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做妈妈

出版时间:2011-1-14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蔡美儿  页数:265  译者:张新华  
Tag标签:无  

前言

译者序“中国式妈妈”→“美国式成功”我是本书的翻译,也是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中国妈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有幸赶在众多读者之前,走近了本书作者蔡美儿。一页页地感受美儿教育孩子的真实和真情,一遍遍地惊叹美儿的投入和执著,一次次地体验美儿的超凡和绝然,一步步地走进美儿的喜怒和哀乐……美儿的鲜活形象越来越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不经意间,我就被美儿深深地吸引了,打动了。我不得不说,做母亲做到美儿这份儿上,真的很震撼!引发竞价大战的猜想毫无疑问,出生在美国、生活在美国的美儿,当然是一位“美国妈妈”。可在本书中,美儿却总是骄傲地称自己为“中国妈妈”。而在美国人的眼里,她却是两位“音乐神童小姐妹”的母亲,充满传奇色彩,并散发着几分东方的神秘。美儿有两个女儿——索菲娅和路易莎,姐姐17岁,妹妹13岁。从跨进学校大门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她们就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姐妹俩差不多从3岁开始练琴。姐姐索菲娅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妹妹路易莎在12岁那年,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大庭广众之下,她们的举手投足更是彬彬有礼、可爱迷人,被羡慕不已的美国妈妈看做同龄人的楷模。在美国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这对姐妹的出类拔萃令美国父母惊叹:“中国式妈妈”是怎样获得了他们极难企及的“美国式成功”?或许,这正是本书在美国尚未出版,就引发竞价大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的成功越来越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方式”不再是一个仅仅与落后为伍、与保守同类的贬义词。尤其是2010年12月,由世界经合组织(OECD)公布的、有34个国家参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一举夺得阅读、数学、科学的冠军,使得中国的教育也进一步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眼球。而中国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也将在今后得到更多的关注呢?2010年10月,我随先生在美国待了一个月,并去了好几个城市拜访朋友。谈起这本尚未在美国出版的书,我的美国朋友依然感觉这位中国式妈妈教育孩子的做法相当“另类”, 这本书很可能会引起西方社会的争议。其实,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她的做法甚至也非同寻常!也许,正因为“另类”或非同寻常,人们才值得走近后看个究竟。对“不努力”说“No”美儿在美国西方文化的包围中坚持做“中国妈妈”, 绝不是海外华人追根寻祖的情感使然,而是在经历中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和认真比较后,她清醒而坚定地认同并选择了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美国人特别强调对孩子的尊重,他们常常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结果孩子很轻易地就选择了放弃,因为没有什么人天生就喜欢努力,孩子们也宁愿张开双臂去拥抱轻松。美儿认为,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担忧过多,但是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做每件事情都会有机会成本。因此我们所作出的每个选择,其实都意味着与此同时的某些放弃。而美儿的选择,是在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我们看到,这其实是最好的一种选择。至于你是让孩子去弹钢琴还是拉小提琴,是玩吉他还是吹长笛,是画画还是游泳……让孩子选择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然后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坚持不懈地去做。孩子自然就会体验到,要做好一件事情,他需要怎样去做、要努力到何等程度。其实这个过程本身,就会让孩子在举一反三中受益终身。“青春”不会永远“反叛”我们从第31章美儿的“泪洒红场”,看到她与小女儿露露长期以来的对立和冲突,由一粒小小的鱼子酱而激起轩然大波。青春期叛逆的波涛,冲毁了美儿多年来构筑的坝堤……然而,美儿在美国做妈妈的成功,并不会因露露的青春期反叛而黯然失色,也不会因女儿辞去青年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而前功尽弃,虽然这令美儿在每一秒钟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实际上,当露露活跃在网球场上,从刚开始参赛时被人“剃光头”,到打败新英格兰种子选手;当露露主动延长训练时间、狂练反手球,并要求妈妈为她申请额外的网球训练课程;当我们听到露露的网球教练感叹:“她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小姑娘。”我们清楚地看到,美儿已经把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深深地种在了女儿的心里;让自信、执著的基因,成为了流淌在孩子血液中的红细胞;更别说高难度的小提琴带给灵魂的洗礼、情操的熏陶,以及赋予女孩的那份优雅和美丽!而那些曾经魂牵梦绕的旋律,难道会轻飘飘地悄然远去或消失吗?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将目光投向国外,寻求和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开始反思我们自己甚至摈弃中国传统的养育思想之时,蔡美儿——这个“中国式妈妈”获得“美国式成功”的故事,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最后,请允许我对毕明建、江燕、晶晶、朱莉(Julie)、艾丽珂(Erica)和珍妮弗(Jennifer)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帮助我解读本书的音乐专业术语和难点,才让我得以把这本书生动地呈现给千千万万个读者和母亲。张新华2010年12月20日于北京

