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叶檀 页数:309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经济大变革始于今日。从长周期说,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变革始于一百多年前。当林则徐等先贤战战兢兢地提出师夷长技、翻译西方书报之时,现代化变革的基因已经潜藏在内。此后经过由上至下的改革,经过系统的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等尝试,经过民间土生市场力量与外来市场力量的冲撞,表层的商业文明与内里的小农经济貌合神离,官方扶持的市场化实验与现代社会一起半途夭折。当下的中国,具有以往的中国现代改革史从来没有的经验——改革初始时期的上下合力利益均沾细分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改革的目标必须进行二度校正;市场化改革从计划经济与国有体制颇具特色的货币与资本市场脱颖而出,国内市场并未开放,市场内生动力还没有发挥,市场主体的一只脚已经迈向了国际;国有企业仍然被赋予保值增值的历史使命,但人们有理由担心,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低效、贪腐噩梦是否会卷土重来。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世界经济在2007年年末再次发生强烈转向,世界金融中心地带发生强震,全球看着中国手中握有的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俯首倾听中国的声音。经济现代化之旅离不开基本健康的社会秩序的护佑,中国的现代化之旅总是被内战、外战撕成碎片,企业、民众在重税之下无法保持对未来的任何预期,而现在,强有力的统治足以让社会维持数十年的和平岁月,这是中国在追逐现代化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岁月,让人联想到中国抗战爆发之前的一段工商辉煌岁月。如果不趁此机会寻找到社会的转轨之机,历史机遇稍纵即逝,中国的现代化之梦还将延续百年时间。历史不会重演,这句话并不准确,历史的幽灵被驱赶出大门,又从后窗跳入内院。改头换面,其魂则一。
内容概要
这是大资本、国家主义盛行的时代,也是全民资本主义发轫的时代;这是居民资产性收入受到政府鼓励登堂入室的时代,也是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泛滥、财富不公平分配的时代;这既是让人无奈的垄断时代,也是令人欣慰的经济大发展时代。 从宏观经济到金融世界,从股票市场到房地产市场,所有的市场都打下了市场化发轫初期计划经济与自由市场胶着的深刻印迹。处于转型时期的人,不得不在逻辑怪圈中挣扎:赞成自由市场,又看到自由市场的约束条件;不赞成政府过度介入微观市场,却时刻呼吁政府的自律与他律。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得不用一把失去准星的尺子度量各种产品与生产要素的价格,我们不得不忍受因狂热购买、企业低效而产生的资源价格的上涨,一个失去准星与分配不均的发展模式很难让人长期忍受,目前的改革之路亟须找到新的突破口。
作者简介
叶檀博士,财经专栏作家,知名财经评论员。
《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每日经济新闻》主笔、《解放日报》评论员,《南方周末》、FT中文网等媒体专栏作家。央视《今日观察》、第一财经特约评论员。
