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收入与发展陷阱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王小鲁  页数:336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   这是一本关于收入分配的文集,收录了笔者在2005~2011年期间完成的关于收入分配的若干研究报告和报刊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在本书中大致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但它们在内容上又有明显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分成6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其中第一到第五部分都符合时间顺序,只有第六部分的8篇文章跨越了较长的时间跨度。   应当说明,收入分配问题本来并不是笔者的研究“本行”。20世纪80年代,笔者主要关心和研究的领域是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改革过程中的经济发展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初具雏形,而笔者此时恰好在国外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兴趣更多地转向市场化所推动的中国经济增长,致力于解释增长的动因、研究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市场化本身能否够继续取得进展等问题。   大致从21世纪初期开始,笔者的研究领域开始更多地集中到收入分配领域。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蛋糕越做越大,而怎样切蛋糕则变得非常重要。简单划分,可以说第一个时期关心的是怎样做蛋糕;第二个时期关心蛋糕能不能做大;而第三个时期更关心的是,做大了的蛋糕切得是否公平合理。杞国人,国无事,忧天倾。这本书,也就成了一本杞人忧天地讨论“切蛋糕”的书。   其实,蛋糕切得怎样,也直接关系到蛋糕还能不能继续做大。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更迭,绝大部分都和蛋糕切得越来越不公平有关。一个政权,一种制度,往往有其自身演变的规律,“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如果不公平到天怒人怨,连政权都不能维持了,还怎么谈得到做大蛋糕?针对这种“周期律”的疑惑,毛泽东1945年曾在延安说过:“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可以肯定的是,“让人民监督政府”的民主指的是一整套制度的建设,绝不是“文革”时期那种在个人迷信之下由少数政客操纵民意的所谓“群众运动”。我们过去是不是真的找到了这条民主之路?今天和今后能不能打破历史上的“周期律”、能不能公平地分蛋糕?还是要看在制度层面上“让人民监督政府”这件事做得怎么样。   很多现象说明,这方面的情况很不乐观。首先,中国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超过了0。4的警戒线,并持续上升。笔者2005年的研究否定了“收入差距会随着发展自动缩小”的说法,发现收入差距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随经济增长而自动缩小,反而可能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继续扩大。与一些想当然的推论相反,笔者的实证分析还说明,收入差距过度扩大并不是市场化造成的,而主要应归咎于制度因素导致的政府不规范行为和腐败现象,以及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没有实现全民共享。此外,笔者2006~2007年的研究还发现,农村地区继续存在的贫困问题,也越来越多地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不足相关(见本书第一、二部分)。   其次,笔者2007~2010年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说明,与腐败相关的灰色收入迅速膨胀,已经成为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将隐性收入考虑在内,实际的收入差距比统计显示的还要大得多。这些研究必然得出的结论是,为了解决这些严重的问题,必须全面推进财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让人民监督政府”(见本书第三、四部分)。当然,在怎样认识当前收入分配问题的严重程度上,以及在关于收入分配和灰色收入的研究方法上,都还有许多不同意见。本书第五部分中,包括了关于收入分配现状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若干争论。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和不合理的分配,引发了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它是消费率持续下降和储蓄率过高的直接原因,导致内需不足,使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投资和外需拉动,同时也对经济效率产生了不良影响,从而威胁到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腐败和社会冲突的加剧,使社会面临陷入“权贵资本主义”陷阱的现实危险。本书第六部分收录了笔者近些年在这些方面的若干篇讨论和分析文章,其中也包括如何通过改革来化解社会冲突的一些初步探讨。笔者希望在这些问题上,能够展开更多的研究和讨论,逐步形成更大程度的社会共识。笔者坚信,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中华民族才可能有一个充满阳光的未来。   本书并不是一本政论文集,而主要是汇集了若干与重大现实问题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一些主要结论,首先是来自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也包括笔者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一些现实问题提出的自己的看法。本书第一部分的第一篇,第二部分的第一篇,第三和第四部分,以及第六部分的第四篇,都包括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从事学术研究或对这些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详细阅读这些部分。而其他读者也可以粗略浏览或者跳过这些技术性分析的部分,重点阅读这几篇文章的结论部分,以及其他讨论性的文章。   上述这些研究,是分别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等机构的立项资助,以及其他很多机构和个人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完成的,同时也得到了研究界同事、广大读者、网友和新闻媒体的关心和鼓励。没有这些支持和鼓励,这些研究不可能完成。笔者在此对这些机构和个人致以深深的感谢。这些文章可能存在的错误、遗漏和偏颇,都由笔者个人负责。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参与讨论和提出建议。这必将有助于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作出改进。   王小鲁   2011年11月22日

