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8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唐宏梅 页数:256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2007年,张朝阳从公众的视野中销匿,后来他自己解释说,那段时间他一直在研究印度哲学,研读克里希那穆提。许多身陷困境的人都曾试图从哲学中寻求答案,黑格尔对哲学有一句神叨叨的比喻:哲学从不轻易向世人昭示真谛,就像智慧女神密涅瓦的猫头鹰,总爱等到一个时代完结,才肯在暮色中悄然出现,抖动它那灵活的双翅。2007年之前的Charles(张朝阳英文名)发生过什么呢?被工作伤着了。 “我是一个从小念书念得不错,特别有抱负的人,在班里成绩名列前茅,到美国念的是最优秀的大学。‘书念得特别好、挺聪明、挺能学习’,这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当然去了美国之后,在寄人篱下的状态下也会怀疑自己。学生时期的这样一种状态,持续了10年。这10年,我一直在寻求对自我的认识、证明和肯定,直到后来,不再需要肯定和证明,才进入一个超脱的状态。”2008年,张朝阳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采访时,有过这样一段自我描述。 2007年并非张朝阳内心的分水岭,这种内心起伏变换在更早些时候便出现,并指引他走到今天。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历经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从60年代的震荡到70年代社会的集体苏醒,对于新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的崇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也是在这一年,科学迎来了春天,杨振宁、陈景润成为那个年代的偶像。在这个年代出生的人,身上有着很重的对科学知识的狂热情结。 许多年以后,张朝阳回忆起了中学时的一段经历,他感觉那时人们对于新知识处于一种饥渴的状况,将大部分的热情转向了学习数理化。他那会儿读一份当时对中国青年思想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中国青年报》,因为在这份报纸上读到徐迟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张朝阳暗下决心:要好好念书,将来出人头地。 1964年10月31日,张朝阳出生于陕西西安一个兵工厂大院。深秋初冬的西北地区已经渐渐寒冷,从西方的星座原理分析,生于深秋的天蝎座,喜静,意清幽,本质轻名利,但拥有成名得利的天赋。诸如此类的禀性天赋在日后渐渐凸显,并始终影响着张朝阳的诸多行为决策。《张朝阳管理日志》试图对张朝阳各阶段形成的性格品质进行一次综合而全面的解构。 尼采曾说,“我们生命中的繁茂野草,如果聚集在一起,很可能迫使我们也去铲除麦子”,当我们耕种麦子,同样面临繁茂的野草,“选择”是我们对张朝阳进行再认识的关键词之一。从最初决定回国,到创办搜狐,以及对搜狐业务的选择与定位,张朝阳的每一个选择都关乎命运。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有过这样的阐述:如果一个人永远待在乡镇里,他最大的舞台是成为镇长,而如果一个人待在一座小城市里,他有可能成为一位市长。这固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比喻,但是否每一个待在小城市的人都能成为市长呢? 刚回国时,张朝阳的身份是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信息科学研究所)驻中国首席代表,主要工作是在中国收集和发布经济信息,为华尔街服务,工资是那些在美国麦肯锡工作的人的1/10,甚至1/20。没有存款,唯一的一张信用卡还欠了一屁股债,每天食宿办公都在那间24平方米的民宅里。在其创办搜狐的前身爱特信时,他的境况仍然不好,在国内没有房子也没有车子,没有所谓的高层关系,人脉的断层让他苦无资金来源。“望着机舱窗外圆圆的月亮,万念俱灰,心里反复问着自己,人类能把这么大的飞机升到天上,我为什么不能成功?”在做客《鲁豫有约》时,张朝阳曾这样形容去美国融资受挫后的心境。 许多有所成就者都有过这样的隐忍与坚持。美国著名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在写《心是孤独的猎手》之前亦是几近煎熬,跟着丈夫李夫斯过着旅居的生活。《教父》的写作者马里奥?普佐认为《教父》是他写得最差的一个剧本,却因此大获成功,靠着《教父》续集而终老,他的其他作品都未获得好评。 除了选择与隐忍坚持,张朝阳还有一个有别于国内其他企业家的品质,那就是不管不顾做自己。“我好像活得越来越小,和同龄人不一样,他们活得很沉重,总是打打高尔夫球,和老婆孩子一起,过朝九晚五的生活。我喜欢跳舞、唱歌、登山,和20多岁的人在一起玩比较来劲。我好像一直在年轻的车站,我的同龄人都坐着火车走了,我还在这儿。”张朝阳形容自己有着青春期叛逆未满足综合征,这一度为业界误解为张扬与作秀。 有位记者曾经写道:在采访完张朝阳后,觉得眼前这个人是孤独的,喜欢安静的,如果可以,真希望没有去打扰过他。一位美女记者——据说被张朝阳本人认可的三位记者之一——描写过张朝阳坐在咖啡厅,在灯光下那张在女性看来过于敏感的脸。 关于张朝阳的解构还包括企业管理、融资、市场策略等诸多方面,尼采在其自传《瞧!这个人》中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这么聪明?我为什么这么智慧?我为什么能写出这本好书?你们为什么一定要看这《张朝阳管理日志》?”你们为什么一定要看这《张朝阳管理日志》?如果你同样拥有成功欲望,对“融资、搭班子、找项目、品牌建设、本土化或国际化、管理制度、创新以及快乐生活”这样一些话题有着兴趣,这些都会成为你看《张朝阳管理日志》的理由。
内容概要
张朝阳,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CEO,中国第二代著名企业家的杰出代表,时尚达人,媒体宠儿。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 在人人都知道甚至只知道张朝阳爱做秀的背后,搜狐却在不断进步,这说明大众低估了张朝阳的战略思维、品牌观念、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和管理水平。 《张朝阳管理日志》以“管理日志”的形式,用12个章节,展开描述了张朝阳这位互联网大佬、个性企业家独特的魅力之源、创业之路、管理之道、竞争之术。 《张朝阳管理日志》适用于:企业管理者/MBA、EMBA等商学院学生/财经读者/大专院校师生。
