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菲利普·德尔夫斯·布劳顿 页数:336
Tag标签:无
前言
到哈佛商学院攻读学位时,我并没有计划就此经历撰写一本书。实际上,担任记者10年之后,我选择到哈佛的目的只是想从撰写新闻报道这一工作中脱身,停止把周围的世界看做潜在的故事来源。为了控制我的金融命运,而且更重要的是控制我的时间,我想要学习商学。我已厌倦了整天听命于手机,充任老板各种要求的牺牲品。我希望MBA学位能够让我更多地了解世界的运转规律,让自己未来的生活有更多选择。 我这样说只是为了表明本书绝非曝光内幕之作。在许多方面,哈佛的两年时光都令人愉悦。同学们都聪明友善;教师多数都尽职尽责,善于启发鼓动
内容概要
建校百年以来,哈佛商学院已经成了全球商界独一无二最具影响力的机构。该校毕业生中有《财富》500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私募基金巨头、风险资本家,甚至总统。由此,哈佛的MBA学位就俨然成了通往全球商界巅峰的一把金钥匙。 放弃《每日电讯报》令人羡慕的职位,布劳顿进入了哈佛商学院。在随后的两年中,他和同学们淹没在哈佛商学院所体现的美国商业文化的精华之中。 在本书中,布劳顿勾勒了一幅哈佛商学院MBA的全景图,描述了MBA们的疯狂课堂生活,讲述了那些著名教授的商业启迪、最具启发意义的案例,披露了商学院文化中那些不那么讨人喜欢的陷阱,比如冰橇灌酒,困扰许多背负沉重学业学子的抑郁幽灵,以及评估了校方在传授其所推崇的商界最重要的品质,如领导力、果断性、道德行为、平衡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成功情况。 本书从一位目光敏锐的哈佛学生的视角,揭去了哈佛商学院表面覆盖的神秘面纱,第一手呈现了它培养全球商界精英的种种方式,是一本哈佛商学院MBA的生存必读手册。
作者简介
菲利普·德尔夫斯·布劳顿,生于孟加拉国,长于英国。199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新学院,2006年获哈佛商学院MBA学位。1998年到2004年间,先后担任伦敦《每日电讯报》纽约和巴黎办事处主任,报道内容涉及南北美洲、欧洲和非洲。作品亦曾在《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旁观者》、《财富》、《单片眼镜》等刊物发表。目前携妻子及两个儿子居于纽约。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让我们放慢速度第二章 重新开始第三章 在水一方第四章 冰槽灌酒第五章 我是谁?第六章 形成、强化、规范、运转第七章 系数及其他第八章 风险大师第九章 不安全的优等生第十章 道德维护者第十一章 极端杠杆第十二章 追逐曲线第十三章 充满风险的宏伟目标第十四章 “看着自己的孩子长高”第十五章 毕业第十六章 制造不快乐人士的工厂致谢后记
章节摘录
于是第二天我就开着2000美元买来的二手丰田车巡航般地驶进了校园,展开一张5美元的票子递给门卫,感觉怎么也像一个花钱如流水的俄罗斯政治寡头。路上覆盖着雪和泥浆,我希望可以用比平常更短的时间避开波士顿的寒冬,从停车场快速冲向斯潘格勒大楼,或许还能买到一个夹了火腿和鸡蛋的羊角面包,就像锡德里克每天课间狼吞虎咽地吃下去的那些一样。 进入停车场后,我在第三层找到了位置——但此前我首先见识了迄今为止见过的最奢华的学生交通工具集合。顺着停车场的斜坡,大致是:宝马、凌志、宝马、宝马、迷你库珀、凌志休旅车、宝马、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内容丰富、富有幽默感且文笔出色,任何读者如果希望追溯美国商界现状的来源,开卷一读都会感觉心情舒畅、获益颇丰。 ——约翰·卡西迪(John Cassidy),《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网络欺诈》作者 在美国人的心日中,哈佛的特别地位原本就很难解释,这本好书更让此迷思根深蒂固。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本所有想进商学院的人的必读之作。 ——《旧金山纪事报》 哈佛商学院的日常运作,以及从学生、老师到前来指点的巴菲特、施瓦茨曼,本书无一遗漏。 ——《华盛顿邮报》
编辑推荐
因羡慕成功商业人士的物质生活,31岁那年,我辞掉了工作,走进哈佛商学院的课堂。这场持续两年并花费昂贵的MBA盛宴,却并不如你想象的那般光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