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这个人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周君藏  页数:236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当人人谈论华为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任正非不会写《我在华为的日子》我碰到最有趣的谈论华为公司(以下简称华为)的情形,是在从深圳机场开往我家的出租车上。那个司机得意洋洋地对我说:“你知道华为为什么牛吗?”我说不知道。“那你想想为什么高速路上有一个华为出口?你知道梅观高速有个华为出口吧?”“知道。那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你以为随便一个私人企业就能在高速搞个出口?你听说过华为的老板‘应正飞’吧,人家是……”到下车时我也没从他嘴里捞出华为为什么那么牛的所以然,我开心地和司机说了再见。有一阵子,我老在不同场合听别人很知情似的谈论华为,每一次我都很开心,我喜欢人人都谈论华为。我喜欢人人胡诌海侃华为,越离奇,我心中越有谱。我在华为工作十余年,除了见识过一位让我耳目一新的新型企业家之外,别无所获,说起来也惭愧。但是,在离开这家被不少人誉为中国最好的公司之前,我产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愿望:写一本关于华为的书。华为现在搞得很有名似的,同学、朋友、亲戚、老乡,几乎人人都知道它。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当他们向我问起华为,我总是说华为很好、老板很厉害,如此等等。辞职后,当我拿出白纸,准备拟一个写作提纲时,我不禁陷入沉思:当人人谈论华为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我们该谈论些什么?越是有名、知道的人越多的事情,谈起来就越难。必须挖空心思讲点八卦、奇闻逸事,才能博得一点儿掌声。但这不会是我的方式。我所知道的对一家赫赫有名的大公司进行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是伟大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他曾经受邀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作了两年研究,完全按他自己的思路去研究,去看他想看的资料,采访他想访谈的人,写他想写的内容。德鲁克根据他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观察、思考所得,出版了一本名叫《公司的概念》的书。这本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书中的观点却完全不被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历史上最伟大的经理人阿尔弗雷德•斯隆所接受,虽然正是他让德鲁克随心所欲地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作研究。据说,这书后来长期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遭到排斥、抵制。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陷入绝境,这家现代企业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巨型公司,终于褪尽了最后一丝伟大、传奇的色彩,进入破产保护程序,让人欷歔不已。德鲁克没有看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这一幕,然而他肯定知道它走到这一步的原因。在他去世前一年回答记者“如果有机会重来,最希望做什么一直没有机会做的事”的问题的时候,这位被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老人说:“我本来可以多写几本书,如果写出来,会比我已经写的要好得多。我最好的一部著作本应该是《管理无知》(Managing Ignorance),可惜我一直没有写。”无知与傲慢,正是我们在绝大部分倒下去的企业和企业家身上所看到的共性。在华为的经历,则让我体会到了另一种更普遍的“无知”:我们头脑中对企业和企业家的了解,几乎全是由误解、误读、偏见、先入为主积累而成的模糊不凿的印象,我们对于真正的企业家所知真的是甚少。因此,自从有了写作关于华为的书的想法后,我就把上学期间买的《公司的概念》从尘封的书柜中取了出来,拂去上面的灰尘—倒不是为了仔仔细细地去重读,而是把它放在案头,以激励、提醒自己好好地写。一不要轻易浪费华为公司诸多宝贵的经验素材,二不要按似乎约定俗成的关于企业和企业家的“常识”去理解企业和企业家。那时候,我就有一种直觉,认为华为公司的成功经验和华为老板任正非的经营之道,值得、足够写出一本管理经典。经过一番思索,我觉得写华为要写成经典有三种现成的可供借鉴的完美方式。德鲁克的《公司的概念》自然是首选的借鉴对象,这是专家作为旁观者对公司进行学术研究的方式。以它为榜样,可以从华为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公司的定义这个角度去写,书名可以定为《中国公司的概念》。这个角度,学术价值大,应该说很值得一写。第二个可以借鉴的,是汤姆•彼得斯的《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是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的企业管理经典之作,曾在美国商界、企业界乃至一般民众中,产生了巨大反响。“人们为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见解而折服。传统企业家甚至对他产生惊恐之感,说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场‘噩梦’。当然,更多的人开始接受并实践他的观点,在企业界发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受此启发,我不免去想:中国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似乎到了一个转折点,因此一场翻天覆地的企业革命,对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经济和商界来说,恰似一场及时雨。如果我能够通过分析华为成功的案例,总结出成功高科技企业的八大经验、十大要点,为中国企业树立一个“创新”的标杆形象,确实也是很好的角度。在《追求卓越》一书中,“汤姆•彼得斯和合作者对当时经营良好的43家美国公司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从中总结出了几条最佳管理实践,书出版后非常受欢迎,是第一本成为畅销书的管理学著作。”从出版的角度看,借鉴这本书应该是不错的,书名可以叫《中国人也追求卓越》,当然为了更显本土化,用《华为为什么牛》也行。只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稍感不爽:书中所列举的很多所谓优秀公司,包括华裔企业家创办的王安电脑公司,在书出版后没几年就衰败了,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同时网络革命爆发,在商界叱咤风云的完全是另一类型的企业,它们的出现几乎视《追求卓越》为无物,让书中所总结的美国公司成功的经验一下子就显得格外具有讽刺性。汤姆•彼得斯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其后所出版的书中,几乎完全否定了《追求卓越》的观点甚至研究方法,转而提倡激进的具破坏力的管理风格,在语言上也多采用格言警句式的表达。虽然《追求卓越》一书挑选的代表性企业很多走向了衰败、风光不再,让我借鉴这本书的意愿打了折扣,但仔细想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在全球和美国市场咄咄逼人的态势,几乎令美国企业界对自己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失去了信心,只能看着日本企业在本该属于自己的市场攻城略地、长驱直入而束手无策。《追求卓越》的横空出世,道出了美国企业最优秀代表的管理精髓,原来一点儿也不输于日本企业,让美国企业界和普通大众的信心大增。很快,一进入90年代,美国企业就扭转了颓势,而日本企业反而陷入了泥沼。别的不说,起码《追求卓越》成了“美国企业很有竞争力”的宣言,哪怕只起到了这个作用,《追求卓越》也是功德无量。难道我们中国企业界不也是需要知道我们也有卓越如华为这样的公司吗?第三种创造经典的方式,是缔造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传奇、在20世纪享有盛名的企业家阿尔弗雷德•斯隆的方式。他采用的是一种自传式写作,书名叫做《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他之所以写这本书,很可能是为了抵消、回击他所不喜欢的德鲁克那本《公司的概念》一书的观念。《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也是管理学名著,其价值和地位,与通用汽车这家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斯隆这位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经理人之一的地位,是相称的。人、书、公司,多么完美的三位一体!是否每一位伟大的企业家,都需要、配得上这样一种三位一体,我不得而知。我只是想当然地以为,关于企业管理的书,这种由企业最高管理者以自传的方式写出来的,很可能是最好的,是最真切、最能揭示企业发展之圭臬的,也是最有卖点和说服力的。如果华为的创始人去写一本类似的自传,如《我在华为的日子》,可以想见,这样一本书真的出现在书店,会有多轰动、多畅销。用以上三种方式去写华为,不管是史料价值还是实践借鉴意义,应该都是中国企业界所需要的。不过对我来说,首先要排除自传这种方式—从心里讲,我倒是最向往、认可自传性写作,可惜我在华为一无所获,自传不出什么名堂,何况我还不是老板—这种方式的作者只能是任正非。只是—据我推测,写自传对低调的任正非来说,是不可能的(想来这也只是一个莫名其妙、站不住脚的原因,或许只不过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有点了解任正非的人的臆测)。任正非不写自传,就意味着华为发展的终极秘密将得不到第一手揭示,这有点儿可惜。而且,这也让那种标榜客观性的写作,失去了终极校准。因为任何号称对华为的客观描述都不及任正非自己直陈华为发展过程中的所思所为来得准确、深刻。不过这也提醒了我,应尽量从任正非的角度去写华为,而不是从华为的角度去写华为。不管怎样,我能借鉴的只是旁观者写企业的方式—写《公司的概念》的方式或写《追求卓越》的方式,当然我也可以尝试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从我的主观能动性来讲,写作这本书,我希望告诉中国企业界的是,中国也有了卓越的公司,中国公司的概念也到了重新定义的时候,以及更关键的—中国本土也能滋生出伟大的企业家。任正非的所作所为事实上向中国企业界、中国企业家或创业者传达了一个声音,即通过自身的持续努力,中国企业有可能屹立在世界企业之林。

