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张五常 页数:293
Tag标签:无
前言
序 在为关愚谦写的一个题为《欧风欧雨话当年》的序言中,我说自己不喜欢游览。有点恐惧感:六岁开始逃难,二战后居无定所,搬来搬去,要到三十三岁才安定下来。我这一辈的人差不多都这样,从小不用走来走去的要不是家境富裕,有办法安居,就是穷得要命,要走也没有钱走。 年轻时我走得特别多,累了,四十年来我喜欢足不出户。住所要面积大的,喜欢在家中行来行去,想些什么。不喜欢游览,可不是说我到过很少地方。到处走是游,而在走游中当然也览。一九八二年回港任职,又开始再走,走神州。不是消闲的游,而是经济研究要作实地调查。为了跟进中国的发展我走了三十年,其中两年加进摄影,十年加进跟同学们讲话,走得更卖力了。这些行程我写下了一些简略的“游记”,偶尔写些童年的片段回忆。 朋友说,我写的中语文章,关于经济的有时过于专业,读不懂。他们说最喜欢读的是我写事件──例如写北京奥运,写人物,写游览。最少读者是写艺术,包括摄影与书法。我最爱写艺术。不是诗人,恨不得是诗人,写艺术是一个接近的替代吧。 其实写游记我属门外汉。凭的本领是从小爱观察,好想象。长大后作经济研究,不断地到街头巷尾跑,观察力与想象力皆与日俱增,五十岁后几达化境。是不值钱的玩意,但好玩。在拙作《新卖桔者言》的结集中,我频频把外人看来是无足轻重的小现象夸张放大,推出经济解释。这本算是“游记”的结集的处理手法也类同,只是不重于经济解释,转谈个人的主观感受。然而,专业所在,行游中经济解释这里那里我还会涉及一下。 写游记与分析经济有一点不同:前者要有点真“学问”!我是说学术之外的学问。不管你是何方神圣,或是什么学术大师,杂学不够多,或对一个地方的文化掌握不足,可读的游记写不出来。严谨的学术过于专注,写游记不管用。管用的是博学,但因为不需要样样皆精,算是杂学了。在象牙塔操作惯了的君子们写游记是不及格的。 在这本结集里,除了开头写斯德哥尔摩的两篇,我不放进写神州之外的“游”,因为恐怕读者不习惯,而自己虽然在外地生活过多年,总是比不上年幼时曾经挨饥抵饿的地方那么亲切。背得出中国的诗词,知道文化历史的背景,对古文物有点认识,有自己亲历其境的回忆──这一切,是写游记的必备条件吧。 年逾古稀,回顾已往,梦里依稀。人的一生可走的路就是那么远,或者说就是那么短暂。我不由得想到苏东坡的《永遇乐》,其中几句写到词中化境: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子是写自己的生命吧。我有同感。游记是游自己的一生,仿佛是梦,到过的地方若有若无,弄不清楚了。生命倒是真实的,只是到过的地方,以感受来说,重寻无处。 张五常 二○一○年九月
内容概要
本书作为张五常教授行游各地的见闻与思考。不着重于经济解释,而是转谈个人主观感受。《重寻无处:五常行游录》第一部分记述了作为唯一一位非诺奖得主到斯德哥尔摩参加科斯被授予诺奖仪式的经历。第二部分“开放后的神州”收录了张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游历大半个中国的趣味经历和感悟,包括到上海、成都、哈尔滨等感受现代城市的发展变化,尤其包含了最新的经历,从经济学家的角度对开放后的神州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第三部分“千岁随风飘”,寻访历史名城西安、赤壁、徽州、杭州等,享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第四部分“光”的印象,从摄影爱好者的角度记录了中国大好河山的优美风光。第五部分“苍烟落照”,回味童年的生活足迹,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憧憬。
作者简介
张五常 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他进一步发展产权理论及交易费用概念,主张只要产权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资源最有效运用。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并自20世纪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学经济系任教,开始在香港报界以产权理论分析时局,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引发强烈的学术反响。
曾出版作品:《佃农理论》、《五常问答室》、《经济学的缺环》、《经济解释》、《中国的前景》、《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等。
书籍目录
序一、斯德哥尔摩(两篇) 科斯的雨伞 瑞典观礼记 二、开放后的神州(十七篇) 福建行 即席挥毫 惠州行 夜上海卷土重来 成都点滴 上海名不虚传 上海博物馆 北京行 广州闲话 张五常误闯朗润园 乐从是个现象 义务行 巧遇奇石记 金湖喜雨记 从成都学得的创作定律 东北行 世博之游乐乎?三、千岁随风飘(十四篇) 西安游 杜牧的扬州 赤壁行 曲阜行 何处觅徽州? 处理古迹是头痛问题 美丽与幽美不同 古镇黄姚 杭州再汴州 夜泊秦淮有感 与始皇结下不解缘乎? 惊喜洛阳 中原复兴说 中外古迹说四、光的印象(九篇) 光的故事 荷乡猎影记 张家界之行 咏梅记 水蜜桃与小唐画 江山真的多娇吗? 广西重游记 资兴摄雾记 九寨黄龙摄影记 五、苍烟落照(六篇) 钓鱼乐 悠然见南山的向往 那沙无觅矣! 幼年的回忆 筲箕湾的月色 希望回到田园那里去
