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露易丝·海 页数:214 译者:李媛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要想彻底消除根深蒂固的旧有思维模式,就必须下苦功。我认为改变内在不是非得“下工夫”,也不一定就是艰难或痛苦的。依我看,它会成为一次冒险。所以,我愿把此书献给身为冒险家的“你”。你将踏上一场寻宝之旅。被你发现的每一个旧有消极模式都只需用来剖析然后丢弃。每一个这样的模式下面都蕴藏着一座宝库。寻找本属于你的金子,创造本属于你的健康,找到本属于你的自由。让你的生活充满爱。你理应如此,这是你应得的。我会帮助你。你脚下的路,是通往心灵的启蒙。
内容概要
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无论好坏与否,都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此刻的一思一想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我们每个人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相信什么,决定了我们拥有怎样的人生经历。日子可以过得兴奋、快乐、充满希望,也可以过得悲伤、受束缚、充满痛苦。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有着相同境况的两个人,会经历截然不同的人生。什么东西能让我们重获新生?毫无疑问,是我们的信念。如果我们愿意改变自己最基本的信仰结构,我们的生活就会呈?新面貌。 这是畅销全球的心灵经典《生命的重建》的实践指南手册,全书从我们关于生活的各种信念入手,从健康、工作、财富、友谊、爱情、衰老等方面,检视了我们常见的负面思维,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思考练习和冥想训练,帮助我们转变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重建生命,获得新生。
作者简介
露易丝•海(Louise Hay),国际知名心灵导师和演讲家,美国新时代运动领袖,《生命的重建》(You Can Heal Your Life)、《女人的重建》(Empowering Women)、《治愈你的身体》(Heal Your Body)等众多畅销书的作者。她的著作被翻译成26种不同语言在35个国家发行销售,总销量近5000万册。
她的个人思想是在她痛苦的成长经历中逐渐历练而成的。她的童年在阴霾中度过,5岁遭遇强暴,后来到纽约与一个富商结婚后,被丈夫抛弃,后被癌症缠身。?她凭借自己超强的意志力,在自己身上实践她的冥想康复计划。半年后,她身体完全康复。后来她的代表作一一问世,在世界各地热销不断。自1981年担任心灵导师以来,露易丝•海已帮助成千上万人改变自我、挖掘自我潜力、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治愈。她被全球媒体公认为是“自助运动”的创建者,被称为是“最接近圣人的人”,是一位成功走出童年生活阴影、完胜癌症而创造与众不同的生命价值的现代女性。
她还创建艾滋病救援组织、慈善基金会等帮助艾滋病患者及被虐待妇女和社会地位低下的穷苦人。她是海氏出版公司(Hay House Inc.)的创始?和负责人,旨在启发人们运用心灵康复治愈各种身体和心理疾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改变,从心开始第二章 信念第三章 健康第四章 恐惧第五章 批判第六章 上瘾第七章 宽恕第八章 工作第九章 财富第十章 朋友第十一章 性爱第十二章 亲密关系第十三章 衰老第十四章 你的新生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改变,从心开始“我愿意改变。”这本书讲的就是改变。我明白——你希望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作出改变。只有你的母亲、父亲、上司、朋友、姐妹、爱人、房东、邻居、牧师或者政府官员改变了,你的生活才能变得完美。但事实并非如此。假如你希望自己的生活焕然一新,那么必须作出改变的那个人就是“你”。你改变了之后,你身边的所有人都会依你而变。你愿意改变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就能创造出你的理想生活。你需要做的不过是转变某些观点,放弃某些信念。听起来容易?没错。然而,未必总是这么容易。我们将探讨一些你会对其抱有信仰的事情,涉及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的信念是积极的,我会鼓励你保留它们,并且进一步拓展它们。如果你的信念是消极的,我则会帮你抛弃它们。