根据该词条引用的一本管理学书籍介绍,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能够“提升实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的效果,把过程导向作为战略性工具,并基于过程导向来组织核心竞争力。这一过程需要聚焦于核心商业流程,在拓展流程蓝图的同时,应用实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工具箱’中的特定技术作为实施的手段”。   埃丽卡读到过类似的句子,或者在会议上听到过,但对于它们如何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她完全没有头绪。这些声音只是在她耳边回响。公开引述这些理论的人似乎很看重精确性和明确性。他们寻求符合科学的原则,但这些行话好像并没有什么成效。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中,布鲁克斯将众多研究的最新成果聪明地融汇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可谓是天才之举。   ——《华尔街日报》   全书观点充满权威性,令人印象深刻,而且视野恢宏。   ——《新闻周刊》   一本关于潜意识如何影响我们人生的书,让人着迷。布鲁克斯将那些枯燥乏味的行为心理研究,以一个幸福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可谓妙笔生花。   ——《经济学人》   对于那些顶级心理学畅销书如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眨眼之间》的读者来说,布鲁克斯书中的分析手法和引用案例毫无陌生感,在他眼中,潜意识并不是什么弗洛伊德式的热辣性欲世界,而是我们用来进行日常重大决策——和谁约会、和谁结婚以及如何投票——的平凡世界。   ——《卫报》   本书实现了社会学、智力和寓言故事的完美混搭,真是不可思议!   ——《柯克斯书评》   

编辑推荐

   连续24周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蝉联《出版周刊》杂志畅销书排行榜超过20周。   金钱、名望与成就不过是成功的表象,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才是成功的根源!                                       你是否只知埋头苦干,比不上别人处事灵活?   你是不是空有好本领,却输给同事的好人缘?   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当中,从出生到上学、从交朋友到谈恋爱结婚、从工作到终老,无不受家庭结构与社会文化的影响。除了专业技能与理性思考,我们的沟通、识人、同情、体谅、表达情感、建立人类文明这些社会能力,才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社会动物》将带你认识社会交往如何形塑人的性格与影响人的一生。   我们不断学习怎样考高分、怎样练就职业技能、怎样赚大钱,但其实人生真正要紧的技   能是沟通、交往、识人、同情、体谅、表达感情,以及控制冲动!   掌握这些情感与社交的能力,你的爱情、生活、工作都将更幸福、更成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动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8条)

 
 

  •   一个关于爱、性格和成就的故事,而且很快会成为你读过的最幸福的成功故事。   作者在书中精心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角色,他们是一对美国的夫妻:丈夫哈罗德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妻子埃丽卡则是来自贫民区破碎家庭的中墨混血儿。哈罗德和埃丽卡经历着人生的磨炼,逐渐变得成熟、睿智,这是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让人愉悦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成功和交流的故事,是两位主人公继承双亲与祖辈的优良传统,经历考验与磨炼,最终决定相守一生的故事。   它不同于一般励志书所定义的表象化的成功——高智商高学历、一技之长、令人羡慕的工作、显赫的身份地位。本书所探讨的是更深层面的东西。关于成功,本书的观点是: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社会关系比个体选择更为重要,性格比智商更为重要,灵活应变的有机系统比线性呆板的机械系统更为重要,群体智慧比个体思考更为重要。
  •   380页的一本书写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两个人的成功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交流与人际关系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美国夫妻,丈夫哈罗德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妻子埃丽卡则是来自贫民区破碎家庭的中墨混血儿。虽然出身不同,但他们的生命却因缘际会而产生了交集。这个交集不断扩大,他们共同创业,走向婚姻,经历职业生涯和婚姻的危机,到最后实现自我救赎并进入政坛,走向人生的巅峰。如果将他们的人生定义为成功的一种,相信没有人会反对,甚至也不会感到有什么特别之处,仿佛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他们只不过走完了符合他们性格特点的人生轨迹而已。没错,是这样的,但如果本书只是这样平和的将两个人的故事讲完,那确实没什么吸引力,也不值得作者把它写成一本书来出版。

    那么,与众不同之处在哪呢?读过之后我们发现,写这个故事只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一部分,确切的说,只是作者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一个平台。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将许多学者关于意识与潜意识的研究融会贯通起来,并指出这些研究对我们理解人类本性的方式所造成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提醒我们,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社会关系比个体选择更为重要,性格比智商更为重要,灵活应变的有机系统比线性呆板的机械系统更为重要,群体智慧比个体思考更为重要。总而言之,人是社会动物,作为会思考的个体,我们与其它动物截然不同,不只因为我们拥有理智天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拥有非凡的社会技能,包括教育、学习能力、同情和感情流露,以及文化与制度的缔造、复杂社会精神结构的构架等。

