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趋势3

出版时间:2010年07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马格努斯•林奎斯特  页数:158  译者:曹槟  
Tag标签:无  

前言

祝贺你,因为你一无所知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中国俗语●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2008年9月,克罗地亚的科尔丘拉岛。夏末的微风轻轻拂过这座位于亚得里亚海南部的美丽小岛,橄榄树摇曳着深绿色的叶子,映衬出碧蓝的大海。就算是陈腔滥调,我也要赞美一句:“置身于此,感觉时间都凝固了!”客厅里,我的双胞胎宝宝正轮番对电视机发起攻击,不是张开小嘴咬它就是把它当做助步工具。电视里传出的BBC新闻充满了戏剧色彩和紧张气氛:银行一个接着一个的倒闭,金融体系正在做着自由落体,似乎连资本主义制度也自身难保了。电视里的混乱景象和周围的宁静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未来的几个月里,这场危机将会被无数人用“特殊”两个字来形容,因为它声势浩大,波及经济的各个方面;因为它遍布全球,影响范围和破坏力都史无前例;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危机爆发后的几个月里,许多教授、经济学家和权威人士站出来说:“其实我早就预料到了!”其余的人99%会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吓到。如果说这场金融海啸有什么优点或是可取之处,那就是让我们最终意识到并且承认,我们对发生在身边的很多事情都视而不见:我们忽略了日常表象背后每一个隐藏的力量;我们忽略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不管我们看了多少新闻,我们还是忽略了世界上正在发生的绝大多数事情。本书就是要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是一本关于未知的书。“我们所知的一切都是错误”(everything we know is wrong),并不是要将我们所有的认知一棒子打死,而是要唤醒我们的好奇心。●我们都是趋势观察者!作家丹尼尔•平克曾在一本关于创造力的书中称,我们生活的年代将会越发掌握在“创造者、共鸣者、事件识别者和意义制造者”手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以上这四种人:趋势观察者。就像法国的《世界报》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宣告“我们都是美国人!”(Nous sommes tous américains!)一样,2008年9月开始的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我们都是趋势观察者。我们不能像罗马士兵领受德尔斐神谕那样对现在所谓的专家以及他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深信不疑。面对这场危机,专家已经黔驴技穷了。我们必须将世界掌握在自己手里,成为一名趋势观察者唯一要做的就是问自己:“这个世界正在上演什么?”然后拿起报纸,打开电脑和电视,向身边的人询问这个问题的答案。只需要一点点好奇心,尝试走出自己这个小世界,你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将“趋势观察者”这个头衔印在你的名片上了。这是一本为世界上所有趋势观察者写的书,当然也包括你在内。●趋势—单词背后的故事趋势(trend)这个词源于挪威语“trendr”,意思是“转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用来形容河水的流动。到了19世纪,统计学得到广泛应用,“趋势”的含义也随之扩展到了人口统计和民意测验领域。真正的突破是在“二战”之后,整个社会开始打破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更加注重个性发展,“趋势”衍生出了形容词“trendy”,意思是“流行的”。有一个传闻从来没有被确认过,说的是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有好几百种“雪”的说法,同样我们也有数不清的方法来形容身边发生的我们看得到(以及看不到)的变化。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城市里一条热闹的马路上,展现在眼前的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趋势:? 假如你观察街上的路人,你就会知道他们身上穿的是什么、手里拿的又是什么,你甚至还可以听到他们讨论时事时嘴里蹦出的只言片语。这些都叫做微观趋势或流行趋势,一般来说能够持续1~5年。这些趋势会决定我们逛街的时候挑选什么衣服,手机更新换代的时候买哪种机型,聊天的时候说什么流行语等。? 假如你再稍稍往上看,你就会看见建筑物的外墙,在这些墙上,你可以找到能够延续一二十年的宏观趋势。这类趋势包括经济周期和转型、政治风向,以及新科技浪潮。这些都将会通过墙上装饰的广告牌告诉你—哪些产业表现不错,哪些正在消失。? 最后,假如你把目光移向建筑物的顶端,你就能发现某些大趋势,这些深刻的社会变革持续时间可以超过20年,通过建筑物的高度展现在我们面前(例如,城市化需要更高的建筑物来容纳更多人),也可以通过一些建筑物的功能体现出来(看小教堂最后变成了购物商场还是清真寺)。这些都只是在我们肉眼所能及的范围内,如果我们进入太空俯瞰地球,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大的趋势。这些趋势可以让我们预测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变化,在晚上尤其清楚,不同地方的经济活动告诉我们世界上有哪些地区正在经历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几个小城市是如何发展合并为特大城市的。在过去几十年里,“趋势”一词的用法经历了一个爆炸期,部分原因是面向消费者的媒体数量的增加。这个词的意思不断丰富,甚至能够涵盖各种各样风格迥异的现象。这些现象有:? 发生在某一地点或某一段时间内的类似事件。例如,全球正在变暖,人类寿命越来越长,人们生育更多或是更少的孩子,以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某个品牌或颜色的衣服。? 权威人士(比如时尚记者或营销专家)发布的消费建议。他们建议人们应该如何购物和打扮才能在下一季来临的时候“时尚”、“入流”、“酷”、“成为流行标杆”。“白色就是新黑色!”“贴身剪裁更好看!”“去巴黎吧!”? 对现状、假设和偏见构成挑战的非主流。例如,一项新科技或者一种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等,通常会伴随着说话者夸张的面部表情和歇斯底里的“你还没听说过……?”“趋势”词义的膨胀容易造成混淆。举个例子,由于媒体碎片化(media fragmentation)现象越来越明显,宣布“趋势已死”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尤其是在环保运动此起彼伏的今天。然而,这类措辞只会将趋势的多种含义简化并缩小到只剩一种。此外,人们喜欢将同类现象进行归纳并给它们贴上标签,以便描述和谈话之用,这是人类的内在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都是社会动物,都渴望自己的世界观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像C•S•路易斯(C. S. Lewis)所说:“我们阅读是为了证明我们并不孤独。”? 媒体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加剧了对各类言论进行分组的需要,因为这种做法可以得到对世界大事更加准确的观点。? 我们都是模仿动物,有时甚至还处在一个非常低级的层面上。假如你偷偷对房间里的一群人进行拍摄,然后再慢放拍摄画面,你就会发现甚至是一个很小的肢体动作也能在他们中间传播,而且他们本人对此毫不知情。即使在人们知道的情况下,模仿行为也在不断上演,其内容从穿衣风格到看待事物的观点几乎无所不包。? 信息就是力量乃至隐藏的财富。对市场、客户和社会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是极其宝贵和具有竞争力的能力,同时也是玩好“棋盘问答”游戏和精通宴席谈话的良方。? 人类在生理构造上也表现出了对未来浓厚的兴趣。我们大脑最靠前的部分,也就是前额叶皮质拥有对未来进行抽象思考的能力,能够根据今天的信息描绘出明天的结果。●模糊的未来大脑能够让我们描绘未来,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对未来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假如我们对历史上和当代出现的有关未来构想的学派做个研究,就会发现人们看待未来的方式多种多样:? 乌托邦(Utopian)和去乌托邦(Dystopian):这两个学派倾向于把未来看做一条通往天堂或者地狱的单行道。追随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固执地认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在支持他们所认同的那个观点。? 钟摆(Pendulum)和螺旋梯(Spiral Staircase):这两个学派认为时间是有周期性的,相同的主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反复出现。在钟摆学派追随者的眼里,政治、科技以及其他领域永远都在两个极端中摇摆;螺旋梯学派也有类似的观点,但同时指出我们会处在一个上升或下降的轨道中,意思是相同的主题的确会重现,但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饱满和极端。? 黑洞(Black Hole):最后,还有一类人认为任何有关时间或企图预测未来的哲学都是徒劳的。时间只是一个人造的抽象概念,无序才是世界的真正主宰。乖乖地坐在那里,过一天算一天就可以了。●无知的趋势观察者我去过很多地方做演讲,有时候听众把我当成 “趋势专家”,但这并不是我的本意,因为在我看来,这个称呼跟我所讲的内容是相悖的。为了能够觉察趋势、认清大局,开放的思想和对草率下结论的持续抵制至关重要。换言之,作为一名趋势观察者,我为我的无知感到骄傲。“趋势专家”的称呼从定义上看已经过时了,你认为已经知道了,你就停止了对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吸收。我的专业角色建立在两个基本理念之上,一个来自某个新世纪企业家,一个来自自己:? 一个机会主义收集家:美体小铺(Body Shop)的创始人安妮塔•罗迪克曾说过成为一名成功的趋势观察家兼成功企业家的秘诀就是成为一个“机会主义收集家”,时刻打开接受外界信息的“天线”。这就是一个专业的趋势观察者和其他职业(比如管理顾问)的本质区别,后者要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时间和范围限制的工作项目,他们总是将自己淹没在一堆又一堆的数据里,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地做。一个好的趋势观察者总是在寻找能够揭示这个世界的话语、典型和深刻的见解。以本书为例,他们就会在书中寻找那些能够揭示他们目前还没有看过、听过或想过的内容。? 一个想法DJ:在几年前的一个活动上,有人问我这么一个问题:“既然你说你对未来非常了解,那为什么你还不富有?”这个问题虽然冒昧,但也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见解。我当时拿DJ作了一个比喻,你不会问一个DJ为什么他不演奏乐器或唱歌,因为你知道他的工作是用音乐来调动人们跳舞的热情。与投资经理人和管理顾问的工作截然不同,我的工作是帮助人们将一些不起眼的细节联系起来,从而改变人们对某个现象的看法。音乐DJ让人们的身体动起来,想法DJ让人们的思维动起来。●成为神谕!无知会释放一个人的好奇心。当很多人正在寻求信仰(从宗教激进主义到政治教条)带来的便捷时,一个全新的世界将会展现在那些准备好生活在怀疑中的人们。从前人们依赖那些靠不住而且收费高的巫医来获得有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如今各种能够引导我们了解未知未来的方法随处可得,我们势必成为自己的神谕或巫医,做自己的指路明灯。我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趋势观察者,让你拥有启发、娱乐、感动他人和改变世界的能力。阅读本书,跟身边的人分享你的感受,我期待听到你的故事,分享你的世界。