内容概要

  华为是一家十分独特的企业,其分散的股权结构、出众的国际市场业绩以及对自身形象和战略的严密保护,使得华为成为一条罩上了神秘面纱的“中国龙”。这条拥有十万之众的“中国龙”的精神核心——任正非,激起了无数人的想象。
  任正非极少接受专访,但其独特的战略智慧和对华为组织文化的长期持续的建设,每每引起行业甚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他对华为的影响主要在什么方面?为什么他能带领华为纵横海内外,在高科技行业做出令国人惊叹的成绩?
  作者为前《华为人报》主编,贴身观察任正非超过10年。任正非究竟具有怎样的企业家智慧?其个人性格如何影响了华为的基因,并不断驱动华为向高处发展?作者以10年经验,为你作出独到分析。

作者简介

周君藏本名周学军,生于196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一系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管理专业;1991年就职于四川省交通厅;1993年加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办《华为人报》,任主编;2000年担任华为公司广告部策划;2005年辞职离开华为公司。

书籍目录

前言 当人人谈论华为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
第一章 瞧任正非这个人
第二章 企业家坐标
第三章 客观性智慧
第四章 以市场为领地
第五章 普遍客户关系
第六章 理想型企业家
第七章 打造平台:况争优势是一把双刃剑
第八章 知本主义与创新:未来没有先例
第九章 中国的“老板”是老板
第十章 企业家是一架竞争机器
第十一章 冬天意志:况争机器的内核
后记 创业之难