    跟随着作者的思路,跟随着主人公哈罗德夫妇的人生浮沉,我们不得不去思索人生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会想到自己生活经历过的一些情境,从而与哈罗德或埃丽卡的某些经历产生共鸣。在他们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自己过去甚至未来的影子,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才会深刻意识到自己正走在怎样的一条人生轨迹上。过去的对与错都不再重要,那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如此,不管你情愿不情愿,我们经历的每个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点细节都会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存放,它们聚集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性格,也影响着我们未来的成就。许多我们刻意做出的理智选择并不见得正确,因为它背离了我们原始的初衷,只不过建立在我们对人类本性过于粗浅的认识之上,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以失败告终。今天,人们依然愚蠢的做着许多自以为是的行为,依然试图以自己的理性和睿智来改变世界,可悲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早已蒙蔽了双眼,掩盖了内心的真实渴望,同样也忘记了自己社会动物的本质,忘记了人是依赖于社交网络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生存、延续和获得成功的。
  •   人类常常把自己也叫做动物,为了区别与鸡鸭狗猫等动物的不同,人们把自己叫做高级动物。其实,“高级动物”只是我们调侃的通俗说法,翻译成作者的语言就是“社会动物”,也恰恰就是本书的题目。记得中学的历史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话,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能够制造和利用工具。其实,这个说法也有点疑问,那就是关于“制造”是如何定义。我们的老祖宗最初的“制造”也不过是折个树枝、打磨个石块之类的行为。而,类似折树枝做工具这样的行为,好像黑猩猩也能做到。对于人与动物的区别,本书另有一种说法。书中认为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教学,人类能够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他人,而动物则不会有意识地去教学。其实这两个观点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人类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人类的行为绝大程度是受意识支配的。
      
    而本书主旨恰恰是对西方文化中的意识决定论提出质疑和辩驳。根据佛洛依德的精神层次理论,精神层次可以分成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通常认为,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意识层次,而本书之中,作者一方面阐述意识和潜意识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一方面提出人类进化的核心真理在于潜意识进化的重要性。作者把潜意识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稳健派人士”的成功。“稳健派人士”的特征就是他们并非天赋异禀,他们在早期的成长过程中也并不类拔萃,但最后他们却获得了难以预料的成功,何也?作者认为他们具备了一种特别的能力,并称之为“非认知性技能”。所谓非认知性技能,就是指所有无法被轻易辨认和测量但却能让人生活幸福、事业有成的潜在特质。这种特质具体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个性,一是善于对人物、情景和观点做出解读。
      
    为了更直观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借鉴了卢梭在写作《爱弥尔》的创作方法,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哈德罗和埃丽卡,用他们的成长经历来解说、阐述人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的生活过程。实际上,这样的过程从哈德罗的父母罗伯和茱莉娅相爱就开始了。一定要从哈德罗的父母罗伯和茱莉娅开始这个过程,作者的用意在于表明遗传信息的重要性。关于这一点P30上,作者有一段极富哲理和文采的表述:早在出生之前,我们就继承了丰富的知识和模式,那是悠久岁月里无数人类思维的结晶。来自进化历史长河中的信息被我们称为基因,流传了成千上万年的信息被我们成为信仰,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信息被我们称为文化,流传了几十年的信息被我们称为家庭,而近几年、近几月、近几天甚至近几小时出现的信息被我们称为教育和建议。之后的婴儿期、青春期都是以哈德罗和埃丽卡为主要分析和阐述对象的。相对而言,埃丽卡的婴儿期描述的简单一些,而青春期作者对于两人都有比较多的描写。其实这个很容易理解,对于婴儿期来说,人类大抵是相同的,而青春期明显存在了男女性别的差异。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对埃丽卡和哈德罗的童年和青春期做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状况的描述,也可以籍由来说明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埃丽卡和哈罗德结识很有意思,已经长大了成人的埃丽卡喜欢上了行为经济学并开始自己创业,而奋发图强的哈罗德却越来越喜欢视野宏大的世界是理论,他们的结识就是埃丽卡的一份合作邀请,接下来便完全是这两个主人公的世界了。
      
    人类探讨自身的研究有很多,从各种学科角度、各种情绪形态、各种人生时期,各有侧重、各不相同。这本《社会动物》,在作者的故事化的设计下,读起来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作者援引了很多生物学、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但并不是直接地干巴巴地引用,而是结合主人公的成长表现把它们应用到了相应的时机和对应的地方,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人的全部生命过程,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揭露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专业纯粹、通畅自然。比如,眼轮匝肌、唾液中的DNA所含的白细胞抗原、对情感体验尤为重要的嗅觉等生理研究成果就被合适地应用在了罗伯和茱莉娅相爱的过程中,婴儿的四种基本能力(凝视、触摸、体味、模仿)就被应用到了哈德罗的婴幼儿期,生动有趣,不仅增加了说法力,而且让人颇有受益。
  •   荣格曾经说过,人肯定需要普遍性的理念和信条,以赋予自己的人生以意义,并借以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如果他确信这些理念和信条有意义,则能够忍受最惊人的苦难,而如果他在承受住自己的所有不幸之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追求不过是痴人说梦,则他会被压垮。
      