作者简介
唐宏梅 资深媒体人,IT、互联网及创意产业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曾先后任职于《知识经济》、赛迪集团《中国计算机用户》,并曾任天极Chinabyte软件、安全频道主编,视频访谈栏目《问道》、《E领袖对话》主持人及参与策划人。
目前为自由撰稿人。
书籍目录
一月 成功的欲望 寻找太阳的人二月 融资三月 搭班子/找人四月 品牌之路五月 战略眼光、出位的决策六月 个人魅力的塑造七月 管理制度与公司文化八月 本土化 or 国际化九月 商业模式(产品技术导向)十月 快乐工作 快乐生活十一月 产业与政策环境十二月 关于创新
章节摘录
1月1日 自省的人前途无量 我是一个从小念书念得不错,特别有抱负的人,在班里成绩名列前茅,到美国念的是最优秀的大学。“书念得特别好、挺聪明、挺能学习”,这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当然去了美国之后,在寄人篱下的状态下也会怀疑自己。学生时期的这样一种状态,持续了10年。这10年我一直在寻求对自我的认识、证明和肯定,直到后来,不再需要肯定和证明了,才进入一种超脱的状态。 ——2008年2月张朝阳接受《北京青年周刊》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或许目前的你正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未来去向何方,也不知过去所做的事有多大意义,那么你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个问题——你是谁,你想要什么? 2008年之前的一年里,张朝阳几乎在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后来他出来接受媒体采访,对过去一年进行了自我剖析。2007年的张朝阳在做什么呢?研究印度哲学,看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可以说这样一个过程是他对自己以及过去创业生涯的再审视,因此,在回顾搜狐过去10年的发展时,张朝阳作了如上陈述。这是非常清醒的自我认识,也是他在日后创业面对巨大压力时的有力武器。了解自己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能分辨环境的优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十分重要。创业者首先需要明确:我想要怎样的生活蓝图与愿景,我离这个愿景还有多远。 行动指南 想了解自己,自我审视是第一步。 1月2日 积极的“虚荣心”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虚荣心有程度深浅之分,就像你饿久了就想吃饭一样。如果从小就一直被父母、被环境否定,不被承认的话,这种人要求被承认的意愿会非常强烈。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因为每个人都有过各种被否定的经历。 ——2005年9月张朝阳接受《青年时讯》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按照心理学的解释,虚荣心是指以虚假的方式来维护自尊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虚荣心:有些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有些人希望获得环境的认同。因为这样的心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是如果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虚荣心就会演变成一种自卑心理,也可以把这看做是过分自尊的结果。 张朝阳从小就有这样的虚荣心,有强烈的被人认可与承认的意愿。这成为他日后不管不顾站在舞台中央的最初动力。 行动指南 积极的虚荣心有利于树立一个催人奋进的人生目标。 1月3日 做最好的自己 学物理的人非常纯洁,所以竞争才格外残酷。要不停地比,比谁的作业先完成,谁学习的时间最长,整个小社会只提供给你一种可能性,所以我的成绩一直是前三名。得不到第一名时,就去冬泳,那水真是寒得刺骨。每天绕着圆明园跑五六公里,也是想证明我是可以的。 ——1999年11月张朝阳接受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如果了解自己并进行一次自我回归是第一步,那么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在清华大学学习物理时,张朝阳总是在朝着成为“物理学家”的梦想一步步前进,甚至有时通过“冬泳”和“长跑”的方式体罚自己暂时的失败。 一家公司的培训师在为新员工进行培训时问新员工,在1分钟之内,双手击掌,最快能击多少下。大多数人都回答得很保守——60下,只有个别人认为自己能击掌100下。后来经过试验,大多数人都能在1分钟内击掌100多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看完这段,你也可以尝试一下。 行动指南 不要低估自己,应该想方设法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激发出来。 1月4日 不想庸庸碌碌一辈子 那时候中国人在美国是很落魄,很亚文化的。去餐馆吃饭时,服务员都不爱搭理你,更别提女孩子了。当时很多留学生都是麻木的,只想着在这里成个家,有个小事业,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但我不想这样。 ——2007年8月张朝阳接受《商界时尚》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每个人多少都有些“不安分”、“不满足”现状的想法,有些人试图回避,有些人自己压制自己,而有些人则努力让自己不再平庸。