后记

后记 创业之难因为没有形象,因为总是在变动,因为人们对他的印象也经常在变化,而且不同的印象之间还会相互冲突、矛盾,所以任正非是最难描绘的企业家。他是那种不应该去描绘却不得不去描绘的企业家。一个人的内在形象本应只属于其自身,在我的描绘中,我把任正非的内在形象涂抹成了一架竞争机器:作为竞争机器的任正非,在最卓越的时候,是一个全面的理想型的人物,其使命是与权势型和历史沿袭型作抗争并取得非对称性胜利,是一个能将自己的认知顺畅地转化为行动的知本主义企业家,具有一种将商业智慧、竞争智慧、组织智慧与人生智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超凡能力,并总是能及时、恰当地将它们释放出来,感染整个组织。终于刻画完任正非的形象,我感到十分轻松。在收拾整理旧电脑的时候,我在文件夹里找到了下面这些文字,看后十分吃惊,一时间竟然搞不清是我自己写的,还是任正非或另外什么人写的。有一段时间,我想以华为为模特—不是原型而是模特,按我的理解,“模特”一词的意思是:比如米开朗基罗要画耶稣,他找的模特可能是路边的一个流浪汉,他画的不是流浪汉,而是耶稣—创作虚构作品,我想这些文字应该是我虚构创作出来的,可能会有些许华为的影子,但仍然是虚构。这些文字虚构了一个欢送公司内部创业人员大会中老总讲话的场景,我仔细地再读了一遍,觉得其中的很多意思正是我写作本书要表达的,舍不得扔掉,放在别处又不恰当,因此拿来放在这里。我必须声明一下,以下这些文字纯属虚构,其中涉及的人名也是虚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创业之难—难于下地狱。你们必须全身心地去奋斗。别的我可以劝你们,年轻人啊,要悠着点儿,心不要太急,馒头要一口口吃,吃得快不消化,最好就一点霉豆腐、酸萝卜,吃起来才有滋有味。我也可以劝你们不要有名利念头,不要轻易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更不要动不动当着媒体、政府官员的面去表决心,那是很有害的。这些我都可以劝你们,“三要三不要”,“四讲四不讲”,我可以一套套地讲给你们听。但是,有一点我不会劝你们,那就是艰苦奋斗。我不会劝你们悠着点儿,别那么苦,生活要有品味,举止要优雅。这个我是不会劝你们的。我不会劝你们不要艰苦奋斗。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在座的,不管是要去创业还是留在公司,都要牢记,艰苦奋斗是必不可少的。大家在公司吃过苦头,受过累,这不假。当年洪桃在公司一无所有创业的时候,晚上加班因为蚊子多,只好躲在蚊帐里,整晚加班,在昏暗的灯光下,抄写元器件的名字和性能、价格。还有徐庸,一介书生,放着好好的博士、博士后不当,来通信行业当工程师。那个时候的通信行业虽然很火,毕竟是个新生事物,哪能像现在这样,那时是投机的火。现在大家知道通信、电子是朝阳产业,可是里面的风险当初谁又清楚?只是没有工夫多考虑。我们为什么不上小灵通?因为它本身是落后的技术,是注定要淘汰的技术,但是几年之后它会怎样?取决于我们吗?不完全,可以说完全不取决于我们。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永远不知道一个行为、一项决策之后是福还是祸。认准了方向,觉得正确的事情,就要坚决地执行,不可能去做变色龙。今天遇到这个产品好卖、有市场,就去做;明天听说那个技术有政府支持、有风险资本注入,又去做。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我们的核心产品,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老老实实地把它做成世界一流,达到之后或许我们可以考虑一些别的雄心壮志,否则的话,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做得稀松平常,如何能在世界级竞争中立足?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夯实,还是世界级核心竞争力,还是管理。只有管理才能把祸转变为福,把问题变成机会。什么时候管理是成熟的呢?那就是不管塞翁何时失马,我们都能让福的概率远远大于祸的可能性的时候,就是说,公司能经受得起各种大小事情的冲击。我们的公司还很年轻,现在正向海外市场开拓,还将会遭遇我们连想都想象不到的问题,可是我们的管理仍然很幼稚、很朴素。未来的10年,我们将更深更广地推进管理变革、拓展我们对管理内涵的理解和实践。任何人都不能有功成名就、可以松一口气的想法。我认为,要成为企业家,就要时刻在管理实践上进行艰苦的探索,一旦觉得公司的管理还不错,可以缓一口气,停止探索了,那他也就可以退休了,否则,就会连累公司。经营一家企业不是件浪漫的事。徐庸当年为了看看交换机是什么样子,“不要脸”地跑到客户的机房,赖在里面几天几夜地钻研,等他钻研出来成为功臣后,却发现自己写软件写不过刚毕业的大学生,职业前途又面临危机,成了年轻人的铺路石。你们说残酷不残酷?有人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我并不反对这样的说法,但是这容易给人造成很潇洒的印象,而管理并不潇洒。我认为归根到底管理是政治科学,是一门与所有人都不愿意与之打交道的事情息息相关的科学,而这就是政治要做的事。在座的各位,你们谁在公司考虑过消防、食堂、卫生纸的采购、电费?你们如果抱着当风风光光的总经理、总监的念头,以为一天到晚去这里握握手,到那里签签字,就能挣一大笔钱,我劝你们还是先等等。等到什么时候呢?