      《社会动物》这本书洋洋洒洒近400页,以一对夫妻的成长史为骨架,覆盖了心理学、生理学、政治学、经济学、行为学等多个门类为肌理,为我们活生生地展现了一个美国梦的实现,其主旨在于宣告大家,智商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建立在庞大理论和数据基础上的纯粹的理性主义并不能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决策,成功是多种因素的聚合,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决定你成功的关键因素往往取决于你的潜意识,而你的潜意识则是建立在你的遗传基因、家族史、成长环境、学习方法等基础之上,你的正确决定往往是一种灵感。简而言之,你可以复制比尔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的一切硬件,但是你无法在关键时刻“A-HA”灵机一动,复制出同样的成功之路。
      
      本书中主人公的故事是平凡人的故事,我讲的过多就会涉及剧透,所以我尝试以一个最近的大热人物,《复仇者联盟》中的领袖美国队长来解析作者的观点,寻找那些偶然中的必然。
      
      成功的定义在今天已经因为时代文化的发展变得明显不同,而究其本质都是社会人要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普世的价值认同感。在本书中的主人公认为成功在于取得自己所属领域里的领先地位,在商界、学术界或是政界取得一席之地,实现自我价值。当下的中国成功的定义则很简单,有权或是有钱。在美国队长那个时代,纳粹阴云笼罩,每个年轻人都想上战场打德国鬼子,在那个特殊的时间段,成为一个军人就是最大的成功,但是这么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小个子又有结核病的史蒂夫·罗格斯来说,就成了登天难事,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过,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尝试通过体检,这里可以看到,这就是迈向成功的人所具有的一个普遍性条件: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
      
      很多人看完复联都觉得不满,为什么美国队长战斗力那么弱却可以做这个团队的领袖?他连不死之身都没有,最后BOSS战的时候更是自始至终待在地面上,实在是逊毙了。这样的想法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老板并无过人之处,做某些事还没自己利索等等。而这种想法恰恰暴露了我们狭隘的理性主义观点,就是没有充分考虑一个人的能力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因素?
      
      作者提到,“智力仅仅是思维能力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最重要的部分。这就好像一名士兵可能拥有相当强壮的身体,如果你让他参加只考察俯卧撑和引体向上的能力测验,他可能会做的非常好。但是除非他拥有勇气、自律、技巧、想象力,并且反应迅捷,否则他在混论的战场中还是难以生还。”这么一说大家是不是豁然开朗,如果仅凭一个或者
      几个硬性条件就可以完成一件事,那么人类社会会变得简单得多,各国政府何必费事选举,直接找门萨俱乐部成员做元首就一劳永逸了,如果仅凭体力就可以当好一个军人,那么许三多可以直接当三军总司令去了……那么我们和希特勒的“人种优劣论”岂不是异曲同工。
      
      所以,尽管美国队长在战斗力上不够强,但是他的凝聚力可以使队员们团结在他的周围,不至于成为一盘散沙,他不像其他人只知各自为战,盯着洛基不放,他了解每个队员的优缺点,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符合个人特点的作战策略,而且队长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利用战场的天然环境和所有可用的兵力保护更多的平民免于伤害,所以看到最后电视采访中更多的人是在感谢美国队长救了他们,就容易理解得多了。美国队长不只是一个战士,更是一个具有良好控制力和判断力的天然领袖。所以在现代社会挑选管理人才的时候,考虑的也并不是候选者的单兵作战能力,而是他是否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和决策水平。
      
      当然有了上述几点也不足以说明美国队长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他的这些特质在特训中已经显现,而真正使厄斯金博士选择他的原因,是他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真因为他有爱国主义精神,所以他具有善良和舍己为人的特质。在他沉睡了几十年之后的现代,爱国主义精神可能已经不为人所理解,但是对于美国队长来说,只要人民的安全受到了威胁,就是他需要战斗的时候,他的爱国主义并不狭隘。而他强烈的责任心,使他可以在危机到来的重压之下,承担起拯救地球的责任,尽管看起来他的能力并不足够,但是作者已经告诉我们,只有你先认为你能,你才有可能真的能,如果一开始就没有足够的自信和强烈的自我认知,你根本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再接下来讨论一下,为什么美国队长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成功是无法复制的。我很厌恶国内的成功学论调,那些整天声嘶力竭口吐白沫呼喊所谓激情的家伙,实在是太失败了。前面就说过,片面强调一种或几种因素作用的论调,都是狭隘的。成功学不能扭转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一个人可以乐观的面对挑战,但是不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也终将要失败,前面所说的种种,都是成功的一些先决条件,而真正把人区别开的,就是个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形成同样是基于综合性的因素,基因、家庭、社会、种族、受教育情况等都是综合性的影响因素,而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更不相同,龙生九子还各有不同的,所以每种影响性因素都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作者也指出,成为一名老师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传授具体的知识,更在于塑造学生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一门学科的规律。简而言之,教育应该是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思维方式具有一些先天性的形成模式,所以这使得书本和学校的教育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作者就举例说道,有一本书叫《鱼就是鱼》(Fish is Fish),书中的主角是一条和青蛙交朋友的鱼,这条鱼让青蛙描绘陆地上的生物,青蛙答应了,但是鱼无法真正理解它在说什么,鱼想象中的人类是用尾鳍走路的鱼,鸟类是长着翅膀的鱼,母牛是长着乳房的鱼。而所有人都是如此,我们拥有由经验形成的模型,会用这模型来重塑我们听到看到的内容,得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版本,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同一条新闻,中国人和菲律宾人能够得出截然不同结论和感情体验的原因。
      