信奉市场,强调本土;改良为上,尊重利益;历史眼光,经济视角。
现居上海。
书籍目录
推荐序:请看“叶女侠”出刀自序:经济变革大局势第一章 宏观经济闯关 国家经济主义发轫 如何解决终极失衡 国家经济主义效率令人生疑 改革瓶颈:公益与市场两难 国进民退与官员牺牲论 公共财政体制是公平的市场改革的基础 约束不足加剧财政不足 政策螺旋之一:国有还是民有? 央企“不差钱” 央企之低效率、高成本 民营企业走在国资与外资夹缝中 中国民营企业的新教伦理 小恩小惠不是制度性公平 政策螺旋之二:外资所有还是中资自有? 爱国还是卖国? 利益源源不断流向国际投资者 外资叫屈为哪般? 如何从制度上保护本国经济 内部竞争机制不全是廉价出售的根本原因 将央企改革进行到底 央企提高效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资本市场被央企改造 国资委的自改革 竞争体制是改革之本第二章 疯狂的资本市场 撕不掉的政策市标签 股改后隐形政策市依然存在 “半夜鸡叫”与维稳计划 倒逼出来的股改 逼不得已出台股改 股改差点夭折 压力之下的机会主义阴影 股改最大的成功是市场民主昙花初现 后股改时代:天哪,大小非! 承认大小非危害就是否定股改? 可怕的“大小非不可怕论” 同股同权烟幕弹 紧急弥补股改后遗症 政府应该干预市场 后股改时代改革 大家一起打新股 比大小非更可怕的大小限 机会主义应急救市法之一 机会主义应急救市法之二 撇开新股发行机制改革奢谈救市 需要进行二度股改第三章 疯狂的房地产市场!可怜的房地产市场! 洗不掉的“原罪” 1998年房改种下投机基因 歪打正着救急地方财政 密密麻麻的利益群体 裙带资本主义而非人民资本主义 半吊子的房地产市场化 两次市场化离初衷渐行渐远 垄断土地一级市场 保障性住房被忽略到可怕的程度 政府与开发商终结蜜月期 继续双轨制之旅 房地产市场面临根本转变 消灭房地产市场投资者 开发商也要承担保障之责 地方政府托市、压市,干预无极限 借保障住房推出国有公司 房地产为什么不能完全市场化 土地市场决定伪房地产市场的命运 土地审批制度万改不离其宗 限制小产权房关上宅基地交易大门 经济适用房、限价房这两只蝙蝠 政府与商人的共同救赎 王石的柔性救赎与任志强的暴戾救赎 政府的投机性救赎 市场规律无法战胜第四章 贱卖的金融机构 纳税人为银行业改革支付巨额隐形代价 注资银行,代价沉重 不良资产回收率20%? 谁消化了沉没成本? 商业银行显露国有本质 金融机构改革之路就是贱卖之路? 定价标准拱手让人 贱卖之争不可能停止 可贵的反例 贱卖是对内资不够开放的必然结果 民间金融市场之殇 非法集资与民间融资 民间资金天生劣质? 不给民间金融控股权 市场不行,行政来 人民币国际化:开弓没有回头箭 中资金融机构抄底抄到半山腰 制造企业受升值与紧缩双重之害 人民币国际化等待市场认可第五章 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瓶颈 金融海啸后中国会出现“失落的10年”? 外向型经济失去支撑 提振居民消费效果如何? 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受制度掣肘 调整财富分配与产权结构 藏富于政府导致国弱民穷 税收,还是税收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仍需推进 从既得利益阶层手中拯救市场经济 用国有企业股权建立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减少经济压力是明智的选择 国有企业收益理应划拨给社保基金 医改不妨引入医疗券 给小产权房、集资建房生存空间缓解住房难 新弱势群体:农民工与无背景大学生后记: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市场化?