等到你在脑子里开始想厕所里要摆什么卫生纸的时候。我也希望你和女朋友(或老婆),一天到晚花前月下地逛,我自己也想啊,这样的生活多么美好。可是美好的生活来自什么,你想过没有?没有?很好,做一个员工为什么要想这么多呢!可是你要创业,那就得想,厕所纸要想,客户心里在嘀咕什么要想,谁该发多少年终奖金,为什么同样有水平、同时进入公司的人发的奖金不一样,更要想。搞企业就是搞政治,这些事情如何去权衡,要求具备很高的政治才能。当然我们说的政治,不是指整人、窝里斗,不是权力关系,准确地说是政治科学。所以千万别以为搞企业、当老总,是一件很风光、大笔一挥就可以搞定的事。我请文老师写一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他还没有交卷。你们之中有谁愿意写,写了可以直接发给我。农民是最可爱的人,工人是最可爱的人,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那么还有呢?还有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给社会创造财富的人,就是办企业的人。他们不仅不风光,还时时处处受气、受冤枉,可是又不能抱怨,不能放手不管,你说他们冤不冤?他们还得夹着尾巴做人,总不可能整天对政府、对顾客说:“我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你们要理解我啊,要多买我们的产品,不要买外国人的产品,我们给国家交了很多税,我们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有人说,生活的目的不就是浪漫吗,要看得开。是啊,你完全可以像陶渊明一样,过清净、淡泊的生活。完全可以的。而且这是值得尊敬的生活。我觉得我们国家有这种追求的人并不多。我们公司有没有这种人?何锦是不是这种人?我看也只有他有点像。所以我们不能提拔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也许现在挣钱的机会太多,人心太浮躁,人们没有心思过平静怡然的生活。既然这样,我们就要好好珍惜机会。现在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机遇,是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机遇。反过来想一想,在这样一个时代创业,去参与世界竞争,不也很浪漫吗?大家一定不要低级趣味,而要心怀高远,不要太教条,也不要以为干事业就等于不浪漫、等于低买高卖。办企业是有挑战的浪漫。大家有创业的愿望和冲动,我是理解的、支持的。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创业这种浪漫是要付出很高成本的。当初我们一方面是无知,一方面也是为了生存,才进入了通信行业,进入之后才知道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个行业全是国际知名大企业,为什么?通信行业经过100多年的技术创新和激烈竞争,只剩下一些声名显赫的公司了。更可怕的是,即使你取得了一点成绩,你也不能沾沾自喜。现在技术变化太厉害,风险很大,只有上规模才行。这是一个越发展企业越少的行业,当时我们规模那么小,如何能熬过去?这么多年了,生存一直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当然也不光是我们,在这个行业的人都是这样的。想当初,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二战”后就想出了蜂窝电话,可是20多年后,政府才批准他们实验,实验了又不发牌照,拖来拖去,等欧洲、日本的移动网络起来了,他们才在里根总统的敦促下搞起来,可是美国已经不领先了。激烈的竞争,加上大量我们不能左右而会左右我们的事情,让我们必须这么拼命。不拼命、不牺牲,如何能活到今天?今天我能告诉你们的是,当你们今后遇到困难时,要记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要有担当精神。创业的苦是叫不出来的,是沉的,是闷的。所以我喜欢一切下沉的东西,大象、鲸鱼、石头、愚公。苦不足与人道,只能自己消解。今天我号召大家内部创业,不是要赶你们走,不是像外面传说的那样,不是的。当然我完全有理由这样做,但有一个理由使我没有这样做,那就是我们多年来一起艰苦奋斗凝聚成的感情。所以今天我欢送你们去创业,你们一定要想清楚是不是真的想创业,还是觉得在公司没有新鲜感了,或者不受重视,提拔的机会很少。如果是后者,你应该马上打住。如果只是想去玩玩,我建议你还是老老实实地待在公司吧。搞企业可不是玩玩,说玩玩也行,但不是你去玩,而是你被玩,知道吗!我希望大家创业,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大家日渐成熟,难免会产生自己做点什么的愿望,这个愿望肯定很强烈,好像非得亲自去干点什么不可的样子,这种人生的冲动是很宝贵的,这是一种企业家精神。一个国家,就是靠着这种生生不息的冲动向前发展的。美国这个国家为什么伟大呢?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化鼓励创业精神。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电子产品称霸全球,美国节节败退,但是到了90年代,美国早期在信息技术的创新又给他们带来了活力。这就是生生不息!