      正如这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美国队长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所有人的成功都是无法复制的,这就是本书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但是这本书给我以震撼的感受,几天的阅读历程让我觉得自己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我想,我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着一些什么改变,就像美国队长被注射了血清时一样,嗯,这感觉真不错。
  •   共融的美妙
    ——我读《社会动物》
    文\蠹鱼
    社会动物,就是由一级认知到二级认知,也就是说由任性、不成熟到深有远见的成熟。人呢,要想有好的发展就要把二者相集合在一起。

    《社会动物》是美国作家戴维•布鲁克斯的作品。这是一位谦虚、低调,有学识涵养的这样一个人,甚至觉得还不是太自信。但是,也许和卢梭等那些名家相比是有些距离,可就今天我们的阅读来说,真的很好。在作家描述的故事中,不单体会那故事的幸福感,还有就是内容上的旁征博引,传达太多的信息给我们。从心理上来讲,仿佛是一面镜子,可以参照内心。这种共融的美妙,只要你通篇阅读后,都能体会得到。

    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出故事男女主人公的爱、个性和成就。以作家而言,那是潜意识的思维。当了解两位内心动态,其实呢,也无需用完美来给定义,因完美的尺子是无形的,也就无法衡量其比重。但是我们可以领会到的是,情感很重要,社会关系也很重要,性格也很重要,群体也很重要。这些要比理性、个体、智商等要重要。

    阅读中,作家通过人物内心世界扩延心理知识、哲学知识等等,以此来写潜意识领域中的影响,比如个性特征以及社会行为等。那部分切入,自自然然,也深得读者喜爱。人人是故事中的哈罗德和埃丽卡。他们的一生,而这一生又相似我们的人生旅程。通过阅读了解,我们将更清楚看清我们自己,也对自己对他人有更全新的解读。

    这本书,还可视作为教育读物、经营读物、人性读物……,拓宽你的精神领域,给你更深度的思考。

  •   社会让动物更高级
    评《社会动物》

    如果人类还只是拘泥于自然之中流连于山水之间满足于树叶遮羞野果裹腹,妄图与狮子老虎称兄道弟与狐狸老狼肝胆相照,甚至想去和水中的鲸鱼鲨鱼鳄鱼攀个亲戚拉个关系,那么人类至今也应该只是动物界中比较富有理想和激情的“有志毛猴”罢了,“文明”、“社会”等词汇永远不会出现在这个地球上。可是人类成功了!他成功地从树上跳下来,从山洞里走出来,搭建了自己的社会,积累了自己的文明,在不断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在自己动物的躯体上戴上了高级的皇冠,社会习性的形成让他更有理由在星球上宣称自己的高级了,从此以后自然的一切都归他管了。

    在成功征服大自然之后,猴子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不断地去发现未知改造自然建设新社会;不断发挥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把人类的社会建设地更加美好。即使是如今社会比自然肮脏人类比动物贪婪,但是文明的力量依然让人类保持独有的优势;即使是信任缺失、道德败坏甚至是战争械斗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文明仍然会以一种独特的力量发展下去,这就是社会的一种逻辑。不羡鸳鸯不羡仙,只愿人类不相煎,社会无隔间。虽然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动物习性依然影响着整个人类,有时贪婪无知自私自利也在侵蚀着社会,但是猴子们还是在公平正义良知等普世价值的引导下继续前进。在猴子们发现他们可以不劳动也不饿肚子的时候,一些猴子开始研究自己以及同类的行为、心理和思想了,从父母的结合到自己的成长,从家庭的生活到社会的交往,在一生中平常或者辉煌的生活故事背后,挖掘潜藏着的爱、恨、性格、禀赋、成就等各种社会行为背后的常识和理论,以揭示人类这个动物的社会习性,有“好事者”将这些研究成果罗列编排,并用两个平常人的言行来展示人生的变化过程,并将研究成果命名为《社会动物》,还好承认人类的动物性,还好为人类展示他独特的社会性。