内容概要

《世界大趋势3: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误的》是一本鼓舞人心的行动指南,它能够帮助你提高趋势观察能力,解析新世纪带来的那些令人茫然的变化。它还会告诉你哪些见解是现实、哪些是炒作,哪些趋势是一时流行、哪些是真正的大趋势。这是一个变化之快让我们瞠目结舌的世界。想象一下,你站在城市里一条热闹的马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趋势:  ◎ 假如你观察街上的路人,你就会知道他们身上穿的是什么、手里拿的又是什么,你甚至还可以听到他们讨论时事时嘴里蹦出的只言片语。这些都叫做微观趋势或流行趋势,一般来说能够持续1~5年。  ◎ 假如你再稍稍往上看,你就会看见建筑物的外墙,在这些墙上,你可以找到能够延续一二十年的宏观趋势。这类趋势包括经济周期和转型、政治风向,以及新的科技浪潮。  ◎ 最后,假如你把目光移向建筑物的顶端,你就能发现某些大趋势,这些深刻的社会变革持续时间可以超过20年,通过建筑物的高度展现在我们面前,也可以通过一些建筑物的功能体现出来。  缓慢的、长期的变化是隐形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未能将其记录下来。如果变化持续几十年之久,每一代人将会对它们越来越适应,它们也将会很自然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而你需要具备观和预测全球大趋势的能力。

作者简介

马格努斯·林奎斯特,全球著名的趋势观察家和未来学家,目前居住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他创办的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公司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司和机构通力合作,共同研究未来并从中获得收益。

书籍目录

引言 祝贺你,因为你一无所知1 你慢慢地被蒙蔽了 引导你如何摆脱被蒙蔽的命运 迷失在时间轴上 让人爱恨交加的资本主义 螃蟹草还是精灵草? 12秒法则 僵化的思维 重新定义资本主义 从“这可能吗”到“这是我想要的吗 为什么“9·11”让我变得乐观 一人便可成军 解放每一个人 挣钱还是得钱 挑战者社会 新瓶装新酒 成为独一无二 老派Vs.新派 让标准成为个性 以爱的名义 某某主义2 下一步 从量变到质变2 全球化的公司、虚无的国界与经济自由化 我们如何分析一个碎片化的世界 地球的夜晚 土崩瓦解的世界 坚硬带来的安心 幻化 从秩序到混乱 你是什么产品? 小公司——大世界 再谈创新 理发师综合征 最便宜、最迅速、最优质 成为无边界人士 识破矩阵3 你被欺骗了 看信息大爆炸如何让我们变得无知 一堵30米高的书墙 走太空步的熊 沉迷于谎言、轰动及真正的坏消息 为什么马尔代夫有那么多车? 在知识经济中取胜 信息节食 恍然大悟4 永远不说“知道” 当你面对突发性事件时…… 戛然而止 消失点 微秒市场 永远不说“知道” 关于意外的故事 从金钱至上到时间至上 恐新症 停止推断5 现在即未来? 如何走一条不寻常的路 乔治•杰森其人 宝刀未老 现在即未来? 重访杰森一家 老龄化社会许多看不见的特点 不走寻常路 不再平庸 趋势观测扩展训练指南——三堂课让你摆脱平庸6 预测世界大趋势 我们如何做得更加明智 商务舱的所有乘客都是白痴 对蒙蔽视而不见 意识的危险 感知的圈套 所有时候所有事 永恒的趋势 这就是我的真相,你的呢?7 明天会更好 你是如何错过这个美好世界的 我的秘密世界 黑与白 悲观主义 意外知识 乐观主义 明天会更好 寻找平衡点结语 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不是吗?致谢译后记