内容概要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华裔妈妈,和两个女儿、两条狗的故事。
  她身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以华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期待与严格的教养方式来教育2个女儿。在这本书里,蔡美儿坦露了自己抚养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
  两个女儿在妈妈的严格管教和倾心培育下,承袭了华人的优秀传统,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在当地被誉为音乐神童。
  妙趣横生的家庭故事,激烈的文化冲突,执着付出的华裔妈妈,叛逆聪慧的女儿……使得这个故事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作者,蔡美儿(Amy
Chua),美国耶鲁法学院终身教授、华裔学者。  198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任《哈佛法律评论》执行编辑。毕业后她供职于华尔街律师事务所,并曾在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及斯坦福大学任教。她撰写并出版的《火炉上的世界》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1 中国妈妈
 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是否有害?怎样要求才算“严格”?学习上的生动有趣是第一位的吗?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Vs.西方妈妈。
 2 索菲娅
 在我们这个“华裔+犹太=美国”的家庭,她18个月就认识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简写本并开始学弹钢琴。
 3 路易莎
 叫她向东,她偏要向西——我的小女儿就是这样一个“长着天使面孔的野丫头”。
 4 蔡氏家族
 展开我们的“美国梦”——父亲拿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我们三个姐妹也相继走进哈佛法学院、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捧回硕士和 博士学位……
 5 一代不如一代?
 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是我坚持让孩子们学习古典音乐的原因。因为弹钢琴、拉小提琴不会让人在溺爱中走向堕落、懒惰和粗鲁。
 6 良性循环
 为什么索菲娅3岁开始练钢琴,7岁获奖?在千难万难的“开头”,许多西方父母都会选择放弃。然而中国父母却会在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
 7 “虎”运当头
 我在哈佛法学院成绩优异,是因为我近乎神经病般的努力。我的文章甚至发表在竞争激烈的《哈佛法律评论》上。正是在那儿,我撞见了我未来的丈夫杰德——我当时的责任编辑。
 8 露露的乐器
 露露对音乐有着近乎完美的感受力。然而不幸的是,她讨厌训练,练习时经常走神——不是议论窗外的鸟儿,就是……
 9 小提琴
 小提琴一到了露露手里,就显示出它与露露似乎有着八辈子的缘分。然而,督促她练琴却常常令我们母女俩像丛林中的老虎和野猪般“血战一场”。
 10 牙印和泡泡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索菲娅在台上演奏。小小的她看起来是那么瘦弱,但却在庞大的钢琴前奋力地表现莫扎特的激情澎湃——那一刻,我的心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痛……
 11 小白驴
 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担忧颇多,但是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
 12 华彩段
 如果露露心情好、精力集中,她就能够抓住滑动于指尖的这个小精灵;如果她情绪不佳、心烦意乱,华彩段就会不“华彩”。最糟糕的是,我从来就无法控制她的心情。
第二部分
 13 可可
 咱家有一条不会遛弯,出门就狂奔的萨摩耶德犬。
 14 敦、雅典、巴塞罗纳和孟买
 我们非常喜欢带着孩子去旅行。在大女儿12岁、小女儿9岁那年,她们就已经把自己天真烂漫的脚印,留在了世界各地的39座城市和岛屿。
 15 波波
 我的西方婆婆坚信,孩子们的童年就应该是一幅用顺其自然的随意、自由自在的天性、充满好奇的发现和丰富多彩的体验泼墨挥就的美丽画卷,而我从来不会把整整一天变成女儿们随心所欲的“开心秀”。
 16 生日卡
 作为一位中国妈妈,我只做正确的事,并不在乎怎样讨孩子们喜欢。
 17 “大篷车”奔向肖托夸
 为了带露露拜见一位世界顶尖的小提琴老师,我们倾巢出动,驾车9个小时,带着花大价钱请来的辅导老师及其男友、受伤后拄着双拐的索菲娅,还有我们的狗……
 18 深水潭
 杰德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我和露露前一分钟还扯着大嗓门儿朝死里地相互威胁,而后一分钟就见我们嘻嘻哈哈地躺在床上,一起海阔天空地谈琴聊书,笑声不断。
 19 梦想的舞步
 杨教授把手掌和手指拢成杯状、拱成帐篷之形,那些琴键似乎变成了一群孩子,他的手指“哄”着他们发出美妙的声音。而他的手指既刚劲有力又柔美优雅,就像芭蕾舞演员修长美丽的腿。
 20 卡内基音乐圣殿
 中国人为教育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大大超过西方人。作为母亲,我就是不会让自己停下来,喘口气,轻松一下。我知道,那些我们曾经害怕去尝试的事情,其实才是最有价值的。
 21 首演和试音
 从练习的准备到登台演出,为观众表演就像是在为他们“献血”,它掏空了你的情感,让你感到有一点轻飘飘的。这首曲子把欢乐带给观众,而与你朝夕相伴、耳鬓厮磨的音乐,就不再仅仅属于你。
 22 走红布达佩斯
 热情豪放、慷慨宽厚的匈牙利人三次全场起立,把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送给了这对美国的“音乐神童小姐妹”。可他们哪里知道,演出前的排练却是如此的一波三折……
第三部分
 23 普希金
 它喜欢将自己的肚子紧贴在冰凉的地板上,四肢向外伸展,仿佛有人将它从半空中扔下来,它就这样俯身朝下、四肢张开,像个短胳膊短腿儿的“大”字,毫不走样地“吧唧”一声降落到地面上!
 24 秀发DIY
 露露用剪子“咔嚓”了自己的头发!而刚刚被她DIY的头发,有一边参差不齐地挂在下巴旁,另一边高高地夭折在耳朵之上,呈现出难看的锯齿状……
 25 光鲜与黑暗
 和三妹美文在一起欢度的童年时光在我的记忆中光鲜无比。35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亲密无间。但是有一天我接到美文的电话,得知她被诊断出患有一种致命的白血病!
 26 青春期反叛
 我为杰德的50大寿张罗了生日聚会,露露断然拒绝为父亲写贺词。我使出浑身解数,想尽一切办法来威胁她、贿赂她、启发她、羞辱她,答应在写作时帮她出谋划策,向她发出最后通牒……结果,我的努力却一败涂地!
 27 向白血病宣战
 在美文住院之前,她坚持要为孩子们洗衣服,一洗就是满满两大筐。当她仔仔细细地叠好儿子的衬衫、抚平女儿的围嘴和连裤衣,我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
 28 一袋大米
 家里一片狼藉。只见一个大粗麻袋被撕成碎片,碎布和塑料袋满地都是,而可可和普希金正在室外的暴风雨中狂吠。就在那个时候,索菲娅一脸郁闷地走进厨房,手里还拿着一把笤帚……
 29 穿过绝望的迷雾
 美文的第一个化疗疗程并没有成为一个无法苏醒的噩梦,第二个疗程或许还有机会弥补。可是现在,极为残酷的是我听不到来自她的消息,而时间却在一天天地悄然流逝。
 30 《希伯来旋律》
 “我不会在我的成年礼上演奏!我讨厌小提琴,我不拉了,放弃了!”露露在家里尖声叫喊的分贝高得无法测量……
 31 红场
 莫斯科咖啡馆,“鱼子酱风波”陡起。我冲出咖啡馆拼命地奔跑,不知道要逃往何方。一个疯狂的46岁的女人,脚蹬一双凉鞋以百米冲刺般的速度在飞跑、在哭泣……
 32 象征
 小提琴象征着卓越、高雅和深邃。可是对露露来说,小提琴却携带着“压抑”,她把这种“压抑”也传给了我。
 33 向“西”走
 为了在星期六早晨能够去打网球,露露决定辞去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这个决定让我在每一秒钟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34 故事的结局
 在为大法官们演奏的宴会中,索菲娅的钢琴曲技惊四座;网球场上,教练盛赞露露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小姑娘”。
尾声
致谢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妈妈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是否有害?怎样要求才算“严格”?学习上的生动有趣是第一位的吗?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Vs.西方妈妈。许许多多的美国人,都对中国父母如何能够成功地培养出不同凡响的优秀孩子备感惊讶。他们想知道—“制造”众多的数学精英和音乐奇才,中国父母到底做了什么;他们家庭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子;中国父母的成功又能不能被他们所复制。好吧,让我来揭开这个谜底,因为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中国妈妈。不过,在揭开谜底之前,我们最好还是先来看看下面这些我从来就不允许女儿索菲娅和路易莎涉足的事情:• 在外面过夜• 参加玩伴聚会• 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或小提琴• 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我总是宽泛地看待“中国妈妈”这个称谓。最近,我遇到一位超级成功的美国白人小伙子,他来自南达科他州(美国读者应该在电视上见过他)。在比较了我们各自家庭的“清规戒律”后,我们发现,他的蓝领爸爸,俨然就是一位“中国妈妈”。我还认识一些来自韩国、印度、牙买加、爱尔兰和加纳的父母,他们也完全拥有中国父母的品质。相反,我所认识的一些出生在西方国家但有着中国血统的妈妈,她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却并没有成为真正的“中国妈妈”。我也宽泛 地使用“西方父母”这个称谓。西方父母们林林总总、风格各异。事实上,我只要走出家门就会敏感地发现,与中国父母相比,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迥然不同 有的严厉,有的宽松。父母们的类型也五花八门:同性恋的,信奉正统犹太教的,单亲的,前嬉皮士的,在投资银行工作的和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显然,没有一对西方父母对教育孩子拥有相同的看法。因此,当我使用“西方父母”这个称谓时,并不是指所有的西方父母,正如我提到的“中国妈妈”,也不能代表每一位中国母亲一样。尽管西方父母认为他们要求孩子已足够严格,但他们严格的尺度通常很难接近中国妈妈的标准。例如,我的西方朋友们要求孩子弹奏乐器,每天半小时,最多一小时,他们认为这已经严厉有加了。然而,对中国妈妈来说,孩子们进行弹奏的第一个小时,就像是轻松愉快的热身,而不停地弹上两三个小时,那才算得上是“练习”,才具有一定的难度。尽管我们对文化差异的老生常谈已提不起兴趣,但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确有无数研究有理有据地证实了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一份对50位西方妈妈和48位中国妈妈的调查研究显示,70%的西方妈妈认为,“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压力的做法是有害的”,“父母应本着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的思路来培养孩子”。可是与此相反的是,没有一个中国妈妈赞成这样的想法。大多数的中国妈妈确信她们的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出类拔萃,她们认为“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反映了家长教子有方”;如果孩子不能在学校里如鱼得水,那就“有问题”了,就说明做父母的“严重失职”。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中国妈妈每天督促孩子进行学习的时间,大约是西方妈妈的10倍。而西方的孩子,则更热衷于在学校运动队的活动中抛头露面、展示才华。观察这些现象让我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或许有人认为美国的“运动妈妈”与中国的“功课妈妈”没什么两样,那他们可就大错特错了。与按照日程表监督孩子参加训练的西方“足球妈妈”相比,中国妈妈相信:(1)完成学业总是第一位的;(2)考试中的“A–”是不合格的;(3)必须要在数学上比同班同学领先两个学年;(4)绝不能在公共场合夸奖孩子;(5)如果孩子与老师或教练发生冲突,做家长的必须坚定地站在老师或教练一边;(6)父母唯一允许孩子参加的课外活动,是那些他们能赢得奖牌的项目;(7)而且必须是金牌!

媒体关注与评论

蔡美儿揭示了亚裔儿童为何如此出类拔萃的深层原因:那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中国母亲。她继承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育儿成功经验的一贯法则:严厉、传统、不向孩子妥协的价值观。蔡美儿和她的丈夫(夫妇二人均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育有两个女儿,她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学业和音乐表演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蔡美儿把两个女儿的成长经历看作是成功典型,同时也是对他人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美国《出版家周刊》

编辑推荐

《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作者蔡美儿系耶鲁法学院终身教授,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其家庭成员分别毕业于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尚未出版就引发激烈竞价大战的成功家教案例传记,在拥有最先进教育经验的国度:美国、英国、丹麦、意大利,《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都以最大的关注、最快的速度被授权引进。现在的爸妈们困惑于:不知道孩子究竟是该“放养”还是“圈养”。西方家长认为,应该尽量尊重孩子的个性;东方家长则认为,保护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帮助他们尽早为未来作打算、培养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两种理念都有各自的土壤,然而,蔡美儿用自己的故事则告诉中国父母,以正确积极的东方式教育,辅以适当的技巧和坚定的信念,东方式教育在西方土壤也能开出成功的花朵,让西方人为之钦佩。

名人推荐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将目光投向国外,寻求和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开始反思我们自己甚至摈弃中国传统的养育思想之时,蔡美儿——这个“中国式妈妈”获得“美国式成功”的故事,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张新华 资深编辑、本书译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在美国做妈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8条)

 
 

  •   “虎妈式”家庭教育的价值何在(转载)




    吴非

    几年前曾有加拿大华侨向我介绍华人子女的教育,说在加拿大的一些学校里,如果一个班上转来两个华人孩子,那么学习最好的加拿大孩子只能做第三名;如果来了八个中国孩子,那加拿大孩子至多只能做第九名了。我听后觉得言过其实,这也太夸张了。这两年听到的情况是,在北美许多城市,随着移民的涌入,一些公立学校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多是亚裔孩子,华人子女成绩的确比较突出。于是华人子女家教模式也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乎类似前些年喧嚣一时的“哈佛女孩”式的各种家教经也欢腾起来了。

    今年年初,耶鲁大学蔡美儿教授的《虎妈战歌》引发美国有关家庭教育的讨论,“虎妈”蔡美儿一下成为新闻热点。虽然其后她发表谈话作了许多解释,没有了先前的锐度,也是因为发现她那“十不准”引发了太多的负面评价,有损教师声誉。但我估计她的本意,也并非是要写什么回忆录(毕竟才四十多岁),不过是要向社会炫耀自己教育子女的成就,并不一定是要挑战现代教育理论。只不过她的判断力实在不强,她的家教经,不但在美国社会遭遇阻击,就连她试图代表的中国家长也不买她的账。客观一点评价,一个并不具备现代文明素养的华裔教授,以她自以为是又一次地贬低了中国教育。

    热议已经过去,大家也冷静下来了。教育界对“虎妈式家教”要不要在思想上来点清理呢?

    成年人出书吹嘘儿女学业成就,本是最无味的,国内经常有这样的热炒,没想到世界名校的教授竟然也热衷这样的事。“虎妈”真的没有预料到后果么?