想知道改变自己的思想后会有什么结果,我的人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曾是一个家境贫寒、饱受凌虐、缺乏自尊且问题多多的小孩,但我为自己创造出精彩的人生,成长为一个有能力去帮助他人的知名女性,我的生活也不再有痛苦和磨难。我能做到,相信你也能做到。我劝你刚开始做这本书里的练习时对自己不必太苛刻,量力而为。即使你每个月只能完成一个练习也依然有帮助。这些练习将带你认识新的自己。你一定能作出新的选择,而每作出一个新的选择就好比在你刚开垦的心田里播下一粒种子。这些种子需要时间来生长发芽。记得吗,播下的种子不会马上开花结果。同样,做完这些练习后,你也不一定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建议你以章节为单位来使用这本实践手册,每次着重解决你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在做任何练习时你都应该仔细审视自己的情感。把这本书通读一遍,任凭思绪和回忆淋漓尽致地涌现,然后,折回头去完成所有练习,包括你不存在问题的那些方面的练习。哪方面对你来说比较吃力就多做几遍其中的练习,你还可以自己设计练习。结果会让你大吃一惊。有时最好放一盒面巾纸在身边,要允许自己去探究过往,必要时放声哭泣,因为泪水是生命之河,能洗濯一切烦恼垢故。我想回顾一下构成我人生哲学的那些基本信念。你要是读过《生命的重建》,或许还记得这些信念。我所相信的生活很简单,我们付出什么就收获什么,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无论好坏,都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此刻的所思所想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我们每个人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相信什么,决定了我们拥有怎样的人生经历。所谓信念,是指我们信以为真的各种观点和想法。信念让我们相信,我们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判断都会变成现实。我们所选择的信念会开阔、丰富我们的人生。日子可以过得兴奋、快乐、充满希望,也可以过得悲伤、受束缚、充满痛苦。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有着相同境况的两个人,会经历截然不同的人生。什么能让我们重获新生?毫无疑问,是我们的信念。如果我们愿意改变自己最基本的信仰结构,我们的生活就会呈现新面貌。不论你对自身和这个世界抱有什么样的信念,记住一点,信念说到底只不过是想法,而想法是可以被改变的。在我即将探讨的观点当中有些也许你不会认同,有些也许会令你感到陌生和可怕。别担心,只有那些适合你的观点才会变成你自己的想法。你也许会认为某些方法过于简单或愚蠢,根本不可能对你起作用。请答应我,尝试一下。我们的潜意识对我们所选择的信念是全盘接受的。上天从不评判或指责我们,它只是按照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来接纳我们。如果你抱有的信念存在局限性,那么你的真实生活也将如此。如果你认为自己太矮、太胖、太瘦、太高、太聪明、不够聪明、太富、太穷或者缺乏交往能力,那么这些信念就会应验到你身上。千万记住,我们是在谈论想法,而想法是可以被改变的。究竟该怎么想,我们有无数种选择,而力量的源泉永远存在于当下。此时此刻你在想些什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念头?你打算让它决定你的未来吗?孩提时代,我们了解自我、感受生活的途径是身边大人们的种种反应。因此,我们大多数人的自我认识仅仅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此外,我们接受了很多关于人生“应该”如何度过的条条框框。如果你身边的人成天郁郁寡欢、担惊受怕、愧疚不安、脾气暴躁,你就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很多消极认识。长大后,我们倾向于重现童年时期的情绪环境。我们还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再现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那种关系。假如孩提时的我们屡遭责骂或虐待,成人后的我们就会努力与那些同样这般对待我们的人为伍。假如孩提时的我们总是受到表扬、关爱和鼓励,成人后的我们就会重现这些交往模式。我不是让你责怪父母。我们都是一代又一代的牺牲品,父母不可能教给你连他们自己都不明白的事情。你的父亲或母亲如果不懂得怎样爱自己,就不可能教你怎样爱自己。