美国将来还会有危机,可是只要创业精神还在,总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有点自私,那就是我希望围绕公司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办企业,最需要什么?不是一个好产品、一项好技术,也不是有关系、有背景、有靠山,更不是你能言善辩,会糊弄人、忽悠人。办企业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生态环境。有人说以前是单个企业竞争的时代,现在则是供应链竞争的时代。这个道理是很深刻的。一枝独秀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再怎么好的企业,再怎么高大伟岸的大树,也会渐渐衰落下去。为什么沙漠不好治理?难道凭全世界的力量不能去种几棵树吗?主要是很难建立一个生态环境,树木不能持续成长。我希望你们出去创业,大家一起,共同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我不敢说为社会创造这样一个环境,我们没有这么大的能耐,但我们可以从我们这群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们开始,建立互利互惠的小环境。我们可以上下游合作,可以零部件配套,可以资源外包,甚至可以有点良性竞争。你们要知道的一点是,有一个好的竞争对手,对自己的帮助是很大的,行业里既竞争又合作,才是真正的良好环境。没有良性的竞争,企业就不会去创新,就会失去动力。当然,我们反对恶性竞争。为什么我们叫竞争对手为友商?为什么我们号召公司全体员工要与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比?就是这个道理。公司的进步,要感谢那些世界知名的大企业,没有它们在前面,我们找不到方向,没有它们的职业精神和商业道德做参考标准,我们可能还在低水平上转过来转过去。没有好的对手,你再聪明、再有能力,也很快就会退步。所以古人很聪明,他们知道棋逢对手、将遇良材才过瘾!垄断和独占是不能长久的,是很难做得好的,就是因为没有环境,你一个人挣大家的钱,别人如何要与你好。所以,大家看到,我们为什么提倡要利益共享、要善待供应商。我们不仅要对客户好,还要对供应商好,对所有的合作者好,不要因为我们当乙方当久了,就拼命在别人面前找当甲方的感觉。这是要不得的。良好的企业环境很难得。你们对此将会有深刻的亲身体会。你们以为公司的高级干部都是很舒服的,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人给他挡住了,但你们知道吴总在北京是多么辛苦、委屈吗?我不告诉你们是为了让你们简简单单地专注于工作,让你们心中没有不必要的疑虑,并不是因为办企业就是这么简单、轻松,只要开开会,出出差,跟客户吃吃饭,唱唱歌,洗洗澡就可以了。我现在告诉你们,其中的苦是苦不堪言,你们很快也会遇到这些事,我给你们提个醒,遇到了苦和冤,要冷静、灵活、顽强,要相信明天会更美好,要建设性地寻找解决办法。一旦出去创业,你就不能抱怨了,无处可抱,没人听你的怨,所有事情都得自己扛。委曲求全是人生真谛,你们要妥善地处理,要平衡地处理。最后,送一句话与你们共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现在,我为这篇讲话的题目取了一个标题,叫做“创业之难”,谨赠给我所认识的每一个华为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华为在任正非每隔三五年就阶段性地宣布冬天到来的警示中,频频取得接近50%的业绩增长。或许更值得庆幸的是,企业创始人任正非一直像一个军人一样,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对市场的敏锐。——《经济观察报》在任正非的领导下,华为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领先者,其标杆意义在于,探索出一条在中国发展与管理高科技企业的道路,这条路因之由混沌而变得清晰。——《中国企业家》杂志华为的成功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理论指导的,那就是任正非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精辟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相比华为在物质上创造的巨大财富,华为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以及华为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影响和启示更为珍贵、价值更大。后者是华为永恒的、真正的价值所在。——《FT中文网》在中国经济整体处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低端的背景下,任正非的企业思想却站在核心技术和渠道建设的高点上。这确保了华为公司多年来一直能够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左右逢源。任正非既打破了国际企业巨头的技术压力,也打破了国内垄断企业的制度窠臼,而他的强势管理,与中国传统的家国文化一脉相承,在这样的意义上,任正非是真正有中国特色的伟大企业家之一。——《财经网》