章节摘录

1你慢慢地被蒙蔽了引导你如何摆脱被蒙蔽的命运昨天晚上我是不是已经改变了?我想知道。让我想一下:今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我还是我吗?我依稀记得我感觉好像是有点不一样。如果我不是原来的我,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我到底是谁?”这可真是个谜啊!—刘易斯•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迷失在时间轴上阿米什人、非洲部落、南美的印第安人、佛教徒等,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些封闭的社会如此迷人?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感觉这些群体总是处在一个静止的状态,跟我们这个越来越城市化和国际化的世界截然不同,跟我们躁动不安的混乱生活反差鲜明。我们在变,他们没变。然而,这只说对了一半。我们作为一个群体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但是具体到个人却不一定。回想一下,多少成长在另一个年代的人到现在还在开有关种族和性别的古老玩笑?多少让人尊敬的前辈还在坚持用老掉牙的历史战役来比喻当今的商业社会?多少老人还在你耳边抱怨“这年头已经没有人在认真做好音乐和好电影了”?所有这些表征都说明我们身边还存在许许多多无法适应社会变化的顽固分子。每一个人在成长的某个阶段都曾形成对世界的看法,现在要破除这个看法是非常困难的。本章会探讨为什么我们难以将我们的心智模型更新到新世界的级别,还会告诉你发生在过去几十年内的一次真正革命—至少也算得上是一个革命性的演化。●让人爱恨交加的资本主义很少有词语或概念能像“资本主义”那样让人爱憎分明,争论不休。支持者会拿出他们的那一套教条并指责反对者其实根本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反对者则声明他们早已看透了如海市蜃楼一般的资本主义。请不要误会,除非我出生在古巴或是朝鲜,否则我十分清楚我是资本主义者。我们贷款买房,获得跟我们能力相符的收入,为我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买单。但是我们中有些人却属于“勉强的资本主义者”,他们赞同“资本主义是人类发明的经济体系中最不坏的那一个”这个风行一时的观点。人们时不时就可以看到资本主义或者说资本主义的副产品带来的瑕疵,2008年秋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资本主义的终结”,甚至在这之前已经有媒体报道关注资本主义的“另一面”,从对新兴经济体里的劳动力的非人待遇到挪用公款、欺骗民众的企业高管。问题的根源到底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固有缺陷?这个问题的答案跟我们的主题不慎相关。许多人认为这些瑕疵就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因此他们觉得资本主义的形象已经受到了污损,一个更好的制度即将来临。很多人都在采用甚至接受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喜欢它,这是为什么?●螃蟹草还是精灵草?电视剧《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有一集讲的是主人公霍默声称人们之所以那么讨厌螃蟹草是因为它的名字,他说如果我们称之为精灵草,问题就解决了。资本主义也经受着和螃蟹草类似的困扰。“资本主义”这个称呼让人觉得整个世界就是应该围绕资本而不是人运转,其结果是许多对人类来说极其宝贵的东西,比如爱、梦想、希望和恐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么被忽略,要么变得畸形,比如卖淫就是将爱和金钱联系在了一起。我们若将这个经济社会赖以运转的制度改名为“人道主义”呢?其核心可以继续保持不变,但是这个新名字听上去就更具吸引力,甚至可以让这个“原资本主义制度”变得更受欢迎。可是话又说回来,这种肤浅的更名手段往往会忽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读一些反对资本主义的书就不难发现,人们之所以不喜欢资本主义制度是由制度本身的运行特点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制度的名字。人们的抱怨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特大企业的崛起和公民社会的衰退,劳工权益的缺失,公民素质的下降,垄断现象,对贫民和穷人的忽视等。事实上,许多人甚至还批评资本主义是一个“主义”,因为主义意味着人们必须将其全盘接收,对其深信不疑并吸收同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法西斯主义一样。然而,上述许多批评者未能看到,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资本主义跟过去的资本主义完全是两码事,在过去几十年里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渐进的、缓慢的,因此并不容易被人觉察。渐进缓慢的变化永远竞争不过那些每天传到耳边的突如其来的轰动新闻,媒体对恐怖袭击、股市暴跌、公司丑闻和弱势群体遭遇的不公待遇的持续关注让我们忽略了那些正在发生的更为深刻和缓慢的变化。本章将会讨论这种渐变的概念以及渐变主义如何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老的资本主义制度转变为新的制度。●12秒法则人类的大脑在觉察变化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在房间里释放一种新的气味,将一只企鹅放到一群白鸽中去,说服一个人相信某个动画人物是真人,基本上每个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差异,最起码也会说一句“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另一方面,人们又对变化毫无知觉。隐藏变化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使之变得更加缓慢、渐进和温和。如果那只企鹅是缓缓地进入那群白鸽,那股气味是一点一点地释放到房间里,大多数人可能就不会觉察到变化了。有一项针对人类感知能力的实验表明,对变化是发现还是忽略的临界点是12秒钟。在一幅图中,假设河边出现了一块石头,或者是某样东西改变了颜色,又或者是出现了一栋房子,如果这些变化的用时不少于12秒,参与者除了看见一幅静止的图画,什么也发现不了。如果这些变化的用时要几年甚至几十年,那么发现它们的难度可想而知。缓慢的变化还解释了为什么科幻电影总是能够吸引人的眼球,因为这些电影将我们发射到了一个未来世界,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都是新鲜的。如果给我们几十年时间来适应,那么未来世界里的所有东西对我们来说也会变得非常普通—重大的变化通常都是以这种方式到来的。我们并不知道它们其实正在改变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无法拒绝它们—这就是它们的革命意义。●僵化的思维我的外婆一个人住在斯德哥尔摩的郊区,虽然我不常去看她,但是每次我去的时候总觉得她家装修得好土,从暗暗的颜色搭配到古董般的家具,这些都是我小时候最害怕的。我甚至担心:我的“老年人品位”将会从几岁开始?我还预想到了一定岁数,我拥有的那些自认为时髦的电器和家具也会变成那些装满我外婆屋子的陈年旧物。我现在才明白她的公寓实际上就是人类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代表。