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中信 作者:(美)托尼·施瓦茨//让·戈梅斯//凯瑟琳·麦卡锡|译者:赵恒 页数:216 译者:赵恒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没时间锻炼、没时间约会,没时间陪家人,你给自己找到一个万能的借口:工作忙。
是真的日理万机,还是工作方法出了问题?
上班时拖拖拉拉,下班后兢兢业业,看上去比谁都忙,业绩却总不见涨。少睡觉就能多干活?总加班就说明你敬业?别再自欺欺人了!
你的工作方式大有问题!现代社会的工作标准是"更多、更快、更强",它让我们疲于应付,奔波不停,它正在抬高各种工作成本,正在破坏我们的能量、专注力、创造性和激情。在全球各地,近75%的工作者难以专心致志地从事每天的工作。
本书作者通过对全球上千家企业的深入采访和调研,结合多学科对高效能的研究成果,指出我们忽略了四种能激发高效能的核心需求:身体的可持续性;情感的安全感;心智的自我表达;以及精神上的价值感,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合理平衡使用四种能量的支出和补给,让效率最大化。
作者简介
托尼?施瓦茨,精力管理专家、现任能量项目公司总裁兼CEO。该公司以完善个人和组织的绩效为宗旨。托尼与吉姆?洛尔合著的《全力以赴:高效能人士的精力管理手册》曾荣登《华尔街日报》畅销书榜首、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榜四个月、被翻译成28种语言。托尼还曾与唐纳德?特朗普合著世界级畅销书《交易的艺术》。作为企业顾问,曾为索尼、福特、谷歌等顶尖公司,众多领导者提供精力管理咨询。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你的工作方式大有问题
第一章 工作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
第二章 新挑战:对内在世界的关注
第三章 意志力要足够强大:改变习惯有多难
第二部分 身体:少睡觉,就能多干活?
第四章 身体效能最大化
第五章 少睡觉,就能多干活?
第六章 工作越繁重,劳逸结合越重要
第七章 运动:有效提高抗压能力
第八章 营养:吃多吃少大有讲究
第九章 活力文化:让你的团队朝气蓬勃
第三部分 情感:快乐的人创造更多价值
第十章 正向情绪:获得最佳工作状态
第十一章 尊严和价值感:懂得员工最需要什么
第十二章 不责备的法则:正面思维的力量
第十三章 信任与透明:公司价值新主张
第四部分 脑力:专注的人更成功
第十四章 注意力稀缺:多任务处理之弊
第十五章 一时一事:专注力决定效率
第十六章 培育全脑:提升创造力
第十七章 自发负责:别把员工当小孩
第五部分 心灵:工作的激情源于使命
第十八章 生命的意义:我们为何而活
第十九章 让工作重要起来
第二十章 激情源于使命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工作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我们的工作方式大有问题当代职场的典型准则是“更多、更快、更强”。可获取信息空前丰富,交易速度极速增长,我们处于永久的紧迫感和无尽的纷扰之中。更多客户要去取悦,更多邮件要去回复,更多电话要去接打,更多任务要去应付,更多会议要去参加,更多地方要去亲临,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必须花更多时间才不至于更落后。各种技术的发展使随时随地的即时通信成为可能,使决策速度提升,使工作效率提高,从而催生了一个真正的全球市场。然而物极必反,好事最终可能成为坏事。因为缺乏管理、缺少规范,这些技术同样有淹没我们的可能。无休止的紧迫感成为多数公司文化上的特点,它损害了审慎态度、创造性、投入程度和可持续的高效能。今天,无论我们创造多少价值—以金额、销量、商品或产品去衡量—它永远不够多。我们行动更快,顾及更多,工作更久,收工更晚。我们埋头于追赶,却未曾停下来注意到:我们正陷入一场西西弗斯式的竞赛,永远不可能胜出。所有这些匆匆忙忙的活动造成一系列沉默成本:专心做事的空间少了,完成每项任务的时间少了,深谋远虑的机会少了;夜晚终于回到家时,我们留给家人的精力少了,平静放松的时间少了,睡眠的时间也少了;早晨回到工作场所,我们仍觉休息不足,可投入的精力不足,可使用的专注力不足。这是一种自我强化式的恶性循环。有些人虽能奋力支撑,但总体的满意度和成功率也会下降。准则是“更多、更快、更强”,但它是短视的,所产生的价值是有限而短暂的。似非而是地,“越来越多”造成了“越来越少”。第二章 新挑战:对内在世界的关注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你能做到饮食得当、定期锻炼、睡眠充足吗?你每天早晨开始工作时是否精力充沛、满怀热忱?你能否专注于最重要的事?