    论起家教的“虎狼”之相,若在中国本土,以“虎妈”自许的蔡美儿真是夜郎自大,负面典型有过之无不及,但毕竟难登大雅之堂。2009年2月《南方周末》曾刊登安徽一名高三学生的文章《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内容极为震撼,而一些家长和教师却见多不怪。该生控诉的要“逼疯”他的人中,首先是他的父亲,那才称得上威猛,比所谓虎妈凶狠十倍。父亲对他说:“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试问,在美国,耶鲁教授蔡美儿敢这样说话么?绝对不敢。我大致看了一下“虎妈家教”的事略,也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她敢在美国土地上那样做,也算她有触碰底线的勇气。世界各国都能找到虎狼式的家庭教育个案,本不奇怪;但是可能很少有人敢说自己的行为“代表”了民族教育。因此必须指出,“虎妈式”就是“虎妈式”,不代表“中国式”,中国也不止一个“式”。这一点,一些孤陋寡闻的美国人误解了,他们以为所面对的中国经济就是靠这个“虎妈式教育”“崛起”的,因此忧心忡忡,开始考虑要不要学学做个“二虎妈”。如果清醒一些,美国人也不该忘记他们的许多教育个案。我在十多年前看电影《死亡诗社》时,也想到过,美国私立学校压制学生自由的严格管理,很可能也是为迎合一些望子成龙家长的需要。

    据说《虎妈战歌》的介绍上有个标题十分抢眼,叫“为什么中国妈妈更有优势?”——错了。“虎妈式家教”不仅不能代表华人家教,也不能代表中国母亲。“虎妈式家教”也让中国社会惊讶,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之后,城市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导致的是另一种社会问题。当然不必在此论说。

    依“虎妈”自己的解释,是她看到“富不过三代”而痛心,遂下决心严格教训女儿。原来她的心思,大概是想“富过四代以上乃至百代”。这种愿望,在虎狼世界里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在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教育学家认为,民主家庭中长的孩子,“成才率比较高”,有创造性。但这里只是谈“成才”,可能不一定有太大的价值;我更愿意探讨的,是为什么民主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有自尊,性格开朗,有仁爱之心,有关注社会的意识。这种教育下长成的孩子,他们未必全都是“才”,但他们至少是心理健康的人,特别是其中许多人富有社会责任感,也有家庭责任感。这种现实,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虎妈式”的思想局限,仍然是“棍棒下面出人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是中国旧文化的“粹”,实在不登大雅之堂。我在苏南皖南古镇古村看到商贾院落中的书屋,在山西则看到晋商的“大院文化”,那种高墙深院里严格的家教家规,惟一目的就是让子孙“保卫财产”,他们才不会去想什么富国强兵,更不懂去想什么“中国人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再看“虎妈”,虽然做到了耶鲁大学的教授,其家庭教育的境界,仍然和中国山沟里的土豪没有本质的差别。“虎妈”说要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为了培养“富四代”乃至“百代加强版”而奋斗,可是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竟连“富二代”都不想要,把钱全捐出去了。

    我们要弄清的是:那种剥夺孩子的个人意志,用严酷手段逼使他们“苦读”的教育,究竟是要把他们造就成什么样的人?可以看到的,不是要把他们培养为有仁爱之心的高尚正直的,为社会服务的人,而只是“今后在社会上不会吃亏的人”。也就是说,他要孩子成为一个极端精致的,能获得全部利益而没有其他人可以争夺的,享有物质富裕以及一切特权而且很安全的个人主义者。

    我的一位朋友曾说过,当他为女儿买了钢琴之后,全家的幸福就少了一半,这个四岁的女孩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弹钢琴,她有许多想知道的事并没有谁想到得告诉她,她很想在草地上玩,可是她被吆喝回去学弹钢琴,而且她的许多小朋友也必须学弹钢琴,她在学习弹钢琴时要不时注意母亲的眼色,注意钢琴教师的脸色,她真是太累了……她原来爱听音乐的,可是现在每当听到钢琴声,这小女孩便难得有笑容。另有一位孩子,4岁时,幼儿园教师认为这孩子“计算能力有问题”,要求家长 “多加辅导”。于是家长在家里“启蒙”了,每天让他做十以内加减法;适得其反的是,孩子得了“数字恐惧”,连听到“你们家几个人吃饭”,“快点,去拿四双筷子来”这样随意的话都认为是“测验”,都感到自卑,捂起耳朵逃走……从小受这样的教育,能有什么童年?至于进了小学中学,“得不到第一名不带你出去旅游”,“进不了前三名你就去死”之类的话,也会从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嘴里出来。“虎妈式家教”的“中国群众基础”就在这种地方。

    “虎妈式家教”的根子,在于过于看重“丛林法则”,夸大社会的可耻,无视人间的真善美,自然也就无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我在和一些教师交流时,发现我们大家对一种学生都很注意:这些学生非常在意学习成绩,有很强的名次意识,热衷成绩方面的竞争,妒忌别人取得好成绩;与周围同学关系比较淡漠,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朋友,只有“对我有用的人”;他们对教师很挑剔,和教师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希望教师偏爱自己;对人有戒备心理,不轻易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有利益的时候,他们勇敢地直接表达;在集体活动中,他不肯多出一份力,不愿意“吃亏”;他们对“场面上的事”也能恰当地应付,但是没有真诚……值得补充的,是他们的家长都表现得非常精明、有主见,和教师联系密切。而这种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就杳无音讯了……几乎每届都有这样的学生,人数不是很多,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一种典型,影响力比较大,在集体生活中,破坏性也强。在正常的学校教育
  •   读完《我在美国做妈妈》,很感动的母女生活故事,让我回味良久。
    我很佩服这个“虎妈”,可以为了女儿更好的成长牺牲这么多:放弃自己喝红酒,度假的休闲时光,每天花几个小时陪着两个女儿枯燥的练琴。大部分家长都做不到,尤其是那些追求独立自由,生活享受的西方家长。
    我感动于她对于女儿无私的爱——可以为女儿付出一切——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身体力行的做到了,很多父母都说愿意为孩子牺牲性命,可实际上,他们连和孩子们一起吃晚饭都做不到。
    她坚持到偏执,控制欲强烈到不听从任何人的劝阻,她有着植根于内心深处的骄傲和执着,她深信自己的孩子能做到最好,她深信自己是对的——她真的没有错。
    全书最打动我的也就是她这一点,偏执到骨子里的自信和执着,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那我相信她是个天才——80年代有几个华裔女生能考上哈佛法学院呢?更何况一家三姐妹都是哈佛耶鲁高材生,勤奋严谨的家风,这是在美国奋斗的华人家庭的杰出代表,他们付出了比普通白人家庭多得多的努力和汗水,收获也远比他们丰厚。现在,他们要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她当然自信能成功。

    看了她来中国演讲的视频,她瘦小的身体里浑身充满了力量,语调高昂,神采飞扬——一个精明能干的女强人。她的大女儿(刚刚考入哈佛)美丽大方又自信,显示出良好的教养,(没见小女儿怎么说话)显然,女儿是全家人的骄傲。她的先生高大英俊,气质优雅,她的父母和蔼可亲,都是大学教授——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