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是流动和开放的,我们不断接收新鲜事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思维开始慢慢变得僵化,我们也逐渐养成了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看问题的角度,一些观点和价值观甚至变成了信条。和很多人一样,我外婆在50岁之前,审美品位就已经定型,她的那些家具基本上也是在那个时候买的,这些东西在她买的时候可样样都是时髦货,她那时也是紧跟潮流的。时间在推移,人们的品位也在不断变化,发生在外婆身上的审美滞后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在我身上。我家里那些极简主义的北欧风格家具—我认为是永恒的设计风格,在我80岁的时候也会被看做只有老年人才会用的家具,还有我对音乐和电影的品位,以及我大部分的观点和意见都难逃同样的厄运。假如你不经常停下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你的大脑就会变得像老年人的住宅一样。●重新定义资本主义当你将看不见的缓慢变化和僵化思维放到一起,你就能调出一杯叫做“误解”的鸡尾酒,或是一道叫做“代沟”的主菜。价值体系和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生了改变,生活在不同年代的人相互之间就会因为观念不同而发生冲突,电视节目、电脑游戏、亚洲的崛起、同性婚姻、肛交、种族玩笑,还有摇滚乐,这里只列举了一些冲突。那么资本主义制度是如何引起人们观念上的冲突的呢?一两个世纪以前的资本主义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近乎无政府状态:野蛮的资本家,处于弱势的机构,不存在对企业的管制法规,极少的劳工权益以及陈腐、垄断的市场体系。直到今天反对者还在用这些理由来攻击资本主义制度。然而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资本主义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完全进入了转型期。虽然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大多数人无法觉察到它的存在,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该变化带来的影响,这就是个人主义。如今个人(而不是群体)的力量比人类文明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来得强大。●从“这可能吗”到“这是我想要的吗”我讨厌商学院。我一度在“我将来想要做的”和“我觉得我应该做的”之间挣扎,最后还是后者占了上风,我去了商学院,跟借方、贷方、公式、还有粉红报纸(《金融时报》)打了三年交道。毕业后我想要休息一下,去追寻我真正的激情所在—拍电影。我申请了斯德哥尔摩当地的一所电影学院,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即将被发现的电影神童,马上就要离开这个灰色的世界进入好莱坞的光环里。可是,我错了。我发现电影学院比我原来学习经济的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更加保守,我们把大把的时间用在欣赏那些晦涩难懂,但教授极力想让我们对之膜拜的法国电影上,下午则用来学习如何使用摄影器材,有时候摆弄一台摄像机,有时候用崇拜的眼神盯着一台真正的Arriflex 35毫米胶片摄像机看,就这样虚度掉大部分的时光。普通摄像机和Arriflex摄像机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就是给业余爱好者拍业余作品的,而后者才是真正的电影摄像机,就像法国新浪潮电影才是真正的电影制作范例一样。那时候要拍一部电影门槛很高,而且困难重重,很多年轻的电影导演去竞争很少的机会,无奈的我们在觊觎Arriflex摄像机或在仰慕戈达尔、特吕弗以及其他导演作品过程中昏昏欲睡的时候,也常常会问自己:“这可能吗?我这辈子能有机会拍一部电影吗?”将时钟往后拨10年,现在几乎每一部手机上都装有一个像样的摄像头,网上免费的编辑软件多如牛毛,更重要的是,以前进入电影市场最大的障碍之一—电影的全球发行,现在也是免费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问题不再是有没有可能拍电影,而是“我是否真的想要拍一部电影”。10年前,我们中的一些人还可以将自己平庸的艺术才能隐藏在对难以进入的电影圈的抱怨上;今天,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借口了。科技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拍摄自己的电影,虽然其中大多数无法和大片相媲美,但是它们也有自己的舞台和不一样的规则—也就是没有规则。基本上任何东西都能拍成电影:宝宝的三分钟大笑,一个装扮成上帝的人跟着安立奎的《我会活下去》的音乐跳舞,一只打喷嚏的熊猫等。有些人对这种进步嗤之以鼻,坚持认为只有法国新浪潮电影才是真正的电影,其实这才是真正没有抓住时代的要点。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纪元的开端,以前只有那些老资格的专家才能碰的器材,现在普通人也能拥有,人们变得更加自信,敢于挑战以往只有极少数人而且大部分是中年人才能发表看法的领域,那时候只有这些人能够决定拍什么,什么样的电影才是好的。但是你猜怎么着?拍电影仅仅是众多权力变迁例子中的一个。●为什么“9•11”让我变得乐观2001年9月10日,我辞掉了品牌策略顾问的工作,第二天当我在办公室收拾东西的时候,突然有人叫我去会议厅看电视。电视上直播的悲剧让我感到震惊、悲伤、愤怒,以及一切能够让我联想到恐怖袭击的词语。股市只需要几周就可以反弹,但是弥补心灵的创伤却需要很长时间。当我重新回过头来看这个事件时,我发现通过这场恐怖袭击带来的所有混乱、悲伤、毁灭和邪恶,有一点值得我们为之乐观:那就是参与这次袭击的只有19个人。早期的战争需要成千上万的士兵以及在背后支持他们的全国民众的共同参与,虽说这19个人背后确实有一群跟他们有着共同信仰的人在支持他们,但是发动袭击的直接成本小到基本上可以忽略,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想做,就算没有塔利班的帮助也能完成袭击。19个人,整个世界为之一震。人越少做的反而越多—这个法则既适用于创造,也不幸地适用于毁灭。从那时起,我便开始注意观察我服务过的客户以及他们所在的行业。●一人便可成军过去“小”就是借口。我们常说“我们只是一个小公司”,并以此为由不去拓展全球市场,不搞投资,不思创新等。但如今,“小”却成为一个优势。在过去,进军时尚界的代价非常高,你需要有自己的工厂、资本,还有劳动力;而如今,一个生产顾问的电话号码就能搞定,这些顾问的网络遍及欧亚,以前我在一家生产运动和休闲服装的公司工作时就曾见识过这些顾问的神通广大。服装公司过去的竞争对手只有几家,彼此熟悉,而且在新一季开始的时候几乎都能猜到其他厂商的产品样式。但是现在,整个行业涌入了无数竞争者,来自阿拉斯加的几个小伙子设计了一系列超酷的夹克,一家在亚洲新成立的公司设计的滑雪裤成为本季度的宠儿,不胜枚举,一天一个流行。越来越小众和新奇的流行指标取代了原来的流行,竞争也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随着进入市场的门槛越来越低,现实和假想的竞争者数量也在猛增。虽说金融业的监管措施一年比一年严,但是整个行业也呈现出和服装业一样的特点。我在一家大银行工作的时候就发现,整个金融业的游乐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边是大型的联合企业,另一边是如洪水般涌来的无数小企业、私人投资者、股东活动家、短线投资者和从运算法则到能够模拟对冲基金的蠕虫病毒几乎无所不能的黑客。无论我关注哪个行业,我都能发现类似的故事,体育器材、耐用消费品、旅游运输业、科技、信息技术等,甚至连政治也出现了同样的特点。一头是比以前更加极端的大政党,另一头是各种草根运动和政治企业家。