能否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你在工作中是否有明确的使命感——超出你切身利益的某种东西——在激励着自己?你能否有效地激发和启发自己的团队?在多数情况中,我们会对自己给出的答案感到不自在、不满意。这并非因为他们发现了什么新东西。感到别扭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他们一直在“做空”自己,但他们不愿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连线成面,他们拒绝看到全貌。领导者也一样。在过去10年间,我们曾问过数百位领导者如下问题:“你认为当你更健康、更快乐时,你的下属会表现得更好吗?”答案几乎总是“是的”。然后我们会接着问:“你的组织时常为了员工的健康和快乐进行投资吗?”答案几乎总是“没有”。在为普通人和领导者设计这两组问题时,我们的初衷就是让他们感到别扭。当人们开始连线成面时,所呈现的图景极少有赏心悦目的。许多人长时间地工作,经常感觉到无穷无尽的紧迫感。我们努力应付各种各样的要求,无法投入足够时间去做最重要的工作。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夜晚回到家时,已无多少精力留给家人。我们很少花时间进行战略性的长远思考,很少花时间照顾自己,很少花时间享受生活。在很多情况下,客户花30分钟回答我们的问题时,他们才首次停下来、花足够的时间审视他们所作的选择有何利弊。在结束练习之时,我们会让他们反复思考如下问题:你付出这些代价去过目前的生活,值吗?现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几年前,我遇到一位50多岁、某大公司的高管,他说,他们公司对咨询顾问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出差和工作时间方面。这位高管(我们称他为卡尔)兴高采烈地谈到他能让出差变得更轻松的方法:如何在恰当时间赶到机场,如何住最好的酒店、吃上最好的菜肴,如何一天内赶上两个城市的会议。很明显,他为了自己的工作投入了很多。然而,卡尔显然也属于“重量级”人士。在我们谈话期间,他承认自己很少去锻炼,经常错过用餐时间,之后又暴饮暴食,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儿,而且工作周里极少有完整的一天待在家里。那天下午,他正巧要比平时提前一天飞回家,以便送他唯一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那一周是她开学的日子。“你经常这样出差,家里人怎么想?”我问。卡尔想了一会儿,开始回答时,他声音哽咽,眼泪在他眼眶里打转。在那个短暂的瞬间,就像他女儿准备离开家时那样,卡尔前所未有地认识到,他曾为自己的生活付出了多大代价。两周后,我来到了卡尔供职的公司。在一间大会议室里,我看到他们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正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几百名员工致欢迎词。这位魅力不凡的首席执行官(让我们称他为比尔)对他每年几十万英里的飞行里程很是自豪,开场就讲到一个出差归来的故事。在经过一次长长的国外旅行后,他乘坐飞机在凌晨4点降落在机场。“外面天还黑着,我本可以回家睡会儿觉,洗个澡,换换衣服,”比尔声情并茂地说,“但是我想到,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我可以直接到办公室,在别人上班之前,不受干扰地干几个小时的活儿,于是就这么做了。”卡尔就是这种文化的产物,而且就像他的首席执行官一样,他对这种做法的后果都已麻痹了。比尔没有认识到,在长达一周的出差后,通过多睡几个小时,通过在家放松地吃早餐,或通过与妻子儿女团聚,他本可以为自己补给能量。他更没想到,通过花时间去修整身心,他还可以变得更加警觉、更富成效、更有创造性,甚至可以启发他人。最后,无论他是否有意为之,比尔通过讲故事向员工传递了一条信息,在这家公司,成功的路径就是以他为榜样—即使那意味着大量耗费能量与精力。在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担任首席执行官时,尤金•奥凯利(EugeneO’Kelly)就曾像比尔那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我的日程表永远都是排到18个月之后,”奥凯利写道,“我总是在运动状态中,每小时几百英里。我一直在工作,每个周末都在工作,而且很多个夜晚工作到很晚。保守地说,我每年平均的出差里程为15万英里。在公司的最后10年间,我确曾挤出时间在工作日与妻子共进午餐,但总共只有两次。”2004年,54岁的奥凯利被诊断为脑癌晚期。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写了一本书—《追逐日光》(Chasing Day-light)①,记录了他患病后的心路。