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也育儿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夏洛特·卡塞尔  页数:288  译者:王晓鹂  
Tag标签:无  

前言

早晨八点,我漫步在阿巴拉契亚山间,这时已经能感到潮湿的热浪扑面而来。多年来,来看望我的女儿珍娜、她的伴侣罗兰和他们六岁的儿子比利时,我都会在早晨来这条熟悉的蜿蜒小路上散步,几乎成了例行仪式。然而令人伤感的是,这次来访却不同以往。珍娜已是胰腺癌晚期,现在住在疗养院里。她的儿子就要失去母亲了。我想陪在比利身边。虽然我自己并未悲伤过度到无法自拔,但也无法做到足够坚强。我人生中一个长达三十三年的篇章就要落幕了。在这三十三年里,我将一个孩子抚养成人。她的生母生她时只有十四岁,精神遭受过重创。之后她又经历过数次突如其来的分分合合。而我和她的感情纽带极其脆弱,有时甚至难以维系。1973年8月,珍娜步入了我的生活。负责照顾她的社工,在公告两小时后,把她从寄养家庭里接了出来,带到我身边。她那时只有三岁。我当时站在我的社工玛格丽特•布里奇沃特家的门廊里,珍娜在她的社工G夫人的帮助下从车里出来。她身着粉红色点子花薄纱裙,金色的秀发向后梳成了马尾辫,湛蓝的大眼睛闪着泪光,胳膊下夹着史努比毛绒玩具。玛格丽特惊叹:“噢,夏洛特,她真漂亮,够资格做你女儿了。”而我当时想,她太漂亮了,做我女儿可委屈了。珍娜走进客厅时,我坐在各式各样的玩具中间。G夫人跪下来,双臂搂住她说:“珍娜,这是你的新妈妈。”珍娜忧伤地看着我问:“你有女儿吗?”我说:“我想你就要成为我的女儿了。”然后,就好像她身体里有个开关打开了一样,她开始玩地板上的俄罗斯套娃、我买给她的图画本、自动竖琴和毛绒玩具。我走在阿巴拉契亚山间的蜿蜒小路上,忽然意识到兴许再过仅仅两三天,我便再也感受不到珍娜紧握的双手,听不到她的声音,看不到她侃侃而谈,也见不到她和妹妹一起在疗养院的前门廊里吞云吐雾了。两天前我才见过她的生母。“噢,妈妈,”珍娜若无其事地说,“这是达妮儿。”这个异常重要的时刻却进行地异常简单,达妮儿说“嗨”,而我的回答是“很高兴见到你”。后来的几天里,我喜欢上了和她聊天,观察她指手画脚,听她直来直去地讲话。简直和珍娜如出一辙。我和比利一起出来散步,让其他人能和珍娜待一会,也让他出来透个气。他是个活泼可爱、多愁善感的男孩。我们路过墓地时,他想进去走走。他问我人死入土之后,会发生什么——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这个话题太过可怕。没有人告诉过他珍娜快要去世了,但显然,他在心底里一清二楚。由于我有些好友住在邻近的镇里,而我的家在远方,每天一大清早出来散步让我心情舒畅——上山下坡,走过无垠的牧场、涓涓的溪流和浓密的树林。我喜欢那红色的谷仓、绵延起伏的丘陵、圣诞树农场和那门廊或低垂或花哨的木屋。这是阿巴拉契亚乡间的精髓。我觉得熟悉而亲切,因为我曾经就住在俄亥俄州的雅典市,距这里不到一小时车程。我现在和珍娜的伴侣罗兰和比利一起住在房车里。比利最近一直在时刻不停地看电视、打游戏。我担心这些是唯一能让他振作的事情。他早晨一下床,就坐在客厅中间那张惬意舒适的椅子上,正对着电视开始了。放学回家后,差不多也是在做同样的事。不过每次我叫他出来和我玩,他都会答应。他告诉我,他爸爸告诉他不要让我看见这些暴力血腥的游戏。在他还很小的时候,暴力电影和动作片就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由于生活能力低下,比利差点没去成幼儿园(我不知道还会发生这种事)。大部分我送给他的玩具——积木、乐高玩具、棋牌游戏——最终都四散在家里或扔进了垃圾箱。很早以前,我看见珍娜丢下他一个人喝奶或者喂他的时候没有注视着他的双眼,便开始担心了。但我可以体谅她,没有人为她做过的事,她也无法为他做。比利长大一些后,我仍然在担心,担心没人唱童谣给他听,没人为他讲故事,没有游戏可做,缺乏身体锻炼,也担心他的饮食,他一日三餐基本上只有炸薯条、饼干、麦乐鸡和激浪。不久前的一次来访,我带过来一张打牌的小桌和几把椅子。我们全家人一起坐下来玩拉密牌①时,我感到异常欣慰。这张桌子很快就变成了家庭游戏桌。后来我每次来,都会和比利一起在这张桌子上玩跳棋和翻牌记忆游戏。罗兰是个心地善良、努力勤奋、热爱家庭生活的父亲。他坚信不移,比利一定会上大学,所以最终不会走他和他父亲的老路,在闷热的工厂里赚取微薄的薪水。尽管珍娜总说自己并不担心比利上大学的费用,他们还是在冰箱顶上的罐子里为此存着钱。也许他能拿到哈佛的全额奖学金?我没有答话,内心暗自叹了一口气。我曾经问她是否需要关于如何养育子女的书籍或杂志,她像往常一样含糊其辞地回答:“挺好哒。”珍娜熟谙模棱两可的回答艺术。我很早以前就明白了,她说的话,除了“是”之外,其他一切都意味着“不”。但我时常在想,难道他们不知道上大学的准备工作一出生就开始了吗?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儿歌、游戏、童谣和积木都和学习密切相关,重要性不亚于学习基础知识?难道他们不知道经常看电视、玩暴力游戏、大量饮用含咖啡因的汽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比利容易紧张、沮丧和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和其他许多外婆一样,我也会在脑海中问自己那些常见的问题。我是否应该提些建议?是否应该寄些书给他们,让他们了解一下儿童的早期学习,或者让他们知道帮助儿童刷牙的重要性?我是否应该帮他们订阅《父母》杂志?他们会不会反感?这些会不会有用?我是不是有些多管闲事呢?既然我女儿委婉地拿我的话当耳边风,那我是否应该去找罗兰帮忙呢?最近几次来访,我经常在早晨看见比利起床准备上学。这让我异常欣慰。我喜欢看他飞奔出家门赶校车。一般他出门时校车才不过刚从山的那边驶来,车灯在清晨的薄雾中闪烁。他总是车上的第一名乘客,抖擞起精神开始通往学校长达一小时的车程,从未有过怨言。比利热爱学习。他幼儿园毕业前夕,他的老师告诉我,所有学生里,他的进步最明显,已经非常接近中等水平了。他就像块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知识。珍娜总把他早期的问题怪罪到幼儿园身上,但罗兰说他认为他和珍娜也难脱干系。比利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与他父母的本意毫无干系,他们的初衷是很好的。罗兰经常定期带比利去看他的爷爷、姑姑、堂兄妹和朋友们。珍娜和罗兰都不信棍棒教育那一套,不酗酒,也不吸毒。他们本想给他最好的成长环境,却不知道童年早期对于一个人各方面的学习有多么的重要,也不知道一个人各种能力的培养必须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开始。它们就像窗户一样只会敞开一段时间,之后便会逐渐合上。很多人会忽视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我对此极为敏感。这种敏感可以追溯到我最初同珍娜一起的日子。离家一年后,我带她回到了俄亥俄州的雅典市,那时她四岁。人们经常会对她评评点点,就好像她听不到一样,这让我惊讶异常。他们看着她骑购物车,便会开始评头论足:“噢,她太可爱啦——眼睛又大又蓝,你是在哪儿见到她的?”如果珍娜退到一旁或者转身跑开,就会有人说:“噢,她好害羞啊。”她长大一些后,人们一听说她进过教养院而且有行为问题,就会向我发表诸多尴尬而幼稚的见解。沉默一会后,他们便不可避免地会问道:“你收养她的时候,她多大?”我会回答说:“三岁零四个月。”接下来又是一段沉默,在他们发表下一个见解之前,我的心情异常紧张。“你真的以为她的问题可以追溯到那时候吗?你不会觉得她还记得那时候吧。”如此一段时间后,我便不再同人提起,珍娜儿时曾和至少七位至关重要的人分离,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依恋问题、安全问题和心理创伤,也不再提及她在亲生父母家里承受了长达八个月危及生命的家庭暴力。有些人会忍不住提到我的职业:“这么短的时间,你真的以为她会有很大改善吗?你觉得你作为心理医生会有所帮助?”对于这些无知狭隘的见解,我努力不去显得过于苛刻戒备。多年之后,我见到戴博才大感释怀。戴博是珍娜在明尼阿波利斯的一所教养院里的指导老师。他了解珍娜早期经历的影响,并且努力想让珍娜明白,她之所以会缺乏信任感、喜欢在商店行窃、总想逃离与她亲近的人,与这些经历大有干系。戴博待我友好,而不是像一般人一样对我这个母亲大加责备。同样让我倍感欣慰的还有福斯特•科林。她是儿童依恋障碍方面的专家。她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如果没有和这样的孩子共同生活过,你会毫无头绪。”珍娜去世的前一天,我和罗兰一家人去观看了比利的幼儿园毕业典礼。珍娜身体太过虚弱,无法一同前往,但,多亏了她足够坚挺的心脏,她挨到了第二天。这是比利的特殊时刻。看到孩子们列队走进体育场,站在露天的阶梯看台上唱歌、朗诵诗歌、展示他们所习得的技能,我不禁笑了。他们依次接受毕业证书,郑重其事地握手。另一件能缓解我悲痛之情的事情来自我的突发奇想。某一天清晨散步时,我忽然想写一本有关养育子女的书——这本书要通俗易懂,要对诸如珍娜和罗兰这样的父母和监护人有所帮助,兴许将来有一天也能对比利有所帮助。我打算将自己无法对他们直言的所有话语都写出来,包括情感依恋、微笑的重要性、拥抱、阅读、玩耍、探险以及暴力画面的危害。我希望此书能帮助父母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满怀怜悯之心,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摈弃棍棒教育,帮助他们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清晰的自我认知。我希望能以此书为日趋严重的儿童抑郁症问题献计献策。同时,我也希望此书能适用于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最终,所有希望铸就了这本书。它探讨了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适应能力、勇气、创造力、敬畏之心、怀疑能力以及与他人形成亲密关系的能力,道出了培养全球意识、公平正义感和仁爱之心的根本所在。