章节摘录
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与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坦言,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这前所未有的表态,是个明确的信号,预示市场30年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经历数轮经济变革,产业领域市场化之船行到江心,却遭遇金融危机的狂风大浪。要保住新兴工业国的改革成果,中国有两场经济硬仗要打,产业结构必须调整,货币必须市场化。如果此战不赢,改革将倒退几十年。国家经济主义发轫2008年开始的中国经济在外界压力下,进入深度调整期。2003年加入WTO之后的红利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来临而耗散,外贸依存度达到60%以上的经济体,一旦出口之闸堵塞,相当于市场血管二堵其一。如果以为经济领域的新变革起始于2008年则是大错特错,从2007年起,全球通胀的阴影就开始如影随形,对于通胀的警告、对通胀成因的分析见诸各个报端。起始于2005年的国有资产流失之争最早启动了分配体制的警讯,此后国有企业高管MBO(管理者收购)被指责为权贵们掠夺财富的分配工具,在国有企业领域暂告一个段落。环境污染、资源抢夺、现代奴工等极端现象的曝光,指向只有一个,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面临大变局。拉动内需被赋予承担中国下一个改革30年经济增长点的重任。没有人否认关键时刻拉动内需的重要性,但曾经拉动内需依靠居民消费的主要手段,如房地产市场化、教育市场化等,业已成为市场化的绊脚石,抑制内需的重要因素。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的经济拯救运动,却变成了单纯靠投资拉动的似曾相识之路,居民消费欲振乏力。中国需要反省既有之路,思考撬动内需的真正力量到底来自于何处。内需经济意味着市场领域的深入改革,意味着资源配置与分配领域的彻底市场化,依靠财政部、国资委对央企的限薪行动,依靠政府补贴的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行动、依靠发放消费券,会取得弥补消费缺口的应急作用,取得短暂平衡,但只依靠政府的补贴,很快会面临更大的失衡。资源错配是有意为之,现在还在继续。令人担忧的是,资源错配在短期内会造成国有企业辉煌的错觉,认为不必依靠制度性改革在国有企业基础上就能形成新型工业帝国,由此形成路径依赖。目前已处于国家经济主义的全盛阶段,无论是官督商办的清末维新,还是民国时期将大型商业银行收归国有的历史阶段,就政府控制的经济总量而言,都无法与目前的资源控制程度相颃颉。这是大资本、国家主义盛行的时代,也是全民资本发轫的时代;这是居民资产性收入受到政府鼓励登堂入室的时代,也是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泛滥、财富不公平分配的时代;这既是让人无奈的垄断时代,也是令人欣慰的经济大发展时代。表面的混乱掩盖的是内在的国家主义的清晰逻辑。在当下的中国,让人印象深刻、心存畏惧(而不是敬仰)的企业是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工商银行,与美国曾经的垄断企业卡内基钢铁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一样,这些企业体量巨大,大到足以与20世纪的美国国有企业相提并论,大到市值超过了美国跨国公司,工、中、建、交四大国有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2008年年末占据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位中的四席。这不仅是新兴经济体资本泡沫的常见胜利,更预示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资本集聚效应,目前中国的经济是史上已有的国家主义的延伸,但在表象、技术手段、目标等方面已有本质区别。这让人联想到一个相似的时代——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与2l世纪头10年的中国,表面上如此神似。两个时代都是创造经济奇迹的时代。美国整个20世纪20年代,被评论家称为“新时代”,乐观主义情绪弥漫在整个社会的上空。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了50%以上,使通货膨胀率保持在接近零的水平,比我国21世纪最初四五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奇迹有过之而无不及;整个2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年年都有预算盈余,以至于联邦债务减少了三分之一,而我国截止到2008年3 000亿的财政赤字与20万亿以上的居民存款、中央政府3.9万亿元的财政收入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巨额的财富积聚让中国骤然变成世界经济舞台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整个20年代,美国的失业率持续下跌最后降到3.2%的历史最好水平,而我国虽然就业压力巨大,但在上亿农民转移到城市的史诗长剧中,城镇4%左右的失业率令人印象深刻……两个时代同样以全民炒股的方式开启了全民资本时代的大门,全球货币掌控权出现微妙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国际货币控制权开始转移,是时作为老大的英帝国虽然试图挽回颓局,但控制权已无可奈何地转移到了新兴美利坚,四处弥漫的欧陆战争使美国成为欧洲债权国。美国政府发行的自由公债在20年代进入兑付期;稳定的收入、兑付的债券与借贷消费文化的兴起,让美国成为消费乐土。同时,美国摆脱对欧洲的资本依赖症,进入内需拉动时期。