“如果我没有如此努力地生活,那会怎样?”他发出疑问。“如果,除了把工作做好,我还用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去做一个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模范,那会怎样?如果我用心这么做,谁能说,除了有更多时间与家人在一起,我就不能在工作中更专注?更有创造性?更富有成效?……但是,我没那样做。在一路奋勇向前的这么多年里,我没那样做。直到身患难以治愈的晚期脑癌,我才得以从这个角度审视问题。”写下这些文字后不久,奥凯利与世长辞。我们遇到的很多人都有一种局限性,他们缺乏觉知,认识不到他们所作的选择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所爱的人有什么影响。有一点几乎是不言自明的:我们越是持续不断地工作,就越不会注意自己的感受。觉知有多个维度。一般我们会让客户从三个角度考虑问题:你的视角有多么长远?你的视野有多么宽广?还有,或许是最重要的,你愿意多么深入地看?长远看待问题,就要求我们超越我们本能的即时满足感。更宽广的视野,常常意味着我们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去考虑我们的日常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深入看问题,则要求我们向内看—愿意毫不畏缩地诚实观察自己。觉知增进我们的知识,知识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我们愿意看的越多,我们的世界就变得越大。当我们的感觉升起之时,不要直接将它们表现出来,而是要学会观察它们;这样在决定向世界展示何种面貌时,我们就能作出深思熟虑、合乎本心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欺骗的无限能力。我们之所以善于拒绝,是因为这有助于我们逃避不安的感觉。“自我辩护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一种需要:对于我们所做的事、我们所相信的东西、我们所作为的人,我们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卡罗尔•塔夫瑞斯(Carol Tavris)和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在他们合著的书中说,书有个很绝的名字,叫做《谁会认错》。“凡是人都会犯错,”他们接着说,“而犯错后面临两种选择:极力掩盖或坦率承认。人们一直说,应该在错误中学习;可是,如果我们根本就不承认曾经犯错,那还学习什么?”或者如心理学家桑德拉•施奈德(Sandra Schneider)所说:“自我欺骗有一个标志,那就是毫不打算作真实性验证。它依赖于一种完全独断的信息处理方式。”因为惧怕将看到的东西,我们都不敢正视自己。“每次违反个人准则都带来消极情绪,它使自我觉知成为不愉快的体验,”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说,“一个人开始逃避检视自己的行为,使得他更容易去违反自己的准则。时间越长,自我检视的做法就越难恢复,因为这个人必须承认,他已经严重违反了自己本来想要的行为方式。”同时,在对自己的利己行为进行合理化、最小化、合法化时,我们总是不遗余力。最近的金融危机中就有鲜明的例证。那些大腕的决策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但几乎没人站出来承担责任。“最大的错误,就是意识不到任何错误。”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说。相比之下,勇于为自己的过失和缺点承担责任,则可以释放出我们的能量,有利于我们的学习、成长和价值增长。注意力稀缺上一次听到新邮件提示音是什么时候?你多快作出了反应?你电脑上现在开着几个窗口?在刚才的一两小时里,你用过谷歌搜索吗?查看过自己在Twitter、Facebook或LinkedIn的账户吗?看过YouTube上的视频吗?在网上买过东西吗?查看过股价吗?浏览过新闻标题吗?上一次在“转战”不同会议的途中发送文件是什么时候?上个月你最长间隔多长时间查收邮件?你能专注于一件事情多长时间?你上一次花一小时持续进行创造性、长期性的思考是在何时?你小憩、深呼吸、平静头脑的频率如何?你记得最近一次真正感觉“一切尽在掌握”的情景吗?“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注意力,”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早在1890年就道,“在几个可能同时出现的思路中,有一个以生动明确的方式完全占领了头脑……注意力说明,头脑为了有效处理某些事务而从其他事务中撤退。”