内容概要

  作为父母,我们喜欢为孩子设计一条成功之路,将那些代表成功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但同时也容易将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投射到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孩子身上的各种毛病和问题。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
  本书从佛家和禅宗智慧出发,阐述了我们在教育子女方面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医师,作者提出成功的父母懂得如何从情商方面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懂得如何从自身出发,找到所有问题的根源。书中涉及如何给孩子安全感、合理表达情绪、养成好习惯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方面面,既有育儿的智慧,又有可供借鉴的具体方法,可谓年轻父母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夏洛特·卡塞尔,哲学博士,资深心理治疗师,在佛教和心灵修炼领域深入研究30余年。她同时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著作包括《佛祖也成婚》、《佛祖也育儿》、《佛祖也纠结》、《殊途同归》、《女人、性与成瘾》、《心灵家园》等,内容涵盖人际关系、快乐、性、精神治愈和成瘾行为等,将精神与心理的多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她还组织过多个亲职教育团体,是儿童依附治疗与培训协会的创始成员。

书籍目录

序言 再见,珍娜
前言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第一章 为人父母:那些佛祖告诉你的事
第二章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第三章 做父母前的心理准备
第四章 情感依恋:孩子对你的依赖超乎想象
第五章 真正的爱:不占有,不操纵
第六章 谁的需要:父母的面子与孩子的人生
第七章 情商教育:教孩子辨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第八章 潜能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冒险精神
第九章 尊重孩子:用心倾听与爱的表达
第十章 情绪管理: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和冲动
第十一章 顺其自然:让孩子遵循自己的天性
第十二章 学习成绩: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第十三章 性教育:坦诚沟通
第十四章 数字时代:孩子沉迷网络怎么办
第十五章 理财教育: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财富观
第十六章 好好吃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十七章 优秀父母的品质
第十八章 内心的和平:热爱生活的孩子
后记