编辑推荐

《任正非这个人》编辑推荐:光芒四射的华为,有怎样的企业精神?神秘低调的任正非,有什么独特性格?是任正非成就华为?还是华为成就任正非?前《华为人报》主编眼中特立独行的任正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任正非这个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1条)

 
 

  •   作为中国知名通信企业之一,华为的竞争理念及文化十分受人关注,而作为华为创始人的任正非,其低调和神秘也让人充满好奇。
    任正非到底是怎样的人?他如何能带领华为成为《财富》世界五百强企业?为什么无论是现在的华为人还是曾经的华为人对华为、对任正非都没有负面评价?能够让离职的员工仍然说华为好,这真的是非常不容易也是大多数企业都做不到的,而任正非和华为却做到了。你不好奇吗?反正我好奇,很好奇。
    目前,市面上关于任正非和华为的书其实并不算少,但本书无论是事例、语言、观点、还是写作手法,都相当独特,作者的论述另辟蹊径,观点独树一帜。在书中,经过作者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向来低调、令人印象模糊的任正非及华为公司渐渐清晰起来,跃然纸上。
    本书作者曾在华为工作多年,曾创办并担任华为内刊《华为人》报的主编,拥有大量内部一手资料。这使得他对任正非的解读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和见解,也是本书不同于市面上已有书籍的特点和价值之所在。
    总之,对任正非感兴趣的人,对华为的成功感兴趣的人,一定要看看这本书,它值得。
  •   刚开始读,感觉不错!读完之后应该对华为和任正非有个了解,为自己在华为认知提供一定的指导
  •   我一直很关注华为,华为这样的企业是中国的希望,不同国企只在国内的垄断,没有竞争力,不能承载中国责任。
  •   华为文化独树一帜,值得学习借鉴。
  •   第三方视角观察任正非,有助于我们更全面了解这个人。
  •   任正非的狼性精神值得学习,狼并不只是凶猛,而是低调、沉着、冷静,具有敏锐的判断力。
  •   一个正在理解任正非的人!
    学习的榜样!
  •   我认为是目前写任正非最好的一本书
  •   对于任总,我学到了客观思维和企业家坐标,以及狼性奋斗精神,奋斗是一种常态,自我批判的精神,我们现在所做的到底有没有意义?
  •   替朋友拍的,他挺满意的。
  •   正版 书不错
  •   无法深入挖掘出任总的内涵,也就是无法把他的思想体系出来,跟在他的后面,看到的是背影;他眼中的一切无法获得,
  •   还不错吧,书质量还可以。
  •   该书从华为的文化来解剖任正非这个人的思想,总的来说,还是蛮到位的,见识了任正非的处事能力。
  •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换来的就是中国第一,目前的世界第二。
  •   对任正非这个人的关注,在于他写的“清晰的方向来自于灰度”,看完本书后对任正非又有适度的理解,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写的模式也与其他传记不同,与任正非融为一体来写的。
  •   老板总喜欢举任正非的例子是买这本书的初因。读起来比较享受。
  •   作者的视角独特,但过去虔诚,语言啰嗦。值得一读。
  •   毕竟是外面的人看他,觉得一般
  •   买来送朋友,自己也有看~~不错!!推荐!!
  •   书还不错,值得仔细阅读
  •   有点散,但总体不错。
  •   不同的视角,有些意思
  •   跟同时买的金融道比起来,确实没有多少兴趣
  •   比较不错,可读
  •   替老公买的,顺带翻了一下,还算客观
  •   作者在企业中的经营管理经验实在太缺乏,使得本书中的内容像是一个很聪明的中学生在探讨大学生活
  •   内容不错,书本质量很一般啊,比较失望。本来以为当当的书都是质量非常不错的,前几次买的书比如乐嘉的性格色彩那本就特别好。
  •   大概看了一下,估计与作者理工科出身有关,本书的语言过于注重逻辑,而显得流畅性不够,有些章节读起来就像在看长篇的计算机语言代码,比较累。不过内容尚可。
  •   包装还行,就是内容不是我想要的
  •   任正非是值得学习的企业家,因为他的成就。但是这个所谓华为人杂志编辑,真的就是做做内刊。没有写出独特视角和特别见解。没有什么作为华为人看到而外人看不到的地方。 很浅的书,虽说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对任正非的阐述极其有限。。。。
  •   每次看完一本书,都想写些什么,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和产生共鸣的书摘摘录一番,同样的在看完《任正非这个人》后,感觉有些不一样。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想从多方位了解华为、了解任正非,而且该书也是目前对华为和任正非最新出版的书籍,仅仅是冲着这点才买,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失望。作者的思路非常的不清晰,有些内容反复的描述,没有新意,同时最令我反感的是作者自以为是的将他的所谓“写作逻辑”不断的向读者阐述,遍布在全书的每个章节中,这种写作方式是在令人作呕,没有一点点阅读畅快感,读完之后,也没有觉得有所收获,仅存的信息和认知还是《华为的世界》这本书的延续。其实从这本书的编排和页数上来看,就应该看得出是“骗钱”的**书,35元的价格,只有区区200零几页,而且每一章节头尾都有大量的空白页,完全都是骗页数。任正非的华为,是令很多中国企业所骄傲的,但是任正非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所以,对于他的经营之道和对华为的了解,都是通过转述或者旁敲侧击的形式获取,所以描写任正非和华为的书籍也是鱼目混杂,没有一个比较官方的“企业史”或传记,这也对其他想借鉴的中国企业和职业人所感到遗憾。
  •   虽然我从事的工作与华为毫无关系,但我一直比较喜欢任正非和他的华为公司。
    因为本书作者是华为公司内部的人写的,所以怀着期待的心情读完了该书。总体感觉不好。原因有三:一是高度不够,虽然作者提炼了一些新颖而独特的观点,但总体感觉还是提炼的还不够好,高度不够高,这说明作者读书太少。二是深度不够,大多数地方有了观点,但论述不够,事例不充分,比如书中写道任总喜欢读书,但简单地举了两个例子就结束了,我认为这里还可以深挖挖,多写写事例,多提炼些观点,就会好多了。三是论述逻辑差。该书基本上算是随笔型的,连散文都算不上。因为散文看是形散,其实很有逻辑性,而该书这方面需要加强。
    不过该书有两点好处,一是作者下功夫提炼了一些新颖而独特的观点;二是写了一些外人不知道的写不出的华为事情。
  •   1、作者根本没有和任正非交流的机会
    2、作者没有参加华为重大决策的机会
    3、通篇都是作者自己的发挥想象
  •   这不是事实,全是说些好话!夸他。。。 没有背后的东西,都是表面的东西
  •   这是看完本书的3篇序言和第一章,然后随机抽看后面几章的同样感受。