放眼全世界,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集体中的一员,都在释放出比以前更大的能量,人们能够支配更多的工具用于创造、分配和探索,其中探索能力的扩展是最重要的。我们都成了创造者、分配者和趋势观察者。●解放每一个人科技是每个人最直接的解放者,但是科技的解放作用也不是凭空就有的,需要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调整和锤炼。个性化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的态度逐渐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转变。集体主义认为,社会因为一个个集体而存在,个人的意志和需求要服从集体的意志和需求;与之相反,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人构成的,只要不伤害到其他人,个人的需求和意志应该占主导地位。20世纪初叶的世界要比现在的世界“集体主义”得多,那时的神职人员、国王、君主以及权贵阶层要比现在更为流行,权力也更大。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什么?两次世界大战。“一战”,那时候称大战争,彻底粉碎了人们关于“仁慈的统治者总是将他们子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观念。大战争跟之前的战役不同,因为大多数反对团体的成员都是自愿加入的—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而且许多反对活动都是由民主人士领导的。突然之间,政治家需要恳求和讨好公众,征兵需要通过虚伪的宣传,机关枪以及其他武器让战场上的屠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些变化带来的效果就像是醉酒后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剧烈的头痛一样,大众对政府和权力充满了幻灭感,也不再相信教会—假如有上帝,怎么可能会发生这么大规模的杀戮?政治家都是说谎的人,信仰的约束作用日渐松弛—这些论调一直到今天还在我们的耳边回响。仅仅过了20年,集体主义遭遇了又一次的打击。“二战”向我们展示了当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屈从于某个统治者个人的想法时会发生什么。纳粹主义是变质的集体主义。1945年以后的几十年里,叛逆潮、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摇滚乐以及其他反文化理念的盛行并非偶然,在人们的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挣脱社会的枷锁,要么毁灭。那些没有受到两次战争影响的国家最终没能逃过流行的力量—独一无二才是酷,摒弃所有千篇一律的想法,走自己的路。技术革命为我们带来了互联网和照相手机,而这些最新的科技进步都属于那个早在20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的大趋势的一部分。可是直到最近,人们态度的这种转变才在经济领域得以表现出来。●挣钱还是得钱《全球财富报告》(World Wealth Report)是一份关于全世界富人的年度调查研究报告,主要研究那些超级有钱人的数量、身价和投资策略。在2003年的那一期里有一张图,就是这张图彻底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从这张图中我们不难发现,直到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的财富都还是通过继承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富人们大多是家族财富的继承者。那个时候,借钱十分麻烦,限制很多而且代价高昂。如果说你运气不好,既没有出生在一个富人家庭,也没有嫁给一个百万富翁,要想挣点钱你只能在一些家族企业里打工,或者去偷去抢,要么只能指望中六合彩了。这是个不赞成冒险的社会,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家族财产用于轻率、冒险的投资非常罕见。人们要想提高自己的收入档次几乎不可能,如果有那也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乘坐时光机回到50年以后的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个财富基本上是靠DIY的世界。全球2/3以上的亿万富翁没有继承过一分钱,全都是白手起家、“无中生有”。作为一个瑞典人,我羡慕英国人,因为在他们的语言里有“挣钱”(make money)这么一个说法;在瑞典,我们只说“得钱”(tj?na pengar),暗示着我们需要依靠别人将钱作为一种奖励发给我们。如今借钱变得越来越便宜和方便,也许是因为过于便宜和方便才会发生次贷危机。如此多的基金储备创造了一个不需要嫁个有钱人或者抢银行就可以获得资金的世界。今天,我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将一个人的脚绑上橡皮绳,把他推下悬崖,将之命名为“蹦极”,然后就可以收费了;幻想出一个会魔法的男孩和一个寄宿制学校;编一个计算机程序;写一首有关性的歌;卖更好吃的汉堡。就像小时候父母出远门一整个周末都不回来一样,只留自己待在家里。通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来挣钱,给人们创造了难以想象的自由空间,渐渐地,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在过去的10年里,越来越多的人声称终极理想是建立自己的公司。几年前,我对许多不同国籍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采访,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10年以后会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这些人是来自波哥达、伯明翰,还是布罗斯,他们的回答竟然惊人地相似:“那时候我会在经营自己的公司。”在美国,2年/4年期的创业项目超过了5 000个,而这个数字在1985年还仅仅是250个。有关创业的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和各种证书从1975年的104个上升到2006年的500多个。随着大公司的裁员和破产,这些数据只会变大不会变小。为什么要把工作寄托在别人身上或者为别人的梦想打工呢?看看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衰退期间,也就是在“失去的10年”中发生了什么:经济衰退激发了日本年轻人的创造力,瓦解了死板的社会等级制度,为年轻的创业者注入了更多活力。同时,经济衰退还可能让日本人逐渐放弃进入大公司工作这样一种传统的职业道路。随着社会偏见越来越少,他们开始涉足艺术、音乐,以及很多类似的冒险尝试。“虽然钱少了,但是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创造力。”●挑战者社会我们的社会已经从自上而下(按别人说的做),变成了自下而上,人们想要挑战并且改变社会。我们可以将成长在现在这个环境中的一代人称为“E一代”(Generation E),E代表“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如今的学生们耳朵里听到的比尔•盖茨和Google,比温斯顿•丘吉尔或者富兰克林•罗斯福要多。创业精神不仅仅是说“开一个你自己的公司”,它还表达了一种类似于朋克摇滚的态度。朋克音乐的诞生源于两个理念。第一,改变世界。朋克的音乐风格是愤怒的,想要在英国实现无政府,挑战固有思维,这正符合创业者的运作方法:一条更廉价的航线,一首更好听的歌曲,一张更舒服的床,一支更为友好的服务队伍等。