章节摘录

你和孩子皆为各自“心头之爱”。铭记这一点虽然无法让你的父母生涯从此一帆风顺,但总会有所帮助。我愿意了解自己,如果你具备这样的父母心态,而不是竭力打造你心目中的完美儿童,你才会加深自己的自我认识。我们内心总有不为自己所知的一部分,而孩子却极为擅长将我们这一部分自己激发出来。有时候,我们会异常诧异地听到自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吹毛求疵或像父亲一样暴跳如雷。我们原本并不知道自己脾气会如此暴戾,会感觉如此无助。而另一方面,孩子们也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温馨、快乐和神奇超乎想象。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自己的局限之处。我们或喜,或悲,或怒,或惊,或赞同,或反对。就此而论,你可以更加机智巧妙地处事,而不是消极地顺势而为。如果你愿意面对内心涌起的各种情感——失望、沮丧、控制欲、耐心和恐惧,父母生涯会成为一次伟大的觉醒之旅。向自己起誓:我愿意了解自己内心的任何情感。孩子不是烦恼之源在与孩子相处时,你之所以会有挫败之感,是因为你对孩子行为的回应方式不当。若想将父母生涯变为一次心灵之旅,你便不能将自己的烦恼怪罪到孩子或其他人身上,而且你一时冲动想要威胁打骂孩子,也绝非别人的过错。你要扪心自问,我内心有何负面情绪?我在抗拒什么?反感什么?强求什么?注意自己的身体感觉和说话腔调。思考:什么样的情况你能应对自如?什么样的情况会令你失去思考能力?注意观察,然后向别人倾诉。你还要学会应对强烈情绪。例如,如果一个小孩在哭闹,多数人的本能反应都是烦躁不安,直到小孩安静下来。但其实你可以心平气和地抱起正在哭闹的小孩,安抚他,这样也能让自己放松下来。这样的话,你会作何选择?实际上,你应该扪心自问,我如此焦躁不安,是因为我对自己作何暗示?是因为我担心小孩会无休无止地哭闹下去,还是因为我自觉做错事而心虚?我在戒备、抗拒或挣扎什么?多思考这些问题,你对孩子的爱才不会忽隐忽现,而是会像一条河流一样,在你的父母生涯中,无论遭遇丛林、平原还是荆棘,都径自流淌下去。发育过程因人而异关于儿童何时开始爬行、走路、说话和学习才算得上“正常”的发育过程,众说纷纭。只有摆脱这样的想法——孩子现在还不应该走路、说话或猜谜,我们才能避免有条件的爱。所谓有条件的爱是指:只有当你按我的方式、我的时间安排来做事,我才喜欢你。这样的爱时常驱使父母向孩子施加压力,对他们威逼利诱,或是责骂怪罪他们,令他们内心愧疚不安或羞愧难堪。而我们真正需要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却截然相反:即使我们意见时有分歧,即使有时你会对我大发雷霆,即使有时我会因你灰心丧气,你也永远是我的心头所爱。我的爱坚定不移、经久不变,与你的生活方式是否合我心意或者是否对我有所报答毫无干系。这才是无条件的爱。你戴了何种有色眼镜?为人父母之心灵历程的另一部分是,学会相信自己的观察,总结出最为适合你和孩子的方式。愿意的话,你可以把自己当作“亲子专家”:观察记录什么方法有效、什么方法无用。你可以参考书籍、参加培训或者同朋友交流,集思广益,但是最有指导价值的还是你自己的亲身经验。你要进行多番试验,细心观察如何才能顺畅彼此的合作、拉近双方感情和制造轻松氛围。我们都戴着各自的“有色眼镜”看待世界。这些“有色眼镜”部分来自基因遗传,但主要还是取决于童年经历。它们包括恐惧、担忧、偏执、刻板、无助、罪恶、耻辱和怨恨,也包括一些积极的信念,如人性本善、天道酬勤和心有所爱。它们也许会暗示你,想要为人接纳,就要始终笑脸相迎或一味忍让,抑或是想要获得赞赏,就要百般遮掩自己的过错。你所戴的有色眼镜会影响你对孩子的感受,继而影响到他们对于世界的感受。例如,如果父母总是向孩子暗示,小孩子总是麻烦不断,那孩子很容易会自觉无人喜欢,或者认为自己是没人要的小孩。用消极悲观的有色眼镜看孩子,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知。通常,这种影响会深植于心并且左右孩子的情感冲动和人生抉择。实际上,几乎所有瘾君子都有十分消极的自我认识,这种自我认知令他们痛不欲生、无处遁形。所幸积极乐观的有色眼镜会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在我的采访中,成功的父母都会这样说:孩子们真棒;我们真是上天眷顾;我们真的喜欢孩子们;虽然我们之间也有过不愉快,但我们一直明白自己深爱着他们。试想一下,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这些想法和信念所散发的力量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灌输进他们的身心之中!我的爸爸妈妈真心喜爱我,他们觉得我是上天的恩赐,他们希望了解我。你以这样的有色眼镜看待孩子,他们才能传承你的信念。如果你三番四次地对孩子说:小心点!碰到麻烦要给我打电话,你便戴上了多虑的有色眼镜。你的多虑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内心情感状态,影响他们对于世界的感受。谈及这一点,人们总会颇有微词,坚信父母担心孩子乃是天经地义。也许这样说更确切:“我带着多虑的有色眼镜,所以总是杞人忧天。”面对同样的事情,别人可能会毫不挂念。明辨现实你知道自己带着何种有色眼镜看孩子吗?它是否影响到了你对孩子的看法和你们之间的关系?佛家思想中有一条便是要明辨现实。一旦你知道自己戴着何种有色眼镜,或者倾向于戴何种有色眼镜,你便可扪心自问,你的想法有何现实依据?例如,如果你总是忧心忡忡,你可以问自己,发生危险的确凿可能性有多少?有多少十一岁的小孩真的在上学路上、公车上或者电影院里遭到绑架?有多少小孩真的在游泳课上溺水而死?总是担心子虚乌有的事情却忽视真正需要关切的事物是人类的通病。因此,你下一步要做的事,是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真正关系重大、需要关心的事物上来。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总是被父母忽视、责骂或是严加管教,这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饮食中含有过多的糖分和咖啡因会对孩子有什么坏处?鸡肉或是其他肉类中含有的抗生素和荷尔蒙激素会不会对他们有害?暴力电影会有害吗?那些胸大无脑的广告女郎呢?与其毫无意义地杞人忧天,还不如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和公园,让他们身处积极健康的环境,锻炼身心。越少担心越好。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然后付诸行动。让孩子多做一些健康无害的事,帮孩子学会集中注意力和承担责任。