    前几天,BBC的一个记录片讲述了几个英国的华裔“虎妈”的故事,同样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同样的钢琴陪练,同样的学龄前开始的培养,几位妈妈毫不客气的在镜头前展示自己平日里的辛苦生活,一位妈妈对着镜头说——NO PAIN NO GAIN。
    勤奋,不怕吃苦,做比说强一万倍,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NO PAIN ,NO GAIN。(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谦虚,谨慎,低调,注重真材实学,这些东方文化里的传统美德至今仍被这些妈妈们在异国他乡一言一行实践着。
    现在国内很多父母都开始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觉得要启发创造性,培养创新思维,并以此为由不再严格管教孩子们了,或者觉得自己的童年并不是很快乐,因此希望弥补给下一代更快乐的童年。有的东西方结合,让孩子们上双语幼儿园,国际学校,高中大学就出国读书。(这真是全球化啊,各自都觉得对方好)
    赞同虎妈后来的观点: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不能用一两种方法来比较好还是不好,应该结合孩子自身的发展状况来作出选择判断。虎妈只是把自己的育儿经与西方读者分享,没想到遭受了这么大的争议,可见西方人有多么不了解东方家庭。
    更赞同的是,在孩子们小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他们有益的,这个时候只有家长们替他们作出选择,替他们规划好生活,教给他们什么应该坚持,告诉他们生活不总是美好的,把他们及时从童话和电视机前拉回到现实生活中,让他们明白NO PAIN NO GAIN,让他们体会到身体力行的益处,告诉他们真话——现在的孩子远远比父母想象的早熟,这样做比那些只会说尊重孩子们的选择,而什么都不做的西方家长们强多了。
    而成长过程中,严格的日常训练能培养孩子的勤奋和自律,良好沟通交流,不断的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开朗大方的性格,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特长,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基本到了十来岁青春期,孩子就有了强烈的个性,开始叛逆,开始自我,这个时候沟通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压力也随之增大,唉,人生就是不断的攀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啊。
    顺便说一句,我的母亲和作者同龄,也是“虎妈”。但她显然没有这位耶鲁教授那么有远见和毅力,小学初中很严格,在我上了高中住校之后基本就不太管了,觉得孩子大了,自己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我也在那时侯开始意识到她的眼光和时代脱节了——她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   (二)“我的目标是做一个为你未来着想的妈妈,不是讨你喜欢。”这让人想到平时有时候对你要求过于严格了,甚至任你不开心了,让爸爸有几许的自责,可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让我眼前一亮,是啊,我为什么为事事讨你喜欢,而对你放任呢?为了激发你内在的潜能和创造良好的生活规则,只有这样。“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所以平时你摔跤,我都装作没看见,我不能影响你敢于面对困难,接受失败的自信,一个摔跤或者一个挫折只是你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
    “保护孩子的最佳方式就是帮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让她们看到自己的能力,用实用技术、工作的好习惯和内在的没人能带走的自信来武装他们。”
    (三)良性循环。“成为行家里手的过程其实毫无乐趣而言,要掌握任何高超的技艺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而孩子从本性来讲绝不会好好努力,因此,一开就不给她们选择‘不努力’的机会便显得至关重要。”要想成为**就得坚持不懈地练习、练习、再联系。一旦孩子展现了杰出的天赋,就会得到赞扬、钦佩和,满足。这将成为她们人生奠定自信的基石,并令艰苦卓绝了无情趣的活动变得充满乐趣。这种良性循环是父母更容易引导孩子们登上更加努力的新台阶。
    其实我现在还无法给你的未来做何定位,但有一个良好的开始确实成功的保证,譬如文明礼仪、对书本的渴望、对秩序的坚持等等,这些都用你那稚嫩的心灵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更令我们骄傲。特别喜欢看到每次听到音乐的时候你随着音乐的节奏挥舞双手、扭动屁股,更喜欢你一个人坐在那认真地朗读你《婴儿童话书》,你慢慢学会的独处,知道在独处中除了有声音像之外还有更动人的书本、画笔、积木等等。
    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老师送给我们两个字,勉励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要学会“慎独”,很长时间都不知道这两个字内在含义是什么,慢慢理解到它更内在的意义,“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当然并不是说你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至少在我看来慢慢地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只要一直坚持下去,终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来成就你未来的一片事业。
    (四)“人世间所有意义非凡,值得去追求的事情都充满了艰辛。”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必然充满着无数的艰辛和痛苦,而作为一个平凡家庭的我们唯有竖起“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大旗,来成就一个家庭出人头地的机会,而这没有艰辛的努力和付出是绝对得不到的,有道是回报必须要付出,而付出未必一定会有回报。而陪伴孩子经历艰辛过程的父母无论如何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因为我们不能给予孩子终生的幸福,不能一短暂的艰辛来抹杀对一生有意义事业的追求。
    (五)学习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父母也要更多地参与进来。“到晚上,疲劳的露露已进入梦乡,我还会在灯下阅读有关的小提琴的专业文章,听爱沙克.斯特恩、伊扎克.帕尔曼或日本小提琴家美岛莉的CD,努力去体会他们精湛的技艺,捕捉那些在琴弦中跃动的音符和那些抑扬顿挫的小精灵。”这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鞭策。当父母在埋怨孩子为一项学习多么不成器,多么浪费他们的血汗钱的时候,可否想到自己除了金钱上的投入之外还有多少,前两年一句流行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否父母也应该想到孩子也不是一个人在学习呢?任何事物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这不仅仅是物化上的东西,有时候精神更重要。今天在听孩子讲孟母三迁的故事,我就在想真不愧是一个千古流传的经典故事,我们在崇拜亚圣的时候其实更让人尊敬更让人值得学习的是孟母。
    众所周知的台球选手丁俊辉,被誉为神童,而他的身后其实有着一个愿意为了他放弃生意、花光积蓄、颠沛流离、“孟母三迁”般执著的父亲。另一个国人熟悉的音乐奇才郎朗,有人觉得他的父亲对于他的成名过于急功近利,而且口出狂言。其实,这个愿意为儿子放弃警察职业生涯、每天坚持严格监督儿子长时间练琴的独裁老爸,始终在孩子的音乐之路上紧紧跟随,亦步亦趋。而书中的蔡美儿更是如此,以虎妈自称,以近乎狂热和歇斯底里的状态,周旋在繁忙的工作、监督两个女儿练琴、养狗、社交活动、写书之间。
    我一直认为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很多人都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是多么的优秀,埋怨自己孩子是个失败品时,却不知优秀的背后有多爱得付出。
    上帝是公平的,在他为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所以说孩子学习的好坏、个人素质的高低都与她所生活的环境所决定的,父母不仅仅是在金钱上投入,更多的时候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这之中也有更多的艰辛,可为了孩子的未来一切都值得。
    生命中做美好的时光就是看到孩子健康的成长,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在旅行中学习。“在家时,她们没有一天是不会练琴的,即便是在她们生日里(开心之余——坚持),或者病了(服用阿得维尔止痛药——坚持),或者刚刚去牙科医生那拔了牙(服用含有可待因的泰诺-3——坚持)。我没有看到在旅行中断学习的理由”。所有的一切都是两个字“坚持”,虎妈为了在旅行中找到一个练琴的地方把行程安排的紧张,甚至有时候是不开心,但终有一天会让孩子们体会到所有的放弃和牺牲是值得的,因为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切都是枉然。
    (七)“把钱花在孩子身上在没有比这更好的投资了”。 “杰德看到我们支付学费的现金支票时,惊讶得目瞪口呆,我向他允诺,我会以整个夏天都不出去晚餐和不买新衣服来弥补这个家庭财政的缺口”。这让我想起一本经典著作《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这个近乎偏执狂的妈妈用自己早期的教育成绩证明了自己的成功,更给自己的孩子赢得了未来生存的环境。这更让我想起教育三角论,△——三角形,塔尖代表人生的教育的终点,塔底代表教育的起点。虎妈的教育是正三角,意味着是一个势能的过程,慢慢的孩子会因为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父母的付出越来越小。而更多家庭的教育是倒三角,越往上代表付出的越大,甚至倾其一生来给孩子换来一套房子成一个家,而更伤心的是父母却年是一老还在操心孩子的未来,多么可悲。
    (八)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低估。这不是在强调对孩子的高压政策,而是只有对孩子更高的要求,才能取得超出预期的成绩,《孙子兵法》说:“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每个人都有超强的能力,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小富即安得过且过,即使有这个想法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只有增加孩子对成长过程中的自信才能让其勇于面对挫折,适应失败,终有一天他们会在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里绽放。
    (九)家庭教育要坚持统一战线。父母教育理念一定要统一,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作为父母的一方要尽最大努
  •   这些年,同事朋友时不时有人会问我:你觉得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各自好在哪里?如何互补?

    这当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问题,更不是几句片面的个人意见能区分孰优孰劣的概念。

    以自己对美国教育的极其有限的眼界,以自己曾在那片土地上屈指可数的不到两年的光景而言,我眼中的美国教育较之国内的教育体系,更为合理的地方似乎有三点:机会多,万事皆有可能,似乎天道更酬勤。

    为什么自己会认为美国教育更具有以上三种的特点?

    首先是申请奖学金。我所在的学校有一项专门针对华人的奖学金,听说这项奖学金更倾向于颁给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到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Dr.Arnord的有力的推荐信,最后我这个硕士生也拿到了一半的奖学金。虽然只是一半,意外的惊喜却也告慰了自己长久期盼的心情。

    其次,当自己的第一篇研究论文被某一国际研讨会接纳并受邀做学术报告的时候,我得知系里有一项专门赞助研究生赴会发表学术报告的奖学金以鼓励学生提升自我专业研究能力。而当我申请该项奖学金的同时,被系秘书告知该奖项的获利群体只限于博士研究生而非硕士生。思忖之后,我给系主任写了一封邮件,信中阐述自己对于Nur***e vs Na***e的看法,意在努力争取该项荣誉。不到两天,系主任便回复了,对我的这种主动争取的态度颇为赞赏,并毫不含糊地同意了我的申请请求。

    这两件事都是与奖学金有关,而除此之外我在研究生阶段上的第一门课,教育社会学的教授Dr.Arnord对我的评价也让自己体会了天道酬勤的涵义。那时初到美国,又恰逢一上课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Arnord教授,几堂课下来听的是云里雾里,不知所措——除了煎熬仍是煎熬,听不懂不说更别提讨论了,很清晰地记得每每教授提问时眼光扫视全班,自己都恨不得有个地洞让我可以躲藏些许。打电话回家时,不敢与父母提及这些实际的困难,因为深知除了自己努力没有其他人可以将问题解决。在最初的些许失落卑悯和自怨自艾之后,我给教授写了一封信,陈述我的问题也“抱怨”老师的授课方式。很快的,Arnord给我回复,问我如何做才可以帮到我。笨鸟先飞——我向教授提议每次课前先将上课的key notes发给我,我好好地进行温习并在课后再付出2-3倍于同学的时间加强巩固。一门课学下来,听力愈发更好,而藉着自己的努力,硬是将期中时的成绩B拉到了最后期末时的A。

    五年之后的今天,我怀着极大的兴趣通宵读完了蔡美儿的《我在美国做妈妈》(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随着这位耶鲁法学院教授描述自己是如何将两个女儿培养成音乐神童的经历,又不由得回想起了自己当初的求学生活。

    在初步接受过研究方法熏陶后,现在但凡要做出点负责任的结论,有时候我会想起变量和导致结果变化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何我在美国的两年,我觉得美国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天道似乎更酬勤?是不是因为自己在国内上学期间,从来都没有像在美国时那样承受更多的压力和付出更多的努力?

    那时的我,似乎世界观自我价值观正在最终的形成中。远赴他乡,心里首先惦念的是我在这个国度,以相当于当地学生3倍的学费完成着我的学业。如果说出国是为了镀金,那么我镀的这层金含金量又是多少?

    如此想来,在更高的压力下,想必当时的我也是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的。而美国文化中,一向都颇为欣赏个人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和努力行动。You are nobody! Right, but no shame. Just do all you can to be the best of whatever you are.

    蔡美儿为了培养自己的女儿,付出了相当的毅力和决心。在感慨她的决断力和执行力的同时,我也看到了她本身的学识能力和三代移民家庭所赋予她的社会优质资源而助她达成目标的他人无可企及的高度和优势。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读完书后已是大年初七的凌晨3时,总觉着书中许多颇令人回味和深思。待到清晨,被爬上身的阳光照醒,一睁开眼瞥见床头的书,一整天都在惦念和提醒着自己要写点什么,趁着心中还有温存的感动。值得一读的书......
  •   花了两个晚上终于看完了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虎妈的战歌》,不过我看的是中文版本,名为《我在美国做妈妈》。客观的说,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文笔流畅,感情真挚,诙谐幽默。



    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国内众多的负面评论引起了我的好奇。当妈以后的我对家庭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发现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片天地:不同理念的父母争争吵吵的寻找着最适合的育儿理论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前些日子,看过一个关于早教的视频,一方是以“零岁方案”为代表的识字派,一方是以快乐教育为代表的散养派。其实,只要你不报有任何成见,耐心的听和辨别,你会发现其实大家大同小异。识字派并不一定不顾及孩子的快乐,散养派的小孩也不一定拒绝学习和识字。养育的关键在细节,而细节的东西在争论中是看不见的。



    最近一段时间,至少是我开始关注家庭教育这段时间,西方的快乐教育极为流行。诚实的说,我也是一个受到鼓舞的执行者。小巫的书让我做了妈妈和姐姐都不曾做到的一件事情,用并不丰盈的母乳坚持着没给来宝断奶。尽管很多人都告诉我这样对孩子的性格不好,可是小巫的理念让我坚信快乐和安慰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而对于幼儿来说,还有什么样的安慰能够超过母乳带来的快乐呢。我从未动摇过,打算坚持到两岁(一个母乳专家给出的界限)。有人说我迷信专家,的确有时候是这样的,这点有点像虎妈,我没有那么多精力,我只能相信专职做这些工作的人,当然,我会根据她/他的语气,观点,论述判决这是个真专家还是一个高伪的山寨专家。我不能保证自己每次的判断一定正确,但是只能这样。