朋克音乐的第二个理念—也是为什么朋克音乐有时候听上去那么骇人—是任何人都可以玩。技巧就是压迫,只要你能击鼓,你能对着麦克风大吼,你能拨弄吉他,你就是音乐的一部分。个性化就正在创造这么一个“人人都能玩”的社会,拍个视频,发明个小玩意儿,编个程序,写篇博文,设计一件衣服。也难怪U2乐队的主唱波诺将现在的经济社会称做“朋克资本主义”(punk capitalism)。●新瓶装新酒如果你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就开始创业了,那么你会更倾向于在已有东西的基础上改良出更好的版本,比如一份更好的报纸、一家更好的银行、一间更好的鞋店等。1994年,我在斯德哥尔摩参加了一次政府资助的创业研讨会,一名穿着灰色西装、胖嘟嘟的公务员作为会议的组织者之一在台上激励在座的人。他打趣地说:“你想过自己开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或是一间汽车修理行吗?”那个年代每当人们谈起创业时,脑子里想的就只是这些。那个时候一些经济上有条件的创业者还会去很远的地方倒腾一些人们没见过的东西来卖,但这些人也只是少数。互联网让原来的稀有成为现在的主流。就像打开一张报纸那样,我们可以轻松地在网上得到各种商业信息,比如印度的鞋、美国的比萨、中国的MP3播放器、荷兰的自动售货机等。在这种环境里,新的商业创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革命性,为什么会这样呢?研究创新的专家一致认为新想法其实就是许多老想法的组合。在一个没有互联网的世界里,我们知道的、看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当地的,具有局限性。而在今天,我们只需点击鼠标,全世界每一个领域的科技、产品以及报价都一览无余;我们可以研究科技论文,阅读学术期刊,或者自学电脑编程。可能性无穷无尽,我们也因此能从所有这些已有的想法中排列组合出无数新想法、新创意。过去10年里,一些最具革命性的商业创新,它们不只是克隆其他地方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真正的先锋。在互联网还没出现的时候想象Google将会是怎样一幅景象!50个人坐在一个堆满电话机的仓库里回答人们的问题,慢、麻烦,而且代价不菲。互联网将大量的信息用一种方便、便宜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并激发出他们巨大的创造力。●成为独一无二当我刚进商学院读书的时候,学生会给每一个新生发了一个带有嘲弄意味的便条,上面写着:“你以为你是谁?沃尔沃公司的CEO?财政部长?才不是!你就是一个傻帽一年级新生……”一个傻帽新生,不是瑞典最受尊崇的公司CEO,不是炙手可热的政治家,这个世界过去就是这样的等级森严,你与这些统治阶层在年龄、性别、肤色、教育和经验上的差距越大,你就越贫困。如今,正是那些不断在创造与众不同的商品和服务的原创思想家在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资格老的大公司偶尔也会推出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创意,但多半逃脱不了被社会边缘化的命运,而推手正是那些被主流社会认为是不搭调的、年轻的、奇怪的、多变的和傻里傻气的创造者。在一个财富需要靠继承的世界里,经营就是全部,经营资产,经营企业,经营价值观,千万不要挑战社会原有的秩序。一个正式的、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正是那个社会的基石,人们就像齿轮一样嵌入一台上了油的机器。现在,财富的取得靠的是自力更生和勇于冒险,创造力和想象力已经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技能,或者说是特性。肤色、正规的教育、性别、年龄以及家世背景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成为百万富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民主—不是更加容易,而是更加民主。过去的教育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克隆”,以及向社会输送规格相同的劳动力。现在的教育更应该教孩子学会如何欣赏独一无二,培养人们独立创新的思维模式,以及勇于冒险的精神。独一无二是无法学会的,你只能发掘你自身的独特性,不然就会将之埋没。●老派Vs.新派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还是个孩子,那个时候我学习下坡滑雪。和其他所有的教育方式一样,那个时候学习滑雪也是自上而下的,年长的滑雪教练告诉我们滑雪的正确姿势:膝盖微微弯曲,双膝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卷卫生纸那么宽,转弯的时候支撑杆点地,重心放在外雪板等。我滑雪学得非常好。2005年,我在挪威滑雪的时候,一个年轻人上来跟我说,“你的老派法式滑雪非常酷”。老派,法式。我感受到了屈辱,因为我很年轻,而且我滑得很好。过去的滑雪已经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一项全新的运动,现在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滑:自由滑、管滑,你甚至可以在空中做任意翻滚和扭摆,然后再以你的名字命名。按你的方式滑,朋克式滑雪。当教学模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运动场的范围就扩大了,参与障碍降到最低,这项运动也就更加丰富起来。下坡滑雪这项运动的发展已经停滞了20年,直到这种“新派”滑雪的兴起,现在滑雪又成为一项成长中的运动。●让标准成为个性作为一个未来学家(我承认这是一个更加自命不凡的职业描述),我有时候会思考今天社会上哪些流行的特性和现象会被未来的几代人嘲笑,有一样东西最常进入我的考虑范围,那就是标准化—成就了20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适用的生产模式。在大规模生产出现之前,很少有东西看上去或听上去是一样的:音乐总是不一样的,因为每次都是现场表演;故事是由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每一个讲故事的人总会对故事内容加加减减;产品也都是手工做的,因此每一件在质量、味道、品相和感觉上都有所不同。生产的标准化降低了价格,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音乐,购买书籍、汽车、食物,还有其他生活必需品。同时,标准化也磨灭了许多带有个人标签的独特性。如今,多亏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个性化又回来了,人们可以创造和定制产品与服务。通过RSS阅读器,我们可以定制自己想看的新闻,这也是每一个趋势观察者应该做的;通过数字录像机,我们可以自己安排电视节目的播放;我们还可以在网上自己设计T恤以及用3D打印机勾绘出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产品。个性化更加以人为本,因为没有一个人的需求跟别人是完全一样的。标准化是有违常理的,只有个性化才更加符合自然状态。●以爱的名义不久前我在斯德哥尔摩郊区的一个公园散步,发现一棵树的树干上钉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失物招领:手套一双。失主请拨打这个电话。”下面有一个名字和一串数字。有人捡到了一双手套,专门回家坐下来写了一个招领启事,再把它放到一个塑料夹子里,然后回到捡手套的地方,用家里带来的订书机把招领启事钉在附近一棵树上。因为这是一个公园,最近的一户人家也要走足足5分钟的路程,假设这个好心人就住在离这最近的那栋楼里,我算了一下,这个人为了帮助一个完全不相识的人至少花了半个小时。这个例子除了要给我们进行乐观教育(或者是让我们中那些不愿花30分钟帮手套找失主的人感到一点心虚),还说明这个世界上有一个隐形的经济在默默运转。