后记

撰写和修改此书,花了我将近4年时间。回想这4年,我会想象数个大小不一的圆环依次嵌套,悬浮在半空之中。这些圆环呈现出美丽的马赛克图案,循着自己的节奏在空中兀自运动,永无止境.,贯穿了我过去几年中的每一个事件。就我个人的生活来讲,它由不同部分组成,分别代表了思考、记忆、悔恨、感激、家人团聚、葬礼、新生命诞生和友谊,包括我的新伙伴——只狗。    我女儿离世已近4年。头一年,我备感孤独,有时甚至觉得心脏都已停止跳动,但生命的存在是多层次的。与此同时,我和朋友们一起开怀大笑,清晨到山上散步,倾听野云雀清脆的歌声和林间呼啸的风声。为此,我心存感激,精神振奋,备感幸运。我最初的计划是写一本有关如何在网络世界中教育子女的书籍。约两年前,这个计划变更为此书的写作,转而介绍如何培养子女的和平意识。    我不知道,我是否在借写书来排遣忧伤,但我很难说事情并非如此。正如我在前言中所提到的,我自然而然地有了这样的想法,就像顺着溪流而下一样顺其自然。这像生老病死一样难以解释。    2009年夏,我参加了我的表姐简的追悼会与葬礼。她只比我大6周。童年时代,我总将她视为来自蒙大拿州海伦娜市的红发家族——我母亲的家族——的4名成员之一,她时常和我们的家族——来自米苏拉市的金发家族——会面。我们年龄相仿。假期里,我们曾一起在湖边小屋度日,在后院的帐篷里睡觉,用他们的马匹组建了一个马戏团。我们一起有过无数美妙时光。    在我尝试穿游林德伯格湖时,简是我坚定的盟友。简和我的姐姐在我旁边划着小船,我则不知不觉深深陷入了长达一两个小时的愉悦的恍惚状态。我想象自己在横渡英吉利海峡。一辆汽船呼啸驶来,在附近停下,打断了我的幻想。“你得休息一下,以免疲劳过度”,一位女士善意地忠告。她的工作是治疗小儿麻痹症。    “她做得到。”简表姐抗议道。    “她没问题。”我的姐姐勒诺也附和道。    但大人的忠告或者恐惧情绪还是占了上风,我的探索也半途而终。    时隔约50年之后的去年夏天,为了在锡利莱克公园参加短距离铁人三项赛,我开始在游泳池练习往返游,作为训练。锡利莱克公园的营地可以容纳五队人马,却只有我们全家在那里驻扎。训练时,我觉得气喘吁吁,胳膊划水时,肩膀会隐隐作痛。既然已经停下往返游如此之长的时间,我又能有何指望呢?一圈、两圈……六圈,我翻过身来背朝下以舒畅呼吸之时,感觉这一切似乎没有尽头。几周之后,我骑着自行车上了赛道,在锡利莱克沙滩上的指定地点游泳。游泳之时,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那一天在林德伯格湖游水的情景。身旁隐隐约约地出现了小船的身影,我内心再次感到舒畅无比。我的呼吸舒缓下来,感觉湖水也轻柔舒适起来,我的手脚开始协调一致地运动——没有一丝疼痛和障碍。    我想到了人的年华老去,以及童年经历和父母在以何种方式同我们相伴相随。希望如今,他们能给予你前进的力量,帮你度过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我报名参加短距离铁人三项赛时,脑海市想起了父亲。他爬华盛顿纪念碑铁梯时,让我的母亲帮他计时。我见过他骑着无链齿圈式自行车前往他位于大学校园中的办公室——他经常说:“看呐,手没扶哦。”他还在冬天里带我们远足,在雪地里野餐。对于他来说,在冬天里和同事一起在密歇根北部野营,是相当愉快的事情。他们会用松树树枝搭房子。    在准备公益活动或节日宴会时,我会一边播放古典音乐,一边摆放餐桌装饰、嗅闻正在烹饪的食物、在餐桌旁摆放精美的瓷器。在这样幸福无比的时刻里,我会想起母亲。(现在想起母亲一件瓷器也不舍得给我,我会满怀念旧之情,报之一笑,而内心不会有丝毫酸楚。她这样做是有些小气,但已不再重要了。)    然后我又想到了我的女儿珍娜——她作为一个孩子,虽然有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却是在许多生性坚强的女性中间长大成人的。有一次,她周末拜访过教养院之后回到家中。“难以置信,”她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说,“杰塔的男朋友走进屋子,把外套递给她,就好像她是女仆一样——而她就乖乖地接过来,帮他挂上衣架!”    “那你会怎么做呢?”我暗自笑着问道。    “我会告诉他,要说请,否则就自己挂。”    我心想,这才是我的好姑娘。尽管我们之间的感情纽带脆弱不堪,障碍丛生,珍娜赌瘾复发、和室友相处不恰或者在弥留之际想要谈论死亡时,还是会打电话给我。我们之间尽管问题不少,但依然共同度过了诸多珍贵时光。    父母的作用永远都不会消失殆尽——只会有所改变或消退。我们所能提供的一个令他们终生受益的礼赠,就是自我成长与拓展,能够作出改变、照顾自己、令孩子免于担忧或内疚。    作为治疗师,这么多年来。我见过不少母亲把他们已然成年的孩子带来进行治疗,希望能够为她们过去所犯下的任何过错谢罪道歉,希望能够和孩子握手言和。我经常见到人们一旦语气软化下来,转而理解彼此,慰藉的热泪便会充溢眼眶。如果父母能够说出“我很害怕”或者“我不知所措”,他们便可以改变孩子内心根深蒂固的想法,如“我以为你不关心我”。我记得,有一次,我母亲通过单面玻璃观察我在俄亥俄大一学组织的一次自信团体。结束之后,她若有所思地对我说:“我肯定需要上一堂这样的课。我经常不知道该说什么。”    如果我们能掌握佛教的一个基本思想——认清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我们之间的裂缝与伤害就会开始愈合。无论何时,每个人都是在做他唯一所知的事,包括我们的父母、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充分了解这一点,就可以彻底解放自己,敞开心怀拥抱一颗慈爱之心。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无所不知、办法多端或者有所作用,而是,作为父母,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原谅自己,因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是在做自己唯一所知的事。如此这般,我们才能教会孩子具备宽仁之心和人之常性。生离死别的时刻    作为父母,我们的最后一个任务是在弥留之际或者白发人送黑发人之时做好告别。我们要为自己的过错向孩子道歉,和他们澄清误会,祝愿他们生活幸福快乐。这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无价礼赠。我们还要在金钱、财产和情感财产的分配上做到完全公正。如此才能有助于孩子们之间的融洽相处。父母如果对某个孩子心存偏爱,会在手足之间留下芥蒂。    珍娜去世两周后,我在米苏拉市为她举办了一次追悼会,参加者主要是与她素未谋面的朋友。为了让他们了解我和她共同走过的人生,我用幻灯片形式展示了许多照片,向他们讲述了她的生平故事,拿出了一些纪念品——她为了消磨时光而制作的大量弹簧钩,我们初见那天她身穿的粉红色点的薄纱裙和白色高筒靴,以及一个播放《嗨,莉莉》的袖珍八音盒。我还陈列出了许多笔记本,上面全部是她花数小时记录下来的食谱。她想以此来降服妖精。    在追悼会行将结束之际,我展示了几幅照片。第一幅是一只姜黄色与黑色相间的母猫正在喂养几只幼猫,它蜷缩在珍娜生前居住的房车门前。从葬礼上回来之后,我一眼看到了它们。这只猫已经失踪数天,我们都在奇怪它究竟跑到哪里了。意外看到这些天真的生命哺育幼仔,令我发自真心地微笑起来。看到生命循环的广阔无边,我的内心也平和下来。    最后一幅照片是珍娜将近而立之年时送给我的一张生日贺卡。贺卡封面上写着:“哇,你看上去精神不错。”贺卡内页写着:“换成其他任何人来抚养我的话,现在都应该像历经过地狱般磨炼了。”     为人父母的生涯充满救赎、宽恕、幽默与爱。    衷心祝愿你们所有人。    你们的姐妹夏洛特·索菲娅·卡塞尔    于蒙大拿州洛洛市    2010年3月22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部所有家长都值得一读的育儿佳作。作为一个西方的心理学家,作者将东方的佛家智慧融会贯通于子女教育的方方面面,告诉父母如何给自己一颗强大的心,如何给孩子一个健康、平和、快乐的性格。它让所有父母知道,对孩子真正的爱是不占有,不评判,不用孩子的成败去衡量你对他们的爱。    ——身心灵畅销书作家  张德芬