    但是我并不赞同散养。好像很多人都把快乐教育和散养当成一个概念。其实,我是一个被散养养大的孩子。小时候很快乐,这段快乐的岁月很长,但是现在在我的脑海里却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我知道自己小时候是快乐和无忧无虑的,但是真的记不起来什么事情令我最开心,反而是上大学后的种种不快乐和不开心的事情一直磨损着我的神经。我赞同虎妈的那句话,“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评良心说,我妈妈是一个很负责的妈妈,但是,她对我几乎没有要求。她的低标准,加上我不算笨,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困难。刀越磨越锋利,困难越多神经越坚强,因为没有困难,所以,人的成长是不完全的。等真正的困难来临的时候,我发现我只剩下了自己,没有人能够帮助我,妈妈不是不想,只是无能为力。所以,我个人认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设置一些困难对孩子还是很有好处的,毕竟那个时候,您还能在他身边,您还能有所作为。虎妈的做法是亲自出马给女儿设置严格的规则,执行过程中困难自然一个接一个,只不过,虎妈的严格和执行力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力。有时候,我真的希望我的妈妈在我小的时候能够对我更严格一些,这样,我就不用30多岁还在花费力气和自己的“恶习”做斗争。



    很多人在批评虎妈的家教方式,我也是带着一把批评和好奇的“剑”去看这本书的。但是看完后,我的想法有了些改变。虎妈的大女儿在纽约邮报上发表了公开信,她说,很多人不能理解虎妈的幽默。我有同感。虎妈在书中写了很多养女细节,但是她没有告诉众人另一些真相:

    她曾经跟女儿说,「放轻鬆,只要全力以赴,不管结果如何」。

    她告诉女儿艺术并不属于天分,属于创意还有努力。

    她告诉自己的女儿求知就是求知,不要带有任何功利和目的。



    虎妈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的人,她不希望自己浪费光阴,无所事事,当她做母亲以后,她将自己的价值观传给她的孩子,而这种价值观在现在这个时代显得另类和稀少。这种价值观并不是中国母亲独有的,虎妈在书中提到,美国建国时期的价值观一定和自己类同,这让我想起了《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一个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化身。虎妈的价值观是一种全人类共有的古老价值观,不是很时髦,但是很有活力和生命力。只是,幸福的日子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觉得这种价值观好土,好落伍。



    虎妈的书让我感动,因为她的真实和激情。尽管她和女儿们都认为她是一个爱炫耀的人,但是,我在她的书里没有看见任何的炫耀,只有真实而幽默地陈述和细致的反思。这本书值得所有的妈妈拜读和思考。
  •   知道这本书是在一个北大心理学教授的讲座上,作为反例。但感觉和自己对于教育孩子的想法很接近,回家就买了一本。已经有段时间没有一口气看完一本书了。

    不是为了唱反调,真的觉得这本书很好,可能是很多人对于教育孩子的方法有着非常不同的想法。我在书里看到的是我对小时候的遗憾,我巴不得有个虎妈这样的妈妈。

    一、孩子的认识总是有限的。我6岁也在学校开始学小提琴,老师认为我是有潜力的,妈妈就给找了私人知道老师,但是学了几次以后就放弃了,小提琴随即也送人了。现在还经常埋怨为什么当时不逼着我坚持下来。我的家庭父母就秉着让孩子自由发展的观念,纵使我现在很多时候决心努力拼一下,但由于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不好,经常也是不了了之了。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但要指望一个话还说不利落的孩子有清晰地理想太不现实了。孩子是父母的延伸,就像贵族气质需要几代的积累一样,父母没能完成的梦想让孩子继续追求又有什么不好呢?当然,这点对于父母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二、言传身教,身教更重要。还记得讲座上一个家长问心理学教授:“我的孩子现在在青春期,不喜欢说话、与人打交道,怎么办?”教授回答:“青春期孩子的性格都会发生变化,他不想说就不说。如果你希望他性格开朗大方,那么你首先要做一个开朗大方的人。孩子会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的影响。”我想中国父母逼死孩子的故事大抵是因为父母并没有做出积极面对生活、挑战困难、创造成就的榜样。而《虎妈战歌》中,作者在逼孩子的同时,自己也是一个努力拼搏的人。她的孩子虽然讨厌她的咄咄逼人,但俨然已经把她作为了榜样。一个不孝顺自己父母的人怎么会有孝顺的孩子呢?反之亦然。

    三、坚持自己。我觉得虎妈自己除了努力外,能坚持自己的想法与理念是十分难得的。很多人是可以很努力的,但是找不到努力地方向,或者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虎妈可以和全世界人对着干,只要她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这种性格对孩子是至关重要的!她的两个女儿显然已经继承了她的衣钵。我不认为大女儿是逆来顺受,如后记中她自己所说,她之所以按照妈妈说的做,不是因为她性格懦弱,而是经过痛苦的思考,认为妈妈是对的。同时小女儿也可以不顾一切反抗权威,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追求。这样的人让人欣赏。

    四、重视沟通、及时调整。书中的美儿无论怎么对孩子粗暴,但与孩子大量的、及时的沟使她很清楚孩子是怎么想的,孩子心里也清楚妈妈是怎么想的。这样,虽然吵架火药味很浓,但大多时候心还是连在一起的。在问题已经发展到无法解决的边缘时,作者也懂得如何调整。可以看到,虽然虎妈一直在强压孩子做她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她实际上仍可以面对自己的问题,平等地和孩子们对话。

    总之,如果想活的充实,追求**的人生,本书很好,值得借鉴。
  •   在新闻周刊看到了蔡美儿的专访片段,碰巧的是--我的妈妈和我的女儿都属虎!这让我迫不及待地买了她的这本一上市就在亚马逊跃居非虚构类首位的《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确不错,爱不释手!对于一个耶鲁法学教授来说,蔡美儿的笔触一点儿也不像她的职业那么刻板严肃,反而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不禁对将来教育女儿充满憧憬和斗志!幻想着N多可能!不可否认,大多数中国妈妈为了将来不留遗憾,都选择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严苛一些,我自己就是个例子。但是很少有妈妈能做到像蔡美儿那样过人的才智,超凡的毅力,极强的统治力,难以置信的旺盛精力,还有难以匹及的经济能力。我想这条将两个女儿都送上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的育儿经有很多不可复制性!精神可嘉,成绩卓著,而方法有待商榷!而且在对待女儿的态度上,将来的我也会柔和得多,我可不想和女儿剑拔弩张,恶言相向!我不想让女儿在孩童时期对我畏惧、远离、有着深深地误解,到了她成人才知道感激妈妈的所谓良苦用心。我希望和她出嫁之前相处的时光,充满温情爱意而又意义非凡。起码现在,我还是对面前这只“小老虎”充满浓情蜜意的,将来会是如何的呢?我们会共同去面对怎样的岁月呢?
  •   报纸、网络天天都在说虎妈,我也一直欣赏国外的教育方式,有了《虎妈战歌》就麻利地买回来赏。
    蔡美儿把西方和东方的教育方式结合了,西方是不打,东方是逼着学,她就是不用武力来逼孩子学。
    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得学。
    老大索菲亚还好,算是个乖乖女,没让美儿多费劲;惨得是美儿遇上了二女儿露露。呵呵。
  •   《虎妈战歌》是今年不多的我几乎一口气吞吐读的作品之一。感觉虎妈的教育更适合女孩,因为女孩自尊心及虚容心都比较强,更容易接受控制,适合程式化教育,书中大女儿索菲娅非常典型。虎妈给我的启示有几点:第一,是不是要把所有的选择权都交给孩子?第二,所有的成功都必须有艰苦的付出,而且这个付出不仅仅是孩子;第三,成功是否意味着幸福?

    是不是要把所有的选择权都交给孩子?我同意虎妈的观点,不能把所有的选择权都交给孩子,虎妈的选择具有极大的风险,在音乐上能成功的人,其实比其它领域更难,不仅要付出绝对的努力,而且孩子本身要有极高的天赋。虎妈值得效仿之处在于她对选择音乐后的执行上的执着,她是将音乐当作孩子的全部未来来经营的。而我不会冒这样大的风险,我的选择是主抓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选择一两样运动让他获得健康的身体以及运动本身的快乐,选择钢琴让他获得美的感受,我希望孩子将来能在大学从事研究及教学,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做出不凡的业绩。

    所有的成功都必须有艰苦的付出,而且这个付出不仅仅是孩子。在这一点上,其实作为中国的父母受到许多的约束。我们本身的素质以及经济条件比虎妈要逊色许多,就拿学琴来讲,有几个父母那样能象美儿那样用心去体会音乐,用毅力和耐心去寻找好的老师,用金钱去举行音乐会?要做到**,就必须是艰苦的付出,往往不是孩子,更多是家长,甚至是一个家族。

    成功是否意味着幸福?我的回答是同样是肯定的,没有成功的幸福,意味着空洞和乏力,缺乏激情与内涵。尤其对于男孩,没有事业上的成功不可能有生活上的幸福。当索菲娅在卡内基音乐厅激情演奏的那一夜,我相信她已经拥有了幸福,至少拥有那一夜和无数可以回味的瞬间。