他们已经是竭尽所能地用他们已知的知识来教育你了。想想他们是如何长大的。你要是想多了解父母,就该问问他们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不要只听他们说了“什么”,还要观察他们说话时的“状态”。他们的肢体语言是怎样的?他们和你有眼神交流吗?凝视他们的双眼,你能否发现他们内心的童真。或许你只是一瞥而过,但这种内心的童真往往会透露有价值的信息。我认为是我们选择了父母。我相信,是我们自己决定了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投胎来到这个世上。我们之所以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吸取具体的经验,好让自己在心灵成长之旅中得到人性的升华。我相信,是我们为自己选择了性别、肤色和祖国,然后又选择了某对能在人生路上提升我们精神境界的父母。我们所面对的只不过是一个想法,而想法是可以被改变的。不论问题出在哪里,你的经历都只是内在思想的外在表现。连自我憎恨也仅仅是你对自己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产生出一种感觉,而你接受了它。可是,假如你没有这种想法,你就不会有这种感觉。想法可以被改变,改变了这种想法,相应的感觉也会随之消失。过去的事情丝毫不能影响我们。我们曾被消极的思维模式禁锢了多久都无关紧要。从此刻起,我们即可获得自由。不管你是否相信,我们的各种想法确实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反复抱有同一种想法,于是,这种想法似乎不由我们选择。而我们当初的确作了选择。我们有权将某些想法拒之门外。你有多少次把自我肯定的想法拒之门外?而你同样可以把自我否定的想法拒之门外。我接触过的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抱有这样一种信念:“我不够棒”。我认识或曾经共事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遭受着自我憎恨和内疚的痛苦。“我不够棒,我做得还不够,或者我不配。”他们常常这样抱怨。可是,究竟对于谁来说你不够棒?按照谁的标准你不够棒?我觉得,怨恨、指责、内疚和害怕是引起我们自身及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问题的原因。这些感觉源自于对他人的责备和对自己行为的不负责任。假如我们敢于承担起生活中的一切责任,就无须责备任何人。“外在”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只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真实写照。我不是在替别人的恶劣行为开脱,但正是我们自己的信念体系把这种行为招至我们身上。你头脑中的某个想法吸引了这些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人。如果你发现别人总是欺负你,那么这就是你的信念模式。当你改掉吸引这种行为的那个想法后,这种行为自然会停止。我们可以改变对过去的态度。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无法更改,但我们可以改变对过去的看法。拿很久以前受到的伤害来惩罚现在的自己,这是多么愚蠢啊!如果我们选择相信,自己是个孤立无助的受害者,一切都彻底绝望了,那上天也会顺应此意。我们头脑中最消极的观念就会根深蒂固。如果我们选择相信,自己对那些或美好或痛苦的经历负有责任,那我们就有机会摆脱过去的影响。我们有能力改变。我们有能力获得自由。宽恕是通往自由之路的门槛。我们或许不知道如何去宽恕,甚至不“打算”去宽恕;可是,我们倘若愿意这么做,便踏上了治愈之路。释怀过去,宽恕他人,这两点是自我治愈的必要条件。我并不是说别人过去的错误举动是理所应当的,但我们必须明白,过去的已经过去,在我们脑海里久久挥散不去的,只是伤痛和回忆。这正是我们应该抛开的,持续不断的自我折磨全因为我们不愿宽恕。宽恕意味着放弃、放手。我们对自身的痛苦理解得如此透彻,却多半不容易理解那些恶意对待我们的人所承受的痛苦。那些需要得到我们宽恕的人同样饱受痛苦的煎熬。想想他们当时所具备的知识、理解力和感悟力,我们该知道他们已经尽了全力。当人们带着问题来向我求助时(我不关心问题具体是什么)——病弱的身体、拮据的经济状况、不如意的人际关系或被扼杀的创造力,我永远只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爱自己”。我发现,如果我们用心去爱、去接受和认可真实的自己,生活就会一帆风顺。从此时此地开始,怀着愉悦的心情肯定自我、接受自我,你就找到了改善生活的关键所在。在我的字典里,爱自己的含义就是绝不为任何事责备自己。