编辑推荐

《佛祖也育儿:成功父母懂得情商比智商重要》: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焦虑孩子身上的小毛病、坏习惯?将自己未尽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你要培养的所谓“优秀孩子”,是你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优秀的父母懂得,如何指引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而不是教育他们该向哪里走。这是一部所有家长都值得一读的育儿佳作。作为一个西方的心理学家,作者将东方的佛家智慧融会贯通于子女教育的方方面面,告诉父母如何给自己一颗强大的心,如何给孩子一个健康、平和、快乐的性格。它让所有父母知道,对孩子真正的爱是不占有,不评判,不用孩子的成败去衡量你对他们的爱。——身心灵畅销书作家 张德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佛祖也育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作为佛祖,他们是普度天下苍生的神灵;作为佛祖,天下的苍生皆得他们的庇佑;作为佛祖,他们的存在恰似一盏明灯指明父母如何培育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顿悟下,在这样的指点下,在这样的引领下,我们家长更需要做的是分析育儿经,掌握儿心里的能力。

    《佛祖也育儿》是卡塞尔《佛祖系列》系列丛书之一。看着如此神圣,看着如此有着几许奇特的书名,的确让我这个作为家长的在最初有种震惊。不知道这个育儿又会如何与佛祖挂钩?不知道这个佛祖又会向我们这些家长灌输何种育儿经?有着几许的期待,有着几许的好奇,有着几许的渴望;有几许的神秘。佛光谱照般的光圈下,有着长相稍有卡通的佛像。其实说是佛像也不完全是。在我看来,更似一个长相超萌的父亲大人怀抱着自己的孩子。粉色的底色作为封面的底衬,让书的封面更增添了一丝的柔顺,一丝的温暖。

    佛祖也育儿。其实说白了就是任何一个家长都在育儿。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让家长学会从佛家和禅宗智慧出发,真正引领自己的孩子走上成功大道。在这里,家长更应该懂得情商比智商重要;在这里,家长更应该懂得用理性的角度来为孩子开创健康成长的天堂;在这里,家长更应该懂得因势利导,而非强迫利诱。牛牵鼻子,马加鞍并非是可取的教育守则。家长不应该一味地用自己的强势来镇压孩子的发展空间;家长不应该一味地用自己的理念强迫孩子去学习;家长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塑造没有个性的孩子;家长不应该没有理由地想让孩子达成自己曾经并未实现的梦想。其实,从佛家的角度来讲,更注重的是心灵的放松;其实,从佛家的育儿来讲,更注重的是孩子们的自由选择权;其实,从佛家的分析而言,更注重的是父母需要从情商方面的引导。正如我们古时的三字经所述: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作为孩子,其实有很多的东西要学习。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很多的时候父母其实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想要培养好孩子,家长首先更应该是起到模范的榜样作用。总所周知,佛祖在很多时候起到的作用只是精神上的支持。更多的时候,家长也理应该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实际上的行动更多地需要孩子自由的发挥。我们家长需要的是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我的天分;我们家长需要的是让孩子们的独立发展;我们家长需要的是给予孩子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家长与孩子本来其实并没有所谓的代沟和屏障;家长与孩子本来其实就是相互亲密无间的好友;家长与孩子本来其实就应该相互的沟通与倾听;家长与孩子本来就应该卸除隔阂的阻碍。每个孩子都是一张洁白的白纸;每个孩子都是一篇耐人寻味的篇章;每个教育都是一个值得揣摩的佛经;每个教育都是有着无穷的学问与探讨。

    佛祖也育儿,点亮培养孩子的禅宗智慧明灯; 佛祖也育儿,开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智慧之门;佛祖也育儿,归根溯源追寻那普度下一代的重任。就让我们一起在《佛祖也育儿》一书中揣摩如何从情商方面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方法与手段吧!
  •   读完整书发现,这书的噱头“佛祖”其实与书的内容并无多密切的深层关系,它只不过借佛祖慈悲之心去表述一种生活态度和育儿理念---心怀禅宗般平和宽容仁爱之心去生活,去教养孩子。

    对于我来说,这书正如旭日阳光般拔开了我当下教养的迷雾,使我重新又看见了光明与方向---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正式步入人生的学习阶段,刚开学几天,在她身上暴露出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家教的迷茫,在这不知如何自处之际,这书恰如雪中送炭般地给我带来了点拨与顿悟。

    书的内页首当其冲一句“心态平和,富有耐心,生活中充满奇迹与欢乐。”---我在问自己,在生命和教育的路上,我做到了多少平和与富于耐性?(就在昨晚辅导女儿读书做作业的时候,为女儿总记不熟那几个拼音从最初的耐性而变得焦躁抓狂,进而不能自已的训斥起女儿来,明知教育需要心态平和与耐性,但实际上要完全做到是多么的难!)想想自己的浮躁和对女儿的急躁,惭愧之情自心底而来,是需要改变一些生活态度,更需要努力端正很多教育方式和心态……

    让孩子在一种自然状态下成长,不强加给他们遥不可及的理想和期许。也许在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心中,都对孩子或多或少地灌输一种读书习得高分数,期望他们样样出类拔萃的理想。在理想的驱使之下,我们会对孩子作出什么样的举动呢?或许是让孩子陷落于无数的题海里,参加各式兴趣班,严厉的要求与训责,无数个夜晚的灯下披肝沥胆的伴读……孩子享受天性里的乐趣都被我们“崇高”的理想和期望扼杀殆尽,宛如被折断翅膀的鸟儿般没有了在天空中自在飞翔的自由!呜呼!我们的孩子,被我们过早地扼杀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过早的地捆扎了自由生活、自由成长的双翼,成为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心灵在郁号,却始终无法挣脱父母用“爱”之名的深深伤害!当我们能够理解孩子这内心呼号的时候,是该作出改变了!是你,是我,是作为父母需要改变了!让孩子自然成长,教养、陪伴他们长成独特优秀的自己!