内容概要

  “十二五”规划指出,收入分配改革将是未来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国经济发展这块蛋糕做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如何切蛋糕将成为最重要的课题。这将直接关系到蛋糕能不能继续做大。目前,腐败相关的灰色收入正在迅速膨胀,成为导致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因素。
  本书是两次清算“灰色收入”的经济学家王小鲁近几年来相关文字的首次结集,通过对中国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和真实收入状况的数据挖掘,对中国国民收入真实数据和差距,以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指出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统计到巨量“灰色收入”的存在,得出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市场化,而在于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腐败和灰色收入使收入分配扭曲和社会两极分化的结论。作者指出,这是对建设和谐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根本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有赖于推进体制改革,建立一个公开、透明、有严格管理制度和受社会公众监督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建设一个法制社会。

作者简介

  王小鲁,经济学博士,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自1978年起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未定稿》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辑,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期刊主编、发展研究室主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国大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等多所国际机构的项目专家、访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经济增长、城市化、市场化改革、收入分配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百篇。两度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杰出博士论文奖、首届中国软科学奖。被《财经国家周刊》评为2010年度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经济学人。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中国收入分配向何处去?
 中国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助缩小收入差距
 中国收入分配向何处去?
第二部分 农村贫困的原因及对策
 导致农村贫困的原因分析
 从特惠式扶贫到普惠式扶贫
第三部分 灰色收入与国民收 入分配(I)
 前言
 一、统计数 据所反映的收入分配不平等
 二、我国城镇居民真实收入调查:灰色收入的存在
 三、购车、购房、出境旅游与储蓄存款背后的真相
 四、被遗漏的收入来自哪里 ?
 五、结论:制度不健全导致分配扭曲和两极分化
第四部分 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II)
 前 言
 一、城镇居民收入调查方法和样本分布
 二、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结果
 三、求解城镇居民真实收入
 四、灰色收入及其来源
 五、重新审视国民收入分配
 六、结论:权力与资本结合 将导致停滞和社会危机
第五部分 灰色收入被夸大了吗?
 搞清收入分配现状是统计机关和学者的共同责任
 灰色收入被夸大了吗?
附录 有关灰色收入讨论的部分媒体评论和报道
 灰色收入规模成谜:到底被低估还是被高估
 灰色收入 欲盖弥彰还是欲说还羞?
 王小鲁与国家统计局之争核心是数据真实性
 居民收入统计局两套数据打架
 谈灰色收入:向开风气之先的王小鲁致以敬意
 直面“灰色收入”
第六部分 收入分配与发展陷阱
 内需不足将威胁中国经济增长以深化改革化解社会冲突
 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消费不足和政府管理成本膨胀将制约经济增长
 收入差距扩大部分源于土地财政
 关于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及改善收入分配的对策考虑
 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半截城市化问题
 拖延改革可致中国陷入权贵资本主义陷阱

编辑推荐

   “灰色收入”清算者王小鲁的收入分配研究首次结集出版,直指“十二五”规划重点。   王小鲁通过缜密的数据分析,推算我国“灰色收入”的规模,深层次探讨巨量“灰色收入”的产生的体制原因,并提出化解之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灰色收入与发展陷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该书作者的文章已读过多篇,这次结集出版,其中肯定还有我此前没读过的文章。灰色收入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   国民收入分配应当主导社会管理
  •   对于王小鲁博士的深入剖析非常赞赏,整个书的数理推论得专门学过高数的人才能看得懂,但大体意思是能够明白的。
  •   王小鲁分析的透彻~~~
  •   这个时代中国还有治学如此严谨的学者。真是稀有
  •   精彩啊,强烈推荐!
  •   书很好 快递也很快 态度不错 很有深度
  •   没有深入浅出的分析,使用了太多的统计数据,而那些统计数据又不是最新的,统计分析太多,太教条
  •   书中有不少数学方面的计算推导,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很深奥且必要性也不大,但对专业人士来说,这些可能又是很有必要的数据,两难吧,众口难调.我们看的时候,这些数学方面的就不太深究,能把书中要说的事情理解了就达到买这本书的目的了.
    真的要是觉得它是一本侧重统计的书的话,也可以看成是一本统计方法运用的实例,这样的话,买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了.冲着书名买的人,不是去学统计知识的.
    还有,原来是因为冲着书的名字,以为书中是针对书名所谈题目的系统阐述,按章节这样一个方面一个方面讲下来,但这本书是作者以往发表的文章的结集,感觉就零散了.现在很多书都这样,作者在网上和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在新闻媒体做访谈,过些时候把这些集中起来出一本书,看起来是一本书了,但觉得和真正的一本书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书编起来容易,内容却零散,讲的问题也讲不深讲不透.
    不太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