    这就是虎妈给我的启发。





  •   因为看了央视的一个辩论节目认识了蔡美儿这位虎妈。立即订购了这本书,用了大约两天的时间仔仔细细的看完了。觉得美儿真是个很棒的妈妈。更加觉得她的家族很厉害,更确切的说,她的两个女儿的基因不错。
    尽管很喜欢美儿,但只是羡慕人家的成功,她的成功可复制性不强。需要太多的因素共同作用。母亲的监督不能完全算是取得成功的原因。
    但是我想我仍然愿意尝试美儿在教育女儿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不同的是,我首先要自己学会很多东西。比如钢琴。
  •   尽管此书是作为教子书籍推荐的,但在此书中让你看到不只是如何培育子女的有效方法,还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突;看到人们对获得成功的不同路径的理解;看到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道路。。。。。。,此书对于现在在西方教育理念和东方教育方式之间纠结、摇摆不定的中国父母以启示、以思考甚至又一次迷惑,人们普遍认为东方传统教育方式太刻板,扼杀了人的个性,阻碍了青少年的自然发展,并造成无数现代悲剧,应该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被西风美雨稍稍熏陶过,并勇敢实践的中国父母失望地发现西方民主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子女尽管快乐、个性活泼,但却不可避免地带着懒得、怕苦、逃避,以个性自由为名的“惟我独尊”等通病,而虎妈的成功似乎还是说明了东方智慧依然有生命力,来得深远而久长,值得研究、追寻!不论怎么说 ,发展孩子个性也好,磨练孩子意志也罢,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依然需要人具备最基本的元素:努力、奋斗!
  •   想看这本书好久了,我是以一名准教师的身份来看这本书的,希望能得到一些经验。刚刚看完这本书,很强势的妈妈啊,看的时候对蔡美儿教育孩子的方式有时会很愤怒,不理解,但能这么强势的要求孩子,我又觉得她很负责任,很自信,不是一般妈妈能够做到的,虎妈挺强悍的,但对她后面的西化的教育方式有点失望,但又觉得那是最好的选择了。
  •   中国妈妈现在在美国统称为“虎妈”,因为中国女人够强势,从蔡美儿到邓文迪。落后就要挨打,从国家到个人道理都是一样的,自己什么都不是,拿什么“虎”呀!惊醒富不过三代吧!
  •   我本以为越有知识的人,对孩子越“仁慈”。但虎妈告诉我们要想变得**,必须有很多的付出。本书讲了虎妈对自己教育理念的坚持,是一个艰辛的漫长过程。其中也有很多的困惑。不像有些书只讲成功的经验。书写得很吸引人,有幸了解美国中产阶级的教子过程,对我们普通的读者来说,非常的开拓眼界。有些情节看得我要落泪,是的,中国妈妈总是含辛茹苦,大多数人也许没有虎妈做得精致,但感触是相同的。
  •   拿到书后一口气看完了,很好的书,如果你是一位用心的母亲,会觉得感同身受,我也经常在两种教育方式中挣扎,同时,衷心的敬佩虎妈的毅力和付出的努力,并不是每位母亲都能做到如此。我的女儿才2周岁,可是已经显示出了自己鲜明的个性,是一头小倔牛,相信以后我们母女的“斗争”也不会轻松。
    我很欣赏虎妈的一句话,"我要做对孩子负责的母亲,而不是讨她们喜欢的母亲"。要做到这句话,母亲必须全身心的付出,耐心,狠心,专心!
    虎妈的家族非常成功,相信这就是教育的力量,使得坚持和执着不轻易放弃成为了生活中的习惯,我非常欣赏,但是对自己是否能做到心存疑虑。
  •   看书前已经看过诸多评论,正面的负面的,中国的美国的。但看过书后感觉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自己读到这些个文字感觉才踏实,而且,一路读下来,我非常佩服蔡美儿,也很赞同她的育儿经,其实有些评论中说她近乎疯狂,实在是评论的人自己没有真实操作过,仅凭自己的想象就下了评判。我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让我明白,许多时候,真的是我们家长放弃过早,才导致了孩子的放弃。所以,我非常同意她说的: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就是在知道她能行的情况下同意她放弃。
  •   我觉得很多妈妈都会觉得孩子的教育完全不在你的掌控和预期的那样,好的教育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还是要找到适合你小孩的,每个小朋友都那么不一样。也许蔡美儿的方法和案例不是最好的,也可能不是最适合的。但是,美儿将她的故事和经历完完全全,十分生动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也许你能在其中找到启发。。。。
  •   书正版,便宜,质量好,发货快。此书鞥开阔视野,能间接地了解国外文化。在我的推荐下,我办公室9人,人手一本。我觉得蔡美儿 比中国的妈妈更付出。我挺佩服她的,尤其是农村的家长,天天只知道挣钱,生孩子就像生猪一样,生的多,生了不管不问。农村的孩子素质欠提高。而且家长比城里的还宠。这样的家长更应该看看这本书
  •   中国有古话“慈母严父”,蔡美儿这个虎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地扮演了严父的角色,培养了优秀的子女。
  •   蔡美儿是位成功的母亲,培养出了两位优秀的女儿,通过本书,感受到东西双方的教育差别,相信对自己教育子女会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   老公推荐的,虎妈真的很猛,写得不错!比小巫写的那堆**强百倍了!同样嫁给老外,小巫从骨子里崇洋媚外,而虎妈以自己为华人而骄傲,两个女儿教育得很成功。不知道小巫的孩子将来会是啥样
  •   看过不禁吓一跳。虎妈竟然有如此大的精力处理好自己的工作、业余写作、家务,还能包办好两个女儿的一切。要是在小时候妈妈这样对我,那简直就是噩梦了。其实不管是怎样的教养方式,关键是看小孩子的情况吧。两个虎女继承了虎妈的抗灾害能力,所以能抵挡住虎妈的一切强硬的安排,要是换成其他的子女可能早自杀去了。
    不过,我真的蛮欣赏虎妈那种不知哪爆发而来的无限的精力,真怀疑她是不用睡觉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被她压榨得干干净净的,像她这样充实地或者也真不枉此生了。就这一点,现在已经晋升为妈妈的我是要像她学习的。我下班回来还要带小孩,等到小孩睡着自己都累得精疲力尽了,更是觉得难于准备考研的事。现在想想也不过如此,自己还能找出时间来准备考研的,不能就此放弃自己的目标。
  •   觉得就是一本反面教材。现在很多中国的父母都不这样对待孩子了,而是提倡爱和自由的教育,没想到远在大洋彼岸的华裔却秉承了这种逼迫孩子出人头地的旧观念。不过还是相当佩服虎妈,那需要非常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下去。
  •   不值得看~全书想表达中国妈妈比西方妈妈更在意孩子,所以给孩子更多压力,这样可以避免让孩子自己选择放弃的想法,其实还是不尊重孩子,孩子有选择放弃的权利。不过虎妈的女儿是音乐界的又当别论,因为貌似音乐界的才子什么的(尤其钢琴小提琴)都是从小被严厉训练出来的。。所以如果你不想你孩子以后弹钢琴什么的就没必要阅读此书。
  •   看了虎妈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 我委实不敢认同.也许大家看到她培育出来的孩子真的很出色, 但是我真的不认为这样的童年时快乐!!!

    在目前功利的时代,也许这是做家长的唯一出路,但是,如此这样作为家长的我们就是真的成功, 还是可以由其他更加好的方式呢?? 你说说, 在度假的时候,还要四处找地方练琴, 那还者不如呆在家里...
  •   其实并不全是育儿,也讲了家庭生活、养狗狗、美国社会社交以及美国学校的很多见闻,是真正融入美国社会的移民生活。作者的观点也是比较客观的,虽然很强势,但在说到自己的观点或做法时,一定会把对立方,比如孩子,比如真正美国人,的观点和做法也说出来,读者自己就可以做一个比较,到底是哪种方式更好。

