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袁岳 页数:211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 青人(为80后和90后小朋友所作的序诗)在地球上的第一代人,与生养他们的黄皮肤父母不同,他们的肤色是青的,这注定了他们来到世界就将被议论纷纷,被贴上各样标签,他们自造的新词与新鲜的刺青被流行,被史无前例。他们在青色里酿造出新文化,寻找超级娱乐的感觉,当粉丝与房奴,露出的笑脸,进行人肉搜索,勇敢地透支,幻想把自己考成不知道做什么的公务员。青人有自己的门户,青人也有自己的规则,但他们像吉卜赛人一样没有自己的国土,他们在青色中流浪,只是门卫天天布置给他们背诵的口令是黑色的。当青色统治人民,人民币就需要贬值,在其他人的疑惑中,世界也渐渐进化出青色的理想,前辈沉默,权威沉没。青人没有想象会有一天,可以拎着自己的青色头发飞离,他们在青色中唯美,在青色中宅起,虽然不知那宏大的青色天堂工程在哪里,也不知他们积攒的青色板砖有没有意义。青色的人站在青色里,青色的风儿悄悄起。
内容概要
本书讲述了80、90后的故事。80后、90后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生代群体,这注定了他们与以往的任何一代都不同。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他们都已经长大,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作为80后、90后独生一代,你如何处世?作为父母,如何调教80后、90后的孩子?作为领导,如何驾驭80后、90后的员工?基于数据和研究,袁岳在《谁说80/90不靠谱》中勾勒出80后、90后这一代人的群体形象,分析他们的显著特点,厘清加注在独生代上的各种标签,让您从最客观、科学的视角重新认识独生代。
作者简介
袁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东方卫视、宁夏卫视与上海第一财经电视节目《头脑风暴》主持人,央视策略顾问。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MPA,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2007年耶鲁世界学者。中国信息调查协会副会长,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理事长,世界专
书籍目录
自序 青人
第一章 独生代特点
80后,结婚但没有发昏
80后三十而立
80后的父母皆祸害?
85后与90后的家长之道
把80后当宝贝
多生代与独生代8大差别
中国沿海地区中学生社会文化特征
独生代的疑惑
独生代特点对企业管理的挑战
如何调教独生子女
第二章 独生代的社会影响
生二胎利大于弊
中国第一代漂亮人口
“小大人”不见得是好现象
当跨国公司遇到80后
18岁意味着成了人
“世博一代”90后
80后是我们的新伙伴
80后与90后,谁将更多影响中国未来
新生代对城市人文发展趋势的影响
第三章 独生代消费
“装嫩”时代的营销
80后家居需求10大特征
买珠还椟80后
国人的特色消费观念
重视购买力单位合并
对独生代的亲子营销
独生代营销策略
独生代生活方式及消费需求
第四章 独生代职业准备
有实习才有饭碗
以实习入江湖
高三学生如何选专业
大学城里的“喜羊羊”
求职资料中的一二三
6项通用职业技能
自由职业者兴起
社会知识的获得
大学时期的职业准备
第五章 独生代创业与管理
80后的新领导
新员工管理的5个新议题
重要的是走远一点
足够柔软的管理
新一代打工者的素养
做有自生能力的企业
创业里面的5个逻辑
需要快乐工作的年代
章节摘录
80后,结婚但没有发昏当大家还在把80后当一帮孩子说事儿的时候,他们居然要成家生子了。这一代人在被妖魔化和蜜糖化的双重社会舆论下生活,而对于他们的婚姻,也一样有两种差异极大的评论观点。我对于80后的婚姻生活,有两个基本判断。第一,婚姻形式多样化。比如婚礼这个环节,悄悄结婚是一种选择,但是也不乏大张旗鼓的婚礼。比如成都、重庆、杭州等地的报纸都出现过整版的结婚广告,似乎要向全世界宣告。作为8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他们进入婚姻殿堂,除了自主作出的决定,也有可能经过很复杂的过程,其征求意见的对象不仅限于双方父母,甚至还包括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所以其婚姻形式会很多样,从超级简单到超级复杂,我们把其中任何一种形式推定为80后婚姻的样式都会显得太武断。第二,独生子女对婚姻形式的选择权超越了前代。过去的婚姻,一整套形式都是从前代传承而来的,比如怎么办彩礼,怎么置家当。纵向可从父母那里,横向从哥哥姐姐或朋友那里学习借鉴,但再怎么借鉴,婚姻的基本样式就是一种,实际上也是没其他的选择。今天80后一代的独生子女则不然。