批评会把我们禁锢在现有模式里,与我们试图改变的初衷背道而驰。来吧,赞赏一下自己,看看会发生什么。你责备自己的时间已经太久了。看到变化了吗?宣言我们将在本书中反复使用宣言。宣言是指我们所作的陈述——正面的或者负面的。其实,我们说的每句话、产生的每个想法都可以作为宣言。在本书中,“发表”宣言是指特意作出积极乐观的陈述来改善生活质量。我们常常用负面宣言来表达思想,而那只会带来更多我们不想要的东西。“我讨厌这辆破车”,说这种话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如果这样说:“感谢这辆陪伴我多年的爱车,让它光荣退休吧;我现在愿意,也应该得到一辆崭新的靓车”,就能开启我们的意识通道,去实现这个目标。用正面陈述来描绘你的理想生活。很重要的一点是:永远表述现在的状况,比如“我是……”或“我有……”。要知道,你的潜意识是个绝对忠实的奴仆,假如你对将来的情形发表宣言,比如“我希望……”或“我将有……”,你的愿望就会永远停留在将来——让你触不可及。著有《爱•治疗•奇迹》的畅销书作家伯尼•西格尔博士曾说:“宣言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展望未来。你若让它渗透到你的意识里,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可信,直到最后成为现实。”照镜子照镜子也是一个很有用的手段。镜子反映出我们对自己的看法。透过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需要改变自身的哪些方面才能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我要求大家每次路过镜子都停下来照一照,直视自己的眼睛,说几句赞扬自己的话。发表宣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一边看着镜中的自己,一边大声说出来。你会立刻察觉到自己哪怕一丝一毫的抵触情绪,这样就能更快地克服它。建议你阅读这本书时随身带面小镜子,而在做某些有深度的练习时,最好换一面大镜子。视觉化视觉化是指借助想象力实现预期效果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在理想变为现实之前想象出它的模样。有些人说自己不会想象,于是我让他们描述一下自己家的浴室。他们正说着的时候,我告诉他们:“这就是视觉化。”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愿望是有一个全新的居住环境,不妨想象一下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房屋或公寓,越具体越好。然后设想它已经变为现实,坚信它是你应得的。想象你在新家里日常起居的样子。尽可能清晰地描绘这一场景,告诉自己想象并没有错。经常做这样的视觉化练习,向上天祈求这一切都能成真吧,愿上天赐福与你。视觉化加上正面宣言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手段。享有权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不肯付出努力来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没有权利享受这样的生活。这种自认不配的信念通常源自幼年的生活经历。或许是因为儿时的如厕训练;或许是因为儿时常常听人这样说:你要是不吃完饭、不打扫屋子或不收拾好玩具就得不到喜欢的东西;又或是因为儿时遭受过虐待——于是,我们就这样相信了别人那些完全脱离我们自身实际的观念或想法。我们有权拥有美好生活。不愿“接受”美好事物正是我们通往幸福之路的绊脚石。别管自己有没有权利,向一切美好事物敞开怀抱吧!尽你所能回答下列问题。它们有助于你领会享有权的力量。1.什么是你现在没有但希望得到的?详细而具体地描述你的愿望。2.你家里有什么家规或原则来界定“享有权”?家人对你说过“你不配”或“你就是欠揍”吗?你父母认为他们自己有权享有什么吗?你总是得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这种权利吗?努力争取管用吗?别人对你说过你一无是处吗?别人对你说过罪人没有权利吗?你做错事后被剥夺过什么吗?3.你认为自己有享有权吗?看见这个问题后,你的闪念是“等一会儿,等我争取到它”还是“我得先为之努力”?你够棒吗?会有你够棒的那一天吗?4.你有权活着吗?为什么有?为什么没有?有人对你说过“你该死”吗?如果有,你所接受的宗教教育包含这样的内容吗?5.你为了什么而活?你生命的目的是什么?活到现在,你赋予了自己的生命什么意义?每天醒来后,你的内心充满喜悦吗?6.为了获得权利,你需要宽恕谁?怨恨像一道围墙,禁锢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无法感受生活。