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收音机、汽车、住房、电影,各个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1929年美国的汽车产值占总产值的8%,恰与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产业相同。经济链条通过消费投资上下传导,举凡电力、钢铁、通讯,无不进入大发展时期,市场对大企业的需求,以及掌握资金链条的银行家对于垄断利润的觊觎,让大企业成为时代的宠儿,洛克菲勒、福特,从19世纪延续到黄金般的20世纪20年代。企业并购案随处可见,对资金的需求以及民众的投资需求,使信托、债券、股票等产品供不应求,银行的经纪零售业务、证券批量制造加上资金杠杆推波助澜,形成危险的倒金字塔负债结构。在一定历史阶段,大企业依赖症是必然的,在19世纪缘于重工业时期对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的需要,在20世纪冷战结束以后缘于全球化的需要。两个时代的重叠构筑了相隔70年的两个繁荣时代垄断企业齐放异彩的奇观。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犹如垄断资本主义的末代狂欢,起因于行政之手介入不足,或者说是行政权力有意识地充当了大资本的护航者,以增强美国的国家竞争力。
后记
写完此书,累得差点虚脱。不仅因为从专栏到成书需要重建结构,更因为时时刻刻处于精神矛盾之中——民族主义与市场的矛盾,国进民退与权贵阶层攫取财富的矛盾,时刻缠绕着我的头脑。从宏观经济到金融世界,从股票市场到房地产市场,所有的市场都打下了市场化发轫初期计划经济与自由市场胶着的深刻印迹。名词虽然不同,计划体制被宏观调控的字眼取代,对民营经济的蔑视甚至包装在消化产能、产业升级的糖衣下面,但内核一致。处于转型时期的人,不得不在逻辑怪圈中挣扎:赞成自由市场,又看到自由市场的约束条件;不赞成政府过度介入微观市场,却时刻呼吁政府的自律与他律。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例,俄罗斯覆辙在前,在缺乏刚性约束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私有化有很大的概率会成为权势阶层的分肥大餐。中国刚性约束更少,国有企业私有化盘剥弱势阶层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分肥征兆初显时,社会热情呼吁政府介入约束权贵,但政府介入的结果是将国有企业红利固定化、制度化,呼吁者因此成为自身观点的敌人。我们为什么不呼吁法律的约束?为什么不呼吁市场的法治精神?甚至包括笔者本人,天天关注财经动态、撰写财经评论、思考市场逻辑的人,都会在热情的冲动之下呼唤清官回归。面对收入分配等问题,我们呼吁政府,却不呼吁制度。因为,有一个潜意识挥之不去,法律制度脆如薄纸、危如累卵,自身难保。世界上没有非此即彼、不是天堂就是地狱的明确划分,真实的生活总是好坏参半,总是在矛盾的漩涡中找到平衡点。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叶檀对中国问题的观察非常细致到位,文笔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对正处快速转型、变迁的中国社会来说,挑战当然很多,几乎天天出现。在这种时期,叶檀的多方位视角尤其珍贵。我经常拜读她的博客,感谢她贡献的知识营养。 ——陈志武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复兴与崛起道路上激动人心的变革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纵观全局的战略思考,也需要贴近现实的密切跟踪与记录。历史藏于细节之中,在宏大的叙事与细节的结合方面,叶檀以她的勤奋、敏感和独立思考,做出了富有影响力的探索,形成了有独特视角的分析。也许读者并不一定都赞成她的结论,但是,这些长期跟踪形成的思考成果,因为其持续跟踪和独特视角,自然有着特有的参考价值。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在充满着雄性和野心的财经领域,叶檀博士以女性的感性和悯恤记录着她对中国股市、房市和经济大变局的思考、愤怒和鞭挞,这种历史视角的片断记录值得我们注目并阅读。 ——钟伟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她在用经济学的方法论来透视历史,更在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经济格局。叶檀的《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让我们这些研究经济的专业人士看到更多象牙塔背后的东西:那是一份剖析真相的社会责任和博爱深切的人文关怀。这在当下的中国尤为可贵。 ——刘煜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编辑推荐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国内最活跃、最具独立精神的经济“女侠”叶檀女士首部经济著作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 陈志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钟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刘煜辉,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 吴晓波联袂推荐。今天的中国经济,正面临改革开放30年以来未有的大变局如不积极谋变,将有可能急速倒退谋变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从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