一方面,他们的信息来源多样化,朋友、同事、网络,广泛的信息源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婚姻模式;另一方面,从小到大他们的自主权在家庭中都是受到尊重的,从吃零食到选择所学专业,从是否可以出门旅游到怎么样结婚,他们有真正的选择权,有真正的自己作决定的空间,同时他们也从小就比较有自己的主意。在这两个基本判断之下,我们可以推断80后的婚姻区别于前代的特点。新性别分工在中国,通常夫妻是有模式化的固定分工的,比如在北方,女人多做家务;在上海,男人多做家务。新性别分工的特点在于它是高度动态化的,不是连续固定的。比如两个独生子女都不会做饭,他们可以选择去麦当劳或叫外卖,也可以选择请个小时工。也可能某天看了韩剧,被国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产生“两人分工干点什么事”的想法,临时形成一种性别分工。感情变化周期快从有爱情到没爱情,从有感觉到没感觉,其感情严肃化的程度降低了。他们也许会把白头偕老当成是一种目标,不过即使没有白头偕老的希望了也不会认为是什么很严重的事。负责任很好,实在负不了责任也没什么大不了。对于80后夫妻来说,由于客观上社交开放程度较高,感情受到外界影响的可能性也较大。其结果是,他们对日常感情质量的要求更高了,婚姻“凑合”的概率会降低,婚姻突然死亡的可能性从而更大。婚姻的娱乐性升高婚姻不再是传统的过日子的概念,好玩与否成为婚姻的一个评判标准,如果不好玩干吗结婚呢?在婚姻中好玩的人会很受欢迎,比如男孩子搞个怪,女孩子发个嗲。因为他们一直是有选择的一代,或者说,是选择丰富的一代。他们从小就要对丰富的给予进行选择,习惯冲着吸引眼球的东西去,明白有吸引力的东西才有价值。心理两难一方面他们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养成了高度自由选择的习惯,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负担过重。这一代人一结婚就要对双方四个老人负责任,尽管老人也希望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在他们结婚前,自由是主调,而结婚后赡养老人的忧虑的权重就上升了,结婚前可能花钱很冲,结婚后就会考虑到赡养老人的费用。如果做一个心理测试,他们可能倾向于不结婚或者推迟结婚。独独一代的问题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生还是不生,是一个很难的选择。害怕生育的疼痛,害怕养育孩子导致生活质量降低,70后女孩子的这些忧虑在80后、90后独生子女身上也都存在,而且只会更严重。而这会令他们倾向于少生或者不生。但是问题在于,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上一代要求他们一定要生,而且最好生两个,这给了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作一个预测,独生子女的下一代,即独独一代,将不会像独生子女一代那样万千宠爱在一身。理由是独生子女的长辈多是多生子女,生独生子女对他们来说曾是艰难选择,故独一代仍是长辈们的最爱。而独独一代的父母是独生子女,他们对待自己的孩子将会有更多平常心。同时,独独一代可以说是平等文化的定型期。而独生一代可以说是平等文化的转型期—长辈多生一代所受的是权威式的教育,却对独生子女平等相待,甚至过分宠爱他们,或者虽然权威仍有残余但早已是强弩之末。而独生一代已经接受了非权威化的互相说服理念,当他们面对独独一代时,平等相待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80后三十而立到现在最大的80后已经30岁了,东方卫视第一财经频道《头脑风暴》节目再次启动了80后系列节目。不过与以前让80前指导80后的模式不同,这次是以80后为主角,全面展示80后在职场选择、体制选择与情感选择上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其目的不只是告诉大家80后有自己的解决之道和群体分别,更是为了让更多的80后不只听自己父母的声音,也听听更多同龄人的声音。这三期节目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很好的探讨,这次也是《头脑风暴》首次尝试在几个网络媒体上现场直播,观众的反应热烈。我作为主持人,作为一名一直关注80后的60后,在做完这三期节目之后还是有一些新的感受的。一是深切感受到了80后的群体分化—有自主个性的群体,也有在家庭过度关怀下彷徨的群体;有追求自由的群体,也有求安稳的群体;有崇尚简单选择的群体,也有迟疑、不知如何选择的群体;有进取不息的群体,也有弃而另求的群体……二是80后背负更大的家庭期待与社会压力。也许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一代,他们成为家人与社会的凝聚焦点是自然的,但是这种关注的结果是不自然的。他们早早就被贴上各类标签,他们年纪轻轻就需要考虑房子与车子,他们不得不活在别人的压力下,而他们又是自我感受敏感的一代,这更让人郁闷纠结。三是80后很有自己的想法,但与行动之间往往有着相当的距离。他们还给人某种早老与未熟并存的感觉,所谓早老是指在某些方面更追求老年人才追求的安静与平稳,所谓未熟是对父母家庭与某些保护条件的过分依赖。