    哈罗德曾经是托马斯故事系列里的直升飞机,埃里卡也是某部电影里的女主人公,在《社会动物》里他们代表了人类的饮食男女,他们和我们的共同点就是同为人类,都具有社会性(交往需求、群体观念等)和动物性(生理需求和心理变化)。从他们的一生经历以及经历背后的各种解析,我们可以对照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些行为的解释。他们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都是他们社会性形成的重要场所,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在特定的成长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社会习性,每个人基于自己生活经历和学习教育情况会形成对于人生的独特理解,对于哈罗德和埃里卡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生:出生、上学、交友、恋爱、工作成功以及老去,只是我们很少人去梳理自己错综复杂生活背后的逻辑,甚至我们老去的时候也仅仅对自己一生中难忘的片段进行回忆,《社会动物》能帮你在演绎你的人生电影的同时不断增加理论的旁白:对你过往生活背后的一些心理和行为常识进行解析,并对你未来的生活进行编排解释。更主要的是让你懂得:生老病死只不过是人生的常识,看懂了生死也就看懂了人生;社会让动物更高级,只要读懂社会,你也能一样高级。
    2012-6-16
  •   一个关于两个人的成功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交流与人际关系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美国夫妻,丈夫哈罗德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妻子埃丽卡则是来自贫民区破碎家庭的中墨混血儿。虽然出身不同,但他们的生命却因缘际会而产生了交集。这个交集不断扩大,他们共同创业,走向婚姻,经历职业生涯和婚姻的危机,到最后实现自我救赎并进入政坛,走向人生的巅峰。如果将他们的人生定义为成功的一种,相信没有人会反对,甚至也不会感到有什么特别之处,仿佛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他们只不过走完了符合他们性格特点的人生轨迹而已。通过看别人反思自己,不错的书
  •   一部宏大的生命历程《社会动物》

    书做得和内容一样厚重漂亮,光看书名很容易让人认为这是一部社会科学的学术作品,让人以为是那本《社会性动物》的姊妹篇。说实话我就是这样理解才开始读这本书的。可是一打开就知道我理解错了,这不是一本正规的学术作品,但是却远远比学术书更好看。

    书里面讲的是一个人哈罗德的一生,当然还有一个女主角,他的妻子埃丽卡。可是这本书却并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传记,并不是因为这两个人物是虚构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并不是简单的在写这两个人的一生,而是在借用两个人的人生来探究分析思考那些更深层更广泛更重要的问题。

    这样的工作还从来没有人敢去尝试过,这样的书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绝对是一项比传记更宏大,更复杂的工程。

    书是从哈罗德的父母相遇开始写起的,到这个生命开始孕育,不仅仅讲了这个故事,还融入了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精神分析、教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等和人和人生有关的各种知识和学说。对一个生命中经历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让你看到我们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小事背后都有复杂的原因,和各种学说给出的解释。生活其实如此复杂,我们所了解的生活已经和学者们研究中的生活相距甚远。

    一边看你会一边惊叹,作者布鲁克斯怎么会懂得这么多,怎么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了解得这么透彻,这里面肯定有很多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哈罗德的身上肯定会有布鲁克斯的影子。即便这样,在描写哈罗德童年的经历时,还是不能不让你惊叹,作者真是一个细心的家伙,连这么细微的地方都不放过,这本书简直就好像是上帝写的,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每个小事都被分析和解说得那么透彻。

    不过不要以为这本书好像一本小说那么好读,如果你没有那么多相关的知识储备,读起来会感觉到有那么一点困难。不过书里面会用精彩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博学的知识,合理的情节,让你欲罢不能。

    感谢作者能够写出这么一部好书,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阅读的同时,好好思考一下我们自己的人生。
  •     打开手中的包裹,我一下子被这本书的颜色和装帧征服了。
      
      这本书在装帧上选用了一般封面很少使用的暗红色,与颜色鲜艳而又不刺目,让人感觉扑面而来的是兴奋和热情,而且其中又不是失冷静与睿智。白色的标题和副标题、黑色的作者和译者校者,白色与底色的暗红色形成了很好的映衬作用,而黑色的内敛无疑加强了题目的稳定性。一般来说,这三种颜色是很冒险的,因为三种颜色的色差容易观赏人的视觉产生疲劳,但设计者为了弥补这种疲劳在封面上使用白、粉、绿、黄、黑等颜色勾勒了一男一女两个人或大或小、姿态各异的线描图案,这些线描图案的颜色繁复和种类多样,很好地综合了三种主色调的色差。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爱、性格和成就”全都融合在一种“潜在的根源”之中,如果说“红白黑”各对应一种颜色的话,那么“潜在的根源”是什么?原来在白色题目的上面,还暗藏着玄机——上面凸印着透明的英文标题和作者,侧光看去,一种明亮的红色由底色投射到了读者的眼中。整个设计与书的主题融为一体,多姿多彩是社会生活的面貌,“爱、性格和成功”就是人的创造力的源泉,而这一切汇聚了成了一曲热烈的欢乐颂。
      