    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占有,不评判,不用孩子的成败去衡量对他们的爱。---很惭愧,我有这样的经历感觉。时不时有意无意之中以孩子做事的好与坏去衡量对孩子的爱(虽然心里对孩子的爱至死不渝,但至少口头上是在用爱之名去衡量孩子做事的结果。诸如:孩子做了错事的时候,便会时有使出“做坏事是坏孩子,妈妈不爱坏孩子,再做,就不要了。”这样的教训语言。)---真正的爱不是恐吓、不是大声的呵斥、也不是过度的批判。面对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教育更适当的方式应是父母首先要心态平和,耐心帮助孩子分析、探讨问题,让孩子从内心里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才会真正有效地使孩子去自发的改变。在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时,认真倾听,理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才是给孩子真正爱的感觉。当孩子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更好的抚慰方式是直接从他们的情绪入手,简单而直接地表达理解,而非提建议或来一番长篇大论的说教。---我到底知道得不算太晚,改变还来得及!希望未来家教之路更开放有效。

    当孩子面对困难和恐惧的时候,不是一味盲目的加油喝彩,而是帮助孩子直面困难恐惧,用同理之心去关注孩子的情绪,承认恐惧是人之常情,教会孩子用能力与知识驱逐恐惧。对孩子给予一份总是信任和期待。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高分数,而是让孩子自觉爱上学习,使学习成为孩子一种内在的需要。帮助孩子遵循自己的内心欢喜有礼貌地拒绝或要求。在学习里,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家庭作业,不逼迫孩子们必须达到成绩优异。在孩子学习抑或生活当中,父母该少些责备、批评、多些耐心、关怀、理解、明智。更为重要一点,父母所有要求孩子所做的,自己能够以身作则做出榜样,这样才能使教育产生巨大效应。

    一言以蔽之,生活即教育。我们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思一虑都是对孩子的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建设好自我,引导孩子过上一种智慧生活,做到这些,教育好孩子的成功不远矣!但我们又做到了多少呢?

    本书给我教养之路的裨益凭这区区一点文字何曾得已道尽!
  •   育儿需要智慧,爱孩子,就要多多了解孩子们成长中所必然出现的规律以及孩子所特有的内心世界,一个不了解孩子,不肯探究孩子内心的父母,往往会走进育儿的误区,会把诸多自以为是的观念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佛祖也育儿》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育儿与佛家的智慧是息息相通的。

    佛家主张我们深刻体悟生活,提高悟性,在育儿方面,我们不是一样要去感悟孩子吗?佛家的慈悲之心,是我们面对孩子时所必备的,胸怀慈悲之心意味着我们因为小孩儿的成长奇迹而欢欣不已,也着要教育引导孩子,同时又不苛求、惩罚或疏离孩子,而我们自己也不过是普通人,也会犯错,所以坦诚地面对孩子说抱歉,意味着平等,要学会放松自己、关注当下,你才能解放思维、发挥创造力、汲取知识、才能自然而然地敞开心扉,因为父母生涯是一次美妙的旅程。

    本书的智慧光芒处处闪现,在读这样的育儿书时,很容易就会让自己也同样沉静下来,比如我们总是担心那些子虚乌有的事情,而这其实不是重点,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和公园,让他们身处积极健康的环境,锻炼身心,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然后付诸行动。孩子对你的依赖情感,从一出生就有了,所以别忽视孩子成长的每个细节,对孩子来说,你关心我才能关心自己,你珍视我,我才能学会珍视自己。真正的爱,是爱那个真实的他,而不是你强求他如你所愿。我以为这点特别重要,很多父母给予孩子的,其实都是自己所想像的人生,于是剥夺了孩子成为自己的可能,但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还要强加以爱的名义,于是就会在孩子内心留下痛苦的根源。当我们用佛的智慧来思考这些问题时,会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当我们悟道了,我们才可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这本书不仅警醒着我们迟钝的心与错误的爱,同时也将可能遇到的种种状况进行了实用的指导。问题出现时,分析孩子会遭遇的心理变化,然后找出正确的方法与他沟通,同时教会他如何一步步纠正自己的行为,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意识不到自己也会犯错,所以一定要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去追问,如何让孩子得到我们真正的爱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压制。

    一直在看各类育儿书籍,很多育儿书籍,通常多是操作的理论较强,而这本书却是一次洗涤自己灵魂的书籍,现代人太浮躁且急功近利,其实我们自己也需要放下功利心,时常让自己沉静下来,倾听内心世界的声音,感悟孩子带给我们的快乐。
  •   观点很好,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   书还没收到,但超喜欢。 正在看的是从图书馆借的,第一次这么认真,一字一句的看完,看到当当上有,就买了一本,值得收藏。相信在对儿子发火前,翻翻这本书,会让我心情平静不少。对儿子对我都有好处。 一本能让你反思自我的书,非常不错。
  •   看完一段时间,留下印象很浅!看来有必要再看一次!
  •   看了一点,因为还没有宝宝所以就没那么多的关注,看了一点,感觉还是不错的。有悟性的人会受益更多
  •   和纸老虎看到的一样,就是便宜实惠~赞~
  •   看到这个书名,我诧异啦。佛祖不是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也养育子女吗?看到书的封面,我乐了。一个耳垂及肩的佛祖抱着个比他小几号的小佛祖,总觉得和佛的形象想去甚远。所谓红尘牵挂未了,又如何成佛呢?翻开目录,13章,性教育、:14章讲孩子沉迷网络怎么办,15章,将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16章,让孩子好好吃饭。这佛祖也跟普通人一样,考虑育儿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