    原因:
    1. 看序言中就知道作者“坦诚”的说了对任正非一无所知,结果居然写了这书!

    2. 无实质内容,文不符题。 主题明明是任正非这人,结果很多地方写了作者个人写作的困难,在华为的感觉,对任正非的个人印象,然后引用一些任总的发言。作者并不是任正非近处的高管,非常缺乏实质性内容,不符合这样的主题! 引用的任正非本身的文字很有深度,但作者写的其它内容则水平立显,不是一个档次。

    这本书与最近读的《乔布斯传xxx的传奇》的水平差太多,不是托的问题,凡读过的人只要一比较,就明白差异了。也不如《活法》描述的纯粹,也不如网上任正非文字的直接。

    作者以主编从管理学角度试图解释华为,本身就是个矛盾,你就感觉到字里行间总说不透,说不清,和以前知道的华为的情况并无新颖和“内幕消息”的感觉,实在大失所望!

    本书不读也罢!内容既不符题,文字也不顺畅,解释也不深刻。对华为一无所知的可以购买,想了解更多的还是就上打住吧!
  •   不熟悉华为,不知道任正非的人看了这本书后,会发觉更不熟悉,更不认识。
    熟悉华为,认识任正非的人看了这本书后,会怀疑华为?任正非?
    不买这本书还好,买了实在是不好。
    买这本书是错误的决定。
  •   前《华为人报》主编?大概是作者在《华为人报》还在用浆糊粘、复印机印水平时是主编,也就出街头小报的水平。水平差不是问题,出书忽悠人就是问题了!
  •   冲着任正非来的,、但是让前主编给骗了。浪费呀!!!
  •   日本人写的书主要是大的框架叙述,缺乏具体细节的描写很难看。
  •   作者太多的、个性化的、自以为是的宏篇理论分析解读,一本没读完的、几无阅读价值的书,不建议推荐此书。
  •   乏善可陈,通篇马屁,对不起读者啊
  •   作为一个离开了华为的前员工,看这本书很感慨,本来在华为时就非常崇拜老板,现在更是感觉他是个商业天才。离开了才知道这样优秀的公司很难再碰到!感谢作者的思考和总结,写得挺好,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   写好任正非,写好华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方面的著作汗牛充栋。此书立足写出新意,作者条分缕析,很是下了一番功夫,注重从宏观脉络上进行把握和表述,使人读起来感到有新意,受到启发,同时引发一些思考。不足之处在于,行文的过程中论述或分析偏多,有点形而上,有点绕,有时讲了大半天,使人不明就里,较为缺乏事例人佐证。要读好此书,参照地读一下《华为的世界》之类的著作可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此书的印刷、制版、纸张、装帧称得上精美。
  •   网上流行的很多华为的疑问,在这本书里都得到解决。推荐对华为关系的人士翻一翻,还是能收获颇多。。。。
  •   此书开头作者特别写了一段铺垫会客观评论任正非,但是。。。由于作者本来就是华为人,后面基本上都是一本赞美任正非的书。虽然他的确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人,但此书的内容真的有点。。。
  •   写作水平不高,内容缺乏实际不够通俗易懂,看了不够好
  •   看得出来,作者写的很认真,角度非常别致,也很个性化。在所有写华为和任正非的书中,它是独树一帜的。书中提出了比较多新的概念,如非对称性竞争优势,如理想型企业家,所以很难快速地看完。它值得慢慢地咀嚼,因为这些概念确实新颖,从来没看过这样写企业家的书。
  •   2011年的2月初,原先的合作伙伴由于“理念不同”大家走到了一个分岔口,2月过后,分道扬镳,我开始独自创业,创业注定是一个孤独的过程,这是我最初的想法。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4月,新公司运作一个月的时间了,看似生机勃勃,团队,业务都一切向好。很荣幸第一时间拜读了这部历时五年的心血之作,读罢,如坐针毡,寝食难安。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之时我踏入这个行业,曾经供职于不同类型的互联网媒体公司,也亲身经历了它们的跌宕起伏。10年过去,行业中不乏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崛起,其老板多数海龟身份,接受中西教育,技术研究出身,尊重商业道德,学习能力极强,不断创新、尊重员工发展,共享利益……如今,换了我这非技术型的门外汉开始创业,尤其在这样技术为重的互联网行业如何前进,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任正非这个人》很好的阐述了任正非作为门外汉如何取得了成功,同样也验证了为什么互联网企业的成功案例会越来越多:理想型企业家、打造平台、知本主义与创新等等,或多或少,这些企业在企业家是一架竞争机器方面显现出了DNA。