也许是因为没有很彻底的心理断奶,也许是因为没有接触很清晰的社会要求,80后给我某种类似“夹缝人”的感觉,挺不容易的。四是80后总体上有更加直接、明确的个人态度,不喜欢装出来的样子、官腔与端着的姿态。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不是圆滑的人,也不是几面几刀的人,虽然这让有些80前的人不自在,但也真的很可爱。我记得有几位80前评论员鼓励80后挺下去,其实我也要说,趁着未老,80后还真的应该闯荡一把,在社会行动中寻找与塑造欠缺的自我,当然不只是为了父母的期许。老话说“三十而立”,80后已经到了而立之年,那么而立是指立什么?怎么才算立?一是涉及自己的大小事情自己能够拿主意,而且还能为自己的主见提供适当的辩护。这意味着知道自己要什么,还意味着有自己选择的能力,同时也意味着有了为自己的选择独立负责任的能力。二是职业倾向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专业领域,并在这一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经验资本与资源基础,职业地位至少相当于业务骨干与管理中层或者专业技术能手,有相当的职场筹码。经济条件能够支持自己进行适当的消费与投资行动,而不需要依赖父母。自己可以独立门户,还能以个人的身份在社交场合抛头露面,承受人来客往中的应酬需要。三是形成独立的个人社交网络与社会信用,有自己认识并维护的社交网络,也就是朋友圈,自己的圈子也能支持解决自己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有认同你与支持你的若干心腹朋友,有给别人介绍朋友和帮助朋友的能力,在你开口需要帮忙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积极响应的人。四是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他人对于你的行为模式有明确可以感知与可预见的特征,与你打交道的时候能预设自己对你的情感类型,并比较认同与你交往的规则和方式。“三十而立”是在提示一个重要的时间界限,这个界限提示我们,如果说更年轻的时候可以考虑理想化的追求,但在接近30岁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更为现实的做法,以在30岁时能起码获得一个说得过去的社会地位。与以前的“三十而立”比,现在的“三十而立”有很大的差别,而最大的差别有三点:一是立业的成分显著高于成家,职业比重上升,而对于家庭问题的考虑需要降低;二是男女要求接近,以往“三十而立”更主要是对男性而非对女性的需要,但今天对于两性差不多是同等的要求;三是对人们要求的动态性与灵活性提高了,虽然“三十而立”是对人们更为沉稳自强的要求,但是现在30岁的人在见识上更宽阔,在心智上更青春,因此人们期待你必须做点什么的心理预期其实没有那么刚性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一代人同时在被妖魔化和被蜜糖化的双重社会舆论下生活。童年时期孤独地玩着洋娃娃或玩具枪,难得接触拖把与洗碗布;长大后被命名为“80后”,并被贴上了诸如“自我、物化、无责任感”之类的标签。当大家还在把80后当一帮孩子说事的时候,他们居然要成家生子了。——《南方周末》独生子女们在独立性与依赖性上,常常表现为是一种矛盾的混合体:他们心理上是渴望独立的,行为上是却离不开依赖。他们特别希望自立、自主,还会有很多权利意识。父母进他的房间应该敲门,日记不让大人看,甚至做什么事都不让大人知道,等等。但是由于是在一种娇惯、包办代替的生活中长大的,就养成了一种依赖的习惯。这就是教育上的问题:你没有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中国新闻周刊》他们一出生就遇上了改革,遇上了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他们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明白自己的力量。——《新周刊》
编辑推荐
《谁说80/90不靠谱》:伴随着一次次的质疑和辩论,我们对80后、90后这两个概念越来越熟悉。他们的特立独行、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等,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但是在惯于评判的时候,我们要问下自己,对80后、90后到底知道多少?他们了解自己多少?还有他们的父母还有领导,对他们又知道多少?为什么80后、90后会显得如此特殊?80后、90后怎样才能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他们的父母怎样才能与自己的孩子关系融洽?80后、90后是不是真的不靠谱……所有的答案都在《谁说80/90不靠谱》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