    本书作者夏洛特•卡塞尔,哲学博士,资深心理治疗师。那《佛祖也育儿》,跟其他育儿书籍有何区别?本书从佛家和禅宗智慧出发,参考了公谊会(基督教新教教派)和一些教派的教义,还有非暴力思想,阐述了我们在教育子女方面应遵循的基本理念。首先,本书渗透着一种佛家的悲天悯人的思想。世事无常、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反躬自省,对待子女不能高高在上,要善待子女,心怀慈悲之心。这是佛家思想在家庭里的一种运用。这种家长的地位变化能够帮助家长处理好孩子的关系。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父母过于权威,孩子是家长的私人财产等,都不利于科学育儿。这种慈悲的思想,也有助于减产体罚孩子的现象。还有反躬自省的思想,能帮助家长反思育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好的育儿方法。甚至能改变自己对待周遭事物的看法。

    从本书来看,佛祖和禅宗的教育思想在育儿过程中有统帅的作用。比如顺其自然,尊重孩子的天性等。这似乎就是从佛家尊重一切人推论而来。还有真正的爱,不占有,不操纵。以及分清孩子的成功是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这种佛家的爱人的思想,显得大气。是一种高级的爱。,中国有句古话,养儿防老,还是有一种功利、图报答的思想在里面。我们说,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那只有做到不占有,不操纵,这才是真正的无私。还真是只有佛法这里,才放得下,全心的去爱孩子。这这也使本书拥有一种却被于其他育儿书籍的一个显著特点,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考育儿的方法。

    本书书中涉及如何给孩子安全感、合理表达情绪、养成好习惯和培养学习兴趣,从情商的培养角度来育儿。同样是有一种佛家的和禅宗的指导思想在里面,所以,此书能传达出一种对人性的尊重。有时候,作者能从一个更高地角度去思考教育问题,能给我们这些不信教,不了解佛教的家长一些启发。
  •   我从不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悟性来参透佛法,但身为人母依然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来阅读这本《佛祖也育儿》。看着封面坐在佛祖怀中的小佛期盼的眼神,迫切地想要知道佛祖对育儿有何高明的见解。出乎意料的是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位美国人,一直以为佛祖结缘东方,却不料佛祖之育儿理念却是归结于西方人之手。认真的读完此书,方知作者下了不小的功夫。作者本身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医师,在创作前采访了大量有着各异的文化和宗教背景的父母和孩子,再加上作者从佛家和宗禅智慧出发,综合佛教、贵格会教派等各大宗教的教义、诗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本详细阐述父母在子女教育的方方面面的观念的育儿书。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阅读的书(这也符合佛法之心无旁骛之境),父母们可以此书作为修身的指南,在修身的基础上再谈育儿。

    之前也看过不少的育儿书籍,本书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是非常的广泛。从做父母之前应有的心理准备到孩子的情绪管理、潜能开发、学习成绩和教育方式、性教育、面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理财教育甚至饮食习惯,总之父母们想到和遇到的问题,作者都事无巨细的涵盖了。作者在结构编排上也非常的详细,十八个章节每一章细述一个重点。以佛法的慧语引入,从现实的角度举例剖析,有成功的典型例子,也有正反对比的事例,安排了练习和测试,例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方法。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来潜心研读,本书可算的上是一本周到细致的实用型教育宝典。

    作者在书中反复的强调了父母应该学会遵循本性生活,先要学会善待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直面自己的情感。佛家的思想主张保持平和的心态,唯有如此才能倾听、理解、同情怜悯他人。佛家的思想讲求善心、仁心、谅解之心、恻隐之心、同理心。培养孩子先要修正自己,做孩子的榜样而不是一味说教,对孩子坦诚指引而不是强加希望,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智慧的帮助和引导孩子,给孩子真正的爱。作者在很多章节都提出了非常高明的教育理念。比如父母应该打破自身固有的习惯,设身处地的做到和孩子换位思考;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和所有的情绪成为朋友;父母应该了解婴儿有脱离语言形式的潜在记忆;父母明白要明辨是非,戴着积极乐观的有色眼镜;父母应该通过不追究细节的用心倾听来平静孩子的坏情绪;父母如何在不受性别限制思维的基础上充分启发孩子的潜力;父母如何让孩子保持孩子的感官灵敏,让孩子回归自然……作者在书中提及的撰写此书是为了纪念养女珍娜,但最后的成品却绝非这样简单,它带给我的启发远远超过了作者本身的期望。

    书的副标题为“成功父母懂得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平和的心态,富有耐心,充满智慧,乐观向上,视野广阔,懂得知足,如何才能达到这个育儿的目标。不是占有和操纵,也并非依靠惩罚和责备,而是要有一颗平常心,接受孩子之间的差异,接受孩子的成长的事实,懂得明确底线适时退让,懂得何时亲近何时疏远……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心怀善意的给予他们爱,真心的和他们做朋友。为人父母切记育儿须先修身,以一颗平常之心让孩子在爱的世界中前行。
  •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是封面吸引了我,我个人对封面的“成功父母懂得情商比智商重要”这句话深深地表示认同,不论中西,文明和进步的前进方向总是保持高度的一致,越来越多的育儿学者开始提倡:“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哪些孩子能在社会竞争中稳操胜券?如何给孩子一颗强大的内心?”

    全书都贯穿着禅宗思想,佛教中的很多理念被运用到育儿之中,确实有如醍醐灌顶,我个人是很喜欢学习佛理的,其中可以解释的坦然面对很多生活中难以拂平或纠结的问题。如果需要育儿理论知识的家长,我个人强烈推荐这本书,真的很不错!看了这么多的育儿书,那些大致的理论谁都懂,但是如何能够更恰如其分的运用到生活中,却是见仁见智。倘若真的全然按照书本上的佛祖育儿,相信孩子们会走两种极端,一种是极善,一种是凌乱。爱是一把双刃剑,爱到恰到好处才是刚刚好!如果孩子的父母不能也照本宣科的话,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因此,与其说是育儿,还是说给家长们听的。

    个人对育儿的理解,现在越来越宽泛,书中的那些完美育儿理念我自是很认同,并且也愿意将这样的理论去传播和分享给其他的父母们,然而佛祖的育儿观念毕竟更趋于佛界而不是人间,所以佛祖的育儿论典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需要我们自身达到一定的修养,当然书中都是些普及大众的文字,并且只是借助佛祖的理念来感悟众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各种教育都是显得有余心而力不足。