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时,张朝阳感受到身处异国文化中的颠沛流离,看着身边的同学纷纷步入华尔街成为白领,张朝阳内心响起一个不安分的声音——我不想这样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 行动指南 问问自己,对当下是否满意? 1月5日 站在舞台的中央 20世纪80年代,留学美国的一名普通中国青年学生仰望着外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表演”,它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球经济命脉。这世界好像是它们的。我不安、焦虑和期待的感觉十分强烈。 ——2008年4月张朝阳接受太平洋电脑网采访时如是说 人家很在乎我。当时好像我特能说上话,所以很容易就见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但在国外,哪怕我想参加一个小会,麻省理工学院都要通过开会来讨论决定我是否有资格。当时我就想,如果是在美国,要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记者来采访我,那简直是一辈子都不可能的事。 ——2007年8月张朝阳接受《时尚芭莎》采访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有过这样的描述:如果一个人待在乡镇里,他最大的舞台是成为镇长,而如果一个人待在一座小城市里,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市长。这固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比喻,但是否每一个待在小城市的人都能成为市长呢? 1995年7月,张朝阳跟随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到中国访问,并与朱镕基副总理进行了会面。这成为张朝阳在那段时间里的人生最高峰,也为他日后的回国创业作了前期铺垫。 行动指南 舞台的选择很重要。 1月8日 “抛弃”过去的自己 在物理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可能要50年甚至100年以后才能被某个人发现。把文章变成生产力,给人民生活以改善,那是太遥远的事情……不行,在美国实在是没出息、没奔头了,得回国。 ——2001年12月张朝阳参与录制北京电视台《谁在说》栏目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小时候的张朝阳有过许多梦想:成为音乐家、画家……后来,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直到他求学麻省理工学院时他才发现,将“物理”转化为“生产力”太难实现了。 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有许多对自我不正确的认识,还有一些可能并不是不正确的认识,而是人在某一阶段,对于自身的认识、对外界环境的认识在发生着变化。守旧的人会不舍得与过去告别,而进取的人却敢于抛弃过去的自己,面对新知。 行动指南 敢于“背离”过去,才能走得更好。 1月9日 骨子里的精英意识 此时此刻的会场正享受着时代的关注,会聚了当今中国最当红的明星或者说名流。他们欣赏彼此的魅力,展示成功的品格,探讨一些话题,构筑了一幅盛世中国背景下上流社会的画卷。 ——2008年2月张朝阳在搜狐10周年庆典晚会上致辞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精英是一种外在的“身份”,而精英意识却是内在的“品质”。前者具有这样的社会学特征——拥有财富、权势、名望;而后者则是指无论是否拥有外在的财富、权势与名望,总是向那些优秀者学习的一种意识。它包含了部分的“偶像崇拜”心理状态,但绝不是盲从,只是希望有一天能跻身其中,与之平等对话。 有些人从小就对自己严格要求,在父母的期待下不断地证明自己。学生时代的张朝阳就是这样的人。经历了10年创业后,张朝阳开始在很多场合提及“名流”、“上流社会”这样的字眼,也足见根植在张朝阳内心的精英意识是多么强烈。 行动指南 树立“精英意识”。 1月10日 追求财富是高尚的 我们是第一代闻到财富气息的人。现在我们整个民族的心态就是一种追求财富的状态,这非常好。在中国,追求财富、创造财富是高尚行为,尽管仍然存在仇富心理。大家都对能赚到钱、能创造财富的人有一种真正的崇拜和尊重,这是中国的现状,整个社会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004年3月张朝阳在中国农业大学演讲时如是说 背景分析 六朝的一些士族人士自命清高,耻于言钱,将钱称为“阿堵物”,如今,金钱物质观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1998年前后,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萌芽,在这一年里,张朝阳及其创办的公司受到广泛关注,张朝阳本人也因此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许多留学生因为张朝阳等榜样的鼓励,纷纷回国创业,踏入互联网领域。 张朝阳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从来不否认,在早期创建搜狐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己一直在名利的大道上一路狂奔。 行动指南 直面你的财富观。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企业家的管理实践植根于中国的经济实践和文化土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就是从企业家的实践出发,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实用,对于全国企业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挖掘、研究、总结、整理、传播这些优秀管理思想,使之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 厉以宁 著名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