    我很喜欢这个妈妈,我看到了她在教育孩子时候的努力与坚强,还看到了辛苦与无奈,当然更多的是看到孩子成长的喜悦。同时也很惭愧地想到,我能不能像她这么努力,这么执着不放弃?
  •   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父母对子女很严格,其实虎妈的教育方式更加严厉,不一定能赞同,但是每一个成功的孩子都不得不经过这个过程。
  •   看完这本书我有个深深的感觉,中国像虎妈这样的家长说起来很多,其实是很少,我身边的很多小孩的父母都是一边拿着孩子的成绩单,说你怎么又没考好,一边对没考好的原因毫不在乎,一边指责孩子一边在麻将桌上呼风唤雨,确实中国父母为孩子操了很多心,可是却忘记了一句老话“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教育最关键的在于榜样的力量”
    虎妈最值得学习的就是不断给孩子证明,只有付出努力还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成就,书中一句话很值得推荐“一个人内心有多强大,成就就会有多大”,小孩需要磨练心智才会成熟,中国的大人呢?内心有多强大呢?值得深思
  •   太棒了!很好!是上亿的中国妈妈的鼓励!应该还有下文的,两个女儿的未来!和虎妈的幸福时光应该在后头!
  •   要想成为“虎妈”,首先得成为“蔡美儿”——一个值得敬佩的女性!
  •   这本书是别人介绍给我看的,原版的名字比翻译的名字要跟贴切妈妈教育孩子的历程。这本书写的虎妈的教育孩子故事,看完还是对教育孩子有借鉴的。
  •   只说两点:1.蔡美儿的教育方式不是中国的教育方式,至少不能代表中国的教育方式。2.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成功的只在少数,大部分都被害惨了。
  •   看了一部分,觉得,不管是做什么事真的必须要有详细的规划,尤其在管理人方面(虽然是自己的小孩子),做一个成功孩子 的母亲不是想到哪就培养到哪,更不能因为别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就改变自己的培训计划的,必须要有一颗超强的心来应对外界对培养方法的质疑及来自小孩子的本能的反抗的,这为位母亲骄傲、是她世界性格局的眼,与细腻的心滋养了这一双女儿,支撑起这个幸福的家,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虎妈是我学习的榜样,加油!
  •   和孩子在一起就要“斗智斗勇”,就像虎妈一样,孩子才能顺利成长,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做妈妈的朋友们,或即将做父母的朋友们,值得大家一读,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虎妈没什么了不起,她做的事在中国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我羡慕的是美国完善的教育配套体系,想学什么身边的社区学校就有条件提供,而不像我们这里要到处去找老师和场地,借鉴一下吧,还是佩服作者的毅力,在自己这么忙的情况下还要抓孩子这么紧,超常的精力啊!
  •   我买了14本书,拿到书的第一时间,是看了这本书,我不知道为什么会第一时间看这本书,也许确实是我也好奇为什么虎妈能够做到保证自己的工作上,培养两个这么优秀的女儿,是虎妈还是胡妈呢?里面的语言真实,而不矫情,我看到了一个母亲对女儿倾注的心思和用心良苦,另外我也看到了,一种成材,无不是要付出大量的学习与锻炼,每一种天才,都是在天天的独“裁”下修炼成才的。。其实我们也一样,如果没有自己的虎妈,在自己天天的坚持自己的修炼,在某一个领域都可以有所成就的,小孩子小,才要天天独“裁”,现在长大了,要自己天天的独"采”自身的精华,当自己的胡妈,痴到极致,跨越疯子线,到达天才之路。无论是虎妈还是胡妈,都要甲油~~
  •   可谓是酣畅淋漓。赞叹这位在美国的中国妈妈,在异乡不同文化冲突下,坚持自己独到的教育方式,对自己的两位千金因材施教。精神值得学习,只是每个孩子个性和生活环境不同,大抵是不好照搬教育方法的,所以我还得继续摸索。
  •   这本书在去年年初时就风风火火了一阵,当时有买书的冲动,看过一些书评后就放下了。
    年底正在和儿子关于练琴问题,“斗来斗去”的时候,又想起了这本书,买下了这本书。
    几乎是一气呵成的看完,看完后发现虎妈真的很“中国”,一切能抓住时间都被她用上,包括全家人一起去度假的时间也不放弃。“虎妈”的两个孩子其实是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和成长方向,虎妈的“强硬”做法,其实在她家老二的身上是不太适宜的。我想她的方法,也不会适宜于我的孩子。但全书最让我有感触的其中的一段,“…不能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这其实是我们做家长特别要做到的,但这个度的拿捏每个家长可能就不同了。
  •   感悟很深,值得中国的父母学习下,有时候中国的父母没有虎妈妈的坚持,在坚持中带着智慧,在智慧中带着探索,中合东西方的教育,在西方的社会中使用东方式的教育,并加以发挥,深化,达到淋漓尽致的效果。
  •   虎妈的这套教育理念并不适合所有的父母,而且她的教育方法对父母的自身的素质要求也非常高,书还没看完,中国式的教育模式和西方的教育方法并不能说谁错谁对,至少,对我来说,我吸收双方适合自己的,对孩子有益的!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虎妈得到肯定,我喜欢!大概我潜意识里也有一点小小的“虎妈”吧...
  •   我是学校的老师,学校每学期都要评选优秀家长,并买一些家庭教育的书籍当做奖品发给这些家长。经过挑选,这次买了《虎妈战歌》。很受家长欢迎。
  •   虎妈应该是特严厉的一种方式,扪心自问我是做不到的,而且我也不认为所有的孩子用这样的方式都能成功,还是应该因人而异,严格的父母才会有严格的孩子。而且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也不一样,只能借鉴,绝非宝典
  •   初看题目和介绍,想着里面有什么好的育儿经验,其实就和我们国内教育是一样的。虎妈在吹嘘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大谈她的育儿经,书中唯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她的坚持,在教育孩子遵守原则和制度上的坚持不懈,这也是我们一般家长很难做到的。如果想翻翻,也可以,毕竟各人眼光不同。
  •   我们需要的是美国的这种以创造为主的教育和中国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的结合。虎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美国已经有了鼓励孩子想象、创造、独立辩证的思考的大环境,我们在严厉管束孩子的时候也应“being soft”。
  •   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教育,一位典型的强势虎妈,或者西方人一时好奇,我相信并不推崇,教育孩子首选善良真诚快乐,不否认在教育自己孩子我也是虎妈,但写成书不是成功,几乎每个中国父母都是这样教育孩子,没必要大势宣传~,这样的中国式教育不新奇不建议不反对
  •   “相信孩子的能力”这是似乎只存在与西方的父母心中。而书中的美儿用另一种苛刻的方式体现这一点,说真的即使作为一名中国妈妈也还是不能完全接收。不过佩服美儿为两个女儿付出的心血。感叹自己很难做到的。
  •   我从来不认为中国人的传统对孩子的打骂是件错事, 万事都有度, 中国人讲究尺度, 万事一旦偏离了尺度,肯定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对待孩子一样的. 如果不打,不骂, 单一只是疼爱,对孩子有好处吗? 这也算是一种单一尺度的偏离.
    再说一下, 每一个孩子都有每一个孩子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有些孩子确实需要一点严厉的爱的教育, 而有的孩子放任不管依然自强不息, 所以不用单一的批评某一种方式,或是崇拜某一种方式. 这只是种借鉴, 大家客观用心去看就行了. 我觉得,虎妈,很有意思. 可采纳,并不是盲目学习. 不排斥, 因为我虚心.这才真是真正为孩子的一颗心.
  •   我起初对待孩子的教育跟美式的父母一样,尊重其选择和照顾他幼小的自尊。可是虎妈告诉我们,小孩从小的选择取自于人类的惰性,你遵循他的意见,给他选择,肯定是选择放弃,选择玩耍,选择懒惰。而这些出自于他天性的选择,会给他的未来带来极严重的无作为后果。
    我相当赞同虎妈的做法,要好好向她学习。这本书是盏指路灯,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点亮了我今后要走的道路,点亮了孩子的未来!
    极力推荐!
  •   书中描述和作者对两个女儿的教育方式,对中国式教育和西方教育进行大量的比较,作者执行的是对孩子从小严格要求的教育方式,采取的是笨鸟先飞的勤练方式,但也不忘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些像是妥协实为进取的对策,是现代父母过分宠溺孩子的相反做法。
  •   家有琴童的家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家长。书中的一些妈妈与女儿之间的斗智斗勇,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第一次知道了其实弹琴一小时不算练习,叫热身。看完这本书让我怎样做一个琴童的家长有了参照,当然应该因人而异。但还是有许多学习的地方。已经推荐给了和我一样的家长,呵呵,反响都不错。
  •   让女儿明白了:所有的成功,都是平时努力的结果。只有更勤奋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不凡的成绩。感谢蔡美儿!感谢这本书!
  •   很久以来,我都在盲目的推崇西方式教育方式,虎妈的书让我得以东西方比较,带来新的思考,西方国家孩子那样长大,真的就比我们的孩子更幸福吗,这是虎妈的话,深以为是。但是对待孩子是否一定要要求那么高,露露的反应也值得深思。
  •   我更喜欢在友好轻松的氛围里面教育自己的小孩,就像中国人所说的“润物细无声”吧。要孩子自己知道要什么才最重要。但是虎妈我非常佩服她的一点就的她对孩子教育的坚持和毅力,我相信有这股子劲道,做任何事情都会成功的。
  •   很有借鉴意义的书,这个哈佛男孩的成长经历有很多可以复制的地方,不像其他所谓“成功”的孩子需要父母有很空闲的时间、人脉、金钱等等一般父母无法创造的条件,比起虎妈那本书来说,这本书更朴实更真诚。
  •   借助出差的时间,在长途车上看完了2/3,不是天色太晚我想我会一口气读完。虎妈的方式让我对女儿未来的教育重新思考,虽然有些严厉,但我希望吸取里面的精华,用合适的方式去养育女儿
  •   不敢苟同虎妈的严厉和暴躁;但是十分赞赏虎妈为了孩子所做的努力和一些常识;作为女孩子的妈妈同也很赞同一些对于女孩的要求:比如不能在外过夜等。
  •   一直以来,被这本书的书名和封面上自信的照片所吸引,终于买到手,可以说我都是在高压、紧张中读完此书。我不断地对我老公说,这个妈妈好严格啊,我能做到对自己的孩子如此严格、如此地付出么?可以说美儿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让自己在一种歇斯底里的高压下生活,我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在这么忙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做好自己的教学、研究工作?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我想我一辈子也做不到这样,应该是性格使然,不过看看本书,倒是真实再现了许多奉献型的中国式母亲,帮助教育自己的孩子走向成功。有些方法是可以借鉴
  •   看完全书,觉得虎妈太霸道了,可能是出于生命的压力,所以希望孩子能适应环境做到最好,但不知道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她们到底要的是什么。是优异的成绩,还是快乐、简单的日子。不一定做优秀生,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念;要学会尊重一切,无论是长辈或幼小的孩童,甚至是宠物。要有善良的心,包容的心,要像水学习,学习水的平静与淡雅。
  •   虎妈太严厉了,的确厉害,但不容易学到啊。不过,我也不奢望可以学到,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什么方面都拿第一,第一永远只有一个的,个个家长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资质平庸点的只能跳楼了。不过,也是一本很好的书,育儿方法确实独特。
  •   虎妈,就是虎妈,把我的女儿也教育了。我的女儿成为了虎仔,认真地按虎妈的要求开始做了。
  •   只是写自己在美国如何做严厉的妈妈,一个女儿受用,一个不受用。没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只是一味的为女儿们操心,严厉。看看也好,知道光光严厉是不可能适合所有小孩的。
  •   真是太太强势的妈妈了。太令人震惊了!极品的专*制妈妈,简直是侵*犯儿童的*人*权,心理学中所说的完美主义者的典范。仅仅在最后一部分(共三部分)有反思;面对二女儿的反抗,在最后一章有改变(共34章)。
      而且她自我感觉对第一个女儿的成功是教育的。真的成功吗?难道没有摧毁她的个人意志吗?
      从小强迫孩子只练习一种乐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难道没有影响其它潜能的开发?
    而且作者极为坦率。我觉得是反面典型案例。
  •   我两天内将这本书阅读完之后,还是有些感触:
    1、现在我们过分强调美国关于孩子教育的自由性,以及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对孩子的教育放松,家长给自己很多理由,担心孩子受到伤害。这个看法还是比较片面。孩子要想成才还是要有严格的要求。