我说的不是灰色经济,也就是人们私底下互相塞钱不上报税务系统的那些举动。这个隐形经济由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一个相互关爱的社会组成:将丢失的手套或钱包送到失主手里,捣鼓些兴趣爱好打发时间,为爱的人做一个蛋糕或画一幅画,制作一段家庭视频给朋友看,等等。虽然人们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些事情上,但他们不认为这些是经济活动,他们不认为烤一个蛋糕、制作一卷视频带是一项“工作”或者一种“代价”,做这些事就是因为他们想做,仅此而已。业余爱好者是不求报酬的,同样他们也不会要求自己跟专业人士做得一样好。业余爱好者的英文“amateur”却和爱的英文“amore”有着相同的词源。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经济:一种是正式的、专业的、以交易为基础的经济,那种只要我们一听到“经济”这个词就会马上想到的;另一种是秘密的、隐形的经济,那里的货币是时间和爱,以及有时候一点点的零钱。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隐形的经济,虽然这些“失物招领者”人数不多,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找到对方,甚至还会成立一些“手套寻回社区”,在那里人们可以交流帮助别人找回物品的经验和故事。在一个没有网络的社会,每个人都独来独往,捡到手套的人可能是一个“亲吻爱好者”,可能也喜欢吃Surstr?mming(一种经过发酵的腐鱼)。现在这些有着共同爱好的人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志同道合者,而在10年前,这些人注定隔离在各自的郊区里,没有人知道他们对鱼和音乐的特殊品位,更不要说一个为陌生人献出半小时生命的人了。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温暖,不仅仅是因为全球变暖,更主要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怪人”找到了跟他们有着一样“怪癖”的人。怪人和极客们①有福了,因为他们将要继承这个星球。●某某主义资本主义之所以备受诟病也许就在于“主义”二字,“主义”往往意味着一个完完全全现成的、高高在上的哲学理念。任何东西一旦成为 “主义”,就会逐渐变成教条,僵硬而且极端,摆出一副“非支持即反对”的面孔。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我们通过它们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式可以看出它们来自不同的世界;但是粗粗看来,它们又是类似的。人们之所以对它们如此反感,不仅仅因为它们作为“主义”表现出来的不公平和麻木迟钝,更是因为用“主义”来统治一个社会已经越来越不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了。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资本主义的“主义”正在消失。在过去,权力、影响力和知识都按照阶层自上而下流动;而如今,这些东西却开始从底层生长壮大,个人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能挣钱。资本主义已经转变成了一种我们称之为“我资本”(MyCapital)的理念—这是我的资本,我决定如何获得和使用它们。“我资本”强调的是一个微观世界,我如何获得和处置我的资本与别人无关。过去人们认为百万富翁都是剥削者,但是“我资本”百万富翁却在努力地回报,他们构想并追求大胆创新的目标:消灭疟疾、消除贫困、研制新型燃料、绿色生活。百万富翁过去的形象就是装在西装里的中年胖子,而如今他们拥有了各种体型和肤色:女性、黑人、瘦子、运动员、怪人、朋克摇滚歌星、不合群的人、年轻人、老人。在这个财富DIY的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做到。“我资本”就是个人版的资本主义,你可以修剪掉“主义”里你不喜欢的任何部分。●下一步2008年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杂志封面和报刊社论争相宣布“资本主义已死”,似乎这也成了流行。唉!可怜的资本主义不幸被他们言中,但是并不像新闻标题所说的那样死得如此迅速、如此剧烈,而是逐渐消失并由一个新版本所取代。这个进化了的版本—“我资本”,变得更加私人、柔和,让每个人都能够掌控自己的前进方向。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新版本看上去似乎还是有点模糊,毕竟我们一直都习惯将社会看做由大型公司、大牌雇主还有“常规”工作组成。这难道不就是大部分人生活的社会吗?不对。想想现在那些在半个世纪前听都没听过的职业吧:flash动画编程员、趋势观察者、民生记者、信息设计师、MySpace空间名人、博主等。这些自创的职业既不是某家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发明的,也不是由家长和政客想象出来的,而是随着世界的变化自发生成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资本”还将会继续展翅,就像一把巨大的瑞士军刀,不断有新的特性和功能发明出来,虽然有些会不合人意—19个人和一个关于天堂的错误想法就可以给整个世界带来一场浩劫,但“我资本”的绝大多数特性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当每个人都能像操纵信息片段与二进制那样操纵原子和基因,当国际旅行变得和短途旅行一样便宜,当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一起分享想法和经验,这个世界会变得怎样?我们的想象力,而不是那些有着炫目头衔的老男人,会给我们答案。●从量变到质变在过去几十年里,资本主义制度被悄然重塑,而这种缓慢、渐进的变化是隐形的,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定型的人,无论参观了多少个创业新工厂,仍会固守原来的思维。如果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持续更新,势必会僵化为盲目的教条。“持续更新”这个说法听上去有点晦涩,实际上就是好奇的人们时不时地问自己一句:“如果……将会怎么样?”这就是这种特殊盲目症的简单疗法。如果我的外婆每隔几年就重新装修一下她的房子,她的房间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老土;如果你和我坚持每隔几年就更新一下我们的想法—改变阅读习惯、尝试跟不认识的人聊天、去没去过的地方旅行,我们就有可能觉察到那些移动缓慢的“龟速趋势”,而不是被它们的突然出现吓个半死。但是它们迟早会吓到我们,就像心脏病发,这些趋势在我们雷达的监控之下会在几十年里慢慢展开,然后就会以一种巨大、喧闹、有时候令人不快的方式登上世界舞台。一个世界新秩序的诞生实际上经过了几十年的酝酿,一经出现就会震动世界,“9•11”就是这许多例子中的一例。2008年9月,全世界上了一堂课,讲的是在过去几十年里有越来越多复杂和相互依存的事物出现在我们周围。大公司无法吸引新人才,因为他们都想“做自己分内的事”。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意外产生免疫。假如我们站在整个20世纪的高度来看股市的表现和成长数据,而不只是着眼于1987~2007年这20年间的股市奇迹,我们就不会对所谓的经济衰退和股市崩盘感到一丝惊讶了。第2章我们将会关注经济的游乐场被重新划分以后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未能觉察到划分的任何迹象。趋势观察任务指南决定要对你头脑中的世界地图和模型来个大升级了吗?好的!你可以从以下几件事情做起。