我们的注意力经常处于被围困的状态,这应该没有疑问吧?全世界人每天发出的电子邮件超过20亿份。2009年,据估计写博客的人有7 500万,网站有5 000万个。现在每年出版新书50万种,另有40万学术期刊和1.8万种杂志。2005年,当Google决定停止更新其经常搜索的网页的数量时,那个数字已达到8 168 684 336。“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弹球机里的一个球,”某大银行的一位高管说,“我总是被这事那事弹来弹去。每天一上班,我就看到办公桌上的电脑屏幕正在盯着我,里面有前一晚进来的所有邮件。我开始答复邮件,然后电话铃响起来,人们开始带着各种问题和要求陆续来到我办公室。我只能给他们一半的注意力,因为面前还有两台显示器在告诉我市场和世界的情况。如果往外看交易大厅,我能看见几百名交易员一个挨一个坐在那里,他们做着类似的事情:一边盯着电脑屏幕,一边敲打着键盘,一边还在接电话。整天都是如此—事情一件接一件,中间穿插着会议,但开会时每个人花一半时间用黑莓回邮件。滑稽而又悲哀的是,有很多夜晚当结束了12小时的工作在七八点钟下班时,我根本想不起来一天都做了什么。”培根在1597年时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然而,在我们可获得信息的数量与我们的理解能力之间,或许存在一种反比关系。博学多才的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写过1 000多篇科研论文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40年前就预见到我们当前的注意力危机。“信息所消耗的东西是很明显的,”他在1971年写道,“它消耗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丰富就会造成注意力的匮乏。”你更想要哪个:一天中,是在一系列任务上都前进一小步,还是在一个重要项目上前进一大步?大多数人告诉我们,他们更想要深度而非广度、质量而非数量。然而,现实中我们很少这样去生活。父母们知道,孩子们很少一时专注于一事。在14~21岁的学生中间,1/3以上的人做家庭作业的同时摆弄5~8样东西—听音乐、查看Facebook、发短信、收发微博、浏览网站等。其实大多数人也差不多这样。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研究员格洛丽亚•马克(Gloria Mark)的一项研究成果常被引用。她对两家高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他们花在任一项目上的时间平均为11分钟。而且,就连那11分钟也被分配给多项任务,每项任务得到的时间不到3分钟。研究员玛丽•切尔文斯基(Mary Czerwinski)在微软公司发现,那里的程序员都是在电脑上的8个窗口间跳来跳去,花在一个窗口上的时间不超过20秒。切尔文斯基自己都认为,如果能20分钟不间断地工作,那真是巨大胜利。结果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关注力一份一份被分得越来越小。我们所做的事情多了,但失去了对注意力的控制。美国超过50%的工作者说,他们经常被打扰,所以很难顺利完成工作。我们总是疲于应付,甚至都无力去关注这样的事实—我们的工作方式大有问题。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深刻、全面、权威的书,它告诉我们如何获得最佳绩效和有价值的生活。托尼•施瓦茨又成功推出了一本企业人员必读书。——《情商》作者 丹尼尔•戈尔曼托尼•施瓦茨真是我们的“国宝”,因为他在全力倡导一种新能源——我们自己!这本书是扎实的知识构架、有力的研究成果、有效的实践指南的完美结合。——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罗伯特•凯根博士整合我们的身体、情感、大脑和心灵,这确实能使每个人的“一生”和我们的生命鲜活起来。托尼,谢谢你!——福特汽车公司总裁兼CEO艾伦•穆拉里杰出领导力的基础是自我觉知与深思熟虑的行动,而这本书真的可以改变生命的这两个方面。本书具有革命性的力量,因为它能够帮助当今的职场人士改变行为,更高效、更有成就,得到更多的团队支持。——谷歌公司全球领导力发展部负责人 埃文•威腾博格
编辑推荐
《不加班,搞定所有工作》编辑推荐:没时间锻炼,没时间约会,没时间陪家人,一切都是因为:工作太忙!熬不完的夜,加不完的班,看上去比谁都忙,领导却总不表扬?你的工作方式大有问题!索尼、福特、谷歌等世界顶级企业全力推行的高效工作方式,《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大力推荐!美国著名精力管理大师托尼•施瓦茨结合多学科研究成果、上千企业案例告诉你如何高效工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