    2、亚洲孩子之所以能够在基本功方面,以至于研究领域有所成就,与家长的方向性指导分不开。

    3、现在社会,孩子的兴趣以及恒心都是其成功必备的一些非智力因素。这些方面都是孩子需要具备的品质,这也与家长的要求密不可分。
  •   我看到了一个勤奋认真的中国妈妈,只是我觉得太苛刻了,对于两个女儿而言。一直认为子女自有他们的生活,只要把优良的品质教给他,给他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他怎么学习,怎么生活,怎么工作,等等都是他的选择,同时他要承担因为选择带来的结果。如果我有了小孩,我希望自己能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   我先在某本杂志上看到的蔡美儿的文章,然后买了她的书。我赞同他的观点,感觉她是个全身心投入到孩子成长上来的好妈妈。
  •   看了虎妈培养她的两个孩子,似乎觉得孩子的天赋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大量训练获得的,可这其中的过程真的是过于残酷,会不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可在现在的社会中,如果孩子毫无特长,在他与他人交往中会不会产生距离感,让他有时会觉得无从交流?纠结!!!!!
  •   很经典的一本书,虽然看上去这个妈妈很传统很古板很像早年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了她们有一个完全西方的爸爸,就把妈妈教育方式的不足给弥补了,值得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呦,这就要妈妈针对自己的孩子要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案
  •   首先,虎妈一家都有非常强悍的基因;
    然后,他们有着一般人不可企及的经济实力;
    其次,虎妈本身有次惊人的韧性和强制力;
    最后,虎妈有着非同一般的狠心~
    这些,都不是一般的父母可以给予的.我始终认为,具备前两个条件的人,即使不用这么极端的手段,也会成功的,说不定比她们现在更加成功~
  •   虎妈很强悍,但是在中国式教育中还算是理性一派,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但孩子的童年和少年以及青年时代,这样成长下来真得值得吗。
  •   虽然书中的主人公出生在美国且本身具有很好的学历,但是对孩子的教育却是中式的,通过她的不断努力和坚持,最终塑造了2个非常优秀的女儿。看完真是受益匪浅,感觉父母真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榜样。
  •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父范教育要重于师范教育。现实的情况是,师范教育举世瞩目,对家长的教育和关心,却少之又少。中国的父母,甚至是大中华文化圈中的父母,还沦陷在物质需求的漩涡中,一切追逐利益前行,一切以功利为目的;同时,又将一切视作物品,孩子也是自有物品,自己享有处置的权利,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看吧,今天,有多少新闻报道父母虐待、残杀儿童?又有多少父母给孩子带来精神的伤害?平静的生活表面,暗流涌动;家庭的温情面纱下,遮掩住的是一张张狰狞的脸。《父母皆祸害》小组上的叙述,就是典型的代表。
    这本书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也有自以为事的炫耀,美国人借以反思自己的教育,他们对孩子的规训过于缺乏。我们不应该高兴,不应将此视之为中国式教育的价值投射。我们的教育恰恰是规训过多、过滥,我们应该学一学中庸思想,冷静地调和一下教育之道。
    看完此书的人,不妨读一读《中毒的父母》和《谁在我家》。
  •   虎妈理论并不一定适应每一个孩子,不过对于家长还是应该学习一下
  •   很有原则,真的很对,象虎妈学习。没有一个孩子从出生就知道学习,学习是慢慢培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绝不是一个简单轻松愉快的过程,我的孩子7岁,我深有同感,每天我都在与她与生俱来的懒惰抗争,我也很累。当然我没有虎妈那么大的“野心”,应该说我没有虎妈那样的决心,我想只要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到虎妈手里肯定都能调教成那样优秀的孩子。佩服虎妈,真的。
  •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作者的写作风格:文笔简练;用词准确;穿插交待事情,但不显凌乱;恰当的比喻让人很容易体会到人物的个性。
    对于作者的教育方式有可取之处,就是要帮助孩子明确目标,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无法逾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不言放弃,执着的做好一件事。这些对大女儿索菲亚非常有效,但对二女儿露露则越来越糟。作者的强势让露露感到压抑,使得倔强的露露终于爆发。如果作者不是那么过于追求完美,她和孩子会过得更轻松一些。
  •   中国人很少有这么对待孩子,大多都是溺爱. 我很欣赏这位美国妈妈,以及为孩子做的各种努力,他两个孩子的成功,80%的功劳都是她这位妈妈的
  •   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好奇心。看过铺天盖地的评论,好的,坏的各抒己见。于是,作为一个一岁半宝宝的母亲,我毫不犹豫的买了她。
    刚看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与“站在孩子的高度”这两本被大家认可的书,都有着不同的观点,所以,多看一种观点又何偿不可?我希望能够找出一种适合我,适合宝宝的教育方法来。
    这本书没有令我失望,虽然里面有着谁多不被认可的、或者是极恶的观点。但看完这本书,通过自我反省,我不得不认同作者的许多观点,让我对育儿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想法,这是一本值得我们深思的书。尽管书里展现了美儿无比骄傲的自豪,但作为母亲,哪个不因自己宝贝出色的表现而骄傲与自豪呢?既是育儿书,我们更应关注育儿方法的本身。
  •   收到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一看就舍不得放下了。我也有一个象露露那样聪明可爱又叛逆的女儿,里面的很多情节也曾在我和女儿中发生,不同的是,我没有美儿的坚持,最后都是我一次次地做出让步,不知这样对不对?但当才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大声对我叫嚷“不!”,当她恨恨地说我不让她快乐,总逼她的时候,我又能如何?妈妈当然希望女儿快乐,所以我最终以最基本的原则为底线,尽量不干涉她做她喜欢的事,尽量不逼她做她不喜欢的事。但我的心里是纠结的,我怕因此反而耽误了她。我会将这本书推荐给女儿看,希望她看完后能理解中国妈妈的那份爱儿的苦心,也希望她能有所感悟。
  •   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值得拥有,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现了一个耶鲁教授妈妈的育儿历程。
  •   《虎妈战歌》中文版很好,
  •   虎妈其实并不是典型的中国妈妈,她比中国妈妈还要狠。
  •   这个美国妈妈太霸道了,好像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不赞成这样教育孩子。教子书看了很多很多,这是最不好看的一本。
  •   跟女儿一起看完的,很受启发,美儿把培养孩子的成就写出来了,同时我们也看到美儿付出的极其艰苦的努力,以及在巨大压力下2个孩子的矛盾与理解,非常好的一本书,看到了在中西方教育中理念的巨大差异。
  •   买回家就迫不及待的看,一个晚上就看完了,很久没有这么用心看过一本书,书中的内容很吸引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例子,就像发生在身边的事一样。不像有些书的说教,最大的体会是妈妈对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那种必胜的信心,不过,这种教育方式,个人认为还是不能适应所有的孩子。
  •   说真话,这本书我买回来很久了,读了大半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再也不想看下去了,因为不能认同虎妈的方法,太极端的教育方式。
  •   教育子女仅是这本书的一个部分而已,读者同时也能感受到“虎妈”本人的活力与生气,这种活力也是她本人取得个人事业成功的主要原因吧。
  •   我推荐给了父母,自己也看完了,当然我觉得其中有些方法并不适合本国学生,并且总体上也不能说明东方教育比西方好。客观来说,都有优缺点。总体看来这本书就是一部自己教育儿女的自传,能起到一定的针对部分父母的教育启发,但大部分只需抱着一种小说的态度阅读即可。不过,在当今批判国内教育的社会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那些望子成龙有条件有能力培养子女的父母看的,普通家长看这本书时则需要挑选精华。最后,我认为父母更重要的是教会做子女做人,毕竟不是每个人每个子女都适合适应一种教育。找到合适子女的教育方法,不想成才也是很难的。
  •   虎妈只是一个个案,不适用于所有的家庭和孩子
  •   虎妈的教育很严格
  •   看了原版的虎妈战歌,看翻译版的还是不错的,对很多细节翻译得也比较到位
  •   了解些教育上不同的理念,学习虎妈教育的中的优点,教育无国界无完全的对错,适合就行
  •   虎妈的教育方式虽有争议 但值得借鉴的方面还是很多
  •   我看书一直都很有效率,尤其是碰到感兴趣的好书时。
    这本书我只用了两天时间就看完了,很好!
    这本书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有所启发,以后当妈妈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借鉴。
  •   当当网很好~我买书一般都是到书店挑选,因为我一直不知道怎么样使用支付宝。第一次使用当当网是因为我看到了杨澜采访俞瑜的视频,俞瑜的风采比杨澜的风采更让我欣赏,于是我想可以买些书来看看这位女强人的工作究竟是做得怎样好~我订购了“虎妈战争”。那天,送货的先生还跟我说:“你这样订购有点赔,一次订29元以上可以免送货费~”嗯嗯,不错~~
  •   以前一直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差距,我们是填鸭,学生没有选择权,美国孩子相对要轻松得多。看完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我们国家的教育有自己的优势,而美国的教育也有他们的长处。并不存在他们好,我们的不好的情况。只是都在用适合自己文化的方式在进行教育。我们更多的应该取长补短,不能无端的贬低自己,没有根据地抬高别人。
  •   作为家长,多看一点家庭教育的书籍,有助于自己的家教。但是这本书主要是针对作者自己的孩子写的,不具有普遍性。家长可以选择性参考。
  •   虎妈致胜的法宝,看了书我明白了,两个字“坚持”,对认定的一件事情坚持原则,绝不因为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放弃对这件事情的求,做得相当到位。
  •   虽然有些例子太过极端,但是细想想是有道理的。只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罢了,也不是每个孩子都受用这样的方法。而且3岁多就开始学习音乐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的,这需要很好的家庭熏陶和外围的良好环境。不过说到底,孩子就是孩子,坚持与否最初真的完全是家长的责任。所以孩子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与帮忙选择。
  •   身为妈妈我觉得应该看看这本书,这本书教会你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   送货太慢了,第4天才收到。书很好看,更像是讲这个妈妈的生活,她的孩子她的老公她的家庭,对育儿指导方面没什么借鉴。说实在的,这个妈妈虽然付出了许多,但是也够自恋的。而且经验不可复制。这与我买书的初衷可不符。
  •   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地心情。 书中的妈妈有明确的所谓精英教育的目标,自己很坚持,坚强。希望她的孩子长大以后能够理解。学习音乐也是磨练意志的好办法。一举两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