编辑推荐

享誉全球的未来趋势预测大师深入解读如何预判未来。仅仅关注衣服的颜色和MP3的牌子,或者随便看看一本杂志或一篇博文,你感觉不到那些深刻的、能够改变时代的变化。《世界大趋势3: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将会为你提供观察趋势所需的各种工具和思维,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趋势观察者,如何看透这个纷繁的世界。享誉全球的未来趋势预测大师深入解读如何预判未来为什么你总是无法看清当前的现实?你以为电视、网络和杂志能让你看透未来?当信息爆炸再次来临时,你的双眼已经被蒙蔽了!你已经错过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如何看透这个纷繁的世界?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趋势观察者?如何才能变得更加明智?你需要掌握观察未来世界大趋势的工具和思维!

名人推荐

我相信有很多中国读者是第一次听说“趋势观察者”这么一个行当,其实就其本质而言,“趋势观察”并不能说是一个新兴事物。未来学家马格努斯•林奎斯特通过对人类思维的总结和分析,归纳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趋势以及洞悉趋势的方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充满无限可能的思维之窗。透过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再一次证明了自己是世界上最为活跃的经济体,但在活跃的背后也隐藏了大量的变化和趋势。如何把握这些趋势成为了每一个想要取得成功的中国人最为关心的话题,同时也是本书阐述的重点。书中有两个例子被反复提及,那就是美国的9/11恐怖袭击和2008年开始金融危机。虽然这两个例子跟中国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但是整个分析过程却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不断攀升的房价、达赖积极的分裂活动、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市二元结构的转变……所有这些被烙上“中国特色”的变化,是一蹴而就的吗?它们未来的变化趋势是线性发展的吗?我们真的就无能为力吗?读完本书,你会发现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也是最为直接的方法,最重要的趋势其实早就在你身边不断地暗示你了。如果你坚持读到了这一页,那我首先要感谢你为这本书投入了宝贵的时间;如果你尝试着将书中提到的某些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那我还要感谢你继续投入时间来实践本书;如果你还能将你的想法和心得告诉作者和我,那我不仅要代表我自己、还要代表马格努斯感谢你,因为有了你——这个世界上趋势真正的制造者和观察者,这本书才有翻阅的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界大趋势3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世界总是沿着一定趋势前进,需要学习学习。
  •   好书,值得收藏,看懂世界趋势才能活得明白些 ,我买了这一套书
  •   边工作边读此书 书中很多令人反思的地方 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 让人站在另一个高速审视生活的世界 喜欢 推荐购买
  •   解读世界
  •   翻了一遍,
    前面是精读,
    100页以后是泛读。
    觉得对很多天天沉迷于麻将桌的人会有帮助。
    说实话,
    在非沿海城市,
    尤其是县一级的地方
    我们中国太多30岁以上的青壮年,
    忙于应酬和娱乐的时间太多了些,
    他们应该认真看看这本书,
    会有不少收获的,
    我愿意背书。
  •   看后,真是获益匪浅
  •   很不错的一本书,还没看完,推荐...
  •   这一系列书值得一看。
  •   不错,很喜欢,正在读,推荐
  •   H 好
  •   书的质量是相当好的啊
  •   和世界大趋势的前两本比起来显得有点没深度
  •   标题响亮,让人怦然心动,以为作者有何高谈阔论~然而实在很纠结~作者真的没说什么内容,除了开篇讲了点“理论”,后面全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的扯淡~``(也很奇怪他们的写作方式)。

    其实本书的主旨只有一个--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然而这并不代表作者会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作者只是说当下发生的许多事,我们都人云亦云,我们关注于表象而没有探究事物背后的力量和微小的变化,但正是这些不易察觉的微小变化蕴含者我们未来的大趋势,而未来的大趋势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更多的是问题本身而非解答(作者的解答只针对他自己的社会范畴侃侃而谈,对我们无用)。请注意:作者是个年轻的瑞士中产阶级,他的视野远没有其他国际大师广博、深邃。

    因此,如果说看着本书要学到点什么的话,那么只能是书名--其实你什么都不懂,你很无知--而正因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我们才会打破自己久已凝固的思维以及陈旧的观念,充满好奇,对哪怕是最简单不过的现象去思考,去探究,就像--苹果为什么往下掉呢。通过探究事物背后的难以察觉的变化,我们自己来对未来做出独特的判断,进而成为一个--趋势观察者,甚至未来预测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去实践的行为本身,远比我们指望从书本上“学”到什么“知识”要有价值。

    正因为如此我才建议大家别买本书,然而并非说这本书的观念错误,恰恰相反,本书唯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我很无知”的这种观念,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在生活中实践本书的观点,那么买了这本书也是无用,相反,如果我们接受了作者的“点化”,真的在生活中如此实践,那么,我们也就不必再去买这本书了--因为,本书的目的已经达到。

    呵呵,这是我自己买过本书后的看法,如果能对大家起到一点点帮助(就算只是节约下十几块钱,或者把钱用在更值得的地方),本人也喜不自胜了~呵呵~

    呵呵,这是我第一次发表评论,若有偏颇之处,还望大家海涵~!





  •   觉得没多大意义。。。
  •   外国人的思维很开放,这种文化接受它比较麻烦
  •   送货速度快,书质量也好
  •     
      
      看了大趋势1和大趋势3
      细想想,似乎都用了初中时就学过的唯物辩证理论。
      主要强调,首先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分辨出什么是永恒的和什么优势变化的,其次要知道各个事物间是相关联的,并且有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转】其实五章篇幅的内容用几句话概括就是: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是渐变而不是突变的。要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那么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得到大量可靠现实的资料,从正反两方面比较发展的动力,同时考察一个事物的历史背景后,拥有一定的耐心。就具备了考察未来的基本能力。至少这是作者的观点。
      
      具体的方法论呢:一要有不怕失败多实践的精神,实践出真知
      二呢 要学会从多个角度辩证的去分析判断所遇到的问题。
      查理芒格:人类处世智慧的最基本分支http://www.douban.com/note/156692911
      
      在细化的话
      1.感受世界的变化:过去与现在作比较(家里的陈设,与老人交流,历史书籍)
      2.感受时代的气息:想想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
      发现规则的变化,促进思维分析模式的调整
      *外出旅行,走街串巷
      *改变阅读的杂志,BLOG,书籍开拓新视野。
      *跟陌生人交流,比如问“你快乐吗”
      
      3.关注点--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身边的世界【选材多样】
      *关注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媒体和blog,尝试没有名气的服装,景点。
      *和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发掘新的见解
      *努力接收一些缓慢的麻烦的,复杂的以及看上去没那么有趣的信息。
      *追踪“拷贝想法”的信息源头
      *小心“光环效应”名人也未必正确,谨慎对待“最新趋势”之类
      *真是的数据,报业的经营模式。
      *追踪稀缺资源:赶在别人之前发现社会地位的新象征是一项优越的有价值的技能,这项技能可以让你在各个行业都吃得快。
      
      4.分析--立体思维而非线性思维模式
      事物不应该以对错作为区分标准,而是应该追求真理
      *记笔记无论你的想法多磨零碎,都将他们收集起来,做一个机会主义收集家,不放过任何一个想法,一件事,一句话,一幅图,一个观点。
      *随机变量,如果。。。。,关联(满地N次贴的多重组合)
      *向更多的人请教:“如果这样。。。”当你需要对潜在的结果和事物做更深入的分析
      *7秒钟,今天所看到,听到,读到的对我有什么作用?这些信息如何帮助我以及其他人解决正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经常问自己“如果他是对的呢”
      *要顾全大局:这个社会在那条轨道上运行?线性趋势往往据有欺骗性,反而是那些长期的发展揭示了我们这个世界背后隐藏的真相,因此看问题的时候不要只考虑大变化中的小部分。
      *回顾过去:以过去为借鉴
      *学会乐观与悲观双向的思考
      *效率和效力,精读和泛读 有侧重的收集信息
      “数量破坏了每次相遇的质量。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如此巨大和惊人的信息量,而我们却总是草草翻阅书籍,甚至只是看一眼评论。如果我们将它们细细欣赏,放在心里。在生活中予以实践,可能早就发现了那个伟大的想法,那个改变我们一生的见解。---《幸福假设》”
      但是 另一个方面
      “请做一个'不称职的人',称职的人拒绝变化,因为他们只想让自己在工作中看上去完美和称职,但是当身边有太多的东西同时发生变化时,他们就无法完美了。所以要做一个“不称职”的人,无论何时,在这个过去10多年一直都在变化,以后也不会停止变化的社会里,每当不懂时,请自豪的请教“我不懂””
      
      5.新思维
      用全球化的方式推销自己。
      *拒绝模仿
      *我们出生时是原创的,去世时是克隆的。“追梦”“互助”
      *“悖谬实质”一流的智力是拥有同时接受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思考的能力。【在】
      
      http://book.douban.com/review/4495666/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