      闭上眼睛,一边想着封面上的色彩,一边让指尖从凸起的图像和文字上划过,似乎可以感到书中男女主人公的欢愉与热烈,可以感觉到这是一本鲜活而立体的书。的确,这本书是一本对人生面貌的立体塑造!其实作者正是要在人世间重新塑造出一个“立体”的人类世界,在作者看来“现代社会已经异化为一个巨大的机器制造车间,向人们灌输难懂的生存技能,却忽视了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和情感能力。”也只有当人们重新回归到了立体的人类世界,人们才会发现自身所蕴藏的无尽的潜能。
      
      与一般的励志书籍成功学书籍不同,这本书在三个方面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它不像那些职场手册一样,只关心某一个职业、某一个岗位的个人发展,它关心的是人的成长——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两个主人公的一生来展示:人怎样才能在“爱”中培养自己的“性格”,而所谓的成功不过是做到前两条的附属品罢了;它不是用虚幻的言辞和空洞的愿景来吸引读者的那一类书籍,它用丰富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的理论、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证明人生成长的曲折和多姿;它不是一本写给人类精英们的书,它的主人公是两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他们有缺点有不足,但他们也有耐心和毅力,他们通过不断地反省、总结和规划逐步克服了自身的缺陷,完成生命价值的提升,从而向世人宣告:所谓“天才”都是后天努力造就的!
      