    比如一个2岁还不到上幼儿园年龄的孩子,我们知道给孩子太多爱的压力不利于孩子成长,那么如何平衡爱和压力?什么情况下要给予孩子全部的爱,何时又得给孩子一定的压力以至于这爱不变成溺爱?我们也知道让孩子学习太多的兴趣班特长班是对孩子童年向往自由的抹杀?可是不上兴趣班特长班,孩子将来学习跟不上,没有一技之长,势必又回头责备家长从小没有让他好好学习。我们也知道让孩子多到户外去玩,多接触大自然,然而现实中我们都得上班,做生意,赚钱,孩子单独外出又怕出事情,去户外玩的时间一周最多一两次,其他的时间呢?在家里如何打发?整天看书显然不太合适,看电视又不让,看电脑更加的不可以,那要做什么?不知道!专家也只是给出最正确的一种解决方面,而存在的这些疑问要如何去处理?佛祖也没有说。

    我很感谢作者能给我们另一种思维的育儿观念,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完美无缺,让他们的情商智商什么商都能尽善尽美,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依旧对着每天哭着闹着不想去幼儿园的儿子束手无策,有的妈妈建议不想去就不要去了,有的妈妈说老不去也不行啊,到了年龄也应该上幼儿园的,而看到孩子那撕声力竭地哭喊,当妈妈的你会如何抉择!他在幼儿园是害怕?是抵触?是拒绝?是彷徨?是无助?是无奈?还是陌生?……太多揣测和可能,让孩子亦成为妈妈的老师,让妈妈成为儿童心理学专家,成为育儿专家。

    如果不是因为孩子,我想作者也不会写这本《佛祖也育儿》,正是因为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孙子那过往的曾经,并且希望他们都能向着最好的方面发展,作者写了这本几乎纯理论的书。()而生活中的我们,依旧忙碌着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而每天紧张地咬着牙坚持。如果没有孩子,我也不会如此坚强;如果没有孩子,我也不会如此了解孩子;如果没有孩子,我也不会去学习儿童心理学;如果没有孩子,我也不会被孩子成长的点滴感慨万千;如果没有孩子,我也不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成长!

    其实孩子才是妈妈的老师!
  •   拿到书,一口气读完,还不错,挺受益。西方的育儿理念还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   适合为人父母的阅读
  •   因为没生宝宝
    但是正做准备
    为了新生命
    和自己
  •   书名就好象人的相貌,给你留下的是第一印象,这个印象的确很关键,如果书名起得好,就会让很多人拿起来看看,但是比书名更重要的是内容,只有好书才会成为一再印刷的经典。

    佛祖系列名字起得很有创意,是一个很成功的策划,估计仅仅凭借着这个名字,也能挣不少钱。不过这个钱也是只属于这个名字的。

    佛祖和育儿有什么关系,书的一开始也提到了这个最让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其实佛祖也育儿不过是说,用佛的心态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具体说如何用佛的心态去育儿,这道是一个非常难的话题。佛祖其实也是有自己的孩子的,只是在有孩子的时候他还没成佛,还没看破红尘,但佛祖经历了人间的至爱,获得了家庭的幸福,取得了最高的权利,得到了最美丽的女人,佛才感觉到人生还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来追寻,人生还应该有更重要的任务来完成,于是修行开悟得道成佛。成佛以后也就不会有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家庭了,所以以佛的精神去育儿这个提法作者并没有在这本书里自圆其说。当然这个问题也没必要去较真。当成一本讲述以豁达的心态去育儿的书就可以了。

    开头作者就讲述了自己的孩子的故事,自己的女儿是在她3岁时收养来的,而书的开始就讲述了女儿已经三十多岁,得了绝症,即将走向死亡的过程。也许是当一个母亲经历了孩子的成长的全过程,并且面对了孩子的死亡的时候,才能够更豁达的接受这个事实吧。面对孩子的一生,母亲肯定不会在纠结于孩子成长中的具体的一件小事,这样的母亲肯定也会有与众不同的感悟。

    不过对于看过了很多很多家庭教育书的我来说,作者的书中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观点,也缺少和孩子之间的具体而动人的故事,所以后面只是粗略的看看。老实说,作者并没有打动我。让我感觉书中很喜欢列举,经常列出一二三等等很多,这样的列举在很多西方人的书中很常见,但是一遇到这样的列举,我心里就有的反感。这样列举出来的东西其实很多都是收集来的,其实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不用列举的。当然这只是我的感受,我想对很多家长来说,这本书还是很有价值的。
  •   最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陆续怀孕生子,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变。对于是否要小孩这件事,很多人觉得是天经地义,到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事情。就像工作、买房、恋爱、结婚一样,大部分人都应该是这样的人生轨迹,尤其是对于我们父母这一代人。对我来说,在适当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然后顺其自然地恋爱结婚,是件幸运的事情,所以我没能成为剩女级别的时代精英。但是对于生小孩这件事,个人的选择远大于机缘巧合。    有些人天生喜欢孩子,特别是有兄弟姐妹、成长在大家庭里的人,他们发自内心爱孩子,有些人没有那么多感觉,只是觉得到了年龄就要生小孩,或者说是被迫的成分多一些,因为父母比他们还急着抱孙子;还有些人,特别人女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婚姻,拴住男人的心,才一心想要个孩子,最后就是一少部分人,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丁克的生活。    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父母和社会,而是来自自己。其实,就像这本书里提到了,在做父母之前,你确定你准备好了么?这里的准备不光是来自外界的,比如谁来帮你照顾,房子够不够大,奶粉钱赚的够不够多,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更多的还是来自心理层面的。我们父母这一代人活在一个充满信仰和激情的年代,为革命上山下乡,为祖国奉献青春,他们从没有觉得人生沮丧,因为他们没有我们这代人那么自我。而现在这代人太重视自己的价值,太迷茫,太没有信仰,在自己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的时候,就将另一个生命带到世间,你确定自己能够负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很多心理书中都提到一个人的童年对日后人生的重要影响,从性格到习惯,从智商到情商,一个孩子呱呱坠地到独立思考,中间要经历多少重要的阶段呢?而作为这个孩子婴儿时期的唯一依靠,作为父母,你准备好付出和爱,耐心与智慧,决心与勇气,去帮助这个生命健康成长了吗?    当你对爱的理解,就是付出然后得到回报,就是控制与服从,当你对孩子未来的理解,就是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望子成龙,出人头地,我不能不说,你还没有准备好。有些父母辈的人可能会一脸鄙夷,反驳说:拜托,我孩子都成人了,我就是这么看待和教育孩子的,而且孩子现在还很有出息。呵呵,我只想说,你真的该问问自己的孩子,他快乐么?    如果你是像我一样,还没准备好的人,请你读读这本书,它会告诉你,什么才是好父母,或许能够帮助你做一个决定。如果你已经成为父母,特别是八零后的年轻父母,正面临很多困惑,这本书一定可以帮到你。 阅读更多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