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铃木敏文 页数:237 译者:袁淼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是以《日本经济新闻》报2007年4月连载的《我的履历书》专栏内容为基础,加入了那些曾经受篇幅限制没办法多写的事情深入写作而成。 特别在经营方式与工作推进环节,特将自己的思考方法全部用事实加以说明,希望读者们通过阅读实例获得较大的启发。
作者简介
铃木敏文,日本著名企业家,日本7&I控股公司、伊藤洋华堂、日本7—11等公司的董事长与CEO,曾任日本中央大学的理事长。
铃木敏文30岁时进入伊藤洋华堂,1971年伊藤洋华堂面临大型超市与地方小商店的冲击,发展出现瓶颈,为求突破赴美国考察时发现便利店这样的业种,认为此行业可以在日本发展,因而与美国南方公司洽谈合作,于1973年在总部不看好的情形下,自行筹集一半的资金,召集了15名完全没有经验的新手成立了日本7—11,翌年5月于东京都江东区开了第一家店,两年内便开设了100家店。之后因为其独到的经营思路,日本7—11取得空前的成功,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一便利店体系,1991年买下当时破产的美国南方公司,其成功的经验成为许多大学研究的案例。
他创造了单品管理(指将经营的焦点深入每一个单一的商品品项)这个独有的管理名词,单品管理的方法也是7—11最重要的经营精神。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工作从打破“常识”开始 在东贩改革《新刊新闻》 拼命学习统计学和心理学 严母的言传身教 家中总是名士云集 因面试失败小升初考落榜 报考志愿由专科学校改为中央大学 怀抱着政治家的志向三天两头往国会跑 在5所大学接受锻炼第二章 每天都向“应该做的事”发起挑战 打着筹备独立项目的算盘进入洋华堂 到全国的高中巡回宣讲 无一人伤亡,获报纸称赞 成立工会 对成长绝对重要的上市提议第三章 改变日本流通业的7一11创业 邂逅7—11 与美国南方公司之间艰难的合作谈判 7—11一号店开业 说服供应商 向买方市场转变 经营饭团和便当,遭到反对 单品管理,引进POS系统 成立6年,创最短上市纪录第四章 应对市场变化,伊藤洋华堂大变革 在伊藤洋华堂进行业务改革 坚决进行涉及4500人的人事大变革 彻底清除滞销品 “日美逆转”,支援美国南方公司 “假设—验证”的单品管理在美国获得认可第五章 向不可能发起挑战 伊藤洋华堂总会屋事件 颠覆业界常识的商品开发小组 追求地道的“食物品质” 成立新银行的构想 柒银行起航 进入中国市场,变不可能为可能 ……第六章 迈向流通业的新时代年表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工作从打破“常识”开始 在东贩改革《新刊新闻》 和文豪在一起的日子 1962年夏日的一天,歌舞伎座附近的银座东急酒店的一个房间里,大作家谷崎润一郎先生、著名女演员淡路惠子女士和我正谈笑风生。 当时29岁的我供职于图书出版发行业巨头东京出版贩卖公司(简称东贩)的媒体公关部,从事企业宣传杂志《新刊新闻》的编辑工作,主要职责是借助公司的影响力,通过出版社邀请作家和文化界人士接受采访或是为杂志撰写文章。 谷崎先生很少在公众媒体上露面,面对经中央公论社介绍登门拜访的我,先生提出,想与马稻子、冈田茉莉子、淡路惠子三人中的任何一人进行对话。这三人在当时可都是炙手可热的女演员。 于是,我立刻去拜访了淡路惠子女士,正好她档期合适,就在第一时间商定了此事。 当天的对话主要围绕谷崎先生晚年的代表作,以描写老年人的性心理为主要内容的小说《疯癫老人日记》展开。面对心仪的女演员,谷崎先生谈兴甚浓,整个谈话过程十分顺利。 此时,《新刊新闻》杂志的总发行量已达到13万册。而此前一年,杂志的实际发行量只有区区5000册。过去,虽然杂志也会刊登一些作家的来稿,但这本杂志主要还是作为“面向大量购书的爱书人的宣传品”,故其侧重点在于介绍新出版的各类图书,类似于一本新书目录。 所以,曾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逐一浏览近期出版的几十种图书,并撰写、编辑简单的书评。为了提高杂志的影响力,我曾提出增加杂志的发行期数,但公关部部长却以“宣传费用不足”为由回绝了我。当时,《新刊新闻》在书店免费发放,其成本费用由东贩公司和各大书店平摊。 我有点不甘心,又想尝试通过增加杂志的可读性,采取收费发行的方式。一个人再怎么爱读书,也不可能终日面对“青灯古卷”,他们也需要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杂志来缓解大脑的疲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