      这是一本以小说形式写就的一对夫妇的人生传记,但这本传记中的所散发出来的“爱”、“热情”与“道德”的气息却不是虚构的产物,而是人类自身价值的回归。
      
      在这本书的封底上印着“建议上架◎心理学”,其实在我看来,这个建议未免小看了这本书所包含的“潜在力”,这本书可以摆到文学、社会学、成功学、教育学……分类架上,而且无论它旁边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都毫不逊色——各年龄段的读者都可以从它当中找到他们需要的东西——因为“自我认识、自我引导、自我教育”的力量是无所不在的。
  •   年度好书
    尽管今年还没过去一半,尽管谣传说无所不能的玛雅人已经认定世界要在年底前毁灭,我还是决定要提前半年就把今年自己所读的新书小说类最佳奖项颁发给《社会动物》,不是因为他的精装封面,也不是因为他又大又厚足可用来充当居家旅行杀人索命中必备良品。因为这书实在是太好太好太好啦
    读这本书的同时,我还在被迫看《教育理论(教师编制考试指导用书)》,说是被迫并非因为我不看就会被关小黑屋饿饭或者读的时候被人用枪指着头,而是为了工作的缘故不得不去看,have to 和 must 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教育理论便是前者,而我在读《社会动物》的时候,心中却始终昂扬的充满了must的使命感,并不断的进行着强化。该书描述的故事围绕着男主人公哈罗德,从他的父母相识并坠入爱河开始到哈罗德的诞生成长拥有自己的事业不断取得政治上的成就得以入主白宫退休开始享受快乐的晚年生活,直至组后平静的离开人世。仅从这些步骤上来说,哈罗德的一生尽管曾经位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元首但仍旧如此的乏善可陈,他不是唐璜,也不是无邪,人生没有什么真正让我们魂牵梦萦到一定想了解的东西,这可能会使得整本书的都难以为继,可是这本书却如此强烈的吸引着我。我想了很久才恍恍惚惚想到:是不是因为,作者在文中熟稔化用的心理学理论都是我所热爱的,且不以枯燥的博导嘴脸出现呢?从前的心理学著作总是理论知识在前,弄出一堆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似的清规戒律,然后为了验证该理论的正确性抛出若干个例子。读多了之后就会有种,世界不过尔尔的感觉。而社会动物却借着人来讲述人的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会世界。一边读一边会冒出:原来是这样的,果然很有趣……之类的观点。加上哈罗德,尽管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但他的优点与缺陷同样突出,这对于熟悉了高大全人物的我们来说不啻于一股清新的风,是的,用非典型人物来做典型的分析。此时我们可以身心放松的阅读,不必怀疑作者想要贩卖某种可疑的价值观或思维以及道德范式给我们,不带任何负担的阅读才是真正充满快感的,不是么?读完之后不禁大叹一口气:这要是教材多好
  •   用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人作为社会动物,历经出生、成长、求学、创业、婚姻....,直到死亡,,不仅仅是理性,还有感性、直觉、情感、偏见,性格,社会规范,道德感等等“潜意识的思维”,是更深层的思维决定了我们的选择。
  •   长久以来,传统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让许多人都认为,理想化的理性思维以及卓尔不群的智力是人生成就的唯一原因和动力因素。      这一观点曾经长久以来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脑海,甚至许多人在社会分工的工作之后,还一直信奉这样的信条,他们机械的认为行为只有对的和错的之分。“对的”,就是符合逻辑、过去的经验和我们自身的思维习惯,却忽视了参与的人的阶级、立场和利益,更不要说从社会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历史过往来看待工作和生活。
  •   理性固然可以让你成功,但感性的社会能力才能让你幸福!
  •   “这将会是你读过的最快乐的一本书。本书介绍了两位活的充实的成功人士,他们拥有令人向往的职场生涯,赢得了朋友的尊重,并且为自己生活的社区、所在的国家和全人类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令人惊异的是,这两位主人公并不是那种生下来就出类拔萃的高智商人才。……”不错的一本书,对每一个普通人把握幸福都会有价值。
  •   一个关于爱、性格和成就的故事,而且很快会成为你读过的最幸福的成功故事。
  •   可能是小众了点,但是这本书也算是励志的书籍,已小说的形式刻画了两个人的成长经历,在面对社会种种生存挑战的时候,心智成熟的面对,最终幸福的过完辉煌的一生,建议大家已消遣小说的心情读一下,可谓好的心灵鸡汤。
  •   初读,有都晚了的感觉。最大的收益处,人就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两个特质缺一不可。既需要对理性修炼,更需要感性的认知,我们才会感到持久的幸福和平和!
  •   社会动物,我们都是社会动物,如何做好是最重要的。
  •   “动物”看“社会动物”,我们是自己的陌生人,看过这本书,对自己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对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多打开了好几扇窗户啊!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我们都有爱、有自己的性格和渴望成功,但倒底是什么左右着这一些,冥冥之中那主宰着什么发生什么不生的东西是什么?是我们内心深处自我人格的底层代码吗?那么那个代码又是什么?书还在看,希望找到答案。
  •   不乏理性,不乏证据,不乏观点和态度。客观、敏锐、真诚、有责任感的作者。我平常看书一向很快,因为睡觉和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但是这本书,花的时间不少,却总也看不快。喜欢是真的喜欢,但是有不少的时间用在了想,用在了反复地读。
  •   人原始就是一个动物。我们大家都生存在同一社会时就是一个群族。
  •   每个人刚开始看到这书的时候, 几乎都会被她精美、厚重的外表吸引。表皮是惹眼的朱砂色,开始读下去,内容让我更加觉得震惊,非常吸引人。这本书非常美好丰盛,有如一顿大餐。
    在这本书里已经数不过来到底涵盖了多少门类,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行为学、生物学、教育学……都是很多人一直向往了解但又无从下手的学科知识。最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是用情节丰富的小说形式,将这些研究结果一一融会在书中人物的每个成长阶段(从婴儿时期到老年时期),以及人物每个或细微或重大的行为描写中。这使得轻松而诱人的阅读不知不觉地包囊了充实的学习过程,不会艰涩难懂,但却收获颇丰。