其实开始阅读的时候,满心也是猎奇,正逢创业初期,不能免俗的想从这本书中找到方法,找到可以信手拈来的“战术”,可惜,统统没有。有的是全然跳脱了我们以往认知的商业管理应有的阐述,有的是与自己冥冥闪烁过的思维的交集,对,就...是这种交集让人心烦意乱。一方面欣慰自己对创业的认知不单纯的是赚钱获利,一方面又感慨领导一群人去建造一个伟大企业,是何等的艰难。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的能量不足以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有意思的是,前面讲过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公司貌似欣欣向荣,但正好在这种阅读过后的焦虑中,迎来了创业公司不断出状况的阶段,于是进入一种思维的自我对抗的焦灼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又第二次拿起《任正非这个人》从新阅读,这次,抛开了功利心,沉静的阅读。昨晚,做了一个梦,在眩晕中,有一股强大的吸力把我吸入空中,从空中俯瞰,是一片深蓝的大海,海中央有美丽的热带群岛,于是我飞快的坠落想要跌落海中畅游,但有又一股吸力把我卷入了另一个场景:一个伫立着灰色的流泪佛像的寺庙,正在迷惑却又再次被吸入空中,看到阳光从云朵的缝隙中倾泻,与天地同高的穿着希腊式白衣的女人,站在云朵中微笑,火红的头发在风中飘扬,正要回应,却又再次被吸入一片冬季的森林……如此这般腾空落地转换了很多场景,最后,我缓缓的躺在了大地上,周围似乎没有天空,看到的只是倔强的旺盛生长的杂草,没有风声,只有平静和安详……感谢生命中总有些人不经意却深深的影响了我,唯有平静的前行,才是最美的步伐。 阅读更多 ›
  •   我刚买,还没看完,觉得值得一看,有一定深度.
  •   转一个看过此书的朋友的评语: 关于华为,我是不了解的,但因为它是个名企,且是个赚很多很多钱的民企,且不上市、员工持股制的超大型企业王国,因此对此书充满了好奇。。。 有几句话,我很是认同:“任正非是个坐标。。。”、“普遍客户关系。。。”、“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好,要看离开它的员工是否还说它好。。。”、“做老板的关键:建设组织。。。”、“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是企业家。。。”、“冬天意志的潜在冲动。。。”。。。。 我也在企业呆过,也是个著名的企业(暂且称A公司),,但始终没有碰上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机器或是企业家模特,有些失落!真的有些失落!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一直在期望碰上这样的一个人,但总是没有出现。。。[...]
  •   很不错的一本书,作者有思想有深度地还原了传说中的任总的真实不虚的形象。已经离开华为半年了,回想很多华为的问题一直不解,作者的书让人豁然顿悟。
  •   不错是一本好书,正版的下次还来光顾!
  •   以親身經歷講述任正非和華為,寫的角度比較特別,作者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介紹任正非比較客觀吧,可以一睹為快.可以推薦給同事看
  •   书很不需哦,我的老公很满意。每天都在看呢。
  •   买的kindle版,读了几天,觉得没什么价值,全是空话,貌似是摘抄下来的
  •   没有来得及看 所以无所谓好或不好
  •   还不错,比较客观,能引起个人的思考和学习。
  •   华为人自己写的书,和其他写任正非的书完全不一样,也和媒体眼中的任正非不一样,让我重新的思考任正非,思考任正非这个人。
  •   不是太喜欢这种风格的写作,我原来以为能看到关于他的创业经历,结果跟我想的不一样。
  •   很垃圾的一本书,废话连篇,太多废话了,太多为凑字数的重复描述。比如上个楼转个弯到的事情被他写了一两百个字,空洞无物。垃圾至极!!
  •   可能是本人水平有限,这本书读不进去。
  •   值得一读,内容很充实
  •   华为是个谜
  •   他是一个很低调的人
  •   好看,有内容,学习了很多,一直在推荐
  •   也就看看
  •   阅读这本书,让我得到启发,思考的更多
  •   中国真正的牛人
  •   一大堆书,这次包的一点也不好。
  •   了解华为也许可以从这里开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