章节摘录
一﹑斯德哥尔摩(两篇) 科斯的雨伞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科斯获今届(一九九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所有经济学者都大声叫好。该奖始设于一九六九年,迄今得奖者三十一人,没有哪一位能像科斯那样得到 众望所归的反应。 美籍的科斯是英国人,具有英国绅士的最佳传统。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在节奏上都比一般人缓慢,但看起来﹑听起来却有难以形容的舒适感。他有英国人的幽默,说话从来不开罪人,但在他温文缓慢的谈吐中,旁听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感觉:他的思想何其敏捷而湛深也﹗ 我不是科斯的学生——没有上过他的课。一九六七年秋天在芝加哥大学首次见到他时,我已经是博士了。我是因为芝大喜欢我的论文,给了我一项奖金而应邀到那里去的。在洛杉矶加州大学念书时,我对科斯的思想下过三年苦功,他的每一篇较为重要的文章我差不多可以背出来。到了芝大后去找他时,大家只谈了几句就一见如故。后来我们一起多次在校园漫步及进午餐,他以研讨的方式指导了我很多有关他的思想。 外间不少人说我是他的学生,是一个没有错的“误解”。在行内的言论或在书本上的评论中,科斯的名字往往与我相连在一起。有几个原因。他的文章论事与分析的风格和我的很相近;他在经济学上的兴趣与我如出一辙;我的《佃农理论》常被视为“科斯定律”的实用例子;我几乎每一篇学术文章都提到科斯,而科斯则多次对人说我是唯一明白他的思想的人。由于这种种“巧合”,他退休时,祝贺他的文章中我那篇被置于卷首;当他的贡献要加载经济学百科全书时,我被邀请执笔;去年,瑞典的诺贝尔基金会举办的五年一度的研讨会议,要介绍科斯的经济学,文章是由我写的。当然,该会选取的评论我的关于科斯学说那篇文章的评论者,也是科斯。 科斯获诺贝尔奖,我的高兴毋庸细说。但科斯显然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倒使我替他担心起来了。事情是这样的。瑞典诺贝尔基金会的多年主席今年退休,又刚好是该奖设立的九十周年,所以奖金特别高。科斯个人得经济学奖,奖金是一百万美元﹗他今年八十一岁,平生节俭,没有孩子,自己的退休消费早已有了安排,一百万美元的额外奖金,怎样处理的确是难题也﹗ 记得去年八月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与科斯相聚,见到他拿一把雨伞。雨伞陈旧不堪,分明是不能再用的了。我好奇地问他:“你拿这伞作什么﹖换把新的 在香港仅卖两美元,美国也不会怎么贵吧﹖”他回答说:“这伞我用了四十年,最近坏了,在美国我找不到修理雨伞的人,所以要把它带到伦敦去。”“但修理雨伞这个行业已成陈迹,就算你找到修理的人,费用也会远比买把新的﹑较先进的雨伞为高。”我这样说,是劝他弃旧取新也。殊不知他回应说:“十多年前,我在伦敦找到一位修伞的人,很相宜地把这伞修理过一次。过两天我要到伦敦去,会去找那人替我再修理,希望他还健在。”当时我无话可说。如今我想,有了一百万美元的诺贝尔奖金,修补雨伞的费用再高百倍,也大有盈余。 因为是九十周年,诺奖委员会决定邀请所有还健在的曾经获奖人参加这次的颁奖典礼。我与该奖无缘,但也在被邀之列。我对邀请的人打趣说:“你们请我到瑞典观礼,是否当做给我一个安慰奖﹖”他回答说:“不是的,但我可以告诉你,我们邀请的不曾获奖的经济学者,只有你一个。”他这样说,我觉得是天大面子了。殊不知他跟来信,指明我要穿上燕尾礼服,要如何如何。后来我和香港的一家老字号洋服店接洽,他们翻开书籍研究后开价万多港元﹗我于是自我安慰:万多港元的礼服,只穿一次,怎样也说不过去,不过,我可能有穿第二次的机会呀。 下了礼服订金,步出洋服店之际,我想,既然一套礼服要花一万多元,太太的长晚装要新的,两个人的机票又要数万,观礼的费用何其昂贵也﹖既然要花这些钱,不如多花百多港元,买一把最好的﹑先进的﹑可以自动撑开的雨伞,千里迢迢地带到瑞典去,送给科斯吧。
媒体关注与评论
年轻时我走得特别多,累了,四十年来我喜欢足不出户。住所要面积大的,喜欢在家中行来行去,想着些什么。不喜欢游览,可不是说我到过很少地方。到处走是游,而在走游中当然也览。一九八二年回港任职,又开始再走,走神州。不是消闲的游,而是经济研究要作实地调查。为了跟进中国的发展我走了三十年,其中两年加进摄影,十年加进跟同学们讲话,走得更卖力了。这些行程我写下了一些简略的“游记”,偶尔写写童年的片段回忆。 写游记与分析经济有一点不同:前者要有点真“学问”!不管你是何方神圣,或是什么学术大师,杂学不够多,或对一个地方的文化掌握不足,可读的游记写不出来。严谨的学术过于专注,写游记不管用。管用的是博学,但因为不需要样样皆精,算是杂学了。在象牙塔操作惯了的君子们写游记是不及格的。 ——五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