7.你有权得到什么?你是否认为:“我有权得到爱、欢乐和一切美好的东西”?还是你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配得到任何东西?为什么?这个念头从何而来?你愿意摆脱它吗?你希望用什么来替代它?请记住,我们谈的这些都是想法,而想法是可以被改变的。可以看出,我们对享有权的认知方式影响着我们的个人力量。试试下面这个疗法。所谓疗法,简单来说是指在特定情境下给出的正面陈述,其目的是建立新思维模式,摧毁旧思维模式。在这一章中,我将带领大家审视自己及自己的信念。我们都对许多正面的东西深信不疑,并且希望进一步坚定这些信念。然而,我们同样有许多负面信念,正是它们不断给我们带来麻烦。若不弄清这些狭隘信念到底是什么,我们永远不可能改变它们。请看下列表中的词语。它们令你想到什么正面或负面的信念?把内容写下来。例如,你是否认为……现在,轮到你了。在你头脑里搜寻一遍与这些词语相关的所有信念。还可加入你生活中不太如意的其他方面。只要你愿意,这张表列多长都行。逐字逐句地写下你所想到的信念——正面的和负面的——这样你就能看清楚自己的想法。正是你头脑中的这些潜意识规则在支配你的生活。除非你认清自己所持的信念,否则你的人生不可能发生积极的转变。男人……女人……爱……性……工作……金钱……成功……失败……上天……这张表完成得差不多后,通读一遍。给每条鼓励你、支持你的信念注上星号(即*)。它们是你需要保持和巩固的信念。给每条打击你、阻碍你实现目标的信念打上钩(即√)。它们是你成就自我的绊脚石,是你需要忘却、抛弃或重新调整的信念。现在,把注意力转向你觉得有困难的地方。你的信念是否相互矛盾?你的回答有多少是负面的?你真的希望继续把生活构筑在这些信念之上吗?你应该明白,这些想法都是别人灌输给你的。你既然已经找出它们,就能选择抛弃它们。我们不是在挑自己的“毛病”,而是在正视那些由我们自己设置、令我们忽视自身潜能的障碍物。随后,我们无须自我抨击就把这些障碍物和负面信念一一清除,并作出积极的改变。没错,这些东西大多是我们在孩提时代学到的。过去能学到,现在便能忘掉。现在是你写写人生故事的好时机。从你的孩提时代写起,如果需要可增加篇幅。还有什么负面信念游荡在你的潜意识里?让它们都出来吧。你会惊讶于自己的发现。在写故事的过程中,你注意到出现了多少负面信息吗?把它们都视为珍宝。“啊哈!我找到你了。就是你一直在给我找麻烦。现在我要消灭你,这样我就自由了。”现在,你最好拿起一面镜子,凝视自己的双眼,肯定自己是“发自内心地愿意”抛弃所有这些负面的旧信息和旧信念。同时深吸一口气,尽量大声地说出:“我愿意抛弃所有负面的旧思想和旧信念,它们对我毫无用处。”这样重复说几遍。内心的小孩我们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迷茫、孤独且极度失落的小孩。也许,长久以来我们与这个内心的小孩的唯一交流就是责骂他/她、批评他/她。然后,我们纳闷自己为什么总是不开心。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否定自己的某一部分却依然保持自身的内在和谐。心灵治愈的一个环节就是把我们自身的各个部分聚集起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自己。让我们下点工夫,去内心深处探寻这些被忽视的部分吧。找出一张你小时候的照片。近距离地观察它,你看到了什么?也许是快乐、痛苦、悲伤、愤怒或者恐惧。你爱照片上的这个孩子吗?你理解他/她吗?(我曾把一张自己5岁时的小照片放大到12cm×15cm的尺寸,这样我就能真正看清我的“小女孩”了。)用几句话描述你内心的小孩:画一幅画——找几支蜡笔、毡头笔或彩色铅笔。你可以画在这本实践手册上,也可以另找一张更大的纸。用你不习惯用的那只手(即你不用来写字的那只手)把你小时候的模样画出来。我儿时的自画像描述这幅画——这幅画告诉你什么?你用了哪些颜色?画中的孩子在干什么?与你内心的小孩对话——现在,花点时间和你内心的小孩说说话。更深入地了解他/她,向他/她提问。如果可以,照着镜子来做。1.你喜欢什么?2.你不喜欢什么?3.你害怕什么?4.你有什么感觉?5.你需要什么?6.我怎样才能让你感到安全?7.我怎样才能让你开心?和你内心的小孩畅聊一番。守候在他/她身旁。拥抱他/她,爱他/她,尽你所能满足他/她的需求。一定要让他/她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永远陪伴他/她。这下你“可以”开始创造幸福童年了。(请注意,闭上双眼做这个练习效果最好。)这一小段也许是本书中最重要的内容。在你探讨自己的人生轨迹时,请反复参阅此段。把这7点列成表,并多复制几张,放在你看得见的地方。经常阅读,最好能背诵下来。等这些概念成为你信仰体系的一部分,你将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观。1.