    总而言之,真是好书一本啊~~~
  •   社会动物,这本书是很多人推荐的,很厚,应该很好看绩效管理 很全面 有案例 有表格 比较实用
  •   精辟论述人作为社会动物的旅程。
  •   欢喜是第二次买了 很喜欢。社会动物涉及的方面很多 还可以吧
  •   社会动物,版本豪华,内容详尽,,,,值得收藏,,,,
  •   讲述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书非常好看!非常喜欢!
  •   这本书我放在床头,已经翻阅了快一个月了,还没有看完。作为非心理学专业人士,看起来还是觉得有点理论性偏强。我还会继续坚持看下去,总觉得里面很多东西需要结合实际来理解,比如:里面提到的“推迟满足感”,这个确实很重要,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合理的周期,我们应该有耐心,不能浮躁。
  •   幸福和成就的指南针,看看很有益处
  •   有关心理学的一本书,很喜欢封面设计,排版~内容也很不错,用讲故事的方式在分析讲解有关人得一生各个阶段的心理~
  •   从动物的视角来看待人类,我们本来就是从动物进化而来,这样的角度新颖而颇具思考的意义
  •   发货,货物都很好,书也特别有意思,作者用故事的形式书写理论,大大增加了书本的易读性
  •   这想这是一本具有心理学基础的励志书。对于自我要求比较高的人,应该是容易引起共鸣的。其中的心理暗示法和某些学习方式值得学习。
  •   书的节奏很轻快,读起来让人很舒服,而且书中结合了人的潜意思学等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听我这么说好像很枯燥?其实通过作者的努力,小说的情节和科学的只是结合得比较好,很多地方甚至让人忍俊不禁,读到后面特别令人豁然开朗,这是传播正能量的一本书。
  •   很好的书,尤其是主人公写毕业论文的那一段;真的把教育的真谛都道了出来,我们虽然经历过但没有向作者那样领悟深刻。
  •   21世纪什么最贵——社会资源!
  •   刚拿到书,还未仔细阅读!是听广播介绍的。准备好好阅读,当成有价值的书保留,准备推荐文化层次较高的人阅读。
  •   里面很多社会心理学实验,很适合阅读~
  •   及心理社会科普传记于一体的好书!
  •   感知社会力
  •   内容特别适合现在的社会
  •   用简单的人,讲述不简单的故事。值得一看
  •   刚看了100多页,故事很精彩,喜欢心理学的人必读。
  •   本书里面告诉你,从小到大,一直以来你的老师和父母都不会传授你的能力
  •   和《引爆点》、《影响力》、《异类》、《少有人走的路》、《幸福是什么》同属一类读物。
  •   之前是在网上看了一部分章节之后,才决定来当当买纸质版,个人觉得前半部分对于准父母和刚当上父母的人会很有帮助,可以帮助调整心态,确定以怎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小宝宝,全书在虚拟人物的生活中阐释着理论,非常的形象,便于理解。
  •   上次坑爹的买成了社会性动物,这次对了。
  •   浅显易懂又深刻的话语让人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科学的解释也很让人愉快,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    读此书,你会増进自我反思的智慧,并且对上帝在人类身上隐藏的创造奥秘更加惊叹!
  •   用生动的故事来讲解心理学知识,不枯燥。
  •   排版字间距较大 留空较多 内容量少 价格相对偏高
  •   人的一举一动,有时候不是人的意识能够控制的,就像惯性一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思维跟行动.
  •   成为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看起来很有料~
  •   意识思维决定人生
  •   得知这本书是由于收听《冬吴相对论》,而决定买这本书是由于当当,仔细了解过这本书的价格和它的大小,就觉得当当的价格相当的公道,这么有意义的书也可以卖到这么便宜,绝对是超值,拿到书,证明相信当当果然是没错的。赞~!!
  •   帮同事买的,书大约15天就到了,还打折,比书店便宜。
  •   作者显然是个大行家,书中汇集了各路各派学者的观点,融会贯通,很有意思
  •   书质量没问题,物流速度很快,但书角压皱了。
  •   看了一半,觉得书很不错,学习中
  •   中信出版社的书很精致,包装很好,内容精读也是有感悟的
  •   书很好,物流速度非常快
  •   有书看了包装非常好
  •   这书非常好,效果不错的。
  •   书是好书,可惜打开包裹后发现书封面不知怎么弄烂了.
  •   还没读完,感觉挺好~
  •   这本书是送给姐姐当生日礼物的,当然就没有拜读,但看到很多人评价都不错,我想应该是本好书。
  •   很有价值的一本书,让我们能够从人性的角度更深刻地看清人的行为
  •   书确实不错,昨晚刚看完,一本透彻了解潜意识的著作,真正走进内心,认知内心
  •   在生活中讲道理 nice!
  •   推荐给结婚前女性阅读。
  •   人生的真谛!
  •   慢慢的去感受书中的哲理。
  •   这书在中央电台的的东吴相对论中提过
  •   书整体感觉不错 很厚的一本书 需要慢慢品味
  •   写的很好,很值得一看。不错不错
  •   质量很好,内容还没开始看
  •   还没来得及看呢,包装好,物流快,价格便宜又正版。
  •   刚收到,还没开始看,装帧很好。
  •   服务、质量、送货都非常好
  •   翻了一下,挺好
  •   塑封的很好刚收到,还未看。朋友介绍的,据说不错
  •   很好啊 物有所值 受益匪浅
  •   有必要列为学生和成人必读!孩子可以和家人,同学,朋友共同讨论!最应该提早看的难得之书!
  •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大家认真的读一读
  •   推荐一读,软实力才是硬道理,这本书里讲的很明白
  •   内容真心不错,适合刚开始学心理学的人。。
  •   从人的幼年写到老年,把所有事情都写够了。
  •   一下子又买了两本,很不错,值得反复阅读
  •   跟随自己的心而生活,是我要的状态!
  •   因为此书非常畅销,在朋友的推荐下买的。通读了一遍,还是很有感触的,值的一看。
  •   书挺不错的,正版,还没看
  •   很好的书,我都喜欢,长知识了。。
  •   非常好的书,适合心理学入门阅读。
  •   挺好的书,有点厚,讲的很不错
  •   书还没看,感觉应该不错,但是包装不是太近人意,书角有轻微损坏
  •   不错的书,慢慢品读。
  •   今天拿到书了,包装不错,很喜欢,还么看
  •   经典的书,给力的当当
  •   精装硬皮,还不错,书很新,快递给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