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经历负有责任。2.我们的每个想法都在创造着我们的未来。3.每个人都在与怨恨、指责、内疚和自我憎恨这类破坏性模式作斗争。4.这些只不过是想法,而想法是可以被改变的。5.我们要释怀过去,宽恕他人。6.认可并接受“现在”的自己是作出积极改变的关键。7.力量的源泉永远存在于此刻。当你做这本实践手册中的练习时,务必反复重温以上这7点。不要陷入具体问题中不能自拔。等你真正接受这些观点并把它们纳入你的信仰体系后,你会变得“强大”,而那些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这7点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你对自己及周围世界所抱的信仰。其实,给你带来麻烦的并不是某人、某地和某事,而是你自己看待和制造这些生活经历的方式。你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要忽视你的力量。学着去深入了解你的内在精神世界吧,然后,在只会施恩于你的力量的支持下尽情施展自己吧。健康情况清单□ 我每年患三次感冒。□ 我的体能水平偏低。□ 我痊愈得慢。□ 我的过敏反应时常发作。□ 我的家族有心脏病史。□ 我总是接连不断地生病。□ 我的后背持续疼痛。□ 头痛从未消失。□ 我一直便秘。□ 我有脚痛的毛病。□ 我总是让自己受伤。千万明白一点,你的身体“总是”在设法保持最佳状态,不论你如何恶劣地对待它。假如你精心呵护自己的身体,它就会充满活力。我相信,我们自己是导致身体一切“疾病”的元凶。身体和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一样,是我们内在思想和信念的写照。假如我们稍微花点时间来倾听,就会发现我们的身体一直在和我们说话。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会对我们产生的每一个想法作出回应。如果我们找出隐藏在每种疾病后面的心理模式,就有机会改变这种模式,进而祛除这种疾病。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自己生病,但其实,我们患上的每种疾病都是一位老师。生病了,是身体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意识出现了偏差。我们所信、所说、所做或所想的某件事不符合我们的最大利益。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身体一边使劲拽着我们一边喊道:“请——注意!”有时,人们“着实”希望自己生病。我们的现实社会让生病成为逃避责任或摆脱困境的合理方式。假如我们不能学会说“不”,就该我们制造出来的疾病对我们说“不”了。几年前我看过一篇有趣的报道,上面说只有30%的患者遵照医嘱行事。精彩之作《爱你的疾病》的作者约翰•哈里森博士认为,很多人去看医生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急性症状得到缓解——这样他们便能与疾病“和平共处”。医患之间仿佛下意识地缔结了一种不成文的约定:如果患者假装按医嘱进行治疗,医生不必治愈病人。另外,根据这个约定,一方必须支付费用,另一方则被视为权威……最后,双方皆大欢喜。真正的治愈关乎身体、心智和灵魂。我相信,假如我们治好了病却不深究围绕该病的情感和精神问题,那么这种病迟早会复发。……
编辑推荐
《生命的重建(实践篇)》,美国最久负盛名的心灵大师、“最接近圣人的人”露易丝•海最新力作!《生命的重建(实践篇)》,作者露易丝•海献给你的改变生命之书!《生命的重建(实践篇)》的作者作品被译成26种语言,畅销全球35个国家,总销量达5000万册以上!《生命的重建(实践篇)》:关于宽恕很多人一直背负着怨恨。我们自认为是正义的化身,就因为“他们”对我们做了这样那样的事。我们强求自己有理,却从不强求自己快乐。关于批判大多数人都有非常强烈的批判倾向,喜欢挑剔和抱怨,很难轻易摆脱。然而,这却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除非超越那些将人生引入歧途的障碍,否则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爱自己。关于恐惧你害怕的时候便是不爱自己、不信任自己。“不够棒”的感觉妨碍了你的决策过程。试想你在缺乏自信的情况下如何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关于上瘾上瘾是“我不够棒”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表面上,我们陷入这种行为不能自拔,但实质上,我们是在逃避自己,不想触碰自己的情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